回覆列表
  • 1 # 常州安享智慧影音

    這個問題想了好久,關鍵在於“網際網路思維”這個詞。算起來這應該是2013年行業裡最火先說網際網路思維是什麼。作為傳媒出身,我對網際網路在資訊科技服務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這也是網際網路對社會影響的最主要領域(當然還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過網際網路主要是重整了資訊流)。就我所經歷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變化來看,如今所說的網際網路思維,實際上核心在於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

    這是目前網際網路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網際網路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資訊的流傳是有關鍵節點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資訊的關鍵節點很明確,控制也很方便。監管部門一聲令下,不願意讓人看見的資訊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順藤摸瓜。即使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各種新聞門戶和垂直門戶對於傳統媒體的複製性依賴還是很明確,加上搜索引擎關鍵字的匯入控制,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節點的壟斷依舊很強,依舊可以透過控制住傳統媒體端和重點網站來操控輿論。

    不過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很明顯,就是單純消除或者控制資訊的難度顯著提升,要麼藉助於行政權力,要麼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對百度關鍵字的買斷和消除,費用很高),因此網際網路時代對於資訊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資訊對抗戰,透過散佈對立性資訊或者虛假資訊來模糊事實,讓使用者無從判斷,水軍、刷榜之類的出現證實了這一做法有效。所以當網際網路時代進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時代,中國的同類網站興起之後,水軍的瘋狂成為初期無法遏制的景象。在資訊傳播節點完全被打碎的情況下,就連傳統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無須說花錢控制資訊流通節點。因此面對新的資訊流通模式,如何取信於使用者,獲得使用者的好評,過去那種集中火力轟大門戶,傳統強勢報刊媒體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適合去中心化特點的各類紅人、大V的出現適逢其時,所謂的“自媒體”說法就此流行。

    對於依賴媒體傳播品牌資訊的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有弊,傳統資訊流通的節點被打碎,接近消亡,企業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和資訊量大大減少,網際網路傳播節點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提升,無數難以適應這一變化的企業陷入彷徨,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認識了好多年的公關公司的朋友,這兩年都和我訴苦,說公關不如從前好做了。從前是盯住重點媒體,敢花錢,就能把控住輿論,現在這招根本不靈,控制不住。要控制輿論的成本直線提升,必須重新想辦法。我也給出過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業能適應網際網路的變化,建立起從屬於自己的資訊流通節點和品牌,那麼資訊的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成本則大大下降,說白了,就是企業要學著做自媒體。這就是小米興起之後,行業內無數企業都開始學雷軍,學他演講,學小米對微博和社群的把控建設,學所謂的“飢渴營銷”,根源就在於小米比別人快一步,建立了一個有效的資訊流通渠道,有足夠的把控力。中小企業未必能有雷軍的資源和思路,但學著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播渠道,學著透過各種誇大宣傳打造品牌,這點皮毛還是學得到,各種以打造高粉絲量的微博、微信、社群大號為表現的“網際網路思維”達人就此層次湧現。

    2.快速精準既然網際網路的碎片化資訊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資訊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從社群和微博興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各種驟然興起、影響深遠的網際網路大事件,基本都遵循著一日幾次更新播報變化的規律,將其中所有事態發展欺負清晰展現,持續抓住使用者注意力,這原本是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如CNN或者央視才能做到的新聞滾動更新,卻由於沒有了派遣記者和後臺影片製作的流程,變得異常簡單,任何在場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就可以將使用者注意力牢牢抓住。

    資訊傳播渠道的變化,引發了使用者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資訊提供者的被動應變。媒體的應變不在這裡贅述,對於希望提供產品和品牌資訊的企業來說,資訊內容的迭代壓力是紮實的考驗,遠比簡單的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媒體”要困難得多,學雷軍搞演講、搞微博、搞社群、搞口碑傳播,形式很容易學,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大部分的企業都不得其法,而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則是不斷從媒體行業中吸收人才,強化自己的優勢,在資訊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與此同時,對應資訊的快速更新,產品的快速更新也成為另一個支援資訊傳播的焦點。只有產品不斷體現出變化,資訊快速更新才不是無病呻吟,這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產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邊,沒事和業內的對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紅柿”這樣的花絮,在不涉及產品的情況下保持曝光度,雷軍、劉強東、周鴻禕等人都深諳此道。而如果創新迭代可以跟上,卻把握不住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例如極路由,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說,結果就是適得其反。網際網路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快字,精準(資訊精準、投放精準、控制精準)更重要。

    自媒體的內容運營這事學問很大,不在此多說,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3.情感品牌資訊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使用者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使用者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資訊對抗。

    對於公眾來說,這是一場鬧劇,但對於企業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傳播典範。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夠的亮點,迎合使用者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的需求,那麼即使身上揹負的爭議再多,也依舊能有足夠強大的傳播效力,韓寒的文字再不咋樣,同樣有人為他站臺,方舟子再胡說八道,依舊有人做死忠出來洗地。微博上的陸琪、天天開炮的周鴻禕、青年導師李開復,這些人雖然型別不同,但無不如此。當然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是郭小四,《小時代》的票房成功,讓所有的抨擊看起來都是個笑話,因為他打造了自己足夠多的腦殘粉群體,影評人能奈他何呢。這些人看的不是小時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裡認同的東西。我們這個年代,真與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並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真相,如果不是,他寧可選擇不信。對於網際網路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髮指,能有一些打動使用者情感的包裝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機的“青春發燒”、極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戰強者”,就一定有一群認同這些價值觀,進而認同你產品的群體跟上來。這是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的核心思維。其他諸如使用者體驗、免費運營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

    我歸納出來的和“網際網路思維”實質有關的東西,就是以上三點。這三點脫胎於傳統媒體的運營,融合了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但內裡核心其實並沒有變,只是組織和發動的手法變了。如果我們套用過去“是播種機、是宣傳隊”年代的那一套來看看,會發現不過是將工宣隊、指導員替換成了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流通節點而已,根源上的把握與宗教、政治宣傳幾千年的那一套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對於傳統行業的佼佼者如史玉柱等人、研究透了網際網路的內裡,把握住技術平臺特點之後進入自然如魚得水,將各種大忽悠一舉碾壓而過。

    對於“網際網路思維”這件事內裡感興趣更多的人,不妨去讀一下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以及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件事上,我們一方面要研究技術平臺的變化,但更本質的是要研究群眾的心裡和情緒。

  • 2 # 中國生豬投資交易網

    網際網路思維可以說是資訊對稱,建立資訊橋樑,建立中心平臺去中介化。

    電商運營的本質即網際網路思維,建立資料平臺,資訊集中處理,更快,更合理,更優秀。

    為社會大眾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才是服務的宗旨。

  • 3 # 華東經濟研究員

    【itm模式創始人能否喚醒中國實體業】中國的網際網路+搞了5年,為啥流通零售業沒一家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的?為啥今年的實體零售業大量倒閉?

    網際網路+對實體流通零售業而言是非常正確的方向,但現在看整個流通物流、零售賣貨平臺基本上都是阿里的,物流除了順豐和京東,零售除了拼多多、京東,蘇寧以及線下實體零售業(除大潤發外)。

    方向正確,竟出現這種市場態勢,實體流通零售業還不反思什麼原因嗎?難道真的是因為網際網路改變了消費者習慣?消費降級?商業呈現平臺化運作?網際網路思維就要做流量?我告訴大家:你們上當了,這統統都是網際網路的故弄玄虛,他們告訴你們的都是錯的。馬雲之所以能打造出阿里帝國,主要得益於其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了商業模式,又透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形成阿里可持續戰略壁壘的變革。我雖評價馬雲是一個規則破壞者(即破壞了原來傳統的商業結構和規則,卻未能構建出一個新商業——線上線下融合的結構規則),卻也必須承認他對創新戰略變革的視野和思維格局。阿里也是我迄今為止認為在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靠戰略驅動成功的企業。雖然如此,但這不代表我對以其為首的網際網路電商巨頭聯手野蠻資本運用網際網路變革思維誤導中國實體流通零售業轉型升級的批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機上的窗戶為什麼是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