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Y99988
-
2 # 雲無相22974309
這不得不從沙俄時代說起,東歐諸國大都從沙俄分裂或者是在其威脅下。對於蘇聯十分忌諱,因為深知蘇聯對東方,南方穩定為主不自動挑事政策,而蘇聯又以繼承沙俄輝煌為榮,那當然是往西發展。東歐諸國對蘇聯思想行動十分反感又恐懼。打芬蘭,瓜分波蘭,讓東歐明確了,蘇聯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自己。為自保與自救,英法靠不住情況下,德華人自然成了對抗蘇聯扛旗的旗手。蘇聯領導人大國霸權主義給自己樹立檯面與潛在敵對,不得不說是做死了?還是自身確實有蔑視一切的實力?
-
3 # 夢都是在現實實現的
我對於這方面只有些許瞭解,跟隨德國的有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西班牙只是支援!在這些國家中沒有一個是被迫的,全部都是自願,其中除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其它全都是蘇聯成員國!為什麼蘇聯成員國加入德軍呢?還得從沙俄說起,沙俄是帝王霸權國家,沙俄為了尋找出海口,以武力向瑞典王國擴張,拿下了波羅地海三國(愛沙尼亞、克羅埃西亞、立陶宛)的控制權,此三國在沙俄統治下特別仇恨沙俄!一戰結束後,沙俄的國力空虛,經濟滑下。各民族勢力爆發了二月革命!愛沙尼亞、立陶宛、克羅埃西亞、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紛紛獨立,沒過多久俄羅斯在列寧帶領下爆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然後用武力將沙俄成員國再次強迫成立蘇聯,這些民族全部都仇恨蘇聯!芬蘭在二戰初率先獨立,與德國合作。蘇聯出兵進攻,卻被芬蘭遭到重創!蘇聯因為工業革命停止了對芬蘭的進攻,芬蘭獨立成功!而其它國家因為民族勢力過弱無法獨立!德國進攻蘇聯之後,各民族勢力覺得德國是一個不錯的國家,紛紛加入德國陣營,尤其是波羅地海三國,為德軍充了二十多萬軍隊,而且戰鬥力彯悍!德軍前期並沒有對蘇聯成員國做一些粗魯的行為!德軍也只是抓一些逃亡的猶太人!在後期德軍一敗在敗,黨衛軍為了肅清游擊隊,進行了慘絕人患的屠殺!這完全要怪於斯大林,如果蘇聯早點投降,蘇聯會想法國一樣公平對待,因為德國進攻蘇聯前期被各名族勢力將德軍稱為救世主,希特勒決定與其多幾個敵人不如多幾個忠實的人民,德國戰敗後,波羅地海不願加入蘇聯,還在與蘇聯對抗,芬蘭也同樣,但都以失敗告終!蘇聯比德國更可惡,用各族勢力的人民送死,用人民的生命迎來了邪惡的勝利!
-
4 # 中學地理楊老師
放眼望去,近代世界,集貪婪,無恥,血腥之大成者,俄國說第二,恐怕沒人會去爭第一。
俄國的貪婪,舉世無雙,鯨吞蠶食,吞併了歐亞大陸上太多的土地,直到現在國力衰落了,還不忘記擴張。
俄國的無恥,也是有目共睹,他是近代以來唯一一個沒有朋友,只有本國利益的國家,不僅沒有朋友,甚至看不慣任何一個國家國家好起來。蘇俄建立後,自作多情的干涉鄰國內政。強迫眾多國家加入蘇聯。二戰爆發後,強迫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割讓領土,和德國瓜分波蘭。戰後扶持了波蘭的傀儡政府,不願意歸還領土,把德國的土地劃給波蘭,自以為這樣能堵住波蘭的嘴,但是其實整個東歐都討厭蘇聯。製造德國的分裂,北韓的分裂,讓中國丟失了外蒙古,甚至還自以為是的干涉中國內政,壓制中共劃江而治,分裂中國。
蘇聯的血腥,不同於任何一個曾經血腥的國家。多數血腥的侵略者都是對外族強硬,血腥。但是蘇聯則不然,他是對本華人也血腥,對外國更血腥。二戰爆發後,陣亡的絕大多數都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加盟國,儲存俄羅斯的實力。蘇軍所到之處,比起德軍實在是好不到哪裡去。攻佔中國東北之後,搶走了多少資源,金條,欺負了多少當地老百姓。可笑的是他們還自稱是解放你,和日本比起來,日本真是小巫見大巫。
-
5 # 桃花石雜談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勢力範圍(藍色))
二戰時期的軸心國是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為基礎形成的,正式加入這一集團的國家,除了德日意之外,還有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克羅埃西亞。此外,軸心國透過軍事入侵佔領了大片領土,在這些領土上也曾經建立過許多傀儡政權,比如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以及維希法國和挪威的偽政權等等。
但在這些所謂的軸心“國”裡,其實只有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是在戰前就存在的真正的國家政權,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克羅埃西亞都是在被德國軍事佔領之後建立的政權,其實嚴格地說也都是傀儡政權。當然除此之外芬蘭、伊拉克和泰國也曾經在軍事上配合過軸心國的行動,但他們沒有加入軸心國條約,其中也只有芬蘭是和蘇聯作戰。
他們為什麼加入軸心國陣營?而至於上面提到的這些國家為什麼加入軸心國陣營,其實主要也不外乎三個原因,即追隨強權、領土爭端和民族原因。首先是追隨強權,這一點首先就把所有的傀儡國家包含在內了,另外其實匈羅保三國也是如此,因為當時德國是中歐明顯的軍事強權,不主動追隨德國,基本上必然會被德國入侵,並象捷克斯洛伐克那樣被建立傀儡政權,所以主動追隨德國也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
(佔領了馬其頓地區的保加利亞軍隊)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領土爭端了。這三個國家,外加也曾與蘇聯作戰的芬蘭,都存在不同的領土爭端,而他們的領土訴求也曾經在二戰期間得到不同程度地滿足。其中匈牙利是和羅馬尼亞存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領土爭端,該地原屬奧匈帝國,在一戰結束之後被羅馬尼亞佔領。而在德國主持下,特蘭西瓦尼亞的北部被重新劃歸匈牙利,因此匈牙利的領土要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而作為對羅馬尼亞的補償,德國則把從蘇聯那裡佔領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交給了羅馬尼亞,這個交換對於羅馬尼亞來說是明顯利大於弊的。芬蘭也是和蘇聯有領土糾紛,二戰期間也曾配合德軍行動,一度佔領了爭議領土。
(入侵蘇聯的匈牙利托爾迪1型坦克)
而保加利亞則是對原屬希臘的色雷斯地區和原屬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地區有領土要求,因此它支援德國的交換是德國讓其吞併這些領土。這些地區原本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所以保加利亞在德軍開始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之後,對英國和美國宣戰,得到了它想要的領土。但保加利亞始終沒有對蘇聯宣戰,也沒有派兵參加對蘇軍事行動。
(1941年,羅馬尼亞領導人安東內斯庫和希特勒在一起)
而第三個原因就是民族原因。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地處中歐,其周邊其它民族幾乎都是斯拉夫人,但這兩個國家卻都不是斯拉夫民族,所以他們也希望借德國打擊周邊的斯拉夫民族,特別是斯拉夫民族裡最強的俄羅斯人。另外羅馬尼亞境內當時也生活有大量猶太人,因此羅馬尼亞的反猶主義也非常盛行,這一點和納粹的理念一致。在二戰期間,據估計有30萬羅馬尼亞猶太人被殺。匈牙利針對猶太人的態度也差不多如此,所以他們願意和納粹結盟。
(參加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羅馬尼亞士兵)
所以二戰期間和德國結盟入侵蘇聯的主要就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兩個國家,但他們在戰後都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此在二戰期間的獲益也基本全部都被剝奪。從現代角度看,當時他們與德國結盟的作法也絕對是得不償失的了。 -
6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些國家得分成幾類。
第一類:之前有過戰爭和領土糾紛,被蘇聯欺負過的,比如芬蘭。三十年代末,蘇聯向芬蘭提出領土要求。想強行與芬蘭交換領土,以保衛蘇聯的國土安全——保衛列寧格勒外圍,在芬蘭不從的情況下,蘇聯就直接以戰爭解決了問題......這就是冬季戰爭,也叫蘇芬戰爭。(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蘇聯付出了巨大代價取得了勝利,國家聲譽也受極大的傷害,遠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但是芬蘭戰敗後被迫割讓了57000平方土地給蘇聯。自此,兩國埋下了血海深仇,到了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計劃,芬蘭為了收復失地,協同德國出兵,很多芬蘭青年也加入了武裝黨衛軍,後大多被編入北歐師。
北歐師袖標
事實上,芬蘭同納粹德國的合作就是想收復失地,他們打到蘇芬邊境處就停止了進攻。戰爭後期,德軍開始走下坡路,芬蘭又掉頭向蘇聯示好,蘇聯指示:讓芬蘭人將芬蘭境內的德軍趕出芬蘭。芬蘭又轉向去打了德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拉普蘭戰役。所以,國家利益驅使,理念本身沒有交匯點,芬蘭這樣的盟國算不上是鐵粉。
此型別的還有波羅的海三國,藉助德國之力擺脫蘇聯的吞併或者控制,一看德國要垮,就趕緊倒戈。
第二種,總的來看俄華人在歐洲混的人緣極差。從民族上來說,歐洲國家大部分都不喜歡蘇聯(俄國)人。北歐、中歐、東歐的國幾個世紀來同俄華人戰爭不斷,積怨很深;西歐人非常歧視斯拉夫人;南歐的羅馬人更是將斯拉夫人視為蠻族,“斯拉夫”這個稱謂就是羅馬人發明的,拉丁語中斯拉夫是“奴隸”的意思。
第三,反共主義思潮的影響。這個就不多贅述。
第四、一大群站錯隊伍的小國們。漫東線和崎嶇的南部戰線,有約50個師的僕從國軍隊與德軍並肩作戰,主要包括自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匈牙利、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國。這些國家到了後期也紛紛主動倒戈開始追隨蘇軍,戰後大多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小夥伴,華約組織和經互會成員。
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波斯尼亞穆斯林黨衛軍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西班牙的弗朗哥法西斯政權並沒有明確官方出兵幫助德軍,也沒有加入軸心國,一直宣成自己為中立國。東線強悍的“藍色兵團”是屬於武裝黨衛隊的外籍志願軍系列,其成員都是以個人名義參戰的。
-
7 # 寰球視野新觀
二戰時期,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全面發起了進攻蘇聯的戰爭,參加戰爭的除了德國軍隊以外,還包括大量的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芬蘭和西班牙等國的軍隊。
既然德國是邪惡的軸心國,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國家緊隨其後呢?原因並不難想象,這些國家願意與德國一道進攻蘇聯,主要分成幾類。
第一類,蘇聯宿敵典型代表是芬蘭,早在二戰之前,蘇聯就與芬蘭打過一仗,這一仗是蘇聯單方面為了保衛列寧格勒的安全,強行與芬蘭交換領土,但是芬蘭方面並不願意,蘇聯決定以武力解決,儘管蘇聯在國力等各個方面都要強於芬蘭,但是蘇聯軍隊並沒有獲得壓倒性勝利,戰爭前期打的異常艱難,最後蘇聯勉強獲得了勝利。這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蘇芬戰爭”。
德國入侵蘇聯,實際上給了芬蘭一個報仇雪恨的機會,所以德國和芬蘭一拍即合,聯合進攻蘇聯。
第二類,德國盟友德國在歐洲取得一系列輝煌成果之後,義大利成為了德國的堅定盟友和小跟班,德軍進攻蘇聯,義大利也派兵參戰。
除了義大利,還有西班牙,西班牙總體上保持中立狀態,但是二三十年代西班牙內戰當中,德國派出了大量的軍隊直接參戰,這才有了佛朗哥西班牙獨裁者的地位,為了報答希特勒,西班牙專門派藍色軍團參加對蘇戰爭,而且表現相當耀眼。
第三類,夾縫求生的小國例如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捷洛伐克等小國,給他們的選擇餘地並不多,蘇聯或者德國,沒有其它選項。
在這些小國眼裡,蘇聯並非善類,德國進攻波蘭時,波蘭軍隊全力抵抗德軍,蘇聯也派出了軍隊,波蘭人原以為蘇聯是來支援自己的,沒想到在自己背後捅了一刀,戰後蘇聯獲得的波蘭領土甚至不少於德國。
既然要賭博,當然要選擇勝面大的一方了,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所向披靡,就連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也僅僅抵抗了六個星期,所以這些國家更願意跟著德國。
對於實力弱小,無力自保的國家而言,與強者同行也是無奈之舉,至少能夠免遭亡國之運,讓人民少一些災難。
回覆列表
當然不是,起碼不是全部被迫,有的跟隨德國打蘇聯是和蘇聯有世仇的,比如羅馬尼亞,芬蘭,當然還有利益誘惑,當時這些國家有選邊站的問題,只能選一個,不存在中立的問題。對比蘇聯,歷史,意識形態,各種原因,看來跟著德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