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速警事
-
2 # 華飛商旅
孩子之所以反覆要求媽媽抱抱,用什麼行為要求並不是重點,重點其實是他們只是缺少媽媽的愛,所以才會要媽媽抱抱,渴望媽媽的愛,渴望媽媽的溫暖和安慰。
要知道,對於懵懂的小孩,如果他們吃飽了,是不再會喊餓的。同樣的,如果孩子能感覺到足夠的愛,他們也就不會再要抱抱。因此,當孩子要抱抱的時候,父母不必吝嗇或者擔心會慣壞他們,放心滿足他們就好。
明明父母可以抱,卻偏偏不抱,孩子會因此覺得父母並不愛他,甚至會給心裡蒙上陰影。
擁抱擁有治癒的神奇功能
現代心理學記載稱:人類是活在關係裡的生物,需要連線才會快樂,而身體連線,則是人類連線的基礎。
意思就是,身體接觸我們人類之間建立關係的一個基礎。而擁抱,便是這麼一個東西,它不僅能促進人類認知的發展,還關係著人格健全的程度。
擁抱,是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媽媽為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可以說,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是從母親的懷抱裡誕生的。
透過被擁抱,孩子們會感受到愉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內心也就強大起來了。那些堅強勇敢的孩子,就是這樣養大的。
著名詩人、畫家蔣勳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愛,沒有擁抱,我們的身體其實是一個荒涼的身體。
人一輩子需要的不多,不過就是那一個擁抱的溫暖。
當你和孩子再發生爭執衝突,不知道該怎麼和他相處的時候,試著回想你們第一天見面的場景。
你用柔軟的毛巾包裹他,真情流露,情真意切地用手臂環抱起他的那一天。試著用愛的懷抱去感化他,理解他。而不是用憤怒和暴力讓他妥協。用你身體的溫度,去滋養他生命的厚度。
養育孩子哪裡需要如此複雜,要開啟孩子的心扉,很簡單,擁抱孩子吧!
孩子哇哇大哭,要媽媽抱抱,而媽媽卻一臉怒氣:“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到抱抱抱抱,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的腿不撒手,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生怕媽媽真的走了。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在小區,也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玩著玩著就走到爸爸媽媽身邊來,要媽媽抱抱或者過來蹭蹭媽媽,膩歪了一會兒後又屁顛屁顛跑去玩了,而有的媽媽就會一把把孩子推開:“玩得好好的,幹嘛要抱抱,自己去玩吧。” 要抱抱,蹭蹭媽媽,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這些爸爸媽媽看似黏人的行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表現。他既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他會回來蹭蹭,或者媽媽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確定媽媽還要自己,願意帶著自己,才敢在媽媽“愛的庇護”下放心大膽的去探索新世界。 所以,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不要刻意拒絕,不要延遲滿足,給他安全感,幫助他們去適應環境。等他內心不再惶恐了,不害怕了,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如果沒有被好好培養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個成年人如果缺乏安全感,那相應的就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這些心理缺陷會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婚姻家庭、育兒歷程等。 比如,他們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怕開口說錯話;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結交新的朋友,愛墨守成規,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是害怕別人不愛自己,所以在戀愛及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無法獨立,甚至是透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以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自己、關懷自己的目的;同時,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他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在跟他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教養的迴圈表現。 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 那孩子為什麼這麼黏人呢? ❶ 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❷ 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此時孩子可能會透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覆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❸ 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質量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質量不高。高質量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質量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❹ 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可能不同,在保證及時予以迴應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有所區別的對待。 黏人?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正常不過啦 其實,對1、2小寶Bora說,愛黏爸爸媽媽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感強,這是他們心理的安全需要。 他們不斷地用呼喚爸爸媽媽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要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會及時迴應我嗎?他們會馬上出現在我的面前嗎? 如果他每次呼喚你,你都能給予迴應,都能及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那麼他就會放心一些,接下來他還會不斷的測試你,如果你都能予以迴應,那麼,他就逐漸確定了一件事: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而不是不管我。對他們而言,這種確定性能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媽媽的愛,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由此獲得充分的心理能量,併成長為一個有自信的、獨立的“人”。 大了還黏人?可能他有心理壓力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三四歲了,同齡的孩子都能自己獨自玩一會兒了,可是你的孩子還是對你寸步不離,時時刻刻要做你的跟屁蟲,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他這段時間遇到一些困難,這個困難會讓他產生一些不安全感,因此他需要在爸爸媽媽身邊需求一些安撫或者力量。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了,或者老師對某些事情處理的方式讓他對自我產生了一些懷疑,這些都會給他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這個時候他們一定會對家裡的主要依戀人如媽媽產生依戀,這個時候媽媽的及時迴應對孩子來說會起到一個安全堡壘的作用,他們會覺得無論在外面遇到了什麼困難,媽媽都是可以避風雨的港灣。 過於黏人的孩子若沒培養好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對黏人的孩子,提醒父母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定不要冷處理。 有的孩子有黏人的表現時,很多爸爸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你來黏我我也不理你,不管你怎麼跟著我,我照樣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 實際上,這樣做法是會傷害孩子的。遭遇“冷處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感受是:爸爸媽媽可能不愛我了,他們把我推開好遠。為了找回爸爸媽媽的愛,孩子可能會更表現得更為黏人,生怕被爸爸媽媽拋棄。 如果孩子來黏著你,而你恰好手頭有事要做,你可以告訴他,讓他耐心等幾分鐘,等你做完事一定會過來陪他。 比如,你告訴他:我先去洗個手,等洗完手一定會回來,如果你不放心你隨時來看我,我就在洗手間洗手。等你洗完手要記的一定回到孩子身邊,這樣你的言語的保證及行為的保證,實際上是完成了孩子對“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個測試,這樣的測試結果會讓孩子更安心一點。 經過這個測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媽媽一定是愛我的”,那麼孩子就會自我修復,他會恢復對外部世界的好新奇心,又會能量滿滿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另外一方面,除了用愛的語言和行為迴應他,你還可以試著去尋求讓他不開心或是有心理壓力的原因。 比如,你可以和他說“媽媽發現這幾天媽媽對你特別的重要,走到哪你都要跟著媽媽,媽媽有點好奇你這幾天為什麼和以前有點不一樣。” 當然,孩子不見得會告訴你原因,但是你可以逐漸讓他明白,你知道這個時候他很需要你,而且你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可能經過試探,孩子告訴了你原因,比如說在學校排練節目,他表現不太好,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合作,他很不開心。知道了原因之後,你可以幫他梳理一下內心的感受,同時給他一些安撫並給他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這樣的迴應他會覺得是有效果的,那麼他下次遇到困難可能就會直接來求助你,會告訴你有件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問你應該如何做,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黏住你”的方式來測試你,測試你們之間關係的穩固度。 如果以後他有問題能直接求助你,而不是採取黏著你也不告訴你原因的方式,那說明他內心的安全感已經足夠,你應該高興才對。 最後,再次提醒父母,幾乎所有黏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和大人做對。 真正得到過愛的迴應的孩子,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自應對外界的世界,獨立於爸爸媽媽自己生活。 所以,請對每一個黏人的孩子溫柔以待吧。來源連結:http://www.qbaobei.com/chengzhang/833514.html著作權歸分享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