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皮皮萌寶李時珍的皮

    避諱最早起源商周,無論是否正確,我們都可以知道在漢朝已經有非常嚴格的避諱制度了。

    避諱就是忌諱,避諱避的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帝王,第二類聖賢,第三類上級,第四類長輩。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總原則。國諱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諱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避諱從一定程度來說,避的只是本朝的諱,前朝已經是一個曾經了。我找了很多史料,都沒有找到避前朝諱的例子,只有因避諱時間太長而成為約定俗稱的例子。譬如 薯蕷,唐時為避 代宗李豫的諱 改為 薯藥 宋時為避 趙曙的諱 改為山藥。自我感覺清朝的文字獄算是避諱的另一面了。可以說避關於明朝和清朝的任何方面。

  • 2 # 詩文觀止

    《公羊傳·閔公元年》中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避諱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所謂“國諱”或“公諱”,其實就避帝王的諱,對本朝歷代皇帝,包括當時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如果皇后權勢大,那麼有時還要避她的諱,比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哈哈,小編看到野雞一詞,笑了)二是所謂的“長官諱”。下屬要避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個別霸道的官員甚至要手下及所屬百姓避其名諱。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已經成為成語:陸游在《老學庵筆記》記載,有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按例要放燈三天。寫佈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這就是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來歷。三是所謂的“聖賢諱”。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比如有的要求避黃帝之名諱,有的要求避周公名諱,等等。四是所謂“長輩諱”。避父母和祖父母的名諱,這個可能很多人知道,因為到現在很多家庭在為子女起名的時候,會考慮到是否與父母名、祖上人名有重字,如果有,就是對長輩不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局出題考老師,結果多人不及格,對這樣的成績應該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