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民間前哨
古代戰車軒中套有一馬或二馬不等,後車箱中站有一位或多位披甲上陣,全副武裝的戰將,他們手舞兵器,衝向敵群,每到一處,便是一條血路,只使敵兵鬼哭狼嚎,勢不可擋。所向無敵!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也有一些軍師謀士對此陣出招,給予低毀。,,,謝邀
-
3 # 鑑史明鏡
古代戰車是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六韜》、《司馬法》記載當時的戰車分許多種,有偵察的,佈陣的,指揮的,進攻的,陷陣的,防守的等等,作戰時將許多戰車排列成陣型後(每輛戰車有的跟72人,有的則更多),由一些士卒(士卒一般在陣型中排列在戰車之間的間隙和後邊)在後面推動,向敵人徐徐逼進(士卒和戰車都保持陣型前進),戰車上有的是甲士3人,有的則更多,配備長戈劍弓箭弩盾牌等等,作戰時後面計程車卒在兩車之間的縫隙與敵人戰鬥,配備長戈劍弓箭盾牌弩等等(防守時前排的一些盾牌是帶支架的)。一旦戰車或前排計程車卒受到損失,就將受傷計程車卒撤回,由後面的遞補。在戰車上也可以綁上一些長槍,長槍向著對方的軍隊,在前排戰車前還可以插滿尖刀利刃,還可以用鐵索將戰車相連,在防守時還可以設定拒馬,鐵蒺藜等。
與車戰相配套的是許多的陣法,如魚麗陣,長蛇陣,圓陣等等,進攻時慢慢向前,壓迫敵方部隊,接近則向對方放箭,而已方則依靠戰車長牌抵擋敵箭。與敵交戰則敵方要受到戰車上下左右各方的打擊和防守。在防守時依照魚麗陣,長蛇陣,圓陣更是防守嚴密,一些陣型重重疊疊,構成多重的防禦體系,既能利用相互的交叉火力,也可以讓部隊相互支援。有些則很簡單,很快就能從行軍佇列轉到防守陣型,在防守時也經常主動出擊。
春秋戰國的戰車都是輕車,在戰鬥中類似於遊騎的作用。在春秋戰國時許多戰車的製作都是用多年的巨樹,非常的高大,防護做的也很好,很多戰車製作都要用一些金屬,費用很大,一般都要加一層或幾層漆來防火,最容易受損也最昂貴的是車輪,在戰鬥中一般都要用盾牌或厚氈保護。
在春秋戰國時製作戰車是很不容易的,耗費很長時間,花費很大。大型戰車在戰場被損毀後,一般各國也捨不得丟棄,而是拆下來再製作,製作戰車需要的木材在春秋戰國被大量採伐,特別是大型戰車的車輪需要的木材,使得在戰國後期的戰車製作的成本越來越大,無法大量製作足夠的大型戰車,而促使作戰方式轉向胡服騎射。
衝車:諸葛亮攻擊陳倉的武器,也是歷代進行攻城的時候使用的重要戰車,在陳倉,被郝昭用鏈球式磨盤所破。
巢車:古代的裝甲偵察車,用於窺伺城中動靜,帶有可以升降的牛皮車廂。
流馬:源自諸葛亮的運輸車。
偏箱車:戚繼光對抗北方遊牧民族軍隊的戰車,一側的裝甲可以作為初步的掩體。
洞屋車:用於攻城的戰車,侯景曾經用它和它的改進型尖頭木驢攻克健康,上面抗矢石,下面可以挖掘破城。
塞門車:守城的武器,一旦城門被撞開,這就是活動的城門。
雲梯車:雲梯帶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多種專用攀城工具。
塞門刀車:加以改進的塞門車,這樣對方很難攀援,形成活動的壁壘。
-
4 # 史詩雜談
古人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戰車,是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直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運載輜重。一般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gǔ)。一般為獨輈(zhōu)(車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早在夏朝之時,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也是主要的作戰方式。
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後來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秦漢,隨著騎兵興起,戰車逐漸退出戰爭與歷史的舞臺。
戰車登上歷史舞臺商
中國的戰車並非一開始就是高大上的駟馬戰車,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記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佈3套兵器。
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古墓中的戰車可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廂門開在後方。
<商戰車復原圖>
商之戰車特點:
馬匹數量:雙馬車
車廂:高度約40釐米左右(士兵多跪姿)
兵器:除弓箭外,主要以短柄戈等短兵器為主
此階段,戰車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運載武士到達戰場,再進行徒步作戰為主。
<西周馬車復原圖>
西周
到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戰車比商有明顯進步,出現很多駟馬戰車。車廂的高度沒有大變化,士兵仍採用跪姿,但是安裝了高出車廂可供駕車人扶手的“軾”。此外,西周的車載兵器除了弓+短兵器外,矛、戟等長柄兵器也開始出現。不同於商的"步伐",周是以"戎車三百乘",戰車開始取代步兵成為軍隊支柱。
<春秋戰國時期車戰示意圖>
春秋
到了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時代,戰車又有了更大的發展。首先在原本兩匹拉車馬的兩側,又增加了兩匹驂(cān)馬。其次,作戰兵器也有變化,除弓外,長達三米以上的長矛、戈戟成為新的戰爭寵兒。終於,戰車的全盛時代來臨。
在周朝乃至春秋的大部分時間裡,戰車作戰,一直是列國諸侯爭霸戰的主要方式。一個諸侯國有多少輛戰車,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象徵,更是大國地位的象徵。如春秋的傳統大國晉國、齊國,被稱為"千乘之國"。
秦陵銅車馬一號車
春秋時代的戰車,由4匹馬來拉動,每輛戰車上配屬3個戰士,一個負責駕車,一個負責射箭,一個負責持長戈和盾牌,能站在戰車上的甲士都是貴族成員。每一輛戰車都有嚴密的裝甲保護,與戰車配合作戰的是步兵,西周時期,配屬一輛戰車計程車兵大約有十名左右,而到春秋時期,配屬一輛戰車計程車兵已有百餘人。
秦陵銅車馬一號車
秦軍戰車
秦軍戰車是歷史上秦國部隊所使用的戰車,攻擊力強大。戰車發展到戰國時期便到達頂峰,相較春秋時期的戰車,以秦戰車為代表的戰國戰車的車廂和車軾造得更高,車軾甚至高到近腰部,如此,士兵可以比較穩當的站在車上。車廂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後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車為單轅雙輪,前駕為四匹馬。
小結:
從雙馬到駟馬,從跪坐到直立,從短戈到長矛。從商周到大秦,戰車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這是一種壓制了步兵近千年的兵器。戰車的崛起,靠的是超越步行的速度、龐大身軀的威懾力,及配合作戰的步兵的作戰能力,在那個時代,戰車統治戰場長達千年。
戰車退出歷史舞臺然而當進入戰國後,戰車卻日益消失了。雖有戰車參戰的記錄,但卻不再以主流身份出現,更不再是戰爭決勝的關鍵武器。各諸侯國的爭霸戰爭,不再以嚴密的隊形、集團式的戰車衝鋒為主,相反演變成多樣化的作戰與兵者詭道的思想。
戰車雖稱雄於商末至戰國,但它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
首先,車體笨重,容易損壞;
其次,駕御困難,要靠專門訓練;
再者,受地形限制。
笨重的戰車只能選擇空曠平坦的原野才能發揮威力,遇到山林沼澤等複雜地形,甚至田隴走向都對戰車的行進有極大影響。在戰爭中,常常能見到因戰車被林木等絆阻而全員遭敵俘獲的案例。
正當新興的步兵和騎兵開始在戰場上顯示威力之時,戰車就開始衰落了。同時在戰國末期,鋼鐵兵器的出現與強弩的使用,也對戰車極為不利。因此秦統一後,戰車已趨衰落。到西漢時,為了對付匈奴的騎兵,大漢軍隊也大量使用騎兵,戰車就徹底失去商周時作為軍隊主力的地位,最終被淘汰,因而退出戰爭舞臺。
從步兵到戰車,再從戰車到騎兵,不能適應戰場的潮流變化,就只能退出戰爭與歷史的舞臺~
-
5 # 國家人文歷史
一般來講,戰車上是有三名甲士,分別按照左、中、右排列。左邊的甲士主要是持弓射箭,是戰車上最主要的戰鬥力,也稱作為“甲首”;右邊的甲士則拿著矛或者是戈,一方面是戰鬥力,一方面要給戰車排除障礙等等,也被稱之為“參乘”。居中的甲士自然是負責駕車,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不再有其他的職能。
戰略戰術上,一旦開始戰鬥,先要駛入弓箭的射程之內,一旦進入就開始對射。不過戰車上的甲士並不是頭號的射擊目標。俗話說,射人先射馬,削弱敵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擊戰馬,因為戰車作為整個軍隊中的衝鋒核心,全部的動力來源於戰馬。所以單是這一項就十分考驗戰車上的甲士的能力。現實的戰場往往十分殘酷,如果對射並沒有阻止敵人的前景,那麼沒有調轉回頭,只能是繼續前進,在雙方的戰車就要交匯的時候,短時間內互相揮戟作戰。當時的戰車設計要充分的考慮到了這一點需求,所以戰鬥的車輛上並沒有車棚,相對平時貴族出遊時坐得車輛,戰車的車輿相對比較低矮,便於甲士揮舞手中的武器,還在上面安裝了金屬護板,用來保護甲士的下半身。
當然沒有射中馬匹,那就要攻擊第二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戰車的司機,因為這些駕車的馭手一般都沒有兵器而是要專注於“開戰車”,所以當兩個戰車接近之後,反而成為了最脆弱的部分。如果一次交鋒未決勝負,雙方即回車重新開始,事實上在大規模車戰的混戰中,能衝過一輛又一輛敵車而不被擊毀,有能力回車再戰的,無疑是這場戰爭的勝利一方。
回覆列表
這個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用的多,之後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披甲士兵三人,中間一人負責駕車稱為“御者”,左邊一人負責遠距離射擊稱為“射”或“多射”,右邊一人負責近距離的短兵格鬥稱為“戎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