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彪哥出遊
-
2 # 孺子牛衛士
北京的朝廷滅亡,崇禎死社稷之後,接著是多爾袞率領的滿清八旗十萬鐵騎入山海關和李自成爭奪天下。此時,各股勢力逐鹿中原的態勢還處於僵持階段,在前期不僅有滿清政府企圖分化和聯合大順軍瓜分中原,當然也有滿清企圖聯合南京小朝廷攻滅農民軍的意思。但是,南京小朝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的主要政治思想就是“借師助剿”,不僅對清兵的入關沒有絲毫的恐懼和後顧之憂,包括史可法等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以當年“安史之亂唐朝借回鶻之師平叛”的老黃曆自我安慰,在這種政策的引導下,南明出現了一種少有的怪現象,即在內部由藩鎮把持軍隊,對外則依舊以農民軍為主要征討物件(但真和農民軍主力幹起來,往往又要損兵折將),趁著李自成在陝西和清軍大戰的有利時機,不僅不積極的擴充勢力,反而拱手將河南,山東的要地丟給當時軍力尚薄弱的清軍去接收。
南明的這種“鴕鳥政策”給予清政府的幫助是巨大的,首先得以全力擊潰主要的敵人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其次透過試探性的外交,基本上摸清了南明“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幾乎也就不再考慮什麼“劃江而治”,而是直接馬蹄想南了。 當然史可法等閣臣,既陷於階級論的怪圈無法自拔,又很莫名其妙的派人去北京摸摸底細,當即被清廷一陣雷霆棒喝,要求朱由菘當局立刻放棄抵抗,清廷的說辭相當的在理“我朝已經替你們的皇帝發喪過了,哭也哭過了,你們也就沒啥好來的了”。結果在清軍凌厲的攻勢面前,南明所能依靠的軍閥基本上一觸即潰,就連史可法自己鎮守的揚州也只一天被攻破,當然,南明那種既需要農民軍幫助,又對農民軍心懷芥蒂的矛盾心態,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統一戰線的形成。接著是浙江朝廷和福建朝廷所謂的正統性的爭鬥,居然堂而皇之的發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刻,至於說最後的永曆朱由榔政權,因為藉助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大西軍,頑強的抵擋了一段時間,甚至在區域性收復了失地,但應該看到南明既不能從“鄭成功手裡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因為鄭成功的勢力遠在海上,形成割據而不是推翻清廷,才是其根本利益所在”,又無法給與孫可望相應的名望(孫可望想封個秦王,南明朝廷愣是在祖制上食古不化,這是導致孫可望投降清朝的一個誘因,以後清廷馬上封其為義王,這就充分說明了滿清不僅在軍事上,更在政治手腕上完全壓倒了南明),其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當然南明與東晉南朝,南宋相比,是有不少的先天不足。例如東晉南朝和南宋基本上都保有自己的軍隊,南宋在建立的初期,各路的軍隊實力派皆願意在抗金這個大問題上通力合作,所以,南宋依靠著吳玠兄弟的川軍、劉光世的楚軍、岳家軍、韓世忠的水軍,在江淮防線上遏制了金兵的勢頭,配合北方的義兵的襲擾,最終穩定了局面。對比南明自身的軍事力量和對軍閥,以及農民軍合作的爭取上,顯然是一塌糊塗。當然多爾袞的剃髮令,是決策上的巨大失誤,引發了漢人極大的對立抗爭情緒,也是值得注意的。
-
3 # 流氓兔說歷史
本來有機會的,只可惜漢奸太多,孫可望,吳三桂……,李定國是南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本來有機會和鄭成功合作保住南明江山,可惜鄭成功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後沒有發兵,永曆帝也被吳三桂勒死在緬甸,李定國知道此訊息後悲憤而死,南明公司也就此倒閉!大家可以看看我寫的一篇關於李定國事蹟的文章。
-
4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南明這一個概念,南明就是指1644年北京被破、崇禎皇帝自盡到1662年清朝佔領除臺灣以外的整個中國、南明永曆皇帝被俘殺這段時間,為期18年。這段時間是明朝的延續,因為其所控制的領土相對完整的明朝較少、且位於南方,所以歷史上被稱作南明。
南明
那麼南明為什麼沒有像南宋、東晉那樣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概念呢?主要有存續時間短、因政治原因被清朝刻意隱藏等原因,那南明之所以只存續了18年,除了缺乏英明的核心領導層、各種利益集團內訌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與南宋、北宋一樣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南明的上層領導集團與兩宋領導層一樣,心中充滿了仇恨。
北宋的恨是什麼?北宋心中最大的仇恨是遼國,北宋是被金所滅,表面來看是金國的騎兵很強大,但是北宋的失敗則起源於遼的滅亡。遼國在歷史上無數次欺侮過北宋,檀淵之盟之後北宋每年都要向遼國“納幣”,直白的說就是給錢,這在北宋皇帝的心頭一直覺得是個恥辱。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北宋一直想取回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北宋卻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式和方法。
到了遼國末年,遼國北方一直受壓迫的女真族漸漸興起,有了挑戰遼國統治的資本,實力已經大到可以滅亡遼國的地步。於是,宋朝取道海上聯絡金國,希望可以南北夾擊滅亡遼國,瓜分遼國領土,這就是著名的“海上之盟”。最終,遼國在金國的強大攻勢之下被消滅了,原本答應夾擊的宋朝軍隊卻被遼國的軍隊大敗,暴露了自己的孱弱實力,最終被潮氣蓬勃的金國順勢消滅了。
金滅遼與滅宋之戰
北宋心中充滿了對遼國的恨,但是到了中後期,其實兩國已經實現了完全的和平共處,基本達到了十分穩定的狀態,當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野蠻文明,擁有著強大的戰鬥力,此時北宋應該放棄心中對遼國的“恨意”,與遼國並肩作戰,至少不能背後捅刀子,正所謂“唇亡齒寒”,歷史也正是這樣,遼國滅亡後,北宋也直接面對著野蠻、貪婪且十分強大的金國,最終自取其辱,不但沒有取回燕雲十六州,還遭受了“靖康恥”,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
靖康之恥
那南宋的恨又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提到的“靖康恥”,自己的皇帝被敵國擄走,在敵國被羞辱,最終客死異國。這份恨一直縈繞在南宋君臣的心頭,然而正是這份恨導致了南宋最後的滅亡。
同樣的歷史似乎在重演著,到了金國後期,南宋和金國雙方關係已經漸漸和平了,雙方的交流多於對抗,而金國的漢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軍事實力也在不斷下降,而北方的蒙古部落則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之下不斷崛起。為了洗刷金國侵宋的恥辱,南宋君臣又決定聯合蒙古滅金,最終在雙方的夾擊之下,金國被滅亡,而南宋則要直接面對更加兇殘的蒙古人。雖然之後南宋頑強抵抗了近五十年,但是終究不敵,被蒙古滅國。
蒙古滅金之戰
與北宋、南宋相同,南明的君臣也有恨,特別在弘光朝(1644年到1645年)表現得更加明顯,此時,對於南明的君臣來說,李自成的大順朝是明朝最大的敵人,而清朝則是敵是友尚不明確,為什麼呢?因為明朝的崇禎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而多爾袞率清軍入關之後,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還為崇禎皇帝和皇后發喪,一系列舉動讓南明的君臣喪失了警惕性,誤以為多爾袞真的只是來幫助明朝消滅內亂的。所以,當清軍在陝西與大順軍進行作戰時,南明的高層決策者並沒有攻打清軍、收復失地,甚至連山東、河南等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地區都不敢收復,害怕惹惱了清軍,當然,其中也有坐山觀虎鬥的心理,他們希望清軍消滅掉大順軍,畢竟大順軍是殺害他們君父的仇人。
李自成進京導致崇禎自盡殉國
然而,最終的結局是,清軍消滅了大順軍之後,立即南下攻打南方的南明殘餘政權,因為南明並沒有趁清順交戰之際收復失地,鞏固防守,最終在清軍的打擊和自身的內訌中,南明僅僅存在了18年就告失敗,比南宋差遠了。
南明的滅亡,當然還有其他的諸如內訌、利益集團的自私不顧大局等客觀原因,南明對於大順政權的仇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正是這份仇恨導致了南明不能及早的與農民軍聯合,共同抵禦入侵的清朝,導致了被各個擊破,最終雙方都敗於清軍的鐵蹄之下。
回覆列表
概括來說就是由於連年的農民起義,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吳三桂的投清,使最後一隻善戰的關寧鐵騎丟失,而南明卻因為即位正統性等問題內耗,無力抵禦滿清。
1.清軍鐵騎的戰力:你想偏安一隅,問過滿清騎兵的意見了嗎?
南明無強軍,弘光元年三月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降清;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俘獲,送往北京,弘光帝在位僅一年。
沒有火器,很難對付滿清騎兵
2.南明武將之間的內訌,不能集中力量抗清;
不同於南宋時各路將士英勇抗金,有岳家軍,韓家軍等,南明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
3.農民起義軍極大消耗明朝國力:
埋葬了明朝
農民起義軍作亂陝西,河南,河北,京城,將明朝可戰之兵消耗殆盡,並極大牽制了明軍剿滅清軍的步伐,甚至吳三桂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得到了南明政權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4.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存疑,各皇子內訌不斷。
隆武元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於廣州,改元紹武,雙方為爭正統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帝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永曆帝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5.黨爭延續: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阮大鋮打擊東林黨人向來不遺餘力,當時東林黨人力主擁立潞王,史可法寫信給馬士英說明福王“七不可立”,馬士英卻搶先擁立福王。史可法在東林黨與閹黨之間兩難。
6.吳三桂的投敵:引狼入室
吳三桂:你們說我衝冠一怒為紅顏?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
7.清朝及時漢化:後方安穩
清朝遷都京城,並任命漢人官員,知識分子,與漢族大地主結合,穩固了後方。
8.綜合來看,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南明想守住偏安一隅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