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留研
-
2 # 瀚海觀察
彷彿就是農曆春節過後,當所有的經濟學者們還在糾結從PPI傳導到CPI的機制會是如何的時候,漲價已經是悄無聲息的開始了。首先,鐵老大發話,從今年4月21開始,部分高鐵線路開始漲價,二等座平均上漲30%,部分一等座上漲70%。在所有人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一直被譽為中國產手機的良心的小米也漲價了,小米電視平均上漲300元,小米手機平均上漲100元,之後帶動起了魅族、樂視的漲聲一片,讓大家不得不感慨千元機時代已經結束了,甚至有專家還斷言未來的漲價空間依然很大。然而先等等,馬應龍、茅臺、五糧液、鐵礦石、螺紋鋼、基本上全部都開啟了漲價模式,平均漲幅都在30%以上,最高的接近80%,更有甚者連我們吃了多少年一直只有幾元錢的涪陵榨菜都漲價了,這讓人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這麼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從PPI傳導的漲價風潮
之前瀚哥曾經撰文表示過,今年1月份的CPI上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春節翹尾效應的影響,想來不會有太長的持續時間,然而讓我們意外的是,當從鐵礦石、螺紋鋼到馬應龍、小米手機、五糧液、高鐵票這樣的漲價潮,如果把物價的上漲僅僅歸因到春節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了,因為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中間工業製成品還是最終大家的消費品普漲的趨勢已經在形成的過程中。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大家無論是出門買的高鐵票,還是吃飯買的涪陵榨菜,亦或我們買的小米手機都是屬於產業上的最終環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最終消費品,如果僅僅是季節性的最終消費品漲價我們可以說是春節等特殊節假日的影響,從而導致了短期內的漲價,但是如果連生產這些東西的中間工業製成品的價格都上漲了,那會意味著什麼呢?
不如先讓我們看一張圖,這張圖是CPI與PPI的對比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去年的年中開始,PPI結束了一直以來的負值態勢開始走上了上漲的道路,而從去年9月份開始PPI漲價開始變得更加明顯,而到了今年年初PPI已經到了最近五年的新高。
那麼PPI到底是什麼?PPI的全稱被稱之為生產者物價指數,表示的是一個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購買一籃子物品和僱傭工人的總費用,一直以來經濟學界都在爭論說中國PPI傳導到CPI應該是非常不容易的,瀚哥曾經一度也持著這樣的觀點,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我們都把經濟想像的太簡單了。
無論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傳導過程是怎麼樣?我們看到的事實就是大型耐用消費品的價格已經開始上漲了,而這個上漲的過程就是PPI到我們買的東西的一個傳導過程。什麼叫PPI的傳導過程呢?這個東西比較複雜,瀚哥就用個例子簡單的說說:
僅以小米手機為例,原先我們都知道小米手機的旗艦機的價位一直都在1999元,紅米手機這種千元機的價位一直都在999元左右,這種價格基本上都已經形成了大家心裡的普遍認知了。然而現在開始漲價了,一時間999元以下的手機都變成了1099元,雖然漲價100元錢對於大多數買手機的人而言應該是差距不大,但是我們要分析這個價格到底是怎麼上漲的?我們知道,一臺手機是由晶片、顯示屏、記憶體、攝像頭等等諸多元器件組成的,最終被組裝成為一臺手機,這些元器件等工業品的價格就組成了PPI,即所謂的生產者物價指數,而最終賣到我們手上的商品則被計算入了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那麼,我們來理清一下順序,漲價的流程是這樣的,一直以來價格不怎麼變,甚至還一度越來越便宜的手機產業,出現了這樣一個現狀,這就是一開始製造手機的原材料,鋼鐵、單晶矽、塑膠的價格出現了上漲,漲價的原材料進入了工廠之後導致了工廠生產的記憶體、攝像頭、顯示屏的價格出現了上漲,這些元器件價格的上漲導致了組裝成一臺手機的成本也出現了上漲,一開頭手機廠商還能頂住原材料漲價的壓力,然而時間一長手機廠商也頂不住了,最終導致手機價格的上漲,從而導致了我們買到的商品的價格上漲。
這個從原材料到元器件到手機的過程,就是一個PPI到CPI的傳導過程,可以說現在我們已經面臨了一個巨大風險,這個風險是由於成本推動的價格逐漸上升,所以通貨膨脹開始抬頭,導致了PPI向我們物價上漲的傳導,從而導致了我們買到東西價格的上漲,然而與我們平時買的蔬菜、豬肉的價格波動不同,一旦因為成本推高導致耐用消費品價格上漲,那麼要想價格再跌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所以,普通的日常快速消費品如食品漲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耐用消費品都漲價了,現在我麼可以說錢不值錢的風險已經出現了,這種風險比以前因為食品漲價、錢變多了而不值錢嚴重的多。
二、那麼問題僅僅是漲價嗎?
如果僅僅是產品漲價了,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這是因為生產者物價指數上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經濟的復甦,企業能夠賺到錢了,也就能夠給工人發工資了,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形成一種良性的迴圈,就是的確是價格漲了,但是價格漲了帶動了經濟的復甦,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所以大家的工資也會上漲,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漲價看看也不是什麼壞事不是嗎?
然而,現在的問題卻是,的確很多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了,但是問題卻依然比較嚴重,因為這些原材料很多都不是在國內自己的資源,比如說鐵礦石,它的主產地是巴西和澳洲,所以漲價得到的錢都給外國賺去了,企業並沒有賺到錢,所以企業也很難給員工加工資,這個時候當物價上漲碰到工資不漲的時候,我們的危險可能就來了。另一方面這次的物價上漲雖然有普漲的趨勢,然而仔細研究物價上漲的行業卻發現,在工業企業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特別是一些非常缺乏市場議價權的企業,將有可能面臨著生產產品的成本高了,但是價格卻漲不上去的問題,從而讓企業的生存更為艱難。
記得去年很多地方在調低最低工資標準的時候,有一個很顯著的理由就是因為物價水平不高,所以工資標準可以降低,但是現在物價已經開始漲價了,我們的工資上漲卻是一直滯後於物價上漲的,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個日子可能會越來越難過了。
物價上漲的潮流已經來臨了,我們要做好準備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了。
-
3 # 找靚機
相信小夥伴都有發現,近些年,漲價成了社會不可動搖的主旋律。衣食住行的成本都在上升,每一筆花銷都要精打細算。就連價格相對穩定透明的3C市場,產品的售價也在上調。
拿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手機來說,也是越賣越貴。不提售價逼近一萬的iPhoneX,現在想買一部好一點的中國產手機,也要3000打底。要知道僅僅2,3年前,各大廠家還在1999,2499這個價位上爭的頭破血流,而現在你花同樣的錢,只能買一部中端手機。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手機紛紛漲價呢?
其實核心原因還是元器件的成本上升了。CPU啊,螢幕啊,記憶體等等核心部件,價格都在上浮。舉個例子,三星是全球智慧手機中,自主化最強的品牌。大部分核心硬體都可以自己生產,所以它受到來自硬體廠商價格波動的影響就小,抗風險能力就強。
而中國產手機從裡到外,除了華為小米有自己的CPU,螢幕可以用京東方或者天馬,其它東西幾乎全要靠外界提供。而受限於產能和技術的關係,目前稍微好一點的手機螢幕還是要找夏普,LG,JDI,三星去買。羅永浩曾經說過,你管自己叫全面屏,還不是因為三星給你屏,要是哪天他不給了,你還做什麼全面屏。價格決定權掌控在別人手裡,致使廠家很被動,IDC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國內智慧手機平均價格1256.11元,到了2016年,就漲到了1714元。
第二點是品牌高階化程序加速。其實國民消費能力的提升速度是驚人的,接受度也很高。對數碼產品的更換需求也越來越大。小編京東雙11的時候看了下,手機數碼類是絕對是搶購的重要領域。廠商想要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從市場的追隨者成為引導著,提升品牌價值就是最核心的要義,而透過品牌溢價創造收益,是國內廠商走向國際的必經之路。不過好在國內手機在漲價的同時,千元機市場也保持的不錯。消費者還是可以選購到順心的便宜手機的。
很多廠家,或者CEO,都會偶爾哭訴自己家的手機其實不怎麼賺錢的,幾乎是成本價了。當然,這話我們保持中立看法,我是不相信純成本經營會讓企業短短几年內在資本市場產生那麼大的估值。不過這話確實也是事實,中國產手機任何品牌的淨利潤率,和蘋果三星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為什麼三星蘋果賣的貴,大家還排隊買,我想這才是我們該去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眾中國產努力的方向。
-
4 # 科客
曾幾何時,價效比是一眾中國產手機的大殺器,他們憑此積極搶佔市場份額,如今犧牲利潤換取市場份額的做法似乎不再提倡了,甚至連硬體免費、軟體和服務補貼的策略也難以經受時間的考驗。此前一直鼓吹硬體免費模式的周鴻偉也表示了手機硬體虧錢賣不健康,這會逼著廠商壓榨上下游供應商和生產商,不利於行業的發展。無論如何,中國產手機的價格集體上漲是不爭的事實。
成本上漲 售價也跟著漲。由於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繼續上漲,手機上游螢幕、記憶體等配件存在著不同幅度漲價,酷派集團CEO劉江峰曾表示,美元增長1毛錢,他們的的成本就要增長20塊,再加上整體上游供應鏈的吃緊,自然帶動了手機成本和售價的上漲。如今,國內手機廠商都紛紛跟高通簽訂了3G/4G專利協議,如果再把這部分的專利費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話……總的來說,成本和售價基本是水漲船高的關係,手機廠商也只能讓消費者來買單。
集體奔向中高階 塑造品牌形象。以華為為例,推出了華為Mate10,很明顯釋出這款手機不是為了追求銷量,更多的是肩負提升華為的國際品牌形象,試圖拉昇到蘋果三星的同一個維度。為了塑造高階形象,自然要把料用足才行。如今手機廠商都不再講價效比,開始以手機的設計和品質來作為賣點,一方面體現了消費升級的趨勢,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再比拼價格戰了。
回覆列表
一、眾多品牌廠家為了爭奪手機市埸的佔有率而不惜血本的促銷手段已經難以為繼,且由於薪資水平等上漲,已經使手機行業面臨虧損經營的狀態,不提價顯然難以為繼。 二、由於人民幣貶值等原因,造成了進口零部件價格的必然上漲。因此2017年手機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