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1、語文學什麼
作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作文首先要弄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語文學什麼。簡單來說,“語”是說,“文”是寫,學語文就是學說話、學寫作。具體來說就是學習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內容。
這麼一說不就太簡單了嗎?是的,很簡單,但是,要想學好、學透徹卻不是那麼好辦的,必須下一番工夫才行。
我們先說“聽”。為什麼把“聽”放在第一位呢?因為人的知識有95%以上都是透過耳朵聽來的,我們這裡說的“聽”並不是聾不聾的問題,而是會不會聽的問題。
第一,“會聽”指能聽出“話中話、弦外音、言外意”,也就是能聽出話中的含義。什麼是話的含義呢?舉個例子來講,有個同學上課沒有注意聽講,老師走到他面前拍拍他的腦袋說:“今天表現不錯啊。”那麼請問,這個同學是受到了表揚嗎?很明顯,這不是表揚而是批評。可是老師並沒有說批評他的話呀,我們怎麼知道不是表揚而是批評呢?當然是根據老師說話時的聲音、情境聽出來的。再比如,同學A到同學B家玩,看見B的桌子上有一支很漂亮的筆,A拿起來端詳了半天,說了句:“好漂亮的筆啊!如果我也有一支就好了。”那麼A同學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聰明的你一定明白A很想要一支這樣的筆而不是單純地讚美這支筆吧。可是A也沒有說要,我們怎麼知道A想要呢?當然也是聽出來的。雖然A沒有說想要,但是他話中的意思是想要。這就是“話中話”,是含意,含意就是含在語言中的意思,從字面上看不出來但能體會到的意思。其實,在同學們不會寫作的時候,就已經學會這一招了。想想看,在你非常想吃冰棒的時候又擔心媽媽不給買,你是不是會說“媽媽,今天太熱了,我嗓子都要冒煙兒了”來表達你想吃冰棒的意思呢?在你想要買滑板又不好意思直說的時候,是不是會說“媽媽,我們同學都有滑板,就我沒有,老玩兒人家的多不好意思啊”來告訴媽媽你很想買滑板呢?其實,我們華人都喜歡這樣,有什麼意思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把意思包含在話裡讓對方猜,是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往往看不明白,原因就是沒有猜透作者在文章中的含意,一旦明白了含意,文章就都讀明白了。
第二,“會聽”指會聽課。一個班裡會有幾十個同學,可是成績好的就那麼幾個,這是為什麼呢?同一個教室,一樣的老師,一樣的課堂內容,為什麼有的同學學會了有的同學沒有學會呢?原因就在於大部分的同學都不會聽課。我們聽課,主要聽的是知識點,即這一節課講的是什麼,為什麼講這個,這個知識是怎麼樣的知識。一般情況下,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點並不多,最多不超過五個,如果只是敘述完要學的知識點,最多不過十幾分鍾,但是老師為了讓知識點容易理解,就會增加很多的舉例、比喻或者聊天,其中會夾雜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樣,講課的時間就加長了,而其中所舉的例子大多是具體的事,或者是一些很有趣的例子,結果,不會聽課的同學只記住了有趣的事例,而忘記了應該記住的知識點是什麼。考試的時候考的當然是知識點,而不是考你記住的趣事,所以理所當然的會考不好。因此,課堂上一定要會聽課,記住該記住的東西。
我們再講“說”。語文,語在前,文在後,意思就是要先學說,再學寫。“說”是人們使用最多的一種交流工具,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說,但是這裡“說”不是指是不是啞巴,而是會不會說。會說,就是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說明白,又能讓聽的人很樂意聽。從俗話說“好人長在嘴上,好馬長在腿上”,就可以知道“說”是很重要的。具體地講,“會說”是指說話時簡單明瞭、前後連貫並且得體。得體就是指要根據說話的場合、說話的物件去說,讓聽的人願意聽。會說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別人批評了一頓,別人還要對你說謝謝。而不會說的最糟糕的表現是明明好心對人說話卻把人得罪了。因此,一定要好好地學會說話才行。在小學階段,說和寫是對等的,會說了就會寫了。
“讀”,目前指閱讀。就是給你一篇文章,你能讀懂。讀懂,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能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麼內容,寫的是人、是事、是景還是物,即我們常說的中心內容;另一方面,指能體會文章的含意,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其目的是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心思想。讀懂了這兩方面,文章就讀懂了,只要讀懂了文章,解詞或者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寫”為什麼放在最後呢?因為寫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聽和說,即使不認識字的人也能做到,讀和寫,不認識字的話就很難做到了。我們是學生,我們認識字,認字的目的就是為了讀和寫。寫是人的綜合能力的表現,是聽、說、讀的書面運用,也就是說有多少能力、有多少知識,透過寫文章就能體現出來。古時候有“一篇文章做得好,皇帝點我為狀元”的說法,現在人們上大學,不管學文學理,無論博士碩士,畢業的時候都要寫畢業論文,論文不過關就不能畢業。由此可見,從古到今,“寫”都很重要。
2、作文是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了語文學的是什麼,又知道了寫的重要性,接下來就講講作文。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學作文有什麼用呢?如果沒有用,學它不是浪費時間嗎?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第一,可以方便生活和工作;第二,為了考試得高分。
再說得高分這一點。不管同學還是家長,得高分應該是所有人的願望吧,俗話說“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就可知道分數對於學生的重要性了。我們都知道,語文考試的最後一題都是寫一篇作文,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作文在考試中佔的分數呢?小學階段,作文只佔20-25分,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高,作文的分數越來越多,初中升高中語文120分的卷面,作文佔到50-60分,高中升大學語文150分的卷面,作文佔到60-70分,差不多快佔到一半的分數了。如果作文得不了高分的話,整體分數肯定不高,如果作文得了高分,成績就會增長一大截,所以,要想得高分,就必須會寫作文。
既然作文這麼重要,我們要從哪裡開始學呢?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要從“根”開始。上學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從小學到大學,蓋樓也是從一樓開始蓋,作文也一樣,要從根基開始學習。那麼,作文的“根”在哪呢?
字→詞→句→段→章,由這個順序可知,從字開始,由字組成詞,由片語成句,由句組成段,由段組成文章。
那麼再反過來,章→段→句→詞→字,可以看出,一篇文章可以分成段,段可以分成句子,句子可以分成詞語,詞語分成字。這是閱讀的過程。給一篇文章,先整體把握,瞭解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然後分成段落,歸納段落大意,最後生字注音或解詞。
把上面兩個過程綜合起來,就可以瞭解到寫作和閱讀的關係。寫作就像蓋樓,閱讀就像拆樓,只有會蓋樓才會拆樓,所以要想會閱讀文章,就要先學會寫文章。
從第一個過程我們還可以看到文章的根,是什麼呢?字。寫文章必須由字開始,字是構成文章的最基本的材料。
那麼,我們學寫作的第一步,先要明白字是幹什麼用的。
字的作用是什麼,有什麼功能?這要從字的起源說起。人類約有三百萬年的歷史,其中有文字的時間不超過一萬年,在漫長的沒有文字的年代,人們依靠口口相傳傳遞訊息、記錄事情,所有發生的事情、所有累積的生活經驗都只能記在腦子裡,時間長了必然會忘記。不重要的事情忘記了也就算了,可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經驗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會被忘記,所以,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最初,人們想到的是“結繩記事”,利用繩子系疙瘩來記事,每發生一件事,就在繩子上系一個疙瘩,大事就用大疙瘩,小事就用小疙瘩,以此來方便記事。所以,結繩記事法成為文字的起源。
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結繩記事雖然可以記錄發生了多少件事,可是時間長了,就無法準確地回想起具體發生了什麼。於是,人們又想出了畫畫記事的方法。現在很多考古過程中發現的古人在山洞石壁上留下的壁畫,就是古人記錄下來的事情,比如今天打獵打了一頭牛,就畫一頭牛,捕了一隻豬,就畫一隻豬,等等。
畫畫記事的方法雖然比結繩記事具體形象了許多,但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畫畫,那麼有很多事情還是不能被記錄下來。於是,在漫長的畫畫記事的年代中,逐漸演變出了更加先進的方法:把畫簡化成符號來記事。這時真正的字才出現了,也就是我們說的甲骨文。所以,中國的漢字是由畫畫進化而來的。
說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明白了字的作用了呢?沒錯,字就是用來記事的工具,它的功能就是記事。
既然字是用來記事的,首先,請問同學們認識字嗎?當然。國家《語文課程標準》規定,1-2年級認字1600-1800、會寫1000,3-4年級認字2500、會寫2000,小學5-6年級認字3000、會寫2500,7-9年級認字3500。既然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字,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它們不就太浪費了嗎,那麼怎樣才能讓這些工具發揮它們記事的作用呢?
第二個問題,請問你做事嗎?當然,答案也是肯定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事情,不論是上學、吃飯、遊戲、睡覺……無論哪一件都是事,是我們做的“事”。
綜合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認識字,說明我們掌握了記事的工具;我們一直在做“事”,就有了要記的內容。那麼,用我們認識的字來記我們做的“事”,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
接下來,請問:作文是什麼?你一定無法馬上回答出來,那就讓我來告訴你:作文,就是用字記事。作文,就是把我們所做、所見、所聞、所說、所想、所感、所求、所議等用文字寫出來,讓別人知道。
比如,我們上作文輔導課,你是怎麼來的,來了後你是怎麼做的,這是你的所做;到了教室看見老師在做什麼、同學在做什麼,教室的情景是怎樣的,這是你的所見;在教室裡,同學們在說些什麼,老師說些什麼,這是你的所聞;聽課時,你有沒有回答問題,有沒有和其他同學交流,這是你的所說;來上課之前,你是怎麼想的,上課之後,又是怎麼想的,回答問題的時候又是怎麼想的,這是你的所想;聽老師講課,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這是你的所感;聽完課,你有什麼要求,是你的所求;你對老師所講的內容、講課的方法有什麼看法或者評價,這是你的所議。把這些內容都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文章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1、語文學什麼
作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作文首先要弄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語文學什麼。簡單來說,“語”是說,“文”是寫,學語文就是學說話、學寫作。具體來說就是學習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內容。
這麼一說不就太簡單了嗎?是的,很簡單,但是,要想學好、學透徹卻不是那麼好辦的,必須下一番工夫才行。
我們先說“聽”。為什麼把“聽”放在第一位呢?因為人的知識有95%以上都是透過耳朵聽來的,我們這裡說的“聽”並不是聾不聾的問題,而是會不會聽的問題。
第一,“會聽”指能聽出“話中話、弦外音、言外意”,也就是能聽出話中的含義。什麼是話的含義呢?舉個例子來講,有個同學上課沒有注意聽講,老師走到他面前拍拍他的腦袋說:“今天表現不錯啊。”那麼請問,這個同學是受到了表揚嗎?很明顯,這不是表揚而是批評。可是老師並沒有說批評他的話呀,我們怎麼知道不是表揚而是批評呢?當然是根據老師說話時的聲音、情境聽出來的。再比如,同學A到同學B家玩,看見B的桌子上有一支很漂亮的筆,A拿起來端詳了半天,說了句:“好漂亮的筆啊!如果我也有一支就好了。”那麼A同學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聰明的你一定明白A很想要一支這樣的筆而不是單純地讚美這支筆吧。可是A也沒有說要,我們怎麼知道A想要呢?當然也是聽出來的。雖然A沒有說想要,但是他話中的意思是想要。這就是“話中話”,是含意,含意就是含在語言中的意思,從字面上看不出來但能體會到的意思。其實,在同學們不會寫作的時候,就已經學會這一招了。想想看,在你非常想吃冰棒的時候又擔心媽媽不給買,你是不是會說“媽媽,今天太熱了,我嗓子都要冒煙兒了”來表達你想吃冰棒的意思呢?在你想要買滑板又不好意思直說的時候,是不是會說“媽媽,我們同學都有滑板,就我沒有,老玩兒人家的多不好意思啊”來告訴媽媽你很想買滑板呢?其實,我們華人都喜歡這樣,有什麼意思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把意思包含在話裡讓對方猜,是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往往看不明白,原因就是沒有猜透作者在文章中的含意,一旦明白了含意,文章就都讀明白了。
第二,“會聽”指會聽課。一個班裡會有幾十個同學,可是成績好的就那麼幾個,這是為什麼呢?同一個教室,一樣的老師,一樣的課堂內容,為什麼有的同學學會了有的同學沒有學會呢?原因就在於大部分的同學都不會聽課。我們聽課,主要聽的是知識點,即這一節課講的是什麼,為什麼講這個,這個知識是怎麼樣的知識。一般情況下,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點並不多,最多不超過五個,如果只是敘述完要學的知識點,最多不過十幾分鍾,但是老師為了讓知識點容易理解,就會增加很多的舉例、比喻或者聊天,其中會夾雜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樣,講課的時間就加長了,而其中所舉的例子大多是具體的事,或者是一些很有趣的例子,結果,不會聽課的同學只記住了有趣的事例,而忘記了應該記住的知識點是什麼。考試的時候考的當然是知識點,而不是考你記住的趣事,所以理所當然的會考不好。因此,課堂上一定要會聽課,記住該記住的東西。
我們再講“說”。語文,語在前,文在後,意思就是要先學說,再學寫。“說”是人們使用最多的一種交流工具,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說,但是這裡“說”不是指是不是啞巴,而是會不會說。會說,就是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說明白,又能讓聽的人很樂意聽。從俗話說“好人長在嘴上,好馬長在腿上”,就可以知道“說”是很重要的。具體地講,“會說”是指說話時簡單明瞭、前後連貫並且得體。得體就是指要根據說話的場合、說話的物件去說,讓聽的人願意聽。會說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別人批評了一頓,別人還要對你說謝謝。而不會說的最糟糕的表現是明明好心對人說話卻把人得罪了。因此,一定要好好地學會說話才行。在小學階段,說和寫是對等的,會說了就會寫了。
“讀”,目前指閱讀。就是給你一篇文章,你能讀懂。讀懂,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能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麼內容,寫的是人、是事、是景還是物,即我們常說的中心內容;另一方面,指能體會文章的含意,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其目的是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心思想。讀懂了這兩方面,文章就讀懂了,只要讀懂了文章,解詞或者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寫”為什麼放在最後呢?因為寫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聽和說,即使不認識字的人也能做到,讀和寫,不認識字的話就很難做到了。我們是學生,我們認識字,認字的目的就是為了讀和寫。寫是人的綜合能力的表現,是聽、說、讀的書面運用,也就是說有多少能力、有多少知識,透過寫文章就能體現出來。古時候有“一篇文章做得好,皇帝點我為狀元”的說法,現在人們上大學,不管學文學理,無論博士碩士,畢業的時候都要寫畢業論文,論文不過關就不能畢業。由此可見,從古到今,“寫”都很重要。
2、作文是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了語文學的是什麼,又知道了寫的重要性,接下來就講講作文。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學作文有什麼用呢?如果沒有用,學它不是浪費時間嗎?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第一,可以方便生活和工作;第二,為了考試得高分。
再說得高分這一點。不管同學還是家長,得高分應該是所有人的願望吧,俗話說“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就可知道分數對於學生的重要性了。我們都知道,語文考試的最後一題都是寫一篇作文,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作文在考試中佔的分數呢?小學階段,作文只佔20-25分,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高,作文的分數越來越多,初中升高中語文120分的卷面,作文佔到50-60分,高中升大學語文150分的卷面,作文佔到60-70分,差不多快佔到一半的分數了。如果作文得不了高分的話,整體分數肯定不高,如果作文得了高分,成績就會增長一大截,所以,要想得高分,就必須會寫作文。
既然作文這麼重要,我們要從哪裡開始學呢?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要從“根”開始。上學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從小學到大學,蓋樓也是從一樓開始蓋,作文也一樣,要從根基開始學習。那麼,作文的“根”在哪呢?
字→詞→句→段→章,由這個順序可知,從字開始,由字組成詞,由片語成句,由句組成段,由段組成文章。
那麼再反過來,章→段→句→詞→字,可以看出,一篇文章可以分成段,段可以分成句子,句子可以分成詞語,詞語分成字。這是閱讀的過程。給一篇文章,先整體把握,瞭解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然後分成段落,歸納段落大意,最後生字注音或解詞。
把上面兩個過程綜合起來,就可以瞭解到寫作和閱讀的關係。寫作就像蓋樓,閱讀就像拆樓,只有會蓋樓才會拆樓,所以要想會閱讀文章,就要先學會寫文章。
從第一個過程我們還可以看到文章的根,是什麼呢?字。寫文章必須由字開始,字是構成文章的最基本的材料。
那麼,我們學寫作的第一步,先要明白字是幹什麼用的。
字的作用是什麼,有什麼功能?這要從字的起源說起。人類約有三百萬年的歷史,其中有文字的時間不超過一萬年,在漫長的沒有文字的年代,人們依靠口口相傳傳遞訊息、記錄事情,所有發生的事情、所有累積的生活經驗都只能記在腦子裡,時間長了必然會忘記。不重要的事情忘記了也就算了,可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經驗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會被忘記,所以,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最初,人們想到的是“結繩記事”,利用繩子系疙瘩來記事,每發生一件事,就在繩子上系一個疙瘩,大事就用大疙瘩,小事就用小疙瘩,以此來方便記事。所以,結繩記事法成為文字的起源。
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結繩記事雖然可以記錄發生了多少件事,可是時間長了,就無法準確地回想起具體發生了什麼。於是,人們又想出了畫畫記事的方法。現在很多考古過程中發現的古人在山洞石壁上留下的壁畫,就是古人記錄下來的事情,比如今天打獵打了一頭牛,就畫一頭牛,捕了一隻豬,就畫一隻豬,等等。
畫畫記事的方法雖然比結繩記事具體形象了許多,但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畫畫,那麼有很多事情還是不能被記錄下來。於是,在漫長的畫畫記事的年代中,逐漸演變出了更加先進的方法:把畫簡化成符號來記事。這時真正的字才出現了,也就是我們說的甲骨文。所以,中國的漢字是由畫畫進化而來的。
說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明白了字的作用了呢?沒錯,字就是用來記事的工具,它的功能就是記事。
既然字是用來記事的,首先,請問同學們認識字嗎?當然。國家《語文課程標準》規定,1-2年級認字1600-1800、會寫1000,3-4年級認字2500、會寫2000,小學5-6年級認字3000、會寫2500,7-9年級認字3500。既然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字,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它們不就太浪費了嗎,那麼怎樣才能讓這些工具發揮它們記事的作用呢?
第二個問題,請問你做事嗎?當然,答案也是肯定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事情,不論是上學、吃飯、遊戲、睡覺……無論哪一件都是事,是我們做的“事”。
綜合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認識字,說明我們掌握了記事的工具;我們一直在做“事”,就有了要記的內容。那麼,用我們認識的字來記我們做的“事”,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
接下來,請問:作文是什麼?你一定無法馬上回答出來,那就讓我來告訴你:作文,就是用字記事。作文,就是把我們所做、所見、所聞、所說、所想、所感、所求、所議等用文字寫出來,讓別人知道。
比如,我們上作文輔導課,你是怎麼來的,來了後你是怎麼做的,這是你的所做;到了教室看見老師在做什麼、同學在做什麼,教室的情景是怎樣的,這是你的所見;在教室裡,同學們在說些什麼,老師說些什麼,這是你的所聞;聽課時,你有沒有回答問題,有沒有和其他同學交流,這是你的所說;來上課之前,你是怎麼想的,上課之後,又是怎麼想的,回答問題的時候又是怎麼想的,這是你的所想;聽老師講課,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這是你的所感;聽完課,你有什麼要求,是你的所求;你對老師所講的內容、講課的方法有什麼看法或者評價,這是你的所議。把這些內容都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