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讀紅樓
-
2 # 金山萬丈
《石頭記》十八回,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寫元妃歸省,榮國府大開筵席。一太監飛來說,“做完了詩,快拿戲目來!”賈薔急將錦冊呈上,並十二個花名單子。少時,太監出來,只點了四齣戲。第一齣《豪宴》。賈府當時正是一場豪宴,其勢日上中天,但盛宴必散!第二齣:《乞巧》。脂硯齋旁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長生殿》二十二出《乞巧》,也叫《密誓》,寫七月七日,楊玉環與李隆基在雙星之下設誓:“願生生世世共為夫妻,永不相離。”(元妃應該有一段與之相同的生死愛情。)但緊接著就是《驚變》:“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避兵去蜀,行至馬嵬坡,軍士譁變,唐明皇被迫賜白綾與貴妃。楊玉環斷腸痛殺:“唉!,罷、罷、罷,這一株梨樹,是我楊玉環結束之處了。”從腰間取下白練,拜介:“臣妾楊玉環,叩謝聖恩。從此再不得相見了!”貴妃自縊於梨樹。唐明皇吩咐將釵盒與貴妃一起,埋好記明,這就是《埋玉》。《埋玉》寫的,就是“玉帶林中掛”,就是葬花!那棵梨樹就是鐵證!(黛玉初進賈府,就在梨香院!)曹雪芹非常熟悉《長生殿》,《葬花》應該是由此而來。以《長生殿》中楊貴妃比元妃,暗示元妃也有一段與之相同的生死愛情,最後也有一個相同的結局:在一場驚變中,元妃死於非命,自縊於梨樹!玉帶林中掛!是啊,這就是作者痛惜的:“玉帶林中掛”!之後是她的情人痛斷肝腸地埋玉、葬花!. 賈元春,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釵之一,賈政與王夫人所生的長女,賈寶玉的姐姐,賈府通稱娘娘。因生於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第2回便已入宮做女史,第16回加封賢德妃。為了迎接元春省親,賈府建造了大觀園。元春省親熱鬧歡騰,同時又表現出她在深宮高處不勝寒的辛苦。元春的命運關乎賈府興衰,秦可卿之死標誌著賈府末世來臨,元春晉封皇貴妃則令賈府重現生機,直到後四十回她與王子騰先後暴卒,賈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獲罪抄家。元春在釵黛之爭中支援寶釵,她曾利用端午節禮單和清虛觀打醮表明自己的立場。
我們現在要探討的問題就是賈元春究竟是怎麼死的,因為我們現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後曹雪芹關於賈元春的描寫了。因此,我們只能夠從第五回裡面,曹雪芹寫下的對賈元春命運的暗示裡去分析。她不是像高鶚續書裡寫的那樣,很太平地薨逝在鳳藻宮,她是因為虎兕相爭,在一場權力爭鬥當中,悲慘地死去。第五回除了判詞,還有曲,現在我就要把關於賈元春的那一首《恨無常》曲,探究一番。判詞和曲,總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對一些具體事件、具體情況的交代上,又各有側重。 《恨無常》曲是這樣的:“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對於這支曲,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它究竟怎樣預示了賈元春的死亡? 這首曲曲名叫做《恨無常》,大家再想一想關於秦可卿的那首,曲名是什麼呢?是《好事終》。兩首曲的曲名擱到一起,觸目驚心。我認為,兩個曲名體現出了我在前幾講裡面所說的那個因果關係。秦可卿和賈元春是扯動賈家命運的兩翼——秦可卿的好事終了,很快賈元春的好事就來臨。 但是賈元春的最終命運仍然不 好,所以叫《恨無常》。什麼叫無常啊?如果始終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終好就叫常好;情況總在變動中,沒有什麼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變動也無法預測,因此也就無法控制,無法避免,這才叫無常。各種狀態都不能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狀態不能持久,當然挺不錯的,但是賈元春命運的悲慘在於,她的好運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謂的“恨無常”,實際上也等同於“好事終”。曹雪芹在營造這些《紅樓夢》曲的時候,真是嘔心瀝血。 這個曲我們要一句一句地去體味。“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這兩句我覺得跟秦可卿那個曲的曲名真是挺對榫的,你把秦可卿的《好事終》那個曲名挪到這兩句前頭,不也挺恰當嗎。“榮華正好”,結果“無常又到”。“無常”既是一個意味著事情不穩定,經常變化的名詞,同時在中國過去的社會里面,它又是一個特指。什麼叫“無常”?催命鬼。一個人死了以後,牛頭、馬面就來了,無常就來了,牛頭馬面是指人身子上頭長著牛和馬的腦袋的一對鬼怪,是專門為閻王爺從陰間跑到陽間來勾人魂的,他們把鎖鏈套在人脖子上,拉著那麼一走,人就死了,就奔赴黃泉了;無常則是另外一種形象。魯迅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裡,就有一篇《無常》,回憶他小時候在鄉間看迎神賽會的民俗活動中,所看到的裝扮出來的這種鬼,“渾身雪白”,“一頂白紙的高帽子”,手裡捏一把“破芭蕉扇”,有時候還拿一個算盤,意思是來找人“算總賬”。魯迅在那本書裡還親自畫了關於無常的插圖,你可以找來看。 總之,無常也是過去民間傳說中的來自陰間的一個鬼,他讓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長久,一切都會變化,到頭來要被他清算,被他帶往陰間;而且他不講情面,魯迅先生就在他那篇文章裡寫到,過去的目蓮戲裡,無常給人印象最深的唱詞就是,“那怕你,銅牆鐵壁!那怕你,皇親國戚!”因此關於賈元春的曲裡說“恨無常又到”,既是表示說,沒有想到的一種最壞的變化來到了,同時也意味著,去勾她赴黃泉的無常鬼跑來了。 底下一句就接著說,賈元春“眼睜睜,把萬事全拋”,很悲慘的。她“二十年來辨是誰”,多費心思啊!向皇帝效忠,告發了寧國府的那個女子是誰,是不是?她苦心經營了一番啊,又讓皇帝覺得她忠心耿耿,又為賈家求得了赦免,只是讓秦可卿自盡了事,沒把真相暴露於社會,皇家、賈家的面子全保住了。而且,秦可卿的長輩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也忍痛犧牲了秦可卿,以求暫時的政治平衡,而她就因此被皇帝褒獎,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而且回家省親,大大地風光了一回。甚至於為了面面俱到,她還專門安排了清虛觀打醮活動,在秦可卿的父親生日那天,為其打平安醮,以表示她的告發是不得已,是堅持原則,當然也是希望事情了結後,他能理解她諒解她,她自己也求個心理平安。而且很可能她還懷上了孕,“榴花開處照宮闈”,石榴樹都開花了,如果結出果子的話是什麼樣的情景啊?但是,沒想到這些竟然都是過眼煙雲,正如秦可卿在天香樓上吊前跟王熙鳳預言的那樣,“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到頭來,她還是“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
3 # TeaC
剛才特意百度了一下。
原來這裡提到的“乞巧”,並非一齣戲的名字,洪昇的《長生殿》五十出中也沒有任何一出名為〈乞巧〉的。
可《紅樓夢》小說中此處有原文和脂硯齋夾批(黑體字)如下:
……只點了四齣戲:第一齣,《豪宴》。《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第二齣〈乞巧〉。《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齣,《仙緣》。《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第四齣,《離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個人理解:脂批中的〈乞巧〉二字,並非直接引用《長生殿》中的戲折名,因為總共五十個摺子、其中沒有“乞巧”啊。脂硯齋是在暗點情節,《長生殿》中雖然沒有任何一折名為“乞巧”,但它有稱為“乞巧”的情節。這是個什麼樣的情節呢,是一個李楊二人真實生活中並沒有發生過、而是詩人杜甫想象出來的情節,安排李楊二人死後在仙界相會,歌頌並祝福有情人之間的真摯愛情能得到神靈的庇佑。
李隆基和楊玉環二人的故事,其實是唐明皇晚年因唐朝國家久享太平盛世而逐漸意志廢弛、寄情於男女聲色,後宮專寵兒媳楊玉環並任由其哥哥楊國忠及楊氏親戚因一人得寵而全家雞犬升天、肆意妄為。楊國忠受賄釋放按律當斬的安祿山,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後患。後來楊國忠和楊玉環二人先後死於逃難的途中。
這樣一個史實,在杜甫的《長恨歌》中,首次被塗上真摯愛情和浪漫神話色彩,又被後世文人在詩作和戲劇中引用,演變成了千古不朽的美好愛情傳說。藝術成就很高的《長恨歌》結尾三聯是: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以脂硯齋的身家和學識,不可能不知道《長生殿》中沒有叫“乞巧”的一出,可他還是這樣寫批語,我理解,這實際上是為了暗點元妃之死的具體細節和楊玉環之死有很多相似之處。明和唐兩朝末世的衰敗,除了在大的方面都是源於皇室自身長久以來的墮落頹廢和荒淫無道以外,也在很多細節上彷彿是歷史的重演(曹雪芹以元妃喻明朝國祚,此處具體指南明永曆帝):都是被絞死,楊被衣帶或繩索絞死,永曆被弓弦絞死;都死在野外而不是宮中,楊死在逃難途中;永曆死在被押送途中;都是被怨氣沖天的軍人執行死刑,唐明皇的衛隊官兵要求處死楊國忠楊玉環兄妹,否則就拒絕護送皇帝上路,吳三桂是本人怨恨永曆帝怎麼還不死、怎麼還妄想著維持南明,拖累他老吳受滿清皇室的猜忌、不得不千辛萬苦地到處追捕。
我在《紅樓夢》小說中多處讀出這樣的意味,即曹雪芹認為,或者說期盼,明朝將來有一天能得到恢復。比如,寶玉說茗玉(崇禎朝)這樣的人是雖死不死的,要茗煙一定去找到她的廟並佈施祭奠、維繫香火。比如,柳五兒(崇禎是朱常洛第五子)死而復生。又比如,用《牡丹亭》中的“離魂”情節暗喻林黛玉之死(元妃點戲四出,其中有〈離魂〉,和〈乞巧〉一樣,也是情節而不是摺子名)猶如梅樹埋冢。
糾錯:
感謝答友慧眼指正!《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上文中錯寫成了杜甫。
-
4 # 君箋雅侃紅樓
元春省親所點四齣戲都是大有來頭,脂硯齋在每一個戲的後邊都有評語。其中《乞巧》一齣戲脂硯齋在後邊批語:《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這又回到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關乎賈家命運的元春因何而死?
我們先來看《長生殿》《乞巧》這一節說的是什麼?其實用過名字我們就知道,《乞巧》與七夕節有關係,也就是巧姐兒出生的日子,那一天牛郎織女天上相會。《長生殿》借用了這個故事在《乞巧》一回講述唐玄宗和楊玉環月下發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甘為連理枝”!過程很美好是不是?但結果並不美麗。馬嵬驛唐明皇狠心拋棄了楊貴妃,賜楊貴妃自盡。皇家無情由此可見。賈元春在省親的時候點了《乞巧》,脂硯齋評論伏元春之死,我認為主要想暗示兩點。
第一,賈元春期盼與皇帝天長地久,家族永葆富貴。賈元春的晉升非常奇怪。官方說法是“才選”,不是因為皇帝喜愛她,獲得榮寵,是元春有才,皇帝讚賞才晉升的。這怎麼看都是冷冰冰的。時機也很突然,在秦可卿葬禮之後。
秦可卿的葬禮是逾制的,肯定引起皇帝的注意。根據某些人的說法是元春告密獲得的獎賞。不說秦可卿一個女子,能有什麼可以媲美貴妃的價值。就算她是廢太子的女兒,她的價值能如何?雍正皇帝當年對廢太子和太子的兒子都不錯,一個死了的女孩能讓賈元春成貴妃?痴人說夢!再有賈元春吃了豹子膽敢揭露自家不法?皇權無情,她有什麼資格新任皇帝和皇帝討價還價?這根本說不通。
我認為秦可卿葬禮逾制讓皇帝對賈家動了殺機。但一個小小的賈家不足以讓皇帝大動干戈,皇帝必然要引蛇出洞。第一個餌是戴權(代權)借賣官試探賈家,賈珍上鉤。第二個就是丟擲一個貴妃給賈家,也可以試探賈家以及賈家後面的所有勢力的反應。這一點我們看賈家上下在得知元春晉升賢德妃的反應可知:
於是寧、榮兩處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踴躍,個個面上皆有得意之狀,言笑鼎沸不絕。按理應該寫賈家上下感恩戴德,誠惶誠恐才是真心對皇帝的隆恩無以為報,可賈家並沒有。高興可以理解,但每個人都臉上有“得意之狀”,這是小人得志的明顯態度。曹雪芹刻意如此寫,就是表明賈家爛泥扶不上牆,給臉不要臉。其後果然省親就是繞過皇帝聽從了太上皇的旨意大膽從事的。
元春對此應該還想不到那麼深,所以她只是覺得皇恩浩蕩,嘆息家裡建造大觀園太靡廢了。她告誡賈政等:“只以國事為重,暇時保養,切勿記念”可賈家除了賈政,又有哪一個以國事為重?即便賈政,做個學政也是辦事不利被手下人矇蔽。
第二,暗示皇帝無情,拋棄或者利用了元春。安史之亂後玄宗西逃,馬嵬驛陳玄禮譁變,唐明皇拋棄楊貴妃刺死楊貴妃。這裡前面都沒意義,有意義的是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無情。
皇帝對元春明顯無情。元春判詞:
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香椽作為疏肝理氣的一味中藥,明顯預示元春宮中生活不理想。皇帝對她並不寵愛。而這個判詞不但寫明瞭元春死時不到三十歲,連具體時節都有,端午前後。《紅樓夢》兩次端午節都過得非常潦草,我想八十回後應該還有一個端午節,元春也就是那時候死的。具體原因:虎兕相逢大夢歸!這裡有的版本做虎兔,這些年越來越多紅學共識都是“虎兕”我認為正確的。
皇帝忠順王代表的新勢力是虎,太上皇賈家等四王八公代表的老牌勢力是“兕”,新舊勢力的一次攤牌必然極其慘烈。賈家適逢其會,必然成為炮灰,一觸即潰!皇帝要對賈家動手,訊號就是拿元春開刀!元春被皇帝無情拋棄,最後慘死。病死吊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元春從來都是棋子!是皇帝手裡一顆試探賈家等勢力的棋子,到了收官階段,棋子成棄子,必然被拋棄!
《乞巧》一齣戲代表了賈元春一種痴想和最後結局悽慘!《紅樓夢》從不寫政治鬥爭,但政治鬥爭一直存在。賈家被抄家絕不是簡單的不法,而是鬥爭的結果!否則皇帝也不會輕易拿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老牌勢力動手!《乞巧》對元春命運的暗示,也展示了皇家無情,政治冷酷!
-
5 # 亮月半
大家知道,劉姥姥曾給王熙鳳病了的女兒起名字為巧姐,凡事求個巧字。這個巧字也在文中有寓意,事事有禍福相連。暗中有因果相連,表面有偶然,幸運與巧合,大家所說的命運不是孤立的,一件事與一件事相連。巧姐因禍轉福因為王熙鳳救濟過劉姥姥,劉姥姥仗義疏財救巧姐。
那元春的《乞巧》從何處說呢?也有個巧字,巧的是什麼呢?也從劉姥姥來講了紅衣女孩雪下抽柴外面跑水了,即失火。這裡火有暗藏巧,與甄士隱家失火,葫蘆廟一條街失火巧合。甄士隱在元宵節後失女遭火,家破人亡。葫蘆廟一街人遭不幸。而元春省親也在元宵節,大觀園燈火通明,一片明光硫海。大觀園後來也失火,引發賈府成廢墟。
火是禍,就是禍之因。禍從何而來,甄士隱家,一條街失火不知其因。只有後果殘局。從甄士隱投岳丈,作者寫盜賊蜂起,民不聊生,水旱災頻生。還有薛蟠去平安州遭劫。怡紅院大晚上金星進屋喊有人跳牆,說明社會亂。政治上不治亂,民無管亂。亂的禍起因是窮,底層人民不聊生,賣兒賣女為富貴人家家奴。有的世代為奴,像鴛鴦,金釧都是家生奴。不知父母者像晴雯,母死不知不能回去,像鴛鴦。父有病不能照顧。窮人父母受窮,兒女受窮,淪落為天涯各處,像齡官,對買人進園子不滿。畫了無數薔,也是高牆之意,一道道無形的牆跨不出去。
上層富貴奢華火紅的日子,奢侈的日子是以對底層百姓不公平的規則而享受的特權。無以為生貧窮的人民不能生活,兒女被賣,父母年歲大,家貧無以為生怎麼辦?偷,搶,盜。古代綠林好漢殺富濟貧不是傳說。為生活也偷盜搶劫拐,甄士隱中等人家不能倖免。建立貧窮人生活之上的富貴不會長久,壓榨剝削窮人的生活引出反抗與暴亂。富貴引火燒身!
這種社會亂象,引起多少人無以生存出家為僧道,擺脫貧困與痛苦,成為乞丐一樣的人,到處流浪。這種富貴的上層社會奢侈的生活,貴族權勢官官相互出現的殺人放火,搶劫,草菅人命,無惡不作的豪強勢力,對社會影響極壞,出現官逼民反之事,影響了朝廷理政上注意。
而元春作為四大家族勢力構成部分,宮中生活行為也是貴勢權力顯現代表。行為上也出了不賢德,後宮生活有亂象,用權勢使用生活。與四大家族權勢上有勾結,不惜弄權濫法。巧,意為元宵節後賈府勢垮,奢侈貴族之垮。為勢,正反兩派相爭,打擊四大家族似的貴族成朝廷重點。元春死於兩權相爭,正反兩派虎兕相逢。後宮被牽,查出元春不軌之事。《乞巧》,也有七巧,情事。也有蹊蹺之意。元春蹊蹺之死是四大家族之勢權大,為非做歹內外勾連,奢侈腐化被一網打盡。
-
6 # 柴鵬程的航海日記
元春省親,遊園已畢,各處景緻題額賦詩之後,賈薔帶領十二個女戲,在樓下等候,只見一太監飛來說“作完了詩,快拿戲目來。”賈薔急將錦冊呈上,並十二個花名冊子。少時,太監出來,元妃只點了四齣戲,第一齣《豪宴》,第二齣《乞巧》,第三齣《仙緣》,第四齣《離魂》。脂硯齋批語:“《豪宴》,《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乞巧》,《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仙緣》,《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離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對於脂硯齋的這個批語,實在不敢苟同。
元妃為什麼要點這四齣戲?看看史湘雲的《詠白海棠》詩就可以明白了: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黃昏。
元妃點的第一齣戲《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折,作者寫這齣戲,就是為了突出《一捧雪》,這個一捧雪就是史湘雲詩中的“秋陰捧出何方雪”,《紅樓夢》作者從詩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中,取雪字指代滿清,一捧雪實際指的是滿清入關。
第二齣戲《乞巧》,說的就是“巧”,這在《紅樓夢》好多地方都寫到了。一開始寫的“嬌杏”,由於機緣巧合,陰錯陽差的嫁於賈雨村,正巧,賈雨村正室死去了,嬌杏就扶了正,這就是“偶因一著巧,便為人上人”,(有的版本為“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由此看來,這個錯字是訛誤)這裡的嬌杏其實也是指滿清借李自成內亂之機,進入中原,最後定鼎中原的史實。
在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餘香”中,王熙鳳請劉姥姥給大姐起名字,劉姥姥問“不知他幾時生的?”鳳姐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功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
《紅樓夢》是一部明末清初時期歷史事件的寓言小說,也就是一部野史著作,作者杜撰了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以及史湘雲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把真實的歷史事件鑲嵌在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中。例如王熙鳳的大女兒生病一節“正亂著請大夫診脈,大夫便道:‘替夫人奶奶們道喜,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王夫人鳳姐聽了。忙遣人問:‘可好不好?’醫生回道;‘病雖險,卻順,倒還不妨。預備桑蟲豬尾要緊。’”這裡的大姐生病,指的就是李自成之亂。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建立大順政權,所以說“病雖險,卻順。”“桑蟲豬尾”即“喪崇朱尾”,指的是崇禎帝死後的朱明的後事,也就是南明。而在劉姥姥給大姐起名叫“巧哥兒”,指的是南明政府於崇禎十七年七月初七左右,組成北使團與清朝和談,聯虜平寇。而清朝以代明覆仇為名實行他的滅明政策。
元妃點的第三齣戲《邯鄲夢 · 仙緣》,就比較好理解了。邯鄲夢即紅樓夢,也就是南明覆興之夢。仙緣,因為明朝已亡,在南京重建,南明即明朝的再生,故名仙緣。這也是林黛玉生於三生石畔的真實寓意。
第四齣戲《離魂》,脂硯齋說是伏黛玉之死,這個就有那麼一點意思,林黛玉指的是南明,南明滅亡了,林黛玉就死了。在凹晶館聯詩中,有一句“冷月葬花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冷月,因為滿清是雪,來自東北苦寒之地,所以,凡書中的“冷”“白”都是指的被滿清所統治。白海棠就是這樣。海棠是紅色的,指朱明,例如,怡紅院中栽著海棠和芭蕉,作者說是紅綠兩植,故賈寶玉取名為“紅香綠玉”,後來元妃改做“怡紅快綠”,但是,不論怎麼改,紅,都是指的海棠。而這裡的白海棠,是賈芸弄來的,說是外國的異種。賈芸與史湘雲一樣,都是指的李自成,書中說賈芸弄了兩盆白海棠,指的是由於李自成之亂,海棠被滿清消滅了,也就是被雪覆蓋了,所以,白了,成了白海棠。“冷月”的意思是一樣的,月,明月,指的是明,冷月,就是月被冷了,也就是明被滿清滅亡了。“葬花魂”,作者把統治中原的漢人稱作花神,例如,第二十七回中說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這裡的花神退位,指的是李自成棄京師逃跑,漢人失去了對中國的統治。所以,冷月葬花魂,就是指的南明被滿清滅亡了,漢人統治中原的希望也被埋葬了。
-
7 # susie李舒
脂硯齋這個人,大約是彈幕愛好者的祖宗。他很喜歡寫評語,而因為他言語中顯露的和曹雪芹的親密關係,以及《紅樓夢》後幾十回目的缺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他的彈幕劇透——誰叫他表現得是看過曹雪芹全本(至少是草稿)的人呢?
元春省親這場戲,實際上是賈府的大喜事。但是很奇怪,這場喜事,寫得並不可喜。元春上來哭著說,當初送我到那不見人的去處。賈政跪著對女兒說話的時候,也很讓讀者感慨。而到了省親點戲,脂批就上來說了,讀者們啊,你們不要小看這四齣戲,wuli雪芹其實飽含深意啊!
這四齣戲分別是《豪宴》:這是明末李玉創作的傳奇《一捧雪》裡的一場,說的是明嘉靖年間,嚴世藩得知莫懷古家中有一件稀世珍寶——叫“一捧雪”的玉杯。嚴世藩為了據為己有,就誣告莫懷古謀反。皇帝下令將莫懷古處死,斬首送往京城。莫家奴僕莫誠冒名莫懷古,到官府投案自首。莫誠的頭顱被斬下送往京城,這時,莫懷古昔日好友湯勤為攀附權貴,告密說頭顱是假的。嚴世藩將莫懷古的侍妾雪豔抓來,雪豔一口咬定頭顱是真的。湯勤垂涎雪豔的美貌,暗中要挾雪豔,雪豔假意答應,在洞房將湯勤灌醉並刺殺。
第二齣是《乞巧》,這是《長生殿》裡楊玉環乞巧的故事,因為大家比較喜聞樂見,我就不多說了。
第三齣是《仙緣》,這是明代湯顯祖傳奇劇《邯鄲記》的第三十出。故事的構架緣自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呂洞賓見一個叫盧生的窮書生有些仙氣兒,便想渡盧生成仙。無奈這個盧生熱衷仕途,功名心太炙,呂洞賓透過一個有魔法的枕頭引盧生入夢。夢中的盧生娶妻、入仕、遭貶、受獎、掛帥、勒石、封相、受諂、戴罪、昭雪、復官、享樂、壽終,一個跌宕起伏的人生讓盧生覺得死而無憾,夢醒時才發現一鍋黃粱竟然都沒煮熟,妻兒財官都是虛幻,生死禍福也無非大夢一場,就開悟了,離了紅塵,去給何仙姑當掃花人去了。
第四齣是《離魂》,這是《牡丹亭》裡的一折,說的是杜麗娘去世。
這四齣戲,脂硯齋分別寫了批語:《一捧雪》,伏賈家之敗。《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緣》,伏甄寶玉送玉。《離魂》,伏黛玉之死。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
好了,看了這個我們明白了,為什麼說伏元春之死呢。乞巧的女主人公是楊玉環,而楊玉環最終的結局是被迫自縊。所以,根據脂硯齋的批語,我們可以知道,元春肯定是非正常死亡的,甚至是被皇帝賜死的——和楊玉環一樣。一般來說,我們非常相信這個判斷,為什麼呢,因為在金陵十二釵正冊中,元春的圖畫、判詞和曲子,非常明顯地指出了她非正常死亡的結局:
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
8 # 紅塵彌勒
元春省親點了四齣戲,都暗伏後世因果。
其中,《乞巧》就是意指元妃日後的結果的——這也是脂硯齋留給我們破解紅樓密碼的金鑰匙。
要想弄明白為什麼這齣戲和元妃的死有關,那我們就必須先搞清楚這齣戲演了什麼——
《乞巧》一折源自大戲劇家洪昇的《長生殿》,是其中片段之一。
而《長生殿》的故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這個故事由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而得,依據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傳說而編撰。
李隆基和楊玉環在中國可以說盡人皆知,他們的千古恩怨也被廣泛流傳。
雖然現實中楊貴妃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由於政治傾軋而招致殞身喪命的。但白居易卻賦予了十八郎和這位貴妃娘娘極其悽美的愛情絕唱——《長恨歌》中,白居易將死後的玉環極盡描摹,寫得纏綿悱惻,紙短情長: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白居易的這種虛擬刻畫,出於文學作品的需要,卻幾乎顛倒了李楊二人的政治品格,也給洪昇日後創作《長生殿》鋪設了描畫通道。
曹雪芹採用唐玄宗和楊貴妃長生殿裡陰陽相會的《乞巧》一折,就暗示日後元妃的結果,傾向於元妃死於政治鬥爭的纏鬥和角力。
至於元妃最後是不是被勒死的,今人考據的結果差別很大,都難以全面勝出,說明這故事本身就隱含了諸多不明因素,導致元妃之死爭執至今,依然難分難解。
-
9 # 綠野萍蹤01
元妃省親點的雖然是四齣戲,卻是說的一件事,也就是“一捧雪伏賈家之敗”。《乞巧》這齣戲之後,脂硯齋在庚辰初評時批註道:“《長生殿》伏元春之死”。那麼,《長生殿》為何伏元春之死,《乞巧》又是一出什麼樣的戲,真的是《長生殿》中的一折(出)?《長生殿》能隱伏元妃之死嗎?
“乞巧”出自《梧桐雨》,與《長生殿》無關
我一直認為,庚辰本是脂硯齋的初評本,遠在甲戌“重評”之前。假如重評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那麼,庚辰評本就應當早於甲戌本五十四年。以此推算,庚辰本就是脂硯齋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時的評本。所以,甲戌重評時,才有“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眉批。庚辰經辛巳到壬午,庚辰本確實還有“未完”之處。
《長生殿》是清初著名戲劇家洪昇的作品,這齣戲的“序言”寫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流行於劇壇。此時,《紅樓夢》早就完成,作者恐怕還不知道有這樣一齣戲。作者不知,但脂硯齋知道,於是,移花接木,把《乞巧》與《長生殿》混為一談。
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絕大多數讀者都因脂硯齋的批註,誤把《乞巧》當做《長生殿》中的一齣戲(一折戲)。但是,《長生殿》總共五十折戲,每一折(出)都有單獨的標題,比如,第一齣《傳概》,第二齣《定情》……根本就沒有《乞巧》這一出。
洪昇作《長生殿》是有藍本的,說白了,洪昇是在元代劇作家白樸《梧桐雨》的基礎上進行擴寫,更為全面細緻地展示了白居易《長恨歌》所講述的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故事。這齣戲的第五十折是《團圓》,雖然寫的是悲劇,卻是以喜劇作結局。
《紅樓夢》寫的是末世悲劇,元妃之死便是這個悲劇的最終註腳,怎麼可以是“團圓”呢?顯然,《長生殿》不符合《紅樓夢》的主題,《乞巧》不是《長生殿》中的一折戲。
白樸的《梧桐雨》的劇情與《長生殿》相比,篇幅大大小於後者,更適合在元妃省親這樣短的時間裡演出。
《梧桐雨》是元雜劇中四大悲劇之一,與《紅樓夢》故事十分契合。這部劇以“楔子”開篇,頭一個出場的人物是輔國大將軍、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將軍、幽州節度使,南陽郡公,把安祿山推薦給唐明皇的張守圭(劇中是押解安祿山到京)。
這幾條資訊,其實都寫進了《紅樓夢》中。張守圭,被解化為張如圭,奸雄賈雨村就是得了張如圭的報信“起復金陵城”。
張如圭,並非脂硯齋所說的“如鬼”,而是隱喻了朱元璋。張,是南方朱雀之張宿,南方朱雀暗喻的就是大明。朱元璋之“璋”是半圭,張如圭便有大明皇帝的暗喻。
唐明皇、大明皇帝,作者是以這樣的資訊關聯,把《乞巧》與《紅樓夢》聯絡起來,隱伏了“胡亂”而導致的元妃之死。
《長生殿》中沒有張守圭,只是從安祿山口中說出了“張節度”。洪昇所寫的安祿山能夠得到唐明皇的恩寵,是賄賂了楊國忠府中的僕人張千,先投靠了丞相楊國忠,與張守圭無關。這樣一個關鍵的契合點都沒有,憑什麼說“《長生殿》伏元春之死”?
《乞巧》如何伏賈元春之死
《梧桐雨》“楔子”演完了安祿山得到唐明皇的恩遇,第一折就是“乞巧”。這折戲開場時,楊貴妃自我簡介,述說了收安祿山為義子,出入宮掖(嬪妃住處),被她哥哥楊國忠看破,把安祿山送到了邊庭。楊太真於是哀怨道:“妾心中懷想,不能再見,好是煩惱人也”。
楊太真想念安祿山,因而在長生殿安排豪宴,道是:“今日是七月七夕,牛女相會,人間乞巧令節。已曾分付宮娥,排設乞巧筵在長生殿,妾身乞巧一番。宮娥,乞巧筵設定不曾”。太真問畢,宮娥答道:“已完備多時了。”於是,“咱乞巧則個”。
不一會,唐明皇上,唸白道:“寡人今日朝回無事,一心只想著貴妃。已令在長生殿設宴,慶賞七夕。內使,引駕去來。”
以白樸的寓意,楊太真並沒有打算與唐玄宗共度七夕,他們天天在一起,哪裡是牛郎織女不能相會呢?當然,唐明皇也可以算得上是楊太真的牛郎,那麼,楊玉環便有兩個牛郎了。楊太真在長生殿以“豪宴”乞巧,暗中思念的是安祿山。
安祿山是歷史上著名的反賊、胡亂,天寶十四年(755年),以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為名,起兵作亂,攻陷長安、洛陽兩京,逼迫唐明皇與楊貴妃逃往四川。安祿山建立了偽燕政權,自立為帝,年號聖武。
這段大唐“安史之亂”的歷史,被《紅樓夢》移花接木,暗喻了明朝的胡亂。賈元春就是依附了作亂的藩鎮,從而導致了覆滅的命運。
《梧桐雨》第二折寫的就是安祿山造反,唐明皇出逃。第三折,寫的是楊貴妃被縊殺。劇中演道,陳玄禮奏請唐玄宗正法楊氏兄妹,使六軍馬踏其屍。唐玄宗不忍,說道:“他如何受的?高力士,引妃子去佛堂中,令其自盡,然後教軍士驗看”。
這段劇情,深深地隱伏於《紅樓夢》之中,賈元春之死,就與縊殺有關,而且,也有死於“陳玄禮”的隱喻,“玄”,就是賈元春冊頁畫中的弓弦。《長生殿》為避玄燁諱,把陳玄禮改為了“陳元禮”,其中的寓意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長生殿》伏不了元妃之死,那麼,《紅樓夢》中又是如何點化《梧桐雨·乞巧》,以隱伏元春之死的?賈元春究竟是怎樣的結局呢?
乞巧也隱伏了賈家之敗
安祿山作亂,兩京失陷,《紅樓夢》中也隱伏了兩京淪陷,其中,更是以長安夏家桂花局,照應“《梧桐雨》伏元妃之死”。夏金桂逼死香菱,香菱的判詞就有“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這一句。孤木,就是夏金桂的“桂”,其中隱藏著張如圭的“圭”。《乞巧》,又何嘗不是“伏香菱之死”呢?
《紅樓夢》攝神於《水滸傳》,無論主題思想還是寫作手法,都高度效仿了施耐庵的小說,這兩大名著寫的都是藩鎮之亂。大明自洪武三年(1370年)封藩之後,便一直存在藩鎮之爭,第一場藩鎮之亂就是“靖難之役”。《紅樓夢》中,就以“小燕四兒”,以及“耗子偷香芋”等暗喻符碼,隱寫了這段歷史,“燕兒小四”其實就是屬鼠的燕王朱棣。這一筆,正好對應了安祿山建立偽燕政權。
秦可卿之死暗伏崇禎之死,《紅樓夢》故事的時代背景主寫的是南明時期。南明總共十八年曆史,朱家藩王紛紛在南方稱帝“瓜分”南瓜(薛寶釵品茶茶具“瓜分爮斝”,分的是“大倭瓜”)。這些“分瓜”的藩王中,就有以榮國府象徵的廣西桂林靖江王榮穆王之子朱亨嘉。“榮穆王”這三個字就隱藏在榮禧堂之子,榮國府暗喻的就是這家藩王。
朱亨嘉在靖江王城身著黃袍(更衣),南面稱帝,隨之被隆武帝剿滅,並在連江被絕密縊殺。此後,末代靖江王朱亨歅再次自稱監國(稱帝,代理皇帝)。三年之後,大明叛將孔有德引清兵攻陷桂林王城,朱亨歅被縊殺於民房之中。孔有德,其實就是《梧桐雨》中的張守圭,引來了清兵。
永曆七年(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皇帝朱由榔命李定國攻打桂林。孔有德兵敗被弓箭射中,於是殺妻自刎,臨死之前放火燒燬了靖江王府。這就是“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榮國府就此家亡人散各奔騰。
楊玉環以豪宴“乞巧”,《豪宴》伏賈家之敗。林黛玉判詞“玉帶林中掛”,這句判詞也隱藏著“圭”,楊玉環死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想他(她)魂斷天涯”,期望“驚魂破夢”,但卻“魂魄不曾來入夢”。這不就是“《離魂》伏黛玉之死”?林黛玉也是被縊殺的。
張如圭有朱元璋的隱喻,《紅樓夢》開篇就是講的朱元璋送玉,也就是“《仙緣》伏甄寶玉送玉”。這段仙緣,出自《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是紅樓第一夢。這個夢講的是朱元璋母親陳氏太后夢見自己在舍南麥場吃下了一粒神仙賜予她的“冷香丸”,第二天就生下了朱元璋。
這粒白色香丸,就是書中的“天香”、掛在賈元春弓弦上的“香櫞(香緣)”。朱元璋大哥是桂林靖江王一世祖,因宗親“香緣”而得封藩王,也就是朱元璋把“香玉”送給了靖江王這一家。“一捧雪”,其實不是說的古董,而是薛寶釵的住處“雪洞”。靖江王城就是一座以石頭修築的小石頭城,是朱元璋下詔,以藩王的規制仿南京皇城敕建,可謂小金陵,是《紅樓夢》中的“都京”,大觀園所在。
小金陵城中有一個雪洞,朱亨嘉之子朱若極在靖江王城被攻陷時,被一個太監隱藏在雪洞之中。雪洞又叫劉蟾洞,劉姥姥救巧姐,便是太監救朱若極。朱若極後來在湘江邊上的湘山寺出家,他就是清初四僧之一、大畫家石濤,高度疑似“石兄”。湘江與灕江同源,其源頭都是靈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指的就是面向灕江,背靠獨秀峰(青埂峰,清更峰)的靖江王城,以及湘江邊上的湘山寺,林黛玉、史湘雲的“瀟湘”、“湘江”說的就是這兩個地方。
劉姥姥救巧姐,其實也是“乞巧”。《梧桐雨》之梧桐,與王熙鳳有關,這隻末世之鳳依舊是鳳,鳳棲梧桐,《乞巧》也隱伏了鳳姐“盪悠悠三更夢”。
故此,元妃所點四齣戲,其實是一齣戲,都是隱伏的賈家之敗,家亡人散各奔騰的末世悲劇,元妃的結局就是賈家終極命運的暗示與總括。
賈元春最終被弓弦勒死於“佛堂”
賈元春《恨無常》曲:“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其實就是香菱判詞的翻版,元妃也是因為“兩地生孤木”,被弓弦勒死於佛堂。
永曆皇帝朱由榔,先襲封桂王(又是“圭”,兩地孤木),後承襲大明皇統。永曆十三年(1659年),在吳三桂的逼迫下,朱由榔於當年清明節乘坐緬甸大船,逃到緬甸避難。賈探春“遠適”,隱寫的就是這段歷史。
永曆十五年,吳三桂得到順治的詔令,進入緬甸擒獲了朱由榔,第二年正月將其帶回大清。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陰曆),吳三桂以弓弦將朱由榔勒死於昆明篦子坡金蟬寺——“《梧桐雨》伏元妃之死”,賈元春就是在佛堂中被弓弦勒死的。南方玄、弦讀音不分,賈元春冊頁畫中的弓弦,其實也以陳玄禮暗伏。
吳三桂,也是一個張守圭,引清兵入關,引清兵滅掉南明,勒死了朱由榔(桂王),也照應了《梧桐雨》“楔子”中安祿山得義父之力,來到楊貴妃面前,楊貴妃因之“乞巧”而自取滅亡的劇情。吳三桂勒死永曆帝之後,於四月二十六日下令焚燬其棺木,“喧闐一炬悲風冷”、“回首相看已化灰”,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四月二十六日,不正是書中的餞花節嗎?
元妃省親時,帶回一個丫鬟名叫抱琴,抱琴就是後文書中的寶琴。薛寶琴的到來,就是為元妃點戲收場的。寶琴說,她八歲那年隨父親到西海沿子真真國做生意,遇到了一個會寫漢詩的十五歲女子。這個女孩寫了一首五言律詩,其中第一聯是“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這句詩,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紅樓夢》寫的就是明清之交的末世,“朱樓”是朱家紅樓,水國,就是真真國,真真國女兒,就是“女真”。
十五歲真真國女孩,講的是永曆十五年吳三桂奉順治詔令來到緬甸捉拿永曆帝。水國,也指以潑水節為國家節日,永曆帝經歷咒水之難的緬甸。翻過年來,康熙繼位,這一年是農曆虎年,康熙八歲,“虎兔相逢大夢歸”,兔,指的是明朝。康熙名“玄燁”,難道不是以陳玄禮之“玄”隱喻的嗎?
滅掉南明的功勞劃在了玄燁的頭上,徹底剿滅大明皇統的詔令卻是他老子順治下的,這不就是寶琴八歲隨父親去真真國嗎?
《長生殿》中,洪昇避諱,只有“陳元禮”沒有陳玄禮,也完全以“婉轉峨眉馬前死”寫楊玉環之死,楊太真根本不是死在佛堂被縊殺。陳元禮逼死楊玉環時,唐明皇倒是在佛堂裡為之祈禱,這一筆,同樣不能隱伏元妃之死。
所以,真正伏元妃之死的,應當是《梧桐雨·乞巧》,與《長生殿》沒有多大關係。
回覆列表
關於元春之死,因為前八十回中曹公並無明筆涉及,一直以來都是個謎,至於什麼時候死的,因何而死,都沒有確切的定論,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是元春死於某一年的冬天,是因為宮裡支援的一方勢力失勢而失寵,因此暴斃,這其中謎團重重,仍有許多未解之處。
我們今天不分析元春判詞和曲詞,我們從一齣戲裡看看,元春之死有什麼隱秘。
元春的正傳在其省親之時,其後基本都是作為背景出場,比如賈母、王夫人逢年過節去宮裡探問,元春每逢端午,元宵等幾大節日,賞賜下來的東西,以及透過宮裡太監的動向,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元春在宮中的生活。
元春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因為有脂批,歷來成為研究熱點,這四齣戲分別是《豪宴》《乞巧》《仙緣》《離魂》,庚辰本在每一齣戲文後,都有一條重要的脂批:第一齣《豪宴》:《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第二齣《乞巧》:《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齣《仙緣》《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第四齣《離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
我們如今只看與元春相關的一齣戲《乞巧》,乞巧來自洪昇《長生殿》傳奇第22出《密誓》,說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月七日七夕節這天,深夜祭拜牛郎織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白頭偕老的愛情誓言的故事。
我們知道,這齣戲說的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後因安史之亂,李隆基在馬嵬坡被逼賜死楊玉環,最後一條白綾結束了楊玉環性命,還有一說是她死於亂軍之中,乃至還有吞金自逝一說,反正最後的下場都比較悽慘。
楊玉環是唐明皇最寵愛的貴妃,生前受盡恩寵,連帶整個楊家也跟著得勢,她的大姐封為南韓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哥哥楊國忠官拜宰相,就連她遠方的兄弟都得了高官,可謂榮華富貴權傾一時。據歷史記載,楊家一族還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唐玄宗還親自為楊氏御撰和敕書家廟碑。
我們可以拿楊家與紅樓中的賈家對照,何其相似?賈家也不發先帝御賜的各種碑匾,賈赦、賈政、賈珍、賈璉等都靠祖蔭在朝中做官,連帶跟靠賈府之勢不斷升遷的奸雄賈雨村,也是仕途順利。還有與賈府聯絡有親的四大家族,王子騰、史鼐等人,也不斷升遷。
我們知道賈府從紅樓一開篇就已經走下坡路了,而它能維持這最後的末世繁華富貴,跟賈元春的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有很大關係,可以說,元春封妃是賈府能夠維繫貴族豪奢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元春封妃後也曾一度受寵,就像《乞巧》中唱道的“若得一個久長時,死也應;若得一個到頭時,死也瞑。”但現實中,楊貴妃是沒有與唐玄宗白頭的,所以這齣戲裡的楊貴妃乞巧,她其實擔心就是“妾蒙陛下寵眷,六宮無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頭之嘆!”
在宮裡如履薄冰生存的貴妃元春,是否也有‘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頭之嘆’呢?更兼貴妃淚唱“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天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這齣戲裡,時時流露的都是楊貴妃生恐被唐明皇疏遠,生怕失寵的心理,因此選在七夕這天乞巧,其實乞的恰恰是唐明皇的一個諾言。
這一點,是否映射了宮中元妃的心境呢?之所以說《乞巧》伏元春之死,是否曹公正是借唐明皇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反面襯托出了元春在宮裡先是受寵後又備受冷落乃至失寵失勢的現實呢?且《乞巧》既伏元春之死,又諧音“蹊蹺”,是否正意味著後文元春之死會有蹊蹺?
另外,我們知道,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一年才得見一次,這是否又在隱喻元春一年難得見聖顏一次?以至最後被冷落,連替她“搭橋”的太監們也看人下菜碟,見到元春失勢,不肯再如前般孝敬,於是我們看到紅樓夢第七十二回,宮裡的太監竟然剛公然到賈府打著借錢的幌子要錢,鳳姐還做了一個寓意元春失勢的奪錦之夢!
總之,曹公借《乞巧》這齣戲,於元春省親時唱出,其實正是在大喜之處伏大悲,看似象徵愛情和團圓的七夕,象徵幸福歡樂的七夕,其實真正要警醒我們的是,恩愛歡愉不過一時,生離死別不可避免,總是有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
楊貴妃死後,其家族也被清算,自此沒落,聯想到紅樓夢裡的賈府,我們不難猜出,元春死後,賈府被抄家清算,由此沒落,最終落得個“家亡人散各奔騰”,“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