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長亭送別》這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崔鶯鶯對張珙纏綿依戀,兩人剛剛訂下白首之約,就要勞燕分飛,鶯鶯自然是難捨難分,在送別之中,她滿心裝的都是離愁別恨之情,但這些離愁別恨在送別的前前後後也經歷了一些

    起伏變化。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崔鶯鶯的內心,體會主人公不同尋常的情感經歷。

    長亭之別正值深秋時節。在奔赴長亭的路上,碧空浮雲萬里,遍野黃花萎積,耳邊可以聽到西風疾吹,眼底可以看見北雁南飛,一種離愁別恨油然而生。特別是清晨看到經霜的葉子如同酒醉的容顏,一定是離人的血淚將它染紅。此時此景,坐在車內的鶯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注意[滾繡球]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來,有一種情反覆吟唱,這就是“恨”。首先恨相見得遲,鶯鶯與張生兩情相悅,相見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變故;所以,鶯鶯的心中很不自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便是這恨的緣由。是說剛剛結束了相思,又開始早早面對別離。所以鶯鶯一路上恨柳絲長卻系不住離人馬,恨疏林留不住斜陽,恨一聲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長亭餞別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銀河隔開牛郎織女,再加上長亭外也是黃葉紛飛,衰草萋迷,更加令人傷懷不已。酒席上,張生無精打采“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張生這些蹙眉垂淚,長吁短嘆,鶯鶯是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其實,鶯鶯的心情又何嘗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減了小腰圍”。面對即將分別的戀人,鶯鶯唱出了一腔怨情。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語。請同學們一起看[么篇][滿庭芳][朝天子]這三支曲子。

    [么篇]是怨張生年少情薄,全不掛念數月來兩人耳鬢廝磨的恩愛生活

    [滿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們當迴避,分別在際,竟不能與張生舉案齊眉,廝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無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怨世間人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竟忍心“拆鴛鴦在兩下里”

    此時在宴席上,鶯鶯的內心有了一些變化,奔赴長亭的路上她恨兩人聚少離多,讓她從此後不得不獨飲相思的苦酒,但隨著筵席的進行,分別的時刻越來越迫近,眼前的張生又只是唉聲嘆氣,所以此時的鶯鶯內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祿拆鴛鴦在兩下里。

    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人終於要面對最後的分別。這一刻更是千頭萬緒,百感交集。但是,請同學們注意鶯鶯叮囑張生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席話。

    第一句說,“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最後一席話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我這裡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在休似此處棲遲。”

    這些叮囑超出了一般的纏綿之情。這說明在鶯鶯的內心隱隱有一種憂慮。因為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巨大考驗:如果落第,老夫人不會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張生又極可能成為高門望族的擇婿物件;如果張生不是忠厚至誠的君子,那麼,鶯鶯棄婦的命運就是不可避免的。應該說這種怕被拋棄的心理是當時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過兩情相悅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暫時忘記,一旦別離在即,它就會凸現出來讓人不安,鶯鶯是一個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後分別時,鶯鶯的內心又憑添了憂慮。

    送別張生,鶯鶯懶上車兒,此時的心境又怎樣?“便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是說凡是人間可經歷的離愁別恨現在都填滿了鶯鶯的胸膛。看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恨”字了得?怎一個“怨”字了得?實在是言語無法傳達了。

    好,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來總結一下《長亭送別》一折,鶯鶯的感情經歷了那些變化?

    (表面上)恨——怨——憂

    (實質上)依戀

    總之,在鶯鶯心中,“情”字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這種“情”字當頭在當時具有閃光的思想。由於《長亭送別》中,王實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識的崔鶯鶯的形象,這就使王實甫的《西廂記》比以往的“崔、張”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們先簡要地瞭解一下關於《西廂記》故事的演變情況。

    “崔、張”的愛情故事最早見於唐朝元稹的《鶯鶯傳》。寫鶯鶯雖然主動偷食禁果,卻無力逃脫棄婦的悲慘命運。傳奇的結局寫張生自詡“善補過者”,實際上是為自己“始亂終棄”找藉口。在小說中,鶯鶯沒有什麼反抗。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把鶯鶯對張生的愛與“報德”聯絡在一起。這樣就把年輕人越軌行為寫得合乎禮數。愛情就有了雜質。

    只有王實甫的《西廂記》寫鶯鶯只知一個“情”。特別是《長亭送別》這一折,鶯鶯對“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所以說《西廂記》在主題思想上是遠遠高於從前的兩部作品。《西廂記》的主題是“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就是說愛情才是婚姻的基礎,只要男女間彼此“有情”,就應該讓他們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撓有情人成為眷屬的行為、制度,則應受到鞭撻。

    (1)從“情、景、”的角度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情、景、境交融得極出色的一折。鶯鶯的離愁別情與不同環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營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下面請同學們看[端正好]和[一煞]這兩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鶯鶯乘車去長亭時唱的,為我們展現一種非常開闊的境界。頭上是一方青天,腳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曠,人站在其中,一定會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無依無靠、空蕩蕩的孤獨。這支曲子,鶯鶯唱到碧雲、黃花、西風、歸雁、霜林這些深秋之景,而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絡,它讓人聯想到鶯鶯的血淚在一夜之間將楓林全部染紅。所以此時的霜林已經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經成為鶯鶯愁思的見證。這一支曲子將途中之境、深秋之景、離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離去,青山無情,擋住了送行人的視線,疏林不與人方便,沒有挽留住斜陽,一騎絕塵去,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煙暮靄中依稀可見。分別後陪伴鶯鶯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都撕裂了鶯鶯的心。這一曲描寫的是四顧無人的郊外之境,又時值黃昏,因而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見淒涼。“青山”、“古道”、“夕陽”、“煙靄”不僅是這種自然環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它們也都是傳情寄恨的載體。而且這一支曲子透過時間的變化,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痴情:那種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之情。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從“曲、詞、意”的角度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於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現在,我們只能從一些文字記載來揣測唱腔的風格。那麼什麼是“宮調”呢?

    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餘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長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可見《長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上面我們說了宮調,下面我們說一說曲牌和曲詞。曲牌就是曲的名稱。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詞熔鍊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

    此外,在曲詞中還零散可見一些對古典詩詞原句或者表現手法的的化用,作一個總結: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2)“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3)“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4)“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其次,善於運用民間口語,並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

    這一支曲的詞彙、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透過加襯字“兒”;透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透過設定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迴環反覆,產生一唱三嘆,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最後,全折巧用修辭。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覆、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1) 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同下)

    (2)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嶽低。(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長亭送別》的藝術特點:

    情景渾然天成

    曲詞妙筆生花

  • 2 # 不二菇涼耶

    《長亭送別》這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崔鶯鶯對張珙纏綿依戀,兩人剛剛訂下白首之約,就要勞燕分飛,鶯鶯自然是難捨難分,在送別之中,她滿心裝的都是離愁別恨之情,但這些離愁別恨在送別的前前後後也經歷了一些

    起伏變化。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崔鶯鶯的內心,體會主人公不同尋常的情感經歷。

    長亭之別正值深秋時節。在奔赴長亭的路上,碧空浮雲萬里,遍野黃花萎積,耳邊可以聽到西風疾吹,眼底可以看見北雁南飛,一種離愁別恨油然而生。特別是清晨看到經霜的葉子如同酒醉的容顏,一定是離人的血淚將它染紅。此時此景,坐在車內的鶯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注意[滾繡球]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來,有一種情反覆吟唱,這就是“恨”。首先恨相見得遲,鶯鶯與張生兩情相悅,相見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變故;所以,鶯鶯的心中很不自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便是這恨的緣由。是說剛剛結束了相思,又開始早早面對別離。所以鶯鶯一路上恨柳絲長卻系不住離人馬,恨疏林留不住斜陽,恨一聲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長亭餞別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銀河隔開牛郎織女,再加上長亭外也是黃葉紛飛,衰草萋迷,更加令人傷懷不已。酒席上,張生無精打采“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張生這些蹙眉垂淚,長吁短嘆,鶯鶯是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其實,鶯鶯的心情又何嘗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減了小腰圍”。面對即將分別的戀人,鶯鶯唱出了一腔怨情。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語。請同學們一起看[么篇][滿庭芳][朝天子]這三支曲子。

    [么篇]是怨張生年少情薄,全不掛念數月來兩人耳鬢廝磨的恩愛生活

    [滿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們當迴避,分別在際,竟不能與張生舉案齊眉,廝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無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怨世間人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竟忍心“拆鴛鴦在兩下里”

    此時在宴席上,鶯鶯的內心有了一些變化,奔赴長亭的路上她恨兩人聚少離多,讓她從此後不得不獨飲相思的苦酒,但隨著筵席的進行,分別的時刻越來越迫近,眼前的張生又只是唉聲嘆氣,所以此時的鶯鶯內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祿拆鴛鴦在兩下里。

    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人終於要面對最後的分別。這一刻更是千頭萬緒,百感交集。但是,請同學們注意鶯鶯叮囑張生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席話。

    第一句說,“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最後一席話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我這裡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在休似此處棲遲。”

    這些叮囑超出了一般的纏綿之情。這說明在鶯鶯的內心隱隱有一種憂慮。因為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巨大考驗:如果落第,老夫人不會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張生又極可能成為高門望族的擇婿物件;如果張生不是忠厚至誠的君子,那麼,鶯鶯棄婦的命運就是不可避免的。應該說這種怕被拋棄的心理是當時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過兩情相悅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暫時忘記,一旦別離在即,它就會凸現出來讓人不安,鶯鶯是一個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後分別時,鶯鶯的內心又憑添了憂慮。

    送別張生,鶯鶯懶上車兒,此時的心境又怎樣?“便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是說凡是人間可經歷的離愁別恨現在都填滿了鶯鶯的胸膛。看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恨”字了得?怎一個“怨”字了得?實在是言語無法傳達了。

    好,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來總結一下《長亭送別》一折,鶯鶯的感情經歷了那些變化?

    (表面上)恨——怨——憂

    (實質上)依戀

    總之,在鶯鶯心中,“情”字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這種“情”字當頭在當時具有閃光的思想。由於《長亭送別》中,王實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識的崔鶯鶯的形象,這就使王實甫的《西廂記》比以往的“崔、張”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們先簡要地瞭解一下關於《西廂記》故事的演變情況。

    “崔、張”的愛情故事最早見於唐朝元稹的《鶯鶯傳》。寫鶯鶯雖然主動偷食禁果,卻無力逃脫棄婦的悲慘命運。傳奇的結局寫張生自詡“善補過者”,實際上是為自己“始亂終棄”找藉口。在小說中,鶯鶯沒有什麼反抗。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把鶯鶯對張生的愛與“報德”聯絡在一起。這樣就把年輕人越軌行為寫得合乎禮數。愛情就有了雜質。

    只有王實甫的《西廂記》寫鶯鶯只知一個“情”。特別是《長亭送別》這一折,鶯鶯對“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所以說《西廂記》在主題思想上是遠遠高於從前的兩部作品。《西廂記》的主題是“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就是說愛情才是婚姻的基礎,只要男女間彼此“有情”,就應該讓他們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撓有情人成為眷屬的行為、制度,則應受到鞭撻。

    (1)從“情、景、”的角度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情、景、境交融得極出色的一折。鶯鶯的離愁別情與不同環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營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下面請同學們看[端正好]和[一煞]這兩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鶯鶯乘車去長亭時唱的,為我們展現一種非常開闊的境界。頭上是一方青天,腳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曠,人站在其中,一定會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無依無靠、空蕩蕩的孤獨。這支曲子,鶯鶯唱到碧雲、黃花、西風、歸雁、霜林這些深秋之景,而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絡,它讓人聯想到鶯鶯的血淚在一夜之間將楓林全部染紅。所以此時的霜林已經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經成為鶯鶯愁思的見證。這一支曲子將途中之境、深秋之景、離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離去,青山無情,擋住了送行人的視線,疏林不與人方便,沒有挽留住斜陽,一騎絕塵去,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煙暮靄中依稀可見。分別後陪伴鶯鶯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都撕裂了鶯鶯的心。這一曲描寫的是四顧無人的郊外之境,又時值黃昏,因而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見淒涼。“青山”、“古道”、“夕陽”、“煙靄”不僅是這種自然環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它們也都是傳情寄恨的載體。而且這一支曲子透過時間的變化,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痴情:那種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之情。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從“曲、詞、意”的角度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於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現在,我們只能從一些文字記載來揣測唱腔的風格。那麼什麼是“宮調”呢?

    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餘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長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可見《長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上面我們說了宮調,下面我們說一說曲牌和曲詞。曲牌就是曲的名稱。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詞熔鍊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

    此外,在曲詞中還零散可見一些對古典詩詞原句或者表現手法的的化用,作一個總結: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2)“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3)“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4)“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其次,善於運用民間口語,並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

    這一支曲的詞彙、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透過加襯字“兒”;透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透過設定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迴環反覆,產生一唱三嘆,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最後,全折巧用修辭。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覆、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1) 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同下)

    (2)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嶽低。(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長亭送別》的藝術特點:

    情景渾然天成

    曲詞妙筆生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易遊戲策劃是日本人嗎,為什麼現在出的遊戲都是日本題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