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我不敗
-
2 # 森林鹿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流傳於世”是什麼概念。如果是問現代人能不能親眼看到唐朝刀的實物本尊,答案是肯定的。唐刀現有存世,而且有一定數量,沒到什麼稀世珍品孤品的級別。
目前國內儲存品相最完好、觀看視覺效果最好的唐刀:
1991年陝西長安縣南里王村唐竇曒墓出土,年代是初唐,形制可以和一些唐墓壁畫裡的佩刀完美對應。
如果說出土文物不算“流傳於世”,要一直在活人世界裡一代代原物傳承下來的才算,那麼比較可信(注意,只能說比較可信,未經科學手段檢測)的傳世唐刀在日本比較多。比如鹿島神宮這柄“黑漆裝唐直刀”。
連柄木和鞘全長達271cm,很巨大。日本國內大部分專家認為是唐朝製作的實物,傳進日本的,因為工藝太先進,當時日本人造不出來……
日本存唐刀,還有幾個名氣較大,比如正倉院藏“金銀鈿裝唐大刀”。這個刀鞘華麗,國內仿品以它為範例的很多。
至於國內有沒有所謂的“傳家寶”唐刀,搜搜新聞,應該是不少的,只是可信度就呵呵呵了。唐刀這玩意,說實話成本高、實用性低,中國兵器技術一直髮展比較快,到唐末宋代發展出的“大刀片子”,從實用性角度來說是優於直刀的。所以在實際使用領域,唐刀被淘汰是正常的。
日本資源有限,有兵胄傳家習俗。相比之下,中國講究的是厚葬,子孫對於祖先的珍視物品,隨葬入墓的可能性很大,而鐵製刀劍入土後鏽蝕是個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多種因素造成唐刀在國內傳世較少,但要說“沒有一把流傳”實在也過了。
-
3 # 古劍堂刀劍
要糾正的是問題本身——中國考古出土的隋唐刀實物非常多,不知凡幾,各地均有出土。
在北京的可以直接去軍博看,常展裡就有幾口。其他博物館不太好說,因為常展的通常只是博物館藏品中非常非常小一部分,能否輪到一件藏品出頭,實在是件太需要運氣的事。哪怕貴重有名如瀋陽故宮的皇太極佩刀和明賜努爾哈赤龍虎將軍劍,也是常年藏在深閨不易看見,前幾年曾來京展過一次,那次我和 @河森堡 同學特意趕去頤和園刷了半天,著實拍完了一塊電池。所以一些特展、臨展,大家不妨多留意,有時候會有意外驚喜。
其次一個問題,就是唐刀當然是存在的,不是忽悠出來的概念。唐刀唐刀,顧名思義,就是唐代的刀。凡是唐代刀具,都是唐刀。
第三,任何時期的唐刀,都不一定是環首。環首隻是唐刀中一類形制,而已。所以諸如 @在貴州吃臘肉 同學所發的
但是到了盛唐和中唐的墓葬壁畫,有的唐刀就沒有環首了,下面這幅盛唐之後墓葬壁畫的中的唐刀 從長度上看 算橫刀,環首也消失了之類說法,就是……貽害大眾,基本常識欠缺的強答,還滔滔不絕那麼多字,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這個問題下答案裡的一些問題,我就不一一指出了,原文我會使用應用功能,因為實在太多了,直接羅列認為要糾正的一些問題吧。
唐代早中期的刀具,有環首的叫儀刀,也就是職官刀。唐軍列裝的主戰刀具障刀,以及防身佩刀橫刀,都無環。也就是說,不是羽儀或沒有官職的普通士兵,是不能帶環首儀刀的——注意,是不能帶,這是制度。因此無環唐刀的數量遠大於環首儀刀。另外,刀具形制是在不斷變化的,唐中、晚期的刀形制,尤其是外裝,就有了非常大變化。
順便說一句,有朋友對閆民老師研磨的那口唐刀的質疑,其實是因沒有古兵斷代基礎導致的,其實不成立。從形制角度看,唐刀的莖是非常有特色的,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對熟悉古兵領域的人,這猶如有如河水之涇渭分明,是件一眼可斷的事,因此不熟悉古兵斷代的朋友,對斷代問題還是不要太想當然了。這事簡單起來可以簡單到令人髮指。當然,複雜起來也一樣可以複雜到令人髮指。我手邊正好也有一口:
以及關於研磨。鋼鐵兵器的儲存,國際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經過去有害化物質後封閉儲存,這種多見於無法修復一碰就壞的文物。一個是研磨,日本幾乎全是走的這路,只要狀態尚可,就研磨後保持日常上油維護。大家常見的那口小烏丸刃尖唐刀,就是出土品經過研磨的結果。所以研磨不研磨,只是儲存方式的兩種選擇而已。
繼續說唐刀的形制問題。
在我之前,有位朋友已經糾正了那把李勣墓出土的“唐刀”,實際是口木製班劍,不是刀。
關於這口劍的問題,我再補充一下。另外再說一句,竇墓出土的金柄鐵環首刀,在業內和考古界毫無爭議,就是儀刀。儀刀並非裝飾品,是職官佩刀,和職業有關,和葬制無關,所以不存在實用還是明器的問題。因此所謂爭議,大概只存在於貼吧之類一些沒有系統古兵知識和實操經驗只看網文的網友之間吧,最好別信。
所謂班劍,是大臣上朝佩帶的木劍,“班”字通“斑”,五色斑斕之意,借指繪畫。班劍之制起於晉。隋時制度大臣上朝亦不能帶真刀劍,只能帶木製劍刃施以彩繪的“班劍”。此例至唐因之很正常。另外,在隋唐時期,劍早已不見於實戰很多年,軍中也不列裝,這是一種純粹的木製儀仗器。
所以這也不是特製的殉葬品,這就是正兒八經的實用器,是朝服制式配件。至於有大臣去世時有的會賜以班劍,那是一種榮譽,和賜服裝一樣,一點都不代表班劍是特製殉葬品。這是些非常基本的古代禮制、儀仗、服飾制度常識。
很多造像以及畫像上高階官員佩帶的“刀具”之所以沒有環首,是因為他們帶的是上朝用的班劍,而不是代表職官的儀刀。
另外一些如侍衛之類的人物,是他們級別不夠帶環首儀刀,或兵種身份環境使之不適合帶環首儀刀。如王及善入大內侍衛時帶大橫刀一樣,這個時候他也不能帶長大的刀具如儀刀,只能帶短的橫刀。
又譬如:
唐刀外層和刃部是高碳鋼,而內部是低碳鋼,這說明唐刀很可能使用了包鋼工藝,唐刀外層和刃部使用硬度大、韌性低的高碳鋼,內部刀體使用硬度較低、韌性大的低碳鋼,這種包鋼工藝不是那個時代的新羅、日本、契丹能夠企及的這種言論,就是毫無討論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最基礎冶金常識的人才會說出來的話。
包鋼有什麼難的?一種毫無技術含量的普通鍛造工藝而已,日本刀全是皮鐵夾芯鐵和刃金的造法,比單純包鋼複雜多了。包鋼在日本刀造法裡叫甲伏鍛,是一種非常簡單的造法。我以前在一篇稿子裡就說過,這是一個長期流傳於網路的極為無知、常識欠缺到令人髮指的謬論,以至於我都沒有太大興趣去辯駁,因為錯得實在太低階太LOW了。
回到正題。
自漢以後,劍這種兵器就幾乎全然退出了軍陣武器範疇,成為了儀仗器,一直到明清都是如此。也就是說,漢以後,劍這種兵器,幾乎都是職官和等級代表,沒有實戰意義,也不會軍陣列裝,基本變成了純粹的儀仗或裝飾品。
然後,唐初因為國家初創國力艱難,確實有不許刀劍殉葬的規定——但是!這不代表規定一定會得到嚴格執行。也不代表後來不取消這一規定。很多唐墓裡都出土有刀具就是明證,如西安考古所那口出土於竇墓的金柄鐵環首儀刀,就是典型案例。
唐代刀具的外裝,變化非常多,鐔就不用說了,啥形狀的都不缺,從近秦漢的劍格形一字格,到圓盤狀的鐔都有。鞘裝也是變化巨大,從人們習慣上刀柄在外刃身入鞘的刀裝,到柄身沒入鞘中的刀裝,不一而足。
隨便舉個例子。日本正倉院那幾口著名隋唐刀,其中有口懸掛是巨大的“山形金”,而另外一些刀具上,則是常見的吊環形狀。這種差異,來自於年代和繼承。
懸掛使用吊環的唐橫刀:
中國寧夏北朝的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有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李賢生前為北周柱國、大都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的這口刀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標準器實物。這口刀上,就是兩個巨大的“山形金”懸掛,刀柄大部分入鞘,因此可見這種巨大山形金懸掛,繼承自南北朝時期。
這種形制的南北朝刀,國內不是絕無僅有,有很多口。就我知道的,有一口就在離我家數百米遠的地方……可惜主人不出,我只能垂涎幾下,就是這口了:
實際上這種巨大的山形金懸掛形制,以及外裝,都受中亞西亞影響頗多,如薩珊王朝。這張比較圖上,中間兩口是國內藏友的藏品。下面是國外博物館的藏品。最上是李賢佩刀。
而刀柄入鞘這種形制,要再追溯上去的話,則又是來自漢魏時期。這是這種形制的東晉刀具的考古手繪圖,以及藏友手上柄裝和鞘裝完整,可以看出刀裝形制的比較圖:
以及……我手上正好也有口漢——魏晉時期的大環首刀,長達115CM,狀態非常完好,尤其是刀尖儲存極其完整。還帶有銀製柄裝和刀吞,因該也是個將軍用奧迪A6……
這也是一個很典型的柄裝入鞘形制。這種形制如果再追溯上去,則她們都是來自漢代無格環首刀的外裝形制,漢環首是柄裝入鞘刀裝這種形制追溯到頭的第一代老祖宗,真正始祖。
嗯,此處我是可以得意一下的,刃口寒光閃閃,狀態還是非常好滴。
所以在唐代,很多造像和影象資料上的佩刀看不見刀鐔,緣由就來自這裡——它們的柄,相當部分連著屯口一起入鞘了,所以看不見。西安竇墓出土的金柄鐵環首儀刀,就是這種刀外裝。大家可以注意它刀格部位的金裝具,這個金具,是要沒入鞘裝的,和李賢墓佩刀的裝法一樣。
--------------
看見有人不懂裝懂,說日本刀有芯鐵是中國清朝以後的事,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這是本朝愛國志士新發明吧?以前還真沒聽說過。以及,看舊日本帝國軍刀這個站,最好把全部材料都看完再說話。
這樣,我手邊正好有幾口日本刀,譬如這口室町時期的大和傳中直刃,我就不知道這是相當於中國什麼時期了,清末還是民初啊,哪位知識豐富的給說說唄,這可是正經有芯鐵、皮金、刃金結構的:
還有口重花丁子的一文字,這也是芯鐵皮金刃金都有的東西,吉岡一文字的年代我也不知道,誰知道告訴我一下吧?真是懶得搭理,不如喝茶賞刀。
-
4 # kaobei001
你想問的是陌刀為什麼不存於世吧?陌刀是當年戰場上的戰略武器,唐朝是府兵制,一家人世世代代當兵的,陌刀手都是從小鍛鍊的,刀也是代代相傳,唐代也禁止陌刀隨葬,甚至製造工藝都口口相傳,不能著於文字,一個陌刀手帶兩個輔兵,一個負責幫他穿甲,一個負責用推車推著他上戰場,戰場上陌刀手戰死,輔兵拼死也要把刀帶回去,否則斬立決,這麼嚴謹的保密制度之下,導致現代見不到陌刀實物!
回覆列表
盛世王朝誰還用刀。寶刀出竅是要見血滴。不打戰打刀的怎麼活。都去走西口了。再說唐三藏遇到那麼多妖魔鬼怪,用刀合適嗎。我的天吶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