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盈心態嘣跳媽
-
2 # 陳嵐的女拳
孩子從三四歲開始會有死亡意識的產生。她第一次開始意識到,周圍的人包括自己都不是永恆的一起存在的。這是人類多數會有的死亡意識/死亡焦慮的產生。
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幼童,一個人走在家鄉的河邊,忽然意識到,有一天我會死。我的爸爸媽媽也會死,周圍一切可能都會存在,而我,不再。想著想著,覺得非常害怕,無處可逃的害怕,怕得甚至躲藏在稻草堆裡哭泣起來。
當我們要和孩子談論一個長輩的去世時,要明白,很可能會觸動他早已經領悟到的死亡焦慮。其次是他和這個長輩的情感連結。這是兩點家長特別要注意並且需要撫慰的重點。
我的女兒QQ最近正在和我談論死亡。她才四歲。對死亡已經很想弄明白。有一天她跑過來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
我忍不住笑了:大概很久以後吧。
她又問:那我什麼時候會死?
我回答:在我死去以後很久很久。
她又問:那外婆是不是會比我們早死?
我嚴肅地想了一想:一般來說會是這樣的。生命是這樣排序的。不過有好訊息說,人類可能在大約十多年後會找到永生的辦法,我比較有把握你能夠等到那一天。
她接著問:那我們死了會去哪裡?天堂嗎?
我(又嚴重地歪頭想一想):應該是的。到那裡,你會有你一直想要的漂亮翅膀,白的哦,也許還有彩色的,而且——永遠不用做作業了。
她哈哈大笑。
我特別寫出這樣一段對話,是想分享給大家一種輕鬆的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態度。死亡是嚴肅而神聖的,但是我們可以比較輕鬆地對待它。
這樣的教育,可能不是等長者逝去後才開始,而是孩子有死亡意識和死亡焦慮後就開始,這樣,事件來臨,孩子已經有了較好的心理基礎。
孩子和長輩的平時的連結如果很深厚,情感上是深切的依賴關係,那父母就更要重視的。要提前移情,讓孩子建立新的依賴關係、信任關係,不要等到長者逝去再手忙腳亂地去安慰孩子。
有一本很好的讀物《樓上的外婆》,我給孩子很小就會讀。讓孩子從一個平靜而略帶生命傷感的故事裡,意識到生命的更替,和家族的傳承世代。
-
3 # 親子溝通如何說
老人去世,尤其是跟孩子關係密切,甚至一手將孩子帶大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後,如何告訴孩子這個沉重的話題,值得思量。不假思索直言相告,會給孩子製造斷裂感和恐懼感。假言哄騙,時間長了孩子會感覺到,並且會對家長的欺騙行為不滿。
如何做呢?
首先,實事求是把老人過世的訊息告訴孩子,但注意語言色彩。
瞞是瞞不住的。父母都要奔喪吧?一般情況下,除了週歲內小嬰孩,一般孩子也應該出席吧?傳統講活著子孫繞漆,死後威武氣派,應該也包括兒孫們守靈送殯。這些孩子是無法迴避的。
可以藉助現場的氣氛,沉痛告訴孩子,老人去世了,以後再也見不到了。我們都很難過,你也很難過是嗎?一邊告知,一邊共情。
然後告訴孩子,老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勤勞淳樸的品質,給我們的關懷愛護,永遠留在大家心中,我們大家都會記得他,永遠愛他。如果你想他,可以去看看他的照片,清明節我們還會到墓地去看望他,祭拜他。這樣既減輕了孩子忽然而至的失落感,也把清明祭祖的習俗傳遞給了孩子。
其次,正面回答有關死亡的問題,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告訴孩子,就像花兒老了會凋謝,人的死亡,是一個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但是,真正的死亡會在很久很久以後,年老的時候才發生。
但是如果不注意保護自己,就很容易提前死亡,那就不應該了。比如,爸爸媽媽還年輕,離死亡很遠,你也是更遠。可是,如果我們不講衛生,老生病,或者不注意安全,遇到火災,車禍,遇到壞人等,造成早早死亡。那時,爸爸媽媽早早死了,你怎麼辦?你早早死亡,爸爸媽媽怎麼辦?所以呀,我們大家都要愛護自己,一家人相親相愛,永遠在一起,不分離。又從側面進行了安全教育。
三是,與孩子的成長相關聯。
告訴孩子,老人雖然走了,但他對我們的愛沒有消失。他會在天堂一直關注著我們。他會看著小寶貝乖不乖,有沒有好好吃飯,上學,有沒有交的新朋友。表現好,老人會非常高興。表現不好,老人和很失望的。我知道,你不會讓最愛的老人失望吧?巧妙進行成長教育。
-
4 # 時尚育兒圈子
講給孩子聽
生命伊始你只是個嬰兒,不久之後你便長成了一個孩子。再過七八年你就會成長為少年。當你到二十多歲時就是大人了。而大人階段則是你一生中最漫長的時期。大人會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工作、寫書、燒飯、生孩子、打太極以及其他有趣的事。
再過許多年以後,你會開始變老。一般來說,這時候你會成為一位爺爺或奶奶。成為爺爺或者奶奶是件非常美好的事!爺爺奶奶慈愛並且睿智,因為他們已經活了很長時間,見識過許多事情。
當然,人們越來越老,身體也會日益衰老。他們漸漸耗盡了生命,身體開始變壞,精力也日益倦怠。這是件悲傷但又極其自然和正常的事。
老人衰老至死,新生兒降生到這個美妙的地球,這是條很重要的規律。因為,如果人人都長生不老,地球上的空間和食物就會不足。
其實,人去世之後就會成為這個世界歷史的一部分,這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
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爺爺去世了,我們都很傷心,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而我格外傷心,這是我的父親,我非常愛他。但我知道,雖然此時此刻他看不到我們,看不到我們所做的事,也聽不見我們所說的話,但也許他正在天上的某個地方看著我們。”
和孩子一起做什麼我們可以為爺爺畫像、給他寫信——將畫和信燒給他。我們可以去上墳,在他墓前放上美麗的鮮花。我們可以在家裡供奉他的靈牌(貼有照片)。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表達我們再也見不到他的悲痛之情,也是為了保留孩子對爺爺的印象。也可以給孩子講有關祖父的事情,例如讓他們知道爺爺喜歡的冰激凌和鮮花是什麼。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繼續和孩子一起保持與爺爺的關係。
-
5 # 教育秀秀看
如果你孩子在零到三歲期間,那麼他對死亡這個概念並不清晰,也沒有興趣,他並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告知孩子家裡的老人離開我們了,他去另外的一個世界去生活,在這邊我們可能見不到他了,孩子理解到這裡就可以了。
對於三到六歲的孩子來說,他會對人的生命和人的死亡開始敏感,開始有興趣,開始想研究,尤其是四歲半到六歲期間的孩子對死亡特別的敏感。
如果是家裡的老人去世,第一,我們要正確地告知他,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長有短,可以給孩子看一下老人從年輕到老年的照片,讓孩子感受人的生命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即使他不能夠很好的理解,也能夠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第二,我們可以跟著孩子一起來懷念我們家裡的老人,可以經常拿起老人的照片,告知孩子一些老人曾經發生的好玩的事情、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教會孩子懷念。
第三,我們給孩子傳遞的理念應該是死亡不可怕,生存的人要更加堅強、積極的生存,老人的離開,也帶著對我們的祝福,那我們更要積極Sunny的生活和學習。
最好的模式就是可以買幾本關於死亡的繪本,跟孩子一起去讀去理解,從書中教會孩子理解死亡。當孩子在小學五六年級以後就能夠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回覆列表
實話實說。死亡確實是個沉重的話題。但是,現實本就是有歡喜有悲傷的。孩子的接受能力比我們想象的強大。直面,孩子可能接受的更自然!
家長覺得為難,應該是這個老人對孩子而言,蠻親密蠻重要的。生命的延續,有新的生命誕生,也有老的逝去,自然更迭所需。如果可以,跟孩子講講老人的故事。老人一生過的好的時候曾經有過的幸福時光和艱難困苦的時候努力拼搏不放棄都可以講。
現在老人走了,是因為他的年齡大了,人生使命完成了。我們應該感激他曾經給以的照顧和付出。雖然捨不得,也只能祝福他一路走好。
為了讓孩子瞭解死亡,不至於造成孩子的恐慌,可以跟孩子說,人老到一定的年齡,可能會逝去,而年輕人和孩子除非意外或者生重病,不然不會死。每個人都可能有一死,應該趁活著開心些並且珍惜時間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老人家活著的時候為我們付出那麼多,就是想讓我們過的好些。我們應該好好的過。不捨就放在心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