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生有畫
-
2 # 龍舞
在陳勝吳廣起義前,整個大秦帝國就是一個火藥桶,陳勝吳廣就是點燃火藥桶的火星,大澤鄉一爆炸成功,全國各地都開始效仿,有六國舊勢力,有平民百姓,還有秦帝國的下層官員,當時的情況即使沒有陳勝吳廣也會有張勝王勝之類的人物出現,只是看歷史的機遇誰能把握住,由於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對整個天下形勢沒有看清看透才導致失敗,可以說陳勝吳廣給項羽做了嫁衣,項羽給劉邦做了嫁衣。
項羽出身貴族項氏一族在楚國有很大的影響力,各地有遠見的起義者都紛紛過來投靠,靠著自己項氏的影響力和個人強大的軍事能力埋葬了秦王朝。但是由於項羽政治能力的欠缺,導致越打越被動,打的勝仗最多自己卻最被動,最終被逼的烏江自刎。
劉邦是個農民出身,但是他後來做了個亭長,有秦朝官吏的身份,後來投靠他的還有六國舊勢力比如張良,劉邦知道自己勢單力薄,就去投降了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六國舊勢力項氏家族,劉邦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他和其他農民起義領袖不一樣,首先自己有秦朝官吏這個身份,在當時沛縣的官場上也混的很熟,他又能看清天下形勢,憑藉農民自己一派對抗大秦帝國是很難取勝的,所以又依靠六國貴族舊勢力,在秦末起義中劉邦是唯一一個把農民階層,秦朝下層官吏階層,和六國貴族舊勢力階層都玩轉的,這也是他最終奪取天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3 # 歷史麻辣鍋
陳勝吳廣、項羽都在為劉邦打工。劉邦最後摘了果子。
造反陳勝是第一人,他挑的頭。所以後世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陳勝寫入了世家。這可是說得上是諸侯的待遇的,可見對他的評價。
陳勝吳廣起義的效果十分的明顯。各地造反的義軍很多都用了陳勝吳廣的旗號。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服從他們。同時,陳勝建立“張楚政權”稱王也帶了個不好的頭,各地造反的稱王越來越多。是他點燃了這把滅秦的熊熊烈火。
陳勝作為一個平民,能達到這種程度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但是他最終還是失敗了。他無法駕馭整個局勢。派出去的軍隊控制不了稱王的有之。內部關係也處理的不好。一些性格上的缺點逐漸的暴露出來。最後,他是死在自己的司機手上。可見他平時對身邊的人也不怎麼樣。
漢朝建立後劉邦還封陳勝為“隱王”派了30戶人家為其世代守墳。他留下的那個亂局誰來收拾呢?就是接下來的項羽。
項羽完成了陳勝沒有完成的事業。可以說秦朝是在項羽的手上滅亡的。雖然劉邦取巧先期攻入了咸陽,但是與秦軍主力的交戰還是由項羽來完成的。
當初,章邯打敗了陳勝的義軍,後來,項梁借用了陳勝的名號起事,他的侄兒項羽一再打敗了章邯,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給陳勝報了仇。
陳勝在政務和軍事上經驗不足,所以後期的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項羽不同,要比陳勝厲害,至少是軍事方面的。他擊潰了秦朝的主力部隊,同時也從名義上統一了遍佈天下的各路諸侯。
項羽稱霸王,此時秦朝已經徹底終結了。
劉邦很幸運,首先起事者往往樹大招風,例如陳勝,幾乎吸引了秦軍的所有力量。因為先期有眾多的義軍,所以到了劉邦時,目標已經不太顯著了。其次,劉邦能借勢,秦軍的主力也沒有碰上,讓項羽給擋了。要說他的作用,就是攻下了咸陽。
如果沒有劉邦,項羽也能夠攻下咸陽,劉邦取巧而已。如果僅僅是說滅秦這一塊,劉邦的確不是決定性因素。雖然,他摘取了滅秦這個最大的果實!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秦國被推翻,陳勝吳廣在宣傳發動上起著決定性作用,項羽在軍事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既然陳勝被寫進了《史記.陳涉世家》,項羽被寫進了《史記.項羽本紀》,劉邦被寫進了《史記.高祖本紀》,司馬遷的《史記》在史學界有崇高的聲譽,我就據《史記》作點分析。
一、陳勝吳廣是滅秦政治上的旗手兼掘墓人,陳勝吳廣大澤鄉之前,崤山以東六國被始皇滅了,六國遺老遺少有賊心但沒多少賊膽,唯有南韓貴族張良書生虎膽,感念韓王重恩(據《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祖父、父親做過五代韓王相),張良以幹掉始皇為終生目標,弟弟死了不用厚禮埋葬,變賣全部家產尋求刺客謀殺秦王,後來拜訪倉海君,找到大力士,為他製作百二十斤的重錘,在始皇到東方巡遊途中,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中偷襲始皇,誤中副車。其他都是龜縮著,不敢動彈。
但大澤鄉陳勝吳廣率九百戍卒揭竿而起後,天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陳吳打到陳縣,擁兵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步卒數萬人。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應該說陳勝第一個扛起了造反的大旗,給六國貴族及有反心的人以武裝抗秦的膽量,他也因此成了天下反王的共主,到大將周文在澠池兵敗自殺,假王吳廣被田臧所殺,後田臧戰死,到這時陳勝原班主力全部打光,後章邯攻到老巢陳縣,上柱國房君蔡戰死,陳勝在下城父被莊賈所殺,諡號隱王。
陳勝雖亡,天下豪傑及六國貴族已紛紛起來,拉起武裝,割據地盤,有的乾脆自立為王。所以說:陳勝點燃了秦末遍地薪火,他是反秦的旗手,他是反秦的宣傳隊,他是反秦的播種機,他是大秦政治上的掘墓人,他在滅秦軍事上作用尚有限。
二、項羽是秦國軍事上的掘墓人。
熟悉歷史軍事的人都知道:決定秦朝命運的關鍵一仗是鉅鹿之戰,這一仗的大背景是:秦末第一將章邯打敗了項梁主力,認為楚國不足為患,於是渡過黃河攻打趙國,打垮了趙軍,趙王趙歇國相張耳一起逃進了鉅鹿城中。章邯在鉅鹿城南駐軍,修築兩邊有高牆的甬道來運糧。趙將陳餘率幾萬兵在鉅鹿北面,稱河北軍。諸侯軍十幾路援趙軍做壁上觀,演戲的變成看戲。
楚國大將宋義率幾萬人來救援志軍,但宋義不敢進。項羽矯楚懷王詔殺宋義,副帥變主帥。
項羽派當陽君、蒲將軍率二萬兵渡漳水,救鉅鹿。項羽經過交戰沒勝,陳餘再次求援,這一次項羽革命徹底了,破釜沉舟,全軍只帶三天口糧,渡過漳河找秦軍玩命來了。但項羽軍事謀略上遠超後世名將張飛可比,他是天生的軍事家,他把秦將王離部隊包圍,經過多次激戰,斷絕了秦軍糧道,殺死蘇角、俘獲王離、逼得涉間放火自殺。
此一役後,諸侯將領進入項羽轅門,跪在地上用膝蓋前行,莫敢仰視,項羽由楚國上將軍,成了諸侯們的上將軍,諸侯莫不臣服。
叛將章邯屢戰屢敗,二世胡亥啟動問責制度,章邯驚恐,又收到陳餘的勸他自立的信,他派人找項羽訂和約,和約未成,項羽在漳河又敗秦軍,在汙水上三敗秦軍,章邯投降項羽被封雍王,降卒可沒章邯好運,二十萬被項羽坑殺。由此可見,秦的主將主力敗於項羽之手。因此,秦帝國從軍事角度上說是亡於項羽之手。
三、劉邦摘了項羽的落地桃子。
劉邦是乘咸陽空虛,襲佔了秦都。在與西楚霸王的皇位爭奪賽之中,勝在政治上、外交上、和利用人才上。
項羽是卓越的軍事家,但政治上是個弱智。他殺了名義上的主子楚懷王,又帶著對秦的世仇,坑降卒,屠咸陽,燒何房,盡失人心;又氣走第一謀士亞父範繒、大軍事家韓信、大謀略家陳平;又把天下諸侯推向劉邦懷抱。自己長期陷入三面作戰:要和韓信鬥,要和劉邦鬥,要和自己後方的游擊隊彭越司令鬥,結果疲於奔命、四顧不暇,在垓下陷入韓信佈下的十面埋伏陣,“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成了英雄告別歷史舞臺的最後演出……
於是秦末的陳勝吳廣成了劉邦的吹鼓手,項羽成了劉邦的打工仔,他倆聯手把劉邦推上了龍椅,劉邦成了笑到最後的大漢高祖皇帝。
望斧正!
-
5 # 詩情小屋
在推翻秦朝的鬥爭中,陳勝吳廣首倡起義,掀起了天下抗秦,亳無疑問起著旗手的作用,是秦朝的掘墓人。從司馬遷把陳勝寫進史記《陳涉世家》,就可證明他在推翻暴秦是有一定地位的。
項羽隨著其叔父項梁起兵抗秦,在軍事上是主力軍,中堅力量。其中項羽的鉅鹿一戰,直接瓦解了秦王朝。劉邦是終結秦王朝的人。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武有韓信,文有張良,後勤有蕭何,積極聯會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最終反敗為勝,統一天下,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被毛澤東評價為“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
-
6 # 天山月3
陳勝、吳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為反抗秦朝暴政開了先河。特別是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具有促進歷史發展的進步意義。起義喚起了被長期奴役的農民,播下了火種,點燃成燎原之勢,為殘暴肆瘧的秦王朝敲響了喪鐘。陳勝、吳廣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壯舉和反抗精卻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步。
回覆列表
農民起義,叛軍作亂,在封建時代的每一個朝代,從來就沒有停過,只是有些不成氣候,很快就被政府軍個剿滅了。
而農民起義,往往都會在一個朝代的中後期,越來越多,愈演愈烈。
譬如清朝,從康熙開始,三藩作亂,臺灣分裂,乾隆時期準噶爾部,大小和卓叛亂,嘉慶時期天理教蓮花教叛亂,回民叛亂,道光又有苗民叛亂,咸豐時期又有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叛亂,到了同治時期,又有陝甘回民叛亂,到了光緒時期,又有新疆之亂。
一個朝代,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軍事鬥爭。農民起義,往往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不反沒有活路。
那麼,在大秦朝統一江山十來年後,就進入了農民起義不斷地歷史輪迴中。這說明,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王朝末世景象,已經產生了。
在強大的大秦帝國面前,所有的六國貴族,都已經被打殘了,很多都已經被遷徙到了關中地區,嚴加看管了。而剩下的支系遠親,要麼隱居,要麼就投靠了帝國政府,謀個一官半職。
他們都害怕大秦的餘威,心有所動,但是不敢實際行動,只能蟄居等待時機。
陳勝吳廣起義,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不曾想成為星火燎原之勢,發展迅速,大清帝國派兵鎮壓,越打越多,從根本上,動搖了大秦的中央政府的威信與根本。
陳勝吳廣給了各地舊貴族一個榜樣激勵,同時也給了他們有機可乘。這就是陳勝吳廣首義的歷史意義。
但是往往首義的,都是炮灰。這幫人衝擊了封建王朝的體制,給了更多梟雄們以機會,而首義的農民局,往往會成為各路梟雄剿滅起家,或者乘勢而起的另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農民軍因為自己的侷限性,往往缺乏戰略性和長遠的建國眼光,以及面臨更多的政府軍的正面壓力,往往都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和鎮壓,從而支離破碎甚至於瓦解,從而為後起之秀做嫁衣。
項羽就是這樣的後起之秀。項羽在滅秦之戰中,無疑是首功。沒有他,大秦帝國就不會這麼快滅亡。
但是同樣,項羽因為自己的貴族身份,侷限於貴族的思維範疇,導致他恃才傲物,不體恤下情,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不重視制度變革,看不清天下大勢,仍逞匹夫之勇,行分封舊制,導致各路將領分崩離析,各自為王,削弱了自己,又樹立了更多的敵人,又失去了大量傑出的人才。
這就是他必然失去天下的原因。他,也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滅了秦國大軍,別人卻捷足先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