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閆格9973753
-
2 # 高速警事
人會犯錯嗎?答案是肯定的。學生會犯錯嗎?答案當然也是肯定的。尤其是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思想不夠成熟,認知不夠全面,是非觀念不強,所以更容易犯錯。
在校期間孩子犯了錯,老師發現後就會進行批評教育,班主任老師還會和家長溝通意見,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以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但是面對老師批評孩子的情況,有這樣幾類家長,你是否中招了呢?
A類家長:敷衍塞責、盲目護短
班主任羅老師說:曾遇到這樣一個學生——今天偷偷撕了這個同學的日記,明天拿著那個同學的茶杯當了尿壺,惡作劇不斷。批評教育時,他每次都承認錯誤,表示知道錯了,下不為例,可一轉身依然我行我素。
我萬不得已找來了他的父母。父母來了,滿臉堆笑,好言好語:“這孩子調皮,我們在家也沒少教育,可效果不好,回去一定好好教育……”找幾次煩了,家長就不客氣了,態度語氣全變了:“你說這啥意思?我咋聽著全世界就我家小孩賴啊,你當個老師有什麼了不起?”
B類家長:堅決維護老師“權威”,對待孩子簡單粗暴
小林在班上成績優秀,但他就是喜歡欺負其他同學,暴力傾向嚴重。班主任多次找他談話,他認錯的態度很好,可事後沒多久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一天,他因為一點小事與同桌打了起來,把同桌的頭都打破了。
班主任打電話叫來小林爸爸,想與他協商解決問題。小林爸爸還沒聽老師說完,當著班主任的面打了小林三個巴掌。
C類家長:我太忙了,沒有時間啊
曉霞老師的班上學生經常少東西,不是張三沒了文具,就是李四少了零花錢。曉霞老師對此無計可施,體育老師主動請戰,埋伏在教室對面。三天後,終於發現有人趁做操時間溜進了教室,體育老師立刻衝過去,卻發現這個人竟然是本班的勞動委員小軍。
曉霞老師當即找小軍談話,小軍爽快地認了錯並寫了檢查。當曉霞老師與小軍爸爸交換情況時,小軍爸爸卻說:“老師,我太忙了,沒有時間啊!教育孩子你比我專業,我把孩子交給你,你放手管就行了,打他罵他都沒事。”
D類家長:我對孩子不抱任何希望
班主任鄭老師說:小亮今年上半年轉到我的班,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不僅成績差,還經常遲到、逃課、上網咖等,各科老師都找我訴苦。鑑於小亮的種種表現,我覺得該與其家長溝通一下了。
但當我打電話,告訴他的爸爸小亮近期的表現時,他的爸爸卻張口就說:“這孩子,我不抱任何希望了。”然後表示感謝我肯收下小亮,說不行明年再轉校,還讓我以後別再打電話煩他了。
E類家長: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
班主任劉老師說: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一好百好了,其他都不重要。我們班上有個學生,學習還可以,但做衛生時,常常沒有時間觀念和責任意識,不能認真完成值日,導致其他同學對他意見很大。
與其家長溝通時,家長不但不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反而認為老師和同學在刁難孩子,甚至說:“作為學生,只要學習好就行了。”
以上幾類家長的做法,無異於在“逼”老師放棄孩子!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呢?
古人云:“師者,父母心。”在對待孩子的成長上,老師與家長的心往往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既成才更成人。家長應多與老師加強溝通,齊心協力,加強家校合作,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為共同教育孩子攜手共進。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呢?
以上幾類家長的做法,無異於在“逼”老師放棄孩子!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呢?
古人云:“師者,父母心。”在對待孩子的成長上,老師與家長的心往往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既成才更成人。家長應多與老師加強溝通,齊心協力,加強家校合作,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為共同教育孩子攜手共進。
首先,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老師是一種職業,生活中他們也是孩子的家長,或未來是孩子的家長。他們在工作的時候一般會提前換位思考,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愛學生的,是“恨鐵不成鋼”的,說話的時候可能不注意選擇用詞,有的時候說出來的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但是,家長要認識到,批評也是一種教育方式,是老師認真履行職責的表現。合理的賞識可以給學生極大的促進,恰如其分的批評也能促使學生改正錯誤。家長對學校、老師的各種教育舉措,不要斷然排斥,應給予足夠的支援和關心。
同時,要注意維護老師的威信
有些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貶低老師:孩子犯了錯,怪老師處理方法不當;孩子成績差,怪老師不認真教;孩子評不上“三好學生”,怪老師偏心……這些言行對老師的威信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作為家長,應該全面客觀地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認真聽取老師的意見,積極支援、配合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自覺維護老師的威信。
再次,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理性的引導
如果老師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家長不宜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的不是,而是要和孩子淡化老師的批評方式,強化老師的批評目的。
如果老師批評錯了,家長應冷靜下來,不僅要聽孩子的陳述,也要向其他同學和老師瞭解情況,並及時和老師交換意見,切不可在孩子面前發洩對老師的不滿。
對於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小毛病,老師批評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找老師溝通,向老師承認錯誤,強化印象,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總之,當孩子受到老師批評時,爸爸媽媽不能卑微隱忍,也不能惡語相向,而應該由始至終保持一種輕鬆自然的態度。老師不會無緣無故地批評孩子,家長要學會從中聽出問題來,聽完老師的批評後,再運用語言藝術,肯定老師的付出,並向老師虛心求教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讓老師從批評者轉變為指導者。這時,老師會覺得自己倍受尊重,緊張的氣氛自然會轉化成和諧的氣氛,讓彼此交流愉快。
-
3 # 教育同心圓
溝通是家長了解孩子的必要舉措。也很重要,正所謂教育從溝通開始。您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您在和孩子的溝通上出現了障礙,尤其是當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就更難溝通了。
批評是老師教育學生常用的一種教育方法。您的孩子受到老師批評,說明孩子犯了錯誤,也有可能被老師誤解受到委屈。孩子不願告訴你情況也是有原因的,犯了錯誤怕家長又批評他,受了委屈又怕家長到學校找老師。所以但凡學生被老師批評,大多孩子都不願直接告訴家長。
所以,在溝通時不要著急,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說,慢慢開啟孩子的心門,或者過一半天了再問。一定要弄清原委,依據孩子所犯錯誤的大小採取相應的措施。最好不要再把孩子恨批一頓,要給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講道理。打破孩子心理上的隔閡,讓孩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樣才能起到教育效果。
另外,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也要注重和老師的溝通,到學校找老師瞭解情況。聽聽老師的意見,千萬不要和老師鬧僵。在教育孩子上,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要互相尊重,同心協力。
-
4 # 左飛Jacky
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會困擾著家長,甚至會困擾老師。因為老師批評之後有時候也並不知道後續該如何去做。這裡面我們假設老師的批評是有道理並且合理的,那麼我們的家長如何跟孩子溝通可以增進老師批評的效果並且能夠讓孩子更加平和和正確的看到自己的問題呢?
我們一般能想到的就是2點:
1️⃣回去繼續收拾孩子,“趁熱打鐵”。
但是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和抗拒,就算孩子比較乖沒有逆反,也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內心是不服氣的,主要表現就是家長所謂的“屢教不改”。
2️⃣回家絕口不提這件事情
有一部分家長會擔心傷害孩子自尊,或者覺得孩子已經接受了懲罰就不應該再提了。可是遇到重大的錯誤或者很關心的事情的時候家長有時候是忍不住的,很焦灼,擔心不說兩句孩子會忘記掉,或者更重要的,不跟孩子聊的話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不瞭解孩子的狀況。
下面給大家一個靠譜點的可操作方法,按照這個步驟來,90%左右的成功率能最大化這一次的教育功效。
第一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場地
一定要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場地,很多家長喜歡在接孩子從學校回家的路上當著很多人的面訓斥或者和孩子聊。但是在開放的路上是一個極容易讓孩子沒安全感的場所。這時候就算心平氣和聊孩子都可能無法集中注意力和家長溝通。更不用說如果是訓斥的話是多麼的讓孩子沒面子,你還指望TA還要心平氣和聽你說話?!
合適的場所一般是:開心的晚飯時分或者晚上睡前伴讀時分
第二步: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我們可以不必問。比如很多家長會說:“我可以微笑的問孩子今天是不是被老師批評了?”但相信我,家長再怎麼心平氣和,這句話一說出來都有可能讓孩子後背一身冷汗。所以我建議,只要不是特別要命的錯誤(比如打人致傷;道德敗壞等問題)一般可以尊重孩子的感覺。我們可以在睡前問一下孩子:“今天有沒有什麼在學校發生的非常不舒服的事情要和媽媽聊聊?也許媽媽能幫上忙?”如果孩子說沒有,我們可以說:“嗯好的,媽媽就在這裡,等你覺得合適了可以來找媽媽。”
當然,如果比較緊要的錯誤,媽媽覺得必須要聊,可以跟孩子說:“今天什麼時候有空?我想和你聊聊?我們約定個時間和地點?”溫柔而堅定的定好一個時間和場地,而不是忽然闖入孩子的書房,趁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大聲說:“XXX(孩子的名字),你給我過來!”孩子嚇都嚇的半死,就別指望孩子和你理性溝通了。
第三步:接納孩子
這種接納不是認同或者讚揚孩子不好的行為。而是告訴孩子媽媽理解TA那麼做當時一定事出有因。如果我們不接納直接和孩子講道理,那麼教出來的孩子只會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嫉妒逆反嫌棄家長囉嗦的孩子;另一種就是毫無創造力只知道聽家長的話的孩子。所以為了孩子的發展,有點耐心,先學會理解和接納孩子當時的想法,再去進行下一步。
第四步:放眼未來
大道理誰都會,而且老師一定已經教育過了,所以其實大部分時候家長不用再重申那個大家都懂的大道理了,而是針對於結果,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之後怎麼做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比如我們可以問:“那你覺得下次怎麼做可以結果變得更好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這一步是很多家長忽略的,覺得認錯了、回答了、態度良好的互動了就結束了,但是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下次怎麼做可以更好,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所以放眼未來的探討是最重要的,也是很簡單也很有效的防止孩子屢教不改的方法。
第五步: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時間
“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這樣?!”這好像是很多家長經常給自己孩子說過的話。但試想,我們自己已經是幾十歲的大人了,不也有很多幾十年都沒改過來的壞毛病麼。所以孩子的“屢教不改”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沒有被給足時間、也沒有足夠的機會練習和引導。因此,重複上面的方法,多給孩子一些機會和鼓勵,可能更能讓孩子做的更好。
回覆列表
與孩子有個好的溝通基礎:孩子都屬於頑童,調皮搗蛋都可以理解,老師和家長不是一樣,老師帶著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而家長帶的是自己的小寶貝。從老師批評的角度來分析給孩子講,再讓孩子自己總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平時的行為,二者結合總結讓孩子自己明白的同時鼓勵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需要家長把握大方向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