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8
回覆列表
  • 1 # 酌詞習格律

    這是五言律絕正格平仄之一。正格相對於寬格而言。具有嚴謹的格律科學理論依據,請看下文分解。

    平仄及古今韻

    新韻中,普通話第一(陰平)、二聲(陽平)為“平”,第三(上聲)、四聲(去聲)為“仄”。古入聲字在及相應方言在古韻中為“仄”,已分別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

    古韻中,上聲、去聲、入聲字及相應方言為“仄”,其餘為上平、下平為“平”,相當於今韻普通話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除入聲字及相應方言聲調為“仄”之外,其餘平仄與新韻基本一致。

    平仄正格及理論依據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截句法,是格律詩平仄正格的理論依據。

    格律詩“兩平兩仄交替”的音步格律,使格律詩句像整齊而有鮮明聲韻節奏馬蹄聲,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鏗鏘悅耳,以求迴環往復的聲韻美。

    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截句法,較好地體現了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截圖分析如下供平仄正格探討交流。

    律絕首句第二字是平,可知是“平起”;末字是仄,可知是“首句不押韻”。每句五字,叫做“五言”;上下句為一聯,共四句兩聯,二十字;講究平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叫做五言律絕,簡稱“五絕”。否則不是“五絕”,而是“五古(五言古絕)”了。五古是古體詩常見體裁之一,無須嚴格遵守平仄“替對粘韻”。唐詩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

    首先,依據五言字數,可從“平仄竿”上截取出首句正格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括號內的字,表示按字數要求已擷取的正格平仄。括號外的字,表示“兩平兩仄交替”的音步中,暫未擷取的平仄。省略號表示“兩平兩仄交替”向“平仄竿”兩端無限延伸。

    接下來,依據對句與出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的規則,能快速推知上下句正格平仄: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然後,依據第三句與第二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同的規則,推知第三句與第二句的正格:

    平(第二句)

    仄(第三句)

    最後,依據第四句與第三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的規則,快速推知第四句與第三句的正格平仄。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綜上所述,五言律句的共同規律是:雙數位置必須是“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請見下面黑體字處)。

    仄,①

    平。②

    平。④

    失替、失對的詩,不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平仄工具檢驗,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對聯源於律詩中的對仗,也不例外,失替、失對者,不是對仗(平仄相反,詞性相同),而是對偶(詞性相同,平仄不論)。

    ②、④末字必須是同韻部平聲字,一韻到底,不可換韻,簡稱“韻”,否則出韻。

    “替對粘韻”,缺一不可,否則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古體詩無須嚴格遵守平仄“替對粘韻”格律詩基本規則。因此失替、失對、失粘、出韻,是古體詩常見現象,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

    平仄變格及變格潛規則

    一三五慎變,二四六莫變,是平仄變格基本原則。“前寬後嚴,仄寬平嚴”,是詩界公認的寬格平仄變格潛規則。

    律句中的最後三字,靠近句末韻字,平仄變格對韻字的聲韻影響最大,《詩文聲律論稿》稱為“三字腳”,是律句中的最關鍵位置。

    在五言律格中,因為第一字距離末字較遠,對聲韻影響相對較小,所以放寬要求可平可仄。五言第三字距離末字較近,對韻律影響較大,所以要求從嚴,不支援變格。否則不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工具檢驗!這就是“前寬後嚴”的平仄變格潛規則。

    又因為平聲音步較悠長,仄聲音步較短促,所以“仄寬平嚴”也是詩界平仄變格潛規則。

    下面括號內表示變格位置。

    仄①

    正格①中,第一字距離末字較遠,因而可平可仄,變格後為:

    (平)仄①

    開頭三字連平,簡稱“三平首”,是詩界認可的寬格變格之一。

    句①第三字距離末字較近,因而不可平變仄,否則變格後為:

    平(仄)仄仄①

    句末三字連仄,叫“三仄尾”,不在寬格之例,因此不能透過詩詞網站平仄工具檢驗!

    平②

    句②第一字可平可仄,變格後為:

    (仄)仄

    開頭三字連仄,簡稱“三仄首”,也是詩界認可的寬格變格之一。

    上述分析可見“三平首”、“三仄首”由正格變寬格而來,卻被誤為“正格”,以訛傳訛。

    第三句第一字可平可仄,變格後為:

    (平)仄平平仄

    下劃線處,開頭三字兩平夾一仄,簡稱“前孤仄”,符合“前寬”變格原則,是詩界認可的寬格之一。

    第三句第三字平變仄後為:

    仄仄(仄)平仄

    下劃線處,句末三字兩仄夾一平,簡稱“後孤平”。

    “後孤平”,是不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工具檢驗的。例如杜甫的《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防寇,仄仄仄

    故園今若何。仄平平

    昔歸相識少,仄平平仄仄

    早已戰場多。仄仄仄平平

    “國”、“昔”、“識”在古韻中,屬於入聲字為“仄”,其餘聲調與普通話一致。

    “萬國尚防寇”有“後孤平”格律硬傷,在古體詩中不勝列舉!因為古體詩體裁形式無須嚴格遵守平仄的“替對粘韻”格律詩基本規則。

    有人會說,上句犯後孤平(句末三字兩仄夾一平)“拗”了,下句就用後孤仄(句末三字兩平夾一仄)來“救”,美其名曰“對句相救”的“拗救體”,是網路熱衷以訛傳訛的“拗救格”之一。請恕草民我實在不敢恭維“拗救體”!理論依據如下供探討交流。

    首先,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相關論述截圖佐證如下。

    依據“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變格潛規則,首句第一字距離末字較遠,可平可仄;但第三字距離末字較近,變格後,會導致“後孤平”,是格律詩體裁形式不支援的變格之一!平水韻檢測結果截圖佐證如下,供探討交流。

    本文結論與主旨

    一三五慎變,二四六忌變,“前寬後嚴,仄寬平嚴”,是平仄格律變格原則。變格後不能出現“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否則不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工具檢驗!

    綜上所述,題主所供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的平仄,是名副其實的五言正格律絕之一,其餘都是變格。除“三平首”、“三仄首”是詩界認可的變格外,其餘變格,格律詩不支援,不能順利透過詩詞網站工具檢驗!

    初學格律,從五言正格律絕平仄開始,逐步過度到正確的變格,在詩詞網站工具檢驗中每試不爽!

    如果“不拘平仄”,可標示為“五古”,無須犧牲平仄,張冠李戴為“五絕”。

  • 2 # 老街味道

    問題:請問各位高手:下面五絕平仄是正格嗎?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前言

    題主說的這五絕平起句式,是格律詩的正格。這個組合的四句,除了平平仄仄平以外,第一個字都是平仄不拘的字。可以寫作: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一、第一句 中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仄,這個句式,第一個字可平可仄。例如劉長卿《夜中對雪贈秦》:

    【 月明花滿地】,君自憶山陰。誰遣因風起,紛紛亂此心。

    月明花滿地,仄平平仄仄。

    又如宋朝葉原賀的《白石山》:·

    【雲梯連石磴】,香樹鎖松關。林壑疑無路,神仙別有山。

    雲梯連石磴,平平平仄仄。

    這種例子很多,可以看出,這個句式:中平平仄仄。第一個字可平可仄。

    二、第二句 中仄仄平平

    中平平仄仄,這個句式,同樣第一個字可平可仄。

    劉長卿《夜中對雪》:

    月明花滿地,【君自憶山陰】。誰遣因風起,紛紛亂此心。

    君自憶山陰,平仄仄平平,第一個字君,是平聲。

    張說 (唐)《九日進茱萸山詩 》: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舉目見嵩山。仄仄仄平平,第一個字舉,是仄聲。

    三、第三句 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很常見,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九日進茱萸山詩 》

    平仄平平仄,也有不少,

    月明花滿地,君自憶山陰。【誰遣因風起】,紛紛亂此心。《夜中對雪》

    黃花宜泛酒,青嶽好登高。【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九日進茱萸山詩 》

    四、第四句,平平中仄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第一個字不可以仄,如果仄平仄仄平就成了孤平,必須孤平自救,第三個字用平聲: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是正格,例如: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九日進茱萸山詩 》

    孤平自救的句式也很常見:

    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李白《夜下徵虜亭》

    結束語

    題主所說的 五絕平起仄收的句式,是標準的律詩句式,沒有問題。除了在絕句中可以用,在五律中也可以見到,例如李商隱的《自喜》:

    自喜蝸牛舍,相容燕子巢。【綠筠遺粉籜,紅藥綻香苞。虎過遙知阱,魚來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鄰壁有松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準字”、“藥健字”、“食健字”和“食字”有哪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