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具體有哪些內容?
16
回覆列表
  • 1 # 跟青木老賊玩社群

    在知識付費火熱的當下,我們看到得到、喜馬拉雅、分答、值乎、千聊、小鵝通、知識星球不同的產品形態在不斷髮生,而最近新世相和咪蒙也高調宣佈進入知識付費領域,這對於使用者而言,選擇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如果以前我們剛開始接觸這種學習方式的時候很興奮或者是為了解決焦慮,那麼現在這種學習方式可能正在不斷的讓我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學習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資訊,同時也讓我們養成了“閱讀式”學習、“聽覺式”學習,而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再加工,這樣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很爽,但是會讓我們更加迷茫。

    那麼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呢?換句話說就是如何形成一套思考模板,不管做什麼事兒,都有一套可以一步步落地的方法。這裡我根據我自身的情況跟題主做下分享:

    一、讀書做筆記

    碎片化的知識分享我以前也會去聽,覺得挺有意思後來發現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人講,話術都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在工作中會習慣性的去想聽過他們的分享,想在實際工作中運用下,結果完全用不了,後來我就自己去買紙質書看,一本書一週讀完,然後做筆記,第二週在讀第二遍再做筆記,發現這種形式雖然很花時間,但是在閱讀的時候腦子是在思考的,有很多靈感會出現,我就會在筆記上把這個靈感記錄下來,慢慢積累的靈感多了;

    二、遇到問題蒐集資料

    主動學習永遠比被動吸收會好很多,如果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就直接線上聽誰說幾句,而自己不思考肯定是不行的,我的做法是遇到問題我會先去百度搜,看別人的看法,然後統計所有人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做一個數據分析,哪一個觀點的人比較多的,我們會圍繞這個方向去思考一下,如果路徑是可行的,下一步就準備嘗試去實踐檢驗下;

    三、主動去分享

    有人說我又不是大咖專家,去分享會丟臉被人說吧?我覺得這個想法不對,你想想你去分享,分享的好不好,是別人決定的,別人說你分享的不好,肯定會說出哪塊不好,這對你來說是不是一個好的建議?同時,你在分享的時候,腦子是轉的,分享也是一種思考和不斷知識迭代,長此以往你必然會有一套你的思維邏輯;

    四、寫文章也是一種方式

    寫作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的人寫東西想半天都不能寫一個字,有的人卻可以開啟電腦就咔咔咔的碼字,這就是因為不同人在知識的積累層面和寫作思維的不同,作為一個新手,必須要堅持在寫作之前,在旁邊的白紙上列出你想表達的觀點,然後再結合下你平時看的新聞和行業資訊,綜合自己的觀點,然後再分不同的層級寫出123,長此以往,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會很容易跨界,遇到任何問題都能與自己的行業思考串聯起來;

    以上是我經常會用到的一些方法,希望題主能夠堅持,畢竟任何思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強迫自己刻意練習才行的;

  • 2 # 認知框架

    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大的陷阱,其實是區域性思考。要設計一個更大的框架,想清楚思維體系在這個框架中的位置。

    分享一下我自己打造的體系,

    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去表述:看圖

    知識-思維-心智這是個人設計的一個迷你型框架。

    這個框架比較系統性、整體性。從這個框架反過來引導知識體系、思維體系、思想,這樣子就不會陷入區域性思考的迷局、迷雲之中。

    思維體系不能無根

    任何思維體系是不能憑空建立的,它一定需要有源頭之水,而知識體系就會成思維體系的源頭之水。

    但知識體系跟思維體系相隔很遠。所以必須透過設計,把知識變成大腦能用的思維。因此建立思維體系,就是要系統的對知識體系進行二手設計,把知識體系設計成思維體系。

    思想的形成

    思維體系駕馭知識會形成對知識的一手體驗,而這種體驗如果是持繼的就會在心智中形成思想,這種思想會相對穩定。不象想法那樣,變來變去,心智中的信念是相對恆定的,有時一旦形成就很難被改變。

    綜上所述,

    知識體系、思維體系、思想其實是一體的。打造思維體系的同時也是在打造知識體系。打造知識體系的同時,也是在打造思維體系。

  • 3 # 定慧堂

    現在,很多人歸納了人類的很多種思維方式,最多的高達50種。其實,比50種思維更重要的思維是智慧化思維。即,人類只有兩種基本的思維:一個是東方人的“雞思維”;一個是西方人的“蛋思維”!

    東西方思維上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對“雞”和“蛋”的認識不同上。我把這種思維差異叫做“種”差異,並順序表現在“根”上,就是東西方“文字”上的差異。由此而引發了關於“幹、花、果”上的一系列差別。

    東方人的思維看上去主要集中在 “陰陽合抱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上。但這隻代表了東方文化的“幹”。“陰陽”之道雖然解釋了“道”的本質,但所有的“道”都是建立在“文字”基礎上的,再仔細查詢一下中國文字之根,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陰陽之道”。

    與此同時,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更加神秘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即,“神”。 西方人雖然沒有完全解釋清楚“神”,但卻認識到了“神”的作用,而西方人心中的“神”也是來自於西方古希臘的“文字”,恰恰西方人的“文字”,給“神”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於是,西方人就是從“神”出發,並將“神”作為指引世間一切的指南,而非華人的“敬鬼神而遠之”。

    因此,東西方思維差距的根源,不僅在於對“道”和“神”的認識差異上,更重要的是在於催生它們根”的“種子”不同。 這些明顯的差距,雖然表現在今天科學的創舉上,而更在於對科學意義的認識上。科學之前,東西方都同時處於農耕時代,思想雖然有差距,但生活並無太大差別。只是在牛頓定律之後開創了科學的新紀元。

    至此,可以簡單的歸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道”之外,還有“神”的存在。東方人信“道”,西方人信“神”,由此而開闢出了兩個平行世界。 可見,東方人看世界,天地為神;西方人看世界,神為天地。由於兩者之間假想的參照物不同,即,假設的前提不同,所以,產生了兩種看待世界的不同看。

    (待續-)

    我們常常聽說過很多種思維,但卻很少聽說過有同樣數量的意識產生呢?這主要是因為,思維是大腦對身體和情緒的各種不同的環境而形成的即刻反饋。思維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才是思維的盒子。

    一個人的思維只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一種反應,意識則是對思維(大腦)、情緒(心態)、能力(身體)的綜合體現。 瞭解意識的結構後,你就會發現,學習掌握的知識越多,形成的各種意識就會越多;參與實踐的體驗越多,得到反饋的思維也會越多,最後形成了各種思維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無論有多少思維存在,都需要經過人的大腦來檢驗。透過大腦處理以後,就會淘汰掉一大批不合適宜的思維,只留下少數臨時無法判斷的思維留下來做新選擇,然後,再逐步這些思維中的一部分轉換化成人們的共同意識,我們把它稱為“顯意識”;另外一部分轉化成了自己的自我意識,我們把它稱為“潛意識”。

    通常,“顯意識”的部分表現為一個人的思想,而“潛意識”的部分則表現為一個人的精神。只有精神部分,才能透過一個人的“靈”與“魂魄”相聯通而產生“靈魂”。靈魂雖然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但能夠真正自我感受到靈魂存在,並且還能將靈魂釋放岀來的人卻少之又少。而更多的人都是希望修禪、冥想等方式,讓自己進入到靈境,從而找到自己的靈魂。

    因此,讓自己的靈魂得以“釋懷”,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可見,一個人的意識達到了靈魂深處後,靈魂就是一個人的中樞。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不是頭腦,也不是意識,而是由意識決定的“身、腦、心”在靈魂控制下,所產生的思維而啟用自我“興趣”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力,學歷,學識有什麼不同,或者有什麼內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