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注教育30年

    學歷即在校學習的經歷,指在哪所學校畢業或肄業。文化即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程度則指掌握以至創造精神財富所達到的水平,有時也指運用文字能力所達到的高度。學歷與文化程度之間是不能絕對畫等號的。 內地華人在具體運用時,卻幾乎把學歷等同於文化程度,或者把前者作為後者的唯一標誌物和衡量尺度,如履歷表、各種登記表中“文化程度”欄填博士、碩士、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專、高中、初中、小學等等;報端介紹國家領導人簡歷時更直接以“……大學本科文化程度、大學專科文化程度……”等表述方式將學歷與文化程度連為一體,給人的印象是:唯擁有學歷方擁有文化,擁有高學歷則有高水平文化,擁有低學歷則只能有低水平文化,無學歷那定然就是文盲了。 誠然,在校學習是獲得文化的主要途徑,是突擊積累知識的場所,從一般意義上講,說擁有不同學歷者

    擁有不同程度文化也說得過去。但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文化是個變數,是隨著人對世界和事物逐漸認識與適應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顯然不是一紙學歷文憑就可簡單界定的。何況有相當多的人--當然也包括名人--其化知識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是在校外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的。

    在這些人中,多數僅有較低學歷,有的甚至無學歷,諸如高爾基、大仲馬、狄更斯、安徒生、裴多菲、沈從文、華羅庚、愛迪生、梁淑溟等,還分別成為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大科學家、大數學家和大哲學家,有的還走上了大學講壇。又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更是人們熟知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其中毛澤東僅具中師學歷,周、鄧、陳在國內中學畢業後赴國外勤工儉學,也不是以求取學歷文憑為目的的。如果非要用上述尺度衡量,把他們的文化程度界定為中師、高中、初中,豈不貽笑大方!把視線移向現實生活中,也不難發現各行業、各學科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姣姣者以至學科帶頭人中,也並非全部都具有高學歷,而具有高學歷者,也並非都能成為各行業、各學科的姣姣者以至帶頭人。由此可見,具有高學歷者不等於都具有高文化程度;反之,僅有低學歷者甚或無學歷者,文化程度也不一定都低。這大概可以視作學歷與文化程度的辯證關係。

    既然如此,在尚難準確量化人們的文化程度之前,不妨效仿港澳臺的做法,不必然把學歷同文化程度掛鉤,更不將兩者等同視之,在各種表格中設“學歷”欄或“受教育程度”欄,而不設“文化程度”欄。這樣做,學歷有準確的意涵,不附會到其他,可免除內地用學歷反映文化程度所引發的諸多爭議和不確定性。

  • 2 # 手機使用者50359137424

    文化是傳承的,當年下方時到安徽山溝裡買雞蛋,這山裡不受任何政治風雲變換影響,改朝換代也幾乎不知道,但是文化傳承沒有中斷過,當時買雞蛋時聲音響點了,一位嫁到山裡從來沒有出門過的老太過來輕聲說“小孩在唸書”,你們聲音輕點。然後就和善的看著我們,難為情啊,我們立馬道歉。當年找老師補課,翻山越嶺兩小時,晚上到老師那裡,老師立馬搬凳讓坐,倒水,然後開始授課,不要一分錢,一次大雪,55輛大公交車被堵在山裡,半夜敲開老鄉門,老鄉立馬叫醒家裡人起火,煮飯,我們每人給2元錢,老鄉就是不肯收。

    現在人在任何地方可以大聲對著手機毫無顧忌講話,竟然在圖書館裡毫不猶豫打手機。看看都是有學歷的,在圖書館書桌上用手紙哼鼻涕,而且可以一大堆鼻涕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塗唇膏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