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越南從古一直都是有年號的,上諡號也是某某帝;而朝鮮對內也只敢稱王,使用四爪龍,沒有自己的年號而使用中原年號。是越南人的膽子大,還是說當時的中原王朝確實對他們實行不一樣的管制政策呢?
18
回覆列表
  • 1 # 藥藥切克鬧

    1、聽不聽話:①古越南即安南地區,在古時一直不停騷擾中國邊境,經常打仗。

    越南是個壞寶寶,不聽話,所以總是自封為帝。

    ②北韓學習中原文化、禮儀等,受中原影響較深,戰亂較少。

    北韓是個好寶寶,聽話,所以稱為王。

    2、靠不靠近中央

    ①越南距離中國的核心統治中心比較遠,所以統治者顧及不到,有時就當他不存在。

    ②北韓距離中國的核心統治中心近,所以統治者顧及總是能想起他,不聽話了就打打。

    3、文化

    ①越南學習的文化、禮儀受中國文化影響少,主要是透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播過去的;中原文化傳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有點變化了,再從西南傳播到越南就變的更多了。

    簡單講:越南的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兒子的兒子。

    ②北韓學習中原文化、禮儀等,受中原影響較深,直接向中原學習。

    簡單講:北韓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兒子。

  • 2 # 鯨落文化

    越南是在國內稱皇帝,在對明清兩朝皇帝上書的時候,仍採取了謙卑的態度。標準的窩裡橫,它也就這點能力。

    越南國王真正稱帝是在二戰期間,在日本的扶植下,越南末代國王保大稱帝。但是他僅僅是一個政治傀儡,在1955年,就失去了所有的利用價值。

  • 3 # 守護90歲老母親

    咱們一起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公元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越南富春築南郊壇祭天自稱皇帝,改元嘉隆史稱嘉隆帝。 而他的兒子阮福膽即位後則稱明命帝,以後則有紹治帝、嗣德帝等等......一直到越南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為止。

    越南人自元代以來就認為中國已經滅亡於異族真正的中國已經轉移到他們越南了(這一點和日本很相似)明朝佔領越南期間他們稱明朝為“賊”而自己為“中國”到了清朝時期更是如此。

    1842年春天一個越南使團來到北京被清政府安排到一個叫“越夷館”的地方去住,氣的越南使團的人打碎了那個“夷”字才氣鼓鼓的進去住。由此可見一斑。

    反觀北韓,自1392年太祖李成桂建立李氏北韓後直到1897年為止北韓王朝在這500年期間其國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則一直稱王。有一次北韓太宗李芳遠坐在一個黃綾褥上面和大臣對話,這時太宗的政丞李舒告訴他:“這是違制只有皇帝才能享有這一待遇”時嚇得太宗李芳遠一頭大汗。趕緊把黃綾褥撤了下去。

    第一看距離,北韓太近,不老實就收拾他,很方便,這個附屬國很牢靠。

    第二看歷史,北韓的歷史和文化經濟基本上都是抄襲我們國家,所以他在民族認同感認為自己是王,不是國。

    第三看實力,越南土地廣闊,平原富庶,實際上軍事實力很強大,人口也多,導致他開始膨脹,北韓則不是。

  • 4 # 本能999

    原因很簡單北韓周邊都是狠角色如俄羅斯,日本,沒有中國照著連王都做不成。在看看越南的周邊個個都是軟柿子所以敢在中國周邊汪汪叫…………………………

  • 5 # 臥家人

    說白了就是實力問題,北韓離明清核心都近,軍隊隨時能開進去。北韓也多有依靠中國,文化上交流更不用說了。實際上在清朝制定的朝貢體系中,北韓屬於最特殊的親兒子待遇,作為最親藩可以一年來一次朝貢,只有北韓可以。

    越南早期北部被中原統治,從宋朝開始就逐漸出現獨立傾向。奈何天高皇帝遠,每次派兵打都不划算,損失大還不一定有效果,否則明朝就不會放棄越南了。

    清代越南南部滅掉北部統一全國,安南向清朝求援,乾隆派兵,最後的結果是雙方議和不了了之。這裡有兩點,一點是戰爭不順利,一點是乾隆對越南並不感興趣,他看中的是維護天朝朝貢體系的穩定而不是小國利息。所以他願意用稱臣納貢為前提換取和平,包括緬甸浩罕都是如此。表面看自欺欺人,卻也實屬無奈,本質上就是軍事上難以取得勝利。

    但也是有實際效果,戰爭客觀上也損害了小國安全,發現了清朝實力,所以大多以稱臣了事,然後暗中積蓄力量反攻。

    至於你稱自己皇帝,我天高皇帝遠管不著,就像是西夏內部稱皇帝,對宋朝國書上仍然稱國主。

  • 6 # 越南古與今

    越南稱帝源已與其自認為自己是華夏南方正統,越南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南北各帝一方。越南的人文始祖是雄王,雄王是炎帝的子孫,所以越南歷代是視自己為華夏,是中國,和北朝(越南稱中原為北朝)是平等的,就是朝貢也只是一種邦交策略而已。

    而這樣內帝外王(對中國)越南稱帝最早的要追溯到南越武帝,南越國時期也是個漢朝平起平坐的對等國家。越南丁朝自立以後就延續這樣的制度。

    越南朝代更新的標誌除了稱帝還會建國號改元,越南最早使用大瞿越國號,後李朝改為大越、後有大虞(胡朝)、大南(阮朝)等國號。歷代越南君主稱帝也改元建立年號表示自己是正統,如第一個皇帝建年號太平,末代年號為保大。越南地處南邊,距離中原王朝遠,中原王朝就是知道越南這些僭越也無可奈何。

    越南稱帝是自立以後實行,只是在對北方中原王朝朝貢稱王。這開始於越南第一代皇帝丁朝丁先皇自稱安南都護,接受宋朝冊封為郡王。但在國內和對其他鄰國都是以華夏天子自居,越南陳朝和後黎朝君主就自稱華夏天子,視鄰國是夷人。甚至越南自身也以皇帝的身份建立朝貢圈,要求鄰國寮國、高棉、占城等國對其朝貢,越南皇帝並以天子身份冊封這些國家君主。

    而北韓並不具備這樣的理論基礎,也沒這樣的地理條件。地處中日之間,不能如越南那樣有開拓的空間,只能老老實實稱王事大。而越南憑著自己的理論自信(同為華夏子孫後裔),以及地理位置(距離中原王朝統治中心較遠),周邊國家很小,有開拓空間,可以自行稱帝以天子自居甚至建立自己的朝貢圈並推行漢化。

  • 7 # 千帆過盡38

    這個你在家裡也可以稱帝 出門了要人承認才算 中國北韓日本琉球還有東南亞各國 誰承認越南這皇帝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東中北亞)只有一個皇帝 那就是中國的皇帝 其他君王都是皇帝的封臣

  • 8 # 泰安實地

    搜了一下,加上自己的認知。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地緣關係,和當時主政人文化認同的差別化導致的。以下是某位同學轉述知乎問答的截圖

  • 9 # 隱語

    答 | 江隱龍

    越南君主稱帝有兩次,一次是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開創阮朝並稱帝,另一次是1945年法越《巴德諾條約》廢除後阮福晪建立越南帝國並進位越南皇帝陛下。後一次的越南帝國只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國,而阮福晪“在位”兩個多月後便在發表“願為獨立國之民,不作奴隸帝王”宣言後退位,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越南君主稱帝單指阮福映稱帝事件。

    後黎朝於1789年滅亡,而阮福映於次年便稱王,人稱“阮王”;在經歷一系列軍事勝利之後阮福映建立阮朝,定都順化,正式登基稱帝。這一年是嘉慶七年(1802年),但下一年便發生了一件關於皇帝名份上的大事。

    嘉慶八年(1803年),阮福映遣使至清朝請封“南越”國號。這一舉動與北韓李朝立國時請求朱元璋賜國號一樣,相當於承認了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也便意味著在宗藩體制內阮福映甘願當“藩王”並承認嘉慶皇帝的統治。在嘉慶皇帝眼中,阮福映不過統治了交趾故地,遠遠稱不上“南越”國王,所以便封其為“越南”國王,這也是越南國名的起源。

    所以,阮福映雖然已經稱帝,但當他接受嘉慶皇帝越南國王的印綬之後,在宏觀的東亞宗藩體系中便只是藩王而非皇帝。而至於其“嘉隆帝”之稱呼,只通行於越南內部——最多影響到了東南亞一些小國;而在對清朝的外交中,這個“嘉隆帝”也只自稱為“越南”國王,哪裡敢露出一點帝王姿態。

    相對而言,北韓受明朝國恩之重,一直以明朝的後繼者自居,也沒有稱帝,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韓國王李熙稱帝建立“大韓帝國”,當然這個“大韓帝國”很快為日本吞併。

  • 10 # 威1986235

    僅以明亡後。北韓君臣之間,在滿清一統天下的高壓下,第一次不顧滿清顏面。所做的一切來做答,解釋北韓與越南的區別。北韓是大明太祖高皇帝賜國名,大明成祖皇帝賜衣冠定製,以近藩慕華為名,賜親王儀仗。大明神宗以日本入侵北韓為名,派軍抗日。北韓史稱為“三造大恩”。從此處便可明白北韓在中國歷史裡無論唐宋明各朝皆以“小中華自居”明亡之後更甚反觀越南,從歸化以來。時和時反。而且也不是一心一意跟著大哥走。越南永遠在中原王朝內心是一根肉刺。

  • 11 # 歷史有妖氣

    在明朝建立的宗藩體系中,北韓、安南(越南)的統治者都是國王,沒有哪位北韓國王或者安南國王敢稱皇帝,他們在宗藩體系中的地位比明朝的藩王實際上略高一點。北韓的排名比越南還要高一點。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繼承了宗藩體系,也繼續保持這種傳統,只是有所微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越南黎朝末代國王黎維祁被國內推翻,攜帶眷屬、舊臣一路來到北京,他主動要求剃髮易服,就是把原來類似明朝的服飾改為清朝,頭髮也剃成滿洲人的辮子,乾隆皇帝大喜,對其印象很好,然而卻並不出兵幫其復位,還流放了他的大臣。

    這位越南國王憂憤而死,年僅28歲,被安葬在北京東直門外。

    這不得不說是乾隆皇帝的戰略失誤。

    後來的嘉慶七年(1802年),越南阮福映統一越南,繼承王位,史書稱之為越南阮朝,然而此人野心很大,竟然稱帝,改元“嘉隆”,與清朝皇帝聽起來平起平坐,年號僅僅一字之差。

    不得不說,這是清朝朝貢體系的奇恥大辱。

    更有甚者,他們還取了一個“南越”的新國號。

    嘉慶皇帝也無力派兵去制止,只是玩了下文字遊戲,第二年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只是他們有時在越南國內還是偷偷稱皇帝。

    相比而言,北韓李朝就比較恭順,一直都是國內稱國王,對清朝稱臣。

    直到後來在日本扶持下,才有了芸花一現的“大韓帝國皇帝”。

    並不是明清對兩國管理體制不一樣,只是歷史造就而已。

  • 12 # 澹奕

    只不過是越南在玩文字遊戲罷了,作為古代中原王朝三大藩屬國(北韓、琉球與越南)中最重要的兩個,北韓王朝與越南的君主只能稱“王”,整個東亞的朝貢體系中,只有中原王朝的天子才能夠稱皇帝。

    相對於北韓王朝的畢恭畢敬,越南的君主諡號一直都是“皇帝”,還有自己獨立的年號,連越南的皇宮都稱作紫禁城。越南人在自己的歷史書中自稱“南朝”,與北朝相對。

    “威化島回軍”,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北韓王朝以後,對明朝奉行“事大主義”,北韓國王雖然與明朝的郡王同等級別,但是能夠享有親王級別的冠冕儀仗,對明朝的文化制度幾乎照搬照抄,雙方非常親密。

    至於後來的清王朝時代,北韓王朝被滿清強大的武力震懾,另一方面仍舊對明朝念念不忘,仍舊尊奉臣子之禮。

    北韓君主稱國王,自稱寡人不能稱朕,稱作殿下不能稱陛下;正妻為王妃不稱王后(中原同意能夠追封王后);正母為大妃不稱太后;儲君稱世子不稱太子或者王子等等,等級森嚴。

    相對於李氏北韓,越南就完全不同了。秦開闢嶺南將越南北方納入領土以後,越南“北屬”千年,直到五代殘唐才趁中原大亂而脫離出去,而後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曾經大規模攻打越南。越南對中原王朝也一直都耿耿於懷,內心也是非常害怕的。

    越南之名出現在清朝嘉慶皇帝時代,震懾於清朝的武力,越南表面臣服,對清朝稱臣自稱為王,而對內的話仍舊自稱皇帝。

  • 13 # 劉權林

    說了那麼多理由,其實就一個,那就是因為越南就沒有真正的被打服。只是每次打不過了就投降說要稱臣納貢,然後中央王朝就不打了,而中原王朝想要把越南滅掉也的確太費勁,於是就同意然後撤軍了,這樣中原王朝獲得了面子,越南獲得了裡子。

    而北韓,從漢代到清朝,幾乎都佔領過北韓,或者說都大兵壓境,因為中原王朝的軍事力量重點都一直在北方,所以打北韓就是順帶手的事。

    不得不說,越南的作戰能力比北韓要強的太多,中原王朝對越南一點便宜也沒有佔著。而且越南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但越南也有自己的藩屬國,越南最開始領土只位於北越,後來一路向南擴張,滅掉了占城,還迫使高棉國王改用漢姓,也就是說在東南亞,越南把自己作為中央王朝,自然就要稱帝了。

    如果沒有中原王朝一直在北方威脅,越南沒準真的能把領土擴張到中南半島。

  • 14 # 司馬長史

    越南只是在國內稱帝,對清朝貢時稱王,越南王典型的窩裡橫,仗著山高皇帝遠便自稱為帝。

    在東亞朝貢體系內,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中國的皇帝,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王,在阮福映建立阮朝前,越南的君主一直的稱號是安南王,阮福映統一越南後將國號改為了南越,清政府認為南越包含了中國的領土,因此將其改為越南,嘉慶帝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國號改後,阮福映還不滿意,於是在1806年在本國內自稱為帝,其後的繼承者也自稱為帝。

    越南的統治者自稱為帝主要是由於山高皇帝遠,中原王朝對其鞭長莫及。其次,北越曾被我們統治上千年,而且中原王朝經常攻伐越南,它一不聽話我們就去打它,它對我們這個鄰居有怨恨,被我們壓抑久了。而且越南大部分人與中原王朝源遠很深,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南的開發也是由中原人主導的,在它們心裡便產生了小華夏的心理,所以它渴望中原王朝的榮譽。

    相對於越南,古代北韓算是穩定多了,逾越禮制的事沒有做,而且對中原王朝算是服服帖帖,這與關係比較親密有關吧,明太祖就曾宣佈北韓為不徵之國,清皇太極在其投降後也沒有為難他們,還沒有強迫他們剃髮。還有就是北韓在和中原王朝的戰爭中大多都以失敗而終,有可能被打怕了,而越南打了又打。

  • 15 # 不折腰的行者

    皇帝也好,天皇也好,君王也好,都是在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國家最高統治者不會因為稱謂而被質疑。只有某些國家的某些人才會把總是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高~

  • 16 # Mer86

    北韓和越南對中原王朝的態度,一個是真心鐵服,一個是面服心不服。

    自明朝以後,北韓對中原王朝乖的很,不管是對國內,還是對大明(大清)皇帝,都自稱為王。不敢有半點不敬;越南則一直是面服心不服,從中原脫離獨立後,它就開始搞起兩面政策:對北稱王,對南稱帝。

    之所以是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北韓和越南的地緣差異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導致了兩國統治者對自身的定位不同。

    北韓的地緣政治很差,它三面環海,自遼代以後,北面國境線又與中原王朝接壤,沒有任何的發展空間。明朝建立後,高麗國王還想跟明朝較較勁,但是實力的差距讓北韓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可笑的念頭。

    既然無力與中國爭衡,而北韓半島又沒有其它的政權。北韓國王自稱皇帝,有什麼意義?還不如自我定位為小中華,謀求和中國的宗藩關係,對內外皆稱王。這是明智之舉!

    簡單點說,北韓是中國的藩屬國。它沒有自己的次一級藩屬國,也沒有自己的進貢體系。自稱皇帝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越南獨立初期的周圍形勢)

    但是越南就不一樣了!它的北面雖然也跟中國接壤,但是他的西面和南面都還有東南亞當地的土著政權。它的地緣環境,比北韓要複雜的多。

    越南從獨立初始,就面臨四周全是曼陀羅體系下的婆羅門國家。這些國家的文化傳統不是中原的文化,而是一種小乘佛教的文化。簡單點說,越南就是一個夾在一堆婆羅門文化國家之中的異類。(越南是中原文化,而周圍國家不是。)

    這樣一來,就給了越南人一種莫名的文化優越感。在當時的越南人看來,周圍與它接壤的高棉、佔邦、大理,都是一群蠻夷。中原王朝看越南是蠻夷,越南看東南亞的其它國家也是蠻夷。因此,越南便搞出了向北稱藩,向南稱帝的政策。

    越南與中國保持宗藩關係,是為了穩定它的北境,保持邊境和平。這樣一來,它就可以集中火力對東南亞國家進行長期征伐,力求將自己變成一個大國。(最終擺脫對中國稱臣納貢的地位)

    從結果看,越南人的手段是成功的。五代中期越南獨立時,它的領土只有北部一隅之地。到了清朝中期,越南的領土已經大致和現在相當了。並且還先後將哀牢、佔婆、真臘、牛吼蠻等國家納入自己的朝貢體系,實質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朝貢體系。

    因此對越南人來說,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東南亞的中心,有一群小弟對它稱臣納貢。甚至還認為,越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北面的中國已經不是中國了。元朝以後的中國變味了,原味的中國在越南。

    有很多越南學者認為,越南和中原王朝是南北朝的關係。有效仿中國南北朝和宋、金對峙的意味在裡面。越南向中原稱臣很正常,南宋也向金國稱臣,還不是照樣認為金國是蠻夷,南宋是正統。(由此也看的出來,那些整天嚷嚷崖山之後無中國、大明之後無華夏的人到底是有多麼中二了!)

    除了對內稱帝外,越南的國號也非常有中國範兒。中國的國號是大明(大清),而越南則自稱為大南或者大越。言下之意就是,雖然我越南實力不濟,被迫向北方蠻夷稱臣稱王,但是對北方蠻夷,中國皇帝(越南自認為的)的威儀還是不能缺的。

    越南人自編自撰的《平吳大誥》中就有類似的記載:

    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中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

    北韓稱王,越南稱帝之現象,一言以概之。

    北韓在統一半島後,沒有發展空間了。北面與中原王朝接壤,它惹不起。東面與日本隔海相望,它過不去(渡海技術不發達)。所以北韓只能對中原稱臣,找不到其他小國來稱帝。

    越南在脫離中國後,有一種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的心態。中南半島小國林立,越南在其中也算得上大國了。越南所謂的稱帝,是對占城、高棉、寮國這些三流小國而言的。

  • 17 # 杜少說歷史

    一.越南是對內自稱皇帝,對外仍稱王

    首先明確一點,在明清時代,東亞大地上只有一個皇帝,就是中華帝國的皇帝,即大明皇帝和後來的大清皇帝。這是東亞大中華輻射圈的朝貢體系,其他一切稱帝都是僭越。而無論是大明還是大清,都實行“象徵性”朝貢體系,即外交上進行冊封,而藩國國內事務,除了冊封皇帝、繼承人世子外,不做太多幹涉。因此,越南國王外交上自稱“安南國王”、“越南國王”,而對內自稱皇帝的這種僭越行為,中華帝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越南末代王

    很多回答都提到了最典型的藩屬國李氏北韓。李氏北韓自詡小中華,嚴格執行“事大主義”,在稱謂方面嚴格遵循中國禮制。 北韓君主稱國王,地位是大明的郡王,但是特許用親王的衣冠禮儀。尊稱為“殿下”或“主上殿下”,自稱為“寡人”。國王的正妻相當於中國的皇后,但是稱為王妃,尊稱為“中宮殿”或“中殿娘娘”。 王位繼承人稱世子,尊稱為“邸下”或“世子邸下”,國王諸子皆稱“大君”。這些種種稱呼,都與天朝上國大明的親王和郡王相對應,時刻表明著李氏北韓藩國的地位。但是,就是李氏北韓,其實都有僭越的地方,就是廟號問題。這個問題還曾經在明朝萬曆年間引起了不小風波。

    二.北韓是王國,不應該有廟號

    北韓國王爵同郡王,其去世的皇帝,只依爵賜二字諡號(明制親王諡一字、郡王諡二字),如北韓的世宗大王,皇帝賜諡“莊憲”,按禮只能稱為“莊憲王”,其正妻只能稱為“莊憲王妃”。北韓在和明朝的官方來往檔案中,都是叫北韓莊憲王的。但是,X宗、X祖這種廟號,是隻有天子才有的。北韓私自給莊憲王上廟號“世宗”,是僭越的。對此,北韓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

    北韓《宣祖大王實錄》萬曆二十一年:(宣祖)仍敎曰: "倘問曰: ‘廟號乃天子事, 非諸候所敢稱。 天朝旣賜贈謚, 而爾國又自上尊號, 是何禮義?...’ 何以答之?

    李氏北韓

    三.明朝對於北韓的僭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般而言,每逢北韓新王登基,以及冊立世子,是必須由大明天子冊封,其他的北韓國內事務,大明是不會過多過問的。這也體現了中華帝國對於周邊藩國的一貫態度:你給我面子,我給你自由。

    但是,明朝萬曆年間,北韓遭到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入侵,幾遭亡國。關鍵時刻,宗主國大明率軍驅逐日本侵略軍,再造北韓河山。大明對北韓的關注多了起來。山東登封縣令丁應泰偶然發現北韓國內居然私自給北韓王上廟號,於是上書彈劾北韓僭越。本來北韓僭越是真,彈劾並無過錯,但是丁應泰又在奏摺中汙衊北韓勾結日本,北韓王想謀求自立為帝,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北韓和大明往來甚密,來使不絕於路,很快就得知丁應泰上書之事。北韓王極為恐懼,已經做好了被降罪的最壞打算。同時也開始準備如何向大明天子“陳奏辯誣”。北韓大臣柳成龍認為,北韓理虧,應該儘量迴避僭越之事,而極力辯解與日本勾結一事。如果天朝詢問時,再認錯。但是有大臣表示很多北韓的書籍已經流入明朝境內,明朝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北韓廟號一事,如果迴避這件事,明朝反而會認為北韓對此無話可說,建議應該把實情上告,乖乖認罪,聽候處分。最後,北韓王決定辯解勾結日本之事,但是廟號僭越之事,直接認罪。在交給大明的陳奏文書中,北韓方面寫到之所以私自上廟號,是延續自唐末新羅、元末高麗的傳統,北韓無知,沒有完全理解天朝的禮儀,我們一向視大明為父,怎麼會故意僭越呢。總之,言辭懇切。北韓王對此極為重視,陳奏幾次更改,使者臨過鴨綠江之前還收到了最新版本。

    北韓使者到了北京後,開始拜會大明內閣首輔沈一貫,以及其他六部重臣。說是拜會,其實就是賄賂。在北韓懇切認錯,以及大力的外交攻勢下(明朝朝臣被收買,為北韓求情),萬曆皇帝沒有責罰北韓的僭越行為,北韓王才躲過一劫。

  • 18 # 葛大小姐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搞清楚什麼是帝,什麼是王?!

    帝是指整個統一的國家的最高權利擁有者周朝及以前,無皇帝這個稱號。皇帝,始於秦朝,眾所周知,秦王嬴政征服六國自稱始皇帝。此後一個時期,東亞大陸,只能有一個帝,或者叫做皇帝。而王可以有很多。通常情況下 王擁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人民與軍隊,但是規模受到國家最高首腦也就是帝的限制。

    王通常是由皇帝冊封的,受封人有的是立大功之人,有的是皇室子弟,有的是附屬國的一把手,而越南和北韓則屬於後者。

    “千古一帝”康熙

    古代中國的屬國主要分佈在東亞和東南亞,如日本、北韓、琉球、越南、占城、寮國、泰國、高棉、緬甸等等。當然在其他地方也有屬國如尼泊爾、阿富汗的地方政權、中亞地區。

    中國的附屬國與西方的附屬國不同,只是在名義上為中國的屬國,其實在政治、經濟、外交上都是獨立的。所謂附屬主要體現在:統治者不得稱帝;老國王去世,新國王即位必須告知當時中國的中央政府,從中國獲得老國王的諡號、承認新國王即位的詔書,否則只能自稱世子,定期朝貢(其實是一種兩國之間的貿易,而且中國給的比得到的更多);在必要的時候中國可以以調解人的身份介入兩個屬國或屬國國內的紛爭。

    越南只敢對鄰近小國稱帝

    在東亞朝貢體系內,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中國的皇帝,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王,在阮福映建立阮朝前,越南的君主一直的稱號是安南王,阮福映統一越南後將國號改為了南越,清政府認為南越包含了中國的領土,因此將其改為越南,嘉慶帝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越南國王

    至於越南稱帝,它也只是在國內稱帝,對清朝貢時稱王,越南王典型的窩裡橫,仗著山高皇帝遠很多時候不把清朝皇帝放在眼裡,有一種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的心態。中南半島小國林立,越南在其中也算得上大國了。越南所謂對外稱帝,是對占城、高棉、寮國這些三流小國而言的。

    北韓還是比較乖的

    北韓相對就比較乖了,君主稱國王,自稱寡人不能稱朕,稱作殿下不能稱陛下;正妻為王妃不稱王后(中原同意能夠追封王后);正母為大妃不稱太后;儲君稱世子不稱太子或者王子等等,等級森嚴。

    北韓國王和王妃

    從地理上講,北韓在統一半島後,沒有發展空間了。北面與中原王朝接壤,它惹不起。東面與日本隔海相望,它過不去(渡海技術不發達)。所以北韓只能對中原稱臣,也找不到其他小國來稱帝。

    我們都知道,建國後有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越戰爭,可以說,大陸自古就對兩個小弟很不錯,但是這兩個小弟,北韓相對來說比較聽話,而越南則比較反覆,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是大哥給小弟上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該怎麼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