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210501932
-
2 # 知常容
四萬人口養四萬軍隊?
三國最多的是豪強,他們隱藏很多人口,蜀怎麼可能只有四萬人口。。。。
姜維伐蜀和諸葛亮伐蜀是不一樣的。諸葛亮代蜀的時候,天下未定。而且每次外出多有斬獲。
姜維伐蜀的時候天下已定。天下已經魏國,蜀漢這個時候作為地方政權,反而擋住了社會前進的步伐,成了天下一統的絆腳。所以為什麼後來阿斗還有兵就投降了,因為天下大勢不屬蜀漢也,唉。。
姜維伐魏,連線失敗,掏空了蜀漢,蜀漢百姓負擔沉重,苦不言堪。
最後一個問題,三國之戰是無義戰,沒有正義的,都是滿足統治者的慾望,對三國的百姓的生活很苦。所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將成名萬骨枯,千萬母親失去兒。
和平最珍貴。 -
3 # 眾裡尋她仟百渡
三國時期的戰爭本就是利益博殺,沒什麼正義可言。之所以有人覺得三國時蜀漢是正義的,應該是羅貫中的功勞。《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抑曹揚蜀,所以如果只看《三國演義》,不看史書的話,很多讀者或許會感覺蜀漢是正義的。其實,歷上的蜀漢,不過是一個比較難搞的割據政權而已。之所以比較難搞,並不是因蜀漢有多強大,而是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那“難於上青天”蜀道,能有效地阻擋外部的強敵。中國後來的歷史上,蜀地的割據往往是最難處理的,無論是晉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即便是近代,巴蜀依然是易守難攻的天然後方。抗日戰爭中,巴蜀就憑藉著天然的憑障,有效地阻擋了日冦的進攻,給了中國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其實,無論是蜀吳還是魏,都是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的征伐,沒多少正義而言。而三國時候的連年戰爭,極大地破壞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發展,連年的戰爭,讓中華民族損失了3/4的人口,是個非常不幸的時期。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東漢末年,中國人口約3750w左右,但經過董卓亂政,黃巾軍叛亂和三國爭霸到天下歸晉人口僅僅剩下了750w。人口損失竟然達到了80%!可見戰爭的慘烈。當然,這個結果如果找根源,還是在已經爛透了的漢朝朝庭,官逼民反,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三國歸晉。靈帝一朝,竟然把所有的官爵掛牌出售,荒唐到無以復加(曹操的爺爺就買了個三公之首的太尉)。
說到聯合羌人,那沒什麼可奇怪的,既然是戰爭,就肯定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都有聯合外夷,打擊敵人的歷史,沒什麼好奇怪的。秦皇本人就是羌人後裔,漢朝聯合南匈奴最終趕跑了北匈奴,逼得北匈奴流浪到歐洲去禍禍東西羅馬帝國,李世民的部隊中突厥騎兵一直是軍中主力,宋朝聯金滅遼搶回了燕雲數州(這個沒玩好,只搶回了幾個州,還引狼入室,讓金坐大,導致蒙古崛起,最終導致了宋朝覆滅)。
都說春秋無義戰,三國也一樣。所以談不上三國中誰好誰壞。他們不過都是歷史的過客,在為司馬氏收歸一統打基礎。如果要說到歷史上的作用,那曹魏的作用會大一些。曹魏的政策對於歷史發展的積極意義更大些。屯田農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迎文姫歸漢延續了文化歷史的傳承,北征烏恆穩定了北方領土安全,士族崛起改變了貴族政權的走向,曹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針,對中國歷史的走勢有著重大影響。
至於說到四萬人要養活十一萬軍隊和四萬官吏,我認為這個有水份,歷史上也不可考。但按照當時的情況推想,真實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也是後來蜀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人都沒了,還玩什麼?諸葛亮的先軍政治(好像似曾相識哦),一直到蔣婉當政時期才有所改觀(不改也不行了,沒人了。蔣婉的當政與亮之子諸葛瞻不成器有很大關係,如果蜀漢也有個三胖,那就更完蛋了),但為時已晚,想休養生息,別人可不給你機會了,很快蜀漢就滅國了。
至於魏與蜀漢熟優熟劣,那就見仁見智了,至少羅貫中認為蜀漢好,因為劉備姓劉,是高祖劉邦的後代,那個後宮擁塞,兒子多到自己都數不過來的中山靖王之後。甭管怎麼說,這是劉家人。而那個皇帝卻只是個傀儡,在他看來,北邊已經姓曹了。而我認為曹魏對中國的歷史積極意義更大些,而蜀漢除了羅貫中為了吹噓蜀漢而編出來的那些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幫混混兒佔了個好地兒,啥也沒幹,淨搗亂了。
-
4 # 歷史簡單說
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九十四萬,不是四萬。
-
5 # 蘇霸賽壓錦
這個蜀國的政治大略目標是復興漢室,在東漢末年的廣大民眾看來是正義的,在古代其他百姓看來也是正義的,因為這是鞏固王朝啊,保衛國家,大忠臣啊,統治者也是需要這樣的臣子的,姜維也只能按照孔明的意願去做,不北伐難道坐著等死嗎
-
6 # 沒事叨兩句
謝謝邀請,之所以都說三國時期蜀漢是正義的,要歸功於羅貫中老先生秉持的正統思想,劉備是漢室宗親,所以佔著滅曹伐吳恢復漢室統治的大義。而且漢高祖劉邦也是以蜀中為龍興之地,建立了大漢朝。所以羅貫中老先生對蜀漢情有獨鍾,大肆抬高地位,但是蜀漢在三國裡是屬於最弱的毋容置疑,題主說的四萬人是錯誤的,
蜀滅時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是三國裡最弱的吳滅時都有兩百多萬人,更不要說最強的魏了。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那麼阿斗在位時,已經無力爭霸,甚至蜀國已在破產邊緣。事實上蜀漢最精銳的軍隊背嵬軍就是少數民族兵種。為了維持蜀國只能聯合羌人以求自保,三國時期的戰爭都是隻為了利益,實質是三個軍閥混戰,最弱的蜀漢為了生存和爭霸需求只能藉助羌人力量。 -
7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每個王朝的開疆者,都是以正義、正統、正宗為“旗號”的,劉備建立蜀漢王朝也不列外。
曹操是“義”字當頭,孫權是“孝”字當先,劉備是“仁”字作基。曹操作為漢相,魏王,應該公正的說盡到了臣子的本份――東征西討,南扶北伐,目的是為“滅諸雄,成漢統”。孫權作為吳主,承繼父兄之業,也是漢末俊傑。雖然沒有“稱雄,大統”的志向,但是要確父兄交給他的“鹽罐子不回氯”,那就納賢募士,死守東吳之疆地。劉備作為漢室後胄,是無基無業,無城無軍無兵,有的是“桃園三結義”,有的是匡扶漢室,有的是趕殺“曹賊”恢復大漢之正義。曹操不敢稱帝,孫權不能稱帝,劉備更不會留下口實稱帝。只見曹丕拔了頭籌逼漢獻帝退位後稱帝,孫權、劉備才緊隨其後稱帝。有史學家這樣點評過“三國”說:曹操的“假義”才是真義,至死是輔佐漢帝的;孫權“假孝”也是真孝,沒有“越雷池半毫”,守著父兄留下的基業;劉備“假仁”才是假仁,是打著護漢、扶漢的大旗,打著匡扶漢室的至仁,不僅不配合曹操做漢統一,還集聚人馬拉山頭,在蜀地做大,阻撓曹操的“漢大統”。曹丕稱帝,立馬打出“蜀漢”之旗以示正統。
有史學家認為,劉備稱“蜀漢”,是效仿東漢始皇劉秀的。細分析,好象與其先人之意也不合拍。別人是打下江山稱漢。劉備是坐分漢的江山,卻說為正統漢室。
這裡單表姜維聯羌等少數民族九伐中原之事。姜維作為諸葛亮親選、親定、親自用畢生心血培養的忠實接班人,蜀漢大將軍,封平襄侯,是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第五代執政大臣。在諸葛亮培養的馬謖,兵敗街亭被斬;諸葛亮對有奇才的魏延,以“有反骨”之隙名清理後;諸葛亮將其“智慧”不傳子諸葛瞻,而選擇姜維作為接班人,可見姜維在其師傅心中的分量之大。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一切行事作風,認真執行諸葛亮生前制定的方略“頃力聯合蜀漢周邊的各民族”:一是聯合多族蓄積力量;二是團結少教,成多數,變向拓展了疆土;三是鞏固了蜀漢後方;四是增進了民族之間大融合;五是建立了以涼州為據點的“伐中原之基地”。並且九伐中原,極大的牽制了曹魏軍力。
姜維能九伐中原,體現了“志”和“義”。志,是其師光復漢室的遺志。義,是報其師知遇之恩。但聯合羌等伐中原,不能不說是勞師傷財,極大的削減了蜀漢實少。試想,其師諸葛亮幫扶劉備父子時代,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又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在關外牽制著,也只能“七伐中原”而折戈。
姜維對蜀漢的嘔心瀝血是到了極限,在蜀漢已破,他仍然執著的想著聯合鍾會東山再起。無奈時運不濟,一門老少被亂兵所殺,鄉鄰只為他建了“衣冠冢”,並建“劍門平襄侯祠”。有詩說:
瀟瀟風雨劍門秋,伯約祠堂亙古留。
生尚說謀誅鄧艾,死當為吏殺譙周。
中原有土都歸魏,在袒無人復無劉。
斗膽盡儲亡國恨,九泉應訴武鄉侯。
-
8 # 書生嘯唱
這個“都說”不準確,應該是《三國演義》說,羅貫中說,然後讀過此書之後,給人留下了個蜀漢正統正義的印象。
想當初十八家諸侯聯手討伐董卓,那是真正的正義之師,因為董卓進京之後,廢少帝立獻帝,鴆殺何太后,打擊異己禍亂朝綱,人神共憤。
當曹操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他最大的罪狀。也是蜀漢“征討”曹魏,所謂恢復漢室的動因。可曹操集團並沒有這個說法,人家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是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並被曹操採納的。意思就是把天子當做傀儡“牌位”,以天子這把“尚方寶劍”的名義去打擊排除那些“不臣”異己。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都是曹操的敵人說出來的。最早是袁紹的謀士沮授提議“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但被其他謀士否決。在蜀漢集團這邊,諸葛亮做《隆中對》時就說: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明明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人家曹操客客氣氣地供起了皇帝,並沒有像董卓那樣一不高興就把皇帝和換妃子一樣日日新歡,到了敵人的嘴裡就成了“挾天子而令諸侯”。
其實,漢末的那弱勢小皇帝,到了三方誰的手心也一定是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以諸葛亮的干政慾望和才能,就算假設真的伐魏成功,到底會不會把漢獻帝迎到劉備的“皇椅上,書生存疑。退一步,假設真的尊漢獻帝為天下共主了,那所有的政策也還是會出自諸葛亮的相府,不還是一個“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局面?所以這傀儡皇帝的命,是歷史造成誰也更改不了也不願去更改的。
征伐曹操的另一原因是所謂“衣帶詔”。
《資治通鑑》: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中密詔,與劉備謀誅曹操。《三國志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後漢書董卓列傳》: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但這個衣帶詔是否存在,只是董承的一家之言,讓人懷疑。“稱受”、“辭受”就是說都是董承自己宣稱,並無第三方見證。所以呂思勉在《三國史話》裡是懷疑,袁宏的《後漢紀》直接就是否定。《後漢書》也是黑曹的,所以只有這本書是肯定的。
就董承的人品和曹操與漢獻帝的“和諧”關係來看,漢獻帝若真的交給他這麼一個衣帶詔,那漢獻帝也真的有點弱智。
以上,就是論證所謂伐魏的正義性,只不過是諸葛亮的冠冕堂皇理由而已,書生私下到更相信,這不過是諸葛亮的權術,為了給當初的《隆中對》的一個“後文”留名青史,把蜀漢整個割據政權作為了他的一個“小白鼠”。因為以諸葛的才智,他不會不明白伐魏是不可能成功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一個“名”字,再無它解。
至於第二個問題,姜維北伐競連和羌人,首先馬超父子就和這些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親密聯絡。為了北伐打仗,蜀漢的兵力國力日漸萎縮難以為繼,所以接聯少民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一切都是為了“強軍”。
第三個問題,四萬人口這是錯誤的,可以看書上的資料,說四萬官員才對:
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回覆列表
其一:蜀國是正義一說,是因時下是漢、劉氏天下,魏吳自然被定為,亂臣賊子,以下犯上之徒。世人對忠奸評判的一個標本。
其二:窮兵黷武一說,我個人不認同,就算姜維從未北伐,一直休生養息,備戰防務,恐怕蜀漢江山未必在劉禪手上有四十年,溫保思淫慾,不求進取,不僅劉禪,歷史上丟了江山的帝王少嗎?主動出兵是自保的一種手段而已,蜀國發展的同時,魏吳兩國發展的會更快。
窮兵黷武!先發制人!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