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辣媽的養成日記
-
2 # 錢志亮工作室
前陣子聽到一個新聞,父母為了讓孩子考進上海一家知名幼兒園,給兩歲半的孩子孩子報了5個培優班,結果因壓力過大得了斑禿,大片大片掉頭髮。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有著某種期望,我們一直也覺得這種期望是理所應當的,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
但不是有所期望就一定能有所收穫,有時給予孩子的期望不合理或過高,違背孩子成長規律和現實情況,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
不管是我們作為孩子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還是作為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爸媽沒啥文化,你可一定要爭氣,為我們家爭光”
“你要好好學習,以後才能出國留學”
“當年媽想學鋼琴都沒條件,現在你有這麼好的條件還不好好練”
“爸媽就你一個孩子,回來考公務員多好”
對孩子寄予怎樣的期望,往往決定著父母的教育方針和政策。
父母內心的的期望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他們做的一些決定,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和孩子們的關係。
多少人正是揹著父母強烈的期望,逼著自己成為父母想要的那個樣子,卻很少能夠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成為他自己。
一、父母期望過高或不當,對孩子影響大
絕大多數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不是全新的、獨立的個體。
有些父母,出於對自己人生缺憾的補償心理,他們就把自己未了的心願、未盡的事業,都寄希望於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它。
有些父母,自己想要的東西以為孩子也需要,自己完不成的願望以為也是孩子的願望,就把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極力渴望孩子幫助自己達到。比如出國留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些都是一種扭曲的愛,過高的期望勢必會施加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會變為一種控制慾,為了達到期望,這種控制慾會剝奪孩子的選擇權,違背子女成長的規律,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只有儘量少去苛求孩子,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累,也讓孩子更加地快樂、自由的發展。
二、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成長是一個生命內在發生的事情。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一書中講到:“兒童出生的時候,他雖然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但他是帶著一樣東西來的,這個東西是每個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成長的潛力。”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和父母逐漸分離的過程,同時也是漸漸獨立的過程。
小時候,他們事事需要父母的幫助,但到了一定年齡,他們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心中的那個“真我”開始覺醒,並透過與生俱來的潛力開始成長。
關注要保持距離,自我才能覺醒,才能生長。當孩子自主發展的需要與父母的期待和要求相沖突時,就會壓制孩子自身發展的可能性,產生負面的影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只有接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並相信他們內在的成長潛力,孩子才會順應天性,擁有健全的人格,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些父母總是拿對孩子的期望,干涉孩子的人生。幫孩子選擇讀什麼書,上什麼學校,學什麼特長,培養什麼興趣,交什麼朋友,選什麼專業,和什麼樣的人結婚······
孩子們失去了選擇權,會影響獨立人格的建立和培養,容易變得不自信、容易懷疑和否定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差,面對權威人物將失去判斷能力變得容易妥協,當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時,他們會變得挫敗感強,自我價值感低。
孩子們在父母的期望下,還會失去探索世界的能力,變得容易安於現狀。
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允許孩子表達,學會傾聽和理解。這樣,雙方才能達成一種相互商榷、相互探討的氛圍,更利於做出最正確的決定,維持良性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做出自己的決定時,多鼓勵、認可他,畢竟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哪怕失敗了,也不能嘲笑或潑冷水,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解決方法,共同面對,鼓勵孩子重新嘗試。
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父母才是真正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三、父母也要關注自我實現
蔡康永在《奇葩說》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的這輩子活的爛透了,可有什麼權利把責任推卸給下一代呢?所謂活在當下,不是讓我們活在來生,更不是把一切寄託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有下一代自己的人生,我要做的是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要把責任都推給下一代。
有的父母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沒有自己的生活,忽略了自身的成長和提升。
他們將全部的精力和資源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期望過高,寧願作出個人最大犧牲也要換來孩子“成龍成鳳”。
其實除了教育孩子,父母也要關注自我實現,人生的遺憾、未完成的心願,完全可以自己慢慢透過提升自我去彌補和實現。
更重要的是,父母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也是樹立榜樣的過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感染和帶動,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動力,這種透過自我認知而產生的內在力量,才是成長的原動力。
對自己的現狀越是滿意,越是體驗到幸福的家長,越不會苛求孩子的未來。
四、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
1. 父母的期望要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對孩子的期望應該是多方位的,不應該只著眼於成績、世俗的成功,也要有道德品質、素質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期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全面、自由、快樂的成長。
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孩子作比較,“你看王阿姨家孩子,都當上班長了,你也要努力當個班幹部啊”。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成長規律,並不能從單方面進行比較。
健康的自我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強,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這就要求父母在給予孩子期望時,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與愛好,不脫離實際。
2. 表達要適度,注重激發內在動力
有些父母總愛把對孩子的期望放在嘴上,平日裡也愛拉出來嘮叨。有時嘮叨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和叛逆心理。
期望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要轉化為實際行動上來。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談談心,聊聊學業,探討問題,啟發孩子的人生理想,這樣的效果要遠遠勝過日復一日的重複。
父母要懂得透過行動上的引導,來啟發和幫助孩子,而不是總透過給孩子期望來施加壓力。
外因要透過內因來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
請把握好對孩子的期望。
-
3 # 佳楠育兒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普天下父母的心願。對孩子有期望也屬正常人之常情,大家心願一樣,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做法卻大不相同。
我們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未來,這沒有錯。但就怕有的時候我們無法摒棄自己身上的問題,把鄰居之間孩子之間的比較加到你對孩子的期望中;把是否上名校加到你對孩子的期望中;把自己未完成未實現的人生理想、願望無形中也加到你對孩子的期望中;這樣的期望就高了,它會壓的孩子無法喘息,也無法自然而然的成長成為真正的他自己。
無論你是期望高還是隻願他健康快樂的成長,都有一個共同的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保留期望,尊重孩子自然成長,不攀比、不跟風、不焦慮,盡我所能的去撫育他,一生都只懷著做他的良師益友即可的觀點。我想這樣就不存在期望的高低了。
-
4 # 聰聰媽咪愛寶貝
雖然我是一個老師,但是我對自己的孩子期望值不高。
見過了太多的好學生,也見過了太多的差生。我的女兒性格比較內向,幹什麼都磨磨蹭蹭,接受能力比較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只是希望她能夠健康、開朗、活潑一些,學習什麼的不去強求,她能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就行了。
幼兒園時,我把女兒送到了我們本地最大的公立幼兒園,在那裡,不用天天學習文化知識,平時吃得好、玩得好,孩子在各類大大小小的活動中得到鍛鍊,膽子大了不少。
上小學時,女兒所在的學校離奶奶家較近,正好我的同學在那裡教一年級,同學問我是否讓孩子去重點班,我說:“不用,跟著你就行。”我女兒沒有上過學前班,一開始全班倒數第一。每次輔導作業,都能把我氣得吐血,因為她太慢太慢了,天天慢悠悠寫到半夜。我從來沒有額外給她增加作業,只要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寫完就行了。
現在,我的女兒上四年級了,動作還是慢,但是比較細心、踏實,在班裡學習處於中上游,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我已經很滿足了。孩子明明智商一般,膽小內向,為什麼我要逼她優秀呢?孩子有一段時間曾經身體特別不好,這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健康才是應該放在第一位的!
-
5 # 新華才王雷老師
謝謝邀請,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對孩子的期望貌似都特別的高,總希望他能超過自己的東西。但是我之前忘記在那邊看過一篇文章了,裡面寫了這麼一個問題,每一個孩子,他只是他自己的那麼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來到你的身邊,只是在你身邊長大,然後他會離開你,他會過他自己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所以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只是陪著她長大,然後給他能指引一下道路而已以後它能產生什麼樣的成就?學習到什麼樣的高度,那是他自己的問題,我們如果把給她過高寄託於希望這樣無形中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順其自然就好,只要孩子努力了成什麼樣的成就,都是我們的驕傲。
-
6 # 平原春秋
我對自己的孩子期望過高。其實這樣做對發展不好。
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曾經考第二名,當時班級有70多個學生。在全年級的排名是13名,可是對於這樣的名次,我還不知足,總是期望孩子成績更高。於是在家的時候,當孩子做完作業,總給孩子佈置更多的課外作業。
孩子學習得非常累,還讓孩子學習。後來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就不那麼積極主動了,總是磨洋工,作業做很長時間,目的是不想再做媽媽佈置的課外作業。
後來我到外地學習去,沒有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和管理孩子,於是孩子就徹底放鬆自己,不再認真寫作業,天天自由自在的玩,結果成績搞得一塌糊塗。
如果當初沒有把孩子弄的那麼緊張,讓孩子學的有張有弛,不讓孩子對學習感到非常勞累,那麼孩子就會自覺認真學習去。現在孩子工作了,常常和我談論起小時候的事情,說我當時寫作業就是想慢慢地寫,因為寫完了也不讓玩,就乾脆也玩也寫,在寫的過程中就玩了。
-
7 # 獨立創作
我對孩子的期望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苦奮鬥,勤儉節約,智慧拼搏。
孩子現在也實現了期望,大學畢業,國外工作。
回覆列表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從你走上育兒之路的那天起,快樂總是短暫的,糾結和焦慮成為常態。孩子吃什麼好,學什麼好,上哪所幼兒園,讀哪所小學等等,把孩子培養成你想象中的樣子,成為了你後半生永恆不變的追求。可是真正經歷了養兒育兒,才發現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一點也不聽話,越大越不懂事,氣的真想打人又下不去手,看看身邊帶孩子的爸爸媽媽,滿臉寫著累累累,焦慮感一天比一天旺盛。
想想自己小時候,我們的爸媽把我們養大,咋就那麼容易呢,好象除了做好把我們餵飽這件事,其它啥都沒做,現在時代變了,競爭激烈了,我們就得過著這種水深火熱的生活了?其實不管時代怎麼變,孩子的生長髮育本質上沒發生變化,今天父母們的焦慮普通來自於“用力過猛”的管教方式,並且群體效應越來越明顯,事實上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往往都超過了他實際年齡能達到的程度,正是這種現實與期望之間產生的差異,也就是常說的期望值過高,造成了孩子越來越難管,父母越來越焦慮的狀況。
舉個例子,一個快3歲的孩子老愛動手打人,當父母的肯定一遍一遍的告訴提醒,可是孩子就是改不了,氣的父母直瞪眼,這孩子咋這麼不懂事呢,是不是腦子不好使啊,其實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一般到4歲左右孩子才會開始自我控制,而且慢慢地熟悉後才能真正做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所以不能說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是父母們太不瞭解孩子了,這種超前式的管教,最終的結果就是你越管,孩子越不聽。
3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重要的發育臨界點,3歲以內的孩子和3歲以上的孩子差別不是一點點的,3歲以前的孩子會認為他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就是他們世界本來的樣子,沒辦法從另外的角度去看問題,所以才會出現自我控制差的行為。比如有人在電梯裡放個屁,3歲多的孩子會直接說有人放屁了而父母們這時候往往會教育孩子,這麼說話不禮貌,其實孩子根本就不理解為啥不禮貌,我說的是事實啊!
3歲前,身教大於言傳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要過多的用言語去教導,更多的是用行動,比如孩子愛亂扔東西,你天天和他說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一點用都沒有,他的意識裡認為東西就是可以隨便放的,正確的引導方式是當孩子亂扔東西時,可以表現的很不開心,讓孩子感受到並且嘗試著讓你開心,這個時候你可以主動去把扔到地上的東西慢慢的收拾,孩子如果也和你一起收拾了,你就給他一個大大的笑臉,讓他覺得做對了。之後可以趁熱打鐵把東西都拾起來放回原處,透過這種正向的引導方式,去鼓勵孩子的行為慢慢改善。這裡提醒一句,不要認為一次兩次就會有什麼效果,那你高興的太早了,孩子反覆無常,下一次可能還會故伎重演,你延續之前的做法就好了,慢慢來不要急。
3歲後,感同身受大於強行制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慢慢會換位思考了,有了感受別人情緒和反應的能力,這個時候父母們更多的是採取感同身受式的教導,而不能強行阻止孩子不能做這不能做那,往往制止的越嚴,孩子越起勁。比如孩子愛敲東西,搞得屋子裡噪音四起,煩的你不行不行的,你越不讓他敲,他就敲的越厲害,這時候你可能採取另一種方式,和孩子說你現在敲東西的聲音,就像每天早上你在睡覺時把你吵醒的廣場舞音樂,你是不是每天都特別不願意在早上睡覺的時候聽到這種聲音,媽媽相信你一定可能做的比廣場舞放音樂的奶奶們更好,這樣結合孩子的親身經歷,讓孩子感受到敲東西給人帶來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他自然會停止之前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很多父母們覺得有問題的事情,常常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別再強逼孩子聽你話了,火車可以提速,教育孩子切記“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