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藍ME

    蘇聯的強大是自己努力打鬥獲得的!

    1945年的雅爾塔三巨頭聚會,奠定了前蘇聯的國際地位!

    斯大林堅持要在雅爾塔聚會,可雅爾塔位於克里米亞黑海岸邊,羅斯福輾轉五天才到達克裡米亞機場,結果斯大林還沒到。從機場到會場還要五小時的汽車路程,對於病入膏肓的羅斯福總統簡直是無異於折磨。儘管羅斯福和丘吉爾滿心的不願意,但是還是屈服斯大林的強勢,其原因就是蘇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已經兵臨柏林城下,而英法美聯軍在西線進展緩慢,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也面臨日本的自殺式攻擊。

    戰場上每天都是蘇聯軍隊取勝的好訊息,而西線的聯軍確實行動受阻,斯大林在會議選址、機場缺席、會上會下,耍盡手腕從而獲得了其所計劃的所有利益。而混混沌沌的羅斯福只想著斯大林能夠贊成他的成立聯合國的想法。丘吉爾人微言輕,根本插不上話。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家庭,依靠誰也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只有自己強大了別人才會懼怕你尊重你!

  • 2 # 銳度何老師

    現代國家,大多是“民族國家”。以民族為單位建立現代國家。

    生活在同一個區域,有著同樣的語言、同樣的生活習慣、同樣的文化、同樣的價值觀、同樣的傳統,這樣的一群人就形成了一個民族。現代國家大多是在民族的基礎上建立的,如德國、英國、法國......德意志人建立了德國、英格蘭人建立了英國、法蘭西人建立了法國。

    以民族為基礎建立的國家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團結。

    中國從清末開始一直被列強欺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團結。而不團結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國家、民族這個概念。民族是195幾年以後,學蘇聯,學西方,才引進來的,才人為開始劃分出來的。但中國古代有另外一個概念:天下。天下,能者居之。全天下的老百姓、土地,都是戰利品,誰有能耐誰來拿。全天下的人是一家,誰當老大就變得無所謂了。

    古代華人只認家庭、家族,並沒有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是一家人,這裡的土地是我們自己的,他們是外人,他們來搶,我們要和他拼命......這些概念。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誰當這個領導人是貴人之間的事。跟老百姓無關。

    所以,八旗兵來了,不抵抗,八國聯軍來了,不抵抗、日本人來了,不抵抗......集體看熱鬧。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概念,就沒拿自己周圍的人當自己人,有了天下的概念,也沒拿八旗軍、洋人、日本兵當外人。

    有不少老照片,洋人殺華人,然後另外一群華人圍觀。現在看匪夷所思,但在當時並不違背什麼倫理。在當時人的眼裡,這就是一個人在殺另外一個人,與我無關。他不認被殺的人是自己同胞,也不認殺人者是外人。在當時人的眼裡,英華人、法華人、日本人和楚華人、趙華人、秦華人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誰拳頭硬誰就能殺人。

    中國現代國家、民族的概念在人們的意識立起來,得等到抗美援朝。這時候華人才明確:我們不一樣。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他們是外人,我們是自己人,出了事大家要團結跟他們幹。

    當民族、國家觀念立起來了,也就能打了。

    但即便是現在,大家還是不夠團結,當然比以前要強,還有很大發展的空間(這官話如何?)。中華民族,還處於形成階段......

    西方形成現代民族國家比中國早了幾百年,這也就是他們領先的那段時期。他們團結,上上下下都在維護本民族、本國的利益。但是,他們也有個缺點:小。

    人口少、地盤小。

    英國、法國以及西班牙、葡萄牙,他們強盛的時候征服了很大面積的殖民地,但他們核心的本國都不大,領土面積也就是三五十萬平方公里。以民族為核心建立國家,他們就要保證自己民族的獨特性,所以他們很頑固,很排斥其他民族,不與其他民族融合。融合了,他這個民族也就消失了。而不與其他民族融合,他們的人口數量就上不去,領土也不能太大。

    西方列強大多是:小而強。

    華人歷來覺得國家自然是越大越好,多大都不嫌大。而西方人的觀點是國家不要太大,這肯定很難讓華人理解。過去西方人認為像德國、法國、英國這種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正好,國家不大,打仗的時候來回調兵方便。

    而大清朝跟洋人打,吃虧就吃虧在國家太大上了。組織兩萬人部隊到前線得走兩個月。這速度跟太平軍打沒關係,跟洋人打肯定不行。你好不容易把部隊派到廣州了,洋人一看,上船奔上海來了,等你再組織好部隊在上海抵抗,他又跑到天津了......清廷不是不想打,是根本就沒法打。最後就形成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全國100萬軍隊,敵人2萬,但由於他可以在海上自由來去,而本國的土地太大,最終在每個小戰場,都是洋人在數量上佔優勢。

    所以現在中國最強大的國防並不是核彈,而是高鐵、高速公路......印度最敏感的也是中國修路搭橋。調兵快。現在就能解決了100年前的尷尬。

    英國、法國尤其是德國,是典型的民族國家,人口不多,地盤不大,非常團結。當然,最近幾十年,這些國家對移民的態度比較包容,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但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他們其實是走上了幾千年前中國的老路:天下。所以勝負強弱都是一時的,究竟誰對誰錯,還不能下定論。

    中國的大,和當年軟弱被欺負是一體的,要想大,就得有這個過程。英法德繼續這麼搞下去,是一定會走我大清的老路的:變雜、變大、變弱。

    英法德還有日本、以色列,這些都是單一民族的小國。而中美蘇俄則是多民族的大國。

    問題很明顯,有機會成為超級大國,只能是中美和蘇俄這樣的多民族大國。地盤足夠大,資源足夠豐富以及人口足夠多。英法德這種單一民族小國,只能成為地區小強。

    美國領土面積900多萬平方公里,3億人口,當年蘇聯的領土面積是2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2億。這是他們成為超級大國的家底。而德國只是一個人口6000萬,領土30多萬平方公里的“小國”。雖然很強,但你是50公斤級的,蘇俄雖然弱,但他是120公斤級的,你打不死他,他緩過神來,就壓死你。更何況是美蘇英法一起壓,再加上個義大利。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打法國、打沙俄、吞併奧地利、捷克、波蘭,他的目的其實就是也想把自己變成美蘇那樣的大國。但是,太晚了。

    中國的大,那得追溯到秦始皇,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大清,都是在為變大打基礎。而蘇聯的大,是從彼得大帝開始,多少代人的努力。美國自己佔了一片大陸,有先天優勢。

    蘇俄長期以來在歐洲偏弱,總捱揍。但問題是當英法德這些國家崛起之前,他就已經發育成龐然大物了,誰也打不死他。中國最終能扛住日本,靠的也是地盤足夠大,可以用空間換時間。

    當年蘇聯能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他有以前沙俄的基礎,地盤大、人口多。雖然國家偏弱,但他有這個基礎。德國雖然強,但他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地盤太小,資源太少,人太少。所以就整體實力而言,還是蘇俄佔優勢。

    德國、日本這都是小車,啟動特別快。蘇俄、中國是大車,啟動雖然慢,但後勁足。

    經過從彼得大帝開始幾百年積累,蘇俄成為超級大國:有根。而德國建立的時間非常晚,民族單一、人口少,地盤小,他想成為超級大國:無根。這是本質的差距。他以無根打有根,想搶別人的根,難度是非常大的,大到了無法實現。蘇俄已經把地盤佔了,人還多,你再想搶過來,幾乎是不可能。

    德國如果把地盤擴大,人口增加,他就變成了有根,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了。但是,他旁邊還有英國和法國呢。這也是倆小強。德國如果變成了超級大國,就會壓制他倆,所以英法不可能眼看著德國做大。德國一表現出野心,他倆最積極,玩命的打。

    而美國是希望自己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他想控制全世界,重點就是控制歐洲。德國在歐洲中部,他要是成為了超級大國,美國自然就無法控制歐洲,也自然就無法控制全世界。美國也不能看著德國成功。蘇俄地處偏遠,在歐洲的外圍,他成為超級大國,美國能忍,但對德國就不能忍。

    德國想把自己也變成超級大國,就得先打基礎,就得先從蘇俄那邊搶地盤,他就得先打蘇俄,蘇俄肯定反抗,然後美英法就進來圍毆他,肯定敗。

    用一句話講:德國不佔先天的優勢,而蘇俄佔了。德國後天再努力再優秀也無法彌補。

    但是,後來蘇聯解體,現在的俄羅斯已經不是當年的沙皇俄國,更不是蘇聯。現在的俄國更接近於英國、法國、德國。他雖然還是多民族國家,但和以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現在的俄羅斯就是以俄羅斯民族為主的國家。有少數民族,但數量非常少。

    現在的俄羅斯已經失去了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

    人口數量太少,只有1億4千萬。而二戰前夜,蘇聯的人口就已經是2億。打不完的兵,是他打敗德國的基礎。現在,他已經沒了這個資本。俄羅斯現在比較排外,但排外的另一面就是團結、民族自豪感。而這些就來自於:人口少、單一主體民族。他們大多是俄羅斯族,覺得自己優秀。這就是當年德國、英法的老路。

    蘇聯解體,俄羅斯人和烏克蘭、喬治亞、立陶宛、哈薩克......人分家,人少了,但在民族上,是變純粹了。他們看不起其他民族,其他民族看他也煩,索性分開。大家過的更舒心,但想再成為超級大國,已經是不可能。

    俄羅斯人口變少,地盤雖然還很大,但他絕大多是的領土在西伯利亞的蠻荒之地,歐洲發達繁華的地區非常少。

    所以,現在的國家分類還得重新分:俄德英法日以,這些都是小強國,人口少,民族單一,成不了超級大國。有條件成為超級大國的,只有中美:地盤大,人多。想成為超級大國,人,必須多。人多和地大,缺一不可。3億的人口是成為超級大國的底線,九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底線。

    人口多,地盤大,自己本身就是個大市場,可以完成整個經濟的迴圈,依靠自身就能發展,這是超級大國的基礎。現在疫情很嚴重,對全世界的影響都非常大。對誰的影響最小:中國和美國。所以現在特朗普要求美國的企業都搬回去,美華人都趕緊回國。中美關起門來,都照樣過日子。自己有資源,自己有市場,自己家產的東西自己家用。

    其他國家就難了,像英法德俄日,他們的產品、資源要出口,也需要進口,大家都關門,不做生意,他們會守著一堆自己產的,但自己用不著的東西,然後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又運不進來。俄羅斯人少,本國市場小,他的資源靠賣給其他國家,國際市場上石油掉價,他就損失慘重。如果他還是蘇聯,以前有2億人口,現在有3億,甚至更多,石油自己用,自己的石油推動自己的經濟,那效果肯定不一樣。

    地盤足夠大,資源足夠豐富,人口足夠多的,就可以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一個經濟圈,可以依靠自身的動力前進,而不受外界的干擾。這是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我就不怕別人制裁,反過來,我可以制裁別人。你制約不了我,但我能制約你,這就是現在的美國。中國雖然很難制約別人,但別人也制約不了中國,就是因為有這個基礎。

    德國,從來就沒這個基礎。

    俄國,以前有這個基礎,但正在不斷的失去。

    中國的人口比美國多的多,也就是說基礎要比美國好很多。先天條件很好,是秦始皇開始打下的根。但是後天,按咱們上面說的話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華人的數量是德國的17.5倍,如果中國的效率和德國的效率相等,中國的GDP就應該是德國的17.5倍,但現在只是不到3.5倍......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個新興國家想成為超級大國,必須要走擴大領土、增加人口的路,但以近現代的環境,已經是:不可能!

    近現代的國際共識是保持目前的格局,國家多大就是多大,不要變了,大家安分過日子,承認現實。誰想改,天下共討之。希特勒、薩達姆都是因為這事被圍攻的。

  • 3 # 小殷蠻的莫清谷

    俄羅斯成超級大國了?

    你沒看俄羅斯經濟多慘?

    沒有蘇聯留下的老本,俄羅斯早就沒了

    俄羅斯超級大國,你封的?

  • 4 # 雲石

    發生在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全球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和財產的死亡和損失,還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方面給人類世界帶來影響。其中俄羅斯和德國作為主要參戰國,損失慘重,實力大損,兩國的君主制政體被推翻。只是這兩國在新的意識形態上的選擇並不相同,俄羅斯經過民族資產階級政府的短暫過渡後,爆發十月革命,走上共產主義道路;德國在經歷十一月革命後,採用共和憲政政體,然後落入法西斯主義的深谷。

    俄羅斯和德國十分相識,一戰前都是君主制政體國家,兩國實力在戰爭中都受到極大打擊,都爆發了以工人、學生、士兵為代表的革命(都有極為明顯的蘇維埃身影)。同時在國際環境上都被壓制。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英法壓制,不僅喪失大量領土,還欠下鉅額賠款;俄羅斯因十月革命被英法美封鎖制裁。

    一戰後,俄羅斯和德國都急需重振國家,那麼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發展經濟,提升實力。第二,擺脫外部壓制,發展自身地緣影響力,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兩國因國情不同,在思路和方向上有較大差異。

    俄羅斯是一個民族成分較為複雜,疆域遼闊,地緣結構複雜的國家。在蘇聯時代俄羅斯族數量僅佔總人口的一半,大量少數民族獨立集居在各邊緣板塊,俄羅斯文明的影響力較難輻射,國民凝聚力缺失,國家有極大的分裂隱患。因此,對於俄羅斯來說,首先要提升國家穩定和凝聚力。

    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進行文化融合,憑藉俄羅斯文明的強大實力,將各少數民族同化吸收。不過,這並不能一蹴而就,畢竟俄羅斯主體文明並沒有強大到,在短期內克服地緣、種族、文化等差異的地步。因此,俄化只能是長遠的發展方向。

    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能在較大程度上彌補文化融合上的缺陷。紅色意識形態的敵我劃分是以社會階級分層決定的,這樣的劃分,能有效突破地緣、國家、種族、語言等限制,將全球所有低中層人民劃為“我方”。

    這樣的階級劃分讓俄羅斯各族群在思想和情感上有了共同的紐帶,國家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而德國與俄羅斯不同。德國內部沒有較為明顯的族群差異,日耳曼人佔據著德國的主體地位,國家在凝聚力和認同感上沒有問題。因此紅色意識形態在德國只會激化階級矛盾和衝突。

    而且,俄羅斯和德國的國家歷史發展程序,也導致了兩國選擇了不同的意識形態方向。

    19世界初,俄羅斯擊敗拿破崙,成為Continental一流強國,並幫助Continental各國君主勢力,抵抗資產階級革命。

    但是,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俄羅斯逐漸衰落。俄羅斯雖然想透過一系列改革(廢除農奴制等)恢復國力,但這些改革並未取得較大效果。這為俄羅斯國民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使中下層階級不指望透過勞動創造財富,而是透過掠奪上層階級的財富。這種情況,就為紅色意識形態提供了發展的沃土。再加上俄羅斯國力衰退,導致統治階級實力不足以壓制底層階級,加速了紅色意識形態在俄羅斯取得勝利。

    德國與俄羅斯大為不同。1871年,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開始發展工業,其工業能力在數十年內迅速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一戰前)。因此一戰前的德國,實力不斷提升,其內部沒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德國衰落的原因是外部限制——在拓展自身地緣影響力的過程中,動了老牌列強的蛋糕,被歐洲列強打壓。

    因此,德國崛起的最大阻礙是外部限制。那麼,德國需要增加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增加國民被外部壓迫時的憤怒,然後將這種憤怒轉化一種發展國家經濟,對抗外敵的精神力量。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民族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法西斯主義,就在德中國產生並發展。

    最後,俄羅斯和德國的自然條件,也影響著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選擇。

    俄羅斯和德國雖然都面臨著外部的打壓,但德國有限的領土以及海外殖民地限制了德國的發展。德國要想發展,只能衝破列強的包圍,虎口奪食,動歐洲老牌列強的蛋糕。這就需要利用法西斯主義調動國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情結,增加德國的戰鬥力。

    而俄羅斯,疆域遼闊,不需要透過與英法的爭奪來發展自身實力。俄羅斯只需要,調和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和衝突,大力開發國土,發展工業,其地緣潛力得到一定釋放,國力就會呈幾何指數的增長。當俄羅斯的國力發展得足夠強大後,在爭霸過程中才會更有實力和底氣。

    因此,俄羅斯在這樣的情況下,急需的是衝破傳統社會的枷鎖,清除各種限制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推進的因素。俄羅斯需要的顛覆性改造,只有紅色意識形態能夠滿足,畢竟紅色意識形態推崇階級鬥爭,破而後立。

    俄羅斯和德國不同的國情,讓兩國在一戰後,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最終俄羅斯和德國出現了一左一右,南轅北轍的選擇。

    俄羅斯在紅色意識形態奪取政權後,進入蘇聯時期。在一開始,俄羅斯國力的增長異常迅速,用二十來年的時間,由一開始的下風位,發展為超越英法傳統列強以及德國,在二戰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

    俄羅斯從19世紀中葉開始,其國力不斷衰落,跌出歐洲列強的隊伍,成為甚至被三流國家——日本擊敗的存在,其在一戰中的表現更是糟糕透頂。

  • 5 # 資訊所長

    首先更正一下,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美國!曾經的另外一個超級大國是前蘇聯而不是俄羅斯,雖然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國土、經濟和軍事等,但是還是達不到超級大國的標準,應該是把德國和蘇聯做比較。

    我個人認為德國原本是可以成為超級大國的,如果它不發動世界大戰的話,應該會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希特勒是比較聰明,但是可惜是個戰爭狂人,把德國科技發展起來後,就想著統治全歐洲了。

    其實當時如果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只是搞科技和經濟,那麼德國在未來也是照樣可以統治歐洲的,不過這裡說的統治是建立在綜合國力上的,也就是實力足夠強大,別的國家就不得不聽你的,這種統治並不是實際上的佔領統治。

    近現代以後,人類的思想開始先進,單靠武力已經無法去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以我覺得德國發動戰爭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白白的浪費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機會。

    二戰剛結束時候,整個德國幾乎滿目瘡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重建,更是浪費了大量的發展時間。又由於是世界大戰發起國,什麼方面發展都受到了限制,再也不能像二戰之前那樣隨心所欲的發展了!

    不過蘇聯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經歷了二戰,但是蘇聯有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國土面積大、自然資源多和人口多等符合當時發展的眾多優勢。

    再加上蘇聯當時也是比較推崇科技,二戰結束時候,和美國開始爭搶起德國的科技人員,畢竟蘇聯是曾經深深受到德國科技的傷害。

    其實和美國比起來,蘇聯真的整體實力,我覺得只有美國的一半,但是相比較其它國家,蘇聯真的是實打實的超級大國,尤其是蘇聯非常注重軍事力量的發展,可以說蘇聯除了軍事力量,沒有什麼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了。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很大原因,就是大力發展軍事力量,當時的蘇聯高層覺得,第三次世界大戰肯定不可避免,而且還是在不久就會發生,整個蘇聯,都在為世界大戰甚至核大戰做準備,整個國家的經濟,很大一部分的貢獻來自軍事工業。

    而且蘇聯不光自己製造大量的武器貢獻GDP,而且蘇聯的武器還大量的出口到其它國家,這也為蘇聯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覺得德國是很難成為超級大國,畢竟自己作,蘇聯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不過相比較美國,蘇聯這個超級大國有點虛胖!

  • 6 # 東斯坦因

    俄羅斯在崛起的道路上,也曾被打的慘敗收場。最典型的戰例是:1853年,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為了實現遏止俄羅斯的目標,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鬥爭。

    歷史上,俄羅斯被錘了很多次,不過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療傷,俄羅斯總是能過重新崛起。

    其實德國也是一樣。一戰結束,德國花了二十多年重新崛起;二戰結束至今,德國已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只不過由於美國的壓制,才使得德國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影響力略有不足。

    俄羅斯的資源也很豐富,是全世界少有的資源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煤、鐵、石油、天然氣等必須的資源,除了天然橡膠,俄羅斯一樣都不缺。糧食方面,俄羅斯也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所以,就算歐美國家打壓俄羅斯,俄羅斯也是能活下去的,就是可能生活質量差點而已。

    德國的情況與俄羅斯就不一樣了。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德國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一旦資源進口渠道斷絕,德國經濟就將停擺,德國整體崩潰也將是早晚的事。

    比如。在二戰中,油料短缺是德國最大的弱點之一。油料供應了陸軍部隊,空軍飛機就無法起飛作戰,海軍艦艇就無法遠洋作戰。德國裝甲部隊也未能倖免,經常有德國軍隊的坦克在推進途中,沒油了拋錨在路上;1944年的法萊斯戰役,黨衛軍王牌第二帝國師所損失的200輛坦克中有30輛是因為燃料耗盡而被迫丟棄的。所以有這樣一種說法,二戰德軍的戰鬥力水平很大程度取決於油料的供應。

    無論是沙俄、蘇聯還是現今的俄羅斯一直都雄踞,世界領土面積排行榜第一的位置。要打下並佔領這麼大一片地方。需要動員的軍隊,生產的軍需,花費的軍費,那都得是天文數字,目前世界上沒有那個國家能負擔的起,哪怕是英法美加一塊也夠嗆。在加上,俄羅斯寒冷的氣候,戰爭成本將會變得更高。

    德國雖然實力強悍,但是德國的國土面積與俄羅斯相比,就好像是巴掌大的一塊。發動一場佔領德國的戰爭,所需要的戰爭成本要遠遠少於俄羅斯。像英法美等國,咬咬牙也能拿出來。

    綜合來看,由於德國與俄羅斯,兩國不同的國情。使得德國面對打壓時,的抵抗能力要遠遠遜於俄羅斯。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7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自資本主義制度逐步在全球範圍內確立以來,超級大國就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登上歷史舞臺。

    作為綜合國力異常強大,全球影響力極其廣泛的國家,超級大國無疑是國際社會金字塔頂的國家,對國際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也正因為如此,但凡實力較強的國家,都有一個“超級大國”夢,今天的印度也不甘人後。

    但資本主義時代以來的數百年時間裡,能稱得上超級大國的,也就是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四國而已。

    而有意思的是,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崛起的強國,德國的綜合國力後來居上,卻始終沒有成為超級大國,兩次世界大戰徹底終結了德國的超級大國夢。不過和德國同病相憐的俄國卻在二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雖然也受到美英法等國的打壓,但蘇聯的超級大國之路依然穩健。

    1、地理位置決定國家命運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超級大國不可能出現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

    從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蘇聯以及今天美國的發展軌跡來看,超級大國一般都出現在“偏僻”的角落。

    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處於歐洲大陸邊陲;英國作為島國,直接和英國大陸分離;蘇聯雖然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但因緯度較高,對周邊幾乎所有國家都呈碾壓態勢,且北冰洋方向絕對安全;而美國就更誇張了,和世界傳統政治中心亞歐大陸相隔半個地球。

    超級大國之所以在“偏遠”地區出現,是因為這樣能儘可能使國土安全,只有少糾紛甚至無糾紛,超級大國才能快速成長並稱霸世界。

    但是德國的位置實在是太尷尬,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德國去歐洲的任何角落都很方便,但也意味著敵人可以從四面威脅自己,而德國想要強大就必須與周邊所有國家為敵,這是德國絕對難以應對的。

    這種局面和戰國時期的魏國一樣,即便實力再強,但四戰之地的位置註定了這個強國只能在窮兵黷武中逐漸沒落,但後方沒有敵人的秦國則可以一步步成為第一強國。

    俄國之所以能成為超級大國而德國不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俄國比德國更偏遠,尤其是相比於歐洲。在俄國受到美英法等國的排擠時,俄國可以選擇大踏步後退,但德國無路可退。

    2、社會制度決定國家前途

    超級大國之路,比絕世武功的修煉還要艱難,而選擇了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就如同選擇追隨哪個門派,最終的結局是大相徑庭的。

    而德國的選擇,明顯比俄國艱難得多。

    因為金字塔型結構的存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理論上只能存在一個超級大國,其他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它的附庸,這和“地理決定論”裡中心城市和經濟腹地的互動關係異曲同工。

    而二戰後之所以出現了美蘇兩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根本原因在於在資本主義陣營之外,共產主義陣營在蘇聯的鐵蹄下,終於越出一國,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形成了和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陣營分庭抗禮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共產主義陣營中必然也會產生一個金字塔頂的國家,和資本主義陣營頂端的超級大國遙相呼應。

    所以二戰後形成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美蘇也同時成為超級大國。

    在這樣的局面下,德國想要成為超級大國,要麼就是在資本主義陣營中取代美國,要麼就是改弦更張走上共產主義道路取代蘇聯,要麼就是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外另立門戶,成為第三種社會制度陣營的老大,與美蘇兩國鼎足而立。

    而很明顯,以二戰後德國的能力,任何一條道路都行不通,德國已經在理論上失去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所有條件。

    而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主動追隨西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也陷入了和德國一樣的迷茫中,俄羅斯在制度上也失去了重新成為超級大國的所有可能。

    再者,歷史上的德國和俄國雖然同病相憐,但俄國比德國的運氣好得太多,包括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後大量吸納西方工程師等人才定居,納粹德國崛起後西方國家針對德國轉而扶持蘇聯發展,這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條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麥田軍事觀察

    這是看著2019年的新聞,去了解1945年的歷史嗎?二戰歷史早已經是幾十年前的舊事,不論誰怎麼寫,似乎也不能寫出什麼新的花樣吧,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英美採取的是援蘇抗德政策,而不是援德抗蘇。

    不管是誰來寫二戰歷史,都不可能把英美與德國列為同盟國,也不可能把英美與蘇聯定性為敵對。當時德國為美英蘇共同的敵人,故而才出現了反法西斯同盟,在沒有打倒共同的敵人德國之前,英美與蘇聯搞對立,那不是一個正常的心態。

    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之後,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已經非常強大,英國或蘇聯依靠自己的能力實際上根本就無法單獨打敗德國。美國雖有巨大的國力,但是它遠在北美,在沒有歐洲的盟友支援之下,根本無法打敗德國。

    英美與蘇聯結盟對抗德國,不僅是當時,今天的世界格局更是建立了當年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基礎之上,蘇聯作為戰勝國才能得以成為世界第二,這才是西方將其視為對手的根本原因,被打壓就是因為他太強大了,德國由於戰敗才失去了大國地位,壓根沒有資格參與競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瘦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