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隻漂亮的花狸
-
2 # 萌萌雨26
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人的五臟六腑對應著各種疾病,平時我們要調理好自己的心情心情好了我們的身體就健康了。失眠看似是小問題,也是由我們的心理造成的,平時要多保持樂觀的心態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
3 # 一葦渡心
這個問題的原話,應該是鍾南山院士在一次講座當中曾經提到的。他說:“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這種說法有道理嗎?那太有道理了。為什麼呢?因為有相當多的身體疾病或直接或間接地和心理因素、心理衝突、心理情緒的不良、心理行為的不良有不同程度的相關。
一、 認識“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成因
根據美國心理生理障礙學會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類(請注意:這裡說的是心身疾病的一個分類),有好多的疾病,其實都屬於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由於心理活動而影響到軀體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心理活動透過軀體表現出來。比如說,一個小朋友面臨考試,他在心裡邊很害怕,對考試的焦慮分數很高。所以,他在考試頭天晚上就患了一種病:急性腸炎(拉肚子)。這其實就是他心理的因素而影響到身體,透過身體幫他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在心理層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我們的身體就會站出來說話,會去幫我們做表達。比如說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嘔吐。我在臨床心理諮詢當中也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來訪者,當我讓他回憶一些過去不太喜歡的人或事情的時候,他突然之間就會出現那種想要嘔吐的狀態或者嘔吐的軀體症狀馬上就出來了。神經性嘔吐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在內心裡邊有一些東西是自己拒絕、排斥的,所以他會用嘔吐來進行一個表達。
比如說,有一些哮喘、咳嗽,按照心理動力學的觀點來說,它實際上是一種被壓抑的情緒和自我的吶喊。可能有時候我們想說一些話,想罵一些人,但是我們不能那樣做,於是就被壓抑下來了。所以,我們可能會透過哮喘、咳嗽去表達,它其實是屬於心身疾病的。
2、心身疾病源頭---“靶點”
我在臨床諮詢中,還發現有這樣的案例:有的人會有心因性咳嗽。比如說讓他上臺演講,他就咳嗽不止。演講結束了,這個咳嗽也沒有了。所以他越是感覺到壓力,越是咳嗽。還有胃痛、頭痛都是神經性的東西。一旦我們在心理上遭受更多壓力、焦慮,不良的情緒沒有合理地去表達,我們的心理處理系統又處理不掉,這部分東西就會轉化、轉移,就指向軀體的某個器官,也就是我們中醫上所說的“靶點”。
比如說,我們的一些憤怒沒有表現出來,可能它就會指向某一個點,這個點也許就是某一個器官,時間長了這個器官就可能壞掉。所以我們說,決定一個人壽命的不是他的整體的健康水平這麼簡單,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壽命的會是他自己的某一個器官。比如這個人好好的,但是他的心臟壞掉了,裝支架也沒有用了。可能他會出現心力衰竭或者心肌梗塞,突然發作就會導致生命結束。他的情緒不良、心理的壓力、心理的衝突沒有得到解決。它們指向哪個器官哪個器官就成了“靶點”,這個“靶點”的病就是心身疾病。
緊張性的頭痛、失眠就是神經系統心身疾病的一個表現。甚至眼科也有心身疾病,比如說青光眼、弱視等,這些都跟心理因素有關係。還有最常見的口腔潰瘍。
我個人的體驗就是:我一焦慮,就會牙痛;後來牙痛的問題改善一些後,就又轉向了偏頭痛;頭痛後來改善了,我就用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其實事情沒有那麼嚴重,我能夠面對。”透過慢慢地積極暗示,情況有了好轉。後來發現它又轉移了,轉移到鼻炎了,過敏性鼻炎,也很嚴重。這就是不斷地轉移。後來發現鼻炎有好轉啦,現在鼻炎已經將近十年沒有發作了。去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說這是一個潛伏期。然後呢,就又轉移到口腔潰瘍了。兩三年前吧,有一段時間特別易得這種口腔潰瘍。
這兩年透過積極情緒的培育,情緒得到了很好地處理。你發現我的這個靶點不斷在變,比如說頭、鼻子、還有口腔。這就是說,人如果在心裡邊有衝突,有不良情緒,有心理上的困擾沒有解決,他自己又處理不掉,就會轉移到軀體上。在軀體上表現出來的就是身體上的疾病。國內有關資料顯示,去綜合醫院裡看病的人,有三分之一軀體上的病屬於心身疾病的。也就是說,這些病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但大部分治療軀體疾病的醫生不會去考慮精神層面的問題。如果醫生考慮到心身疾病上去,往往效果會更好一些。
所以鍾南山院士說“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這是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的。我在臨床心理諮詢中發現(包括我個人的身體在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心身疾病的點,就是說我們華人有心身疾病的人是相當多的,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比如有一些人得心臟病、高血壓,就是受到一些外部社會因素的影響。再比如腰背痛、肌肉疼痛、痙攣、過度換氣綜合徵、神經性咳嗽、慢性溼疹、慢性蕁麻疹、牛皮癬、斑禿、瘙癢症、糖尿病等,這些疾病都和心理因素有關係。當心態平和,情緒管理得好,自己情緒系統處理得好,這些症狀都會減輕。
我個人覺得,單從“健康”這兩個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更直觀一些,“健”就是身體強壯,“康”就是心安。鍾南山院士說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那麼“健”就是一半,“康”就是另一半。強壯的身體和乾淨的心靈正好是“健康”兩個字。所以說我們華人對健康的理解已經說明了,一半是身體的和諧,一半是心靈的和諧,這是我們對健康兩個字給出的答案。
二、心身疾病的解決1、最好的方法就是放鬆。
讓自己的心裡放鬆,心裡放鬆以後身體就自然柔軟放鬆了,肌肉就不會出現緊繃著的緊張狀態。肌肉長期緊繃著,人的頸椎和肩膀就會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就會導致肌肉粘連;肌肉粘連之後頸椎就會走形,進而出現肩頸障礙。所以現在許多相關的健康產品、儀器、理療等就會大行其道。
實際上,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就是因為心裡沒有放下,是心態問題造成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如果一個人在社會和生活當中,認為外部很危險,時刻感覺到不安全,那麼在他的心裡就會去防禦。如果把防禦狀態分成幾級,初級狀態啟動黃色預警,中級啟動橙色預警,高階啟動紅色預警,那麼他就會長期處在“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精神狀態,導致他的肌肉長期處在緊張、防守的狀態。就像在打拳擊一樣,他的腰椎、頸椎就會出問題,骨骼就會走形,出現腰椎間盤突出、頸椎側彎等問題。如果他的防禦級別很高,在他的內心裡面有更多情緒化解不掉,長期處在這種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狀態,這些症狀就會指向內臟。
其實人體可以分為三個大腦,脖子以上是理智的腦;脖子以下,褲腰帶以上是情緒的腦。今天我們所說的身心疾病多數是來自這個情緒的腦,情緒腦的不良運轉,就會導致心、肝、脾、胃、肺、腸等器官的疾病,情緒不好就會感到壓力、焦慮、不安全。所以要放鬆,不要讓自己長期處於頂級的防禦狀態,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長期處在這樣緊張的狀態,失眠、口腔潰瘍等疾病就會出現了。
所以,最好的狀態就是讓自己增加安全感,讓自己放鬆下來。放鬆下來以後人的身心疾病就會慢慢減少。比如得了重病的人,假如有一天他突然地放鬆下來,他不要這個東西了,也不要那個東西了,剩下的三兩年時間瀟灑地生活,去環遊世界,結果他的癌細胞、病毒就會下降,最後他反而好了。
2、積極情緒培育
實際上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強不強,主要看一個人不良情緒的化解能力強不強,積極情緒是可以撤銷不良情緒的。所以說,如果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就要在心理上保持健康;心理上保持健康就要在心態上保持健康;心態上保持健康就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積極情緒培育好了,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就會提高了,醫院的門診量就會下降,也會減少許多社會成本,醫患的緊張關係也會得到緩解。
我不是要誇大心理健康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其實它確實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我們心理學網校裡開的一門課程,建立夫妻關係。兩個人知道相愛了,就是兩個人心裡放鬆了;我不在你面前裝了,你也不在我面前裝了;我不保持戰鬥狀態,你也不保持戰鬥狀態。兩個人彼此放鬆,家就像家的樣子了;身體和諧了,家庭幸福指數就上升了,所以說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這個話題我就給大家回答到這裡,希望以後我們在心理健康、心理疾病這個問題上再繼續探討。
-
4 # 鴨梨心理
我打賭,我們每個人都認識至少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然而,即便對此並不陌生,我們卻還是帶著刻板印象,認為精神疾病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羞恥”的。
然而我們的研究,以及世界上的其他研究,發現,精神疾病簡直太普遍了,甚至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間點都會患上可診斷的精神障礙。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並不會接受治療,於是,我們的人際關係、工作表現以及生活滿意度進而會受到影響。同時,那些極少數的沒有出現過精神疾病的人,他們反而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探尋這樣一個問題:什麼可以使一個人“不正常”,即持續維持精神上的健康狀態?
單單指身體的健康就是健康,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真正的健康是要求心身健康,即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健康。
關於心理問題,很多人認為是終生問題。而最新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心理問題真的不是終生的。
“我們所謂的絕大部分的‘障礙’都是很‘短命’的,都不是很嚴重,” 精神病流行學家John Horwood說道。John Horwood是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健康與發展縱向研究主任。而他也發現,克賴斯特徹奇市將近85%的研究被試到中年的時候都患過可診斷的精神疾病。
當我們發現自己生病時,其實有時候,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創傷。就像有的人得了癌症,微笑度過每一天,他會對生活報以感恩,去享受生活中剩下的每一天,可能他就戰勝了癌症,重獲新生。而有的人卻會覺得過一天少一天,慢慢的病就越來越重,最終走向死亡。所以說,積極地心態是很重要的,健康的心理也是非常難得。
所以說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這句話時非常合理的。
回覆列表
這句話確實沒錯。
不得不說這句話說的真是太對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自己思維、情感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
現代社會,人們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過存在著程度區別而已。
心理疾病種類很多,表現各異,隨著時代變化新發現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心理和生理是構成自然人健康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相互依附、彼此制約、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蚜蟲吃青草,虛偽吃靈魂。可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心境非常影響我們的身體行為。
比如說人生氣大多是“心造”的,許多事情換個想法便無氣可生了。
的確如此。
心理衛生工作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時期部隊官兵的熱切需求。
健康的心理來自於健康的體魄,和諧的環境,正確的疏導和科學的診治。
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區區與人較是非,其量與所較之人相去幾何?
人類的幸福與歡樂在於奮鬥,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鬥。與其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去尋找別人的缺點,還不如輕輕鬆鬆地送去一句讚美的話。
還有一點在人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同年齡多數人所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我們需要牢記: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
在我個人看來: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一個積極向上的好的心理狀態,可以幫助我們努力向前,以正當的手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所以我十分贊同樓主所說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