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慢二看

    爸爸不在了 ——《給爸爸的船》

    巴克利的爸爸不在了,媽媽的陪伴更顯珍貴,當孩子以為自己做的小船能到達爸爸那裡去的時候,媽媽給他真摯的鼓勵,讓巴克利更加堅信漂走的小船是自己與爸爸之間的情感紐帶。無論爸爸在哪兒,都能感受到孩子對他的思念。

    這本書我做過直播,也寫過推薦,也給孩子們講讀過,感人之處是媽媽的處理方式——

    而媽媽的愛也讓孩子感悟到了:不僅要懷念爸爸,更要珍惜媽媽!

    媽媽離開了 ——《小寬,你要堅強》

    小寬的媽媽因為車禍突然去世了。可是變成幽靈的媽媽捨不得小寬,回到家裡和小寬相聚。於是便發生了一連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小寬和媽媽也在這次特殊的交流中,瞭解了對方的秘密,並重新認識了母子親情的真正含義。

    母親的死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特別是低齡孩子,簡直失去了安全。這一本“媽媽死了”給我們別樣的衝擊力——

    媽媽以幽靈的面目出現了……

    有時候也會想,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會不會如我們一樣思念著?

    其實,我剛看這本書時候對其中的結尾是有些疑惑的,但是反覆讀了幾遍後,打消了這個疑慮。

    作者說:“如果看得見死者,或許能讓更多人知道,還活著的我們應該如何過日子,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希望孩子們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看待,因為他人的笑容而開心,因為他人的眼淚而悲傷,能成為這樣的人是幸福的,“至少當我們面對死亡時,會有人為此真心哭泣。”

    外婆去了天國 ——《外婆,你好嗎?》

    透過外婆帶“我”回家和“我”送外婆回家兩種不同情景的鮮明對比,透露出“我”和外婆之間深厚的感情。

    而藉助“送人回家”這一充滿生命輪迴韻味的主題,也表現出“我”對外婆的深切懷念,恰如作者梅子涵先生在文末寫的那首小詩:

    當我們想念時

    很深地愛著

    走回到長大的路上

    就會有許多故事。

    就笑啊笑啊

    流下那麼許多眼淚

    讓我們

    一個一個

    都成了詩人。

    我們的詩

    又變成笑啊笑

    流出許多許多淚

    刻進別的生命裡。

    姥爺離開人世 ——《外公》

    故事透過外公與小孫女無厘頭的對話,將生活中的點點細節呈現在讀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與老外公的從未消失的頑童之心將故事徐徐推進。

    我覺得是描繪外孫女和姥爺間關係,以及死亡教育中的最好的一本,很含蓄,畫面也不那麼幽暗。最後的外孫女推著一輛嬰兒車也給人積極的感覺。

    外孫女和外公種花種草、唱歌謠、玩看病遊戲、到海邊玩耍、在院子運動、到河邊釣魚、在雪地裡起舞,外公給外孫女講故事、做草莓冰激凌……

    然後外公病了,然後是讓人難過的畫面—外孫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望著空空的爺爺做的沙發。

    這裡面的相思實際上建立在相處的基礎上,正是因為外孫女與外公這樣的共同生活,才會讓祖孫感情深厚,才會有出神地不捨地望著外公的沙發。

    奶奶去了天堂 ——《當奶奶不在了》

    麗麗坐在窗前,她在做夢。

    她夢見了奶奶,夢見奶奶的小房子,坐落在一片蒲公英盛開的草地上。

    她夢見了以前的春天,Sunny溫暖著後背,暖洋洋的。

    奶奶去世了,麗麗很難過。可她知道,奶奶是跟著風旅行去了!蒲公英雖然飛走了,可只要到了奶奶的生日,它們還會在那片草地上盛開的!

    爺爺撒手人寰 ——《不要哭得太傷心》

    爺爺去世了,小孫子卻還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一如往常地在車站等著,帶著一大一小兩把雨傘,那是給爺爺準備的。淅瀝的小雨中,有人走了過來,小孫子以為是爺爺,探頭張望,來的卻是媽媽。回家的路上,路邊的野花在雨中像往常一樣盛開,小孫子走走停停,不知道爺爺到底去了哪裡……

    書裡,爺爺對孫子說,“傷心的話哭出來也可以,但是,別哭得太傷心,因為我喜歡你的笑容。”

    得,這一句就哭了

    但我們知道,死去的人總是希望活著的人更幸福……

    得,又哭了

    手足再也沒有回家 ——《伊娃和麗莎》

    有一天,姐姐麗薩死了……失去姐姐之後,伊娃的世界變成了一座孤島,那裡到處充滿著悲傷、恐懼和無助,究竟是什麼力量才能幫助她帶走痛苦、撫平憂傷呢?

    人們說麗薩和伊娃是不可分離的,可他們怎麼能預知到變化莫測的未來呢?

    麗薩是姐姐,伊娃是妹妹,她們兩個是密不可分的親姐妹。雖然長得非常像,但是她們的個性卻又不一樣。她們分享著各自的秘密,有一個人與自己分享,秘密也顯得沒那麼的沉重了。

    好友再也看不見 ——《祝你生日快樂》 《小魯的池塘》

    小朋友對於友情的看重超過大人的想象,小夥伴生病了,然後離世會讓他們悲傷,和難以忘懷

    《祝你生日快樂》是一個憂傷的故事,透過一個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離去,講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題。

    有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為常常吃藥、打針,頭髮都掉光了,所以戴著一頂帽子。有一天,當風把帽子吹走的時候,一個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兒騎著腳踏車來到了她的身邊。他為她追回了帽子,他給她帶來了友情。他們一塊兒做遊戲、說故事。

    有一天,小姐姐帶來一個“開心鎖”,他們把鎖掛在樹上,約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許願,並且開啟鎖。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沒有如約回來跟小丁子一起過生日。但是,小丁子還是用手指頭做了一個心意“蛋糕”,為她許了一個願……

    《小魯的池塘》讓我們學會如何記住一個好朋友。

    小女孩和小魯是住在同一條街上的鄰居,他們總是形影不離

    但小魯的心臟病日益嚴重,最終故去,把悲傷留給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學,於是,大家試圖一起找到一種可以紀念小魯的方式,來抹平內心的創傷……一個非常棒的方式!其中有老師的智慧

    寵物不見了——《動物天堂》 《無論何時都能相見》

    動物也有天堂,小動物們可以在那裡繼續生活,那麼動物們是不是也在思念著主人呢?

    《動物天堂》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那裡有天使的陪伴,

    他們和狗狗玩最喜歡的遊戲,

    和貓咪在Sunny下嬉鬧,

    和馬兒在天空上馳騁。

    失去心愛的寵物會讓孩子們心碎,但是在動物天堂,你對動物的愛將得到延續,不會消失。

    順告,這本是我翻譯的---胡宜之是我和夫人的翻譯筆名。

    只要有愛,《無論何時都能相見》

    前不久聽圖畫書專家王志庚先生逐字逐句讀了這本感人的書,聽了他這本書的文字和圖畫(色彩和線條)所表達的情感的解答,讓我更覺得這書的寶貴---以一隻寵物狗的眼睛去看待小主人的離世——想想就很動情

    《無論何時都能相見》的主角小白是一隻小狗,他想念主人美希。可是,不管他怎麼找、怎麼嗅,都找不到美希了,美希已經去世了。傷心的他,茶不思飯不想。直到有一天他明白,只要閉上眼睛思念著小主人,美希的面孔就會浮現於腦海。只要思念,他們就隨時可以相見……

    心中有愛,無論何時都能相見。

  • 2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死亡教育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一課,關係到孩子對於生命的一些思考。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關於生死,可能我們說得,不如繪本講得更讓他容易接受。

    推薦《獾的禮物》、《狐狸樹》、《爺爺變成了幽靈》,這些都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向孩子講述死亡。透過繪本故事展開另一個閱讀方向,是不錯的選擇。

  • 3 # 諾媽家有男寶

    死亡主題的繪本我給孩子講過幾個,比如《爺爺是幽靈》、《告別安娜》、《亮堂堂的燈塔》、《給爸爸的船》。

    我推薦後兩本。同樣是死亡主題,但是故事的表述很暖心,讓孩子懂得換一種方式去思念親人。而前兩本,對死亡幻想直接描述以及圖繪表現,孩子看了挺恐懼。既然是死亡教育,希望這個沉重的主題能夠不讓孩子心理覆上一層陰霾。

  • 4 # Panda麻麻

    我推薦一本《爺爺變成了幽靈》,大概講的是小男孩兒的爺爺死了,小男孩兒死了,爸爸媽媽跟他解釋,他也理解不了,後來爺爺變成了幽靈,祖孫倆一起尋找爺爺忘記的事情,後來發現是忘記了和小男孩兒說再見。故事裡沒有悲傷,這是一個平淡也很溫馨的故事。

  • 5 # 北鼻媽咪

    離別和死亡對成人來說是件非常傷感的事情。死亡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父母一看到就想回避。但是迴避並不能解決孩子的好奇心,如何讓寶寶理解: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死亡是一件正常而神秘的事。那就需要藉助繪本,因為繪本的語言更加細膩,娓娓道來而又充滿暖意。

    繪本《爺爺的箱子》沒那麼可怕,作者以輕鬆的語言,巧妙地詮釋了這一主題,沒有離別的傷感。只有輕鬆與溫情。孩子很容易看懂,是理想的生命教育繪本。

  • 6 # 希媽育兒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孩子可能經常問“我從哪裡來”之類的問題,也會經常說“我不想變老,也不想媽媽變老”之類的話,那是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方式,需要保護。

    對於死亡,雖然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也要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讓孩子對生命有所敬畏,有如下2本繪本特別推薦:

    1.《爺爺的新工作》

    爺爺去世來到了天堂,卻不慎走錯了路來到了貓咪的天國,他也需要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最後,在白貓的幫助下, 他終於找到了一份給天國貓咪畫鬍子的工作,幹得非常不錯。

    生死輪迴,是這部繪本表達的一個主題,爺爺雖然去世了,但他在另一個世界以另外的方式存活。

    2.《爺爺變成了幽靈》

    爺爺去世了,但孩子每天卻能看到爺爺,說給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都不相信。爺爺說,我忘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怎麼也想不起來,故事的最後才想起來:“我忘了跟你說再見。”說完再見的爺爺真的不見了,此後的夜裡,他再也沒出現過。

    其實分離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再見卻再也無法相見更是如此,孩子還小雖然無法理解,但適當的繪本教育可以讓他們體驗到生活的美好,珍惜與家人的相處。

  • 7 # 親子講師Cherry

    說到死亡教育,突然想起一件發生在我兒身上的故事。

    有一天,我給娃讀完《恐龍上天堂》的故事,四歲的兒字若有所思地問我:“媽媽,人都會死嗎?”

    我說:“是呀!每個人不可能永遠的活著!”

    “那你會不會死? ”

    “會的! ”

    “那你死了以後會去哪?”

    “媽媽會變成小星星在天上看著你!你可以看見,但卻夠不到我!”

    兒有些哽咽,摟著我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不想讓你變成星星”

    “媽媽不會很快死的,那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等你長大以後、你也變得很老很老……所以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要開開心心地,享受在一起的每一刻時光。。。

    也要多運動,讓自己變得健康、不會生病……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

    我想,是該對孩子進行愛和生命教育的時候了!

    之後我們又讀了《活了100萬次的貓》,一個既屬於孩子又屬於成人的童話,一個關於生命、關於愛的寓言,一本超越了時代的圖畫書,一本讀100萬次也不會厭倦的經典名作!

    還有一些與生命教育有關的繪本《獾的禮物》

    《當鴨子遇見死神》

    《親愛的安德烈》《爸爸的圍巾》……都值得和孩子一起看一看,讓娃覺得死亡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 8 # 茵你而淳在

    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優秀繪本很多,而且大多是國外的作品,有日本、美國、南韓等很多國家的作品,國內的作品幾乎寥寥無幾。這或許是我們的文化意識使然,在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裡,死亡是一個忌諱的問題,人們大多不願意去談論它,對孩子當然更加不願意去說起這樣的話題。但其實這個話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跟孩子探討、談論的話題。生命是一個自然迴圈的過程,從生到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只有正視這個問題,才能教會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學會感恩,將生命過得更有意義。下面推薦幾部關於死亡教育的優秀繪本作品供大家參考:

    一隻無憂無慮的鴨子遇見了大名鼎鼎的死神!死神的出現預示著什麼?離開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感覺?如果死神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又會作何反應?一個生與死對話的故事,一段溫馨感人的生命歷程。

    《爺爺變成了幽靈》文字作者: (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 繪畫作者 (瑞典)愛娃•艾瑞克松 譯作者 :彭懿 

    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爺爺帶他去遊樂場、看賽車、看電影、釣魚,爺爺;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臉、撓他癢癢、把糖藏起來——他們沉浸在愉快的往事裡。突然,爺爺不再笑了,“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除此之外,關於死亡教育的優秀繪本還有很多,如《我永遠愛你》、《獾的禮物》、《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祝你生日快樂》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給孩子一起閱讀的作品。

  • 9 # 九皮皮

    關於死亡教育,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經歷過親人的死亡,沒有這方面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最好不要給孩子看這方面的繪本。死亡繪本本身是帶有療愈的作用,孩子要是有這方面的經歷,這樣的繪本既可以療愈孩子的心靈,又可以讓孩子正確認識死亡。孩子要是沒有這方面的經歷,看這樣的繪本,就會提前喚醒這方面的情感,從孩子發展的角度 來說,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我推薦《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

  • 10 # 孩寶小鎮親子閱讀

    清明假期已經結束,但關於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我們依舊要繼續。

    清明節總是不可避免地讓人想到死亡,而很多時候,我們是忌諱談死亡的。

    小的時候,但凡不小心說到了“死”這個字,長輩會馬上讓我“呸”一口,並念著“童言無忌童言無忌”,以至於“死”這個概念對年幼的我而言,朦朧、神秘又可怕。

    直到某一天,我真正接觸到了死亡,起先是飼養的小動物的死去,再然後是爺爺的去世,我才逐漸摸索出,原來死亡就是再也見不到了。

    電影《尋夢環遊記》插圖

    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說: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孩子也許還沒有辦法真正理解什麼是“死亡”,但他能感受到“失去”帶來的悲傷,只要想到以後沒有爸爸媽媽了,孩子們就會十分難過,甚至急切地大哭地拽著父母說“你們不要死,不准你們死”。

    我想也許很多媽媽到這裡就會哄著孩子說“好好好,媽媽不會死的”,這才換得寶寶些許的安靜。但是這樣的逃避真的能打消孩子的憂慮嗎?

    不見得。

    有位博主說“我時常覺得中國缺乏三種教育:性的教育、愛的教育和死亡教育。”死亡教育並不只是和孩子談死亡,而是要透過理解死亡,從而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有句話說“不知死,焉知生”,大抵如此。

    關於死亡教育,2017年一部電影《尋夢環遊記》感動了所有人,原來我們是可以和孩子好好談論生死的,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好的方式。那麼除了一起觀看影片之外,一些繪本也涉及到相關的題材,今天整理出幾本,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理解生、死或離別時,不如好好藉助繪本的力量吧。

    01、Missing Mommy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卻也打動人心的故事。繪本里的小男孩發現媽媽不見了,於是他到處尋找,沙發、床底、草叢,他發現了媽媽的包包、衣服,發現了爸爸在偷偷哭泣,他去看了媽媽最喜歡的黃色鬱金香,但他始終沒有找到媽媽。

    他開始生氣,難過,內疚,困惑,他發現別的孩子都有媽媽,但他的媽媽不見了,這不公平。他希望媽媽回來,卻越來越知道媽媽好像不會再回來了。

    直到爸爸和小男孩解釋媽媽已經去世……

    這本書雖然悲傷,卻處處湧現著正能量和溫暖……小男孩的爸爸並不避忌死亡,誠實地和小男孩述說著死亡,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死亡和離別。最後小男孩依舊想念媽媽,但他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他依舊是這個溫暖、互相支援的家庭的一部分。

    02、Bone Dog

    Bone Dog是一個關於逝去的狗狗的幽靈和骷髏頭們的溫柔奇談,令人有些毛骨悚然卻也很溫暖有趣。

    心愛的狗狗Ella去世後,Gus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他甚至並不是很想為萬聖節打扮。萬聖夜,Gus撞上了一群鬧哄哄的骷髏,這時狗狗Ella的魂魄及時出現,引導Ella學狗叫,引來了附近真正的狗,把圍聚著他的殭屍骷髏們都嚇跑了。

    “滿月下的承諾永遠不會違背”,縱使失去了,但友誼和牽掛是長存的。

    03、The Baby Tree

    “人為什麼會死?”“我是怎麼來的?”我想很多寶寶都問過這樣的問題,那麼怎麼向孩子解釋呢?胳肢窩裡蹦出來?垃圾桶裡撿的?還是小鳥叼過來的?

    不,生和死都有必要讓孩子知道,這樣他們才能知道每一個誕生到世界上的生命都不容易,都值得尊重和真珍愛。

    04、Star Child

    這本富有哲思的優美小書,透過星星的孩子——一個外來人的視角,讓我們思考生命的迴圈與意義。

    每個小孩子都是星星的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充滿著探索與希望。如果有一本書能讓他們對生命的存在有啟蒙性的感知,那一定推薦這本。

    從媽媽懷抱著的小小嬰童,長到大“慢慢地,你將學會照顧自己”,你將經歷各種喜怒哀樂,也許會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甚至孫子,當你垂垂老矣,必須回到自己的母星時,可能很難對這個奇妙的世界說再見。

    05、Forget me notForget me not

    Julia 特別喜歡奶奶,印象裡奶奶總是做著她喜歡的事,每次Julia來,奶奶都會做她最愛吃的烤雞和餅乾。慢慢地,奶奶開始不記得身邊的人和事,原來奶奶得了健忘症,於是Julia決定做一件事讓奶奶好起來。

    這個溫暖的小故事洋溢著滿滿的家庭之愛,字裡行間流露著孫輩對爺爺奶奶那輩人的濃濃愛意與不捨。也許某一天,爺爺奶奶,甚至爸爸媽媽會不再記得我們,甚至離我們而去,但是隻要我們還記得那些熟悉的味道,這份愛就還存在。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可以大大方方地、溫柔地和孩子談論生死的問題,也要相信孩子們,他們會懂的。

  • 11 # 壹念心理

    每天3分鐘,解決你的育兒困惑

    家長問

    我女兒快5歲了,最近我的外婆過世了,我們沒有讓孩子參加葬禮,

    但孩子彷彿知道了這件事,有一次她突然問我:“太太為什麼會死?”

    把我問愣了,然後她問:“媽媽你會死嗎?”我說:“會,每個人都會死。”

    結果我女兒竟然大哭起來,請問要如何跟孩子談死亡這件事呢?

    熊寶媽答

    這是關於“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的話題。

    和性教育一樣,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而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談論和傳遞家庭關於“死亡的價值觀”,是“生命教育”最重要而核心的部分。

    在和孩子談死亡之前,我們需要先問問自己:

    我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

    一想到死亡,我的焦慮程度和害怕的情緒強烈嗎?還是比較平靜?

    雖然,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死亡有些恐懼,但覺察自己對死亡的焦慮水平,是成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因為如果我們對死亡有著過度恐懼、焦慮和悲傷的情緒,我們是無法和孩子一起面對這個話題的,

    我們可以想辦法先處理這些情緒,比如和朋友或專業人士聊一聊,目的並不是為了消滅這些情緒,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坦然一些。

    如果我們帶著未知的內在焦慮去和孩子談死亡,那麼即使是小孩子都會從環境的細微變化中察覺到“喪失”的發生,會讓孩子感到更不安。

    父母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不過於焦慮和恐懼,是和孩子談死亡的良好情緒基礎。

    那麼,在我們和孩子談的時候,為什麼孩子會大哭起來呢?

    因為家中長輩的過世,會激發起孩子對於失去父母的恐懼,也會啟用她曾經各種分離、喪失的難過感受。

    這時候,父母需要回答的問題其實是:“你會離開我嗎?”因此,和孩子談死亡至少涉及到兩個方面:

    1、死亡本身是什麼?怎麼解釋這個概念。

    當孩子問:“太太為什麼會死?”或“死是什麼?”

    我們可以回答:“太太的身體停止工作了。無法走路了,不能呼吸,也不能說話了。”

    或者說:“因為太太年紀大了,越來越老了,身體就會很累很疲憊,在某個時候就會停止了工作。”

    同時,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的身體,有一天都會停止工作的,每個人都一樣。

    2、“死亡”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安全感、不確定感,以及“喪失感”。

    孩子如果問:那我會死嗎?爸爸媽媽會死嗎?

    他其實在問:父母會離開我嗎?我安全嗎?我的家安全嗎?

    那我們就需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撫慰,給他安全感,傳遞一家人的愛。

    我們可以說:“很久很久後有一天會的,但還沒那麼快。一輩子還很長呢,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照顧你、愛你,我們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然後給予孩子溫柔的擁抱、和愛的親吻,盡情表達此時此刻我們和愛的人在一起的溫暖。

    不必擔心“一直在一起”這種表述會讓孩子覺得她以後都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怕這樣說孩子以後不願意獨立等,

    因為,對於 0-5 歲的孩子,他們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濃濃的愛、真切的欣賞、和安全溫暖的感覺,這和培養孩子獨立是兩件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自然會明白在一起可以不是指一定要住在一起。

  • 12 # 三妹愛壯哥

    死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透過一些優質的繪本做載體,讓孩子明白,論及生死,我們都可以從容。

    繪本內容並不複雜,情節簡單,畫風簡約,卻勾勒出死神和鴨子兩位形象豐滿的主人公。

    死神並不可怕,相反有點呆萌。修長的身材、時尚雙色條紋大衣,再配上一雙小腳奶奶鞋,手裡拈著一株鬱金香。

    另一位主角鴨子,筆挺直立,正好印證了“板鴨”這個詞。

    故事在他們之間展開,像極了兩位朋友拉家常。

    開始便是鴨子發現了死神,大吃一驚。死神卻毫不避諱,直接表明身份,並說從鴨子出生,就一直在它身邊。

    這便是:“死亡如風,常伴吾身。”

    當然,最後鴨子還是走了。死神撫平它的羽毛,將它放入水中,靜靜地送它上路,目送它消失並吐出那句經典:“這就是生活啊!”

    最後,死神身邊圍繞了一隻狐狸和一隻兔子,一個新的故事就要開始了。

    孩子透過這本書,能看到死亡“平靜”“溫柔”和“自然”的一面,理解分離和死亡。而我,則想到了龍應臺的《目送》——“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知你:不必追。”

    這確實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好書,孩子和大人都能受到啟發。

    讀完了,當然要帶孩子去一趟全聚德,畢竟,生命有意義,但最終還是要用嘴告個別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腎虛有啥表現?可以用食物或運動恢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