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綠野萍蹤01
北宋宣和年間,確實有宋江在梁山起義。但是,宋江手下有多少人,卻是難以考證的。宋江起義失敗後,究竟幹什麼去了,他們的結局如何,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多少可供查詢的資料。
或許,有人會質疑了,《水滸傳》難道可以與歷史資料一併作為梁山起義的證據,來回答題主“歷史上”的真實嗎?我覺得可以,施耐庵的《水滸傳》就是一部以梁山好漢故事為線索,書寫北宋興亡歷史,以及大明永樂年前後秘史的大書,其中的歷史觀點,值得高度重視。
那麼,《水滸傳》中所說的梁山好漢在歷史真實中真的全部存在嗎?他們有沒有打過方臘呢?而且,這夥人的歸宿又怎樣呢?
《水滸傳》中,梁山到底有多少人《水滸傳》中說,梁山最強盛時,大約有四五萬人馬。這個數字,可以從蕩平曾頭市的故事中,粗略的統計出來。
卻說宋江絕對攻打曾頭市,為晁天王報仇,當時,就在忠義堂點起了兵馬:
秦明、花榮為主將,馬麟、鄧飛為副將,攻打正南大寨。
魯智深、武松為主將,孔明、孔亮為副將,攻打正東大寨。
楊志、史進為主將,楊春、陳達為副將,攻打正北大寨。
朱仝、雷橫為主將,鄒淵、鄒潤為副將,攻打正西大寨。
這五路人馬啟請了二十員頭領,各帶三千兵馬,總共一萬五千人。
都頭領宋江,與吳用、公孫勝帶領呂方,郭盛,解珍,解寶,戴宗,時遷,引五千兵馬攻打曾頭市總寨。以李逵、樊瑞為主將,項充、李袞為副將,也是帶領五千兵馬為合後步兵,為總接應部隊。
盧俊義、燕青則帶著五百嘍囉去平川小路埋伏,專等捉拿史文恭。
如此算下來,僅攻打曾頭市的部隊就二萬五千五百人。
除了正面部隊外,宋江還呼叫了關勝、徐寧、單廷圭、魏定國四員頭領,迎戰青州、凌州的援兵。這兩路打援人馬書中沒有交代有多少人,估計也不會下於五千。
這樣,梁山投入曾頭市的兵力,就達到了三萬人。
此時,梁山已經有一百零二個頭領,參與曾頭市作戰的,才三十九個頭領,大部分留守山寨。這些留守的頭領,手底下也有些人馬,以防備官兵背後偷襲。以最保守的估計,留守梁山的人馬不會少於一萬人。
後來,梁山打下了東平府、東昌府,董平、張清、丁得孫、龔旺、皇甫端入夥,兩個州府的兵馬也基本上入夥了梁山。所以,梁山鼎盛時期的兵馬總數大概接近五萬人。
這是施耐庵《水滸傳》中寫到的梁山起義兵馬情況,顯然,這是小說家的誇張,其實,梁山並無如此強盛的兵馬實力。別說五萬兵馬,就是一百單八將也有大部分是虛構的,宋江手底下的兄弟遠遠湊不滿這個數。
那麼,歷史真實中的梁山起義到底有多少人呢?
歷史真實中,梁山起義有多少人施耐庵的梁山頭領,是按照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來塑造的,必定是一百單八將。宋江帶著這夥“妖魔”四處劫掠州府,抵抗官軍佂剿,必定得有強壯的兵馬做保障。所以,梁山嘯聚數萬人馬,才能把這個故事寫得轟轟烈烈。
然而,施耐庵也不是完全虛構,《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是有藍本原型的。野史《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南宋遺民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畫贊》,都說梁山有三十六人聚義。施耐庵據此塑造了三十六天罡。既然有三十六天罡,就必然有七十二地煞,這是北斗七星群的一百單八個星煞,他們聯手,才能降妖除魔。
所以,按照野史的說法,梁山應當有三十六個頭領。那麼,正史記載中,梁山有三十六人嗎?
《宋史·徽宗本紀》、《張叔夜傳》,以及《三朝北盟會編》、《紀事本末》等等史料中,都提到了宋江起義。這就說明,北宋宣和年間確實有梁山好漢聚義這件事,施耐庵寫的是歷史故事。
不過,所有史料中都沒有提到梁山有多少頭領,有多少兵馬。這就給施耐庵以發揮的空間,按照小說家的套路,把梁山寫得十分的強盛。
若以《大宋宣和遺事》來說事,梁山彷彿就只有三十五個(晁蓋已死)光桿司令,手底下並無嘍囉。在這部野史筆記中,說到了宋江被張叔夜收降的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往朝東嶽,賽取金爐心願。朝廷無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惠,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
這段記載,在正史中更加詳細。《宋史·張叔夜傳》中說,宋江等一路襲擾州縣,到達海州時,張叔夜招募死士一千人,埋伏在海邊,燒燬宋江船隻,活捉了宋江的“副賊”,迫使宋江率領全夥投降。
從這段記載看,宋江他們是乘船到達海州的,假如梁山有數萬人馬,得有多少隻船啊。其實,宋江當時只有鉅舟十餘,即便按每隻“舟”載百餘人算賬,梁山人馬恐怕也不會超過三千人。
《大宋宣和遺事》也曾提到: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縣;方臘一十三寇,放火殺人。方臘絕對不是十三寇光桿司令,那麼,宋江也肯定不止三十六人,手底下還是有些嘍囉的。
以此分析,梁山沒有一百單八將,大概有三十六個頭領,帶領著將近三千兵馬起義造反。《續資治通鑑》中,提到了宋江有三十六人。所以,綠野老道的推算,大致上還是有依據的。
梁山好漢打過方臘嗎金聖嘆說,梁山的副寨主被張叔夜擒獲後,宋江便率領一百單八將投降了。張叔夜為正法典,便將梁山好漢全部斬殺。
金先生既尊重了歷史,也篡改了歷史,歷史真實中的梁山好漢並沒有被張叔夜斬殺,而是被招安了。這一點,《宋史》中說得十分明白。
宋徽宗起先是派大將去鎮壓宋江,但卻沒有能夠阻止宋江他們橫行。當宋江等人宣稱要進犯海州(今連雲港)時,宋徽宗便詔令海州知府張叔夜招降宋江。
《大宋宣和遺事》也是這樣說的,朝廷無奈,只得出榜招諭宋江。但是,宋江絕不接受招安,還“聲言將至”,提前向張叔夜預報行蹤。張叔夜無奈,只得招募死士,以戰鬥的方式迫使宋江全體投降。
張叔夜擒獲了宋江等人,肯定不會斬殺他們。因為,宋徽宗有聖旨在先,張叔夜不會抗旨不尊。宋徽宗招諭宋江的原因,就是採納了大臣侯蒙的建議,以宋江去打方臘。
《大宋宣和遺事》中說,宋江投降招安後,“分檢諸路巡檢使去也”。後來,宋江因為征討方臘有功,被封為節度使。這段記載是比較可靠的,宋江確實因為打方臘立了戰功,得到了朝廷封賞。
那麼,宋江在打方臘過程中,立下了怎樣的功勞呢?
《皇宋十朝綱要》中說:“六月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宛洞”。六月辛丑,指的是宣和三年的陰曆六月。《皇宋十朝綱要》是一部記載北宋九帝以及南宋高宗十朝的編年體歷史,十分的詳細,應當比較可信。
以此為基點,綜合其他史料,大致可以探知宋江攻打方臘時的作為。宋江作為辛興宗的副將,在攻打上苑洞時獻計,幫助主將打破了上苑洞。然後,擒獲了方臘。
可見,宋江投降招安後,肯定是去征討方臘了的。不過,在論功行賞時,辛興宗卻認為,宋江原本是盜寇出身,立功不過是贖罪,不應當得到封賞。
於是,便有人推測,宋江因此心灰意冷,從此隱居了。其實,宋江並未就此退隱,也沒有如折可存墓誌記載的那樣,在征討完方臘後再度被擒殺,而是繼續著英雄的傳奇。
所以,宋江等梁山好漢的確打過方臘。而且,他們還會繼續戰鬥下去。那麼,梁山好漢後來還有哪些英雄事蹟,他們的歸宿又如何呢?
梁山好漢真的二次造反了嗎折可存墓誌有作偽之嫌,這一點並不奇怪。喜愛書法的朋友都知道,所臨寫的墓誌中,都有拔高先人的溢美之詞,甚至虛構“先進事蹟”的通病。除了美化先人外,史料也不支援折可存墓誌的說法。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說: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
這首詩大致作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因為,此時的李若水,正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任縣尉。這首詩反映的,則是宋江及梁山好漢北上攻打幽州,途經大名府時的情況。去年,指的是宋江被招安的宣和三年。宣和四年,北宋應金國之約,履行“宋金海上之盟”,去攻打遼國幽州。
攻打幽州的主帥是童貫,此人也是剿滅方臘的元兇主將,宋江打方臘時的頂頭上司辛興宗也是童貫的部將,並且也一同北上攻遼。宋江在這支部隊中,從大名府經過,引起了一陣轟動,“士女”圍觀,為宋江隊伍的“獰卒肥驂意氣驕”而“駭愕”。
由此,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佐證,宋江起義絕對不可能只有三十六個光桿司令,梁山隊伍還是很有些人馬的,而且,還比較雄壯。
打完幽州,宋江及梁山好漢又繼續投入了抗金之戰。
最能證明宋江及梁山好漢攻打幽州、參與抗金“保境安民”的史料,就是《三朝北盟會編》。這部史料是彙集了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三朝的原始文獻編纂而成的,不帶史家觀點,應當比《宋史》、《東都事略》更加可信。
《三朝北盟會編》中有“招安巨寇楊志”先後在種師道、种師中手下任“選鋒首”,參與了攻遼、抗金。同時,李綱的《梁溪集》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比較早的加盟了晁蓋所領導的梁山,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楊志”,應當就是梁山好漢之一。這一點,後來出土的楊志墓誌諱莫如深,隱去了楊志做盜寇的歷史,楊志的履歷出現了一段空白。所以,折可存墓誌有關擒殺宋江的記載,也是大可質疑的。
楊志抗金有功,同樣被朝廷將官反誣,把种師中戰死的罪責全部歸咎到楊志的頭上。儘管李綱、劉韐等為之辯解,宋欽宗也予以了獎賞,但仍然沒能逃過被冤殺的命運。
有觀點認為,楊志是因為受到不公正待遇,在宋江死後,第二次舉兵造反,因而遭到鎮壓而被殺的。其實,這種說法是基於《水滸傳》續書《徵四寇》得出的結論,出發點錯了,結論自然也就不對了。
梁山確實有第二次造反,但領導人絕對不是楊志。
梁山的二次造反,決定了宋江等人的最終命運。那麼,梁山好漢的歸宿到底是什麼呢?
宋江是被毒死的嗎史料關於梁山起義,以及梁山人物的記載,到楊志這裡就不再有下文了。是不是在攻遼,或者是抗金作戰中全體陣亡了呢?或者都像楊志那樣,被冤殺了呢?確實是無從探尋了。
但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卻有宋江及梁山好漢歸宿的伏線。透過這些伏線,還是能夠知道一些宋江他們的最終歸宿的。
以《水滸傳》說事,首先得證明《水滸傳》中到底有沒有歷史隱寫,這些隱寫到底符不符合歷史真實。關於這一點,綠野老道有很多文章都解讀過了,此處不再多講,僅就上文提到的楊志,略作說明。
楊志是先在種師道帳前效力,後又撥到了种師中隊伍中,繼續擔任選鋒首(先鋒敢死隊隊長)。這一點,在《水滸傳》中就是魯達的經歷。施耐庵因此專門寫了魯達、楊志聯手打下二龍山,佔據寶珠寺的故事,把這兩個藝術形象置諸歷史的真實中,反映梁山好漢抗金的真故事。
小種經略相公在魯達打死鄭屠,亡命江湖後,對渭州府尹說了這樣一番話:
魯達這人,原是我父親老經略處軍官,為因俺這裡無人幫護,撥他來做個提轄。既然犯了人命罪過,你可拿他依法度取問。如若供招明白,擬罪已定,也須教我父親知道,方可斷決。怕日後父親處邊上要這個人時,卻不好看。
對照歷史真實,施耐庵簡直就是在實寫歷史。而且,伏線老種經略相公日後還將召回魯智深,到邊上殺敵立功。只不過,施耐庵把兩個種氏經略相公寫成了父子。這也是小說家言,儘量避免對號入座。
楊志在賣刀之前,曾經嘆息自己時運不濟,沒有機會去邊上一刀一槍搏個光宗耀祖的功名。而宋江卻勸說武松憑一身本事,去邊上立功,博個封妻廕子的功名來。
因而,施耐庵以魯智深、楊志、武松的故事,反覆為後來梁山好漢攻幽州、抗金兵伏線,是有歷史依據的。這個依據,就是種氏經略相公、楊志這三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簡而言之,《水滸傳》透過“二龍相戲”、“二龍戲水”、“二龍山”、江州題反詩,林沖酒店題詩、攻打曾頭市……等等故事,為梁山好漢的結局伏線。其中,包括了歷史真實中的梁山好漢抗金(金國王子)、參加東京保衛戰等。同時,也伏藏了宋江率兵再度反抗宋徽宗鎮江復辟。
《宋史》等史料中,記載了宋徽宗在靖康元年時,與童貫、蔡攸兄弟鎮江復辟的歷史,這就是《水滸傳》中的“二龍相戲”。宋江被兩個青衣女使推下石橋,意味著梁山好漢也將參與其中。而宋江江州題寫反詩,則是要造宋徽宗的反,最終“血染潯陽江口”。
“二龍相戲”造成的結果,是“二龍戲水”,也就是宋徽宗、宋欽宗這兩條“龍”將坐井觀天。
所以,《水滸傳》以歷史真實為背景,將寫到二次東京保衛戰之後,梁山好漢與北宋王朝一併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林沖題詩中有“京國顯英雄”,預言的就是梁山好漢與東京保衛戰的故事。
續書《徵四寇》說宋江是在宣和六年時,被蔡京、高俅等人毒死了。這樣寫,《水滸傳》就不答應。
宋江及梁山好漢的歸宿,絕對不是在徵方臘之後就完結了,他們將按照歷史的順序,先打方臘,然後攻打幽州,參與抗金,反對鎮江復辟,投入東京保衛戰,以英雄般的故事,結束英雄般的傳奇。
當然,《水滸傳》比較只是一部小說,在沒有足夠史料支撐的前提下,施耐庵以史詩般的故事,給梁山好漢以英雄的結局,只能是一種理想,以供看官們欣賞。
-
3 # 四川達州人
歷史上宋江只有合計36個主要頭目。
約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糾集匪徒起事於河北南部,年底流竄至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地區的海州楚州一帶。知州張叔夜平叛,宋江所部只有約幾百近千人,被迫投降。隨後宋江企圖再次暴亂,但內部發生爭議。宋江與骨幹一起被張叔夜二次殲滅。
同時,梁山泊一帶歷來有匪盜聚集,但與宋江毫無關係。幾乎與此同時的1120年10月,方臘於浙江發起宗教暴動,迅速膨脹至10萬大軍,殲滅圍剿官軍5000,後再佔領杭州,據六州52縣。因浙江為國家的稅賦主要來源地,宋徽宗調童貫領西軍番軍等15萬圍剿方臘,第二年4月殲滅方臘主力十萬,俘方臘及主要頭目,第三年3月徹底鎮壓其殘部。
所以歷史上宋江沒有參與鎮壓方臘。只是中途有所牽扯——《宋史-侯蒙傳》記載,前執政官員侯蒙上書皇帝說:宋江只有36個人就這麼厲害,不如朝廷招安派去鎮壓方臘。
回覆列表
歷史上北宋中期真正的梁山並沒有108位好漢,只有以宋江為首的36位起義,而且存在時間也很短暫,就以投降朝廷結束。歷史上另一失敗的義軍首領方臘,也不是被宋江剿滅,是被宋朝軍隊擊敗,而兵敗被俘遭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