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評通鑑

    韓信還是識時務的,當時並沒有三分天下的條件。

    首先,韓信的家底都是劉邦給的,幾年之內他就引兵打下北方的魏國、趙國、燕國和齊國,土地雖廣,但根基薄弱,基本沒有幾個心腹之人,屬於羽翼未豐的狀態。要是接受項羽的建議,突然宣佈背叛漢朝,試問下面的將領曹參等人會響應他麼?

    其次,項羽根本就不值得信任,假定韓信真的宣佈獨立了。那麼項羽在跟劉邦鴻溝議和之後,回來第一個要打的就是韓信,就像他之前必須打田榮一樣。因為,畢竟齊國距離楚國近,而遠於漢,跟魏蜀吳不一樣。

    最後,韓信沒有鼎足的實力,齊國在當時只是一方諸侯,並沒有強大到能跟楚漢平起平坐的地步。韓信只是個砝碼而已,放在哪邊,哪邊就會獲勝。但砝碼本身的體量並不大,要想立國還是很難的。

  • 2 # 迂娛與遇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對峙於滎陽。雙方激戰數月,各有損傷,僵持不下.此時的韓信一舉蕩平了魏趙燕齊四國,聲勢震天,威震環宇。

    天下大勢在此時已經非常的明朗了,歷史的天秤正在慢慢改變,一個大好的時機擺在了韓信的面前。現在的韓信是天下矚目的焦點,因為他是一個能改變天下命運的人,幫助漢王劉邦,則劉邦成為天下之主,幫助西楚霸王項羽,則項羽成為天下之主!當時項羽的手下武涉就曾經遊說過韓信,說:“如今誰主天下,關鍵看齊王您,您隨劉邦天下則姓劉,項羽亡;您隨項羽天下則姓項,劉邦亡。但是,如果您和漢王來對付霸王,那麼等霸王滅亡以後,就是您齊王的末日。”當時的話讓韓信猶豫不覺,武涉又給韓信謀劃一個萬全之策:“反漢與楚連和,三分天下王之。”您要是想改變這種結局,就必須反漢中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當時,不僅武涉提出了這個建議,就連韓信的謀臣蒯通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見。蒯通的分析和武涉的異曲同工,他說:“當今兩主(劉邦、項羽)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以當時的形勢來說,他們的分析不無道理的,這個意見對韓信來說不失為明智之舉。韓信如果想要爭天下,為了避免以後自己兔死狗烹的下場,這還真是一個上上之策。只可惜,韓信沒有能聽取到他們的建議。不然歷史的軌跡很可能就改變了!其實,我們也不能說韓信就錯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有一套自己做事的風格和原則。

    如果韓信真的獨立了,在三足鼎立的形勢下,最吃虧的便是劉邦,抵不過霸王項羽,敵不過齊王韓信,真是危機四伏。 因為以當時楚漢相對峙的形勢來看,韓信的獨立,對漢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軍心士氣一定會大亂。失去韓信的支援之後的劉邦,還談什麼進取天下,吞併項羽!能夠保住眼下的地盤就很不錯了,有可能劉邦就此抵擋不住項羽的攻擊而失敗。如果劉邦失敗了,到時候只剩下韓信和項羽了,那時候天下是誰的就不好說了!退一萬不來說,如果真的三國鼎立的形勢形成,像劉邦已經五十多歲的人,也是熬不過歲月摧殘,到時候劉邦一死,劉邦的後代能和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的韓信和勇猛過人的項羽相比嗎?其結果也是失敗的!

    不管結果怎麼樣,我們今天是看不到的,因為最終統一的還是劉邦!我們今天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段歷史,讓每個人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歷史片段。

  • 3 # 真香歷史

    韓信轉投項羽麾下,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假設。

    姑且不論早年間韓信在楚軍賬下作執畫戟郎中(保安警衛)的窘迫事蹟,就從項羽和韓信本身來分析二人為何水火不能相容。

    (項羽)

    韓信的定位是什麼?兵仙!

    項羽的定位是什麼?霸王!

    一山如何能容得下二虎?(況且都是公的)

    要知道,有時候強者之間的惺惺相惜來自於對自身實力的高度自信,戰場上下手肯定是沒有任何餘地的。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既然不投靠項羽,那麼會有人說了,中立不好嗎?

    中立比起投靠項羽還要差!!!

    韓信在佔據齊國之後的的確確有了一定的勢力有資格與漢王劉邦、楚王項羽相爭天下,但僅僅是有資格罷了。

    如果你一旦反叛,那麼劉邦大可以不爭這個天下了,我退守關中之地,再不濟我可以回巴蜀之地割據。這樣一來,即便是劉邦失去了天下,至少有富貴可言。

    (劉邦)

    那相對的,劉邦只要一撤出這個三方平衡的勢力,那麼就留下項羽和韓信在中原地區爭鬥了。

    你想想,以我楚霸王的脾氣連劉邦這個結拜兄弟都容不下,何況一個“胯夫”韓信?

    到時候,就不是楚漢相爭,韓信坐山觀虎鬥了。

    反倒是楚齊相爭,劉漢坐收漁翁之利。

    (楚漢相爭局勢圖)

    蒯通看到了獨立出漢軍帳下的有利之處,卻沒有全域性觀念能夠看到楚漢相爭的大勢所趨。

    這才是韓信作為無雙國士應該有的謀略。

    兵仙韓信

    (求一個關注)

  • 4 # 塞上孤煙直

    韓信可以接受項羽的提議,而且也有能力實現項羽的提議。理由有二:

    韓信的軍事才能天下第一。連一貫自負的項羽都承認了,不然他為啥派武涉去遊說韓信背叛劉邦――他內心畏懼了,史記就記載“項王聞龍且死,大懼。”

    韓信兵力最雄厚。當時全國的武裝力量主要集中在四個人手中:西楚霸王項羽20萬、漢王劉邦15萬、大梁王彭越5萬、齊王韓信30萬。力量對比一目瞭然。

    武涉已去,蒯徹知天下權在信,乃以相人之術說信曰:“僕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徹曰:“天下初發難也,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百姓疲極怨望,無所歸依……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具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趙、燕,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按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蒯徹首先為韓信分析了天下形勢,然後提出對策:

    第一步,自立。項羽會高興地接受韓信分庭抗禮,一下子游戲從對弈變成三國殺。他分化了死敵劉邦的勢力,一舉扭轉西楚的頹勢。劉邦自然恨韓信入骨,可又有什麼辦法。他連莽夫項羽都搞不定,再加上足智多謀的軍事統帥韓信呢。劉邦只有咬掉門牙和血吞。

    第二步,佔領燕趙兩國故地,擴充地盤。

    第三步,呼籲停止內戰,順應全華人民的和平期盼,從而佔據道德制高點。

    第四步,軍事打擊主要對手劉邦。蒯徹是個睿智的人,他知道劉邦必然口服心不服。而且劉邦老奸巨猾遠比粗豪簡單的項羽難對付,遲早得出么蛾子。就算暫時消滅不了,也得把他打服。

    第五步,透過拉攏諸侯、削弱最強的項羽和劉邦的勢力重新劃分天下格局。

    第六步,這時候韓信地盤最大、軍隊最多、聲望最高,可以當皇帝了。

    當然,韓信如果聽了項羽的話,只要做到第二步,必然不會落得夷滅三族的下場,不會死的那麼憋屈。最起碼可以稱孤道寡、封妻廕子了,但千古罪責是逃不掉了。

    假如三國鼎立的局面提前到來,那比之後曹劉孫分家更加危險。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不過十幾年,國家沒有得到全方位的整合,一箇中國的理念也沒有深入人心――而這正是中國屢次分裂又能統一的根源所在。如果項羽的建議成為現實的話,我不敢想……

    韓信拒絕了項羽,消彌了中國永久分裂的危險。儘管他是不自覺的,但客觀上對中華民族是有大功的。儘管他的人生演成悲劇,屠殺他的劉邦登頂至尊、子孫綿長,但我認為他比那個寡信薄義、心黑手狠的劉邦還是可愛的多。這不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意義所在麼。

  • 5 # 狐說雜史

    答案是他會死的更快。首先我要說說韓信的出身。項羽的爸爸項梁擁立楚懷王的時候,那個時候南韓還沒有立儲君,勉強立了個韓成為韓王,但不久項梁戰死,韓成自己沒有能力帶領軍隊,只得投奔楚懷王。此時劉邦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出使南韓,張良的先輩原來在南韓的根基就很深,所以馬上就降服了南韓原有的地盤,找到了韓信,韓信是韓襄王的庶孫,所以韓信是正宗南韓皇族後裔。所以委任他為南韓大將軍,跟著劉邦打天下。

    同時項羽這邊當時韓王成沒有跟隨項羽入關去討伐其他諸侯,可能個人軍事才能不夠,而到項羽封賞的時候,啥也沒得到,連自己家都回不了,只封了一個小小的列侯。所以看出如果跟著項羽,你如果不出力的話,即使是皇族後裔,又能怎麼樣,還是貶為庶民一個。

    但是如果出力了又怎麼樣呢?如果出力了也是不討好的,項羽把他的領地好的地方先分給他原來的那班人馬,不好的才分給外人。劉邦就是個例子。當時劉邦只分了個離老家邊遠的地方。如果韓信跟著項羽,是分不到好地方的,這一點韓信比較聰明沒有跟著項羽,而是跟著劉邦。

    這也同時說明項羽是一個小心眼兒的人,如果韓信與項羽相爭天下的話,韓信早就死了,項羽不會留他過五更的。

    另外,劉邦相比之下比項羽大度多了,但是大度是有限的,作為一個君王,不能容忍任何人篡權,威脅自己的地位。在劉邦平定天下後,封韓信為韓王,後讓他抵抗匈奴入侵。後來他自己要求遷都到馬邑(山西朔州)靠近匈奴,以至於所有要塞都把控在手裡。後他被困於匈奴,漢朝使者去救他,但劉邦起疑心,以為他要叛變。最後確實害怕劉邦殺他,死心叛變了。這就說明這個人雖然有將才,統兵有方,但無政治智謀。自己功高蓋主了,還不放權。劉邦能不要殺他嗎?

    所以如果韓信與劉邦爭天下的話,韓信也是不行的,沒有政治謀略,只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將才,如果不好好打天下的話,也就早死了。

    所以最後輪到了劉邦做皇帝了!

  • 6 # 邊疆老卒

    韓信想自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軍 他手下有許多原劉邦的將領 這些人有多少人願意跟他自立還不好說 劉邦有很強的人格魅力 有多少人願意背叛他不清楚 但肯定是不會全部背叛 所以韓信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部下的分裂 其次是韓信沒有一套忠於他的行政班子 他佔據了魏趙燕齊四國 地方是大 可惜秦末大戰很多都是發生在他的這些地方 當地的社會基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恢復地方的生產生活 他就需要很多對於管理地方有經驗的人才 而這些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得到的 這些人對他有多少的忠誠度也是個大問題 同時他還要對面草原民族的威脅 當時的匈奴也開始崛起 就會對韓信的北方造成極大的軍事壓力 南方的項羽 西邊的劉邦也不是好相與的 他內部外部都會極其困難 韓信雖然用兵和項羽完全不同 但他們有個共同點 就是個人威望全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軍事勝利上的 並沒有怎樣治理天下的規劃 這就會造成一旦軍事上失利 那套靠自己軍事威望建立的體系瞬間瓦解 韓信和項羽都是長於軍略而短於內政的 他們建立的國家天生就會存在缺陷 這樣純靠武力建立的國家 歷史證明了都不會長久 韓信聽了項羽的話自立 這樣的割據勢力也存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崩潰 苦的還是中原百姓

  • 7 # 楊秦學歷史

    如果當時韓信聽了項羽的話,不去管劉邦死活坐山觀虎鬥的話,劉邦大機率會被項羽消滅。以韓信的軍事才能以逸待勞對戰的話,將會打敗項羽而一統天下。

    但由於韓信政治上不成熟,沒有自己的基本盤,僅靠武力建立的帝國就會和項羽建立的西楚一樣,很快遭遇諸侯背叛,到時候韓信疲於奔命,再能打仗的帝王也禁不起無休止的戰事,最後韓信建立的帝國會被另一個新崛起的像劉邦一樣的政治軍事強人所推翻。

    為什麼這樣說呢?一、韓信的軍事才能比劉邦和項羽都強,絕對的軍事能力能保證韓信在擺脫了劉邦的束縛後,能夠憑藉武力統一天下。

    1、韓信不再助劉邦的結果

    當初彭城之戰劉邦對項羽,劉56萬項3萬,劉邦大敗;滎陽之戰,項羽攻劉邦,劉邦大敗。除了最後一仗靠著韓信幫忙,劉邦就沒贏過項羽。假如韓信不幫忙,劉邦繼續對戰項羽就只有一個結果:兵敗被殺。

    2、項羽滅了劉邦以後,項羽對戰韓信的結果

    項羽如果滅了劉邦,自身必然也傷亡慘重。項羽因為分封不均,天下諸侯皆有怨氣而背叛項羽。項羽韓信對戰,諸侯不會幫項羽,卻有可能幫韓信。

    當時的情況是,韓信定齊,項羽派手下大將龍且領二十萬兵攻韓信卻全軍覆沒。項羽大懼,意識到大勢已去,才不得不派武涉去遊說韓信按兵不動,兩不想幫。

    項羽的左膀右臂龍且被殺,大軍二十萬被滅,諸侯背叛;而韓信的生力軍以逸待勞,連戰連勝,士氣軍力正是頂峰。這時候韓信對戰項羽,就是亥下之戰的翻版,韓信勝率極大。

    韓信後來被誅三族前還說“悔不聽蒯通之言”(蒯通是韓信手下謀士,也曾勸韓信背劉邦自立),因為韓信直到臨死前才終於意識到,楚漢相爭時如果他自立門戶,最後的贏家很大機率是他自己。

    這一點,項羽看到了,為讓韓信不助劉邦好緩一口氣,派了武涉去遊說;劉邦也看到了,所以韓信自立為假齊王時哪怕再生氣還是同意了而且立為真齊王;張良也看到了這一點,說了一句:“韓信若反,無人能制”。

    一句話總結,韓信若自立門戶,項羽滅劉邦以後,項羽不是韓信對手。二、韓信個人政治能力的不足使得韓信能建立一個新帝國,卻維持不了一個新帝國,最後只能身死國滅,和歷史上結局差不多。

    劉邦兩次輕騎入韓信軍營,輕易奪走韓信軍隊指揮權,說明韓信在軍中光有威望,卻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

    後來韓信的齊王被劉邦改封楚王,韓信沒有任何一絲的反抗。再後來的劉邦偽遊雲夢,直接奪走韓信這個楚王的軍權,降為沒有軍隊也沒有實權的淮陰侯。

    都成淮陰侯了,韓信還不知道夾起尾巴做人,居然還敢發牢騷。然後呂后一設計,簫何一鬨騙,未央宮被幾個婦人殺死夷滅三族。

    作為實封的有領地有兵權的諸侯王,被人輕易進入大營奪走軍權,被人輕易就從有根基的齊地改封到楚地,韓信政治上的天真幼稚真是讓人無話可說。要知道,韓信的兵絕大部分是自己招的,也是自己訓練出來的,作為獨自掌軍的一軍統帥,深諳兵法、軍法森嚴,他不同意,沒人能動得了軍隊。

    清朝的年羹堯要是能被封王且有封地,哪怕只有韓信一半的軍力實力,雍正根本不敢動他。

    韓信的條件簡直是古往今來想造反的人夢寐以求的。

    韓信具備自立的全部條件,卻沒想過也不敢離開劉邦自立門戶。奪他軍隊,奪他王爵,韓信毫無反應。時時記得劉邦“解衣衣之”的小恩小惠,卻沒想過以他的威望實力,一旦劉邦坐穩皇位後怎麼可能容得了他?韓信沒有政治上的戰略眼光。

    韓信被夷三族也沒有人跳出來為他拼命,說明他平時不懂收買人心,不懂得分享利益。韓信作為一個沒有自己嫡系只會打仗的政治小白,駕馭不了各路諸侯,也擺不平自己手下的有功將領,就算能僥倖立國,沒有自己的勢力只能四處救火疲於奔命,最後眾叛親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尊的本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