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寧金融研究院

    近年來,消費升級作為一個熱門詞彙,頻繁地出現在消費研究領域。我們都在說消費升級,何以定義消費升級?

    “使用者不再會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付錢,但會為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而買單,茶的故事和意義已經超越喝茶的本質需求。”

    消費升級的主要邏輯體現在對生活質量的提升上,當人們在消費時,不再只追求商品,而是追求品質和服務,不再買“更便宜”,而是買“更好”,這就是消費升級。

    自2014年始,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一方面,恩格爾係數逐年下降,在居民消費中,必選消費與可選消費一降一升,2019年居民旅遊消費佔消費總支出比例達到18.8%;另一方面,消費對中國產業升級的賦能作用極為顯著,以文化產業、資訊諮詢、電子商務、養老服務、旅遊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加快增長,比重不斷提升,消費升級倒逼產業升級。

    可以看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和產業創新應用技術的發展,勢必會帶動新一輪的消費升級。而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中國亟需把握住消費升級的持續推進。

    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最重要的一員,又該如何助推消費升級或者為消費升級服務?

    消費升級中,銀行是一個什麼角色?

    談及消費升級,必然關係到產業升級,雖然二者的先後順序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樣難解,但毫無疑問的是,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並駕齊驅的關係。而對於銀行而言,則分別從兩個方面支撐和帶動著消費升級。

    在需求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導,銀行主要以提供多樣化消費金融產品的方式,促進著消費的升級。而對於供給端的產業升級,銀行則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以銀行的信貸產品為例,銀行透過加大對企業(生產)和消費者(消費)的信貸支援,影響儲蓄和投資,進而帶動資本流量和存量的變化,改變生產要素的分配結構,影響資本的供給和配置,最終助推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見圖1)。

    銀行支援直接作用於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在供給端提供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進一步作用於消費升級。而消費升級又可以再次引導產業升級的方向。因此,銀行支援不僅是消費升級的必要條件,也是消費升級的充分條件。

    由此可見,以產業升級為中介,銀行支援與消費升級之間存在著“銀行支援↔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銀行”的互動關係。這一點在發達國家消費升級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為此,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外銀行是如何支援消費升級的。

    國外銀行支援產業升級的經驗

    “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約翰·希克斯的這句話道出了產業革命和金融的關係。

    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表明,在歷次消費升級伴隨的產業結構的演進變化中,銀行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銀行不僅採取風險投資、私募業務、低息貸款等手段引導資金投向,還透過全面化的綜合服務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助力消費升級。

    當然,各國銀行體制的不同,也使得銀行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

    1、美國:保障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銀行支援路徑

    作為全球消費市場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擁有一整套有利於消費增長和產業升級的文化、制度和政策環境。銀行作為最重要的資本和資金持有者,在不斷的消費升級中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

    其一,全力支援高新技術產業。1983年,美國成立了專門服務於高技術企業的商業銀行——矽谷銀行,為當時尚處於艱苦創業、資金缺乏、信貸無門的矽谷科技公司服務,此後矽谷銀行也一直專注於高科技投資,為促進產業升級提供了金融創新空間。

    其二,混業經營下的投資產業戰略。銀行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採用多樣化的投資戰略,在需求端,透過建立或跨界入股消費信貸類公司,進一步刺激消費,滿足市場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填補金融服務的空白;在供給端,則透過金融控股公司、開展基金承銷業務、參與風險投資、購買市政債券等手段,催化了一大批以諮詢、金融、資訊、軟體等高階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快速崛起,促進了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

    以矽谷銀行為例,其成立以來,透過風險投資的方式,直接投資了200多家風險投資基金,成為股東或合夥人。透過建立風險投資諮詢顧問委員會,為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本身提供商業銀行服務。這些服務既降低了融資成本,又優化了企業的經營管理,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而這些小規模的新興企業正是美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關鍵。

    據統計,二戰以來,美國95%的科技發明和創新與小型新興企業有關。英特爾、微軟、雅虎、網景、亞馬遜、蘋果等都曾受益於銀行業風險資本的介入而得以快速發展。美國銀行業參與風險投資的60%~70%集中於知識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業,如資訊、計算機和通訊產業、生物工程等,正是這種投資結構有效提高了美國整個產業體系的質量,成功推動了美中國產業的升級和新經濟的形成。

    而相比於銀行資本的風險投資,銀行與企業的合作則體現的更加直接。例如,2018年JP Morgan(摩根銀行)與亞馬遜聯合開設混合賬戶,從而幫助亞馬遜做大貸款業務;亞馬遜則將貸款貸給其平臺上進行銷售活動的小賣家,進一步加快版圖擴張的腳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走上消費金融之路。同年,Capital One(美國第一資本銀行)與沃爾瑪合作,推出改版後的新信用卡,為線上購物和使用移動應用結賬的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回報。第一資本利用其在產品多樣化方面的優勢,突破了信用卡領域的侷限,為合作伙伴沃爾瑪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促進其線上支付的業態升級。

    從實踐結果來看,美國銀行在以支援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為重心的主方向上,採用風險投資等為主的有效路徑,在過去幾十年內,成功促進了美國新經濟的形成、帶動了產業結構升級,順推了消費升級。

    2、日本:長期低息貸款的銀行支援路徑

    相比於美國,日本是一個後發的、趕超的、政府主導型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所以,與美國以風險投資為主導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同,日本產業在升級轉型之路中長期受益於低息貸款,因此十分依賴銀行,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主銀行體制(主銀行制度下,銀行不是單純作為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而是與作為其主銀行的企業結成很深的、幾乎成為一體的關係)。

    根據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的解析,日本的消費文化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即所謂的“四個消費時代”。毋庸置疑,在歷次消費升級中也都伴隨著產業升級,日本在這方面典型的發展模式是,先低價大量購買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裝置,然後進行模仿式創新,透過“後發效應”在短期內達到產業現代化。在此過程中,銀行為了切實保障追趕歐美所需要的低成本的鉅額資金和企業生產活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一,為企業提供鉅額資金。在日本產業升級的快速發展時期,日本企業來自銀行的融資超過90%,形成了日本金融中的“超借”現象;而與企業“超借”現象相對應的是銀行的“超貸”,銀行直接貸款充當企業的流動資產和準備金。同時,日本銀行為產業政策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和新興產業部門提供長期的低息貸款。為“傾斜式生產方式”的產業政策的推行提供資金支援。主銀行根據政府制定的《臨時利率調整法》,透過限定最高利率、視窗指導等方式引導民間金融機構,令它們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鉅額資金,此舉不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還確保了產業投資效益。

    第二,最佳化信貸方向,在產業類別上選優逐劣。進入日本的經濟穩定增長時期,由於傳統產業的萎縮,法人企業部門的資金不足減少,而第三產業卻成了最大的資金短缺部門,這一現象成了產業升級的巨大短板。日本銀行透過對信貸結構的調整,最佳化信貸投向,支援先進產業,引導衰退產業有序退出,護航產業結構的轉型。例如,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透過長期低息貸款的方式,對文化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引進提供資金支援。建立融資擔保體系,以日本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在中小企業融資中主要承擔信用保證人職責,保證文化產業智慧財產權的抵押融資,為輕資產屬性的文化產業提供融資便利,推動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正因如此,日本以動漫、遊戲、影像、新聞出版業、音樂產業為主的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遙遙領先,是其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和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可見,日本銀行對第三產業的資金投向支援在產業升級和甚至消費升級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充分利用主銀行體制的優勢。主銀行體制有效促進了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緊密結合,成就了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大型企業集團,為日本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趕超戰略的實現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主銀行體制中,銀行與企業共同分享資訊資源,有效地克服了銀行和企業信貸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在降低了貸款的信用風險的同時,降低了交易費用和潛在威脅成本,避免了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傾向,從而保障了銀行對企業的長期裝置投資和大規模貸款。日本的主銀行體制在其特定的經濟環境與國情下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幫助日本快速完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追趕歐美國家的步伐。

    3、德國:全能銀行制度下的銀行支援路徑

    德國是世界上實行金融混業經營最為典型的國家,其金融體系採用的是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制度。政府給予銀行極大的經營空間。德國銀行業在企業融資中的作用大大超過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德國企業75%的債務融資來自銀行,全能銀行的業務模式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既能提供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服務,又能全面經營證券、金融衍生品、保險業務和其他新興金融業務,同時還可以開展實業投資,進而為德中國產業升級提供動力。可以窺見,德國銀行在其產業與消費的雙升級時代背景下,扮演著全能而至關重要的角色。

    德國銀行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全面參與企業融資和公司治理,更深入瞭解企業資訊,有助於銀行最佳化信貸資源,制定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全能銀行可以透過長期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持有股份、人事滲透、代理投票等方式,在企業融資和參與公司治理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據資料顯示,1992年,在德國最大的24家上市公司中,由銀行所控制的投票權高達84%,德國三大銀行的代表在工商業兼任的職務高達1500多個。

    另一個特點就是德國銀行對初創企業的融資支援。從某種角度來說,發達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採取了這一手段以促進產業升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專門負責支援產業開發、教育和科研機構振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初創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援和金融服務。除了為新興產業提供優惠貸款外,KfW還透過風投的形式,支援中小企業選擇股權融資。如在ERP初創企業基金和高科技種子基金兩項計劃下,僅2012年KfW就提供了7400萬歐元的資金支援。

    最後一點則是全能銀行強大的服務功能。銀行對中小投資者形成了最直接有效的保護,與企業進行了更加直觀深入的互動,解決了一定的資訊不對稱和逆向選擇問題,利用其明顯的資金優勢對新興產業降本增效,為產業升級持久賦能。

    以美、日、德三國銀行支援產業升級的路徑與經驗分析,可以發現,雖然在不同的國家中,各國銀行的主導性、所扮演的角色、在產業升級中的貢獻、採取的支援方式參差有別、各具特色,但相同的是,銀行都在激發產業升級和維持經濟平穩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如前所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升級與最佳化離不開銀行業的資金和資本,隨著中國新一輪消費的升級,銀行的支援也當然尤為重要。

    雖然國情不同,銀行體制不同,但其他國家銀行在消費升級中的作用,仍然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第一,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信貸業務。美國作為消費金融的發源地,在面對消費金融的蓬勃發展時,與時俱進地深度挖掘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設計了多種專屬金融產品。根據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提供服務型的消費金融產品,像出國旅遊、個人健康、出國深造、參加境外培訓等,彌補服務型消費金融領域的空白。

    第二,大力支援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發展。針對這一點,美國建立了中小企業管理局和矽谷銀行,日本最佳化信貸投向支援先進產業,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參與初創企業基金的投資。相比之下,目前中國雖然重點強調金融對於中小企業的支援,但不論是資金、資本的支援上,還是企業管理上,都遠遠不足。

    第三,採取多樣化的投資產業戰略。一直以來,國內銀行信貸支援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顯現,或許可以借鑑美國適當採用多樣化的投資產業戰略:在需求端,透過建立或跨界入股消費金融公司刺激消費;在供給端,透過金融控股公司、開展基金承銷業務、參與風險投資、購買市政債券等手段有效支援產業結構的升級,以消費升級的趨勢為導向為供給端賦能。

    第四,差別利率政策和信貸選擇政策。日本銀行追求信貸投向的前瞻性與引導性,用資金投票,支援先進產業,淘汰衰退產業,對企業選優逐劣。中國銀行可以採用差別利率政策和信貸選擇政策,從而實現最佳化資金導向,對於高新技術企業,可以根據其發展階段和特點,採取不同的信貸配置方式,有針對性地投入信貸資金。

    第五,開發創新型金融產品。中國的文化產業落後於發達國家,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化內容相關的智慧財產權、版權等無形資產難以被評估,這導致銀行難以展開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服務。因此,中國銀行亟需根據文旅產業的特點和文化產業融資特徵,開展金融創新。例如設計以無形資產質押的金融產品,日本動漫產業中基於產業鏈的融資模式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金融模式,有助於實現資本與資源的整合開發與利用。

    第六,全面的服務功能。不同於美國要建立中小企業保障制度,德國銀行利用其全能特性對中小投資者形成了最直接有效的保護,不僅能夠全面參與企業融資和治理,還具有強大的資金聚集能力。中國銀行可以從中選擇性借鑑,透過最佳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更近距離地對接中小企業,克服資訊不對稱和逆向選擇難題,從而助力產業的生產活力,順應消費升級的積極導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內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消費升級浪潮,均推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消費結構的演變也帶動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消費升級的浪潮會是精彩紛呈還是來勢洶洶,我們不會知曉。但是再一次站在消費升級的風口,中國的銀行有責任也有激情,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中獲得靈感,並透過不斷追趕與創新,建立與現代消費市場相適應的銀行支援體系,有效促進和護航消費結構的升級,沉穩地迎接消費升級大潮的到來。

  • 2 # 潘143887298

    個人認為保險是必須買的,保險是後路,是我們春風得意時的保障。在未來的幾年,絕大部分人都會買保險,不管社保還是商保。

    至於銀行,理財種類也比較多,由於存款利率比較低,好多人都選擇了銀行的理財產品,但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高,穩定型的好點的可能在4%左右,或高或低,要跑贏通脹是不可能了,一萬塊錢一天也就賺一塊左右,跟餘額寶差不多。

    最後只剩下投資了,投資機構把投資者的錢投入股市,外匯,國債等來獲取利益,我對股票無感,那麼多專家教授,經濟分析師都分不清楚,作為普通老百性更是賠的多,不可能靠這發財。我倒是一直買了幾隻基金,小有成就,今年漲勢較好,雖也不會一夜暴富,但絕對比銀行存款利率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狄青被稱為北宋第一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