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鏡頭
-
2 # 傳媒小蜀黍
人像照拍攝中眼睛的重要性
奪人眼球的眼睛對於每一張人像照而言,若其面部可以得到清晰辨認且佔據了足夠大的照片篇幅,那麼雙眸便是這張照片最重要的區域。原因在於,眼睛是人類臉部最具交流能力與表現力的一個要素。當與他人交談時,我們能夠從對方眼中獲取大部分資訊:我們可以考察剛才對方說的是事實還是謊言,也可以從中讀出情感與額外的資訊―沒有說出來的弦外之音。所以,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一句話並非沒有道理。我們觀看一幅肖像照時,總是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首先聚焦在人物眼睛上,期待著這一區域的成像足夠清晰,從而可以看到其中充盈著的細節內容。因此,你在攝影過程中應儘量精確對焦於模特雙眼。若是將焦點置於鼻子、雙耳或僅僅是睫毛部位,所得的照片都會被人或有意或無意地看作是有缺陷或失誤之作。
另外,對於一雙極富表現力的眼睛,僅僅將其全畫面地拍攝出來,都會極富張力。這樣表現的雙眼足以支撐起整張畫面,並引導觀賞者自行想象出面部的其他部分。
聚焦於哪一隻眼睛?當你從正前方拍攝一張臉時,左眼與右眼到相機感測器所在平面的距離相同,它們在照片中的清晰度也會因此一致。但假如你從前方斜著對模特進行拍攝,你就要面臨一個選擇:焦點究竟應該對準哪一隻眼睛,左眼還是右眼?大多數照片欣賞者認為,若處於靠前位置的那隻眼睛得到清晰成像,那麼整張照片會更顯熟悉、協調。造成這種感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我們觀看照片時普遍習慣於近處清晰、遠處模糊的構圖模式;另一方面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人打交道時,也同樣會把自己目光的焦點放於對方更靠近我們的那隻眼睛之上。所以,對差不多所有的肖像照而言,更靠前的那隻眼睛應得到重點表現。
若你有意為之,將焦點放於更靠後的那隻眼睛上,那麼,這種有悖於平常觀看事物方式的成像效果會使得照片觀看者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他們的目光遊離於照片中模特的左右眼之間,他們將花比平時更多的時間去觀看這張照片。雖然這樣一來,觀看者給予了這種照片更多的注意力,但他們同時也在潛意識中對其產生了一種負面感覺。因為,這樣的一個構圖形式通常被認為是錯誤或有缺陷的,至少是讓人感覺不舒服、不習慣的。
要順便提到的一點是,這種左右眼清晰度的分佈原則適用於所有的光圈值。即使在光圈值較大(景深較大)的條件下,被對焦的那隻眼睛也能獲得更多的觀看注意力。在光圈值較小以及景深較小的條件下,這種效果還會強烈許多倍。
精確對焦很遺憾,要做到對眼睛的精確對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機自動對焦功能的強弱,決定了完成這個任務的難度高低以及效果好壞。特別是在較弱的自然光或是工作室較為昏暗的造型光條件下,相機普通的自動測焦功能難以達到較好的拍攝效果。此外,並不是所有的相機都具備一個功能強勁的十字型對焦感測器。位於中央的自動對焦點(或對焦區域)儘管具有最強大的對焦功能,但它幾乎不能,或只有在極為特定的前提下才能用來對眼睛對焦。當你把中央自動對焦點放在眼睛上時,儘管相機能測量它到拍攝物件上的這一點的距離,但這樣眼睛也就處在了成像區域的正中央。出於構圖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你一般會調整取景區域,在此過程中相機會被無意識地稍稍傾斜。因為這種情況下相機的對焦距離已經固定儲存,所以原本正處於眼睛位置的焦平面(平行於相機感測器)會略微向後移。如果你的拍攝物件距離較遠,那麼這種輕微的傾斜、移動並不會對成像效果造成多大影響。但是如果你進行的是諸如臉部特寫這類近距離的拍攝,負面影響便會凸顯:焦點會一下子偏移到太陽穴,甚至是耳朵上,本應被對焦的眼睛看上去則比較模糊,整張照片立馬顯得有問題。因此,要在攝影過程中避免這種情況,就不能向上或向下傾斜相機,而只能將相機平行於人臉進行上下平移。
作為替代方法,你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個非中心的自動對焦點,並將其對準眼睛,從而保證這一部位的成像始終銳利。每次拍攝都這樣選擇相應的對焦點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但若你在進行人像擺拍,要連續一張接一張地拍攝類似的照片,那麼這種時間投入是非常值得的。此外,即使你想將眼睛放在自動對焦點之外,你也應該儘可能選擇離眼睛最近的自動對焦點,從而將由相機傾斜而引起的焦平面偏移減小到最低限度。
如果你的相機有相應的自動控制功能,那麼你也可以將對焦這一任務交給它。比如專門的人臉追蹤自動對焦模式,就會比一般化的追蹤對焦模式精確得多。雖然與自動對焦相比,在對人臉這樣的動態物件進行拍攝的過程中,使用手動對焦這一方法操作起來會比較困難,而且耗時較長,但也並非沒有可能。一個亮度較高的取景器以及一個高速鏡頭可以使精確的手動對焦更加容易。某些相機的數碼取景器還具備特殊功能,能夠透過色彩效果著重表現照片中呈明顯對比的區域,從而凸顯會銳利成像的影象元素。
使用同一套機身、鏡頭的時候,若你總是發現,雖然都經過有意識的對焦,但焦點總是無法精確位於模特的眼睛之上,那麼可能是由於相機系統中有“對焦位置靠前”或者“對焦位置靠後”的問題。手動對焦與自動對焦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這一問題。在此情形下,你就需要自己或者是委託專業廠家對相機進行調整。
模特應該直視鏡頭嗎?假若拍攝過程中模特直視鏡頭,那麼當這張照片被人觀看時,照片中的模特便似乎在直視著觀看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你的照片在觀看者與模特之間建立了一種令前者幾乎不可迴避的緊密聯絡。這就像在現實生活中一樣,若我們被某個人直面注視,那麼我們便會在潛意識中感到他對我們構成潛在的威脅,從而對此人集中注意力,提高警惕。
像是在現實世界中一樣,照片觀看者會立即感覺自己被人關注了,從而被直接拉進這種相互關注的關係中―對模特的注視進行迴應,但他並不能過久保持這種目光接觸。這就像小孩子們玩的互相盯人遊戲,只不過是因為模特的目光已經被靜態定格在照片之上,所以此輪比賽必然是模特獲勝。因此,若你要求模特直視鏡頭(或者穿過它看向某種並不在場的東西),那麼所得的照片效果會讓觀看者投注極高的注意力―但停留時間不會太長。
但是,若你的模特並不是直直地盯著鏡頭,而是看向相機的上、下或是側面,情況又有了變化。此時,照片中的模特與照片觀看者之間並沒有一種直接的、不能迴避的關係;取而代之,觀看者會感覺到,他似乎被邀請來靜靜細賞模特的面容。他可以避開模特的目光,不受其打擾,從容不迫地細細打量照片所有精細之處,對模特表情進行深入探究。能夠長時間地關注一個人的面部,這一點就可以喚醒人們對陌生人的好奇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好奇心隱藏於所有社會性動物的內心,它差不多可以被稱為偷窺欲。特別是當照片中的人物形象顯得非常有趣,似乎飽含故事時,他那避開鏡頭的含蓄目光更會吸引觀看者長時間地細品照片,並在今後時不時地樂意再看一看。
-
3 # 電影膠片使用者
為了拍出眼神光,可以在相機(攝影者)左側或者右側,放置一隻點亮的燈泡,其平角及高度角,與被拍照者 形成45度左右,這樣,被攝者的眼睛瞳仁上,就產生了光點。拍出來的照片,就顯得有精神。
當然,用來製造光點(亮點)的光源,也可以左右各一個。但光線不可太強,以避免對人像面部產生不自然的光照,損壞人物美好形象。
如果使用反光板,要仔細觀察,避免光點太大,可以移動距離,使光點達到合適大小。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一些措施,就不再贅述了。
(個人見解,難免有誤)
-
4 # 攝影講習所
俗話說:畫龍點睛。在人像攝影當中,一個大而圓的眼神光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神來之筆。人像攝影其實就是攝影誕生最本源的能動力,自古以來,人們都想看到真實的自己,也想把自己的音容笑貌凝固下來,為此,自從繪畫走入人們的生活,從帝王將相到下里巴人都把希望寄託於繪畫,但是,畢竟繪畫屬於創作性瞬間,而非決定性瞬間。畫的再像也不客觀,只能是無限接近罷了。
攝影誕生後就基本解決了記錄容貌的問題,除了在最初幾十年時間裡,由於感光材料的制約,人像攝影或許只停留在留個影的層次上,隨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逐步提高,人們已經對單純的留個影不滿足了,希望所留下的影像是凝固人生最美好和燦爛的一面,專業的攝影師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
眼神光只是人像攝影眾多技術當中之一,通常在十點位置和兩點位置上的眼神光最為精彩。看歷史照片會發現眼神光很亮也很小,是由於當時使用的是燈泡的原因,隨著影視閃光燈及柔光箱的出現,眼神光變得大起來,並且呈現方形或圓形,這是因為眼睛反射的是柔光箱的形狀。另外,由於中國婚紗影樓的用光習慣(多燈佈置平光效果),導致在眼睛當中出現兩三個眼神光,這種眼神光是非常不可取的。另外,還有人在黑色卡紙上鏤空不同的形狀(比如:五角星),然後在把卡紙放到閃光燈的柔光箱上,這樣,就會產生特殊形狀的眼神光。
-
5 # 滿嘴跑裝備
拍出好看的眼神光,其實你需要買個環閃。
便宜的一兩百,貴的好幾千。
上某寶或某東搜環閃即可,記得對應你單反的品牌。
回覆列表
你所說的眼睛裡的亮點即影樓裡攝影師所謂的眼神光。
眼神光的作用很大,能為照片增色不少,想要拍出眼神光最核心的要義是人物前面有強弱光源直接打到人物面部。也就是說你必須要讓一部分光源(可以是太Sunny)正面打在人物臉上眼睛部位。比如說太陽在南面,你採用自然光拍攝的話面朝北肯定無法拍出眼神光。
真要面朝北拍攝,可以在人物目前放一塊反光板,把光線反射到人的臉上。室內的話直接用燈箱布光打人臉就行。反光板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