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貓遊戲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我個人認為如果屢教不改的話。該打還得打。當然這裡不是指毒打。當說教還是改變不了孩子的壞習慣是,適當的打還是應該的。我小時候就沒少找打,我想說的是,現如今的00後想對比我們還是好的多,我是九零後,想起小時候被爸媽打的經歷,身上還是會痛,真的。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和別個小學的人打架了,被老師知道了給我媽媽說。我媽媽回家是給我心平氣和的說打架是不對的如何如何。

    我當時想,我媽媽也沒打我啊,於是第二天和小夥伴又去和別個小學的約架去了,第二次被我媽媽知道,你猜我媽怎麼打我的?衣架,掃把,鐵線。那滋味。真的不想再試第二次。但是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小學那次後我就沒打過架。其實說打架有點誇大,那時候就是你踢我屁股一下,我打你手一下的。

    來說現在的孩子,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反正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不能帶的太親,不能太寵。我們那裡現在學生打架出事基本是初中,甚至小學生。打架還用上了管制刀具。這讓大人在處理這些惡性暴力事件的同時不得不思考。孩子變成這樣到底是誰的錯?

    是孩子的錯?孩子暴力是有錯,但是想想這種惡性的源頭,我們知道在學校裡,首先老師是不可能教你的學生如何去打架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家長的教育,環境都有很大影響。或許你的孩子第一次打架只是用手,只是踢了別人屁股一下,但是你不去制止,你作為一個家長你不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他就會再犯,你的仁慈造就了一個校園人渣,我不是再說必須對孩子怎樣怎樣狠,我只是說該教育的不能落下。

  • 2 # 怪獸bobo

    很多父母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但不少人發現,無論怎麼反覆跟孩子說一些他似懂非懂的道理,效果都很微弱,孩子之後仍然會犯錯,並且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變得不太順暢了。那麼是不是用暴力比講道理管用的多?當然不。

    1、暴力效果短暫。孩子往往是因為害怕而妥協,並不是真正發現自己的錯誤而改正。好了傷疤忘了痛,過段時間就會再犯。

    2、有樣學樣。家長採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很容易學著家長的處理辦法,以後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心情鬱悶、語言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習慣性採取暴力行為。

    當然講道理要注意方式,用成人的方式講道理容易有負面影響。說教式的教育,會破壞親子感情,還會限制孩子的思路。

    1、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也跟著發脾氣,用發脾氣對發脾氣。這種感情用事的方法,絕對改變不了孩子好發脾氣的習慣。或者就把孩子推給父親管教,這樣就會使孩子產生“媽媽對他發脾氣毫無辦法”以後他會變本加厲地在母親面前發脾氣。

    2、瞭解孩子的需要,關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瞭解別的小朋友在玩什麼、想什麼、要求什麼等,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就比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開導和耐心的說明,是能夠消除或減輕孩子發怒的情緒的。

    3、切忌一味袒護,這樣會使他嚐到甜頭,這實際上是一種負強化,他就會鬧得更兇。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並記住一個道理:吵鬧發脾氣是沒有用的。經過幾次這樣的教育,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就會有所改變。

  • 3 # 積木育兒

    孩子做了一件在媽媽看來錯誤的事,於是媽媽採取了批評和冷淡的方式,想要以此減少孩子的錯誤行為。心理學上將導致某個行為減少的刺激(如媽媽的批評和冷淡),稱之為“懲罰”。有語言上的鞭笞,也可以有身體上的體罰,通常,父母打罵孩子的行為,大都發生在孩子做了不被父母接受或允許的行為之後。通常,我們很多人並不覺得打罵孩子、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有什麼不好,畢竟,我們就是在“棍棒出人才”的教育觀下長大的。

    當它真的管用嗎?不一定。

    “懲罰”這個刺激發生作用的機制在於,想要透過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使個體的某個行為消退:行為出現→施加懲罰(如打罵)→行為消退。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奉行“疼在身上才能記在心裡”的棍棒式教育的根源——吃點苦才能記得住、才不會再去做。

    這種方式有用嗎?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做法其實是站不穩腳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懲罰導致的真實結果跟父母想要達到的結果之間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另一方面,即使懲罰引發了相應行為的減少,也並非完全是由懲罰引起的,更多是因為父母的懲罰行為激發了孩子對愛的撤離的憂慮和擔憂,是孩子因為害怕關愛減少而對懲罰行為所做的暫時妥協,而且遺憾的是,這種“妥協”只能在短期內“有效”,但對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傷害卻是巨大的。孩子可能會被打疲了無所謂了,或者被打怕了,變得沒有自我了,不敢表達自己了。

    我想這一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的。

    鑑於此,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需要思索,“是否除了懲罰,我真的沒有別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了?”通常,那些執著於懲罰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會陷入這樣一個慣性思維之中:“我要給孩子一定教訓,先冷淡她幾天。”或是“我怎樣才能讓孩子聽我的?”“怎樣才能讓這個問題不再發生?”……

    這時,不妨強迫自己先暫停一下,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你會發現事情豁然開來:如,“孩子出現這個情況,是他碰到了什麼難題嗎?”“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我需要怎麼幫助他?”“這是一個錯誤還是一次試練?我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從中成長和獲益?”……

    父母轉換思路,從更長遠一點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出現的短期問題就會自動解決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能脫離孩子自己解決,需要將孩子納入進來,讓孩子參與到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自然,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結也就更緊密了。

    需要牢記:孩子犯了錯,懲罰孩子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基於這個基礎,才能更好地幫到孩子。唯有父母平等對待孩子,雙方針對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孩子本人,相信孩子會更願意嘗試做出改變。

  • 4 # 甜甜圈伐木累

    不打不成器」這句話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30歲以上的人都是一路被打大的,在許多家長認為「打你是為了你好」的想法下,這樣的教育方式,有時後卻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如果當你正打算要教訓你的孩子之前,或許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美國,對於孩子有嚴重的打罵都是違法的行為,如果你在盛怒之下甩了孩子一巴掌,或是打了一頓他的屁股,可能第二天就有官方人員來將孩子帶走,送到收養機構,而你也會因為虐童罪而入獄。

    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讓父母們怒火中燒,而且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需要獎勵跟懲罰一起進行的,懲罰也是教育過程中讓孩子瞭解自己錯誤的一種方式,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國,這些父母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懲罰孩子們呢?

    1

    獨處「Time out」跟限時「Time Limit」就是他們常用的兩種懲罰方式,例如,一位美國母親,家中有著3個小孩,分別為4歲,2歲半,還有1歲。2歲半的女兒正處於第一階段的叛逆期,美華人形容為「糟糕的2歲」(TerribleTwo),經常會發脾氣跟亂丟東西,甚至會在搶玩具的時候咬人。

    某一次小朋友都在一起玩的時候,2歲半的女兒把正要過來的妹妹推倒了,還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當媽媽出來看見後,看到她正在咬著妹妹,立刻將她抱起來,然後放在樓梯上說「你得獨處了/你不能再玩了」(You need to time out!)

    2歲半女兒坐在樓梯上,同時也哇哇大哭,但是她並沒有自己走下來繼續玩,只是坐在那邊哭,而媽媽又回去廚房忙著她的事情,並沒有理會她的大哭。

    大約10分鐘後,她不哭了,媽媽才走過來,問她知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她點頭說「不應該咬妹妹」,媽媽稱讚她勇於承認錯誤,而且講了道理給她聽後,讓她從樓梯上下來,親了她一下,女兒又開心地去跟妹妹玩了。

    2

    另一個例子,有一位10歲大的男孩凱德,長得非常可愛,有禮貌又懂事,而且遇到比他小的孩子也十分照顧,而詢問了他的父母后才知道如何有著這麼好的教育,有一次他們出去游泳,凱德正在跟朋友們一起玩水,一時興奮,就直接往不能跳水的區域直接跳下去,凱德的媽媽看見後,提醒了他一句,但沒多久後,凱德又跳了一次,媽媽立刻板起臉孔,叫凱德離開游泳池中。

    當凱德上來後,媽媽指著旁邊的一棵樹,要求他坐在樹下10分鐘不可以再到水裡去。凱德雖然不太高興,但也乖乖地坐在樹下,等10分鐘過去後,媽媽才允許他重新到水裡去,而且凱德也從此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專案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回家了。

    但是要如何讓這些孩子這麼聽話呢? 當妳一開始對孩子們說:「再玩5分鐘就回家好嗎?」孩子們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往往就會立刻答應,但是當5分鐘到的時候,小朋友通常會耍賴說「還要玩」,而這時候大人的態度就很重要,「說話要算話」,不管小朋友如何哭鬧,就算大哭大叫也不能妥協。經過幾次以後,小朋友們慢慢了解了「限時」的概念,就會乖乖地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想玩的或是該做的事情。

    玩是孩子最熱愛的事,剝奪玩的權利來作為懲罰手段,的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下次也容易吸取教訓。

    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因為孩子總是會跟大人對抗的,且孩子總是很會察言觀色,如果他一直哭鬧家長就心軟下來,或者嫌煩而滿足孩子的要求,又或者因為孩子不理會自己的斥責而作罷,破壞了自己訂立的規則,那孩子下次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家長。要有效做到「Time out」和「Time Limit」,必須要從嬰兒期做起。

    3

    許多美國的媽媽通常負責著家務跟照護孩子的生活,而且通常都有著幾個孩子一起,但是美國媽媽們似乎帶孩子看起來輕鬆很多,把小朋友往玩具房一放,就可以專心做家務。往床上一放,孩子就直接睡到天亮,放到餐桌前,就乖乖吃飯,其實一切都跟與孩子從小訂定的規則還有執行力度是否強硬有關。

    例如,一個朋友的兒子沈迷於網路遊戲,常常一玩起來幾小時都不停,父母常常因此而罵孩子,但孩子卻只當做耳邊風。就算家中有客人來訪,他的兒子也對客人視若無睹,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計算機螢幕上。

    他的媽媽說:「你已經玩了很久了,再玩15分鐘不要玩了。」孩子沒吭聲。15分鐘過去後,媽媽並沒有任何說法,孩子也把剛剛的限制給忘了。

    又過去了30分鐘後,媽媽做好飯端出來,看孩子還在玩遊戲,就開始大喊:「你這眼睛還想不想要啊,都玩一上午了!快來吃飯啦!」孩子還是沒有反應,媽媽端了一碗湯放到兒子的計算機桌旁,說:「喝掉!」然後開始向書房裡的爸爸吼叫:「你能不能管管你兒子,他都玩一個上午了!」

    爸爸聽到後走出來,摸著兒子的頭說:「不要玩了,吃完飯我們去遊樂場玩怎樣?」兒子聽到後,哦了一聲,馬上把湯喝掉,但是眼睛還是盯著計算機螢幕,然後又拼了命的玩了幾分鐘後,才不情願地跑到餐桌上來吃飯。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媽媽並沒有為兒子從小訂立一些規則,或者是自己沒有按照訂立的規則嚴格執行,讓小朋友不把父母的話當作一回事。

    而父親也沒有采取任何懲罰手段,卻反而用滿足孩子其他的願望來中止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這樣反而容易導致孩子霸道無禮,只會一味放縱自己並認為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理所當然。

    4

    對於美國媽媽來說,她們帶孩子的方式或許看起來非常狠心,有時逛超市的時候,會看見一些媽媽在專心為自己挑衣服,而一兩個月大的寶寶卻在籃子裡哭個不停,媽媽就好像沒聽見一樣。

    有時候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哭了這些媽媽不去抱。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美國媽媽稱之為「哭就放下隨便哭,笑就抱起陪他玩」的道理,其實也是對嬰兒哭鬧「Time Out」的一種懲罰方法。

    如很多美國夫妻為了不影響夫妻生活,孩子三四個月大便讓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並讓孩子睡整夜。如果你問她們是如何做到的,孩子那麼小不會哭著要喝奶嗎?

    她們會說,嬰兒哭是對肺部呼吸的鍛鍊,只要控制不哭超過45分鐘就不會有問題,而寶寶通常哭15分鐘左右就會自動睡著了,下次她知道哭也不會有人來抱就不會再哭了,而是會一放到床上就會乖乖睡覺。也因為知道晚上不會有奶喝,白天自然會多喝奶。

    而例如吃飯問題,美國媽媽通常是安排寶寶坐到高椅上吃飯,孩子愛吃就吃,不愛吃就算。只要離開高椅,便不會再給孩子吃了。這樣就會養成了孩子坐在高椅上吃飯的習慣,如果不乖乖坐在高椅上,那就沒得吃要餓肚子了。孩子嘗過餓肚子的苦,自然便會乖乖在規定的地方吃飯了。

    而等到孩子能自己吃飯時,美國媽媽通常也不餵了,隨便孩子自己吃,很多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都會吃得一塌糊塗,媽媽們也無所謂,只要他們能自己動手吃就好了,再加以一些如何用湯匙叉子之類的引導,慢慢地孩子便能掌握吃飯技巧,一兩歲就能自己吃飯不需要家長餵了。

    5

    在我們中國父母看來,總是擔心孩子吃不多吃不飽長得不夠好,所以孩子不想吃了還要追著喂,或者吐出來了還要塞回去,其實這樣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厭食。

    其實孩子餓了自然便會吃,孩子不想吃的時候表明他還不餓,強迫孩子吃只會有反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寶寶通常嬰幼兒時期很多都比美國寶寶長得胖長得壯,但到了5.6歲開始,美國孩子就開始突飛猛進了。

    當然這一切也跟跟食物型別不同有關,華人給寶寶吃大量澱粉類食物如米飯麵條容易造成肥胖,而美華人給寶寶吃大量奶製品以長高長壯,同時也有跟飲食習慣有關。

    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對於孩子們的成長會比你多塞許多食物給他更有幫助。

    當孩子們上了幼兒園,一定會有一個哭的過程,哭過幾次後,他們就會了解,到了放學的時候,媽媽自然會出現,他們就會開始參與園內的遊戲跟交朋友,也不會再哭了,甚至會每天吵著要去上學。

    而如果剛開始幾天看著孩子哭得那麼慘而不忍心,然後不讓孩子上幼兒園了,那孩子永遠學不會獨立自主,永遠對父母依賴並無法長大。只要夠狠心,孩子沒有培養不好的。

    所以,有些時候,一味順著孩子,讓他們予取予求反而是害了他們,身為父母的角色,就是有責任讓孩子們培養良好的習慣跟獨立的方式,這樣一來,不只可以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建立規則跟習慣後,父母們也可以更輕鬆,不用每天追著孩子跑。

  • 5 # 直爽Sunny好少年

    從短期來看簡單粗暴的暴力教育可能會更管用,然而從孩子的長期身心健康發展來說,正面管教更符合孩子的發展。但正面管教,並不是說讓我們無條件地不分場合地講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時效,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在人心情不好時會選擇性的使用逃避反抗那一部分大腦,所以在這個時候,無論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不會被接受。所以即使是講道理也要在孩子的心情平復之後,雙方的心情都比較平靜時進行。暴力的管教,只能壓制一時。在孩子有能力選擇不同的生活環境或者行為時,她們會做出反抗,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 6 # 藍藍湖

    用屢教不改來定義自己的孩子,說明父母的一直以來的教育出了問題。要不是家長制作風,要不是干涉過度,要不是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父母大吼一頓或者使用暴力,孩子怎麼也是孩子,被這樣的陣仗嚇住了,或者受了皮肉之苦暫時屈服了。於是大人覺得有效果,陷入了惡性迴圈。

    家長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守規矩而不是聽話,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大人省心孩子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球場流氓都有哪些讓人討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