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妍如

    的確有了孩子以後,夫妻之間的矛盾會增加很多,不過這些矛盾我個人覺得並沒有什麼原則上的不同,大家的出發點還是一致,就是為了孩子好,父母雙方由於各種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造成了養育孩子的不同觀點與態度。矛盾既然出來了,那麼就想辦法去解決,只有不是原則性的矛盾,夫妻雙方能做在一起就面前的情況進行探討,分析原因,再一起找出解決方法,如果沒有找到,那麼大家一起學習,多看看書,多討論討論,只有大家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這個家,我相信不吵鬧,不指責,不抱怨,相互保持著體貼,理解的心態,那麼肯定很容易解決。

  • 2 # 武王愛寶

    的確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父親母親肯定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各自接受的養育觀念不同所以才對對方有意見的!我覺得,夫妻雙方要彼此寬容,不要得理不饒人,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健健康康的,就不要吹毛求疵的指責對方了!我寶寶一歲多了,老公經常會發表一些意見。我覺得挺好的,有時候男人並不是不信任你,覺得你照顧不好孩子,他只是下班回來一天不見的想念加上對後代強烈的責任感和關愛!不知不覺的就詢問和指責了!互相理解最重要!孩子好最重要!

  • 3 # 手機使用者23063782851

    有啥說啥,咋對寶寶好就採用唄!說過就別再提,別藏在心裡不說還埋怨對方做的不好!畢竟誰也不是對方腦子裡的蟲!

  • 4 # 小中醫邱邱—脾胃

    讓父母瞭解孩子是因為他們關係不和而發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部分父母都以為孩子不懂事。但是當父母明白自己的問題實在影響著孩子時,並不等於事情就會好辦。

    不合拍的夫婦,一般都是長期各自修行,已成習慣,要改變談何容易。而有矛盾的父母,很自然地就會把專注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就會只親孩子,不親大人。尤其是母親與孩子關係,往往變成難分難解。最常見的家庭結構,就是母親與孩子結盟,父親在一旁又羨又妒,卻完全無法介入。又或者父親與孩子成伴,母親站在外圍。下面這對夫婦的故事,是這種家庭結構的特寫。

    他們來找我時,主要是孩子行為失控。

    兩個兒子,一個七歲,一個九歲。本來說是大兒子得了抑鬱症,不聽教;但是很快就發覺,小兒子的行為,更讓父母頭痛。

    那天小兒子在我的診所內,大叫大跳,幾乎把診所拆了。父母苦苦哀求,孩子更是一觸不可收拾。我示意父母不用多言,只要牢牢地把孩子反手抱往,讓他安頓下來。很簡單的技巧,但是執行起來可不容易。一個七歲的孩子要發作起來,也會力大無窮。父親用身體抱著他的手腳,他就用頭去撞,把我房間內的茶几及上面的書籍丟滿一地。哥哥反而十分合作,不但幫我把書籍收拾好,還與我合作給父親作示範,讓我把他交叉手抱著,他就不停衝撞,讓父親有機會仿效怎樣有效地把孩子制服。折騰了一大回,父母終於成功地把小弟的精力耗盡,安靜地離去。

    事後分析起來,原來父母因為長久地無法處理孩子的行為,便決定分頭辦事,小弟交由母親看管,哥哥則交由父親處理,如此一來,母親每天都花費幾個小時與小弟共處,小弟成為母親的伴,形影不離。父親每次想幹涉,都會遭受小兒子大肆反抗,他如果忍不住發作,便連妻子都會生他的氣,把他推走。滿腔情懷,只有放在大兒子身上。

    只有孩子沒有夫婦

    父親對大兒子是無微不至,尤其兒子發病後,更是誠惶誠恐,生怕刺激了兒子。為了讓他吃藥,父親費盡苦心,把孩子騙去看醫生,結果孩子發覺受騙,又是一番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孩子開啟窗臺威脅要跳樓,父親嚇得事事遵從。大兒子開始不上學,弟弟也跟著仿效。父母更是憂心如焚。

    聽了父母的陳述,我十分驚訝,怎麼這一對年輕夫婦,滿腦子只有孩子的故事,卻完全沒有夫婦的故事。怪不得他們在與孩子的較量中,輸得一塌糊塗。我問父親:「在你成長的時代,你有沒有一些時候,會特別擔心父母?」

    他想了一下,說:「年少時父母都忙於工作,很少理會我們,但是我記得有一段日子,特別擔心他們會分手。他們其實很少正面衝突,只是看到他們沒有話說,我就覺得事態不妙。」他繼續說:「那是很奇怪的一種感覺,那時我才八九歲,我不怕他們罵我,但是很怕他們不和。尤其是我母親有時會問我,願意跟她,還是跟爸爸,我就更加憂慮。」

    這一對眼睛長年放在孩子身上的夫婦,很少提起自己的事。父親一直都認為自己的家庭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打開回憶之門,原來也是個曾經為父母關係感到不安全的孩子。

    我問他們:「你的孩子有理由也為你們擔憂嗎?」母親笑說:「我有時也會這樣問孩子;你會跟我還是跟爸爸?」她又說:「我的童年其實無憂無慮,在農場長大,跟著男孩子四處跑,撲蝴蝶,捉麻雀,自由自在。但是不知何故,我成為母親後,對孩子的要求就很嚴格,考試考九十九分也不成,非一百分不可。」

    夫妻間的矛盾

    這正是夫妻之間的一個矛盾,因為丈夫心底並不認同妻子對孩子的嚴厲要求,即使表面附和,心中卻暗為孩子抱不平。久而久之,他自己也是滿肚子委屈,他說:「我覺得在家中自己是第三個孩子,要聽太太的話。」他不知道,正因如此,妻子心中就充滿不被丈夫保護的苦澀。加上小兒子曾經遇上車禍,她不斷怪責自己當時沒有及時護著兒子,與小兒子就愈加難分難解。

    她說:「我實在享受與次子一起,他也特別寵我,我們有時談話,笑得吱吱喳喳的,特別窩心!我知道大兒子會很妒忌。」其實不只哥哥妒忌,父親也難以加入。一家四口,不知不覺就分成兩個陣營。母親覺得父親過分溺愛長子,父親覺得母親與次子太過依附,但是誰也不去勸誰,只是冷眼看著對方觸礁。

    我問母親:「你既然是那麼自由地成長,怎麼會變得如此拘謹?」她說:「我也不明白。可能是我曾經長時間與姐姐居住,姐夫每晚夜歸,甚至不歸,我就剪下報章上很多親子教育的文章,貼在家中顯眼的地方,讓他看見!」她又說:「不知何故,我很怕丈夫不回家,如果他有事回不來,我就會很焦急,連兩個孩子都會不停問我,爸爸什麼時候才回來!」

    父親說,他其實很少夜出,但是偶然的外出,都會讓家人憂慮不已。也許母親自己生活在農場的日子雖然無憂無慮,但是跟著姐姐的一段時光,卻是讓她飽嘗一個丈夫不在身旁的妻子,心中有多麼的不踏實!即使她自己的丈夫很顧家,甚至顧家顧過了頭,也無法讓她釋懷。

    孩子的危機

    丈夫說:「我不但照顧兩個孩子,其實我也照顧老婆,好像把她當作第三個孩子!」既然如此,妻子為什麼要生他氣?幾經探索,她終承認丈夫對大兒子太關注,自從長子出生,萬千寵愛就集於一身。自己反而被拒之門外。

    但是一個母親怎麼可以與兒子爭寵?她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而且這種微妙的感覺,總是有理說不清,誰也不能明白。丈夫尤其不解,在他的意識中,一直都是跟著太太的意願行事,只覺得無論怎樣做,都不能讓妻子滿意,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漸漸地他就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行列,與長子尤其密切,而母親,就與次子結成一派。一個家庭的結構,就是這樣神推鬼擁,不知不覺地形成。如果不是孩子出了問題,他們可能繼續那落寞的家庭生活,讓心中那一股不言的遺憾,永遠深藏,表面上是個美滿家庭。

    但是孩子的心理困擾,讓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抉擇;要嘛就是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當他們患上了精神病去處理,要嘛就乘機處理夫婦之間隱藏曆久的暗湧,組織一個真正快樂的家庭。孩子的危機,其實也可說是為父母帶來新機會。母親十分感慨地說:「記得少時與家人晚間在農場看星星,父母二人有說不完的話,我們幾個孩子就很有安全感地自己嬉戲。」

    一個真實的故事

    米媽今天給大家講述的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之所以用第一人稱寫,是因為大家看起來比較感同身受。

    怨恨中長大

    2008年夏,我研究生畢業那天,父親苦笑著對我說:送你一個“禮物”,我和你媽離婚了。聽到這個訊息,我並沒有多難過——我終於不用夾在他們倆的戰爭中做人了。

    父母離婚之前,母親像極了祥林嫂,幾乎每天都向我訴說父親的種種不是,還到父親單位鬧,這不免讓我對母親產生煩感,甚至厭惡;父親則會利用我這一點去“對付”母親。

    某年除夕,因為一句玩笑,他們在一家人面前大吵。父親犯了心臟病,我一時惱怒打了母親。衝出家門,馬路上煙花盛放,我卻大哭不止,心凍成了一個冰疙瘩。

    原本以為父母離婚後,日子會好過一些,但是幾年下去,我發現我錯了。

    我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父親禁止我與母親聯絡,就連我結婚時,母親送來的禮物,父親也替我回絕了。

    我發現,在父親面前,永遠都要聽他的。

    後來,爺爺奶奶相繼去世,每逢春節,家裡只剩下我和父親,像平時一樣,吃完飯,就各進各屋了。過年,成了我的負擔。

    尋找我的姥姥

    我女兒出生後,父親不想幫我們看孩子,加之我的母親缺席,照看女兒的重任便落在了岳母身上。

    岳母看孩子很盡心,僅用一週時間,就把女兒的作息和飲食調整得十分規矩。每天,我們都能拿到她在一個專門的小本子上記錄的女兒的一天的“生活”。

    岳母心態很好,從不叫苦叫累,反而覺得自己退休後能為女兒女婿做點什麼是自己的福氣。岳母的愛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有一次,岳母逗女兒玩,一不小心把孩子摔了,額頭上鼓起了一個大紅包。岳母哭了,又內疚,又自責。

    我趕緊說:“媽,沒事!”接著衝著女兒做了一個鬼臉,女兒笑了,“你看,她還笑著呢,沒摔傻!”

    把女兒送到岳母懷中,我突然在那一刻體會到岳母其實比我們更心疼更後悔。岳母煮了個雞蛋趁熱在女兒的大包上滾來滾去地按摩,這樣可以減輕疼痛。

    晚上,我失眠了,眼前像是不停地播放著電影:還沒入冬,岳母就給女兒做好了小棉襖;寒冬半夜,女兒發燒,岳母和我們一起去醫院;女兒病了傷了,岳母比我們更擔心,更緊張……

    我的眼淚嘩嘩地流,因為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

    兩歲之前,我一直在縣城的姥姥家生活,因為父親母親工作太忙。兩歲的某天,姥姥在庭院裡曬衣服,衣架一不小心砸在我頭上又滑到了我臉上,幸好姥爺身手敏捷一下子抓住了衣架,但上面的鐵絲鉤還是在我的右眼角上方劃出了一道口子。

    父親很生氣,把我接回了省城爺爺家。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姥姥。

    每當我問起姥姥,父親總是不耐煩地對我說:你姥姥差點把你的眼睛弄瞎!看見眼角那道疤了嗎?那就是你姥姥姥爺不愛護你造成的!就這樣,我的內心深處也慢慢燃起對姥姥的恨意。

    直到我生了女兒,因為我的女兒,我跟岳母接觸,我那顆板結的心才稍有鬆動。當年,姥姥一定也像岳母這樣,用盡了心思照看我,衣服架砸傷了我,姥姥一定也很心痛吧……

    我決定:我要去找我姥姥!

    解開心結

    父親拒絕告訴我母親和姥姥的聯絡方式,還大罵我不識好歹,命令我遠離母親和母親的家人。

    我知道我內心住著一個哭泣的小孩,但我長大了,我不能一直在抱怨中在恨中過一輩子,我長大了,有能力改變些什麼!我沒再像從前那樣妥協於父親,而是選擇了堅持,這也是有生以來我對父親的第一次反抗。

    一個週五的晚上,我開著車,帶著妻子、女兒向我姥姥所在的縣城出發了。車子在顛簸,我的腦海裡也在晃悠一句話:茫茫人海,您在哪裡?

    我只記得姥爺的名字,姥爺家似乎住在一個部隊的宿舍,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資訊。我們在縣城轉了整整兩天,找尋了所有的部隊宿舍,卻一無所獲。就這樣,我們堅持找了三個星期。

    第四個星期,當我把車開到一個小衚衕裡時,我的小宇宙突然興奮起來。我趕緊問旁邊一位老人:大爺,你認識李勝利嗎?80多歲,以前過當兵。

    認識啊,就住後面那個小院。

    那一刻,我淚水迸流,心臟狂跳。我小心翼翼地領著妻子和女兒走進小院,熟悉的氣息像瀑布一樣撲面而來,記憶的閘門忽地一下全部打開了。

    一位老人從屋裡走了出來,你們找誰啊?

    沒有任何鋪墊,沒有任何思索,我雙膝跪地,撲倒在姥爺懷裡。姥爺有點驚慌失措,但冥冥之中卻用雙手緊緊抱住我。我終於大聲地喊出了憋在心裡有30年的兩個字:姥爺!

    小圓……這是小圓吧?姥姥從屋裡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欣欣是我的乳名,這麼多年了,姥姥一眼就認出了我,她不停地撫摸著我眼角那道疤痕,眼裡仍有的歉疚像刀一樣刺在我的心上。再次的重逢相隔30年,但坐在一起聊天,我和老人卻那麼自然、溫暖、心安。自從父親把我接走後,姥姥就病倒了。連家裡衣服架都被收了起來,因為姥姥一看到就會掉眼淚。姥姥從抽屜裡拿出幾張舊照片,那是我小學軍訓時的照片,是很多年前母親帶回來的,再往後的幾年,就徹底沒了我的訊息。

    我接過那些泛黃的照片,淚水再次失控地湧出眼眶。不懂事的女兒用小手不停地給我抹眼淚,她也哭了。

    我們聊了很多,我用我最大的“力氣”解開了姥姥這麼多年來心中的那個愧疚的結。

    這些年,父母之間一直在互相怨恨,這些怨恨在我心裡發芽、瘋長,但非常幸運的是我選擇了一個有著和氣融融家庭的妻子,有了一個有愛又顧家岳母,也慶幸自己終於鼓起勇氣去尋找姥姥。

    或許,我的整個童年、青春很不幸福,我也曾經一直抱怨給予我這一切的父母。但我長大了,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有責任、有能力主動去努力改變這一切。幸福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帶著女兒去看姥姥和姥爺,平時也會經常互通電話。我也會很自豪地對女兒說:“就你有姥姥麼?爸爸也有!

    米媽的話

    80後的我們這一代,趕上了房價高、找工作難等客觀原因,壓力難免會大一些。夫妻間的矛盾,滋生了很多負面的東西,有些夫妻天天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些夫妻壓根不說話;有些夫妻走到了頭,離了婚;可是,無論你們的關係有多差,都曾經相愛過,還有了愛情的結晶——純真的孩子。

    離婚家庭的孩子,性格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執和缺陷,所以但凡夫妻間的矛盾,不要傳遞給孩子,他們只是孩子,和你們的夫妻矛盾無關。換句話說,上一代的恩怨,和下一代有什麼關係呢?無論你是媽媽,還是爸爸,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有一個壞爸爸,你有一個壞媽媽”,不要把自己對對方的恨意轉嫁到孩子身上。千萬切記切記。因為夫妻不和,導致孩子愛無力、愛無能,甚至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抱怨父母一輩子,永遠走不出童年陰影。我們要說的是,永遠要記住:幸福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在聆聽臺灣心理學家楊明磊老師的課時,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雙胞胎姐妹生活在一個時常爭吵的家庭裡,後來,姐姐婚姻非常不幸,因為她從父母那裡看到:原本相愛的人卻天天爭吵,她認為婚姻是虛無的。然而,妹妹的婚姻卻非常幸福,因為她看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面:父母雖然天天爭吵,但始終在一起,愛,就是恆久忍耐又有慈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見王瀝川第二季什麼時候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