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孔子與左丘明的關係到漢代特別是東漢以後才被人提起,按漢以後的儒生們的說法,

    一、左丘明授經(指《春秋》)於孔子,那麼順理成章的是,左丘明就是孔子的學生;二、孔子為素王,左丘明為素臣,即為君臣關係。此種說法源於孔子被後來的帝王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因《左氏春秋》為後儒們定位為三傳之一,因此也在孔廟裡給左丘明安了把椅子,跟孔聖人一塊吃冷豬肉。而本博主的看法是:一、左丘明授經給孔子,他們沒有師生關係;二、左丘明與孔子關係不錯,是朋友,但左丘明地位在很多時期高於孔子。理由如下:

    一、《春秋》是魯國宮廷檔案,掌握在魯太史左丘明手裡,孔子要看必須從左丘明手裡拿,後儒們為了說明《左氏春秋》和孔子編訂《春秋》的關係,更為了抬高孔子,就把事實顛倒了。《春秋》起桓終悼,只是國家檔案的一部分,整部檔案都由左丘明和他的同事們整理出來,就沒有再向孔子學習的必要,因此有師生關係也只能是孔子稱左丘明為老師,但這個說法於史無據,也沒必要硬扯。

    二、素王素臣之說,本是後儒們臆想後的臆語,因為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是孔子死後的牌位而非活的孔子。後儒們拔高孔子也是為了拔高子,好讓自己飯碗裡的肉多一點。孔子的成功在死後的幾百年之後,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在活著時官運不好,經常下崗,除了教了一幫鐵桿兒學生外,混得並不行,而左丘明世襲太史,官做得穩,一直幹到退休,從總體上看,地位高於孔子。現在有人認為太史就是今天的史志辦主任,地位不高,大錯矣,本博主將在另文對此介紹。

    於是本博主為孔子與左丘明之關係作如下定位:

  • 2 # 布衣閒人10

    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偏訂了《詩》、《書》、《易》、《禮》等文獻。他及弟子的言行被編錄為《論語》一書。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認為“仁”即“愛人”。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他在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自西漢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中國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二,左丘明。左丘明(前502——前422)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與孔子同時,年齡或稍長於孔子。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所以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國語》屬於史書中的“雜史”,開創了中國用國別體記述歷史的先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採用國別體編寫的史書。所記歷史從周穆王伐戎開始,直到韓、趙、魏三家滅知伯結束。書中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許多重要史實,儲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左丘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稱左丘明為“君子”。

    三,孔子與左丘明的關係。兩人同處一個時代——春秋末期。為了著述歷史,孔子與左丘明曾經一同“如周,觀書於周室”。也就是說,他倆曾經一同到周太史那裡查閱過歷史檔案。回到魯國後,孔子便寫出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

    “左丘明”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論語》裡:“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第五》)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過分卑恭,左丘明認為可恥,我孔丘也認為可恥。心裡隱藏對人的怨恨而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孔丘也認為可恥”。

    從二人同去周室查閱檔案以及孔子《論語》中的這段話,不難看出孔子和左丘明的關係不但過從甚密,而且感情甚篤,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 3 # 百家菜

    左丘明與孔子應該是朋友關係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從這句就看得出,孔子是很尊敬左丘明的。

  • 4 # 果雪兒幼兒中醫國學

    二人亦師亦友,同道中人,一聖一賢,殊途同歸。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左丘明的名字最早出現在《論語》:“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從孔子的語氣中不難體會出孔子將左丘明引為同道,對於花言巧語、偽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恥.由此得知,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而且與孔子關係甚篤.

    史聖左丘明與文聖孔丘是同時代人,且關係非同一般。從孔子對左丘明的尊重來看,似乎左丘明年齡長於孔子。據《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左丘明以花言巧語、口密腹劍、懷怨而結交者為可恥,他是非常正直誠實的君子。文聖孔子在這裡把左丘明尊為老大哥,作為榜樣典範來看待的。又根據從孔府檔案館獲取的《左傳精舍志·薦聖圖》所載:“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將其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以知之?’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子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從這段文字可知魯侯非常器重左丘明,遇大事與商量,徵求意見。左丘明足智多謀,才思敏捷,比喻恰當,對答如流,不愧身居要職,高人一籌。以此情景而論,可見是時左丘明的年齡、地位和威望絕不亞於孔子。

    孔子上任之後,與左丘明為摯友同道,關係異常密切,從以下幾段文字即可看出。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載:“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記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文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指,為有所剌譏褒諱挹損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查《前漢書·藝文志》載:“昔孔子閱魯史以修《春秋》,書有褒貶不可以書見,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夫子所言而作傳。”漢宣帝時博士嚴彭祖所作《嚴氏春秋》引《觀周篇》載:“孔子修《春秋》之經,丘明為傳,共為表裡。”《晉書·荀嵩傳》載:“孔子懼而作《春秋》……時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人精究。孔子即沒,微言將絕,於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以上記載,孔子和左丘明共乘一車去周朝查閱史料,要看當時大量的竹簡古文,共議分工《春秋》之經傳,可見時間不短,配合默契。左丘明從小生活在史官世家,應該說修史比孔子更有發言權,條件與資歷更深。再說左丘明祖孫所在的魯國太史室更是優秀。昭公二年,晉韓厥觀書於魯太史室,見易象與魯《春秋》,嘆曰:“周禮盡在魯矣!”

    左丘明與孔子二人是同時代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援,且是志同道合的摯友。左丘明器重孔子,稱孔子為聖人,並大公無私、直言敢薦人才於魯君,以發揮其聰明才智,於國於民利莫大焉!孔子對左丘明亦非常崇拜,異常讚賞。肥城古有八景,其一為書院秋風,書院在鳳凰山之陽(今桃園鎮境距衡魚十里),相傳在丘明退休隱居都君莊後,孔子前來拜訪老友,在鳳凰山前遇雨,曾曬書於此,後人改稱山前小莊為“曬書城子”,並立書院以紀念此事。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肥邑知縣史廷桂聞孔子訪丘明遇雨曬書事,吟詩一首曰:“古今人說曬書城,此地何由得此名?宣父過時開典籍,太陽當午照文明。獨憐古院基猶在,況值秋風景倍清,只此可修賢聖業,何須鄒魯訪群英?”“可修賢聖業”即學習君子丘明和文聖孔子,可成聖賢,可成人才。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肥城縣誌》序載:“昔樂正子春曰,(孔)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焉。”君子,即孔子對左丘明的尊稱。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而左子是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萬昌華教授在《中國史學之祖左丘明》一文中說:“左氏不僅有才,而且具有史德和史識,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歷史學之祖。”“中國長期以來有左丘明為素王孔子的素臣之說,實際上二者的關係並非如此。就人格、學識和成就而言,左丘明不亞於孔子,二人共同研究歷史沒有主次之分。”“與《春秋》相比,《左傳》一書中思想觀點上也有突破和發展……這些都超出了《春秋》思想的藩籬。”孔子的學術思想被歷代統治者利用,因之得以弘揚。左丘明為史官,國君之功過他秉筆直書,所以他雖貢獻巨大,卻被歷代統治者冷落,幾乎成為被歷史遺忘的人。今逢太平盛世,我們弘揚左丘明精神,即責無旁貸,又順理成章。

    左丘明後裔丘氏與孔子之後裔,相互認可,世代友好,友情不斷。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左丘明為“經師”之後,曾在孔府召見左丘明後裔“啇丘公”,孔子後裔瞭解其先祖孔子與左丘明為至交,對啇丘公非常友善,並宴請啇丘公。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冬十月,“天子有事於封禪,禮即畢,因幸曲阜以太牢祀孔子,追封文宣王。凡屬先賢后裔,鹹加恩寵,追封左子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相傳宋真宗在曲阜孔府召見丘芳,孔子後裔待丘芳為上賓,以後來往亦如至愛親朋。明朝,孔子後裔將左丘明以“史聖”推崇給嘉靖皇帝,嘉靖敕封左丘明為“先儒”,並敕建墓門坊,御書“先儒之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肥邑知縣呈報衡魚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為史祖奉祀生,省巡撫委託孔府衍聖公孔廣棨訪查證實,丘行鍵確係史祖裔孫,於是建議呈批。後孔廣棨曾為丘行鍵夫人題寫“慈範光前”匾額,後因丘行鍵之子邱漣(又名玉潔)慷慨捐資修築縣學宮及諸祠,襲任奉祀生,孔廣棨又為之題匾“承先衛道”(現兩匾尚存)。據孔府檔案館所存文獻載:“禮部為懇恩事儀制司案呈據奉祀生邱玉潔呈稱,竊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奉部充補奉祀生,領有紙照,於本年八月間跟同衍聖公慶祝萬壽(乾隆皇帝誕辰),到京患病,未及同歸。”嘉慶八年,衡魚邱氏呈請審批左丘明奉祀五經博士,孔府衍聖公極力支援,可見左丘明與孔子世代友善,親如一家。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於孔府文物檔案館的《左傳精舍志·薦聖圖》載:“趙師聖雲:‘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還與左丘明一起入周觀史修《春秋》,《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其為表裡。”

      孔子逝世後,左丘明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傳後世,遂作傳釋經。這就是史稱的《左傳》、《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傳》、《春秋左氏傳》等。《史記·十二侯年表·第二》載:“是以孔子明王道,於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治《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文法,玉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剌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漢藝文志漢書·藝文志》載:“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是則吾能徵之矣。’以魯國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要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以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左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為研究春秋以及此前政治、軍事、經濟,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歷史,也為孔子研究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材料。《山東通史·先秦卷·〈左傳〉》載:“在經學史上,《左傳》是古文學派的重要經典,因其以史事講解《春秋》而著稱,它不但比《春秋》多記載了17年的歷史,而且敘事遠比《春秋》詳細、完整、生動,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歷史文學價值。”《左傳之武略》曰:“左氏文字,為百家之祖。國策、史漢、韓、柳、歐、蘇,無不摹仿。其章法、句法、字法、遂卓然自成一家言。欲讀古文而不精求於《左氏》,是溯流忘其源也。”

    國學幼兒園公益聯盟.北京果雪兒幼兒國學教育教學中心,作為更適合國學幼兒園的國學品牌,致力於為更多國學幼兒園提供溫暖、貼心、滿意的高質量系統服務,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階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當然,孔子與左丘明的關係到漢代特別是東漢以後才被人提起,按漢以後的儒生們的說法,

    一、左丘明授經(指《春秋》)於孔子,那麼順理成章的是,左丘明就是孔子的學生;

    二、孔子為素王,左丘明為素臣,即為君臣關係。此種說法源於孔子被後來的帝王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因《左氏春秋》為後儒們定位為三傳之一,因此也在孔廟裡給左丘明安了把椅子,跟孔聖人一塊吃冷豬肉。

    而有人看法是:

    一、左丘明授經給孔子,他們沒有師生關係;

    二、左丘明與孔子關係不錯,是朋友,但左丘明地位在很多時期高於孔子。理由如下:

    1、《春秋》是魯國宮廷檔案,掌握在魯太史左丘明手裡,孔子要看必須從左丘明手裡拿,後儒們為了說明《左氏春秋》和孔子編訂《春秋》的關係,更為了抬高孔子,就把事實顛倒了。《春秋》起桓終悼,只是國家檔案的一部分,整部檔案都由左丘明和他的同事們整理出來,就沒有再向孔子學習的必要,因此有師生關係也只能是孔子稱左丘明為老師,但這個說法於史無據,也沒必要硬扯。

    2、素王素臣之說,本是後儒們臆想後的臆語,因為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是孔子死後的牌位而非活的孔子。後儒們拔高孔子也是為了拔高子,好讓自己飯碗裡的肉多一點。孔子的成功在死後的幾百年之後,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在活著時官運不好,經常下崗,除了教了一幫鐵桿兒學生外,混得並不行,而左丘明世襲太史,官做得穩,一直幹到退休,從總體上看,地位高於孔子。

    於是有人為孔子與左丘明之關係作如下定位:

    二人關係不錯,是朋友,政治與學術關點一致,左丘明比孔子稍大,活的年紀也比孔子長。

    可以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關於中世紀的日本漫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