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東站

    電影中,慰安婦老人們以積極樂觀,充滿Sunny的晚年生活,強大的韌性、治癒力,將“活著”二字的真諦展現的淋漓盡致。紀錄電影《二十二》海報-豎版紀錄電影《二十二》首映嘉賓合照

    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正式登陸國內院線,全國公映。作為記錄了2014年大陸地區公開身份的22位“慰安婦”老人的電影,在紀錄電影《二十二》中,平靜、剋制的鏡頭下,那些歷經傷痛、看盡世間黑暗的“慰安婦”老人們,以積極樂觀,充滿Sunny的晚年生活,強大的韌性、治癒力,將“活著”二字的真諦展現的淋漓盡致,給予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關於生命、關於活著生動而深刻的一課。

      五年艱難上映之路 鍥而不捨終獲認可

      作為一部題材特殊、與主流商業製作無緣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從前期籌備、製作到後期上映,歷經坎坷,先後經歷了投資人撤資、演員張歆藝資助100萬等一系列事件才最終完成製作,時間跨度長達5年。從紀錄短片《三十二》到紀錄電影《二十二》,談及其中的演變過程郭柯坦言,在紀錄短片《三十二》的後期製作過程中,老人們就在一位位的離開,為了更多的記錄這段歷史,留下她們的音容笑貌而萌生了拍攝紀錄長片的想法。

      這部極具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紀錄電影,自定檔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以來,即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已經先後獲得導演馮小剛、管虎、徐崢,演員張歆藝、濮存昕、張一山、高偉光、吳剛、何炅、舒淇,張靜初、吳京、謝楠、袁弘、李晨、王子文、王鷗、伊能靜、金晨、尚雯婕、李晟、李光潔、秦昊、呂燕、陸妍淇、南韓“慰安婦”電影《鬼鄉》導演趙正萊等演藝界名人,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紫光閣、CCTV13央視新聞頻道《新聞週刊》等官方平臺,毒舌電影、獨立魚電影、vista看天下、澎湃新聞、看電影週刊、中國青年報、中國慈善家等媒體,3萬多名曾參與電影眾籌的普通觀眾的支援,更有超過50家的國內影院主動聯絡,要求發起電影的點映活動。縱觀中國電影史,《二十二》所受到的待遇堪稱奇蹟。

      不求商業回報 求1%排片只為傳播真實歷史

      為了能讓這部飽含真情的紀錄電影進入主流院線與更多的觀眾見面,也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慰安婦”這個特殊群體,電影出品方曾在2016年面向全國範圍發起募集100萬宣發費的眾籌公映活動,前後累計3萬多人參與,除去電影后期製作費用20萬後,剩餘的80萬就成為這部電影長達一年宣發活動所有的資金來源。在費用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各界的力挺成為支援這部電影一路走來最重要的力量。

      此前,出品方、宣傳發行方的代表曾坦言,希望等電影上映之時能有1%的排片,目標是超過20萬人次觀影,因為在抗戰期間,中國大陸的 “慰安婦”制度受害女性數量在20萬人以上。而電影后產品銷售收益及票房收益,都將全部捐獻給——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用於對“慰安婦”歷史研究及倖存者的資助。今日電影上映,首日排片佔比1.0%,已經超出發行預期。而由於影片排片率不高,且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場次,有部分所在城市沒有排片的網友,就自發購買外地的電影票,再拜託有排片城市的網友幫忙去取票。豆瓣上還專門出現了一個“安利二十二小分隊”的小組。他們詳細的列出了《二十二》上映的電影院和具體場次,歡迎大家有針對性的買票。作為一部成本低、題材特殊、沒有明星陣容的紀錄電影,能獲得這樣的關注和成績,與社會各界的支援是分不開的。也希望廣大觀眾可以多多支援這部“不好看”,但意義深遠的電影,歷史不容遺忘,也不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淹沒。

      溫柔記錄“慰安婦”生活與歷史 強大生命治癒力展現“活著”的真諦

      據悉,作為二戰期間日軍侵略的主要目標、最大戰場,從1938年到1942年日軍在中國徵召的“慰安婦”總計在20萬以上。到了2012年,全國公開身份的倖存“慰安婦”老人僅剩32位。隨著時間的流逝,2014年32位老人中又有10人陸續離世。截至2017年8月電影上映之時,隨著黃有良老人於8月12日21時抱憾離世,影片中22位“慰安婦”老人僅剩8位。但紀錄電影《二十二》的出現,正是提醒人們,日本在中國、南韓和東南亞國家等被侵略國犯下的嚴重反人類罪行不容遺忘,歷史不容篡改,真相不容否認和逃避。透過這部電影,導演郭柯也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歷史,思考戰爭給女性帶來的傷害,知道這些“慰安婦”老人們如今的生活現狀。

      為了盡全力減少對老人平靜生活的打擾,郭柯導演摒棄了積累矛盾衝突,引發激烈情感的表現手法。影片中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沒有血光淋漓的戰爭;有的,只是適度的靠近,真誠的交流和靜靜的聆聽。將鏡頭放長,客觀、人性、平實的捕捉老人的生活狀態。面對質疑,郭柯導演迴應道:“我只能選擇平靜,機器擺在門口,遠遠的深情的看她們一眼,我覺得這就足夠了。”因此影片中,向我們傳達的也是老奶奶們平靜而充滿Sunny的狀態,她們會唱歌,會說這世界真好,她們對世界充滿了善意。這樣平淡的鏡頭反而會給人以更多的思考,她們經歷過那樣的苦痛,但是展現出的狀態不是呼天搶地的悲痛而是堅強樂觀和積極,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強大的生命的韌性和治癒力,老人們面對生活的態度也告訴了當代年輕人應該如何面對壓力面對挫折。

      銘記歷史,珍視現在,紀錄電影《二十二》,不僅是歷史資料,更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歷史的傳承與傳播。8月14日,讓我們走進影院,一起深情凝視,看看耄耋老人們為我們帶來的,關於生命、關於活著生動而深刻的一課。

  • 2 # 新融街

    這部關於“慰安婦”的記錄電影《二十二》於8月14日全國公映(影片放映前有導演的一小段話,希望大家給這個詞加上引號,因為是她們是被迫成為“慰安婦”的性奴隸受害者),這是一部紀錄電影,很平淡也很平靜,不是為了向人們展示沉痛,也不是為了大張旗鼓地呼籲人們的加入。大概是一種紀錄,一種紀念,在它和她們真正僅成為歷史之前,更早地去保護和留存。她們有的提起那段往事突然哽咽不語,有的選擇緘口不言,而影片更多拍攝的是老奶奶們的生活,平靜的,或好或壞的,平實的生活。幫助她們的人也說,除去出於申訴的需要,不會問她們更多的事,大概是這樣的話。其中山西的一位志願者說,這些事的揭開給她們帶來苦痛,他也很後悔當時做了這樣的事。可能是周圍人的眼光,也可能是自身傷疤的重揭,所以在有幸能瞭解這段歷史的同時,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想說的不是抗戰,也不是沉痛,畢竟我們都知道它,都感受到它,所以是歷史,也僅僅是歷史。歷史不是為了讓人緬懷而產生,但人們多熱衷去緬懷,就像回溯生命的起源,我們對已發生的事抱有去了解的熱情。

    所以紀錄電影就只是呈現,你在看,不是有人希望你去看到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到,自己的看法。我們之所以去看,就是希望瞭解,希望銘記,在更深入的感知之後,或許會有觀念的轉變,有更溫柔的體會,有更多的理解和善意。不是為了重新激起她們或者我們的沉痛,“她心底的傷很深,可仍對周圍的人很好”,影片中一位日本留學生這樣說道。也從不期於去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人們有怎樣的反饋,只是如果你願意,不妨走進影院,多看一些事,多感受一些情緒。飯很好吃,要好好活著才能吃到,似乎是這樣的話,可能是記不清了也沒有搜到。拿著一幅日本軍官的照片給她看,“原來日本人老了也沒有鬍子了啊”。會沉痛嗎?沉痛是一定的,並且沉重。但並不是為了讓你感到沉重,尤其當你看到她們就靜靜靠在床頭、椅上,窗外是大雨傾盆,又或是燥熱和蟲鳴,她們就倚著,扇著扇子,吃著飯,喂喂貓,看看電視。這時候,活著,沒有什麼別的,就是看到她們這樣存活於這世上,就很觸動。鏡頭下,清晰的聲音和畫面,很美,很安靜。其中一個老奶奶的養女說,老人總怕自己活太久成了拖累。就已再說不出什麼。

    受害者很多,不僅僅是華人,但還在世的已越來越少。志願者也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但總不夠多。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到現在,僅有九人。那時志願者們仍能陪她們聊聊天,帶些東西去看望她們,老人就在不知某個時候靜靜睡了過去,再來時只看到還全新的透明包裝袋裡的被子。那麼更多更多的志願者們,更多更多的人們,還未能走近她們,就眼睜睜看著又一段往事,埋在了歷史裡。正如影片以一場葬禮開始,以葬禮結束。白帽子,白衣裳,白雪皚皚,黃面板上彎曲的皺褶,是龜裂的黃土地。然後歲月變遷,冬去春來,殘雪化盡,陌上又生寸草。荒涼,孤寂,亦或是溫柔的安寧,時光和苦難都埋在了土裡。生命不息。

    歷史也不該這樣被無聲埋葬,有很多人在為這段歷史而奔走申訴,十幾年仍未有迴音。太多太多的事,就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著,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雖微小卻也不是沒有。可是最讓人難過而又無力的,仍是人心。一些惡意是可以毫無來由的,不是我說可以,是它們就這樣存在。能不能,就一點點,再善良一點。這些歷史,這些受害者,不是恥辱。

    我們需要的是瞭解,不是迴避,更不是唾棄。“別讓歷史就此沉沒。”

  • 3 # 玉米炮手

    我很少寫影評,因為覺得自己看的粗淺,怕誤導大家。但是今天我想寫一份此電影影評。昨天工作了一天沒吃晚飯,帶著女朋友買點零食就進去了,晚八點半到十點的場。零食沒吃幾口,看了這個紀錄片,內心五味雜陳。作為電影來看,它很長,沒有華麗的語言,演技,特效。但是它的樸素情節卻讓我們走進人物故事,感受到種種,五味雜陳。裡面一個日本留學生志願者說的一句話,如果是我我可能會永遠仇恨他們,我也許會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婆婆們卻沒有我想象的會哭泣會咬牙切。大概是這麼一句話。我感覺這裡她們是偉大的,在生命面前。看完電影,我更多是感受緬懷過去,珍惜現在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不能怨天尤人的抱怨生活之“艱苦”。我寫影評原因是看見很多人說這個片子怎麼樣怎麼樣,不應該拿來賺錢也好,不應該咋樣也罷。我只想說,也許我們不應該去打擾她們,但是這部片子不是為了賺錢而拍的。我希望我們華人不要做鍵盤俠,要用理智的實際行動愛國。就像如今的中印的洞朗衝突,我個人是不喜歡打仗的,我也不會說什麼打,誅。我只知道還沒到非打仗不可解決的時候,打仗就會死人,社會穩定就會受影響,肯定就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得不到保障。我相信國家會更好的處理,勝過鍵盤處理。我是黃島區的人,我還記得我高中那會黃島區的抵制日貨遊行,那段時間我不敢出門,父母老師也不讓。迴歸影評,我給八分,已經挺高了,作為電影,它的故事情節不緊湊。作為紀錄片,我回安安靜靜把它看完,因為它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最後我想說一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希望大家提出不同意見的同時,注意禮貌。謝謝大家。

  • 4 # 所謂_swear

    傳達觀眾什麼

    說實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會傳達觀眾什麼

    一部簡簡單單的片子

    一群普普通通的女人

    一群歷經滄桑的老人

    我看到,這群老人普普通通的生活

    我看到,這群老人不公平的待遇

    我看到,這群老人的堅強

    我看到,這群老人對生命的嚮往

    我看到,這群老人的晚景

    我看到,這個世道艱難

    我看到,流言蜚語

    我看到,這群老人的背後國恨家仇

    我看到,這群老人到現在沒有等到一句話

    ………………

    銘記於心,不忘歷史

    不要再次去傷害

  • 5 # 娛樂資本論

    題主在提問裡面提到了《南京南京》但是 《二十二》和《南京南京》雖然題材是一樣的鵝,但是本質上基調不一樣。南京南京走的是那種災難片的路線,但是《二十二》確實一部暖心的片子。

    題主在提問裡面質疑,為什麼要一次一次的揭開別人的傷疤。其實郭柯導演在這部片子裡面也是想要探討這個問題的。

    郭柯導演沒有采用哪種聲聲泣血的表達方式來拍攝這部片子。片子裡面甚至連旁白都是沒有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受害者的年齡越來越大了,知道這件事,重視這件事的人越來越少了。日本右翼勢力一直是猖獗的,沒有任何行為來反思這種行為,沒有任何行動來反思曾經的歷史。

    越來越少的人能真正的銘記住那段歷史,沒有人喜歡苦難。但是隨著老人們的離世我們真的要選擇對這段歷史視而不見嗎。

    日本軍人坐下的孽,難道要讓他們這樣煙消雲散嗎?

    這難道對受害者真的是一種公平嗎?

    不是這樣的,只有越多的人能瞭解這段歷史,能銘記這段歷史才能真正有平反的這一天。

  • 6 # 博美的後花園兒

    “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條命來看”

    ——《二十二》

    八月,《二十二》在娛樂大片夾縫中上映,這是導演郭柯有關“慰安婦”題材作品的第二部。2012年郭柯導演拍攝有關“慰安婦”老人的紀錄片時,中國公開“慰安婦”身份的倖存者只剩三十二位,於是他將紀錄片命名為《三十二》,2014年郭柯啟動新片《二十二》,轉眼三年過去,等我們真正看到影片在影院上映時,多數老人的名字被黑色的線條框住,成為歷史的痛與銘記。

    這是一部平淡的讓人如鯁在喉的電影,鏡頭破碎,取景橫貫中國大地,看到的不是想象中所謂“慰安婦”群體的哭喊控訴,而是一個個耄耋老人平靜的生活帶給人岌岌可危的沉重感。病床上的輸液管,窗臺上的藥瓶,葬禮,衰老的骨架和面板,無一不是這種對歷史和死亡的沉重感的來源,我們無法迴避死亡這個宏大命題。

    電影沒有直接透視歷史,展現血腥的殺戮和戰爭的殘忍骯髒。相比這些我們早已深諳於心的事實帶給人的心理刺激,當這些老人的生活在我們眼前平靜鋪開的時候,帶來了“慰安婦”的刻板印象之外的那些更立體的震撼。她們的面孔漸漸豐盈起來了,不再是一個數字,一張照片,具體的人、事、故事衝散話題本身的沉重,歷史不再幹癟,她們成為我們的家裡人。

    然後你會發現,不再戴著“慰安婦”的帽子,這些老人的形象是如此具體。在一次次“不說了,不想再說了,說了難受”的痛苦回憶中抽身之後。現在的生活是這部記錄片真正的主題。毛銀梅老人和養女生活在一起,忘不了《桔梗謠》,那是她遙遠的家鄉。李愛連老人和兒媳共居,愛和兒媳的學生嬉笑,愛喂院子裡的野貓。林愛蘭老人在養老院獨居,對十四歲在抗日遊擊隊的故事如數家珍,現在床頭還是喜歡放一把菜刀。她們的臉愈發清晰起來,鮮活起來。

    這是一部節制敘事的影片,和想象中這些老人面對鏡頭哭訴自己被折磨的經歷完全不同,我們看到的是,她們對這個世界很善意,比我們大多數人都要善意。

    “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條命來看”

    整部影片有一個鏡頭讓我一直回味,日本留學生拿日本老兵的回憶錄給老人看,本以為她會生氣,但老人笑了,說“日本人老了,鬍子也沒有了。”

    如果說要求道歉、要求正義是這個國家應該努力的事,我更希望對於她們來說是“過去了,都過去了。”因為她們每一次描述,都是一次撕爛傷口展示的過程。因為她們不斷捂住雙眼,擺手說“不說了,不想說了”,因為她們不是叫囂歷史,感動觀眾,服務政治的工具。她們需要的不是揶揄,而是無比溫柔的關懷。

    不能否認的,我們多數人看完這部紀錄片,都想說“我們要一個道歉。”這些老人,走到生命盡頭,沒有等到這個道歉,甚至得不到真正的接納,她們被歷史綁架,被同胞排擠。

    七十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首部”「獲得供應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在拍手叫好之餘是否要捫心自問,抗日劇愛國主義教育充斥的而今,“慰安婦”這個群體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接納與關懷。

    中國倖存“慰安婦”電影《二十二》中,

    22位老人截止上映前僅剩8人。

    請給她們最後一次深情的凝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現在初三,最近學習很不在狀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