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朵媽是大王

    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常用這5種溝通方法,情商高出同齡人3倍!

    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朵媽今天就分享5種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在孩子發脾氣時,這樣和孩子溝通,能讓孩子成為一個高情商的寶寶!

    01

    原因:需求未被滿足

    應對方法:適當滿足,先說好,再說不好,引導孩子自己做選擇。

    “媽媽,我要吃冰激凌、薯條。”“不行,這是油炸食品,對身體不好。”

    “媽媽,今天你帶我去遊樂場。”“今天媽媽沒時間。”

    “媽媽,我要買個新玩具。”“不行,上個週末才給買的。”

    ……

    這樣的對話模式,你有沒有很熟悉?是不是有種昨日重現的感覺。

    沒錯,這是我們生活的真實還原。這同樣也是大多數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之一:需求未被滿足。

    想要的玩具沒有,想吃的東西被禁止,想出去玩也不行等等。在小孩子看來,這些需求很正常,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會被駁回,因而這種失落感足以讓他們發脾氣。

    朵朵是個性情十分好的小朋友,基本很少生氣,即便很少生氣,同樣有著不被人所理解的底線,一旦觸碰就如火山爆發般的噴湧而出。

    她愛與馬有關的一切,其中最愛小馬圖案的被子,每天必須由它陪同睡覺。被子陪著入睡,這是需求亦是底線。

    如果不被允許,就拿走了她的被子,她一定會哭鬧發脾氣,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包括她最愛的小馬玩具。她最愛馬,如果連馬都丟掉,我就意識到問題嚴重了。

    還記得有次小馬被子洗了沒幹透,晚上沒法蓋,睡覺時和她講道理,她接受今晚沒有被子陪睡。可到了大半天,她迷糊著哇哇大哭,非要被子。

    那時朵朵不到2歲,她並不清楚溼被子對自己的影響,只知道我必須要被子,要是不被滿足,我就大哭。於是,我拿了半乾的被子拿給她,待睡著後再拿掉。

    當時我告訴她如果下次洗了沒幹,媽媽就不會給你蓋,她居然也同意。其實我真好奇要是後來的某一天真發生這樣的事情,朵朵會怎樣。

    只是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擅作主張洗過被子。現在的朵朵會主動要求洗被子,儘管如此,我依然會選擇在大太陽時再洗。

    孩子的自控力不及大人,即便同意了,但他們可能會隨時需求。如果說你沒辦法找到替代品,那麼還是不要隨意改掉他們的某種習慣。

    他們的有些需求你可能並不想滿足,但他們非得要,還為此大發脾氣。這時不妨採取先同意後不同意的做法。

    就像吃薯條,買玩具,我覺得並不是什麼大事。不知你是否認可,但事實上在我家朵朵很少因吃東西、買玩具發過脾氣,

    事先我會告訴她這次吃了,下次就不能吃,這是油炸食品,吃了對身體不好,到了下次她果然很乖也不要求進KFC了。

    如果你的寶寶很固執,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只要你夠有耐心,一切都不成問題,不信,你可以試試看。

    02

    原因:受忽視,不被尊重

    應對方法: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待孩子冷靜後再講道理

    朋友的孩子大朵朵半歲,要求和脾氣自然也多一些。朋友告訴我自己要是在家打電話或玩手機超過五分鐘,孩子就要搶。

    有次她以為孩子和她鬧著玩,結果孩子是真生氣,把手機搶過去後一把丟地上,自己隨之嚇得哇哇大哭。幸運的是孩子力氣不大,加之家裡的裝修是木地板,所以手機並沒弄壞。

    那時朋友十分生氣,把孩子拉進臥室,噼裡啪啦好一頓教育,孩子更委屈,哭聲更大。後來她對孩子說,你自己冷靜兩分鐘,媽媽出去了。

    這個場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吃醋了,媽媽不喜歡我,更喜歡手機。孩子有種被忽視的感覺,就把氣全部撒到媽媽的手機上。

    可媽媽不僅沒理解,反而遷怒於他,於是他更加生氣,哭聲更大,可這時媽媽更加氣憤,於是把孩子放臥室,讓他冷靜。同時也讓自己冷靜。

    也許看到這裡,有媽媽會吐槽朵媽朋友對孩子過於嚴厲。可事實上,當我們自己身處這種情景時,不見得就能很好的把握好自己的情緒。

    故事的結局,媽媽出去冷靜後,發現自己也不對:冷落了孩子,於是又跑進去擺事實講道理,和孩子和好如初。

    受忽視,不被理解,這是孩子發脾氣的另外一個原因。

    而立之年的我們在職場壓力大,回到家後就想躺著玩手機看電視,這我很能理解。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已苦等你們一天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有些父母甚至連陪孩子的時間都在玩手機,你是有多忙呀,總是如此的日理萬機?

    在我看來,孩子不僅被忽視,還不被尊重。我們提倡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說話時要看著別人的眼睛,可是到了自己身上呢?

    有沒有尊重過自己的孩子,他們和你說話,拉著你做遊戲或講故事時,你是怎麼推脫的呢?

    爸爸沒空?爸爸要給客戶打個電話?

    媽媽要洗碗?媽媽要網購一條裙子?

    ……

    年幼的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爸爸媽媽不和我玩?怎樣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於是開始委屈的大哭起來。

    這時爸爸不打電話了,媽媽不網購了,都開始詢問情況了。

    久而久之孩子開始找到一種平衡:原來大哭大鬧這種方式能受到重視,於是乎,各種無理取鬧都來了,而父母並不理解,因而開始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朵媽的朋友讓孩子安靜幾分鐘,這點朵媽是認可的,讓孩子冷靜,也讓自己冷靜,但是時間不能久,依據孩子不同的月齡,1~3分鐘,不能超過5分鐘。

    時間一到,就走到孩子身邊,抱著孩子分析原因,講道理,也要說明自己的不對之處,讓孩子體會到平等,會達到預期效果。

    03

    原因:父母過度堅持自己的觀點

    應對方法:以退為進,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

    愛發脾氣,怎麼講都不理,越哭越兇。有沒有發現寶寶到了2-3歲,這種表現尤為突出,因此被形象的稱為Trouble Two。原本那個乖寶寶彷彿一夜間變得蠻不講理,脾氣大得無法招架?

    首先我們來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父母。愛比較,愛貼標籤,不徵求孩子的意見,打著“我這是為你好”的標籤,就大張旗鼓的行駛父母的權利。

    朵朵已經上了幼兒園,但是拉粑粑習慣還不好,因此我們開始糾正她的某些習慣,她尤其反感在廁所拉粑粑。

    她習慣了兜個尿不溼站著拉。真難想象,站著拉大便,把臉憋的緋紅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為了培養她的如廁習慣,我們真是沒少花心思,先用尿不溼誘導,看她滿臉通紅,用力差不多後,趕緊逮去馬桶上坐著,但不是每次逮住都有效果,於是造成了現在便秘的現象。

    如果不是想著養好習慣上幼兒園,我們也不得如此著急訓練。一著急,就偏離了育兒的宗旨,用大人的固執去對待孩子,想當然的以為自己的固執一定能成功。

    在和小孩的這場較量中,成人的倔強絕對達不到預想的效果,相反只會讓孩子更加倔強,叛逆,遇事不好商量,講道理不願意接受,繼而養成暴脾氣。

    無論何時,請不要拿你的倔強去挑戰孩子,你若如此,他們肯定更甚。換種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以退為進,有時孩子根本就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

    就像朵朵,每次在尿不溼上拉粑粑後,她都會告訴我,今天不合格。追問哪裡不合格,她會說拉粑粑不合格,還會強調拉粑粑應該到廁所。

    誠然,我要教會她生存的基本技能,但也要教會她為人處世的道理。她現在已意識到自己在尿不溼上拉粑粑不對,她正在努力的改正,如果這時我還一味的倔強,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後果。

    04

    原因:父母愛發脾氣

    應對方法:言傳身教大於一切,不秋後算賬,不大吼大叫

    下班回家,朵朵奶奶告訴我,朵朵今天說“我靠”說了好幾回。我是又好氣又好笑,白了一眼朵朵爸爸。我們決定等下次她再說時,就指正。

    所有的指責一定要及時有效,切忌秋後算賬。孩子在某個情境中說了髒話,罵了人,或是發了脾氣,一定要當場指正,媽媽切記不要有秋後算賬的想法。

    晚上洗完澡,我和朵朵在床上玩遊戲,我將小馬寶莉丟給她,她來不及反應,小馬寶莉直接掉在她大腿上,她脫口而出“我靠”。

    聽到這兩個字時,我簡直是佩服她對這個詞語的理解程度,用在這個語境中標準、貼切。

    後來她就知道了這個詞語是髒話,是不能用的。再後來只要她爸爸一想脫口而出,她就立馬問“爸爸,爸爸,你剛剛是不是又說髒話了?”

    被問多了,她爸爸都尷尬了,在家再也不說髒話,於是乎,我們家的文明程度又提升一個檔次。

    做父母的需要成為一面乾淨的鏡子,無論你在外人面前如何,但在孩子面前請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然你的無心就被有心的孩子學去了。

    現在很多孩子白天都由爺爺奶奶帶著,爺爺奶奶通常不會教育孩子,可以說是捨不得也可以說是不知該如何把握這個度,所以經常是等父母回來後彙報孩子一天的情況。而父母就根據爺爺奶奶的彙報來決定是表揚還是批評。

    但個人覺得無論孩子是說髒話,還是發脾氣,所有的事情,均應該發生有父母的場景中,父母才能直接指正。

    爺爺奶奶的轉述,父母可牢記在心,留心觀察,但不要以此為依據,去指責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他們可能不再信任爺爺奶奶,感覺爺爺奶奶愛告狀,有什麼小秘密再也不會與他們分享。所以不要秋後算賬。

    05

    原因:給孩子太多限制

    應對方法:少對孩子說“不可以”,給孩子合理的“自由”

    仔細想想,你是不是這樣的父母,經常以父母之名去要求年幼的孩子,不讓他們幹這個不讓他們做那個,總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去限定他們。

    如果總給你限定各種條條框框,你會不會煩躁?也許你會說我是煩躁啊,但我不得亂髮脾氣,我會控制我自己。

    對,你會控制你自己,你都奔三了,要是因為各種限制你的條條框框而發脾氣的話,那麼我只能呵呵噠。

    可是,對於寶Bora說,對於一個可能還不到3歲的孩子來說,這個對身體不好不讓做,那個不能碰有危險,你讓他們如何去探知這個世界的神奇?他們除了靠發脾氣來表達不滿以外,又能如何?

    情緒是種無法主動消除的負能量,只會越積越多,積累多了不是爆發就是滅亡。這大約就是為何有那麼多人心情不好時要出去走一走。

    對於成人來說換種環境釋放一下就好,但對於孩子來說就只能是哭鬧發脾氣來洩憤,有不滿哭鬧出來的孩子絕對比想哭悶著不哭要好得多。

    要想讓孩子沒那麼多負面情緒,那麼就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和空間,不限定太多,只要他們願意,只要安全,只要不危害他人,統統都可以做。畢竟人又不是機器,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寵物,一天到晚的哪兒來那麼多條條框框。

    朵朵兩週歲生日會上,朵朵爸爸對她的寄語就是任性做自己。在此,送給你們,也希望大家的寶寶在年幼時都能夠任性做自己。

    孩子慢慢長大後,你會知道任性是個多麼奢侈的字眼,所以在他們能任性時就趕緊讓他們任性一下吧,這種任性並非無理取鬧,而是給予更多的自由。

    END

  • 2 # 一分錢靈感

    1歲半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但運用語言和行動的能力遠遠跟不上,所以經常表現為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發脾氣時,孩子會表現出哭鬧、跺腳、摔東西甚至打人。通常情況下,孩子發脾氣不僅是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有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為父母者應當善於觀察,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巧妙採取適當的教育對策。

    ●脾氣大,成長中的必然

    ①身體不適。嬰幼兒身體不舒服時,由於不善於訴說,一般用哭鬧、發脾氣等非言語行為來表達。②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候,寶寶會因為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沒有做好而痛哭、尖叫、跺腳、摔東西。本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卻怎麼也弄不好,又不願意大人來幫忙,結果越弄越糟,越急就越愛發脾氣。③引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最常見的是在商場購物,媽媽熱衷於看自己喜歡的家庭需要的物品,而寶寶喜歡的卻是小汽車、小畫書等,會因媽媽不關注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而產生消極的情緒,大發脾氣,甚至在地上哭號打滾。

    ●情緒疏導,巧用忽略與淡化①冷靜而不急躁。遇到嬰幼兒發脾氣,父母首先要冷靜,不能急躁,用你善思的頭腦分析一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如果屬於正當要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想怎麼怎麼著,但你發脾氣是不對的。孩子停止發脾氣後,你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②忽略比關注好。父母若一時弄不清孩子發火的原因,孩子又馬上需要發洩,這時父母千萬不要針鋒相對和孩子對著幹,那樣只會弄得一團糟。對此,可以採取分散寶寶的注意力或轉移話題等辦法,如嘗試給孩子講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和他一起看一些有意思的圖書。因為嬰幼兒很容易轉移注意力,忘記剛才的煩惱。③理解比批評好。若孩子是因為自己想做的事沒有做好而產生不良情緒時,父母要對孩子發脾氣表示理解,同時告訴他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等孩子把不愉快情緒發洩出來後,幫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④冷處理比熱處理好。有的孩子特別任性,想要的東西必須馬上給,不給就大聲叫喊;到商場見什麼要什麼,即使家裡有一大堆玩具車,見了車還要買,不給買,就撒潑打滾,以此要挾家長,令父母下不了臺階,父母就只好就範。如此下去,等於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結果只會是愈演愈烈。孩子的行為習慣一定要從小養成,壞行為要當即糾正。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在不哭不鬧並恰當表達自己合理意願的情況下,他的需要才能被滿足,從而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

  • 3 # 小晞育兒

    給孩子講明規矩,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給孩子一個可以遵守的規則。要不然,孩子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裡事情是禁止的,糊里糊塗的,就捱了老媽一頓訓,心裡肯定會不舒服,肯定會跟你反著來。

  • 4 # 積木育兒

    這位家長您好,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都想嘗試自己完成。我建議您在保證孩子健康、安全的情況下,少設立規矩(一些原則性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多讓孩子去做。適當的放手其實是對孩子成長有很好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孩子會做的不好,但是沒有關係,多多嘗試就會改變的。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您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詳細說出來,因為3歲的孩子語言發展還沒有特別成熟,會缺乏可以準確描述他感受的詞彙,您可以用是/不是這種封閉式問法去問孩子,比如:

    “寶寶,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時,會讓你感覺憤怒的無法忍受嗎?"

    “寶寶,你是不是覺得控制自己心中的憤怒很困難呢?”

    ......

    聽起來不太像人話哈,但是這類話會讓孩子感覺您能理解到他的感受,獲得了您的認可,並感到欣慰,情緒也會有些平靜哦。如果孩子的情緒很強烈,可以給他提供一個“生氣盒”——一個大約到膝蓋位置的紙盒子,孩子生氣的時候讓他在裡面跳、大喊,有助於孩子發洩情緒並且恢復平靜。

  • 5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的性格來自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性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怎樣去引導他呢?

    一、父母要反思自己

    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多學習家庭教育知識,調整管教方式。

    二、多溝通

    孩子不聽話,父母要多和孩子保持溝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把孩子當作朋友看待,從而贏得孩子的信任,孩子自然會聽話。

    三、找出原因

    對於孩子不聽話,父母要找到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四、制定規則

    父母要和孩子在家裡制定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夠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孩子自然就會很少犯錯了。

    五、轉移注意力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打罵孩子,不當作外人的面子管教孩子,當教育孩子失效時,父母要轉移話題,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手環怎麼知道我睡眠狀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