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歷史學習者
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是什麼人?
明代正德九年追贈劉伯溫為太師,誥文“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劉伯溫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急劇抬升,魯迅曾經說過與劉伯溫齊名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稱羅貫中“狀諸葛之智近妖”,明清至今的歷史,對劉伯溫也基本如此。能掐會算看天相,作為今人自然清楚太陽月亮都是怎麼回事,看破劉伯溫很容易,至於“燒餅歌”明顯杜撰,最多是那時候食物不是很豐富,用鼻子聞到了燒餅的氣味。
在真實的歷史上,劉伯溫確實有一定的才能,卻一直被朱元璋瞧不起。劉伯溫生前不過做到二品,御史中丞。朱元璋瞧不起劉伯溫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劉伯溫是元朝的遺臣,朱元璋認為忠臣不事二主,劉伯溫品質上先天就存在了瑕疵;其次,劉伯溫的功績、名氣和能耐遠遠不及朱元璋的兩個丞相李善長和汪廣洋,這兩個人後來因為胡惟庸案被殺,朱元璋廢三省分權六部,成為明代甚至封建時代最後兩任中書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丞相、宰相或首相。當時的明朝人稱此二人為朱元璋開國的蕭何、張良。
劉伯溫不僅被皇帝看不起,基本上定位也就是個算命的。皇帝有國家大事問他,也多是從星相、異象等方面問他,對他的治國能力基本不認可。劉伯溫罷官回老家的時期,朱元璋給劉伯溫寫過幾封信,問的都是某某地出現了日食,某某地井裡面沒有水了這樣的事情。劉伯溫給朱元璋寫了幾封信,都是“xx頌”這種,朱元璋做了什麼事情傳到劉伯溫那裡,都會“頌”一下。
地方官員去見劉伯溫,劉伯溫擔心朱元璋怪罪,也不敢見,有個縣令化裝成平民百姓拜見劉伯溫,劉伯溫知道對方身份之後,立刻寫信告訴朱元璋。朱元璋後來之所以抬高了劉伯溫的地位,首先是因為比劉伯溫強的人基本都被他殺了,跟劉伯溫差不多的甚至不如劉伯溫的也都殺了,其次,劉伯溫是被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此舉自然也有打壓胡惟庸的意思。
正德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任皇帝,授予劉伯溫“太師”的名號,“太師”是皇帝的老師,李善長、汪廣洋活著的時候確實是太師。如果劉伯溫活著,一定不敢接受這些名號。
朱元璋想提三個人為相,劉伯溫都反對,為何三個人都沒好下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於朝廷官制也做出了一些調整,不過還是保留了大致的人事部門。跟隨他打天下建功立業的功臣們,也開始論功行賞,李善長便是功臣之首。朱元璋任命他為左丞相,統領文武百官。但是李善長只當了三年的丞相就辭官回鄉了,一是因為體弱多病不能夠處理繁多的事務,二是他的傲慢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已經有意要敲打他了。
丞相是百官之首,自然不能空缺,朱元璋此時還沒有廢除丞相的打算。他找到了劉伯溫,和他商量丞相的人選。這種事情其實是有些忌諱的,官員的任命由皇帝一手掌握,劉伯溫最多也就是給出建議,最終決定權在朱元璋的手裡。有三個人成為了丞相候選人,分別是胡惟庸、楊憲和汪廣洋,然而詭異的是,這三個人全部不得善終,都被朱元璋給殺了。胡惟庸最慘,不僅自己倒黴身死,還被朱元璋滅了九族。那這背後有什麼原因,朱元璋莫非天生就和丞相犯衝?
楊憲是朱元璋第一個提名人物,說他有能力也很忠心。但是劉伯溫卻說他氣量太小,不足以擔任丞相職務。汪廣洋是第二個提名人物,朱元璋說他處理政務踏實有效,劉伯溫又反駁道,此人有能力這不假,但他的氣量比楊憲還要小,當丞相不合適。胡惟庸是第三個提名人物,不出所料,劉伯溫依然否決了他。他直白地說,胡惟庸此人心術不正,如果他當了丞相,那我大明王朝怕是要被他禍害了。三個提名人物都被劉伯溫否決,朱元璋卻沒有聽他的,讓他們三個都當了丞相,此事就有點不尋常的意味了。
先來看下這三個人是怎麼被殺的,楊憲的罪名是“放肆為奸之事”,就是說他監管不力。汪廣洋的罪名是尸位素餐,就是說他沒有履行丞相該有的職責,讓朱元璋不滿意了。胡惟庸的罪名就多了,主要的一點就是他有造反的嫌疑,後來調查後也確實如此。劉伯溫的話都應驗了,這三個人都不是當丞相的好人選。
所以朱元璋這麼做的原因也呼之欲出了,他是故意沒聽劉伯溫的話,故意讓這三個人當丞相的,為的就是抓住他們的把柄好把他們剷除。丞相職責眾多,要想不犯錯不太可能,朱元璋就是利用了他們三人的錯誤,才將他們全部殺了。劉伯溫當年就是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才不讓他們三人當丞相,不想害了他們。可惜,朱元璋要殺人沒人能擋得住。
總結:劉伯溫曾經跟朱元璋說的非常清楚明白,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都不適合當丞相,但是朱元璋不聽他的,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了。胡惟庸還因為當初劉伯溫說他不適合當丞相而暗算他。
打仗的時候很厲害的朱元璋,在看人的方面顯然較劉伯溫差遠了,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防備劉伯溫的原因,事實證明了一件事情,朱元璋在丞相用人上面錯了,而劉伯溫比朱元璋聰明。
-
3 # 逗趣夢夢
劉伯溫推薦的三個人做丞相沒有一個好下場,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他們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沒有好下場。不過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朱元璋。劉伯溫舉薦的三個人是楊憲、胡惟庸和汪廣洋。
首先是楊憲,楊憲雖然才能出眾,但是有一些小心眼這種人不適合當高官,胡惟庸雖然有能力,但是個恃才自傲的人,而汪廣洋就更不用說了,汪廣洋的度量很小,甚至都沒有楊憲高,自然也不適合當丞相。朱元璋能打天下,他的用人能力自然不會差,所以,這三個的下場都沒有那麼好!而且當時,朱元璋對劉伯溫並不是很信任,李元璋還專門暗中扶持李善長為首的另外一股勢力,以這種方式來牽制劉伯溫和一些開國功臣。而且李善長也不會讓劉伯溫等人好過,所以李善長可能也在暗中對三人搗亂。所以最後三人的下場不是很好。
還有一部分人猜測說是因為這三人以下欺上,但我感覺這不會這麼簡單。我認為可能一開始朱元璋就不是為了選丞相來問劉伯溫的所以對劉伯溫推薦的這三個人其實是有他自己的用法。
劉伯溫這種德高望重的人選出來的人,辦事一定是能力很強的,但是朱元璋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想利用劉伯溫的德高望重來,把胡惟庸推上去,而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是一個恃才自傲的人,來推動宰相之位的廢除。所以實際上朱元璋是利用了李伯溫來推進廢除宰相制度的步伐,所以胡惟庸等三人的死就不是沒有道理的了,這樣做是為了讓宰相這個制度徹底的廢除。所以大部分原因還是在於朱元璋。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史》上記載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朱元璋準備任用三個人當宰相,他徵求劉伯溫的意見。結果這三個人,劉伯溫都反對。不過朱元璋卻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意見,最後還是任命了這三個人。結局卻出人意外,這三個人果然不能擔當重任,最後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也許看到這裡,有人因此會得出一個結論:劉伯溫是一個很識才的人,而朱元璋反而有一些良莠不辨。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說的是,其實並不是劉伯溫很識才,也不是朱元璋良莠不辨,而是劉伯溫看到了別的東西。那麼,劉伯溫看到了別的什麼東西呢?
(朱元璋畫像)
咱們先來看看,朱元璋徵求劉伯溫意見的情況。
朱元璋首先是不滿他的宰相李善長,想要把李善長換了。他徵求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反對這樣做,認為宰相就如同一座房子的大梁,是不可能隨便換的。如果換了中梁,一座房子就可能垮塌。同樣的,如果換了宰相,整個國家就會有很大的震盪。
於是當時朱元璋就對劉伯溫說,沒關係啊,換了他我可以用楊憲來當宰相啊。劉伯溫說。楊憲這個人氣量狹窄,不適合當宰相。朱元璋問汪廣洋怎麼樣?劉伯溫說,汪廣洋氣量更加狹窄,更不適合當宰相。於是,朱元璋又提到了胡惟庸,他認為胡惟庸合適。劉伯溫更加否定胡惟庸,他說宰相之於國家,相當於車伕之於馬車,如果讓胡惟庸當宰相,那麼他很有可能會把馬車帶歪,把馬車給掀翻了。
總之,當時劉伯溫把三個人都否定了。
有人可能會認為,劉伯溫否定了這三個人,是不是他想當宰相呢?畢竟劉伯溫當宰相,大家也都覺得應該是比較合適的。在歷史上,劉伯溫的地位,相當於諸葛亮。既然諸葛亮當了宰相,那麼劉伯溫應該也是可以當宰相的。他否定三個人,就是要把位置給自己留著。
不過我想說的是,大家的猜測又錯了。朱元璋確實也給劉伯溫這麼說過,想請劉伯溫來當宰相。但是劉伯溫當時就拒絕了。劉伯溫說,自己脾氣不好,說話比較直,如果當宰相的話,肯定會出大問題的。
顯然,劉伯溫是並不願意當宰相的。
(劉伯溫畫像)
那麼,劉伯溫真的是很識人嗎?
應該說,劉伯溫確實是很識人的。胡惟庸、楊憲、汪廣洋確實存在那樣的問題。他們最終被殺,也確實是那些問題造成的。
不過,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有個問題解釋不了。這個問題就是,劉伯溫在否定三個人,包括否定他自己的同時,他應該給朱元璋提一些合適的人選。畢竟是皇帝問到,怎麼可能輕描淡寫應付過去呢?但事實上,他誰也沒有推舉。
這就是不合常情的。你否定了皇帝提出的那些人物,皇帝讓你幹,你又不幹,那你得推幾個人啊?為什麼不推舉了?你不推舉不是給皇帝撂攤子嗎?
這就是我說的,劉伯溫之所以不另行推薦,是因為他看到了別的東西。
劉伯溫是一個比較清醒的人。歷史上把劉伯溫吹得神乎其神,認為劉伯溫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前知三百年,後曉五百代,是個半仙式的人物。但這些明顯是過分的誇張,與劉伯溫自身也是不符的。
劉伯溫最大的本事,是對人與人的關係,看得很清楚。尤其是他能夠很透徹地看清楚朱元璋。
(李善長畫像)
劉伯溫之所以阻止那三個人當宰相,還有另外的原因。這個另外的原因就是,劉伯溫已經看出來,朱元璋是不太想要宰相這個職務了。如果朱元璋不太想要宰相這個職務,那麼誰到這個位置上去?就算幹得再好,都會給朱元璋挑出毛病,朱元璋都會把他趕下臺,甚至還有可能把他殺掉。
相對來說,李善長還算是一個稍微恰當一點的,符合朱元璋口味的宰相人選。因為李善長的人際關係不錯,和大家並沒有什麼大的利益衝突。從肚量的角度來說,他是朱元璋手下中,最寬宏大量的人。而這樣一個人,朱元璋都不容忍他的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不僅僅是針對人,他是對宰相這個職務,非常不滿意,想要除掉這個職位。
不能說劉伯溫完全不想當宰相,如果朱元璋是一個合適的領導,比如說是劉備那樣的領導,或者是劉禪那樣的領導,那麼劉伯溫也是可以當宰相的。因為劉備是能容忍人的,而劉禪是可以放權的,因此諸葛亮才不繼續隱居,而出山輔佐。但是朱元璋既不容忍人,又不放權,在他的手下當宰相,肯定是自討苦吃。
這就是劉伯溫看到的東西。劉伯溫不讓那三個人當宰相,顯然還是在救那三個人。可惜他們看不出來,白白地搭上了性命。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等)
-
5 # 歷史名將錄
說是談論這三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提出這三個人,想用這三個人為宰相,想徵求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伕。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伕,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如果說,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胡說,不聽他的。但是,這是朱元璋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啊。他既然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就說明他還是比較信任劉伯溫的。他信任劉伯溫,但是對劉伯溫說的話卻一概不聽。這件事,就顯得很怪異了。
(劉伯溫)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麼殺他的這三個宰相的。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於後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後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並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了宰相後,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讚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麼他當了宰相後,卻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麼意思呢?劉伯溫並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後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的。
(李善長)
這就成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麼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裡,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麼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了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了。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了。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並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麼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了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殺,只能說也是死有餘辜。
-
6 # 一帆風順jxh
正象歷史所言,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提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為相,劉伯溫都反對。理由如下,朱元璋剛復自用,多凝狡炸。楊憲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心腹與眼線。汪廣洋原也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帥才,文能安邦,武能治國。胡惟庸長了一付反骨,不安於現壯。最後都被朱元璋藉機殺害。可謂伴君如伴虎,汪廣洋也掙扎過,把自巳的才能隱藏得頗好,借酒尋歡,以歌作樂。然而,君下的棋,就是洪武功臣,一個個不得善終,當然,也包劉伯溫。
-
7 # 聽泉
劉伯溫沒有意識到朱元璋想完全取代李善長的意圖 就按字面意思說了三人不能為相的理由 出發點挺好的 但他忘記了朱元璋已經是皇帝而不是打天下的朱重八 加之揣摩心理不到位和骨子裡的傲氣 才反對三人為相 反而首先招致自己遭到打擊 不過朱元璋提到的三人的確讓劉伯溫說中弱點 下場比劉慘多了 可惜可惜
-
8 # 刪繁就簡347
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以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為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看法,劉伯溫表示極力反對,並分別對皇上說了反對的理由:
1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
2汪廣洋也具備當丞相的才能,氣量比楊憲還小;
3胡惟庸比喻駕車的馬,這隻馬不但拉不好車,還會把車弄翻。
後來,這三人前後都做了丞相,結果都被朱元璋殺了,原因分別如下:
楊憲:
楊憲才華出眾,能力超群,為朱元璋打天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楊憲擔任中書左丞,在其任職中書左丞的當月就被誅殺,據《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十記載:
“太史令劉基併發其奸狀及諸陰事,上大怒,令群臣按問,憲辭伏,遂與炳等皆伏誅”汪廣洋
楊憲被誅後,太祖召還汪廣洋。這年冬天,太祖封他為忠勤伯,誥詞中稱他善理繁難事務,並屢獻忠策,將他比作張良、孔明。
當李善長因病辭官後,便以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相。因汪廣洋提不出什麼建議,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而太祖內心始終善待汪廣洋,又將他召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授為右丞相。之後汪廣洋沉溺酒中,與胡惟庸同為丞相,只是隨波逐流。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汪廣洋應當知道內情。太祖便問他,汪廣洋回答:“沒有此事。”太祖大怒,指責汪廣洋欺君,將他貶往廣南。船至太平,太祖追怒其在江西包庇文正,在中書省不揭發楊憲的奸罪,賜詔將其處死。
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廣洋又被任為右丞相。自從楊憲被誅後,皇上認為惟庸有才幹,由於皇上寵信他,他開始專權,生殺罷免大事,有些不報告皇上便徑直執行;各部門的奏章,凡是與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
接受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大臣的賄賂不計其數;
大將軍徐達極恨他奸惡,從容地告訴了皇上,惟庸於是圖謀害徐達被告發;
御史中丞劉基也曾說過他的短處,於是趁皇上派他帶醫生探視劉基機會,對劉基下毒;
胡惟庸開始有野心的導火索是突然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脹起來了,從此開始結黨,並且做了下列準備工作:
令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他們在外面收集兵馬;
令他的弟弟李存義暗中遊說李善長;
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與他們約定日期相會;
派元舊臣封績致書元朝,向元朝嗣君稱臣,請求出兵做外應;
胡惟庸這些謀逆時,趕巧他的兒子坐馬車賓士過市,墜死於車下,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皇上大怒,命他償命。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皇上不許。惟庸於是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便將禍變上報,告發惟庸;中書省吏商皓也告發了惟庸的陰謀。皇上下令廷臣輪番訊問,詞語連及陳寧、塗節。廷臣上奏朱元璋說:
“塗節本來參預陰謀,見事情不成,這才將變亂上告,不可不殺。”於是誅殺惟庸、陳寧和塗節。
回覆列表
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以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為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看法,劉伯溫表示極力反對,並分別對皇上說了反對的理由:
1、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
2、汪廣洋也具備當丞相的才能,氣量比楊憲還小;
3、胡惟庸比喻駕車的馬,這隻馬不但拉不好車,還會把車弄翻。
後來,這三人前後都做了丞相,結果都被朱元璋殺了。
朱元璋想提三個人為相,劉伯溫都反對。朱元章在登上皇帝位時向劉伯溫請教,讓誰當自己的宰相更好?其實最開始朱元璋是想讓劉伯溫來當這個宰相的,只不過劉伯溫太聰明瞭,一下子就看透了朱元璋,因為他這個人生性多疑,因此如果劉伯溫做到宰相位置掌握大權,那麼必定遭到朱元璋的懷疑,那還不如不做,因此劉伯溫直接拒絕了朱元璋的提議。
看到劉伯溫拒絕朱元璋也放下心來,順勢提了另外三個人,看誰更適合當宰相,他們分別是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下這三個人,首先楊獻跟劉伯溫的關係並不好,臉上還有一點兒小矛盾,而且楊獻這個人人品不咋滴,還有點兒小心眼,不太適合當宰相,因此劉伯溫直接給pass了。而汪廣洋這個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劉伯溫就沒把這個人物給放在心上,甚至都比不上楊獻。因此劉伯溫也想都沒想就把這個人物給否決啦!那最後一個自然就是胡惟庸。
這三個人裡邊兒就胡惟庸的才能和眼界都還是能配上宰相的位置。其實劉伯溫在聽到這三個名字的時候,就已經明白,朱元璋來問劉伯溫這三個問題,只不過是走下過場,其實他的心裡邊兒已經有了宰相的人選。因此在胡惟庸當選宰相之後,劉不問直接告老還鄉。我從後來的結局來看,洋縣廣廣陽和胡惟庸都沒有落下一個好下場。
為何三個人都沒好下場?第一位楊憲
他的死還和前面提到的李善長有關係。楊憲在有了實權之後,將矛頭對準了昔日宿敵李善長,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詆譭李善長。他宰相的位子坐的還沒有一個月就遭到李善長的彈劾,而且由於他多次詆譭李善長引起朱元璋反感,最終引來殺身之禍,被朱元璋處死。
第二位汪廣洋
汪廣洋是朱元璋的早期追bai隨者。後來朱元璋給汪廣洋頒發了一張避免死亡的金牌,這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金牌。這張金牌可以救李善昌兩死,但最終李善昌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慘死。
說起朱元璋殺人的流言,他為什麼主動給汪廣洋一張避免死亡的金牌?與這些功臣相比,朱元璋非常重視汪廣洋。他還說,汪廣洋在公眾面前排名第一,而在統一戰線的徐達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說,自從汪廣洋跟隨朱元璋之後,他就一直在朱元璋的前線擔任軍馬養糧的顧問。
這也是朱元璋如此看重他的原因之一。然而,汪廣洋當上宰相後,變得越來越專橫,甚至逼退劉伯溫。有時候朱元璋很生氣。然而,汪廣洋很瞭解自己,於是選擇了離開。
然而,汪廣洋一直呆在北京直到離開。他和胡偉勇仍秘密攜手將王廣陽帶走。結果,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秘密陰謀後非常生氣。此後,他鎮壓敵人的信件,秘密釋放外敵使節封殺功績,使汪廣洋的罪行更加嚴重。
他隱藏的小動作真的成了朱元璋憤怒的根源。朱元璋不再無視自己給他的金牌,殺害了包括家人、妻子、婦女和兄弟在內的十餘人,成為朱元璋上臺以來的大案要案之一。
第三位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廣洋又被任為右丞相。自從楊憲被誅後,皇上認為惟庸有才幹,由於皇上寵信他,他開始專權,生殺罷免大事,有些不報告皇上便徑直執行;各部門的奏章,凡是與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接受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大臣的賄賂不計其數。
胡惟庸開始有野心的導火索是突然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脹起來了,從此開始結黨,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便將禍變上報,告發惟庸;中書省吏商皓也告發了惟庸的陰謀。皇上下令廷臣輪番訊問,詞語連及陳寧、塗節。廷臣上奏朱元璋說:
“塗節本來參預陰謀,見事情不成,這才將變亂上告,不可不殺。”
於是誅殺惟庸、陳寧和塗節。
結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與人之間其實應該相互信任。如果當時的古人也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其實他們的江山會非常的重大。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與思維都特別的落後,其實還有一些人是非常與否的,並且有些群主特別的信命理或是天象。在我們這個相信科學的時代,對於他們的說法其實都等於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