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休閒讀品雜誌社
-
2 # 大小合同
雍正登基後,在全國實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即不動用國家財政,把地方州縣私自徵收的“火耗”銀提解到省裡,進行規範化管理,再從中取出一部分回撥給地方官,作為他們的生活和辦公補助費,這就是著名的“提火耗、設養廉”。養廉銀的數目大大超過各級官員的俸銀。雍正十二年(1734年)巡撫的年俸是155兩,而養廉銀有12000兩,一般養廉銀的數目都比官員的俸祿多很多。
清代爵位、官吏俸祿表
1、宗室封爵:
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等,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分一二三等),輔國將軍 (分一二三等)、奉國將軍(分一二三等)、奉恩將軍,另外還有奉特旨才加封的親王世子和郡王長子兩個爵位,所以清室爵位也可說成是十四等。
清代發俸銀與祿米兩種,按不同身份和職司可分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兩季發給,春季以正月二十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為限。
順治元年,始定諸王、貝勒、貝子、公俸祿。
攝政王 3萬兩;
輔政王1.5萬兩;
親王1萬兩;
郡王5千兩;
貝勒2500兩;
貝子1250兩;
鎮國公、輔國公625兩;
順治七年又加給祿米。後幾經調整,最後確定為: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清宗室取得爵位的方式有四種:功封、恩封、襲封、考封。
所謂的功封,乃因功而封。清朝的功封多為“世襲罔替”。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 王。大清歷史上總共有十二位王取得了此種爵位:清初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兒子之後改封莊 親王)、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的怡親王,同治時的恭親王,光緒時的醇親王、慶親王等。
所謂的恩封,就是皇帝直系子孫年滿15歲者,由宗人府奏請皇帝封爵。這種王爵多為世襲遞降,但也不是無限制地降,有個最低界線,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以後不再遞降,均直接世襲。
所謂的襲封,指的是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的宗室貴族逝而出缺的時候,由其一嫡子繼承一定的爵位。
所謂的考封,指的是親王以下各王公除一子襲封外,其餘諸子至二十歲,例得推封。所謂的推封,就是宗人府在人數達到10人以上的時候,派欽定的王 公大臣試其馬、步箭、翻譯三項,合格者授予一定等級的爵位,具體為:親王餘子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親王側福晉子封二等鎮國將軍,別室所居妾媵之子封三等輔國 將軍,郡王餘子封一等鎮國將軍,以下類推。
2、公主、格格和額駙
固倫公主:居住京師則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000兩,俸鍛30匹;
和碩公主:居住京師則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400兩,俸鍛15匹;
郡主:居住京師則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60兩,俸鍛12匹;
縣主:居住京師則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10兩,俸鍛10匹;
郡君:居住京師則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60兩,俸鍛8匹;
縣君:居住京師則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50兩,俸鍛6匹;
鄉君:居住京師則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40兩,俸鍛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師則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30兩,俸鍛3匹。
固倫公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300兩,祿米300斛;外藩則俸銀300兩,俸鍛10匹;
和碩公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250兩,祿米250斛;外藩則俸銀255兩,俸鍛9匹;
郡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100兩,祿米100斛;外藩則俸銀100兩,俸鍛8匹;
縣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60兩,祿米60斛;外藩則俸銀60兩,俸鍛6匹;
郡君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50兩,祿米50斛;外藩則俸銀50兩,俸鍛5匹;
縣君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40兩,祿米40斛;外藩則俸銀40兩,俸鍛4匹。
3、世爵俸祿: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二等公685兩
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
一雲騎尉635兩
一等侯610兩
二等侯585兩
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
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
一雲騎尉435兩
一等子410兩
二等子385兩
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
一雲騎尉335兩
一等男310兩
二等男285兩
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
又一雲騎尉235兩
一等輕車都尉210兩
二等輕車都尉185兩
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
一雲騎尉135兩
騎都尉110兩
雲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還有不列等的閒散公255兩
閒散侯230兩
伯品級官205兩
子品級官180兩
男品級官155兩
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
騎都尉品級官105兩
雲騎尉品級官80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
4、文職官俸:
順治元年按明例支給俸祿柴直,十三年裁漢官柴薪銀,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漢官照俸銀支給俸米。
清代文職官俸計分十等:
一品歲俸銀180兩,祿米180斛
二品155兩,祿米155斛
三品130兩,祿米130斛
四品105兩,祿米105斛
五品80兩,祿米80斛
六品60兩,祿米60斛
七品45兩,祿米45斛
八品40兩,祿米40斛
正九品33兩1.14錢,祿米33斛1.14鬥
從九品兼未人流31兩5錢,祿米31斛5鬥
從雍正起,由於京官清苦,特支雙俸(米除外),稱“恩俸”。(一些高階大臣俸米也加倍支給)
5、外藩蒙古俸祿:
共分九等:
汗歲支銀2500兩,緞40匹
親王2000兩,緞20匹
世子1500兩,緞20匹
郡王1200兩,緞15匹
長子、貝勒各800兩,緞13匹
貝子500兩,緞10匹
鎮國公300兩,緞9匹
輔國公200兩,緞7匹
札薩可一等臺吉100兩,緞4匹
又,科爾沁部親王照汗例支俸,賜有達爾漢號者歲支銀20兩,鍛4匹。
輪值充當乾清門行走者有專門俸銀:
一等臺吉100兩
二等臺吉80兩
三等臺吉60兩
加有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職,減半給俸。另有一部分蒙古官員,比照八旗武職減半給俸。
6、回爵之俸:
主要是編入札薩克的哈密、吐魯番兩地之王公、臺吉。
郡王歲支銀800兩
輔國公200兩
一等臺吉100兩
二等臺吉80兩
三等臺吉60兩
四等臺吉40兩
又有不列等的內大臣,照八旗減半支俸,侍衛照八旗支俸。還規定每俸銀1兩,兼支米1斛。
7、八旗綠營武職俸祿:
京師武職為:
一品歲俸銀180兩,祿米90石
二品155兩,祿米77石5鬥
三品130兩,祿米65石
四品105兩,祿米52石5鬥
五品80兩,祿米40石
六品60兩,祿米30石
七品45兩,祿米22石5鬥
八品40兩,祿米20石
正九品33兩1.14錢
從九品31兩5錢
駐防八旗:
一品(將軍、都統)年俸銀95.823/81.694兩(分正、從),年薪銀144兩
二品(副都統)年俸銀67.576/53.458兩,年薪銀144兩
三品(城守尉、協領等)年俸銀39.34兩,年薪銀120兩
四品(防守尉、佐領等)年俸銀27.394兩,年薪銀72兩。
還有蔬菜燭炭銀、燈紅紙張銀等名目,如綠營歲支所得如下:
提督(從一品)俸銀81.693兩,薪銀144兩,蔬菜燭炭銀180兩,燈紅紙張銀200兩,合計605.893兩;
總兵(正二品)俸銀67.575兩,薪銀144兩,蔬菜燭炭銀140兩,燈紅紙張銀160兩,合計511.575兩;
副將(從二品)俸銀53.457兩,薪銀144兩,蔬菜燭炭銀72兩,燈紅紙張銀108兩,合計377.457兩;
參將(正三品)俸銀39.339兩,薪銀120兩,蔬菜燭炭銀48兩,燈紅紙張銀38兩,合計243.339兩;
遊擊(從三品)俸銀39.339兩,薪銀120兩,蔬菜燭炭銀36兩,燈紅紙張銀36兩,合計231.339兩;
都司(正四品)俸銀27.393兩,薪銀72兩,蔬菜燭炭銀18兩,燈紅紙張銀24兩,合計141.393兩;
守備(正五品)俸銀18.705兩,薪銀48兩,蔬菜燭炭銀12兩,燈紅紙張銀12兩,合計90.705兩;
千總(正六品)俸銀14.964兩,薪銀33.036兩,合計48兩;
把總(正七品)俸銀12.471兩,薪銀23.529兩,合計36兩。
8、新軍俸祿:
清末新軍月俸定製為:
總統官薪水銀600兩,公費銀1000兩,合計1600兩;
統制官薪水銀400兩,公費銀600兩,合計1000兩;
統領官薪水銀250兩,公費銀250兩,合計500兩;
統帶官薪水銀200兩,公費銀200兩,合計400兩;
步工輜管帶官薪水銀100兩,公費銀140兩,合計240兩;
馬隊帶隊官薪水銀100兩,公費銀80兩,合計180兩;
炮隊帶隊官薪水銀100兩,公費銀160兩,合計260兩;
步工輜隊官薪水銀50兩,公費銀10兩,合計60兩;
馬隊隊官薪水銀50兩,公費銀8兩,合計58兩;
炮隊隊官薪水銀50兩,公費銀14兩,合計64兩;
總參謀官薪水銀250兩;
教練官薪水銀100兩。
由於薪俸偏低,自雍正起火耗歸公,出現養廉銀,至乾隆是時又有補充調整,實際成為一種附加的俸祿,數額大大高於正俸。
據《大清會典》中所載地方官員養廉銀一般為:
總督13000-20000兩
巡撫10000-15000兩
布政使5000-9000兩
按察使3000-8444兩
道員1500-6000兩
知府800-4000兩
知州500-2000兩
知縣400-2000兩
河道總督6000兩(其中北河總督系直隸總督兼領,支銀1000兩)
管河道員2000-4000兩
漕運總督9520兩
鹽運使2000-5000兩
鹽法道2000-4240兩
佐貳官也均有,但數目與正印官相差很遠。京官由朝廷撥出一部庫銀作為養廉銀,但數目比地方官少很多,大多數人仍以正俸為主。
武官也有養廉銀,如道光中有關綠營各級的養廉銀數目如下:
提督:京師(巡捕營)800兩,直省2000兩,邊疆(新疆伊犁等鎮)2800兩;
總兵:京師800兩,直省1500兩,邊疆2100兩;
副將:京師700兩,直省800兩,邊疆1200兩;
參將:京師600兩,直省500兩,邊疆800兩;
遊擊:京師500兩,直省500兩,邊疆600兩;
都司:京師300兩,直省260兩,邊疆380兩;
守備:京師240兩,直省200兩,邊疆320兩;
千總:京師140兩,直省120兩,邊疆180兩;
把總:京師100兩,直省90兩,邊疆120兩;
外委千把總:京師20兩,直省18兩,邊疆28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