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炎炎夏日,沒有空調,皇家貴族各有避暑勝地如避暑山莊來消暑,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避暑的好方法?
10
回覆列表
  • 1 # 楊帆遠航讀史

    封建時代的皇家宮廷,其避暑方式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據《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裝置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在宋代帝王的涼殿中,也有這種裝置,但比起唐朝則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勤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冷風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凓不堪。

    除了機械製冷裝置以外,宮廷中還備有大量的藏冰。每當寒冬季節,都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室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顯貴們,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雖然比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宮吏設定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簷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當然,這種半自動的製冷設施,用費頗大,並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唐代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屬希有之物,《雲仙雜記》說:“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而楊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

    在唐都長安,還出現過一種避暑會。這是富家子弟們避暑消夏的一種臨時組織。這種奢靡的避暑會,在當時曾風流一時,傳為佳話。

    宋人則有亭樓納涼,泛湖避暑的習俗。每當炎夏來臨之際,人們划船行舟,蕩於湖中,或尋風亭水榭,柳岸樹蔭之處,嬉耍度時。這種習谷,由東京開封一直流傳到南都杭州。《東京夢華錄》卷八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爾笙歌,通夕而罷。”南宋立都於杭州後,秀美的西湖便成為唯一的避暑勝地。每至盛夏,人們無不攜伴行舟,擁向湖中,“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遊情寓意,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宋代都市人對夏季避暑十分注重,而且會伴以豐富的娛樂活動增添情趣。

  • 2 # 歷史研習社

    除了扇扇子、穿短褲、找蔭涼地方、去游泳這些古今都一樣的事情外,古人避暑最讓人覺得牛逼的是他們也可以吃冰棒、喝冷飲呀!唐朝的時候,大城市的大街上,到了夏天,就有賣冰棒的了,且價錢還隨著天氣的變化有浮動。到了宋朝,就出現了冷飲專賣店。還出現了一種特別好吃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經寫過:“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是什麼呢?“冰酪”,就是古代的冰淇淋嘛。冰酪到了元代,就更像冰淇淋了,蒙古人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

  • 3 # 文史經典碎讀

    現如今的科技,那是飛速發展,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夏天熱了用空調、冬天冷了用空調、屋裡除甲醛能用空調、空氣加溼,還可以用空調。這家電的發展是不是日新月異,能有的功能那是全都有。

    想想,古代人沒有電,沒有這些生活常用電器,他們該怎麼生活?例如在夏天,他們怎麼避暑乘涼?怎麼躲避這室外的高溫?怎麼才能在如此熱的夏季不中暑還要給自己降溫?如果讓你穿越,你能受得了古代的酷暑不?如果讓你穿越前選擇一款家電,你是不是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帶上空調?

    究竟古人是如何避暑納涼的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講,究竟古代人如何乘涼避暑。您是不是很好奇?您是不是很想知道?那您一定不能錯過今天的文章。

    避暑冰塊

    低碳環保古代沒有電冰箱,古人就用冰窖來貯存冰塊。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汙染環境。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看看這上面的圖片是不是眼熟?那就是《甄嬛傳》裡古代夏季用來納涼的裝置,冰塊上面放置了一個可以旋轉的扇形道具,是不是讓你更形象的瞭解到古代的人們如何在夏季避暑降溫?

    避暑“涼屋”

    設計精巧這種豪華的避暑設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體現了古人的環保意識和親近自然的綠色理念。

    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宮之內,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在享受清涼的同時,更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至明朝,這種避暑建築從宮廷走向民間。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的“涼屋”在巧妙利用地理優勢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避暑食品

    綠豆湯

    明清兩朝,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避暑。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

    涼茶

    清朝北京地區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也是一大特點。而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喝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熱爽口的食物。

    心靜自涼?

    古人懂得“涼由心生”的道理,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然脫俗的避暑氛圍,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王維為了消暑,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彈樂而忘返,給後人留下了百讀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夜熱依然年熱同,開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這首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更是寫出了怡然自樂的夏日避暑納涼之景,讀來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 4 # 徽墨子

    青銅冰鑑

    青銅冰鑑是中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鑑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冰鑑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鑑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時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1]

    木質冰箱

    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鑑”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鬥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週,箱的兩側設定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託泥,用以隔溼防潮。

    這種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科學合理,與現代冰箱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裡,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蓋板通常為兩塊,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藉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由於木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掐絲琺琅冰箱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琅製品,獨具特色。 這對掐絲琺琅冰箱,大小、形狀完全相同。每件箱重102千克,高45釐米,上下均呈正方形,其中口部邊長72.5釐米,底面邊長63釐米。箱體為木胎、鉛裡,表面均採用掐絲琺琅工藝。蓋面和箱體四周為纏枝寶相花紋,底面為冰梅紋飾,色彩豔麗,工藝十分精湛。蓋的邊緣採用鎏金工藝,並飾以“大清乾隆御製”款。箱底一角留有一個圓形小孔,蓋面則有2個銅錢狀通氣孔。箱體兩側共有4個堅固的雙龍戲珠提環,造型別致美觀,便於搬運抬放。此外,每件冰箱還配有一個高31釐米、重21千克的紅木箱座,四角包鑲獸面紋飾,座的造型與工藝同樣別緻、精細,與安放其上的冰箱渾然一體。

    唐代空調房

    唐宋時期,避暑納涼已成為皇家宮廷、高官顯貴夏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這種製冷裝置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行宮避暑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蓆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后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極好的竹編工藝品。后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薰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古代冰淇淋

    北魏時奶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陳基說:“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這冰酪,與乳糖真雪相似。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冰鎮消暑小吃

    在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有這樣的敘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的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由此可見清宮夏季用冰之一斑。

    另據慈禧的侄孫、曾於1900年隨從護衛慈禧為躲避八國聯軍逃到西安的葉赫那拉·嶽超寫於1962年的回憶文章《庚子---辛丑隨鑾紀實》說:"辛丑在陝度夏,慈禧要吃冰鎮酸梅湯,關中天氣溫熱,向無存冰,御膳房計無所出。有當地人建議,謂距長安城西南百餘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巖洞,深邃陰涼,內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運冰,供御膳房用。"

  • 5 # 異國的風采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透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考古發現,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一種名為“冰鑑”的銅盆,古人是用作在炎炎夏日往其中放入冰塊,以達到為房間降溫的作用。

    夏天,古人在喝的酒裡、飲料中加入冰。到了元代,冷飲有了新突破。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儲存。於是,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儲存時間就延長了。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尋常街巷,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伏日還盛行吃蓮子湯,具有養神益脾祛除暑熱的功效。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較薄、透:“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面板,寬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

    每到三伏天,古人要喝苦茶、涼茶、綠豆湯來解暑,現代解暑飲料王老吉,其中的成分就是清代的配方。

    夏天蒼蠅蚊子比較多,古人在焚香中加上菖蒲、野菊等具有濃郁芳香氣味的植物或藥材來燻蚊蠅。

    在炎熱的夏天,扇扇子也是很好的消暑方法。扇子素有“搖友”“涼友”的雅稱,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是一種藝術品——古人在這個小天地中題詩作畫。

    除了扇子,古人度夏神器還有形態各異的瓷枕和象牙席。

    還有原始狀態的冰箱,用天然冰來取得降溫效果;也有手動的風扇,透過手拉轉動來起到吹風的作用。

  • 6 # 微易管家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透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到了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這又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

    明朝時候,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

    大約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飲也開始隨著出現。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華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華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感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每個人在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很低落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