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lgigi

    1930年美國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可以歸結為:一、資本家無節制的盲目生產,導致產品過剩。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而壟斷資本家佔有多數生產資料,他們為了無限制地獲取利益,不斷擴大生產,尤其在經濟繁榮時期。

    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內需不足。在那時的美國,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人民收入嚴重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資金,據統計,人民收入的1/3被5%的富人所佔有。另一方面,當時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相對貧困,約3/5的美國家庭僅能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佔全國收入不足1/4,這就限制了社會的實際消費,內需減少了。

    三、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帶來過度消費,形成市場繁榮假象。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子盛行分期付款刺,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物價消費。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模式,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被眼前的利益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子尖銳。

    四、股票市場的瘋狂投機,造成金融不穩定。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非常猖獗,除了職業的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華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以此看作致富的手段。不僅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投入進去,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股票的價格瘋漲,股票以比自身價格的幾倍到幾十倍的價格賣出,這就造成了金融市場的的不穩定,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埋下了隱患。

    恢復經濟採取的辦法,美國國內採取了許多措施,特別是產生了政府協助干預經濟的行為,之前是提倡自由經濟的。

    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救濟關係經濟命脈的公司和行業。1932年成立復興金融公司,有權向銀行、信託、保險和鐵路借貸共33億美元的免稅證券。挽救了當時許多正在動搖的銀行、鐵路和保險公司,使它們不至於垮臺,減輕了經濟緊迫的局面。1933年,羅斯福政府期間通過了《聯邦證券法》、《銀行緊急救助法令》等系列的法律,這些法律決定了現代美國金融的格局。

    ②大力開展公共工程的建設。該措施目的是為上百萬的沒工作的人提供各種各樣工程的工作。

    ④大規模減稅。大規模減少普通民眾的賦稅,同時適當提高對高收入者的徵稅。

    ⑤環境保護和治理。緩解嚴重就業問題。

    ⑥邊遠地區開發。

    ⑦支援住房抵押市場,緩解居民債務。1933年透過一項法案,設立了房產主借貸公司,透過發放長期的低息貸款,大大緩解了城市房產的抵押債務。

    ⑧政府補貼進行產業調整和轉型。對閒置耕地進行補貼,來減少過剩和提高農民的收入。1933年6月,國會透過“全國工業復興法”。目的在於,保證工業的合理利潤和工人的合理生活費用,透過使用商業的自行調節,以減少生產過剩,增加工資,縮短工時和提高物價從而促進工業的復興。

    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向福利國家轉型,以提高內需。

  • 2 # 牧馬甬尚

    其實早在2000年的時候世界經濟造就不行了,全靠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來維持經濟發展現在沒有新的戰爭,敘利亞也只是內戰,代理人戰爭,世界性的戰爭,基本上是不可能避免的………

    美國有一部電影《鐵拳男人》,就是記錄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經歷1930年前的經濟危機,後來透過二戰後美國經濟才得以恢復,我現在越來越感覺需要一場戰爭來解決許多問題,

  • 3 # 南憶先森

    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

    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資料)。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私人佔有性的矛盾的惡性發展。

    他的經濟恢復主要是靠羅斯福的正確的政策,新政首先從整頓金融業開始.因為這次經濟危機最初是由金融危機引發的,追根溯源,羅斯福首先整頓財政金融體系。他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經營狀況不佳的勒令清盤。透過成立聯邦儲蓄保障公司,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復銀行信用。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國會透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行業擬定公平競爭法規,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依靠國家和壟斷組織的聯合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上。第三,調整農業政策,獎勵農民壓縮產量,目的是限制農業生產,克服生產過剩,以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第四,積極推行“以工代賑”。面對龐大的失業隊伍,羅斯福政府實行了緊急救濟。但單純的救濟只是治標不治本,國家財力也無法長期負擔。因此,大力推行“以工代賑”,透過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業機會,進而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這些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迴圈軌道。

  • 4 # 大力123105357151

    主要是二戰,透過暴力方式進行了財富的再平衡和債務的去槓桿,同時軍工工業大需求,和戰爭人力物力的大消耗,解決了需求不足,失業擴大的大條肅條的死結,同時世界經濟重心由歐洲徹底轉向美國,是以歐洲的衰落美國興起為代價的。

  • 5 # 歷來現實

    恰好之前寫過一篇這時期的文章,發來作答。

    美國也有這樣的歷史時期? 美國勞動人民結不起婚也離不起婚,紛紛報名到蘇聯去打工!

    1929年開始的華爾街崩盤,開啟了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蕭條時期。這次大蕭條最初的徵兆是農產品價格的長時間下跌,繼而,華爾街股市於當年10月29日崩盤,一直到1932年6月才觸底反彈。1933年開始的羅斯福新政雖然穩定住了美國經濟繼續下滑到深淵的趨勢,但美國經濟仍然沒有太大起色,一直到1941年美國參加二戰前,美國國內的失業率長期保持在17%左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25%左右。

    華爾街崩盤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民眾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農村裡,農產品價格的持續走低,導致農業生產陷入低迷,我們也從小時候的教課書中領略過美國農民傾倒牛奶的奢侈;城市裡則因為機器逐漸取代人工,工業產品生產能力過剩,工廠大幅裁員,導致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吃不飽飯、衣不蔽體、居無定所。

    農民傾倒牛奶

    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裡,尤其是蕭條最嚴重的1929年到1933年,生活在美國的人們不得不改變了一些習慣和認識。很多人發現他們結不起婚了,於是結婚率銳減了22%;離婚率還要多出來一個百分點,因為人民發現,他們同樣也離不起婚了。

    城市居民的生育率也下降了15%,這個指標反映出失業在家的夫妻,已經沒有心思在臥室裡從事那種傳統娛樂活動。

    為毛不給我老豆一份工作?

    與各個行業的蕭條相反,電影等娛樂行業卻出現了逆增長的態勢,很多人會選擇用一張價格不高的電影票去慰藉一下惶恐不安的心情,在電影院裡度過開心的一個多小時。

    美國勞動人民對美國政府的領導力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懷疑,導致他們探索新的方向,有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個正在興起的大國。

    蘇聯來拯救我們了,親

    當時蘇聯國內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他們相對封閉的國內經濟不僅沒有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影響,國內正在大規模建立的大工業和集體農場,反倒是很需要熟練勞工,於是去美國做廣告抄底招收。

    當時的蘇聯駐美國大使館門口總是排起了報名去蘇聯工作的長隊,幾十萬美華人都報了名,最後至少有十萬個幸運兒如願以償去建設社會主義的蘇聯。

    當然,腳也可以是用來投票的,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在幾年後就回到了美國。

  • 6 # 親子學樂

    1929年的大蕭條之時,大銀行和金融權貴早就知情,並且提前離場,而經濟崩盤的損失要由普通民眾來承擔。這次經濟危機就是一次典型的“剪羊毛”,具體請看下文,摘錄自《美聯儲傳》。

    最後的泡沫

    1928年春天,聯邦儲備系統對股市中的過度投機表達了關切,並以加息的方式遏制信貸膨脹。貨幣供應的增加開始放緩,股票價格的上漲也隨之回落。可以想象的是,過熱的經濟本可以實現“軟著陸”。奎格利教授已經指出,中央銀行並不擁有實權,它只不過是其他人手中的牽線木偶。投機熱看起來即將退燒,但牽線木偶背後的操縱者開始有動作了,聯邦儲備系統讓形勢再次翻轉。

    控制牽線木偶的那根線來自倫敦。即使聯邦儲備系統提供了長達7年的援助,英國經濟還是陷入了衰退,而黃金則持續迴流到美國。美聯儲儘管公開譴責過度投機,卻在此時功虧一簣,在1928年的下半年購買了超過3億美元的銀行承兌匯票,這導致貨幣供應增加了幾乎20億美元。羅斯巴德教授就此有以下評論:

    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的那樣,歐洲發現因1927年通脹而帶來的收益已經消失,而歐洲人大聲吵嚷著反對美國的任何貨幣緊縮政策。1928年下半年的量化寬鬆阻止了黃金進一步流入美國。大英帝國再次面對黃金流失,而英鎊更加疲軟。美國不得不把最後的希望押注在歐洲能夠自行解決通脹政策帶來的必然後果。

    在聯邦儲備系統政策反轉前,股票價格實際上已經下跌了5%。現在,它們已經衝破天花板,從7月到12月份就上升了20%。可以肯定繁榮已經再現。

    之後,1929年2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蒙塔古·諾曼再次訪問美國,並秘密會晤了美聯儲官員。他同樣會晤了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關於這些秘密會晤的內容,迄今為止也沒有詳細的公開記錄,不過我們可以確定三件事:會談很重要;會談涉及美國和英國經濟;會談當事人認為不向公眾透露會談內容是最好的選擇。英美央行已經做出結論的猜測並非毫無道理,而央行的結論是泡沫——不僅在美國,更在歐洲——很可能不久就會破裂。不同於他們過去與之鬥爭的做法,現在是時候去退讓並讓泡沫破裂、讓投機者出局、讓市場迴歸真實了。正如加爾布萊斯說的:“從美聯儲的角度看,讓一切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也因此讓規律去承擔過失,那多好啊。”

    梅隆更是言辭鑿鑿。赫伯特·胡佛這樣描述梅隆的觀點:

    梅隆先生只有一個藥方:“清算勞動力,清算股市,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他堅持認為,一個人發燒了,唯一的方法就是退燒。他說,即使是大恐慌也不見得都是壞事。他說:“它會讓體系中的腐敗部分被清理掉。高昂的生活費用和豪華的生活將不再是主流。人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價值觀會得到調整,而有進取心的人將在碌碌無為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赫伯特·胡佛)

    如果這已經成為梅隆、諾曼和美聯儲的共識,那麼他們會晤的目的就是確保“退燒”發生時,英美中央銀行能協調它們的政策。與其被經濟崩潰壓垮,不如指引崩潰的方向,並讓它儘量對自己有利。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猜測的劇本是否精確,不過隨後發生的事件證實了這樣一個觀點。

    只給會員的提前預警

    緊接著這次會晤之後,貨幣學家開始向他們金融圈子裡的同僚釋出預警資訊,要求他們離場。2月6號,美聯儲建議其成員單位清空持有的股票。接下去的一個月,保羅·沃伯格在他的國際承兌銀行的年度報告中也給出了相同的建議。他解釋了做出這樣建議的理由:

    如果脫韁的投機狂潮繼續蔓延開來,則最後的崩盤是必然的,而且不僅影響投機者本人,也會使整個國家陷入普遍的蕭條。

    保羅·沃伯格是庫恩-勒布公司的合夥人,該公司有一份優先客戶的名單,其中有同道的銀行、富有的實業家、知名政治家和外國政府的高階官員。J.P.摩根公司也有類似的名單。按照慣例,這些客戶會提前收到通知,通知內容包括重大股票發行資訊和比公眾購買股票價格低2-15個點的認購股份的機會。這是投資銀行維繫自己在世界事務上的影響力的手段之一。這些名單上的人都已經提前預知到了即將來臨的崩盤。

    約翰·D.洛克菲勒、J.P.摩根、約瑟夫·P.肯尼迪、伯納德·巴魯克、亨利·摩根索、道格拉斯·狄龍(DouglasDillon)——所有華爾街巨頭的傳記都吹噓這些人的“智慧”足以讓他們在華爾街股災前逃離股市。事實上,所有內部俱樂部的成員都得以逃過這場劫難。美聯儲、紐約主要大銀行和它們的大客戶之間形成的連鎖董事會中的任何成員,都沒有對隨後出現的華爾街股災表示吃驚。似乎智慧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人所處名單的影響。

    給公眾的安慰訊息

    儘管船員們已經準備棄船,但乘客卻被告知這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旅行。總統柯立芝和財政部長梅隆依然積極地告訴公眾說經濟形勢比以往都要好。倫敦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積極發聲,認為聯邦儲備委員會對美元的管理是人類對貨幣的一次“勝利”。紐約的本傑明·斯特朗則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豪華辦公室裡誇耀道:

    聯邦儲備系統的存在是對類似貨幣利率引發災難的一種防範手段……在過去,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因為金融形勢的現實也是不一樣的。如今,公眾恐慌導致的滅頂之災不太可能出現了。

    聯邦儲備顧問委員會緊急磋商

    華盛頓會議充滿神秘色彩

    聯邦儲備委員會及其下屬的顧問委員會的行動瀰漫著一種極端神秘的氣氛。顧問委員會的這次會議沒有提前對外公佈就秘密召開了,報社記者碰巧看到其中的一些人進入財政部大樓,這才發現了會議之事。即使在會議結束後,得到的也只是託詞性質的答覆……在財政部召開的會議進行期間,會場外設定了警戒,一大群記者被趕出了走廊。

    讓我們簡要回顧下蒙塔古·諾曼。他的傳記作者告訴我們,在他成為英格蘭銀行行長後,他的慣例是每年去美國幾次,儘管媒體很少關注到他的美國之行。旅行時他總是要喬裝打扮一下,穿著一件長長的黑色斗篷和一頂大大的寬邊帽,而且他還使用斯金納教授這個假名。

    在這些不公開的旅行中,他邂逅了一位名叫W.C.溫特沃斯(W.C.Wentworth)的澳洲年輕人。60年後,溫特沃斯給悉尼一家名為《澳洲人》(The Australian)的報紙寫信,披露了這次偶遇:

    1929年,我是牛津和劍橋運動隊的一名成員,隨隊去美國跟美國大學生隊打比賽。7月下旬,我們準備返程,於是,我和我們隊伍的其他隊友登上了紐約港的一艘小型客船(當然,那時候還沒有跨大西洋商業航班)。

    一個同行的乘客是“斯金納先生”,我們隊中的一些人認出了他。他實際上是蒙塔古·諾曼,他剛剛結束了對美國中央銀行的一次秘密訪問,也準備返回倫敦,這是一次匿名旅行。

    當我們告訴他我們知道他是誰時,他請求我們替他保密,因為如果他的行程細節被公開的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金融後果。自然,我們同意了,之後的跨大西洋航行中,他很坦白地向我們披露了很多東西。

    他說:“接下去的幾個月裡將有一場震盪。不過不要擔心——它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8月9號,即在輪船上偶遇後的幾周,聯邦儲備委員會就收緊了它的寬鬆信貸政策,並把貼現率提高到6%。幾天後,英格蘭銀行也隨之提高了貼現率。這兩個國家的銀行準備金都開始收縮,伴隨而來的是貨幣供應收緊。同時,美聯儲開始在公開市場拋售股票。

    這是一種收緊貨幣供應的方法。保證金貸款的活期貸款利率已經到了15%的水平,之後又攀升到20%。針已經插入氣球。

    鴨子晚宴開始

    證券市場在9月19日到達高點,之後開始一路下滑。公眾仍舊沒有意識到即將“劇終”。之前過山車已經開始下行,但公眾認為它無疑還要往上衝。五個多星期裡,公眾在股市下行階段還是重度買入。在這期間超過100萬份的股票被交易。之後,10月24日,星期四,就像一群數量龐大的魚群因為看不見的訊號而突然轉向一樣,數以萬計的投資人蜂擁而至去賣出股票。股票行情顯示系統徹底癱瘓。每個人都說市場已經跌穿底部。他們錯了。五天後,它才真正跌穿。

    10月29日,星期二,交易所由於一邊倒的賣出而崩潰。根本就沒有買方。到交易日結束,超過1600萬股股票被拋售,大多數的成交價格就是買方報價。單單一天的時間,數百萬投資人破產。在持續下跌的幾個星期內,30億美元的財富煙消雲散。在12個月內,4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那些計算自己的賬面利潤並認為自己很富有的人突然發現自己一貧如洗。

    硬幣都有兩面,有賣方,就有買方。已經把他們的投資兌換成現金和黃金的內幕知情人就是這場浩劫的買方。必須記住的是股票價格下跌並不一定表示這些股票有什麼問題。那些優秀的公司仍舊在派發股息,它們是很好的投資物件——以實際價格看的話。在這場大恐慌中,股價遠遠低於其應有的水平。那些手持現金的人用遠遠低於其實際價值的價格收購這些被低估的股票。巨型控股公司就是因此應運而生的,比如海豐有限公司(MarineMidland Corporation)、雷曼公司和公平公司(Equity Corporation)。J.P.摩根設立了名為標準品牌(StandardBrands)的食品托拉斯。就像鯊魚吞噬鯖魚,小型投機商成為大投機商的盤中餐。

    沒有證據表明華爾街股災的目的是為了獲利。事實上,有很多跡象表明貨幣學家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來避免這場股災出現,如果他們不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本來他們的努力已經見效。不過,一旦他們意識到股市的崩盤不可避免,他們就不再恥於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去賺錢。在這層意義上,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女婿柯蒂斯·多爾(CurtisDall)寫得很形象:“這是世界貨幣權力巨頭算計好的以公眾為物件的‘剪羊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裡《神鵰俠侶》,楊過知道自己錯了的情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