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瑋語錄

    個人感覺項羽的格局更大一些,從他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百姓的安歇,天下的太平來說。那麼現在大家公認的一點就是項羽如果過了烏江,回到了江東,那麼他早晚會東山再起。但是他沒有,真的是無顏面見江東父老麼?也許有那麼一絲是因為這點,我覺得更多的是因為他認為既然敗了,那麼就沒必要再造過多的生靈塗炭,這才是真君子。他並沒有過多的在乎是否能坐上龍椅,那麼歷史告訴我們說,只要是能坐上龍椅的人,都不是君子。讀史使人明智!

  • 2 # 小編虎哥

    一、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二、他們共同特點是敢作敢為,化危機為轉機 他們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夢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但為什麼他們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別?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盪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嚐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佈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一現,功敗垂成。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劉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代裡脫穎而出的原因。 三、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迴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四、劉邦取勝的原因: 一、以名人為榜樣,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於心計,善於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請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名子不為世人知這與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很多優良品,例如,他學到了用籠絡手段壯大力量的方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寬容、仁慈、有大膽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 四、為實現大謀,堅忍克己。 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 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鑑,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按常理,一個人的格局和膽量、智慧、使命感、.見識、愛心、責任心、眼光等因素有關係,而這些因素可以用六個字來籠統概括:唯德學,唯才藝。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格局才會大,才能實現理想和抱負。

    因此,至於項羽和劉邦誰的格局大些,得先來看看項羽和劉邦的“唯德學,唯才藝”。

    首先,來看劉邦。劉邦的才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口才好。

    一是會哄騙人。劉邦能說會道,口才好的令人歎為觀止。這可能跟他混跡於江湖時,經歷的磨練有關。為了混口飯吃,連大哥大嫂這樣的至親都靠不住,他只能靠自己了。為此,他選擇了在開飯店的寡婦身上下功夫,靠著一雙利嘴,吹的天花亂墜,結果成功俘虜了寡婦的心,讓寡婦這裡成了他的長期飯票,他天天來吃飯,吃完拍拍屁股走人,到年底來結總帳時,寡婦當著他的面把帳一火給燒了個精光。只是寡婦不會料到,她的善舉,卻使得劉邦在那個時候便開創了富婆倒養小白臉的先河,可謂驚世創新之舉啊。另外,劉邦能娶到呂雉這樣的白富美就是哄到騙到的結果,就是甜言蜜語的結果。

    二是會忽悠人。比如說劉邦入關後屯兵灞下,當項羽要攻打他時,劉邦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俘虜”項伯時,除了他的隨變能力快外,良好的口才也是致勝的法寶,在沒有事先打草稿打腹稿的情況下,他借題發揮,說的條理清晰,說的頭頭是道,說的感人至深,把項伯整的服服帖帖,最後靠項伯這個“中介人”成功化解了這場一觸即發的政治風暴,為自己的東山再起贏得了時機。在霸上僅數小時就搞定項伯,這就是能說會道的結果,就是善於查顏觀色的結果。

    三是會籠絡人。不管是能征善戰的武將也好,不管是足智多謀的儒生也罷,只要到了劉邦手下就變得服服帖帖,這就是劉邦會籠絡人的結果,就是會巴結人、感化人的結果。總而言之,劉邦對有才能之人一點兒也不含糊,透過糖衣炮彈,透過甜言蜜言,以三寸不爛之舌,口吐蓮花,那些所謂的“人才”不是被他的利誘所迷惑,就是被他的言語所感動,最後死心蹋地為他賣命,為他效忠。

    第二,思維能力強。

    一是善於聽取意見。劉邦自己肚子裡雖然沒有多少墨水,但他卻有一雙順風耳,什麼話都可以聽,別人說好話,他聽了高興,別人說壞話,他聽了也不惱,更難能可貴的是,別人提意見,不管什麼意見他都能聽,而且他不但聽了,還會明辨是非,在很短的時間內能知道什麼是好意見,什麼是壞意見,如何採納這些意見等等。

    二是應變能力快。劉邦雖然是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濃眉大眼,從外表上看上去蠻男一個,粗漢一個。然而,外表之下卻難掩劉邦的英雄本色,他的頭腦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粗中有細,做事極為緊謹,極為靈活,極為敏感,極為清晰。

    第三,懂得“讀心術”。

    一是慧眼識丁。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就能發現和了解一個人的特長和弱點,他會本著揚長避短的方式對任重手下的人。比如說最早跟隨劉邦的蕭何,這蕭何可不是一般的人,劉邦革命前,他可是沛縣德高望眾之人,連縣令都要敬讓他三分。但是這樣一位牛人卻甘願像一條哈巴狗一樣跟在劉邦後面,原因肯定是劉邦的超級人格魅力了。但蕭何對劉邦這麼服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劉邦很會看人,很會吃透人的心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是這個道理。

    二是任人為賢。他知道每個人的特長,在革命最開始,劉邦在手下的謀士不多的情況下,是把蕭何當軍師當智囊來看待的,比如說劉邦從碭山打響革命的第一槍時,拿下沛縣,劉邦就是聽取蕭何的意見,採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結果僅憑一封書信就輕輕鬆鬆搞定了沛縣。但是隨著革命的深入,隨著“奇人”張良、韓信等人的入夥,劉邦很快就調整了策略,劉邦找蕭何管後勤保障,找張良出謀劃策,還找到了韓信帶兵打戰,最終在楚漢爭霸中笑到了最後。

    三是真誠至上。劉邦出身於平民,可以說是毫無架子的,他不管對任何人都以禮相待,以誠相待。他在當混混時,能結交上蕭何、曹參等當地官場風雲人物,顯然他的樸實無華和真誠善良佔了很大的因素。這一點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押囚犯去酈山服刑時,他對這些平苦大眾極為同情,因此,對他們的逃跑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眼看人都逃亡過半數了,自己已經交不了差了,他索性放了全部人,但是這些卻不肯走,因為他們都被劉邦的樸實和善良打動了,他們要跟他一起走,聽他的吩咐,一起幹事業。也就是這樣,劉邦被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好人有好報。

    其次,來看項羽。項羽的才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英勇剛強。

    眾人皆知,項羽力大無大,本領過人,一套項氏劍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從項羽出道以來,從整個楚漢爭霸來看,從他的一生來看,他是當時世上當之無愧孤獨求敗之人。剛出道就憑藉自己萬夫莫擋之勇,把秦朝第一悍將章邯給打趴下了。然後分封十八路諸侯後,把不聽話的田榮給打趴下了,和劉邦的正面交手中,劉邦手下的悍將樊噲、曹參、周勃等人,無不是他的對手,可以說論英勇,他如三國裡的呂布,無人能出其右。

    第二,厚道仁義。

    在劉邦危難之時,收留如喪家之犬的劉邦,這是厚道;在鴻門宴上放走甕中之鱉的劉邦,這是厚道;在滎陽城破已無懸念時,卻接受劉邦的投降,結果上演了“捉放曹”,這是厚道;在把柄在握時,卻放走被擒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這是厚道;在自己身處不利之勢,接受劉邦的求和,這是厚道;在兵敗烏江,生死存亡之際,不肯過上船過江東,這是厚道……回顧項羽的一生,為人做事可謂厚道之極,這是他與生俱來的本性,這是他骨子流動的正義血液使然,就象人之初、性本善一樣,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沉澱,更是項羽人格的高貴之處。

    第三,從一而終。

    一是對事業專一。認定了革命的事業就義無反顧、一根筋地走到底。不管中途有多大的風雨險阻,不管過程有多少坎坷曲折,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不能動搖他的心志,不能憾動他的理想。不達到目絕不罷休。這一點是我們現代許多青年人無法做到,急需要學習的。二是對愛情專情。這個也不用多說。他一生只愛一個女人(老婆可能是政治聯姻),對虞姬呵護之極,達到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地步。這顯然是別人很難做到的,更是花心多情的劉邦望塵莫及的。

    第四,果敢篤行。

    項羽的果敢主要體現在,凡事處變不驚,能做到泰山壓頂而神色不變。在項梁戰死,兵權被楚懷王奪去,他利用宋義“怠慢軍情”為由,果斷地斬殺了他,然後當仁不讓地“取而代之”,這為他的東山再起,為他的人生之路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幕。在鉅鹿大戰後,成功收服秦軍將士,面對數十萬秦軍的“不安心”和“不安份”,他果斷地下了“坑殺令”,結果在活埋降軍時,也把潛在危險消滅於無形。雖然這個做法過於殘忍,過於殘酷,過於殘暴,成為萬民所指,世人所啐之敗筆,但從客觀上來分析,如果當時項羽不這樣做,說不定也會出現秦軍降軍發動軍事變動或是暴亂的舉動來。在彭城之戰,因為項羽的果敢和神速,結果打了劉邦聯軍一個措手不及,一舉創下了以少勝多的奇蹟之戰。而這都是項羽雷厲風行的作風的展露。

    總之,如果單論格局,項羽和劉邦都擁有自己各自的優勢,但顯然項羽比劉邦更勝一籌,那麼,為什麼最後是劉邦笑到了最後,而不是項羽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劉邦做到了揚長避短,而項羽卻做到了揚短避長。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在充分發揮自己的各大優勢的情況下,還多方聽取意見,不斷思考改進自我,改變策略,調整思路,最終在磨練中不斷成長,在困境中不斷進步,從而煉就了金鋼不壞之身,最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項羽呢?他固步自封,固執己見,頑固不化,一意孤行,把自己擁有的超強人脈等優勢消失殆盡,最終為自己的輕狂和無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少下個賽季還會留在火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