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酷很愛笑的妞
-
2 # 靜靜綻放26
1.你得學會放下手機,花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有質量的陪伴會讓孩子充分地感受父母對他的愛,這種愛會給他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快樂。其實完全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瘋”玩,當一回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可以是他最好的玩伴。
2.放下你的“架子”,不要總用家長的態度去命令指責孩子。孩子的事情,你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看書,你可以問問他:“今天你想看哪本書?”如果和孩子制定了規則,一定要一起遵守,不能認為自己是家長就有什麼特權。對孩子也一樣有禮貌,經常把“請、對不起……”會在嘴邊,讓他感受你對他的尊重。
-
3 # 小美妞的老媽子1
建立親子連線最重要就是要愛孩子。
怎麼愛也很重要,不能打罵,要陪伴,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要給孩子和諧的家庭環境。
孩子在家要經常陪她玩遊戲,和他一起玩玩具,給她讀繪本,經常一家人出去逛逛,真誠的誇獎她,能讓孩子自己選擇的就讓她自己做決定!
當然說說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一堆的家務等著你來做,還有空心平氣和的陪你這小調皮玩?開始你玩米浪費了一斤還沒和你算賬呢!這樣的情況就只能把家務放在後邊了,懶點,家裡髒點亂點,陪孩子是第一的!再說你累死累活做乾淨了,你老公一回來看見窗明几淨一片祥和,心想是不是當家庭主婦很輕鬆的錯覺!這就糟了!他就要下班回來當大爺了!
你就多陪陪孩子,做家務就帶孩子洗洗衣服,陪玩了還鍛鍊的孩子家務能力,再誇誇孩子太能幹了都能幫媽媽的忙了!孩子特別喜歡被誇的!再曬衣服讓她給你遞衣架,再誇誇保證你們連線的更緊了!但是洗衣服只能夏天哦,其他的季節穿的多打溼了怕孩子感冒。
至於碗就留著讓老公來洗!我就是這麼幹的!
如果是爸媽都要上班的家庭,家有老人帶孩子,你只回來吃飯,衣服有人洗,衛生不用幹,那回來了就更有時間和孩子玩了!放下手機,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一天拿個一小時專心陪孩子玩,比一天都在一起不陪玩有效果得多!
這課樹本來乾死了,經過幾次澆水它又發芽了,才10來天就長了這麼多葉子。孩子更需要關注。
-
4 # 王老師的心理諮詢室
多大的孩子呢?
當然有辦法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只要你知道孩子叛逆的是什麼。
1.兩三歲時孩子的叛逆,是因為自我意識的萌發,他開始知道我不是你,(以前他會覺得我和媽媽是一體的),他不再自稱寶寶,而是開始自稱我,這段時間的叛逆,是為了明確,確認,我是我,是個獨立的個體。不過這個時候都不怎麼存在親子問題哈,因為孩子太小了,氣來的快走的快,不記仇。。。對親子關係沒什麼大礙。
2.剛上小學那陣,也有可能叛逆。以前他大部分時間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是他生活的重心,上了小學不一樣了,上了小學有了小夥伴,有了更大的世界,認識了更多的人,學了更多的知識。他不滿足於只是和父母在一起了,他要和小夥伴在一起。而且他覺得他跟以前不一樣了,他也想證明給父母看,他有自己的世界和意見、想法了。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注意維護親子關係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總是強硬的要孩子聽父母的,孩子會覺得得不到尊重、理解和支援,等到青春期更大的叛逆來的時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更加的艱難。
3.青春期,這個是大多數父母的災難。。。這個時候孩子叛逆的,是在完成他向成人的過度,他要確認他是一個獨立的、跟別人不一樣的人,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所以父母說的很多話他都不願意聽。他要透過反抗父母,來回答:我到底是誰?是父母的複製品?還是別的什麼?還是一個獨立的特殊的個體?如果我是一個人,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要成為什麼樣的? 父母就慘了,活靶子。父母只是在做平時的自己,但是孩子已經不願意做平時的自己了,所以雖然父母什麼都沒做,但是經常會在孩子成長的困惑中躺槍。而且父母還要面臨著一個問題:孩子要長大了,這次是真的要長大了——就要離開了。真捨不得孩子長大。
所以在青春期如何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呢?
首先是——堅挺,活著。或者才有未來。開個玩笑。
在青春期想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首先需要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困惑,去理解孩子的發展,然後你就會明白,我家孩子怎麼突然變了。這個時候你會對孩子有更多的寬容。然後你要處理自己因為孩子即將長大、遠離而產生的這些情緒。這會讓你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可以更理性。最後,把孩子當成大人去尊重、看待,但是不當成大人去放心。孩子的需求在你這裡得到支援、得到滿足,才會和你聊更多他的困惑,他的困難。你才能對他有父母的教導的這部分功能。而且,你也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困難真的是隻有他自己才能面對的,父母再心疼,也沒辦法代替他去這份成長之苦。
最後,對於所有年齡階段的孩子都一樣,不是不能打,不能教訓,而是你在打或者罵或者教訓之後,要給到孩子至少同等力度的支援,你們才會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
5 # 愛茉莉12
女兒9歲了,我們在一起就像姐妹一樣,女兒對我無話不談,我們在一起相處的非常融洽。見到我們的朋友,都很羨慕。有很多媽媽像我討教養育孩子的方法,問我有什麼致勝法寶,我自己總結了以下幾點:
放棄教條式的管教,允許孩子偶爾的放縱。今天是週五,女兒放學回來,輕聲對我說,媽媽,可以看會電視嗎?這個星期都還沒有好好看電視呢!我清楚地知道,如果答應了她,會有那些後果。我問,你真的選擇看電視嗎?她連忙點頭!那好,如果你看了電視,作業怎麼辦呢?她說,我看一個小時,然後就開始寫作業!我說,如果你看了一個小時,又想繼續看呢?她說,說話算數!我允許你強行關閉電視!那好吧,達成共識!也許會因為作業進行的晚,而留到了昨天,以至於影響了第二天的活動。但是,卻教會了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不是挺好的嗎!何必距距板扳,允許孩子進行一些嘗試,只要是她自己提出來的想法,就儘量不要壓抑它們!
摘下面具,允許自己像孩子一樣地玩耍。說到玩,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人世間待久了,真的就忘記了最初那個瘋玩的自己,不妨跟隨著孩子們的腳步,進入她們的奇異世界。我封女兒為孩子王,我聽大王的話,偶爾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供她參考。她樂此不疲,非常願意帶著我玩!和她一起創造一些手工製作、玩空氣泥呀、給布娃娃設計頭型呀、畫填色圖畫等等。特別是在有很多小朋友的時候,家長也最好加入進來,一起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真的是可以忘記疲憊,讓人返老還童。對了,前提是,你一定要放下內心的那些評判,例如,弄髒了衣服呀,別人怎麼看我呀,在孩子面前出錯很難看呀等等,區別它們的方法就是那些影響你進入孩子世界的東西,統統都拋到一邊,只帶著一顆一塵不染的童心進入就可以啦!瞭解她還不夠,關鍵是要懂她!你懂你的孩子嗎?所謂的懂,指的是,她的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她做錯了事情卻又不道歉,她明明很喜歡吃糖卻讓給了小朋友,她在家很活潑在外卻又文靜,她說她長大了要當一名語文老師後來又說當設計師等等,當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的時候,孩子的性格就會更加的清晰明顯。就像兩個人做朋友,友誼的基礎就是你對對方的瞭解和接納。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單單指知道孩子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堅決不做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情!每個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相同,對於相對脆弱的孩子,一定要給與疏導和排解,切忌大而化之。所以,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找對方法,適用的才是最好的! -
6 # 鏗鏘玫瑰llx
孩子和家長之間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搭建有效的溝通渠道以及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是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的不二法門!家長必須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彼此接納!一、尊重孩子,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尊重孩子,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讓孩子覺得父母與自己是平等的。蹲下來,不只是在生理的高度上儘量與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的高度上要平等,要用認真而親切的態度,以平等的態度和眼光,把孩子看成一個同樣需要尊重的獨立的人。無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多麼沒有道理,父母也要學會耐心傾聽,讓孩子盡情傾訴。二、信任孩子,放開來,相信孩子做出的選擇。著名作家費爾德曼《給成功的孩子們》一書中寫道:“作為家長,你是孩子生活中最為強大的力量,你可以透過給孩子鼓勵,並對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給予鼓勵和讚賞,來讓孩子振作精神,勇於創新。你不必總是對孩子的每種做法表示贊同,但你應當讓他們時刻都堅信,你是他們堅定的支持者。”因為有了彼此的信任,孩子才能從家長那裡得到這個世界對他的正面評價,孩子才能在信任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地健康成長起來。有了彼此的信任,孩子才會在關鍵時刻考慮和聽從父母的建議。信任孩子,意味著愛護他們善良美好的心靈,意味著任何時候都支援孩子的決定,意味著放棄家長的權力和優越感,也意味著一種涵養和寬容待人的品格。三、平等協商,攤開來,搭建有效溝通的渠道。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或失敗時才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一樣,不會因為去壓迫人而高興,而要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學會與孩子商量,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要粗魯而簡單的拒絕,而是要學會與孩子共同商量。因為商量的語氣代表著你尊重孩子,關心她的感受,不但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爭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與人共事。四、悅納孩子,摟過來,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美國親子教育專家蓋瑞·查普曼和羅斯·甘伯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愛他們。亦即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多高,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永遠給予並表示愛,即便他們行為不佳。”父母要特別注意別讓愛被條件綁架,不要用愛的名義扼住孩子的喉嚨,不要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一種非愛掠奪。這非但不會令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對你產生感恩之情,反而會令孩子感到莫名的壓力,讓孩子對你越來越反感。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做他們永遠的“安全島”和“避風港”。
-
7 # 積木育兒
從小我們就要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因為孩子首先學會和父母建立關係,他才會和別人建立關係。我認為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面:
撫育的環節從出生開始,撫養人就要好好地養護他的,要愛護他,關心他,給他唱歌,抱抱他,保證有身體的接觸,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再大一些要牽著手,要擁抱,要親吻,讓孩子在你的撫摸和接觸中得到安慰,讓他知道你一直愛他。
必要的規則親子關係中也需要規則,愛和規則並不矛盾。在無條件滿足和理解孩子內心需求的基礎上,家長需要制定規則,並堅定地執行規則,保持教養方式的一致,讓孩子的活動在一定的框架和規則中,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秩序感和穩定感。
互動的聯絡你可以忙你的工作,孩子可以玩他的遊戲,但是你們之間一定要有互動的時間,你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完全的放養。
適當的挑戰孩子不僅僅需要養大,你還需要幫助他成長和適應社會環境。可以給他適當地設定一些要求和目標,目標不能太高,要比較恰當,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做家務的能力等等。
總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首先讓孩子感受到你永遠不會變的愛,幫助他形成好的自我價值感,此外,引導孩子適應規則和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用的人,這樣的關係才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
8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親子關係是人際關係中的基礎關係,也是一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關係,一個生命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就有了父子關係、母子關係。親子關係是一個人最先習得的人際關係互動的相處模式,所以,親子關係對一個人的後期人際關係影響深遠。包括夫妻關係、朋友關係、職場關係等等,那怎樣才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第一,嬰幼兒時期,這個階段是基礎人格建立的時候,孩子相對較弱,無法照顧自己以及應對外界,所以需要父母親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呵護,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需要父母在前面引領,孩子才知道該如何做,要讓孩子體會到安全感、重要感和歸屬感。
第二,青少年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生理上飛速增長,日趨成熟。心理上也在快速發展,但處於半成熟狀態。這個時候的特點是挑戰權威、情緒多變,所以這個階段,首先要明白他生理、心理特點,掌握科學的成長規律。其次要學會溝通,多跟孩子說心理話。瞭解孩子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停留在孩子表面的情緒問題。第三要做好陪伴,而不需要在前面引領。因為這個時期他更注重的是同學夥伴關係。
第三,成人時期,長大後的親子關係,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家長不能過多幹涉孩子的決定。相信孩子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判斷,可以把事情處理好。
總之,父母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做基礎,尊重科學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獨立的生命,用愛和溫暖陪伴,才能建立和諧幸福的親子關係。
-
9 # 46號渡老師王荷潤yh
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在孩子七歲前和青春期階段。
七歲前,父母能經常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啟發式的解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多支援和鼓勵孩子的動手能力,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允許孩子的好奇心,用良好的模式迴應孩子的反應,而不是打擊,給孩子溫暖的擁抱、親密的拉手、信任的眼神,孩子能建立比較強的安全感。
青春期的孩子因生理、心理上的快速成長會感到一些困惑和不解,父母的信任、尊重和接納在這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父母要循序漸進跟孩子探討、交流生理健康知識,要給孩子選擇和動手的權利,對孩子的事情不包辦,孩子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處理,與孩子平等相處,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沒有那麼優秀,適時在孩子面前示弱,不給孩子貼叛逆、早戀等標籤,讓孩子清楚知道無論他/她遇到什麼,爸爸媽媽都愛你,都在陪著你。
-
10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是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人一生中最早經歷到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它將成為孩子一生中和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做好表率,2.尊重孩子,用溝通代替說服3.和孩子做朋友,多陪孩子4.多誇獎孩子,給孩子建立自信
-
11 # 邊棟1
良好的溝通,朋友般的關係,沒有距離感,讓孩子在你面前無拘無束,輕鬆自在。當然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
12 # 森琳媽媽愛說話
說到親子關係,其實有的時候感覺很好處理,但有的時候也會焦頭爛額。怎樣和孩子相處,才能夠打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做朋友。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只有和爸爸媽媽或者長輩在一起,平時把孩子當做一個朋友一樣相處,會是很好的親子關係。我小的時候,父親很嚴厲,從來沒有和我親暱的動作,甚至連個最簡單的擁抱都沒有。當我看見別的小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媽媽打打鬧鬧的時候,我的心裡就羨慕不已。
其次,相互尊重。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孩子是在不斷犯錯的情況下成長,學習,生活中父母和孩子要相互尊重。如果孩子犯了錯,就是一味指責,孩子不但回留下心理陰影,還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尊重孩子的內心,尊重孩子犯錯的行為。做到相互尊重,會是親子關係的一劑良藥。
再次,共同成長。父母其實也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長,初為父母,有的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會有些措手不及。自己多學習,多多嘗試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遇到問題,和孩子一起解決;孩子犯錯,找出原因,指導改正。
在和孩子相處的這條路上,其實也充滿著荊棘,父母要用耐心把這些荊棘砍掉,給自己和孩子一片明媚的天空。
我是一枚有一兒一女的寶媽,畢業於教育類專業。喜歡孩子,更喜歡和孩子打交道。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一起攜手,共同成長。 -
13 # 睿美生涯
非常高興看到這類問題,說明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意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關注學習成績”。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父母們與生俱來的責任。責任動力學將責任定義為一切社會活動在社會關係中的評價總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便是眾多社會關係中的一種。
責任動力學中,根據內、外驅動力和顯性、隱性約束力,將責任劃分在四個象限,分別對應分析解決的是“人與規則”的關係(R1)、“人與目標”的關係(R2)、“人與他人/團隊”的關係(R3),“人與願景”的關係(R4)。
以往的教育中,我們的教育太過功力,一味追求R2,追求目標和成績,而忽略一個健康人格的養成所需要的其他方面。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我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對孩子而言,是最初的社會交往並伴隨孩子成長,與對他們日漸長大後更廣泛的社會交往交織在一起且產生影響。由此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一生的長遠影響。
所有良好關係的建立,都離不開兩個關鍵要素——規則和尊重。每個父母都深有體會,孩子最不喜歡被管教,包括我們成人也是如此。因為人之本性,我們每個個體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追求自由是天性。因此,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是大人尊重孩子作為個體存在的具體體現。也正式因為孩子體會到大人對自己的尊重,他們才會以此為正確認知的引導,反過來尊重大人,相互尊重,便為良好關係的奠定打下了基礎。
然而,賦予自由,並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自由是相對的,是在一定的限制範圍內的自由,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相應的顯性約束力,即規則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並且,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體現父母與孩子之間雙方的相互尊重,比如,由孩子充分參與規則的制定,促進孩子自我約束的主動性(也為其逐漸長大後的自律奠定基礎),遇到與父母有歧義之處,雙方討論協商後定奪,這遠比家長單方權威式的規則制定的可執行性大的多。
以上一大段闡明,透過責任動力學,簡單的用R1+R3表達便一目瞭然。
-
14 # 朱禮芳
說到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相信父母們都有不同的感受吧。我個人認為想要好的親子關係,和所有的好的人際關係一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很難做到平等和尊重自己的孩子,總是會以大人的姿態面對待這個“小人”,覺得他是小孩,不能像大人一樣表達自己的思想、願望和感受。
如果說我們不再用大人的想法評判和評價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不只是你的孩子,讓他在你面前可以毫無顧忌地去表達、去展示自己,你可以表達不同意見,但依然尊重他的想法。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時,你可以清晰表達對孩子行為的不滿,不要對孩子本身進行評判。當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他便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當有愛流動起來,關係自然就會好。
-
15 # 鴻雁iHouse智慧生活
這個問題的關鍵,要理清楚兩個點,一個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意義是什麼,另一個是良好親子關係的標準是什麼?
曾經在和朋友聊天時聊到類似話題,發現我們圈子裡的,凡是喜歡冒險、打拼的幾個人有個共同點,就是從小和父母關係好,尤其是和父親關係好。他們做什麼事都很果敢,從上學的時候就表現的比別的同齡人勇敢,有擔當。反之,為人處事相對保守的人,大都和父母的關係不甚容洽,或者是父母本身的關係就不好,沒有太多精力和孩子溝通交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這種情況的人基本上一生都不會做什麼大的決斷,甚至一生都是唯唯諾諾的過來的!
所以,做父母的要深刻覺察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小時候孩子乖不乖的問題,更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成就和生命質量!
那麼良好親子關係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先把良好的親子關係的狀態,像畫一棟建築一樣描繪出來,然後每個想改善這個方面的人,再比照自己親子關係方面當下的狀態,看自己離這棟建築的完善還缺什麼,再補什麼或者強化什麼就可以了!這個歡迎大家在後面留言區討論,非常期待看到您智慧的光芒!
現在,我先描繪一下我認知的良好親子關係。
首先,從做父母的角度,在親子關係中要有付出的心,不僅有愛心,更要有耐心。並且在孩子的狀態出現異常時,要有第一時間反觀自我狀態的覺悟,而不是一味責備孩子。事實上,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表現就是父母狀態的投射,一路走下來,孩子成長了,做父母的自身修為也一定能提升很多。
滿足了孩子物質方面的要求,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和陪伴這些還不夠,這只是做好了“父母”這一個角色。事實上,你的多復身份都要兼顧,夫妻之間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和父母之間兒子和兒媳或女兒和女婿的角色,還有對待自己工作和事業的態度……對於孩子,父母作為榜樣的作用更為重要,令孩子認同為榜樣的父母,可以激發孩子一生成長和進步源源不斷的自驅力!
而孩子在坦誠、開放、平等、積極的父母的影響下,一定會形成良好的三觀,一定會具備“勇敢、自信、誠實、善良、負責任……”這些特質,而這些,也會反過來讓做父母對子女的放心和欣慰。
事實上,在撫養大兒子期間,我在建立親子關係方面是做的非常不好。孩子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期望了,就會發火,大聲呵斥,甚至還動手打過兒子。現在想,是當時對兒子有太多的“應該”和“不要”,吃飯應該怎樣、在客人面前應該怎樣、考試應該考到多少……不要調皮、不要沒禮貌、不要打遊戲……那個時候,沒有理性的讓自己提高一個緯度,耐心平等的和兒子交流,認真理解兒子的需求,並給出讓兒子接受的建設性的引領或建議。
現在,我們有了小兒子,我更要不斷的在如何建立親子關係方面反思和學習,不僅要和小兒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要主動改善修復和大兒子的親子關係,讓兒子感受到父親母親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堅強後盾,從而可以放心大膽的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去勇敢搏擊!
-
16 # 冬日飛舞的雪花
要想和孩子保持一個好的關係,就不能錯過孩子的各個階段的生長期,陪伴他長大,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特別是懂事以後,不要擺出一副家長的樣子,要和孩子像朋友之間平等對話,不要讓孩子對你有恐懼感,否則他有怎麼話就不和你說了,還有就是針對孩子的的不同成長時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和孩子交流打好預防針不要等問題出來了再說就遲了,我和女兒就是這樣相處的,雖然她現在做媽媽了,但有什麼事情還是喜歡和我說,我也把她當著我的一個年輕的朋友不懂得事情請教她。
-
17 # 閱讀修身
以我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您解惑。
1、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要和孩子多說話,多聊天,孩子很敏感,知道你是真的關心她,還是隻是敷衍了事。所以你對孩子認真,孩子對你就會認真。
2、對孩子真誠
如果你想要讓孩子信任你,對你真誠,那麼你就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應該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你的附庸,任打任罵。
3、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養成一切優秀品質的秘訣。
最後推薦羅素的《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書,如果看過了,我相信對所有的父母都非常有幫助。
以上。
-
18 # 超級學習觀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是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
一、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
家長生氣常說“我不要你了”“我要把你扔了”其實是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而這種歸屬感的建立是孩子一切行為的基礎。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家長儘量讓孩子感受到可以選擇,而不是必須、不要或懲罰。比如,天色已晚,孩子想繼續玩鞦韆不想走。大多數家長說“天黑了,該回家吃飯了,別玩了!”,這時候,孩子估計是聽不進去的,因為孩子覺得快樂大於吃飯。當你換個說法比如:“五分鐘後我們要走了,你是接著玩鞦韆,還是去那邊玩蹺蹺板。”
三、勝任感:孩子覺得他能做到。
例如“我會畫畫”,“我會輪滑”“我會搭樂高”
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問題行為會得到改善,並促進孩子從外在的動機向內在的動機轉化,感受到較高的幸福感。
除了擁抱、共情、遊戲、接納和好奇都可以促進親子連線。溫尼科特有一句話:“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的眼光中看見自己。”這句話非常優美、動人。只有看到了自己有價值,看到了自己被喜歡。這樣的人際互動,是人際中非常微妙又非常動人的時刻,正是透過這些微妙豐富的親子互動,你跟孩子的擁抱、遊戲和接納都會增加親子聯結。
-
19 # 嘿呦喂哦
想要提升親子之間的感情,有時候不需要大費周章,平時就可以簡單的做。像是擁抱你的孩子、一起吃飯、一起玩遊戲、一起閱讀等方式,都是輕鬆就可以做到的方式,而且你的孩子一定都會喜愛這些有趣活動。千萬不要總是擺家長架子,這樣會更讓孩子有距離感。
一、如何每天輕鬆連線孩子1、詢問孩子意見
不論是什麼事,你都可以試著詢問孩子的意見,因為這不僅可以提高你們的互動,還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增加他的自信心。
2、擊掌或是擁抱
你可以利用觸控來和孩子連線。擁抱你的孩子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你也可以常和孩子擊掌,表示開心、興奮和熱情。
3、一起坐著吃飯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方式,這是親子連線最好的方式之一。你只需要每天和孩子一起坐在餐桌吃飯,聊聊一整天發生的事情。
4、和他一起閱讀
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你可以每天花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一篇故事。
5、和孩子一起玩
玩遊戲絕對是最棒的連線方式,因為沒有一個孩子不愛玩遊戲。你可以選擇一些比較輕鬆的活動和孩子一起進行,像是棋盤遊戲、觀看電視節目。
6、要他教你東西
你可以要孩子教導你一項他很厲害的技能,像是拼圖、疊積木、繪畫等。這樣除了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外,還可以提升親子感情。
7、聆聽孩子說話
你有可能因為太過忙碌,所以很少真的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問題。試著多花一點耐心和同理心去聆聽孩子說話和詢問問題。
二、適合親子一起進行的活動1、外出郊遊旅行
不論去近處或是遠方,只要是全家一起出遊,孩子絕對都會非常開心。出門前記得先做好功課,規劃好行程和預定好酒店。
2、一起運動鍛鍊
運動不僅對你的身體好,對孩子的體魄也很好。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球、騎腳踏車、游泳,這些都是孩子們會喜愛的運動。
3、去爺爺奶奶家
家人的天倫之樂是無與倫比的,所以你可以在假日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讓老人家也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4、一起準備晚餐
孩子都喜歡烹飪,因此你可以讓他當你的小幫手,像是擺碗盤、洗菜、揉麵團等等,都是簡單又有趣的任務。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
-
20 # 靈溪講座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個方面是家長要如何跟孩子親密起來,第二個方面是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跟家長親密起來。這是兩個不同型別的工作,雖然都要由家長來做。所以,下面我分別嘗試論述一下這兩個問題。
(一)家長如何跟孩子親密起來
如果家長每天都不見孩子,不參加孩子的活動,見了孩子就板著臉或者不停的訓斥,那就很難跟孩子親密起來。所以,要想跟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聯結,家長首先要行動起來,端正自己的態度,向孩子丟擲熱情的橄欖枝。具體的做法有以下一些參考:
第一,要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其實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孩子畢竟是與自己不同的另一個人,而且孩子可能天真活潑、經常“闖禍”,把大人氣得“怒火中燒”也是常有的事。有些家長時間長了就有點不耐煩、忍不了、甚至覺得這孩子一點都不像我,怎麼會這樣等等,甚至產生不喜歡孩子的想法,這些都是家長需要自我調整的。無論怎樣,孩子有他自己的天性,管教和教育孩子是應該的,但是要從心底裡真正喜歡上他們,以建設性的姿態而非訓誡去教育孩子,這應該是建立親密親子關係的基礎。你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孩子是會感覺得到的。
第二,要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孩子的活動。有時候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喜歡主導活動,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要求來。這些不是不可以,但是要適度,有時候要讓孩子來主導他的遊戲,家長作為他的夥伴來參與,聽他指揮,這樣不但鍛鍊了孩子的想象力和領導力,同時家長更加平易近人,孩子才願意接近你、和你玩兒。
第三,要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孩子。陪伴是建立親子關係的基礎條件,只有總在一起才能不斷地鞏固關係,所謂三年不登門、再親也不親。如果家長經常的缺失,不跟孩子在一起,那麼就談不上建立親密的關係了。而且,這種陪伴也不是身體在一起、靈魂兩分離,要有交流、有互動,說白了就是一起玩兒,一起講故事,一起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家長出現了、參與了、互動了、快樂了,慢慢的孩子就會依戀上這種體驗,親子關係就慢慢的趨向美好了。
(二)家長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家長
孩子和家長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大人通常可以“裝”,但是孩子不會“裝”。大人可以假裝喜歡一個人,可以假裝高興,但是孩子不會,他們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所以,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和家長在一起,並且願意和家長建立親密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孩子要是不想和你建立親密聯結,就算家長縱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那麼,讓孩子喜歡上跟家長建立親密聯結,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讓孩子感覺到你確實喜歡他。孩子的感覺很敏銳,你是真心愛他還是對他沒感情,他是有體會的。所以,家長必須要拿出真情實感來對待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喜歡他,可以透過語言表達、擁抱、熱情的讚揚與鼓勵、給他買禮物、參加他看中的活動、尊重他的朋友、和他一起做遊戲、帶他去他想去的地方等等來體現。只要你是真心實意的愛他、欣賞他,他總是能夠接收到你的善意的。
第二,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的安全感需求是非常敏銳的,你只有讓他相信你,他才會進一步的喜歡上你,願意和你接近,否則,如果失去了孩子的信任,那麼就很難再談什麼親密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重誠信,答應孩子的話一定要履行諾言,不能失信於孩子。
第三,成為他的玩伴。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玩兒伴,尤其是在現在家庭越來越封閉、孩子的交往越來越受限的情況下,有一個理想的玩兒伴實在是太重要了。這種玩兒伴需要家長放下架子、放下威嚴,和孩子平等的玩兒,就像孩子和孩子玩兒一樣,這樣孩子才能把家長看成是他的夥伴,才會願意和家長一起遊戲。所以,我的切身體會是,有時候,當家長是真的需要一些“賤萌”的本領的。
回覆列表
很多媽咪無微不至地照顧寶寶,就是理想親密的親子關係?忙碌的工作和家務,使得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難以實現?
1、實踐雙向溝通
現代家長多是十分忙碌,而且大多都是雙職家庭的父母,在照料孩子及家務處理上更是忙碌不堪,經常阻礙了親子間的溝通交流。
當孩子期望父母陪伴或向父母傾訴心事時,父母往往未必有空間和時間來了解孩子所講述的事件的起因和發生過程,也沒有時間來作及時的迴應。更常見的是,家長不時將自己的期望及要求向孩子單向地灌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個人想法,使得親子雙方缺少雙向的溝通。
作為家長,一定都十分重視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只是有時候不知不覺就偏重了向子女教導和分析道理。其實,子女也有個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獨特見解,家長不妨多傾聽。家長可以利用親子相處的時光,和孩子進行真誠的交談,分享一些生活細節,讓孩子表達個人見解,這是鞏固親子之間雙向溝通的重要方式。
2、欣賞勝於批判
要和子女建立親密關係,就要多稱讚子女,多向他們表達父母的欣賞。子女還處於成長階段,很多知識及獨立能力正隨著生活體驗而逐步學習,他們的性格仍是在被塑造的過程中。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例如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和別人建立眼神接觸、收拾玩具、細緻關懷年幼的小朋友、一句問候父母的話語等行為表現,其實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社交技巧及責任感。如果能夠被父母認同和讚許,就會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也在表達對孩子的欣賞的過程中,強化了父母和子女間的親密感。
當然,作為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行為表現一定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時候也讓父母很煩惱,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多欣賞孩子的點滴進步,要比簡單的批評來的好的多,還有助於孩子強化積極正面的行為。
3、積極傾聽感受
很多家長都對子女抱著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因為計劃生育導致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只有一個孩子,沒有第二個選擇,所以很多父母更是對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子女的壓力很大,當子女表現沒有達到父母單方面的要求時,家長就會感覺非常的失望,給子女施加巨大的壓力。
但是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必須注意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家長不妨多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感受,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並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你看起來不是很高興,媽媽想聽聽你的感受!”、“爸爸看到你今天好像很開心,能不能跟我分享下有什麼高興的事情?”、“看到你今天能夠主動收拾玩具,媽媽和爸爸感到很高興!”等,讓孩子親身體驗,情緒其實是可以透過言語表達和別人溝通、分享的,而不需要透過過激的或者負面的行為去將情緒發洩出來。只要父母多傾聽子女表達內心感受,親子間的距離一定能夠拉近。
4、在遊戲中加強親子關係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而且更是孩子擅長之處,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已喜歡在遊戲中表現自我,而且還能透過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家長不妨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專門陪伴孩子玩耍,暫且放下工作,讓孩子在安全和鼓勵性的氣氛下和你一同開懷遊玩,例如透過角色扮演、故事分享、互相追逐、捉迷藏遊戲、堆積木、拼圖遊戲等,加強親子間的親密接觸。
5、父母關係要融洽
如果父母關係融洽,孩子更容易從中學會如何友善親切地待人,相反,如果夫妻之間存在意見分歧和衝突事件,孩子也會誤以為這就是人際間相處應該持有的態度,時間長了就會逐漸與別人疏離、對家人缺乏信任。因此父母如果只是某一方向子女施加關懷,而另一方不加以配合,便難以建立家庭親密感。只有父母雙方一同為著孩子的利益著想,多一點包容,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才能有助於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