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生生無無不生吳清元

    菩提老祖即是我們慧心泥丸之損餘補缺止惡揚善親和萬物報恩濟苦度一切苦厄之菩提心,如來隨心所欲如意來,靈山大道不離方寸臺

  • 2 # 草原蒼狼37122175

    西遊記是一個外來文化生根的產物,而菩提老祖應該定位在本土,只有以本土的資質,本土的團隊,迎取的外來文化才顯得莊重與虔誠,才顯得本土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胸懷。西遊記是和諧的,中華文華的結果都是圓滿的,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異,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壽,智者動,這就是東西文化的區別,這就是世界歷史的組成元素……

  • 3 # 時拾史事

    菩提老祖,一直在,從沒有離開。他就是如來佛祖。

    其實,西遊記可以有三個系統理解,這裡從故事設定的佛道相爭的角度講下。

    二、菩提老祖總讓人想起“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菩提一詞,就是佛教覺悟的意思,而菩提老祖的全名叫“須菩提老祖”。拋開《西遊記》裡佛教系統。在現實的佛教系統裡,須菩提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第一”。所以,孫悟空的師父是佛家老祖,所以,他給孫悟空的名字裡有個“空”字。

    ----------以上三點,說明菩提是佛教身份。

    四、菩提老祖交給悟空本領,就是為了讓他惹出禍端的。這點從他臨別贈言中可以看到。“你這去,必生不良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看見了嗎?1、知道孫悟空要鬧事-----還教功夫,故意的。2、不許供出自己----這是隱藏身份。3、隨時知道-----一直在身邊監視。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六耳獼猴等事情。以後有機會再分析吧。總之,菩提老祖是如來的化身。

  • 4 # 妖怪博士潘神

    首先要明白,“菩提”不是一個漢語詞彙,而是來自梵語bodhi,是“覺悟”的意思。公元前6世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苦苦探尋使世人從無盡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法門。在30歲的一天,他在一棵樹下靜坐時,突然領悟到了這個法門,即佛法。釋迦牟尼開始自稱為“佛陀”(Buddha ),即與菩提詞根相同,意為“覺悟者”。佛教信徒也將佛陀覺悟時坐在其下的那棵樹稱為“菩提樹”(bodhi-druma),即“覺悟之樹”。

    【釋迦牟尼在樹下領悟佛法】

    佛教中經常使用到“菩提”這個詞彙,比如:一個人開始產生學佛的意願,就稱為“發菩提心”;“菩薩”一詞,全稱為“菩提薩捶”,也是源自“菩提”;東土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也被稱為“菩提達摩”。

    後來佛教創造出來的守護菩提樹的神靈,為二十諸天之一,屬於天龍八部中的天部。菩提樹神是一位女神,《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五記載:“昔有一王毀滅佛法,漸至菩提樹時,菩提樹神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其軍隊、惡神眾。”翻譯成人話就是,過去有一個國王要毀滅佛法,有一次,當他帶領軍隊和邪惡的鬼神來到菩提樹前時,菩提樹神出現在國王的眼前。國王一見到她便起了色心,想要玷汙女神,結果女神將國王以及他率領的軍隊、鬼神殺得片甲不留。

    【菩提樹神】

    吳承恩在創造菩提祖師這個角色時,顯然僅僅是借了佛教中菩提這個名字,形象則沒有照搬,而是創造了一個老頭。連宗教身份都變得非常模糊,亦佛亦道。《西遊記》第一回菩提祖師登場時寫道: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菩提祖師在給孫悟空取名字的時候,說到 “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

    【電視劇《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則做道士打扮】

    另一方面,菩提祖師也有非常重的道性。例如:上面詩偈中的頷聯“氣”“神”二字屬於道教字眼;尾聯又談到“與天同壽”,佛教並不追求長生不老,“與天同壽”這種也是道教的。還有菩提祖師的住處叫“三星洞”,佛教沒有星體信仰,道教才有星體信仰。

    此外,菩提祖師在準備教孫悟空知識時,曾經問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唸佛,並朝真降聖之類。”可見菩提祖師所修習的門類眾多,非僅限於佛道兩家,無法將他定義為哪一個教派的神仙。

  • 5 # 一葦渡心

    《西遊記》中的菩提老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文化現象,很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去論述。“菩提老祖為什麼在《西遊記》裡教完孫悟空後就再沒有出現?”而且在孫悟空離開時,他很嚴厲地告訴孫悟空:“以後你走到哪裡,都不能說我是你的師傅。”這一系列的疑問,已經成為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引發很多的文化學者去研究、去探索。

    一、故事的源頭

    今天,我先從我們本土的一部經典談起。我們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要開啟一部“經”——《六祖壇經》。大家知道。早在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之前,中國就已經有“經”了。先是有一個叫法顯的佛教和尚到印度取經,後來又有東渡到印度、日本的玄奘、鑑真這些大唐高僧,他們取回來一些佛教經典。有很多經書,其實都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他們創作的。中國的佛經基本都是翻譯人家的,學習人家的,傳播、解讀人家的。佛經最終和我們的儒家、道家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中華佛教文化,指導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可是佛經中有一部經是華人寫成的,這部經就是《六祖壇經》,是中國的和尚出的一部經。我們要想解讀清楚,或者說我們要想解讀《西遊記》中的菩提老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怎樣的一種存在,開啟這部經典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視角和發現。

    在這部經典“行由品第一”裡面,就說了慧能的出生。他從小父親早亡,老母親後來帶著他搬家來到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有一天他把柴送到了主人家裡,收了錢之後出門見到“一個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就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慧能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就告訴他:“這部經是從黃梅東禪寺請來的,這個寺是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有一千多個門人學生在那裡學習。”

    慧能聽說之後,就想去那個地方。但是他去不了,因為有老母親,家裡又窮。怎麼辦呢?當時有一個朋友,其實也是一個護法居士,就借給他十兩銀子。他把老母親的衣食住行都安頓好,然後就起身前往黃梅拜望。經過了三十多日,到達了湖北黃梅,禮拜五祖。五祖就問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就是說:我是嶺南新州一個普通的農民,我跋山涉水地來求佛,其實不是為了求發財、升官或其他的東西,我就是為了來向你學習求做佛的。

    五祖弘忍大師說:“你這個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一個鄉下人,也想修煉成佛?慧能就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但在佛性上有差異嗎?”五祖一聽,覺得這個人有根性啊!就是他有這樣的一個領悟,不錯啊,就把他留下來了。

    佛曰:“這個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就派他到後面打穀子的地方,舂米、碾米去了。這一干就是八個月,也沒說話,也沒參加什麼活動。八個月之後五祖當時面臨著選接班人,把衣缽傳下去。當時的神秀,就是他的徒弟裡面比較出眾的。老師考大家寫偈誦,寫到牆上。

    大家知道這個比較經典的禪宗公案。神秀寫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寫了之後,經文裡面還有好多事,我就不一一講了。然後有一個童子就唱誦這個偈語,他唱誦的時候,經過了慧能幹活的地方。慧能聽了就問:“這個偈是誰做的?怎麼回事啊?”這個童子就說:“你在這裡舂米、碾米這麼長時間了,卻不知道這寺廟裡發生了什麼事嗎?”這個童子還嘲笑他,然後給他講了情況。

    惠能就說:“我也想去做偈誦。”小童就笑話他。但笑話歸笑話,還是帶他去了。去了之後他說:“我也想寫個偈誦,但我不會寫字,我沒讀過書,不認識字,能不能請人幫我寫上去?”這個時候有個江州別駕,就是一個在那個地方做官的居士,就笑話他。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意思是,你也會做偈?這個事件是很奇怪的!

    慧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意智。”什麼意思呢?你要想學無上的菩薩,就不要有分別心。你也不要看不起後學的人,你這樣看不起後學的人是不好的。下下人可能也會有上上的智慧,上上的人也有可能智慧被埋沒。

    慧能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就是他想讓人們把他的寫上去,因為他不會寫字。別駕聽完之後沒話說了,就說:“好吧,你講,我來給你寫上去。”慧能即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別駕把這個偈子寫上去之後,眾僧皆驚:“哇,不得了啊!這個碾米的鄉下人,平時看他一言不發,在這兒幹幾個月的活,居然也會做偈子!”

    有一部分人就諷刺說:“你也可以做佛啦!”還有一部分人,就很驚訝。大家吵鬧起來,驚動了五祖弘忍。五祖出來一看,當時就脫掉自己的鞋子,用鞋子把牆上的偈子直接擦掉。轉身說了一句:“亦未見性。”就是說也不是一個好偈子。大家一聽祖師都說了也不過如此,就都散了。其實這是五祖保護惠能,因為當時爭這個衣缽傳人爭得很激烈,如果一旦神秀這一幫人知道惠能已經“見性”(見性就是領悟了、覺悟了),可能會給惠能惹來大麻煩。

    前面神秀寫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就是還沒有空性啊。身體是菩提樹,我們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心是明鏡臺,說明什麼呢?說明還“有”啊。真正參禪、學佛呢,是“沒有”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沒有”了,又是“有”的境界。所以,“有”的境界,就要老是守著它。守著它,還不是有嘛?這個就是沒有真正的“見性”,只是一種漸悟的狀態,還沒有真正的覺悟。

    惠能的“菩提本無樹”,就是“沒有”。菩提就是覺悟,覺悟者哪有“樹”呢?“明鏡亦非臺”,心就是心,空就是空,哪有“臺”呢?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灰塵落到了哪裡呢?哪裡也落不到,說明心是“空”的。五祖知道,如果要是公開了,惠能就會有麻煩了。

    第二天,五祖就悄悄地來到了碓坊,問:“米熟也未?”惠能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惠能說米已經熟了。“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請注意,這裡是關鍵。老年人手裡要拿一個柺杖,碓就是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擊了三下,走了。有沒有感覺很熟悉啊?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弘忍敲了三下,就走了,也沒說話。惠能知道了,這是要我夜裡三鼓的時候去他的房間。而且走的時候揹著手走的,把柺杖放在後邊。意思是從後門進,不要被別人看見。不要大搖大擺地去,要悄悄地慢慢地去。

    去了之後,五祖就用袈裟蒙著頭,把惠能也蒙在裡面。本來是夜裡,又不點燈,兩個人又蒙著頭。五祖向惠能傳《金剛經》,傳法,又把衣缽也傳給他了,把修煉的方法也傳給他了。

    而且這中間還有一段,是五祖弘忍問惠能,說你來這裡幹什麼呀?惠能說:“不是老師讓我來這裡的嗎?”這一段是不是很熟悉啊?《西遊記》裡,孫悟空在那裡上課的時候,亂說話、亂動彈,結果被祖師打了三戒尺。打完之後,揹著手走了。孫悟空明白了,這是夜裡的三更天去到師父的房間裡。而且揹著手走的,就是要從後門去。

    大家找到源頭了吧。《西遊記》是一個小說,是一個神話小說。它裡邊寫的孫悟空去見菩提老祖的過程,是和《六祖壇經》裡的這一段是完全對應起來的。從這裡是不是說,噢,你已經可以下個定論了。菩提老祖到底是道家的,還是佛家的?是誰呢?現在已經基本上可以下個定論了,就是他其實就是佛祖。因為菩提是“覺者”,佛就是“覺”的意思。那麼“老祖”呢,就是“覺悟者”的祖宗啊。所以,他是佛祖的化身,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了。

    二、由故事引發的文化思考

    我們繼續看,對老祖是佛祖的化身,我們有一些認識了,同時我們要有一些文化思考,為什麼他不要告訴別人呢?為什麼他不讓別人知道呢?我們要回過頭來看,有一些數字年鑑需要交代。

    首先,《西遊記》是根據《大唐西域記》這部歷史著作、民間傳說,以及元雜劇這三個元素而構成的。宋代時,就已經形成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也就是說,到宋代的時候,已經有《西遊記》的前身了。這個時候,還不是吳承恩作的《西遊記》這本書。《大唐西域記》是玄奘的徒弟辯機和他的師兄弟,根據玄奘從印度那爛陀寺取經十九年回來之後的口述,整理出來的歷史著作。而且這個是奉旨整理的,就是唐朝的皇帝要他把這個見聞、歷史、地域都說出來。這是對我們國家的貢獻。所以玄奘奉詔用了一年時間,寫成了《大唐西域記》。

    這就是《西遊記》的來歷和發展。

    既然我們知道,《西遊記》是這麼來的,有真實的歷史,有民間的傳說,還有元雜劇的改編和貢獻。宋代的時候,《西遊記》的原型就基本完成了。

    我們再看看時間年表。玄奘出生於602年,664年圓寂。惠能的生卒年是638年到713年,也是在唐朝的鼎盛時期。玄奘和惠能同處一個時代。都在一個時代,好像兵分兩路。慧能當然正經是第六祖了。五祖弘忍,包括前邊的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二祖慧可,還有初祖達摩。達摩當然是印度人,就是佛陀,佛傳的28代。釋迦摩尼佛傳弟子摩訶伽葉,摩訶伽葉是他的大弟子之一,整了一個修行的方法:不立文字,教別外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麼一個宗派傳到第28代就是達摩,達摩東渡到了中國,然後傳給慧可,一直傳下去,傳到六祖。

    所以這樣子來看的話,我們就慢慢地解清楚啦。其實,《西遊記》它是道家,儒家和佛家三種文化融合的一種具體的體現。大家看,它有儒家,講的是人世間的事,包括倫理什麼的。儒家講的是人的層面,那麼道家講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和諧的層面。佛家講的是人的心靈內在層面的,就是內心世界、精神世界。這三種學說,三套理論,三個流派,融合在一起。

    《西遊記》裡面具體有什麼呀?你看,孫悟空到天上去,封了個弼馬溫,他嫌官小。那麼蟠桃會這些映射出什麼呢?神仙他也是人間的這一套——排名呀,資格呀……人世間的這一套也體現出來了,就是儒家的思想,不能跟主流對抗。主流的就是主流的,主流的是政治,是官家。它還有道家的煉丹、道術、無為清靜這些東西。它又有菩提老祖,如來佛出來收服孫悟空等內容,是佛家的東西。這裡面實際上反映了《西遊記》這本小說是儒道佛三家的融合,此起彼伏,誰強誰弱它並沒有說清楚。

    玉皇大帝是道教的產物。如來佛祖一下子把孫悟空壓在山下,這是佛家的。那麼,到底是誰厲害呢?這本書給你透露的就是:不要告訴別人,我是你的師傅。要不然,我定不輕饒你!這是菩提老祖讓孫悟空走的時候對他說的話。其實說明,菩提老祖是佛家的。佛家的為什麼不讓人家知道我的本事?還有我教孫悟空的本事呢?就這點本事,已經可以混社會,混江湖了,可以混出名堂來了。對不對?可是為什麼不讓他人知道呢!大家要知道,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本土的是儒家和道家。在這三家融合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誰呢?是政府。政府擁護哪一個宗派,哪一個宗派就變強。三家隨著政府對他們的擁護和使用,此起彼伏,你強我弱,我弱你強。實際在這個過程中,不經意之間,三家就相互融合了。

    所以,《西遊記》小說裡邊的“不要告訴別人你是我的徒弟”,其實就反映了佛家一直是一種低姿態的方式,在傳播著、影響著中國社會,它不出頭。因為是外來的,而且又不符合社會的主流,社會主流是追名逐利。佛家和是走向精神世界,要放下一切,追求大自在和超脫,所以它和社會大主流不符合。不符合當時政府的意志,政府要搞快速發展,要搞經濟建設,要人人都要貪圖利益。因為追逐利益才會努力奮鬥。而它不是這樣的一個價值觀。所以要含蓄,要退到後邊去。這樣的話,佛家就會退到後邊。所以這個裡面帶著玄機,告訴孫悟空,你不要說我是你的師父。實際上就是:我教了你修行的法門,但是你不要給我惹麻煩。這裡面應該有三個用意,第一個用意保護自己的宗派:佛教,不要惹麻煩。第二個就是斷了孫悟空的念頭——你不要有事的時候,回來找師父。你腦子裡想的是回來找我,你就不會主動地去解決問題。你心裡有這麼一個念頭,你就不可能成才,也不可能真正地修行成功。所以,斷了你的念頭,促使你修行成功。就像父母把孩子往外邊趕,混好了才回來。不要讓他有念頭,幹不好就回家。第三個就是禪宗的修行法門的一種隱喻。什麼意思呢?就是本來就沒有這個老師,佛在哪裡呀?佛就在你心裡,你心就是佛。你一直堅定地守護著這顆心,你就是一個佛。你亂這顆心,亂了這個性,你就是個魔,所以就沒有。沒有,何來找呢?即使孫悟空再去,也只是發現,根本什麼都沒有,都是自己的幻覺,都是自己的想像。它就在你的自信裡,它就在你的內心裡,所以這是它的隱喻。

    所以整體來看的話,這個菩提老祖,他應該就是佛祖。《西遊記》裡呈現的就是:雖然吳承恩是作者,但實際上它是集體的智慧和潛意識、無意識的一個綜合。所以作者的價值觀,應該是覺得——還是佛家厲害一點。

    就是以上原因,推出佛家厲害、大乘佛法厲害一點。整體上是一個儒釋道三家融合的具體表現。這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西遊記》中菩提老祖到底是怎樣的人、怎樣的存在,所做的一點分析。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前輩和同仁,給出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後期製作是幹什麼的,要學幾款軟體,之後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