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行無限

    不是很懂,文化不高,一點拙見,對聯必需是正面的、喜慶的,輓聯除外。詩句嘛只要工整,意思是喜是悲還是怒都可以。

  • 2 # 土右鍾海濱

    寫對聯和寫詩(指格律詩)在構句修辭等方面的具體區別如下:

    首先來看構句的不同:一首格律詩,每句字數相等,排列整齊。如五絕七絕,這裡拿七絕來說,每一句7個字,共4句28個字;再如五律七律,這裡拿五律來說,每一句5個字,共8句40個字。律詩就是句與句之間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對就是相粘。而對聯就不同了,上下兩聯字數要求相等,卻沒有句數和字數的硬性規定,不僅在文字選擇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而且上下聯之間一般也沒有平仄相對相粘的限制。

    其二,對聯和律詩的押韻不同:一首詩的韻腳用字只能在一個韻部內挑選,如韻腳是ao,那麼只能在此範圍之內選韻。可對聯不嚴格要求押韻,所以不受韻部的限制,幾乎所有漢字都可作為選擇物件。

    其三,對聯和律詩的語言特點不同:對聯既可以用詩的語言,也可以用散文語言,還可以用俗語、諺語、成語、口頭語至俏皮話,而律詩是由押韻的律句組成。

    其四,對聯和律詩體現在句中詞性寬嚴要求不同:律詩的對仗,在詞性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除上下句相對部位用語必須詞性相同外,甚至還有一些細化要求,如名詞相對,要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動物名對動物名,植物名對植物名,方位詞對方位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等等。對聯在對仗上的詞性要求較之於律詩則要寬鬆些。語法上古已有之的詞性互用,律詩允許,對聯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確的不同詞性之間的對仗,對聯中也時有所見。

    其五,對於句中出現同樣的字處理不同:一首律詩中,頷聯的同字不能再在頸聯中出現。對聯卻不同,同一個字,不僅可以在本邊各句中反覆出現,而且可以在上下聯兩邊錯位出現。最大的不同點是,律詩絕對不允許同一個字處於對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許同位重字。

  • 3 # 關東啄木鳥

    感謝有幸來回答此問題!

    對聯和詩(這裡單指格律詩)都是以固定的短句形式,來表述一個現象或某種情緒。以凝練的文字,豐富的內涵,錯落的句式,跌宕起伏的韻律,展現一種傳統文學形式的魅力。在構句和修辭方面,對聯和律詩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處,初學者很容易混淆。需要愛好者創作過程中慢慢消化理解。

    對聯,顧名思義,是一種特有的漢語言文學形式,對聯的起源早於律詩,是從“桃符”衍生髮展而來。桃符從周朝時就被人們掛在門上驅邪降魔,到了五代時期,桃符上就開始出現文字,即是聯語。明代時期,民間對對子的習俗開始流行,從此,人們就稱這種聯語為對聯。

    對聯是具有格律的典型性文體,如果不符合聯律基本要求,就不能稱其為對聯了。

    對聯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詞語的對仗工整,還有聲律的協調。每副對聯都是由上聯和下聯兩部分組成(也有習慣叫上句下句,在徵聯時也有稱出句對句的)。上下聯一定是對立統一相互關聯,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必須遵循。這是對聯最基本的特徵。

    對聯的字數要上下句相等,一些特殊的長聯,在句數上也必須上下相等。在上下聯句法、結構、相對應的位置之上,遣詞造句時所用的字詞,也必須要選擇相同的詞性。

    在對聯的結構對應方面,句子所選用字詞的構成以及使用詞意的相配合,還有在修辭手法上的運用,也要做到上下聯的平衡。

    對聯中的節律對拍,是決定一副對聯讀起來是否流暢和轍的關鍵,就如音樂和戲曲的表演中,講究的“有板有眼”一樣,要做到對應結構的節律呼應,否則,再有內容的句子也會失色。

    對聯的平仄對立,是對聯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對聯用片語句時,要按節奏來安排平仄交替,在上下聯相對應的節奏點位置上,所選用的字平仄要相反。關於平仄字的區分,還有很多內容,在此暫不一一贅述,可以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今平古仄字對照表”上找答案。在今韻中,可以簡單記憶為漢語字典中所標註的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如分不清今平古仄,特殊需要時查表。)

    對聯的上下句要仄起平收,這也是對聯區別玉其它格律句子的特徵,如果違背了仄起平收的規則,就和打油詩無異了。這是不應該犯的錯誤。

    對聯一般使用兩種韻,即是古韻和今韻。但在一副對聯裡古韻今韻不可以混用。如果使用古韻,一定要註明,如果不註明,既預設是今韻。

    對聯上下聯語句的平仄結構,大多使用馬蹄韻,就是兩個字(音節)或是一個字(音節)為一個節奏。

    對聯還有更多的規定和忌諱,比如“合掌”,“不規則重字”,上聯“三仄尾”,下聯“三平尾”,這些都要在對對聯中注意。

    律詩和對聯有著很多相同之處,最明顯的就是七律的頸聯與頷聯,其句式與要求基本與對聯一至。許多名聯就摘取於七律之中。比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魯迅先生七律裡的句子。相對而言,律詩的構句修辭要求沒有對聯嚴格,在某種程度上,更能體現出其表現的靈動性,一些清規戒律不再是愛詩人的桎梏。

    關於對聯和詩的構句修辭異同問題,體現在方方面面,不是三言兩語就說的太清楚,因為對聯和詩就如一對孿生兄弟,從表象上看,你既像我,我又像你,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但無論如何,兩者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沉澱出的文化瑰寶,是漢語言文化的精髓,我們除了為之驕傲之外,更要繼承和弘揚。

    以上僅為本人在對聯學習創作中的一點淺顯的體會,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問題,在此真誠希望各位老師給予點撥。

  • 4 # 青龍庇佑我大漢

    對聯指的是對仗的聯句,詩則是有形式約束、相對精煉的文體。對聯通常只有一句,字數不限,但是出句和對句需要字數相等,並符合對仗規範。詩分為古體詩和今體詩,今體詩格式更為嚴謹,主要在形體、字數、韻腳、平仄、對仗、主題上有要求。然後兩者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對聯和詩息息相關,比如律詩的頷聯和頸聯拿出來就可以作對聯用,善詩者善對,對聯和寫詩可以相互啟發靈感。總之,對聯形式簡單,信手拈來,更適合兩人之間消遣作樂,而詩記錄詩人所見所感的同時,更像是表達自己的藝術品。

  • 5 # 百味寫春秋

    對聯,又名楹聯、楹貼,俗稱:對子。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述物抒情的藝術形式,是中國詩詞的衍生物,亦可視為中國詩詞的一個門類,屬格律詩的範疇。

    對聯的種類繁多,有春聯、賀聯、輓聯、增答聯、勵志聯、婚慶聯、名勝聯、宅第聯、中堂聯、店鋪聯,等等。

    其形式,大同小異,主要是:

    1、上聯與下聯的字數要相等,內容要相關。2、講究對仗整齊,節奏一致。3、要求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4、字數,句數不拘。可以一兩字到數百上千個字;句數可以是單句,也可以是複句。5、對聯詞語的對仗規矩與格律詩的頷聯、頸聯相同。注意:對聯與格律詩不同的地方(區別)是:對聯不用考慮押韻。

    比如:《濟南小滄浪亭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上聯仄聲收尾)

    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聯平聲收尾)

    (不用押韻)

    解答至此

  • 6 # 律界詩者

    一、對聯和律詩的起源、形成

    對聯又叫楹聯,是寫在紙、布、或者竹子上的對偶語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聯的由來主要與古時候的桃符有關。

    相傳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時期,人們便把寫有神荼、鬱壘名字的桃符懸掛在門上,以去除厲鬼。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後蜀主孟昶也親自寫下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句子。明代時期,民間對對子的習俗開始流行,對聯的名字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到了今天,在春節這天貼春聯也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

    格律詩是在南朝永明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隨著“四聲八病”和“永明聲律論”的傳播,人們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端,將其整理修改,出現了更為簡便“粘對律”,並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詩的定型是由宋之問、沈全期於唐高宗及武后時期完成的,他們不僅提倡詩歌應講究聲律和對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規律,即即一聯的對句要與出句相對,下一聯的出句與上一聯的對句要相粘,並把這個規律貫穿全篇。後來經沈全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把這中規律運用於七言歌體中,最終在唐中宗景龍年間形成了七言律詩的定型。

    二、對聯和律句在構句等規則方面的差異

    (一)字數和句式的差別。

    律詩對仗限定為五言、七言兩種;對聯則分為單句聯、雙句聯、多句聯,字數、句數均無限制,所謂“聯無定句,句無定字”。律詩“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對聯則“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句數、字數多少不拘,少則一字,多則上千言。這個篇幅長短、字數多少的不同,影響甚至決定著聯和詩在創作自由度上的差別。一首格律詩,每句字數相等,排列整齊,句與句之間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對就是相粘,在詞彙選擇上限制較大。對聯則不同,由於沒有句數和字數的硬性規定,不僅在文字選擇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邊句與句之間一般也沒有平仄相對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動空間要大得多。

    (二)押韻的差別。

    不僅格律詩要有叶韻,而且自《詩經》以來所有的詩、詞、曲甚至當代的大部分新詩都是叶韻的,所以詩屬於韻文。詩中的律詩,除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外,所有偶句都必須叶韻。對聯,不管多少句多少字,從理論上說,只能排成“兩兩相對”的兩行,仄起平收,所以也就不必叶韻。況且,最初的對聯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聯,這樣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韻,因為一個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誰叶韻的問題。由此,人們有理由將對聯列入非韻文。由於對聯不要求叶韻,就更增加了語言選擇的自由度。

    (三)平仄匹配的差異。

    所有律詩包括排律在內,對仗的平仄匹配,實際上只有兩種相對句式。以七律為例:一種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對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種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對仄仄平平平仄仄。由這種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稱為律句,違者稱為失律。對聯,當然也講究當句的平仄協調,但不完全同於律詩。

    對聯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認為,五言、七言等短聯,採用律句較好。但總的講,不必用律句來束縛對聯的創作。因為,對聯沒有字數句數的限制,長短參差不齊,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說,對聯具有不同於律詩的語言特點,既可以用詩的語言,也可以用散文語言,還可以用俗語、諺語、成語、既定語、口頭語甚至俏皮話,它們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組成。所以,對聯平仄匹配句式,相較於律詩要靈活得多、豐富得多。

    (四)對仗格式的差別。

    律詩對仗在使用疊語、銜字、借音、諧音、聯綿、互成、錯綜、轉品等修辭対格時,詞性要求可放寬,平仄要求不變;對聯在使用上述修辭手法時,詞性、平仄要求均從寬。

    律詩對仗不使用領字、襯字;對聯不僅經常使用領、襯字且允許不拘平仄。

    律詩對仗在使用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以及三個音節及其以上的數量詞時,平仄不得放寬;對聯在使用這類詞語時,凡在句首、句中允許不拘平仄,且不與相連詞語一起計節奏詞性寬嚴不同

    律詩的對仗,在詞性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除上下句相對部位用語必須詞性相同外,甚至還有一些細化要求,如名詞相對,要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動物名對動物名,植物名對植物名,方位詞對方位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等等。

    對聯在對仗上的詞性要求較之於律詩則要寬鬆些。語法上古已有之的詞性互用,律詩允許,對聯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確的不同詞性之間的對仗,對聯中也時有所見。如北宋名將宗澤墓聯:“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撐”是動詞,“尚”是副詞。再如一副賀馮玉祥五十壽聯:“為民族存正氣;是抗戰之前驅。”“存”是實詞,“之”是虛詞。由此可見,聯律與詩律在詞性對仗上,總則相同,細則有別,詩較嚴格,聯較寬鬆。

    (五)同字處理的規則區別。同字必須用同字相對,是對聯與律詩共同遵循的規則。但在一首律詩中,頷聯的同字不能再在頸聯中出現。對聯卻不同,同一個字,不僅可以在本邊各句中反覆出現,而且可以在上下聯兩邊錯位出現。最大的不同是,律詩絕對不允許同一個字處於對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許同位重字。

    在對聯中,卻允許帶有襯字性質的虛詞同位重字,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類。如彌勒佛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虛詞同位重字。還有更寬者,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甚至允許實詞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自題》聯:“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不忘”就是實詞同位重字。

    (六)節奏和音步的差別。律詩對仗只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即節奏點為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和尾字;而對聯除可用聲律節奏外,也可按語意節奏劃分,即按語句中語意的自然停頓處來確定節奏點。語意節奏無固定的字數,它同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五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詩的音步只限於上述“可以”的範圍,而不能進入“也可以”的領域。與律詩對仗句字數相等的對聯尚且如此,其餘就可想而知了。由於對聯“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組合量在理論上是個天文數字。這就使得對聯的音步較之於律詩更加紛繁多變和交錯鏗鏘。

    (七)自對方式不同 自對是對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從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與字的自對,如鄭板橋聯:“花開花落僧貧富;雲去雲來客往還。”其中“貧富”是形容詞並列形成自對,“往還”是動詞並列形成自對。這種雙字對上下聯互對可以不論詞性。這是聯律和詩律所共有的。

    另一種自對方式,就是本邊自對。這種自對主要分三種情況:一是本句內片語與片語的自對,如用“富國強軍”對“風調雨順”,前者為兩個動賓結構詞彙自對,後者為兩個主謂結構詞彙自對;二是本邊內句與句的自對,如用“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對“燕語鶯歌,龍飛鳳舞”,每邊兩句各自相對;三是本邊句與句對排比方式形成的類似自對,如馬蕭蕭名譽會長的一副聯就是這種情況:“山水好,人文好,誰不說俺嘉祥好;石雕鄉,嗩吶鄉,無非壯咱宗聖鄉。”由於字數句數上的不同,這種本邊自對是律詩所不具備的、所望塵莫及的,但恰恰是對聯獨樹一幟、引為自豪的。

    (八)禁忌的差別。律詩,包括所有的律句,為了保持嚴格的平仄交錯句式和整齊的抑揚頓挫聲調,明確規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孤平。這些規則,凡是會寫格律詩的人都很熟悉並嚴格遵守,稍有違反就會引起違律和犯忌的議論。

    對聯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樣進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樣兩字一轉換,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為三個,也可以分為兩個,其極端的可能只有一個,所以就不忌諱失替和四連仄、四連平;上下聯平仄相對,只要求節奏點的字平仄安排必須相反,非節奏點的字平仄可問可不問,因而也就不忌諱三仄尾、三平尾;由於這兩種情況與律詩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諱。這樣一來,就使得對聯在遣詞造句上享有更廣闊的空間,實際上也使其所運用的語言具有更強的表現力!

    三、關於律詩和對聯的修辭

    對聯借鑑了詩歌的修辭方法,特別是律詩的對偶,其它的修辭方法也是相互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一、對偶

    對偶是對聯和律句最基本的修辭手法,可以說,沒有對偶就沒有對聯。中國近體詩中的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偶,其實,都可以看做是廣義的對聯。特別是被稱為古今律詩中的壓卷之作的杜甫的《登高》,不但中間兩聯對仗工穩,而且首聯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更是精彩的對偶。

    二、對比

    對聯中律句處處有對比,兩兩對比,相映成趣。如:

    金不換,石敢當。

    詩堪稱弟子,酒不讓先生。

    詩堪入畫方稱妙,官到能貧乃是清,

    雞犬過霜橋, 一路梅花竹葉 ;燕鶯穿繡幕 ,半窗玉剪金梭。

    三、比喻

    在修辭之林中,比喻是參天大樹,精彩之妙聯常常結合運用。如:

    風吹馬尾千條線,日照龍鱗萬點金。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四、擬人

    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對聯詼諧幽默,更富情趣。如:

    螃蟹渾身甲冑,蜘蛛滿腹經綸。

    白鳥多情留我住,青山無語看人忙。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子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五、雙關

    對聯律句中或用諧音雙關,或用語義雙關,往往能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雙鵰之妙。如:

    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魯肅不如樊噲);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狄青難比蕭何)。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我亦無忌。

    六、排比

    排比常常被運用到長聯中,使對聯內涵豐富,氣勢雄壯。如: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竇垿撰 岳陽市岳陽樓聯

    七、誇張

    對聯律句中使用誇張,往往使人神飛天外,耳目一新。如: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

    頃刻間演出千秋事業,咫尺地囊來萬里河山。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能彈!

    除了以上幾種修辭手法之外,設問、頂真、反覆、迴環等多種修辭手法在對聯中的運用也屢見不鮮,茲不贅述。

    另外,對聯和律句還存在意思表達和篇章構造的差別。律句對仗不一定需要有完整的意思,因為它只是整首詩的一部分;一副對聯作為一個獨立體,則必須表達完整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車年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