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青言論史
錦衣衛和東廠之間的關係,從官職來說沒啥關係,實際上是競爭關係;而且錦衣衛確實是軍隊。
錦衣衛,是明朝所謂“上十二衛”的一支,原來叫儀鸞司,洪武十五年改名為錦衣衛。一開始,錦衣衛僅僅是負責儀仗事務的部隊,但是後來,逐漸變了味道,成為了專門負責特務偵查的部隊,主要負責:其一,守衛值宿;其二,偵察與逮捕;其三,典詔獄。
但是十一年後,朱元璋意識到了錦衣衛權力過大,已經嚴重架空了法律機構。於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宣佈廢除錦衣衛。但這十一年間,錦衣衛已經制造了明初四大案,其恐怖達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
朱棣篡位後,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對人心的管控,重新恢復了錦衣衛,並且任用著名的酷吏紀綱來執掌錦衣衛。在紀綱搞得天怒人怨以後,他又殺掉紀綱以堵人嘴。紀綱雖然死了,但是錦衣衛還在,並且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恐怖力量。
而朱棣為了制約錦衣衛,旋即發明了東廠。錦衣衛只能監視百官無法監視內廷,而東廠卻連錦衣衛都可以監視,就這樣,錦衣衛被束縛住了,直到世宗年間,靠著和嘉靖帝的關係上位的陸炳才全面壓制了東廠,達到錦衣衛的頂峰。
-
3 # 宋安之
錦衣衛與東廠是廠衛系統裡面的兩大中堅力量,職責上多有重合之處,理論上屬於競爭關係。實際上在明朝276歷史中,大多數時間裡都是東廠壓制錦衣衛,錦衣衛受制於東廠。
錦衣衛屬於軍隊,是明朝“親軍上十二衛”中的一支。原來叫儀鸞司,洪武十五年改名為錦衣衛。洪武二十年錦衣衛被廢除,明成祖朱棣時期復立。
錦衣衛由皇帝親信武將負責,東廠由皇帝親信太監負責,都是天子親信之人,兩方首領都是直接向皇帝負責。
簡單來說,錦衣衛和東廠都是天子直統,屬於皇權一部分。其權力一時大小還要看兩方勢力那個首領更受皇帝信任了。
不過一般來說東廠整體佔據優勢,有明一代,錦衣衛既聽命於皇帝,還受制於東廠太監。
因為明成祖朱棣復立錦衣衛以後,畢竟這種特務機構掌握的機密太多。深諳帝王心術的朱棣自然不會百分之百信任這麼一個既好用又有威脅的機構,於是成立東廠這種專業的特務機構來用以監視牽制錦衣衛。
東廠一開始的成立就是用來壓制錦衣衛的,自然在有明一代大多數時間壓制了錦衣衛。
同時畢竟太監屬於僕人性質,與皇帝朝夕相處。又是身體不全沒有後代,在皇帝心中沒有為後代謀取利益的必要,所以皇帝自然更加信任身邊太監。
再說說錦衣衛所屬的親軍上十二衛。
親軍上十二衛的性質就是皇帝的侍衛禁軍。說白了就是皇帝可以跳過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還有文臣集團的牽制,直接可以指揮的武裝力量,成立於洪武十五年。
明成祖永樂年間增設十衛,明宣宗宣德年間又增設四衛,合計為二十六衛。
後來隨著歷史發展,尤其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以後,文臣集團做大,皇權被文臣集團分走部分,天子親衛也慢慢由兵部管轄,不再是皇帝直接控制的武裝力量了。
發展到最後,皇帝可以直接掌控的親衛就剩下了錦衣衛。
-
4 # 冬眠要趁早
錦衣衛是典型的軍人,而且是世襲制的職業軍人。
錦衣衛是咋來的相比大家都略有耳聞,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這裡只說說錦衣衛和東廠到底是什麼關係。
其實,這幫人和現在電視劇電影裡描述的並不太一樣。錦衣衛和東廠之所以能橫行天下靠的並不是什麼絕世武功,而是特權——皇帝賦予的特權。
這個特權太厲害了,包括但不限於偵查、逮捕、審問等權力,而且這些權力完全不受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當然兵科會對他們有一定的約束力)的約束,可以對宮廷外的任何人實施。根本不管你是當朝一品還是普通的庶民百姓,只要皇帝或者當權的主官一句話,錦衣衛或者東廠的校尉立馬就能出動。
派出的錦衣衛和東廠辦事校尉屬於“欽差”,任何人不能阻擋,被錦衣衛和東廠抓捕的人屬於“欽犯”,任何人不能包庇。
東廠的主要領導雖然是太監,但是普通的辦事人員還都是軍人,是從錦衣衛那裡精選的軍人。這些人的組織關係還在錦衣衛,但是卻歸東廠管理,按現在的名詞叫“借調”。就因為這層關係,明朝時就經常把錦衣衛和東廠混為一談,稱之為“廠衛”,這不僅是他們乾的活類似,還主要是因為這層關係使然。
當然,開始的時候錦衣衛和東廠地位還不相上下,但是到了中後期,錦衣衛明顯就低了一頭。這是因為,錦衣衛的領導都是武臣,除了少有的那幾位如陸炳、劉守有等比較受重視外,一般的緹帥還是沒有那些大太監跟皇帝關係近。所以,越往後,東廠太監的權力就越大,到了萬曆後期,錦衣衛基本就成了東廠的附庸。錦衣衛的領導在路上見到東廠的領導(包括廠公的掌家、掌班)沒有不讓路迴避甚至道旁磕頭的;錦衣衛的指揮使、同知、儉事要想做的安穩,沒有不對廠公俯首聽命的。
這些能解開你的疑問了嗎?
(這張圖裡,皇帝、儒臣、太監、錦衣衛都齊了。)
-
5 # 薩沙
錦衣衛和東廠有些關係,但並不是隸屬關係。
東廠的權力要大得多,是專業情報機構,只是為皇帝一個人服務。
東廠由皇帝的親信太監掌握,負責監視朝中的重要人物,隨時向皇帝提供情報。
對於地位較低的嫌疑人,東廠可以直接跳過行政、司法機構逮捕。
對於地位高的嫌疑人,東廠經過皇帝批准也可以自行逮捕、審訊。
總之東廠類似於皇帝的耳目,無人敢管的。
而錦衣衛則並不是單純的情報機構。
因為錦衣衛是朱元璋用部分禁衛軍改編的,所以他們也從事皇帝的儀仗隊,保衛皇帝出行安全,協助管理京城治安,如果打仗了還學要充當軍事間諜。
自然,錦衣衛也包括情報機構,功能同東廠又重疊。
為什麼會這樣?
錦衣衛是朱元璋建立的機構,主要任務就是負責情報。
但到了朱棣時代,朱棣認為太監更值得信任,加上太監和皇帝關係更密切,才組建了東廠。
東廠部分官員就是錦衣衛。
兩個機構其實很多時候做同一個事情,就是蒐集情報。
那麼為什麼要搞兩個呢?
這是情報工作特點所決定的。
正常的國家的情報機構,絕不會只有一個,總是至少有兩個。情報機構之間需要互相競爭,也需要互相監視。因為情報工作關係到國家安危,不容易有半點含糊。
兩條狗,總好過一條狗。
-
6 # 夢灻寶寶
錦衣衛相當於衛戍部隊!
東廠相當於情報機關!如軍統局!
都是統治階級鎮壓的工具而已!
-
7 # 西府趙王爺
錦衣衛和東廠是明朝臭名昭著的“廠衛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凌駕於法律之上,皇權特許,充當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明朝歷史中,那些享有“美名”的特務機構非常亮眼,其中的錦衣衛和東廠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
錦衣衛作為一個新型特權部門,根本上還是君主的私人武裝。其也可以算是軍隊,但其主要職責還是保護皇帝。
明朝在建立之初,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平坦,無論是官員還是民眾,一直都向著“幸福”生活前進著。
不過朱元璋本人可並不這樣認為,這位君主比較特殊,出身是完完全全的草根水平,所以他對於貪汙之事是沒辦法容忍的,因為他非常清楚官員的貪汙能給下層民眾帶來什麼程度的危害,畢竟自己也經歷過悽慘的事情。
所以在自己繼位以後,他就監督官員制訂了比較完備的法案,目的就是讓自己掌控下的國家沒有腐敗滋生。結果隨後的發生的多起貪汙大案,讓這個君主徹底發了脾氣,他不明白為什麼在那麼嚴厲的制度下,還依然有人大規模貪汙。
後來他索性就開創“法外之法”,開始對官員們進行了無時無刻的監督。而錦衣衛這個機構,就是在這種需求下被拿了出來。這個機構下屬有獨立監獄,有幸進去過的人基本都沒完好的出來,就算是出來以後也被折磨的有了心理問題,所以這個機構的名聲很快就不怎麼好了。
本來這個監獄並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除非是一些高官犯了事才有資格進去。但是後期敏感的朱元璋開始了一個時期的文字之禍,很多平民和下層官吏也能進入“遊覽”一圈了,監獄內部的殘酷也藉著這個機會被廣泛傳播,他們的名聲也徹底“撈不回來”了。
由於這樣的專權機構異常好用,可以幫君主處理很多麻煩的事情,所以到了後期又一個叫做東廠的機構出現了,如果非說二者有什麼關係,只能說後者是前者的升級版。
在權利方面,二者雖然是平級的設定,但是人家東廠頭子可是君主身邊的“大紅人”,所以有些時期錦衣衛的最高長官見了東廠頭子還需要跪拜行禮,足以看出其“碾壓”發展的局勢。著名的人物有劉瑾、魏忠賢等。
但他們二者最重要的一點區別是人員結構不同。
錦衣衛再怎麼說還是正常男性,其心理方面沒有特別“變態”,所以在服從命令方面沒有出現什麼問題。而東廠裡面可都是一些“人妖”,心理飽受摧殘,讓他們拿到了權利肯定沒有好事情發生。
雙方發展到後期以後,逐漸變成了上下級一般的關係,君主授予的特權被東廠全面掌控,大太監們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慢慢的站上了屬於他們的舞臺,這就是所謂的“閹黨”。
這也是明朝後期為什麼會出現“強勢”太監的原因,後來的很多學者認為,宦官特權機構的設立動搖了中央的權利基礎。總的來說,這兩個機構都是在加強君主權利的背景下應運而出的,作為地道的皇權產物,二者雖有區別,但本質還是相伴相生的關係。
回覆列表
說起錦衣衛,你應該不陌生。錦衣衛和東廠、西廠一起構成了影視劇中,明朝宮廷三大“男團”。在我們的印象裡,錦衣衛是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官員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神出鬼沒而且手段殘忍。他們的出現,往往伴隨著陰謀、告密和殺戮,讓人不寒而慄。
為什麼明朝會突然出現錦衣衛這種“特務”機構呢?還有,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到底是什麼關係?
下面為你介紹的這本《錦衣衛》會給你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易強,是一位歷史作家。在這本書裡,他不僅詳實地介紹了錦衣衛產生髮展的歷史脈絡,而且,他把錦衣衛看作是一種明朝皇帝的“專制資產”,這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作者看來,錦衣衛是明朝皇帝為了維護專制統治而創造的一種特殊資產。由於歷代皇帝,對這筆資產的打理方式不同,導致這筆資產產生的“專制收益”、耗費的“專制成本”也是不一樣的。透過這種思路,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在中國古代專制權力向頂峰爬升的過程中,除了國家公權力系統,在權力的灰色地帶,明朝皇帝是怎麼強化統治的。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為什麼明朝會出現錦衣衛這種“專制資產”?這種資產在明朝不同皇帝手裡是被怎麼被打理的,會產生什麼不同的“專制收益”?這項“專制資產”又讓明朝耗費了什麼“專制成本”?
第一部分為什麼在明朝會出現錦衣衛這種“專制資產”呢?
根本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明朝皇帝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自己的專制統治。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錦衣衛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它的誕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且,在錦衣衛設立之初,它乾的可不是大家印象中那些刀口舔血的活兒。它的出現,要提到一件乍聽沒多大關係的事情,禮儀制度。
讓我們回到明朝正式建立的四年前,1364年。這時的朱元璋還是眾多爭霸者之一。幾年前,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到1364年,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感覺時機逐漸成熟,於是走出了成為皇帝的第一步,稱王。當時,朱元璋的勢力範圍主要在今天的江蘇、浙江、江西一帶,地理範圍屬於古代的吳國,所以,朱元璋被手下擁立為“吳王”。
這個時候,正是各方爭霸角逐的關鍵階段,但朱元璋稱王不久,卻提出,要建立一套嚴明的禮儀制度。這個節骨眼上,朱元璋為什麼要把心思花在禮儀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朱元璋認為,要想取得爭霸戰爭的最後成功,除了拳頭要硬,旗號也要正當。這樣才能把自己的隊伍和其他起義者區別開。朱元璋打的旗號,是要把蒙古人趕回北方,把漢人的地盤奪回來,重建華夏秩序。什麼最能代表漢人,當然是漢人的禮儀文化。所以,透過建立禮儀制度這個辦法,朱元璋想在道義方面佔據高地,為自己的軍事行動賦予更強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同時,吸引更多人投誠,繼續壯大隊伍。
除了名頭上的東西,朱元璋也認識到,“禮儀”有很多實用的功能。在中國古代,禮儀就意味著秩序,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代表著穩定和有序。我們可能覺得朱元璋是個大老粗,出身貧苦人家,給地主放過牛,還在寺廟當過和尚,當皇帝后也是非常野蠻。但朱元璋對於禮儀的實用功能看得很清。在一次退朝後,他跟左相國徐達說:元朝為什麼會天下大亂?就因為紀綱不立,主弱臣強,法度不行,人心渙散。所以,朱元璋就提出“正紀綱”“立禮法”“定名分”“明號令”,要建立一支精幹的官僚隊伍和軍事隊伍,來鞏固、擴大自己的事業。
禮儀制度除了能重建社會秩序,朱元璋還看到了更深刻的利害關係。前面說了,朱元璋是被手下擁戴為王的。打天下的時候,大家是兄弟,但建立王朝之後,雙方的關係就得發生變化了。他們成為君臣,有了上下之分。這個問題從朱元璋稱王開始,就一直困擾著他。比如有的人會居功自傲,不在乎君臣的尊卑關係,還有人會覺得自己獲得的職位與自己做出的貢獻不相匹配,對朱元璋的分配不太滿意。我們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遇到這樣的事情,他也很苦惱、很焦慮。所以,朱元璋提出,要效仿五代十國的周世宗,在艱苦的創業期,仍然努力重修古禮,恢復漢人傳統。借這個機會,朱元璋迫使臣子們接受並尊重自己的地位。
既然這件事情這麼重要、這麼緊迫,那必須要有專門團隊負責,錦衣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不過,錦衣衛的這個名字的出現還要到十多年之後。朱元璋首先設立的,有兩個機構,一個叫拱衛司,一個叫儀鸞司。它們就是錦衣衛的前身。
先說拱衛司。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能是陳設儀仗,也就是負責國家大型活動的各項相關事務,比如懸掛旗幟、擺設禮器,提醒皇帝和百官穿什麼禮服,使用什麼禮儀,很像是現在慶典公司做的那些事情。1368年,朱元璋已經掌握了半壁江山,奪取天下,勝利在望。所以,他在南京的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登基為帝。這個重要的儀式,就是主要由拱衛司操持的。
錦衣衛還有一個前身,叫儀鸞司。這個組織設立稍晚一點,它的職能偏向於安保工作。比如,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的時候,儀鸞司官員就分立兩側。皇帝出行的時候,他們也會跟隨左右。因為這是一群為皇帝貼身服務的人,所以招募比較嚴。文獻記載,儀鸞司官員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叫“天武將軍”。他們的選拔標準包括:身材高大、長相精幹、沒有體臭、勇敢而且有武功,底子乾淨,沒有犯罪記錄等等。
但是你想,皇帝出行其實不只需要安保,也需要儀仗;舉行慶典的時候,不只需要儀仗,也得配置安保。所以,慢慢得,拱衛司和儀鸞司這兩個部門就融合成一個組織,錦衣衛就誕生了。這樣說來,錦衣衛天然扮演兩種角色,保安隊和儀仗隊。在平時,錦衣衛的工作還包括馴養皇帝出行時所需的大象、御馬等。
正因為錦衣衛和皇家威儀、皇帝安全這兩件最重要的事情掛鉤,所以錦衣衛的地位和待遇,也是其他部門不能比的。
就拿錦衣衛的衣著配飾來說,“錦衣”二字就能看出他們的衣著華麗。還有不得不提的兩樣東西:飛魚服和繡春刀。受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這兩樣東西是錦衣衛的標配。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錦衣衛成員都能擁有飛魚服和繡春刀。這兩樣東西象徵著皇家的榮耀,是需要賞賜的,穿戴、佩戴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根據史料記載,只有重大活動,像是皇帝祭祀和出行時,飛魚服和繡春刀才會出現。電影裡錦衣衛穿著飛魚服、提著繡春刀出去砍人,是不現實的。
錦衣衛的特殊地位,不僅體現在衣著配飾上,也體現在待遇上。比如,明成祖時期錦衣衛將軍每月可以領取“祿米”,也就是那種用作俸祿的粟米100升,其他編制中類似等級的軍士每月只有60升。還有,錦衣衛晉升機會也更多。比如,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一次性就提拔了128位錦衣衛將軍。其他的臣子很疑惑,明仁宗解釋,這些人為我們朱家效力,時間長的三四十年,短的也不下二十年,頭髮都白了,也沒有犯過什麼大錯,做皇帝要講人情啊。
從這兒,我們就能看到錦衣衛與皇帝之間的密切關係,他們在明朝權力系統註定不一樣。但如果說花那麼大力氣養這麼一大幫人,只是幹著儀仗、保安工作,未免也太浪費了。我們知道,錦衣衛後來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多。那錦衣衛是如何轉型的?
第二部分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老朱家歷代皇帝握著錦衣衛這筆鉅額“專制資產”,他們會做哪些投資,能拿到什麼收益?
當皇帝的第一要務是什麼?當然是坐穩皇位。只有皇位穩固,才有機會談別的。所以,明朝皇帝拿錦衣衛做的第一項投資,就是監督群臣,也就是讓錦衣衛扮演起“特務”的角色。
話說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不僅沒有坐享洪福,反而越來越焦慮。他在想,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會不會也想當皇帝?退一步說,就算我在位期間,他們不敢耍什麼花招,等我的子孫即位後,這些功臣們會不會仗著自己位高權重,萌生謀逆之心呢?就算一切都好,沒人敢覬覦皇位,那大臣們會不會動壞心思,相互勾結、中飽私囊、貪汙受賄呢?
朱元璋想來想去,覺得國家官僚系統裡的人都靠不住,還是得靠自己的私人班子來監督大臣。於是,錦衣衛就派上用場了。
錦衣衛涉足司法領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有一件事情很關鍵。朱元璋身邊有一個官員,叫胡惟庸,他很有才幹。早年,胡惟庸曾經在太常寺任職,太常寺這個部門的職責是“掌祭祀禮樂之事”,也就是說,在前些年確立禮樂制度的事情上,胡惟庸貢獻過自己的力量。再加上胡惟庸很會辦事,久而久之深得朱元璋的歡心。胡惟庸的官也越做越大,甚至成為宰相。
只可惜隨著胡惟庸權力上升,他變得不再謹慎。比如,有時遇到生殺予奪的大事,他不報告朱元璋自己就處理了。還有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胡惟庸就扣下不上報朱元璋。有的人為了加官晉爵,紛紛討好胡惟庸。一次,人們發現胡惟庸老家的井裡,突然生出石筍,也就是一種石灰岩,人們就爭相獻媚,說這是祥瑞之兆。甚至,他們還說,胡惟庸家的祖墳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聽了更加自負。朱元璋對這些事情也並不是不知道,只是在一直忍著,等找個機會好好收拾他。
終於,有一年,占城國進貢。占城國的大致位置相當於今天的越南中部。外國來朝,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但胡惟庸卻沒有報告朱元璋。按照古代禮制,這明顯是僭越。這事很快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再加上,有人舉報過胡惟庸暗通北方的蒙古、東邊的倭國,也就是當時的日本。裡裡外外合計起來,胡惟庸的大限算是到了。
朱元璋大怒,從他稱王開始,他就特別重視皇帝個人的權威,當初在創業期間忙著搞禮儀不就是為了這個。所以,他絕不能容忍臣子的僭越行為。而且胡惟庸早年在太常寺任職,他對禮樂制度的事情很清楚。既然這樣的話,胡惟庸明知故犯,僭越禮制,就更不能被朱元璋容忍。借這個機會,朱元璋打算好好整肅一下官僚隊伍。最終,因為胡惟庸的案件,前前後後有三萬多人被株連。
胡惟庸案和其他的案件有很大不同。明朝以前,比較完善的司法系統已經形成,皇帝的確可以干涉案件審理,但會面臨官員的阻力,說皇帝您做了不該操心的事情。在明朝的時候,也有“三法司”,也就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對於大的案件,這三個機構要相互配合,刑部負責審理,都察院負責糾正,大理寺負責駁回,這樣可以儘可能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但胡惟庸案,朱元璋完全跳過三法司,親自操刀處理。
透過胡惟庸案,朱元璋不僅打擊了功臣系統,而且藉機調整了國家權力機關。比如廢除宰相制度。要知道,宰相職務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胡惟庸因此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另外,以後明朝皇帝也能更加明目張膽地干涉國家司法事務。比如,有一種叫詔獄的特殊機構,在明朝很活躍。詔獄,字面意思就是皇帝親自下詔定罪的案件,涉案的都是高階官員。
既然是皇帝親自過問督辦,那具體的事情誰來做呢?當然就是錦衣衛。由於他們有皇帝撐腰,三法司無權過問,所以他們審判官員的時候,那叫一個狠。詔獄有一個別名叫“天牢”。“天牢”不僅意味著這是上層人士才有資格進的監牢,也意味著,只要進去就會升天,很難活著出來。史料記載,詔獄的刑法極其殘酷,比如上夾棍、剝皮、斷脊、刺心等等,想想就讓人冷汗直流。
就這樣,錦衣衛這個儀仗兼保安隊,慢慢地也提供起監視、調查、抓捕、審訊、行刑一條龍服務。他們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權力迅速膨脹,透過捕風捉影、偵查告發,幫皇帝清洗了一大批權臣,逐漸消除了朱元璋的許多後顧之憂。
皇位穩固了,皇帝不必過分擔心大臣謀權篡位,那錦衣衛還能幹點什麼呢?前面說了,明朝皇帝總是信不過政府系統,覺得有些官員消極怠政,有的官員中飽私囊。所以,皇帝們經常派自己的私家班底錦衣衛插手各種政府事務,這正是錦衣衛帶給明朝皇帝的第二項收益。
比如,在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時期,錦衣衛就幹起了類似於警察的工作,抓捕盜賊。一年,大運河封凍,從南方來的官員、商人和普通百姓只能走陸路。明宣宗擔心他們被強盜搶劫,就把身手不錯的錦衣衛派去抓捕盜賊。還有官員建議,應該在強盜出沒頻繁的地方,每隔6裡或10裡,設定錦衣衛的辦事點。後來,錦衣衛不僅在京城附近抓捕盜賊,業務區域還擴充套件到四川、湖廣、江西一帶。
除了監視群臣和抓捕盜賊,錦衣衛甚至還參與外交事務。比如朱元璋統治後期,錦衣衛就招待過西北方來的進貢者。一次,遼東地區俘虜了一名北韓間諜,押送到京城後,朱元璋也交給錦衣衛處理。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北方是蒙古人。元朝滅亡、蒙古人退回北方不久就分裂了,其中有一支很強大,叫瓦剌。明朝最重要的外交物件,就是瓦剌。由於錦衣衛中不少人是掌握多門外語的外族人,所以,錦衣衛在外交事務上就顯得很活躍。比如,在明朝在第六位皇帝明英宗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來,出使瓦剌的錦衣衛把明英宗的口信帶回國,說國家不能一日無君,皇位要由他的弟弟來接掌。
你看,錦衣衛作為皇帝的個人工具,他們的權力不是政府系統賦予的,而是皇帝特許的。他們作為皇權的觸手,伸到國家權力系統的各個角落。我們在看到錦衣衛飛揚跋扈的時候,不要忘記,它的背後,其實是皇權的不斷膨脹。
前面說了,錦衣衛是皇帝的私家班底。這樣的話,錦衣衛不僅可以代表皇帝在臺面上跟大臣掰手腕。背地裡,錦衣衛還能作為“工具人”,滿足皇帝的各種特殊需求。這是錦衣衛帶給老朱家的第三項收益。
比如,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跟大臣關係不太好,錦衣衛就經常會扮演打手的角色,給大臣打板子。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是個財迷,據說,他讓人在皇宮內刨了個大坑,然後把搜刮來的財富都放進去。這個時候,錦衣衛的第一要務是幫皇帝四處攫取財富。明朝第十位皇帝興趣太廣泛,比如喜歡豢養男童、養珍禽異獸、玩軍事遊戲,錦衣衛就得跟著皇帝搞角色扮演。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就是那個最後在煤山上吊死的崇禎皇帝,因為對朝臣充滿猜忌與怨恨,錦衣衛成為他洩私憤的工具。
看起來,朱元璋留下的這筆資產,的確給老朱家帶來很多便利。不過,既然是資產,有收益,那就必然有成本。
第三部分最後,我們看一下,錦衣衛這種專制資產,會讓明朝揹負什麼樣的成本。
最直接的一項成本,是沉重的財政壓力。
錦衣衛相當於是在國家正常的秘書、司法、軍隊系統外,皇帝又搞了一套私人班子。而且因為他們為皇帝直接服務,所以皇帝在他們身上花錢,就更不吝嗇。朱元璋統治後期,錦衣衛的規模迅速壯大,比如,在洪武二十四年,錦衣衛增加了馴象、屯田、馬軍左、馬軍右4個千戶所。聽名字你就知道,他們主要負責給皇帝養馬、養大象這些。在明朝,一個千戶所有一千一百多人。增加4個千戶所,會給財政增添明顯的壓力。發展到後來,這種情況更加嚴重,錦衣衛至少下轄17所,也就是接近兩萬人。而成為錦衣衛成員,他們的田賦可能會減半,這相當於吃飯的人多了,交糧的人少了,財政負擔進一步加重。
除了日常俸祿,按照習慣,錦衣衛只要立下微末的功勞,比如抓了兩個盜賊,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也得給賞賜。每到這個時候,負責管錢的戶部官員心裡都在滴血。如果遇到大型工程動工,情況更嚴重。當紅錦衣衛高官一般都會奉旨督造,這時,他們不僅可以利用機會向戶部索要更多銀子,還能收取鉅額賄賂,而且在工程完工之日,他們往往還會加官晉爵。
由於錦衣衛是個肥差,很多權貴人家,甚至皇親國戚都想擠進去,分享權力和財富,這就給官僚系統造成很大幹擾。這是錦衣衛帶來的第二個專制成本。
在任的錦衣衛官員會提拔自己看好的下級,或者把自己的親屬拉入錦衣衛系統。前面說過,錦衣衛官員的選拔是很嚴格的。但是,因為有這層原因,兵部在選人的時候,迫於錦衣衛官員的壓力,不得不降低考核標準。到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的時候,錦衣衛甚至一度取消五年一次的軍政考選。其結果是,錦衣衛系統和官僚系統進一步混亂。
而且,錦衣衛還會成為,皇親國戚、勳臣子弟的養護所。靠著父輩在錦衣衛當差的功績,這些人會在錦衣衛系統裡混個編制。後來,皇帝也把錦衣衛的一些職務,作為一種賞賜,透過這種利益共享的方式來穩定朝綱。
有了好吃好喝好前途,錦衣衛就一定會聽話皇帝的話嗎?
這就要說到錦衣衛給明朝帶來的第三項專制成本,加重了皇帝的管理負擔,加劇了國家的權力鬥爭。
明成祖朱棣很喜歡一位錦衣衛官員,他叫紀綱。每當遇到比較敏感又有油水的案子,都交給紀綱處理。只不過,紀綱越來越驕橫。一次,一名宦官激怒了朱棣,皇上下令用“棄市”的刑罰處死他,也就是在大眾集聚的鬧市,執行死刑。紀綱這時動了壞心思。他先把這位宦官邀請到自己家,用酒肉招待他,告訴他,只要把錢都交出來,就一定會請求皇上赦免他的罪行。等他把這位宦官的錢財榨乾了,紀綱就挑個日子在街市上把他處死。而在此之前,處死這位宦官的報告早就呈給了皇上了。紀綱還曾經偽造詔書,勒索過食鹽、牛車,甚至官府的船舶。後來,他竟然收藏龍袍、王冠,在家裡要求別人稱呼自己萬歲。甚至,他還養了很多亡命之徒,囤積了許多刀甲弓弩。只不過,他再怎麼算計也算計不過造反起家的朱棣。沒等紀綱起事,朱棣就把他剷除了。
雖然朱棣的生命沒有受到傷害,但這件事情讓朱棣對錦衣衛也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要想皇位穩固,他必須要想個辦法,讓錦衣衛能為自己所用,又不會背叛自己。怎麼辦呢?他打算找到一些可以信賴的代理人,幫自己盯著錦衣衛。你肯定想到了,這就是離皇帝最近的那群人,宦官。其實,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他就很擅長使用宦官,在建文帝身邊安插人手,刺探情況。東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設立的。所以,我們有的時候感覺東廠的權力更大,無比威風的錦衣衛竟然在宦官面前哆哆嗦嗦的。這就是因為,東廠的出現原本就是為了監督、制衡錦衣衛的。
錦衣衛是皇帝培植起來的,皇帝都會對他們不信任,那我們試著想一下,是不是有朝一日,皇帝連東廠也會不信任呢?
確實是這樣。遇到這種情況,後代皇帝就如法炮製,再培植一股勢力。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就設立了西廠,讓他寵信的宦官監視東廠、錦衣衛以及百官。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又設立了一個內行廠,偵緝範圍更大,除了監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還監視普通的臣民。
你看,在追求集權的驅動下,明朝的國家肌體變得越來越臃腫、病態。對於國家系統來說,錦衣衛本來就是個腫瘤,不屬於的正常軀體,而宦官的加入無異於增生了新的腫瘤。錦衣衛、宦官和各個派系的大臣糾纏在一起,給明朝統治造成巨大的專制成本,加劇了明朝滅亡。
明朝是被李自成滅掉的,很多士大夫說“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這當然是士大夫在努力撇清自己的責任,但這句話不斷被人引用,我們也能感受到作為皇帝的權力工具,錦衣衛和宦官群體,給老朱家帶來多大的專制成本。
總結最後,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錦衣衛是一皇帝的專制資產,那這筆資產帶來的收益和成本,哪個更大?
由於這筆資產是皇帝的私產,所以收益和成本問題,會受到皇帝個人價值判斷和統治能力的直接影響。明朝前期的明太祖和明成祖是明朝的奠基人,他們的能力很強,在當時,國家的穩定存續也是皇帝的第一要務。所以,錦衣衛在他們手裡,能較好地發揮穩定統治秩序、鞏固皇權的作用。但老朱家的天下坐久了,錦衣衛就慢慢成為皇帝滿足個人慾望的工具。同時,皇帝為了鞏固權力,啟用了宦官群體,用來對沖錦衣衛帶來的不確定性。但這卻加重了明朝王室的負擔,擾亂了政治秩序,加劇了明朝的衰落。到這個時候,專制成本已經超出了專制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