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直認為漢武帝是個很偉大的君王,然而很多人都在糾結他的晚年。
8
回覆列表
  • 1 # 百粵天話史

    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對漢武帝的評價是“秦皇漢武”,給予漢武帝與秦始皇一樣平起平坐的地位,連創立漢帝國的劉邦都沒有這樣的待遇,這其實就是對漢武帝最公正的評價。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本人就非常愛學習,特別是中國二十四史,更是看了不知多少次,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可是說是最全面的。對於古代的一些有貢獻的人物他都有精到的點評,像對北宋宰相呂端在宋太宗去世,皇帝人選關鍵時刻能及時把宋真宗扶上臺,毛主席給他的評價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非常中肯。

    而對於漢武帝這樣有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熟悉中國古代史的毛主席直接把他寫進他的詩詞中。現在我們就大致來了解一下漢武帝的歷史貢獻到底有多大。

    派出張騫到西域聯合大月氏合擊匈奴,卻不經意間開闢了延續到現在的絲綢之路

    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剛剛建立大漢帝國不久,就北上打擊匈奴,卻被圍在白登山上。白登山現在所在地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內,看到了沒有?當時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是是強大的時候,匈奴的勢力範圍是非常寬闊的,東應該到了現在的日本海沿岸,黑龍江流域,北有記載的就已經到了當時的北海(現在的貝加爾湖地區),西北到了現在的新疆境內大部,陝甘寧地區也在他的統治下,觸角更是已經伸到了現在的中亞地區。而與漢分界線上,燕山以南都是匈奴的,所以其實漢武帝即位前漢帝國的疆域被固定在原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地盤上,完全沒有後來的那麼大。

    漢武帝雖然在公元前141年即位,但是真正的權力還掌握在他祖母竇太后手上,他就是有雄心也被限制著。其實事不能做,但是他還是為了日後一展大業,果斷地在公元前139年派出以張騫為首的使節率著一百多人去聯絡西域的大月氏,以此來打擊匈奴。

    大月氏與匈奴是世仇。張騫一行人一路西行,但是西去所過的地方全都被匈奴人接管了,很快他就被匈奴人扣下,無法繼續西去的張騫只有留下。留下的張騫,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間,他學會了匈奴語,瞭解了匈奴的生活風俗、熟悉西域地形地貌,民風民情,匈奴與周邊各部落之間的關係。在匈奴呆久了的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不斷的找機會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後他終於到達了大月氏,只不過大月氏人有了安穩的生活,又打不過匈奴,漢朝離大月氏又十分遙遠,沒有與漢聯合。不過張騫從大月氏返回後,又到了大宛國,大夏國,傳說很神秘的Murano國等西域很多國家出訪,傳達大漢的善意與友誼。

    張騫於公元前126年趁著匈奴內亂之機回到了漢朝,隨後他又多次隨軍出征,最後匈奴被漢武帝給從強大打到不斷變弱,曾經的匈奴很多地盤全都落入了大漢帝國的版圖中。像遼東大部、陰南以北,再加上一直被匈奴控制的廣闊西域地區,更是成了大漢帝國的地盤。

    而張騫開闢聯絡西域各國的線路,就這樣成了漢朝已西域各朝貢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

    開闢閩嶺南雲貴川,奠定後來的中國版圖

    在漢武帝即位前,由於匈奴的無比強大,漢朝的歷代皇帝都是採取無為而治,就是想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樣才能有機會與匈奴對抗。

    正是這樣的原因,曾經在秦始皇時代就已經派出趙佗南下征討嶺南地,在漢武帝即位前,已經在嶺南當上南越王的趙佗,其實是獨立於漢朝的。

    漢武帝當然不希望作為中原人,在他看來就應該歸於漢的版圖中的嶺南地的趙佗應該成為漢帝國的一部分,所以他很快就軟硬兼施,又是派出謀臣又是出動軍隊南下,最後終於在秦始皇沒能實現對嶺南地區的統治,第一次把這塊地區歸入漢版圖。

    對於雲貴和蜀地的邊沿地區開闢,則是漢武帝聽從西域回來的張騫說,在現在印度的地方有一個大國。這個大國的產品不但在西域有出現,就是在蜀地也有出現,而要從西域那邊去找,還不如從蜀地這邊新開闢道路直接過去近點,所以漢武帝又發出大軍繼續往雲貴方向尋找,這個大國是沒找到,但是卻無意之中卻把雲貴和蜀地的邊沿地區也納入漢的疆域之中。

    到了漢武帝晚期,漢帝國的版圖已經非常之遼闊,秦始皇雄心勃勃要打造的大秦帝國沒有實現的夢想,卻讓漢武帝幫他實現了。

    所以說,其實漢武帝打下的版圖,就是後來歷代歷朝所繼承的版圖,只不過後來的王朝有的增加有的減少,說白了,就是在隨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中原各王朝都是在吃漢武帝打下的疆域版圖的老本。就這一項,漢武帝就應該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對匈奴的打擊,保住了中原王朝的根基

    漢武帝幾十年對匈奴的打擊,使得曾經雄霸漢帝國北方的匈奴成了有歷史的過客。要是沒有漢武帝這樣幾十年的打擊,像匈奴這樣的北方遊牧民族可能在西漢末期就掀起一波胡人亂華的慘劇。

    想想西晉、東晉出現的胡人亂華境況,中原王朝的主體民族差點沒了根基的情況,再想想曾經一直騎在西漢頭上強大的匈奴,要是讓他們這樣一直髮展到兩晉時期,那帶來的後果不知是怎麼樣。

    所以說,漢武帝對匈奴幾十年的打擊,是值得的,至少讓漢人的生存空間大大地拓寬,也為漢朝續命兩百多年。換做漢朝其他皇帝來打擊匈奴,看看後來漢朝中,有哪個皇帝有漢武帝這樣的魄力、雄心、優越經濟基礎、出色的武將和如此長的在位時間?

    中央集權制的加強和尊儒確立文化方向

    能幾十年對匈奴展開打擊,沒有高度的中央集權,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正是這樣,漢武帝在打擊匈奴的同時,也對國內權力的集中出臺了很多政策,像“推恩令”的實施,表面上是在不斷的削弱各方勢力,其實質就是把之前下放的權力全都收歸到漢朝廷中央中,那就是收回到漢武帝手中。這樣更有利於他能國內出現各種問題能及時出臺措施,又可以讓他大大地增加稅收。

    漢武帝其實並沒有獨尊儒家,在他行動上,可以看到他既有用到法家,又用到農家,墨家也有,其它也有實施,而最後他卻明著向大家表明他對儒家的態度。那是因為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仁”,而這個仁的最大主體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本人,所以他大力推廣儒家,也是想讓一直處於戰爭年代的人民體諒他的苦心。受漢武帝這一影響,儒家就此成為了後來各王朝的最大文化方向。

    漢武帝對歷史的貢獻其實還有很多,還有一條影響,是非常重要。這就是,漢武帝是中原後來王朝所有當皇帝的最好榜樣:武能開疆闢土,文能治理國家、制訂國家方針政策,安定民心。我們看看後世中哪個有作為的帝王不都是以此為標準?漢光武帝劉秀再續漢朝,李世民創造“貞觀之治”,……從這些有為的皇帝中,我們多少都能看到漢武帝的身影,這就是漢武帝對他們的影響。

    說到漢武帝的貢獻有多大,那就是秦始皇設計了一張宏偉的藍圖,漢武實來把這張藍圖變成了現實。

    藍圖設計都那麼不易,實現這藍圖的人就更不易;藍圖設計者貢獻都這樣大,那現實藍圖者自然貢獻也不低。

  • 2 # 文城觀點

    秦朝滅亡之後,經過了楚漢戰爭,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漢朝雖承繼了部分秦制,但在治國思想上有了重大的改變,特別是文帝、景帝推行“無為而治”政治思想策略,這對於秦亡之後的連年戰爭局勢所造成的社會大損傷是一種積極的修補。“無為而治”政策的積極意義在於讓民眾能休養生息,能發展生產,為漢王朝積累了財富,使漢王朝富強起來,使漢王朝的專制統治有了物質基礎,所以,才能形成“文景之治”的安定局面。

    可是,在文帝、景帝時期,漢朝立朝之初政治方面所預留下來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後宮勢力干政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外戚干政的潛在威脅也越來越大,而且,老臣把持朝政對於年輕皇帝的制約也越來越明顯,漢王朝出現了朝廷管理方面的困境。面對著這一困境,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是不能夠容忍的。他不能容忍皇權專制受到後宮和外戚的干擾,也不允許朝中的老臣對他指手劃腳,於是,他在執掌朝政權力之後,著力於強化皇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他獨攬朝中大權的策略,同時,他也採取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盡力削弱諸侯王的權力。

    為了鞏固和強化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再也不能順著“文景之治”的統治路數走。文帝、景帝時的“無為而治”策略對於漢武帝來說,已經變得不適時宜,他必須在治理方式上實行根本變革。因而,在治理思想上,他放棄了文帝景帝時的“黃老之學”,採用董仲舒所倡議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以新儒學的理念來取代道家理念,變“無為而治”為積極進取,做出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大事,把漢王朝的治理方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漢武帝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御邊方面,漢武帝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他命張騫岀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絡;他還征服閩越、東甌、南越和衛氏北韓,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定郡縣。

    在經濟方面,漢武帝推行幣制改革,為了適應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他著力於解決幣制問題,透過六次幣制改革,發行三官五銖,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被漢武帝基本上解決了,他的幣制改革穩定了漢朝的金融秩序,並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管轄,這適合於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此外,漢武帝推行鹽鐵等官營,使鹽鐵茶的重要生活用品的經營由官方掌控,這一經濟政策的推行,使國家掌握了佔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在文景之後的那個時期是積極的經濟措施,有利於提振漢朝的經濟。

    在文化方面,漢武帝重用四方文人賢士、重視文化建設,武帝朝在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建藏書館,設定寫書之官,設“太常”“太史”“博士”等;漢武帝建立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等等。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使武帝朝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高峰之一,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有諸多的貢獻,而在國家的治理思想和治理政策方面的貢獻是最明顯的,推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新措施,把漢王朝的治理方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漢武帝(劇照)

    第一,接受董仲舒的政策建議,採用新儒家的進取思想政策。

    漢武帝劉徹對文帝景帝時期的政策有所延續,但更多的是革新。在政策延續方面,最主要的是消除皇親國戚對於皇權的威脅,漢武帝繼續鼓勵朝臣檢舉皇親國戚的不法行為,繼續推行法制,繼承並加強景帝時削弱王侯的政策,他採取激勵和逼迫相結合的方法,將留在京城的王侯都遣回其封地,讓他們遠離中央權力,以此來消除他們對於皇權的威脅。

    這一措施屬於是“去舊”的政策,遣送王侯回封地,削弱王侯在朝中的權力,同時,漢武帝還採用“迎新”的策略,大肆起用有才學有智謀的儒臣,既利用儒生的力量來興利除弊,又利用儒生的學說來消除文景時期“黃老之學”的影響,改變“無為而治”的治理策略,採用積極有為的管理措施。

    武帝朝關於是否繼續崇尚“黃老之學”已不僅僅是學術爭論,而成了漢王朝統治者在治國指導思想方面之爭,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激烈較量,事關守舊與革新的執政理念的論爭。

    當時,在意識形態方面有兩種思想派別,一派是以漢武帝劉徹為代表的推行漢代新儒學的思想主張,改變“無為而治”的思想策略;另一派是以竇太后和淮南王劉安等為代表的守舊,著力於維持文景時期的思想策略,極力發對新儒學的思想策略。

    其實,在意識形態之爭的背後,是保守派勢力與革新派勢力的權力鬥爭。守舊派的代表人物竇太后是四朝老太后,其地位和威望非同尋常,她不但有豐富的權力鬥爭經驗,而且,她的侄子竇嬰曾在景帝時曾任大將軍,在武帝朝初期任丞相,同時,她還得到了一些很有實力的藩王的支援。竇太后喜好“黃老之術”,想維持現狀,其政治目的是繼續保持干政的權力,所以,她極力反對劉徹採用董仲舒所推崇的新儒學學說。而漢武帝劉徹有雄才大略,想在政治上積極有為,是不會容許後宮繼續幹政的,他在思想策略上需要儒學的積極進取思想,在政治上想強化皇權,力爭獨攬朝政大權,於是,新舊兩派便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竇太后勢力強大,對劉徹推崇儒術非常惱火,加上一些守舊大臣的支援,還有淮南王劉安等的竭力堅持,漢武帝要推行儒術難度非常大。一些守舊大臣和藩王經常在竇太后那裡告狀,竇太后於是怒斥他的孫子劉徹,逼迫他廢除新政新思想。起初,劉徹尚未坐穩皇位,他權輕而無法與太后抗衡,迫於形勢,他只能暫時聽從太后的意願,放慢改革步伐,暫時妥協。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了,劉徹迎來了他放開手腳搞革新的機會,在朝中,漢武帝逐步廢除竇太后的勢力,重用被竇太后壓制的忠直大臣,並重用儒學學者,開始推行董仲舒的新儒學策略。

    在董仲舒等學者的倡議下,劉徹積極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尊奉儒家的“仁學”學說,推行“仁政”,特別是以“天人感應”論和“君權神授”的政治哲學取代文景時期的“黃老之學”,為漢武帝的政治統一追求提供了大一統的思想理論根據。

    文帝、景帝為了讓民眾休養生息,採用“無為而治”治理方略,這是為了適應楚漢戰爭之後戰亂之後的局面,是很有效的治理策略,這有利於造成“文景之治”,為漢初積累了厚實的經濟基礎。但是,到了武帝時期,這種“無為而治”的策略已經不能適合局勢的需要,漢武帝需要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制,抑制藩王勢力,強化中央的管理權力。所以,漢武帝需要採用積極進取的治理方式,而不能再“無為而治”了。漢武帝在董仲舒等儒家學者的支援下,他逐步樹立其儒學的權威,消除道家思想的影響。為了推動儒學的發展,漢武帝支援經學,促進經學思想的普及,設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而當時幫助漢武帝推動治理方式的革新的思想家董仲舒便成為“儒者宗”。因而,“獨尊儒術”也成了武帝朝十分重要的思想文化措施。

    漢武帝(劇照)

    第二,著力於削弱相權,強化皇權專制集權統治機制。

    漢武帝要削弱藩王權勢,採取積極有為的治理策略,就需要強化皇權專制,使中央集權管理機制得到加強,而漢武帝採取的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就是削弱相權。

    漢武帝要強化皇權,這便面臨著帝王與丞相矛盾激化的狀況,而作為強勢的君王,漢武帝是絕不能容許相權保持強大的,於是,他便積極採取措施抑制相權。

    首先,漢武帝頻繁撤換丞相,在他執政時期,丞相成了非常危險的職業。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間,一共有十三位大臣任過丞相,丞相頻繁被更換,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漢武帝不讓丞相掌控朝中的實際大權,不想讓相權牽制皇權。

    在武帝朝,多數的丞相的下場都不妙:第一任丞相建陵侯衛綰,勤奮處理政事,守道而不革新,被勒令提前告老還鄉;第二任丞相竇嬰,在繼任丞相後,得罪了竇太后,因而被罷相,後來因為替老將灌夫求情,欺騙了漢武帝而被處死;之後,漢武帝的舅舅田蚡任丞相,他自以為是,嬌橫跋扈,因陷害竇嬰而被罷了官,最終發瘋而死。再後來,竇太后扶持許昌任相,但就在他任丞相不久,竇太后死了,許昌被漢武帝免去了丞相之職。其他的丞相也下場不妙,如莊青翟被連坐下獄,飲藥自盡;李蔡、趙周自殺身亡;劉屈氂被腰斬;薛澤任職期間碌碌為被免職;公孫弘老死在職位等等。漢武帝時期丞相的頻繁更換,特別是丞相多數沒有能善終,這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漢武帝為了強化專制集權,著力於設法限制丞相的權力,以保證皇權專制統治的順暢。

    其次,除了頻繁換相以抑制相權之外,漢武帝還透過提升“尚書檯”的權力,著力於削弱相權。原本,在秦朝和漢初,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負責掌管殿內文書,地位比較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而尚書官署便提升為尚書檯,尚書檯成了輔佐皇帝的決策機構,其權力大大得到加強。漢武帝透過提升尚書檯的權力來掌控朝中權力,這對於強化皇權無疑是很有效的。因為尚書檯官員只對皇帝一人負責,而且,這些官員原本是從皇帝身邊的近臣中選拔來的,漢武帝使用這些官員很是順手,而且,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官員很容易掌控。

    漢武帝畫像

    再次,漢武帝創設了“中朝”機構,用以奪取“外朝”的權力。“中朝”是什麼機構呢?《漢書·劉輔傳》注引孟康之語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百石為外朝也。”顯然,“中朝”是與“外朝”相對應而言的,“外朝”是指由丞相領導的原本的中央政府機構,其官制主要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以及其所屬的官署組成。它是中央政府常設的行政、司法和監察機構,是政體的核心行政系統。而“內朝”原來是皇宮內皇帝的私人隨從所組成的侍從服務機構。

    可是,到了漢武帝執掌大權之後,“中朝”地位越來越高,原本屬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性質的“尚書”,被移到了內廷,而成了尚書檯的官員,內廷的尚書檯由大司馬領導。後來,“三公”也成了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尚書檯設立之後,實際上便成了替代丞相府的“內朝”機構。

    如此一來,“外朝”的相權便不斷被削弱,而以大司馬為首的“內朝”權力機構,直接向皇帝負責,成了皇帝身邊最信任的機構,有權處理幾乎所有的朝政。有了“內朝”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行政機構實際上變成了有職無權,沒有權力處理朝政的幾乎虛設的機構。所以,漢武帝設立“內朝”,其目的是以此來強化皇權專制。很明顯,在漢武帝時期,權力由“外”轉向“內”,皇帝身邊的親信們的權力比丞相府官員的權力更大,大司馬成了沒有丞相名稱的“宰相”。

    第三,推行新政,大力改革,削弱藩國勢力,打破等級制度。

    劉徹在大力加強皇權專制中央集權的同時,還致力於削弱藩國的權力。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便是實行“推恩令”,即督促各地諸侯王在去世時,將其封地分封給自己的所有子弟。在名義上,這是讓所有諸侯的後代都能享受他們的父親去世之後的優厚資源,可是,在實際上,其意圖是防止因諸侯王單人世襲而繼續做大做強。劉徹的“推恩令”實際上是逐步分化諸侯王的權力。

    除了“推恩令”之外,漢武帝劉徹還在各地建立了監察區,他向每個區派一名刺史,專門整治那些地方的貪汙官吏。這一間監察措施有效地限制了地方豪強的勢力,防止官員貪汙,得到了民眾的大力擁護。

    此外,劉徹在吏治方面,推行教育和選官的人才制度改革,建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打破原來選拔官員的傳統出身等級的限制,讓很多賢能人才得以進入官場並被重用,而新的人才進入官場,便能有效地削弱舊官僚的權力,新官吏大量得到重用,這能削弱保守舊官僚的對於革新的阻力,對於強化中央集權和皇權專制是很有利的。

    漢武帝劉徹推行了一系列革新制度,雖然改變了文景時期的治政思想策略,但卻把“文景之治”的政治成果保持下來,並得到了增強。武帝朝的政治經濟成果達到了西漢王朝的的鼎盛繁榮階段,武帝所執掌的漢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令外邦不得不臣服。

    漢武帝劉徹適應當時漢朝統一大業的需要,強化了專制皇權和中央集權制,在當時,他獨攬大權、抑制相權、削弱藩王勢力,推行“獨尊儒術”思想政策等,這些革新措施對於削藩和限制後宮干政,避免守舊老臣對革新的阻力,對於鞏固漢帝國的大一統局面是積極的,有效的,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但是,漢武帝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也是有很大的隱患的,權力過於集中,容易造成腐敗,一旦遇到昏庸無能的皇帝,必將使國家陷入衰敗之中,甚至毀於一旦。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使漢王朝繼“文景之治”之後,又創造了一個更繁榮得盛世。他把國家治理方式推向了一個帝王統治的高峰狀態,使武帝朝成為中國古代王朝中最強大的王朝之一。

    但是,漢武帝劉徹專權之後採取窮兵黷武的對外軍事策略,並在晚年迷信神仙,造成“巫蠱之禍”;而且,他熱衷於封禪和郊祀,多次巡遊各地,揮霍無度,這是他的政治汙點和負面的影響。

    唐初政治家虞世南評價漢武帝說:“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方於始皇,則為優矣。至於驕奢暴虐,可以相亞,並功有餘而德不足。”(《唐文拾遺》卷十三)

    毛澤東評價說:“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參看《漢武帝雄才大略》,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01-11])

  • 3 # 戎寅

    漢武帝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將整個東亞適合農耕的土地都拿下了,奠定了漢族在當時也是之後2000年來能夠長期穩定佔領的適宜農耕土地最大範圍。東南取三越之地,福建,兩廣直到越南北部,西南拿下雲貴,東北遼東一直到北韓北部平原建立漢四郡,西北控制河套,河西走廊河湟之地,一直抵達西域。之後歷代漢族政權能夠長期有效控制的區域都是在漢武帝時期打下的疆土範圍之內,包括北韓北部和越南北部最後也因為統治成本過高而最後放棄。除了蒙元和滿清這樣的遊牧或者漁獵民族在農耕民族不感興趣的地區擴張和漢地十八省結合成龐大帝國。另外一個漢武帝時期也正式開啟了中原王朝與統一的遊牧民族長達2000年的戰爭,之前無論中原王朝還是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都沒有統一的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布奧特曼的所有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