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哥天下觀

    先看看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是怎麼樣的,秦穆公去世不久,秦國就開始和晉國死磕,這一打就是上百年。晉國充分發揮了中原霸主的影響力,號召諸侯討伐、封鎖秦國,再加上期間秦國沒有大作為的明君,慢慢就掉隊了。後來秦國被魏國戰敗,而且還失去了重要的領地。這次失敗讓秦國遭受了很大損失和屈辱,對秦國來說也是十分憋屈的。失去領地後的秦國變得不堪一擊。

    但是天無絕人之路,商鞅來了,帶著他的法家思想來拯救秦國,其實商鞅變法的成功,源於迅速消滅或者說重創既得利益群體,另外迅速培養新的既得利益群體。這才是,商鞅車裂,秦國繼續堅持變法成就的原因。

    如果商鞅不變法,等待它的就是被強國蠶食。而戰國將會由齊或者楚貴族獲勝,再接著用儒的分封,不停的迴圈就是,畢竟儒是大一統這種意識的先鋒。

  • 2 # 歷史有體溫

    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有人將之總結為四個字——“重農抑商”。

    武俠小說裡有一種功夫,武林高手在決戰中會耗盡全身氣血,向對手發出致命一擊,代價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一般來說,這種武功都是邪派武功。鑑於這種武功實在是損人不利己,所以即使是邪派教主也不敢輕易使用。

    商鞅變法,就是這種邪派武功。

    一般貪官也就是貪汙很多錢,一般貪婪的皇帝也就是把賦稅提高到華人無法忍受的地步,而商鞅和秦孝公要的是天下之利,天下之利只能歸秦孝公一人所有。此後,秦國爆發所有力量,不但消滅了六國,也耗盡了自己的錢財、錦帛、糧食,宗廟社稷終至不保……

    所謂抑商也就三條。

    第一,秦國不能出現糧食貿易。糧食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物資,禁絕了糧食貿易也就基本禁絕了商業。這麼做當然是有深意的,因為,如果秦人買不到糧食就只能自己去種地,種地的人最實在。

    第二,加重商稅,重到任何貿易品種都無利可圖。

    第三,降低商人地位。戰國七雄,只有在秦國,商人才與贅婿並列為最低等的華人。一旦有徭役、戰爭,商人總是最先被徵發。秦國軍規明文規定,不必憐惜商人及其子孫的生命,無論什麼髒活、累活、危險活都要派商人去幹。比如,攻城的時候去城牆上拆磚頭。商鞅之前,秦國的都城是全國性商業中心,北通犬戎,東連三晉(北卻戎狄,東通三晉),與中原大梁、洛陽、淮陽、定陶等地齊名;商鞅之後,秦地幾無貿易。

    然後,再來看“重農”。

    這是一件相當不靠譜的事情,商鞅從來沒有“重農”。他真實的想法是: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所以,要想做最有權勢的國君,就必須讓天下人窮困(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農、工、士、商四類人中,“農人”必須依附於田宅,最缺乏流動性,手裡也最沒錢,是最容易管理的物件,也是最好的“弱民”。

    所以,如果讓我解釋商鞅的“重農”,就是“重視管理農人”,而不是“重視農業”。華人從商鞅手裡拿到的是自己原來宗族的土地:拿到了土地,廢黜了宗族。從此,中國農人第一次以“戶”為單位直接面對統治者。順便說一句,商鞅的稅收也按農戶收取。

    首先,根據對農戶進行的詳盡調查,計算出每畝土地的糧谷產量;然後,按一定稅率徵收田稅。至於稅率,高到了相當離譜的地步,一年田稅要足夠秦王十年用度。商鞅之所以敢如此放心大膽地盤剝,是因為控制單一的農戶比控制強大的宗族容易許多。畢竟宗族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抗王室,而被拆分為一個個家庭,就沒有任何能力對抗封建集權。

    至於農人,毫無血緣關係的五家被編成一“伍”。誰敢反抗,五個農戶全體受罰,一般情況下會全被誅殺。即使有人跑出了家鄉,只要在秦國境內,沒有良民證的人也難免被抓獲。沒有良民證的結果就是被殺掉。重農”、“抑商”、“戶籍”、“愚民”、“罰家”……商鞅確實在統治期間禁絕了貨幣。遺憾的是,提升了軍隊戰鬥力、弱化了華人才智,商鞅卻沒有擋住糧價一飛千里。因為精壯的勞動力都跑到戰場上砍腦袋去了,當然,也有若干精壯的和不精壯的勞動力被人家砍了腦袋。

    無論是砍人腦袋還是腦袋被砍,都會最大程度減少國內勞動力,都會使糧食產量下降。本來商人還可以販運點糧食,現在,沒有商人,何來糧食?

    這樣的糧價下,秦國不出事才怪。

    為平息民憤,秦孝公的繼任者秦惠公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替罪羊——商鞅,秦惠公上臺後親自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出了秦朝都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這也是秦國最後一塊沒有實行郡縣制的土地。在這裡,商鞅起兵對抗秦惠公,最終,兵敗被處以車裂之刑。

  • 3 # 上野芭蕉

    答案是肯定的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機器的開啟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示,變法前的秦國地處西北土地貧瘠乾旱少雨不利於農耕生產和人口繁衍較之同時期的齊魏趙存在先天不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國家更是如此沒有先進的治國法典只會在歷史的沉浮中隨波逐流走向消亡,秦孝公“求賢令”也正是在此現實背景下呼之欲出。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國國內頒佈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透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

    土地制度改革廢出井田制推進了土地私有化程序老百姓耕者有其田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與新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施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異曲同工之妙)、郡縣制的推行也行而有效地保證君主高度集權政令通達。

    軍功爵位改革破出爵位世襲使寒門庶子與王候將相同處於一條相對平等的起跑線老秦人如注雞血沙場見功戰鬥力爆表。

    商秧變法僅從商秧本人的個體命運來看是悲慘的但變法效果無疑是成功的從人制到法制由分裂到整合它對實現中華民族大融合有著極為深遠的前瞻意義!

  • 4 # 杯酒釋

    要回答您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商鞅變法的來龍去脈。商鞅是怎樣變法的?變法的內容是什麼?變法是怎麼順利實施的?變法的效果如何?請看解答。

    商鞅絕對是一位心理學大師,他對人心的洞察,簡直做到了極致,

    這點從他制訂的法律條款就能非常清楚的看出來。

    商鞅說服秦孝公準備變法,但是秦國貴族階級不開心,變法改革肯定會傷及貴族的利益,可是不改革,秦國也就完蛋了。

    商鞅和秦孝公對這個問題看得很透徹。就像國民政府崩潰前夕,蔣經國去上海開展反腐工作: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

    秦國雖然不是腐敗的問題,但是落後的生產關係極大的束縛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必須強力破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鏈條,釋放生產力,為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商鞅怎麼看問題的呢?法家的人絕對是人中龍鳳,對人性的洞察之深,無出其右。

    道德至高的人,沒法和凡夫俗子攪和在一起,成大事的人也不會跟市井小民去商議什麼致富攻略。

    賢明的君主要想國富民強,絕對不會因循守舊。這一通高帽子帶的真是舒服。

        反對派要是不吭一聲,就太好欺負了,他們派出的代表叫甘龍。

    甘龍是誰?秦國上大夫,堪稱副國級人物,秦國貴族的優秀代表。他以什麼理由反對變法呢?

    他認為只有依據故有法律治理國家,公務員們才會習慣,而老百姓也才會安於尊法守法。

    對於這個漏洞百出的反駁理由,商鞅一口氣可以甩他幾條街。

    首先扣個大帽子,只有那些小老百姓才會安於故有習俗,書呆子們也經常陷入自己所認知的學術範圍不能自拔。

    玩什麼啊,少跟這兒裡格朗。那些人,讓他們做個安分守法的好公民是可以的,要說論及法律之外的強國大業,還是歇著吧。

    擁有智慧的人制訂法律政策,不夠聰明的人遵守法律秩序。賢達的人改革法律制度,無能之輩才會愚昧的死守成規舊法。明裡暗裡把這反對派罵的是狗血淋頭。

    秦孝公非常贊同商鞅這一套精英理論,而當時世界的執行規律也確實如此,社會是由精英推動前行的。

    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基本與國務院總理相當,全權負責變法事宜。到底制訂了什麼法律,可以推動秦國短時間內國力達到強盛呢?

    1、首先是改革戶籍制度,規定老百姓五戶一保,十戶一甲,類似於民國的保甲制度。這樣什麼作用呢?既可互相監督,也能守望相助,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家犯法,幾家都跟著連坐倒黴。這一下,大家還不老老實實過日子才見鬼,家長理短的還是別了,萬一出啥么蛾子了吃不了兜著走。

    2、其次是監察制度,朝陽群眾要是舉報犯法的,並且坐實罪證,與上陣殺敵同等獎勵,也就是說舉報有獎;違法不舉報或者包庇的,跟戰場投降一個罪過。老百姓一看這,還不夾著菊花做人等啥,大家從此以後只緊張兩個事情,一是做好自己,二是緊盯別人。這樣其實大家也就沒有私心雜念,只有幹好本職工作一個出路。

    什麼工作呢?

    3、一個工作是打仗,上陣殺敵,立下軍功,封賞爵位,二十個爵位等級,小夥伴們隨意升級打怪,爵位管夠。

    要是有私自打架鬥毆的,對不起,從重處罰。秦華人尚武,資源也相對匱乏,民間稍有不和就會聚集宗族進行大規模械鬥,常常死傷慘重。所以要禁絕死鬥,就必須嚴刑峻法。讓老百姓把能力都集中起來,宣洩到敵人身上。

    4、另一個工作是農活。凡是愛崗敬業,努力耕田,能夠提高糧食產量的,織布多的,免除田稅。減稅降費,提高老百姓的實際收入,實際上也就充實了國家。

    5、對那些貪小便宜、不務正業的懶人導致家庭貧困的,全家人的人權收歸國有,將為奴隸。這一點太狠了。

    6、皇親國戚的家屬後代,要是沒有軍功,就別在親戚裡面礙眼了,哪涼快去哪待著,對不起,親戚別做了。

    7、敲黑板,最重要的一條來了,重磅福利:國家分別根據爵位等次分配房子、媳婦和衣服。這是什麼政策,老婆也包分配,妥妥的中東土豪升級版。

    這樣一來,有軍功爵位的人倍有面子,尊容顯赫。那些沒有軍功爵位的,即使家裡邊富有,但是沒啥榮譽含金量,也是被人鄙視的。

    這幾條是幹嘛呢?

    那時候的小老百姓,又沒有抖音,沒有自媒體,一輩子能被媒體表揚一次那是祖墳冒青煙了,現在只要種田和打仗幹得好就有可能上熱搜。這麼好的事情,誰會信呢?聽起來天方夜譚啊,分配老婆還。。。

    為了確保老百姓能夠相信政府的政策,提高政府公信力,樹立政府威信,商鞅想了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呢?在國都城門為立了一根木頭,張貼告示徵集志願者,說誰要是能把這根木頭從南門抗到北門,獎勵10兩黃金!

    老百姓哪見過這架勢啊,這麼簡單的事情誰信啊,還給那麼多錢,這天又不是愚人節啊,玩呢。

    商鞅一看沒人上當,不對,沒人相信,也沒人扛木頭,都在觀望,於是提高賞金額度,達到50兩黃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真有個人抓住了機遇,一下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老百姓一看,還能這樣,政府說話算是啊這是。

    於是商鞅趁熱打鐵,在秦國頒佈新法。

    新法頒行一年後,有數千人上,說新法給老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這時候,好巧不巧,太子也犯了法。

    這一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雖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畢竟只是說說,別太當真。

    棘手的是,太子是儲君,自古刑不上大夫,何況是太子。

    變法派、貴族們、老百姓各方勢力可都在看著,如果沒有一點表示,變法還怎麼繼續進行。

    但是,商鞅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對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進行處罰。

    公子虔是皇叔!這也就徹底得罪了守舊派貴族,為商鞅的結局埋下隱患。

    這個處罰一下來,整個秦國震動了,沒有人敢於犯法。

    新法執行十年,秦國風氣大變,沒有人對路上丟的東西感興趣,山裡邊也沒有盜賊出沒。

    這是為什麼呢?人均GDP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倉廩實而知廉恥,一個道理。

    最終什麼效果呢?秦華人勇於對外戰鬥,不敢私自打群架,就連鄉鎮一級的行政單位也都政治清明,治理的很好。

    之後,秦國再也沒有人敢於妄議法令!

    這是連環套啊,先是立木為信,接著處理敢於違法的重臣,最後連妄加議論法令也給禁絕了。

    一句話,幹好自己的事,就是為秦國做貢獻。

    最後小結一下,秦國的確是因為變法一步步強盛起來的,就像1978年至今,實行的改革開放,我們努力了40年最終變得富起來,強起來。

    不變法,不改革,秦國只有被吞併的命運。

  • 5 # 胖關vlog

    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沒有商鞅變法圖強改革,就沒有大秦崛起,極有可能亡國滅種。商鞅就是為變法而來的,古往今來一個純粹的改革家。

    秦國內憂外患,岌岌可危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河西之地盡在秦國的手中,秦國可謂盛極一時。可是穆公以後的幾個秦國國君讓人哭笑不得,秦悼公、秦躁公、秦懷公、秦出公,一個個不爭氣啊,不是殘暴昏暈、被放逐,就是早死和夭折。秦國的國君經常輪番換個不停,經常陷入內鬥中,發展就不用提了。

    剛剛三家分晉的魏國輕易就從秦國手中奪取了河西之地,相當於直接進入了你家的客廳,想想多可怕。

    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國門戶大開,西邊有西戎義渠,東邊有韓魏,南邊有楚國,北邊有胡趙,真的可以說是面臨滅頂之災,關係國家的生死存亡。

    商鞅訪秦,獻策強國論

    孝公即位後,不拘一格降人才,廣發求賢令,商鞅因為在魏國得罪公子昂,鬱郁不得志來到了秦國。

    商鞅走遍了秦國的山川密林,拜訪了秦國的貧苦大眾,做了詳細的調研。商鞅反問秦孝公說秦國地處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從秦國流過、秦人自古崇尚武力,為何會一落千丈,成為弱國呢?

    秦孝公默默不語,商鞅說要讓秦國快速崛起必須實行霸道,什麼仁政、王道都不好使,馬上進行改革變法,秦國已經沒有時間再耗了。

    孝公聽後正中下懷,非常高興,覺得商鞅的見解說到他的心裡去了,兩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來到王宮,兩人徹談三天三夜,彼此推心置腹,真情相待,最終商鞅為孝公獻上強秦九論。

    商鞅變法,富國強軍

    秦孝公為了富國強軍,堅決擁護商鞅貫徹執行變法,商鞅變法在全國分三個階段在各階層開始推行。

    事實證明商君之法拯救了大秦,秦國在變法的高效率下以耕戰為手段,挺進大國行列,秦國銳士大敗魏武卒、挫敗楚國,長平之戰完勝趙國,最後憑藉其國策統一全國。

    總結

    秦孝公和商鞅可謂是珠簾合璧,孝公對商鞅的極度信任,放手讓商鞅大刀闊斧改革,也是變法的先決條件。

    秦國岌岌可危也只有變法才可以圖存,無路可走。國內外矛盾叢生,國家只有上下統一政令,目標一致,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加快擴軍備戰,才可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只有軍國主義才能獨存。

    商鞅有改革家的政治眼光,也是獨特的思想家,將法家的精髓發揚到極致。

  • 6 # 光影時停

    首先,未變法的秦國其實並不弱小。秦穆公在位時,帶領秦國開疆拓土,先後消滅西戎12個部落,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地位。只不過此時的秦國尚且無法與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相提並論罷了,但要說弱小也絕對談不上。

    但秦國的強大是絕對離不開商鞅變法的,如果沒有商鞅兩次變法,秦國也不可能成為結束中國分裂,建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帝國。

    從變法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商鞅打破了秦國傳統貴族至高無上的地位,使得普通出身的有才之人可以憑藉自身的才華來改變自己的地位,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為國爭光奉獻的激情。

    隨著變法的進一步加強,整個秦國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就制度被廢除,新的適合秦國的制度被確立,秦國開始向著更加強大的方向發展。然而,商鞅變法太過強勢,也太過迅速,觸動了很多秦國老牌貴族的利益,最終落得個車裂的下場,部分變法的成果也被這些貴族大大削弱。如果沒有這些貴族從中作梗,那麼帶領秦國一統天下的就不應該是秦始皇,而應該是秦孝公了。

  • 7 # 大秦泰西廷尉府

    秦國在戰國30餘個國家當中實力並不弱。但是在戰國主要爭霸的這7個國家當中。商鞅變法前的秦國確實國力貧弱。而且秦國也一定會進行變法。秦國的變法在戰國時期屬於第2波變法當中的一員。雖非領頭者,但是走的最堅定,成果最大。

    秦國確實是因為商鞅變法變得更強大。秦國在變法前夕也確實是一個弱小國家。但是這個弱小並不意味著秦國在戰國時期處於手無縛雞之力的地位。其實我們總說戰國七雄但其實戰國時期的國家依然有30餘個。秦國在其中也能排到前5或者第6名的位置。但是對於當時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的地位而言,秦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確實算得上是弱小國家。這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這一段輝煌的歷史過後,秦國陷入了多時動亂的境地。秦國宮廷內部的鬥爭殊為激烈,而在這一時期,山東六國進行了鐵器牛耕的生產力普及。山東六國開始了自己的商業貿易繁榮。同時在文化學術領域也進行了較快速的發展。而在這一關鍵時期,秦國完全陷入內亂的狀態。所以秦國在戰國強國的隊列當中變得更加落後。而且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秦國無法凝聚國力進行戰國爭霸,導致自己最富裕的河西之地被魏國所得。將自己的國家界限被迫後撤,與戎狄雜處,這在秦國看來算上是十足的國恥。

    但是秦國的變法也非從商鞅開始,其實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前的20年,秦穆公的父親秦獻公就進行了秦國的新政,效仿山東六國較為先進的農業政策,進行國家制度的改革。當然這些改革並不徹底,但是在總體上已經平定了秦國的內亂,並且在軍事實力上也獲得增長。然而這種增長並非國家的綜合國力,而是單方面的軍事領域。所以秦國已較為薄弱的國力,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也與當時已經稱霸的魏國死纏爛打了數10年。

    然而這並不利於秦國的長久發展,到秦獻孝公繼位之初,秦國不僅河西之地沒有奪回,就連函谷關等地也被魏國佔有。當然這個是秦孝公主動讓出來的。因為秦國的國力已經打沒了。更為重要的是西部叛亂。秦孝公害怕雙方合擊,因此只得向強大的魏國暫時退步。雖稱臣,但不割地不納貢,維持少梁之戰的雙方邊界,並且承諾不再對為國發動主動軍事攻擊。在秦孝公繼位的兩三年的時間裡,秦國一直把軍事重心放在西部平定叛亂的這一點上。

    而此時也是秦孝公圖謀變法的時期,因為他看到了秦國向東發展根本沒有可能,甚至國力都因此而削弱。而西部的叛亂部落也給秦國一巨大的殺傷力,雖然這場戰爭秦國贏了,但是傷亡代價並不低。而由於其父親進行的秦國改革,秦孝公認識到單純的軍事改革沒有任何意義。真正能使國家強大的是政治體制上的全面改革,所以他釋出了求賢令,商鞅因此而來。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並非在戰國時期獨樹一幟,而是同樣效仿了六國變法。只是商鞅對於秦國的頂層設計更加全面,更加徹底。而且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援在變法過程當中雖有重大波折。但是也成功度過了變法的危險期,秦國變法最終成功。

    秦國變法最顯著的成功,其實不是我們史書上所說的這些。而是打破了貴族血緣對於社會資源的壟斷,將利益公平分配。當然對於我們現在而言,商鞅時代的秦國變法根本不是利益的公平分配,只是將利益從世襲貴族的手中轉移到了土地貴族和軍事貴族的手中。但是我不要忘了這有時代的特性。在那個時代,這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更主要的是商鞅變法的紅利惠及到了底層民眾。秦國底層的民眾原先只能依附於世襲貴族,即便在戰場上獲得軍功他們所獲得的賞賜也有限,但是商鞅變法之後,他們憑藉軍功可以登堂入室。

    而招攬六國移民,在短期內他們可以免徵任何稅收,只要幫助國家開墾土地就可以。同時他們好像是在三代以內不得從軍。從而也保證了移民和本土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因為本土人希望透過軍功獲得登堂入室的地位,但同時由於人性對利益的維護,他們也一定會反對自己剛剛得到的這個權利,還要與外華人分享。而且移民到秦國的這些人,在短期內對於國家的一種認知對秦國的一種接納還處於懷疑態度,即便他們上了戰場也不會拼盡全力。也會影響戰爭的最終走向,所以這種暫時的相互妥協,也是商鞅在秦國進行利益騰挪的關鍵點。這樣該種地的種地,該打仗的打仗。國家將原來僅停留在上層世襲貴族的國家權力,包括政治和經濟上的做到了向底層的探身。即便未來這些貴族們想要反咬一口,秦國的變法也不會因此而被扼殺。

    因為變法所催生起來的新的利益階層,遠比原先的舊貴族更加廣泛,基礎更牢。這才是商鞅變法的關鍵。否則變法真的可能因為商鞅的死而宣告失敗。這種將變法的紅利,變法的責任以及變法的基礎由商鞅個人在客觀上傳到了秦國基層民眾的身上。這也是變法最客觀最成功的原因。同時在當時戰國的幾個主要國家,包括小國,為了自保都是軍國主義。以軍國主義去否定秦國的商鞅變法,沒有任何意義,既不客觀也不現實。

    而且秦國不會不變法,變法是當時的國際潮流。秦國的變法在總體看來還算晚的,是第2波變法。所以在這一方面,秦國並不走在前面。但是變法的道路卻走得最堅定,成果最大。

  • 8 # 鳳凰涅磐228

    無論哪個朝代能脫穎而出成為霸主,都有其前因後果,而秦國一個弱小的國家能成為強國,不僅僅是因為商鞅變法,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的秦國在現今的陝西、甘肅東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帶,位屬高原地帶自然條件不是很好。但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因為土地肥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垂涎,讓秦國能在魏、楚等強大的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這樣的位置還進可攻退可守,外敵難以入侵。加上秦穆公時期,先後滅掉西戎所建立的12個國家,不斷的開闢國土並穩定了大後方,使國家免遭戰亂之苦,國力雖弱,但人民還可以安心度日。

    2.民風彪悍,民心純樸。秦民居住之地是戎狄之地,已逝去的翦伯贊老先生也曾解釋秦人是戎狄的一支,雖然後來接觸了中原文化但民風依然彪悍,人人可以參戰,整個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軍營,隨時可以出征,看紀錄片《大秦帝國之裂變》聽到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場景時雖然知道賦予了藝術色彩但也讓人熱血沸騰。這個尚武精神深入骨髓的民族,經過商鞅變法中的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治理加上本身豐富的戰鬥經驗和戰術,就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隊伍,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3.秦孝公嬴渠梁的禮賢下士和非凡胸襟。秦孝公繼位之時只有21歲,但年輕的他就擁有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收復河西失地的壯志。他廣施恩德、救濟孤寡、任人唯賢,以平分土地為代價彰顯十足魄力的求賢令為秦國招來了千古奇才衛鞅。在任用衛鞅時,他秉承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了商鞅去管理,也從不質疑商鞅的才能和忠心全力支援他。正因為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撐,商鞅的兩次變法才得以全面實施,秦國才逐漸的強大起來。縱觀古今,能做到把整個國家託付給一個外華人(商鞅是衛華人)的皇帝,能有幾個呢?為了皇位手足相殘、父子反目的事馨竹難書。與其說是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不如說是秦孝公的任人唯賢和非凡胸襟讓秦國從一個弱小之國變強大了?當然,如果沒有商鞅變法讓秦國快速富強,社會安定,秦國強大的路可能不會走得那麼順利和快速。但有秦孝公這樣的君上,秦國從弱小變強大也並不是夢!

  • 9 # 海風讀書

    正常的歷史發展應該是晉國統一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即使秦國有商鞅變法,恐怕最後也會被晉國吞併。如果沒有變法,那更是死翹翹了。

  • 10 # 選酒90後

    1.其實,我個人認為,商鞅變法的作用與價值,只是給了秦國一個機會,一個選擇歷史的機會,更是一個從一個落後的小國,一步步成為了諸侯強國,進而最後實現大一統的機會。

    2.商鞅變法給了秦國自強的機會,商鞅就像一個總設計師一樣,開創了秦國變法自強之路,但是這裡邊有一個巨核心的存在 就是秦國曆代大王,商鞅雖被殺,但是商鞅之法得以實施,而這才是商鞅變法成功,秦國變強的最重要原因。

    3.我認為,只要秦國君主勵精圖治廣納人才,就算沒有商鞅還會有田鞅等等人提出變法,因為當時那個時期,各國能人輩出。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商鞅不是沒有向其他諸侯國推薦過自己,只是他們沒用。從春秋到戰國,各個諸侯國都曾變法自強過,但是一而貫之持之以恆實施幾代大王的並不多,但是歷代人家秦王做到了。

    4.秦處於西北,在其他的諸侯國眼裡,這是一個邊遠弱國,本對其關注不多,也給了很多秦國自強努力的機會。韜光養晦,埋頭苦幹。

    其實,秦國可以成為強國,這中間走的艱難路程才是決定了其可以成為強國。

    變法只是一個工具與手段,關鍵在於君主如何為,何所為。

    從歷史角度而言,有幾種可能:1.商鞅如果沒有變法秦國早都被其他國家消滅了。2.商鞅沒有變法或許會有其他人變法。

  • 11 # 于于123

    答案是肯定的。正因為有了商鞅的變法改革,才使得秦國國力大增,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假如沒有商鞅的變法,秦國還是這個窮國,還是在魏國的威脅下勉強求生。

  • 12 # 陌上行走

    戰國末期群雄逐鹿,各諸侯國為了自己的強大,紛紛進行變法,雖都有成就,但是大多數因觸及到舊貴族的利益而半路夭折。而秦孝公用衛人商鞅進行變法圖強,終使秦國一躍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的國家,商鞅變法結束了以分封制為基礎的落後的生產關係,廢除了貴族的特權,開啟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順應潮流的新興治國理念,極大的釋放了國家的活力,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基礎。對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它不但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我們現在的行政區劃和管理模式仍然保留著商鞅的郡縣制。因此可以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壯大,秦統一天下也就無從談起。中國的歷史也必定改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四位?他們各自有什麼過人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