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旋風李太白

    第二次,快速佔有了西涼三郡,武都,安定,天水。(曹操曾讓于禁在這裡屯田)。

    形成了對長安的威脅,如果街亭糧道不失,保證蜀中糧草。就可以形成對峙狀態,堅持到來年秋收,三郡的糧草就可以供應大軍,不再有每次出征打一半沒糧只能退軍的尷尬地步。

    只要東吳響應,就有機會拿下長安,有了長安便可以扼守潼關。進可攻洛陽,逐鹿中原,退可依險而守,立於不敗。

    但是街亭一失,斷了糧道,大軍只能回家。

    其餘幾次都是對峙求戰,不過司馬懿不接招,就堅守耗糧。

  • 2 # 亭外故柳

    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歷史上諸葛亮僅二出祁山,其餘四次北伐不是走祁山道,而且有一次是魏國攻打蜀國。

    總得來說,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雖然過程中有些小勝,但因各種原因失敗了。第一次馬謖失街亭,第二次被郝昭所拒,第三次得到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魏國攻打蜀國,因大雨連綿主動退兵,第五次因後方糧草問題而退兵,第六次當然是病死五丈原。個人認為,六次戰爭離勝利都很遠,在成功遙遙無期的基礎上談成功的機率是沒有意義的。

  • 3 # 江左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說明下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這種說法出自於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的成名作《三國演義》。這本暢銷了幾百年的章回體小說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作為正史流傳千古的《三國志》,以至於很多人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混為一談。

    《三國演義》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具有戲劇色彩的《三國演義》肯定是沒有作為正史的《三國志》嚴謹的。作為一名歷史問題達人,本著較真的精神在這裡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六出祁山。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揮師北伐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星落五丈原七年間,總共與曹魏進行了六場戰役。在這六場戰役中蜀漢主動出擊五次,在漢中防禦曹魏的進攻一次,而由武都向祁山進軍的則只有兩次。

    那麼,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六次的戰爭過程是怎麼樣的?第一次北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魏書.明帝本紀》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長安。《三國志.魏書.曹真傳》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合擊亮將馬謖,大破之。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進軍圍之條謂其眾曰:“大將軍自來,吾願早降耳。”遂自縛出,三郡皆平。《晉書.宣帝本紀》帝乃潛軍進討。......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平定南中叛亂已經兩年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屯駐於沔陽。在軍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出師表》後,於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主動向實力遠勝於自己的曹魏政權發起了進攻,同時不斷拉攏駐守在上庸的魏建武將軍孟達。

    剛開始的軍事行動進行得非常的順利,做為疑兵的趙雲軍成功地將魏大將軍曹真統帥的魏軍主力吸引在了靠近斜谷道的郿縣附近。諸葛亮帶領著主力軍團從武都直撲祁山,很快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

    坐上皇位剛剛兩年魏帝曹睿趕忙命令司馬懿統領荊州軍從宛城進攻上庸孟達,自己前往長安,都督大將軍曹真統領的雍涼軍與諸葛亮交戰。

    諸葛亮面對的著來勢洶洶的魏軍前鋒張郃、郭淮,走下了自己人生中最錯的那一步棋,派出了沒有領兵經驗的馬謖進駐街亭迎敵,結果被打得大敗。與此同時,司馬懿以極快的行軍速度打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成功拿下了上庸,對漢中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行事謹慎的諸葛亮在前鋒失利、腹心受敵的情況下選擇撤回漢中,三郡得而復失,第一次北伐失敗,為期不到三個月。(P.s.圖片是使用西晉州域圖進行修改的,所以上面的州域資訊請忽略。)

    第二次北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六年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魏書.明帝本紀》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拒之。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季,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這一次他沒有選擇西出祁山奪取隴西,而是打算直接從陳倉道越過秦嶺出散關突入關中平原。但在陳倉遭到了曹魏名將郝昭的強力阻擊,蜀漢大軍被困在陳倉城下二十幾日,進退不得。諸葛亮眼見堅城難下,敵人援兵又要趕到,糧草也不能支撐太久,再次退入了漢中,並在撤退途中擊潰了前來追擊的魏軍,斬殺了曹魏名將王雙。

    第三次北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鑑於連續兩次向關中進攻都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改變了策略,轉而進攻漢中西面被曹魏控制的武都、陰平二郡。蜀中大將陳式作為先鋒直取武都,得到訊息魏雍州剌史郭淮帶領雍涼軍從祁山南下救援二郡,但被諸葛亮率領的蜀軍主力擋在了武都西北的建威。

    《晉書.地理志》武都郡漢置。統縣五,戶三千。陰平郡泰始中置。統縣二,戶三千。

    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郭淮率軍退回了隴西,武都、陰平二郡進入了蜀漢的版圖。根據《晉書》記載的平吳後(公元280年)各個州郡的戶口數可以看出,武都、陰平二郡的人口極少,按一戶六人計算的話,兩郡相加也不過四萬人口,而公元229年這兩個地區的人口應該更低。所以,這次戰役雖然取勝,但蜀漢得到的人口是十分有限的。

    漢中防禦戰《三國志.魏書.曹真傳》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建興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坂,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晉書.宣帝本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至於朐,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秋,魏帝曹睿下令徵蜀,雍涼軍兵分數路越過秦嶺,荊州軍沿漢水逆流而上,向漢中進攻。諸葛亮在漢中沿線佈防,以逸待勞,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戰一觸即發。

    可是老天爺給大家開了個玩笑,一場持續一個月的豪雨將曹魏的部隊困在了秦嶺狹長泥濘的道路上,盔甲兵器生鏽,棧道坍塌。魏帝趕忙下了道聖旨,魏軍連蜀軍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匆匆撤退了。

    第四次北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合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合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合右膝,薨,諡曰壯侯。《晉書.宣帝本紀》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經武都進攻祁山。魏帝命司馬懿率軍迎敵,雙方在祁山對峙,互有勝負。由於蜀軍後方糧草供應不力,諸葛亮不得以再次撤軍,一代名將張郃步了王雙的後塵,在追擊撤退的蜀軍過程中戰死。

    第五次北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晉書.宣帝本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三歲的諸葛亮開啟了自己的最後一次北伐,從漢中直出斜谷道殺入關中平原。得到訊息的司馬懿隨即兵髮長安,與宿敵在郿縣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形成了對峙。

    諸葛亮利在速戰,無奈司馬懿堅壁清野,按甲不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武侯火燒司馬三父子的情節,或許是有而史書礙於政治壓力沒有記載,被口口相傳下來;或許是羅貫中憑空捏造,用於突出武侯神機妙算。不管中間的過程如何,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一襲秋風五丈原,三國時代最為璀璨的一顆將星就此隕落。

    最後,回答下另一個問題。諸葛亮六出祁山哪一次離成功最近?

    其實根據上面的介紹,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諸葛亮六次與魏國交戰哪一次離光復漢室最為接近。

    除去一次被動的漢中防禦戰(其實根本沒打起來),一次向西攻佔武都、陰平。四次向北進攻都談不上成功,只有第一次稍有斬獲,但很快就由於軍事上的失利得而復失。總的來說,四次北伐離最終的成功都離得非常遠,一方面是蜀漢和曹魏軍事實力上的懸殊,另一方面是諸葛亮在用兵打仗上的造詣遠不如他治國的造詣高明。

    如果真要選擇一個最近的話,毫無疑問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倘若馬謖守下街亭,孟達能夠拖住司馬懿一年半載。然後諸葛亮能夠大破曹真率領的魏國雍涼軍,將曹睿趕出長安,接著又是一場以少勝多拿下洛陽,天下大勢就差不多定了。畢竟歷史上幾千人把幾十萬人打垮的案例還是有一些的。

  • 4 # 紅色星河

    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兵攻城”。作為優秀的軍事家,首先應該具有卓越的戰略謀劃能力,也就是廟算能力,即所謂的“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能力,或稱“伐謀”能力;其次是伐交,即透過外交手段尋求聯盟,化敵為友,孤立敵人,夾擊敵人,以達成自己的戰略企圖;再其次是直接統兵作戰的能力,這屬於戰役戰術級別的,必須服從於戰略要求;最下策就是攻城拔地,屬於最低端的臨戰軍事能力。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偉大的戰略家。

    諸葛亮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一生以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為己任。既精於內政外交,又能運籌帷幄、統兵作戰、以弱勝強,還精於發明、散文、繪畫、書法、音律,喜歡鼓瑟撫琴吟唱。有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出師表》、《誡子書》、《琴經》等流傳於世。諸葛亮智謀超群,人品高潔,清廉勤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忠誠與智慧的象徵。

    諸葛亮未出茅廬而決定天下數十年大事的《隆中對》,已經超越了兵家“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最高境界,成為千古名策。明代劉基兵書《百戰奇略》將其作為“伐謀”的典範。

    公元 223年2月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臨危受命。此前蜀漢剛遭遇夷陵之戰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人才盡失,數十年的人才積累毀於一旦,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境內多處叛亂,外面孫吳、曹魏則虎視眈眈。諸葛亮以衰弱變亂之蜀漢,在短短時間內重新訓練軍隊,重新組建人才隊伍,內修國政,外御強敵,南征北伐。“亮所能者,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日調賦而國不知賦。軍農並行,若行無事。以周公之法寓以管子之令,而天下莫能窺其間,是以神也”。諸葛亮精於內政管理。興修水利,勸民農桑,律法嚴謹公平,獎勤懲懶,民盡其力,民風肅然,路不拾遺;大力發展經濟效益極高的蜀錦與鹽鐵業,其中精美的蜀錦充分發揮了女性的勞動能力,價格高昂,銷售到魏、吳宮廷及其權貴手中,深受喜愛,甚至遠銷到中亞及古羅馬地區,經濟效益可觀。種種舉措使得蜀漢經濟發展快速,戰後恢復能力遠強於曹魏,有力地支撐了諸葛亮的連續北伐。諸葛亮雖因國力相差懸殊、過早病逝而北伐未能最終徹底成功,但蜀漢之北伐最終促成了曹魏內部生變,使得曹魏成為了魏蜀吳當中實質上最先滅亡的政權。諸葛亮憑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晉代追封為“武興王”,自唐朝起入列歷朝歷代“武廟十哲”,成為古代兵家公認的與張良、孫武、白起、韓信、李靖等並列的大軍事家。期間受到唐朝軍事家李世民、李靖的極力推崇,李靖認為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記載和評價是“史家鮮克知兵,不能記其實跡焉”。

    歷史上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後,實際上主動北伐五次,對抗曹魏之討伐一次,即在諸葛亮掌權期間,蜀漢與曹魏發生戰爭總共六次,其中僅第一次北伐、第四次北伐曾經攻打祁山。在這六次戰爭中,諸葛亮每次均有多重目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奪取隴右及進而控制整個庸涼之地,而祁山是隴右地區的一個重要屏障。因而,在民間及小說《三國演義》中這六次戰爭又被簡稱為“六出祁山”。在這六次戰爭中,第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距離成功都比較近。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沒有采納魏延風險極大、不可控因素更多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是聲東擊西,進取隴右。諸葛亮先是命令趙雲鄧芝率一萬疑兵揚聲走箕谷,假裝攻擊郿縣,成功吸引曹魏大將軍曹真率大軍進入崎嶇難行的箕谷。與此同時,諸葛亮以七萬之眾,號稱三十萬,突然兵出祁山,聲勢浩大,關隴震動。隴右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風歸服,曹魏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待援。訊息傳到洛陽,曹魏朝廷震恐,魏明帝曹睿大舉出動,坐鎮長安。

    鑑於曹真大軍深陷箕谷,曹睿於是命令張郃帶領五萬精銳的中央騎兵軍團前往隴右救援。諸葛亮安排數千軍隊繼續攻擊祁山堡,命令魏延帶領大概二萬軍隊圍攻上邽,並命令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帶領二萬先鋒部隊去據守街亭,同時讓高翔帶領五千軍隊把守列柳城,以阻斷隴西郡等其他魏軍對街亭張郃的接應,保障馬謖側翼安全。這個時候,曹魏涼州刺史徐邈帶領數千軍士開始攻打南安,諸葛亮在安頓各種事務的同時,派遣少數軍隊去招降隴西郡,未獲立即成功,答覆一個月後投降。而馬謖率軍緊急行軍到達街亭後,卻拒不接受王平的勸阻,違背此前軍事會議上諸葛亮安排好的防守方案,不下據城,擅自駐軍南山,意圖採取攻勢防禦:若此後張郃軍隊長時間圍山,則必然會疲憊不堪,己方在山上安營,以逸待勞,可居高臨下、一舉擊潰魏軍。但是由於馬謖缺乏實戰經驗,忽略了取水通道的重要性,使得幾天後山上的蜀漢軍隊被魏軍截斷取水通道而乾渴難耐,只好提前下山去衝擊尚未疲憊的魏軍,結果潰敗,街亭被張郃軍團成功突破。此時,郭淮帶領一支數千人的軍隊突出上邽,衝出魏延的包圍,殺奔列柳城,驅走高翔。魏延率軍追擊,途中被已經突破街亭的張郃騎兵截住,魏延退走。當時諸葛亮親自率領的另一支軍隊作為後軍已經緊急趕往街亭,在距離街亭只有數里路程時,得知街亭已失,進無所據,只好退兵,遂收拾部隊,拔天水數千戶居民返回漢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因馬謖失街亭而最終未能達到佔領曹魏隴右地區的最大目標,但使得魏明帝曹睿移駕長安,迫使曹魏大軍疲於奔命,擾亂了隴右地區,遲滯了曹魏經濟發展,極大地消耗了曹魏國力。蜀漢雖然在街亭之戰中有所損失,但王平很快收攏了部隊,損失不是很大,而且諸葛亮收降了隴右不少曹魏人馬,得到了包括姜維在內的不少人才,還將天水等地數千戶老百姓遷至漢中,充實了蜀漢國力。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一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只帶領了少量軍隊,大概萬人左右,攜帶了二十多天的糧草。當時孫吳與曹魏之間的石亭之戰結束不久,曹魏大軍雲集荊州方向,給孫吳造成了沉重軍事壓力。諸葛亮主要目的是透過攻擊陳倉,實驗多種攻城方法,意圖吸引曹魏關隴軍團回援,以策應孫吳之軍事行動,破壞曹魏荊豫都督司馬懿荊北沔水計劃。出兵前諸葛亮寫信給諸葛瑾道:“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此戰諸葛亮完勝,成功地吸引費耀、張郃等曹魏南下軍隊回援,達到了策應孫吳的目的,最後還額外殲滅了王雙追兵。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則派遣陳式順利奪取陰平、武都兩郡,既增加了地盤、人口,還使得曹魏關中與隴右的聯絡變得困難。

    公元230年7月,惱羞成怒的曹魏大司馬曹真統帥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在魏軍中路主攻方向層層據險設防,嚴陣以待,並在西線伏擊曹魏夏侯霸軍隊,重創魏軍,同時命令魏延、吳壹率軍千里大迂迴,兵出羌中,發起陽溪之戰,先後大破郭淮、費耀軍團,殲滅魏軍一萬人左右。這個時候,司馬懿統領的軍隊在東線遭遇頑強阻擊,進展艱難,又逢大雨無法前行,而曹真親自統率的中路大軍在穿越子午谷時遇上連綿陰雨,歷時一個月艱難跋涉,剛走了一半路程。眼看各路不順,甚至告急,驚慌不已的曹魏朝廷趕忙詔令撤軍。曹魏白白消耗國力,損兵折將,一無所獲,不過幸虧撤退的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此後司馬懿開始了與諸葛亮的直接爭鋒。但結果是司馬懿坐擁絕對優勢的兵力、遠比蜀漢快捷方便的後勤供應、主場作戰,卻多次被諸葛亮擊敗,而司馬懿從來就沒有打敗過諸葛亮。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統帥五萬步兵向西出發,去進攻曹魏隴右之祁山,實施第四次北伐。訊息傳到洛陽,魏明帝曹睿鑑於大司馬曹真病重,只好任用司馬懿都督關隴軍事,統帥至少十萬步騎對抗蜀漢北伐軍隊。司馬懿佔盡兵種優勢、數量優勢和主場優勢,但在諸葛亮靈活機動的策略面前,處處被動。

    先是,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大軍離開上邽往祁山開來,遂留一少部分軍隊繼續進攻祁山堡,主力部隊則異道悄聲直奔上邽而去。當時司馬懿正率領大軍離開上邽,前往祁山救援。但在行進途中,司馬懿得知諸葛亮軍隊突然出現在了後方,自己留在上邽的四千軍隊被殲滅,後勤基地被端掉,而且蜀漢軍隊開始搶割隴上的麥子。於是司馬懿放棄對祁山堡的救援,命令張郃、郭淮先率領騎兵緊急往回趕,自己率領大軍隨後也往回趕。不料張郃、郭淮軍隊在往回趕的途中遭到伏擊,潰退下來。隴上小麥隨即被蜀漢軍隊搶割一空。司馬懿大軍抵達上邽之東邊後,與蜀漢軍隊相遇,雙方對峙。魏軍將領紛紛請戰,但是司馬懿未敢輕舉妄動。幾天後的一個晚上,蜀漢軍隊突然撤走,司馬懿第二天率軍跟蹤至滷城地區,發現蜀漢將領王平正帶領一部分軍隊駐守在南山,而諸葛亮自己則率軍駐紮在北山。司馬懿也登上一座山,安營紮寨,與諸葛亮再次對峙。此時魏軍一幫將領依然請戰,由於此前諸葛亮破壞了曹魏後勤基地,並收割了小麥,導致魏軍糧草不足,於是司馬懿決定在糧草斷絕之前發起進攻。司馬懿命令張郃率領一部分軍隊進攻南山王平,而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大舉進攻北邊山腰的諸葛亮營寨。諸葛亮軍隊抵擋不住,隨即往後逃跑,魏軍乘勝追擊。正在追擊時,突然兩翼衝出了魏延吳班率領的大批蜀漢軍隊,箭如雨下。曹魏軍隊立刻損失了一萬五千多人,損失慘重,司馬懿往回狼狽逃跑了六十多里,躲入營壘中避戰。此時攻擊王平的張郃軍隊,攻不上南山,見狀也趕忙撤回,蜀漢軍隊則追殺了六十多里,最後與營壘中的司馬懿軍隊形成新的對峙。

    自五月中旬滷城之戰結束後,開始連續下雨,漾水開始漲水,諸葛亮預感糧草運輸將會出問題,於是寫信給在漢中負責糧草的李嚴,提出了三個策略。上策要求李嚴率領駐守在漢中的軍隊前往關中雍、郿,截斷司馬懿魏軍後勤供應及其退路。中策則是要求李嚴努力克服困難,保障北伐軍隊的糧草供應。但是李嚴在回信中拒絕了上策和中策,採取了要求諸葛亮撤軍這一下策。當時隴右魏軍本來已經瀕臨斷糧,不過由於郭淮常年呆在隴右,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從少數民族手中強行搜刮了一批糧食,靠這些糧食一直苦苦堅持,直到從關中陸續運來糧食。至六月底時,蜀漢北伐軍糧食將盡,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退兵。司馬懿認為機會來了,強令張郃帶兵追擊,結果一代名將張郃在木門慘遭伏擊而隕落,數千魏軍被殲滅。自此司馬懿畏蜀如虎。

    關於“滷城之戰”,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載:“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那個時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長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著大概一萬五千士兵。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遭遇重大損失,累計損失大概二萬多人,最後還損失了名將張郃,自此畏蜀如虎;而蜀漢則有效地大量殲滅了曹魏有生力量,嚴重消耗了曹魏國力,最後安然撤軍。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實施第五次北伐,率領8萬步兵,兵出五丈原,威懾長安。司馬懿率領20萬步騎應戰(有的史書記載司馬懿統領30萬軍隊、諸葛亮則不足5萬步兵)。期間司馬懿趁渭水暴漲,率軍進攻北岸的少量蜀漢軍隊,但在諸葛亮率軍快要搭好浮橋時,司馬懿趕忙又跑回城中避戰。於是諸葛亮屯田於渭水之濱,一方面糧食收穫頗豐,另一方面把司馬懿數十萬大軍堵截在城池裡白白消耗糧草。長期對峙下去,必然拖垮經濟上已經困難重重、民有菜色的曹魏。這個時期,曹魏洛陽等地區正在爆發大規模瘟疫,山陽公劉協(即漢獻帝)和著名謀士劉曄等人就是死於這段時間,曹魏朝廷及司馬懿對形勢憂心忡忡,都盼望著諸葛亮趕快死去,司馬懿曾經詢問蜀漢使者有關諸葛亮健康飲食的情況,正是這一心態的反映。最終,身體欠佳的諸葛亮,在蕭蕭秋風中病逝五丈原,司馬懿得救了、曹魏得救了。得知諸葛亮死訊的司馬懿,立即帶領大軍向撤退中的蜀漢軍隊追殺而去。這個時候,蜀漢軍隊中的魏延已經擅自放棄了斷後任務,先行撤走,並破壞棧道,與楊儀對抗。危急時刻,處於第二梯隊斷後位置的姜維立即帶領所統軍隊,回身迎擊司馬懿。疑心很重的司馬懿以為又上了諸葛亮的當,以為是諸葛亮詐死伏擊他,立即調轉馬頭帶隊逃走。自此,“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說法在曹魏軍中流傳開來。事後,司馬懿來到蜀漢廢棄的營地,觀看一番,感嘆諸葛亮道:真乃奇才也!

    三年後,曹魏出動軍隊討伐遼東公孫淵,連四萬軍隊的資費都倍感艱難,反覆朝議。可見此前諸葛亮北伐對曹魏國力消耗之大。

    隨著諸葛亮的去世,司馬懿與之對抗的歷史就結束了。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屠滅曹爽、桓範等人三族,掌控曹魏大權,曹魏名存實亡,兩年後司馬懿去世。蜀漢則先後由蔣琬、費禕主持朝政,與曹魏之間十多年沒有大的戰事,這給予了魏國極其難得的喘息良機,得以恢復經濟、國力得到迅速發展,在兩淮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集結,遠遠超越了蜀漢的國力。到姜維重新北伐時,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263年,雄才大略、聰明睿智的司馬昭派大軍伐蜀。在姜維率五萬軍隊於劍閣頂住鍾會十二萬大軍之際,鄧艾率領三萬軍隊趁機偷渡陰平,擊滅諸葛瞻,兵臨成都,劉禪舉國投降。

  • 5 # 傲視蒼穹39

    說“六出祁山”,那就是說《三國演義》咯!因為正史是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出祁山。說演義;張郃引五萬大軍為前鋒,司馬懿引十五萬主力大軍跟進。馬謖街亭僅區區二萬五千人,然後是魏延駐後山一軍(算一萬人吧),列柳城高翔一萬人,共計也就是四萬五千人,還不足張郃的前鋒部隊多。而且,這個四萬五千人還是各相統屬,各打各的,沒有統一的指揮者。所以,不管馬謖紮營在哪裡,都不可能阻擋魏軍的進攻。小說中神話諸葛亮,可因為作者缺乏軍事常識,這個安排就顯得漏洞百出。但不管怎樣,這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之所以失敗,是諸葛亮犯了三大錯誤;第一,已經判斷出司馬懿會以極快的速度消滅孟達,卻不做出及時的救援。如果能派出援軍,從漢中沿漢水而下,可趕在司馬懿之前到達上庸,安排得當還很有可能給司馬懿致命的一擊。第二大錯是;起用一個從來沒有上過正面戰場,毫無經驗的馬謖為諸將守街亭。如果馬謖的位置和王平調過來,也不至於輸的這麼慘。第三是,同樣起用一個從無獨立統兵能力的趙雲,去引誘曹真。本來任務僅僅是拖住曹真,不使他西助祁山方向。兼著保證諸葛大軍的退路暢通(看一下地圖,就知道;一旦趙雲堵不住曹真,曹真可以截斷諸葛大軍的糧道及退路。)。而趙雲的任務完成的怎樣呢?被曹真擊敗,擅自退軍。為什麼不把曹真死死的纏住?光保全了物資不至大損,如果諸葛退軍稍慢,不使使大軍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麼?看看諸葛的這個安排,三路大軍,對敵的方向也是三個,各打各的。三路主帥(包括他自己),都沒有獨立統兵打大型正規戰(南蠻屬於烏合之眾)的經驗。有此三大錯誤,唯一一次有可能的成功,一開始就已註定了不可能!

    另外一次;就是最後的一次。諸葛亮已經在五丈原地區屯田,在敵國境內紮下了根。糧食種了幾個月,眼看要收穫了。如果這次能夠堅持下去,還真有可能成功。可惜,諸葛亮醒悟太晚,戰略調整好了,卻已經時日無多了。

    也就是說;第一伐最可能成功,最後一次機會也很大!

  • 6 # 無奈且向上

    這個問題,前面幾個網友對歷史有了詳盡的敘述,我不在贅述。只談我幾點看法。首先,所謂的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實際上是蜀漢對曹魏的六次戰爭。更不是全部由祁山出擊。其次,離成功最近,這個說法很模糊,是指本次戰役成功,還是說北伐中原,一舉滅魏成功。本人認為,當時蜀魏國力懸殊,諸葛亮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每次戰爭都非舉全國之力的全面戰爭,而是區域性戰役。佔領一些要地,從戰略上爭取主動,牽制曹魏力量,使之無瑕南侵蜀國。但是,最後因種種原因,諸葛亮雖每次均有所斬獲,但都未達成戰役目的。第五次囤兵五丈原,應該是最接近戰役目標的一次,但終因諸葛亮病逝而退兵。在五丈原諸葛亮用五萬之兵,分兵屯田牽制了司馬懿近三十萬人馬。這裡還有個最大區別在於,諸葛亮的五萬人馬,基本是自給自足,靠屯田維持戰力。而司馬懿的三十萬人馬,需要曹魏由中原轉運供給,時間長了,曹魏就有可能力所不及而生亂,給諸葛亮創造機會。可天不助蜀,諸葛亮病逝,司馬懿去了一大塊心病。之後,司馬懿檢視諸葛亮軍營駐地的佈署,攻防有序無機可乘,也歎服諸葛亮:真乃神人也!

    最後,我們說說收穫最大的一次,當然是第一次,先有陰平等三郡歸降,又俘獲魏軍萬餘人,再收穫青年才俊姜維。在馬稷失街亭後,諸葛亮又裹脅三郡百姓千餘戶歸蜀。客觀上增強了蜀國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哪些猛將能抵擋關羽至少30回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