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至2021

    教育學中教育原理是什麼?

    教育基本理論包括: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與人發展的關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學論;德育論;課程論;教師、學生、學校;教育展望包括:當今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趨勢、現代教育的新特點等。

    教育學研究的物件

    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四個階段)

    教育學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教育經驗的豐富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

    教育學的萌芽階段(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

    中國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戰國末期,儒家思孟學派,是中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牽’----引導而不拉;‘強而弗抑’---鼓勵而非批評;‘開而弗達’---啟發而非直接告訴;‘教學相長’---教學與學習相互促進

    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誇美紐斯、赫爾巴特)

    捷克 教育學家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內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張建立適應學生年齡特徵的學校教育制度 C.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 D.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 E.提出了教學的便利性、徹底性、簡明性與迅捷性的原則 F.高度地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

    評價:這些主張,在反對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學方面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德國 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標誌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教育學的發展多樣化階段(19C50y以來)

    1861年 英 斯賓塞 《教育論》 著名實證主義者 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怎樣生活,他主張啟發性學生的自覺性,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

    “實驗教育學”---20世紀初,歐美的教育學者利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出現了“實驗教育學”,於1901年由德國的梅伊曼首次提出。而德國教育家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完成了對實驗教育學的系統論述。

    評價:但是,實驗教育學者把人和動物同等看待,把兒童的發展解釋為純生物學的過程 ,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是錯誤的。

    19C末20C初 美國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 《民本主義與教育》他從實用主義出發,反對傳統的教育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他的這種學說是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中心,帶有狹隘的經驗主義的色彩

    一條線索:西方教育出現了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學派的對立局面。

    蘇聯 凱洛夫 《教育學》

    中國 新民主主義時期 楊賢江《新教育大綱》

    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20C50y)

    1956 美國 布盧姆 《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 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每類目標又分成不同的層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階梯。他的分類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細緻地去確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為人們觀察教育過程、分析教育活動和進行教育評價,提供了一個框架。

    1963 美 布魯納 《教育過程》主張務必使學生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結構化教育思想)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倡發現學習(發現法教育)。

    蘇聯 贊可夫 《教育與發展》 ④ 蘇聯 巴班斯基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

    三、教育學的研究方法:1.歷史法、2.調查法、3.實驗法、4.統計法、 5.資訊理論基本方法6.系統論的基本方法 7. 控制論基本方法、

    教育的概念

    本章已考真題:(簡答題)簡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02,

    簡述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05

    第一節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一)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教育的永恆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續與發展不可缺少手段,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必需,與人類社會共始終。並且隨著的發展,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就越來越顯著,教育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範疇。

    教育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但階級性並不是教育所獨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特徵。階級性只是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一種屬性,並非教育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歷史性:教育與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統治階級制度密切相關,並隨之變化而變化發展的。

    (二)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他動物界是沒有的。

    問答:為什麼說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

    1.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動物的養護與撫育是程式化了的動作反射系列,是一種本能。它們不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不會進行勞動,也沒有語言來傳授經驗,不可能產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3.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客觀世界的認識,自覺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將改造世界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從而產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4.認為在動物界也有教育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學的。

    (三)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區別於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第二節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但學校教育產生後,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導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物件,是學習的主體。闡述學生的特點,並分析學生是教育過程主體的理由。(05\335)

    教育措施:它包括教育的內容(體、智、德、美、勞)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相互聯絡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導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掌握著教育的目的,採用著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創設必要的教育環境,調控著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個過程,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使其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育的歷史形態

    (1)原始的教育形態

    (2)古代的學校教育形態:把古代文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統稱為古代學校教育。

    1.奴隸社會的學校教育: ①從奴隸社會起,教育便具有了階級性,成為階級統治的工具 ②“學在宮府”—中國奴隸社會時期教育的特點,教育與權力被宮府把持,文化典籍被宮府把持 ③“六藝”—奴隸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 ④ 奴隸社會教育的目的--使奴隸主的子弟學習一套管理國家,鎮壓奴隸與作戰的本領 ⑤輕視體力勞動 ⑥歐洲奴隸社會中的斯巴達體育體系:體操、軍事訓練;

    歐洲奴隸社會中的雅典教育體系:體操、軍事訓練、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和哲學,以使其子弟具有從事商業和政治活動的能力

    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

    中國:①中國封建學校分為官學和私學 ②“唐朝學制”--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有“六學二館”,此外地方設州學、府學、縣學 ③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是維繫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儒家“學而優則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 ④內容—“四書”“五經”也包括一些算學、天文、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 ⑤教育方法--崇尚書本,死記硬背,棍棒紀律教育 ⑥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育 ⑦選士制度和科舉制

    歐洲封建教育:①兩種型別:教會學校和騎士教育 ②歐洲中世紀教育內容--七藝(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③騎士教育的內容—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吟詩)④行會學校的出現標誌著新興的市民教育開始

    (3)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形態:(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形態的統稱)

    教育的含義:A.廣義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或是無組織的,系統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B.狹義的教育指的是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4)古代學校教育與現代學校教育的異同

    不同點:①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而現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聯絡,越來越緊密聯絡 ②古代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壟斷,具有階級性;現代學校教育不再為少數剝削階級壟斷,走上大眾化,具有民主性 ③古代學校教育的任務是為階級統治培養統治人才,現代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是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還擔負有培養生產工作者的任務 ④古代學校教育主要內容——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現代學校教育主要內容——自然科學的內容增多 ⑤古代學校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育;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 ⑥古代學校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後單一;現代學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樣、先進、現代化。 ⑦古代學校教育學校與社會生活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狹小天地裡,是一種封閉式教育;現代學校教育不再受圍牆的限制,走向多樣辦學,並與社會發生密切聯絡,逐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相同點: 無論古代學校教育還是現代學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廣義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歷史性,階級性,目的性,社會性,永恆性(5性)。

    第二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本章已考真題:(簡答題) 教育怎樣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規律?00

    為什麼說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03,

    簡述青少年學生思想的年齡特徵04

    影響人的發展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身體方面的發展:是指機體各種組織系統的發育機能的增長,是人的生理方面的發麵 心理的發展:指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發展

    二者關係:二者緊密相聯的,生理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發展也影響著生理發展

    影響人發展的四個因素:A、遺傳B、環境C、教育D、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

    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隨著環境、教育和時間活動的作用,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地發生變化,人的遺傳素質的 發展過程也因人的生活條件不同,可以提前或推遲

    問:為什麼遺傳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答:①遺傳素質只是人的發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這不是現成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為、性格、愛好、道德品質等,它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如果離開了後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②遺傳素質具有可變性和可塑性。隨著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作用,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地發生變化 。人的遺傳素質發展的過程,也因人的生活條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遲。

    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外因)

    環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的,並對個體自發地發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它不以培養人為目的)

    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但人們接受環境的影響是積極的、能動的過程,並在實踐中改造環境,並改造自己。人的社會實踐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人的思想和才能是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是外因,無論提供什麼條件,都要透過人的實踐和主觀努力才能實現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外因)

    ——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問:為什麼教育對人的發展告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①教育是以教育人為目的的活動 ②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給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更有利於思想品德的培養,使年輕一代健康地成長。

    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選擇適當的內容,利用集中的時間,有計劃地、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學校教育是透過專門培訓過的教師來進行工作的,他們對學生的思想、學業、身體是全面關心的,他們明確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內容,懂得教育這個轉化活動的規律和方法,自覺地促進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

    但必須明確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的實現,必須透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

    個體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透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2.離開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 3.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點意義上來說,個體社會實踐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總之,影響人的發展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於人的發展的,它們是一個整體系統,我們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來分析每一個因素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它們之間的性質的差異、力量的強弱、不同的組合,不斷地發展變化,致使人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們應該以系統論的觀點,從動態上來研究和把握各因素與人的發展的關係。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

    問題:1、教育要如何才能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

    2、哪些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對教育有影響?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性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身心發展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順序性。A、身體的發展是按著“從頭部到下肢”和“從中心部位向全身邊緣方向”進行的 B、思維總是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C、記憶總是從機械記憶發展到意義記憶。因此,我們在向年輕一代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著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階到高階等順序逐漸前進。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特徵)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輕一代在興趣、愛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著個別差異,教育工作應該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迅速地切實地提高。

    教育是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規律,並不等於遷就學生身心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是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實際出發,善於向他們提出經過他們努力能夠達到的要求,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不斷提高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

    教育學的出路是什麼呢?我用三句話概括。第一,如果你正在填報專業想選教育學,你的出路是放棄這個想法。第二,如果你已經進了教育學的大門,你的出路是轉專業。第三,如果你已經學成畢業拿到教育學的文憑準備工作了,你的出路就是最大限度挖掘自己在教育學之外的潛力,努力追趕那些比你多了四年或更多專業學習時間的人。以上肺腑之言,偏激之詞,來自一個前兩條都沒做到,從而掙扎在第三條上的教育學畢業生。也許你覺得我只是一個充滿偏見的個例而已(儘管大學裡周圍有類似想法絕不止我一個)。那麼,請保留你的意見,繼續看下去。我想說的是,大部分人對教育學的認識都是有誤區的。請允許我借這個問題,“澄清”一下:1、學教育學是為了改革中國教育這等誤區,經世老練者聞之未免樂不可支。但對於剛剛經歷高考制度未諳世事的大學新生來說,簡直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高尚理想。尤其當你考上的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教育學專業,你可能發現身邊甚至有不少志同道合的理想主義者。且不說這個理想有沒有錯,我只能說此路基本不通。不能說完全不通,但就是教育學院裡的知名教授,也沒有輕易去“改革中國教育”的力量。(事實上,很多教育學老師的確都會在課堂上放言高論XX制度的不足,但這些聲音只有學生聽見而已。不多說,無貶義)這個邏輯很簡單,學者是做學術研究的,而學術研究的成果是可以被忽視的。如果你研究出來的是相對論、量子原理,別人當然不能忽視你,但人文社會學科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何況教育這回事,隨便抓個人都能說出一大堆的道理來,到頭來誰能說服誰呢?更不必說去觸及到教育制度這種動搖國家根本的大問題了。2、學教育學是為了以後當老師大多數人還是實際的。學教育學,只是為了當老師而已。但很不幸,在一切有關教育學的誤區裡,這是最錯誤最害人的一個。直到現在,每次我跟別人說我大學專業是教育學,還是會被問:“你怎麼不當老師呢?”教育學不培養老師。其實這隻需要一點常識來判斷:從小學到高中,你見過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理化生史地政音體美種種老師,你見過教育學老師嗎?所以,教育學不培養老師。也許你的確見過一類“心理老師”,教育學畢業去爭取這個職位還是有可能的,但會比心理學畢業的更有優勢嗎?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其他各科老師。儘管哪怕你學了教育學,照樣可以考教師資格證,照樣可以去應聘這些職位,但你的競爭力絕對比不過有相應專業資格的人,越是重要的學科越是如此。因此,假如你真地一心想當老師,只想當老師,建議你去報師範學校非教育學專業。在師範學校你會修教育學公共課,甚至自己輔修一個教育專業,這對你應聘教師一定是有幫助的。至於單純地研究教育學……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今後想去學校教什麼,過了這樣的四年之後,你還教得了嗎?話說回來,那教育學的對口就業方向究竟是什麼?從正面看,你什麼都可以去做。從反面看,就是沒有對口的。3、教育學是一門學科我知道你憤怒了,這怎麼也能是誤區呢?我並不是說教育學這個學科不存在,但你在大學裡學的教育學(至少本科),並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組學科。你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營銷學、教育統計學、教育哲學、教育法學、教育史……總之以教育冠名,可學遍天下。於是,憑著每種教育XX學,你都能學一個XX學的皮毛。最後的成果,就是一大堆皮毛。哪怕你把它們織成一件漂亮的毛皮大衣裹起自己來,在行家面前,還是難免原形畢露的。教育學其實真地不是什麼“專”業。所以它也不可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比起其他專業的人,你獨特的競爭力究竟在哪兒?4、學了教育學,就比別人懂教育好吧,你在想,怎麼可能沒有獨特的競爭力。我學了教育,不比別人懂XX,難道還不比別人懂教育嗎?原諒我,通常情況下,你真地不比別人懂。這個所謂“別人”是那些長期浸淫在實際教育工作的人。你的那些教育X學理論,可能遠比不上人家一個真實的小故事有震撼力。如果你打算以後出國往教育學的方向深造,一定的教育實踐經驗更是比一紙教育學本科文憑要有用得多。這是教育本身的實踐性決定的。就像杜威的教育理論可謂精妙可謂完備可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可放到實踐之中就是一次又一次被挫敗。當然,讀研的話,專業性會強得多(一般來說你就會專注於某一個教育XX學了),你在這方面懂的也會比別人多,但是我依然懷疑這就表示你很懂教育。5、學教育學輕鬆自在,好混文憑首先,你是對的。教育學的文憑的確好混,只要考前突擊能力強,哪怕平時不怎麼學,你也甚至能混出不錯的績點來。那怎麼還是誤區呢?我只是想問的是,你混文憑是為了什麼呢?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為了找工作,或者進一步深造,可上文已經分析了,教育學不能幫你就業,不能幫你積累深入的專業知識,甚至不能幫你實現任何偉大夢想……你混文憑是為了什麼呢?所以說,一切文憑裡,最不該混的就是教育學,因為,混了白混。

    =====================

    如果你看完了以上這五點,還是堅持要學教育學的話,我有另外的話想對你說。請你專注地去學教育學吧。以上這些,對你來說都是廢話。無論教育學是個怎樣的專業,又有怎樣的前景,我的確見過樂在其中的人。比如大一時給我們上教育學原理課的教授,每節課一張口便是些抽象的飄在房頂上的理論,聽得所有學生雲裡霧裡,有的時候昏昏欲睡,可他照樣操著歌唱般的南方口音,笑眯眯地講著,享受每一堂課。當時有不少同學,對他講的內容沒聽懂記住多少,但還是挺喜歡那門課的,就是被他的熱情感染了吧。我想,教育學真正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缺少的,也是這樣的人。往往一個學生,抱著自己的願望走進教育學的大門,當他發現自己的期許成空時,就會抱怨,就會憤怒,就會覺得是教育學騙了自己。其實教育學騙誰了嗎?它想要的,從來都是真正理解它的人,只是能為了學教育學而學教育學的人。而你想問它要的,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它不是為了那些目的而生的。而我之所以寫這麼長的文來“聲討”教育學,其實也只因為,我不是這樣的人,且我知道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是,請你去學教育學吧。如果你不是,請你把學教育學的機會留給這些人吧。任何知識都可以有用。任何學習都可以有趣。任何事業都可以靠奮鬥成就。只看你夠不夠愛它。

    =========================

    迴歸題主的問題。由於我只讀了教育學的本科,研究生的情況怎樣就多是耳聞眼見了。說真的,我不明白為什麼題主作為教育學本科+研究生,還對自己的出路這麼模糊,也許只是想隨便問問吧。由於題主讀的是教育學原理,在我有限的經驗裡,這基本就是本科教育學的升級版,理論性更強,脫離實際更遠,轉專業更難。據我耳聞,就業前景不太光明。我更希望題主是我最後所說的那類人,那麼建議你積極做研究、發論文,視情況讀博或出國深造,以後可以留在大學裡做專門的教育學者。如果你不是,又沒有果斷轉專業的魄力,不如從現在開始發展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自學也好,實習也好,考證也好,總之保證等到畢業的時候,你不需要去依靠根本不存在的文憑優勢。說到底,只是認清現狀,靠自己而已。〔以上內容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於釋出者聯絡謝謝〕

  • 2 # 文筆緣

    教育學究竟是怎麼教的?

    教育學起源很早,它彙集了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的實戰成功經驗,由高層學者向低層學者傳授這些豐富經驗教訓,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性質區別。教育者為師,受教育者為生。

    教育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原理論壇,抱括教育方式程式,受教育者學習枝巧。

    教育的中心內容是德,智兩大主要智慧學。

    教育先教德,也就是讓受教育者先學習德,泛指先學做人,懂得珍惜做人,才能學生活中的所有必要智慧,用智慧創造價值取向。

    教育者在賜教前,首先要修養好自身祟高素質,才能正確引導受教育者學到教育效益。

    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人為本,向受教育者傳授自身擁有的一切智慧,使受教育者從中得到學習成績。

    教育的本質都是向受教育者正面交鋒,傳授權書,教育者的斗篷是溫善傳授權書,不是用暴力,體罰手段傳授權書。

    如,教育者在傳授教智過程中打罵或採用種種跡象,都是屬於節外生枝,不合呼教育學真實內涵概論的,尊師愛友,互為一體,有教有學,才是透明的教育好遵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人士可以談談離婚後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