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桑代克的貓er
-
2 # 知我君
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是比較典型的,從親密度、激情、責任義務三個方面進行了組合、論述,一般來說,均衡的愛情最穩定,不過,穩定程度也分大小。
還有其他理論模型。比如根據小孩子與母親相處的模式(依戀關係)分幾種愛情型別,其實質是人際關係的不同型別,安全依戀、焦慮依戀、排除依戀、逃避依戀。安全依戀是正常的健康的關係,夫妻彼此信任、彼此扶持,焦慮則讓夫妻關係處於亞健康,逃避依戀則顯得冷漠,排除依戀則彼此間難以親密。
另外,按照進化心理學的說法,愛情其實是超出性、繁殖的一種人類文化,用道金斯、基思·斯坦諾維奇的說法,是人類這個機器人對基因的一種背叛。我們忠實於個人的情感,而對基因的訴求不予理會。
-
3 # 知我心理學
Fromm(1956)認為愛是主動給予的行為——它並不是指物質上的付出,而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給對方,比如一個人的快樂,興趣,同理心,知識,幽默和憂愁。真正的愛需要同時四個因素:關愛(care)、責任感(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了解(knowledge):
關愛意味著主動地關心(concern)我們所愛的物件的生活和成長,如果我們對另一個人的生活毫不在意,那代表我對Ta根本不存在愛。如果我們關愛一個人,我們會主動地去過問對方的生活,比如“上週的工作坊有趣嗎?”,或者主動地提供支援:“今天看你不太高興,發生什麼事了,你願意和我聊聊嗎?”
但是,負責不代表我們要完全承擔另一個人的責任,把對方當嬰兒一樣對待。相反,我們要尊重所愛的物件,把對方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Ta的獨特性,讓對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行事和成長。尊重也意味著不利用,對所愛的人,我們不會懷有迫使Ta為我們服務的目的,或是把Ta變成一個用來索取愛的物件。如果缺乏尊重,愛就會變成一種打著愛的名義的控制甚至勒索。
最後,要去了解愛的物件。瞭解要求我們要站在伴侶的位置上去觀察Ta,而不能只是出於自己的偏見,自以為是地揣摩伴侶。瞭解是循序漸進的,在過程中,我們可能越來越清楚對方真正的本質和需求。比如,今天伴侶看起來很憤怒,我進一步地瞭解到,Ta的憤怒來自Ta的家庭;接著,我瞭解到Ta的父母之間存在關係的問題,進一步認識到這個問題使Ta不安,需要我給予更多的安全感。如果我不去了解Ta,只是單純地將對方看作是個易怒的人,去簡單地緩解Ta的怒氣,那麼我就可能無法滿足對方心底對安全感的需求。
當兩人處於一段真正的愛的關係,透過彼此的給予和分享,可以豐富雙方的生命,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
當然,在現實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很好地建立愛的關係。Fromm(1956)也提出了“無法真正去愛”的人的4種類型:接受型取向(receptive orientation)、剝削型取向(exploitative orientation)、囤積型取向(hoarding orientation)和市場交換型取向(marketing orientation)。也分享給題主和大家。
1. 接受型取向
接受型取向的人認為愛只能來自外界,並認為他們能獲得愛的唯一途徑是依賴於別人主動地給予愛,而自己只能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沒有辦法主動從他人身上獲得愛。接受型取向的人似乎總在尋找一個“救世主”(magic helper),期望能找到一個人來自發地滿足自己一切關於愛的需求。在選擇愛的物件時,他們常常不加以區分,只要任何人給他們愛,或者似乎像是在愛他們,他們就會迷戀上這個人,或是沉醉在這種被人愛的體驗中(Fromm, 1947)。
由於接受型的人認為愛只能由別人自發給予,而自己去索取的則是打了折扣的愛。所以一旦感到原本給予他們愛的人讓他們感到冷淡、或者開始收回愛,接受型的人就會開始恐慌。因此當接受型的人和伴侶相處時,他們會避免和伴侶說“不”,擔心自己的拒絕會讓伴侶收回給予他們的愛(Fromm, 1947)。
2. 剝削型取向
和接受型取向的人類似,剝削型取向的人也認為愛只能來自於外界。但剝削型與接受型不同,接受型對他人還是樂觀、抱有期待的,覺得別人是存在主動愛他們的可能的;而剝削型並不認為別人會主動給予愛,他們認為獲得愛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欺騙或者掠奪來從他人身上得到愛(Fromm,1947)。
由於剝削型的人並不認為伴侶會自發地付出愛,所以他們對伴侶的態度混合了敵意和操縱。他們一方面為自己能從伴侶身上剝削出愛而感到竊喜,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伴侶又懷有憤怒和不信任。他們會低估伴侶所付出的愛的價值,因為他們始終認為伴侶不會真心給予愛,剝削型的人將自己獲得的愛看作是伴侶被自己控制後、被動付出的結果。
3. 囤積型取向
囤積型取向的人認為自己佔有愛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儘量不消耗。他們不願意付出;他們認為自己一旦給予,就是在損耗自己的資源。
囤積型和接受型的人的相同之處是,他們都認為愛是一種消耗品,會隨著自己的付出而減少,但不同的是,接受型的人認為補充損失的方式是別人主動給予,所以當伴侶不肯繼續給接受型的人補充愛,他們就會變得憂慮和害怕。
相反,囤積型人如果發現伴侶不再付出愛,他們也不會恐慌,因為他們原本就不指望能從別人那獲得很多的愛,他們只希望用不付出的方式減少消耗。“不要付出”是他們的底線。如果伴侶要求囤積型的人付出,他們會變得疏遠或者選擇破壞這段關係。
4. 市場交換型取向
前面提到的接受、剝削和囤積型的人,他們在愛中並不付出愛,而只是被動接受或是剝削。而市場交換型取向的人會願意給予愛,也認為別人會自發地對自己付出愛,但是他們將愛的本質看作一場交易:我給予你愛,所以你也一定要給予我愛。市場交換型的人將自己作為商品。他們把自己身上迷人的特質出售,去換取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
在如今強調市場原則的社會中,一個商品只有能被賣出/需要,它才是有價值的。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市場交換型的人認為只有一個人能被人愛、在愛的市場上能將自己出售,Ta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將自我提升只看作是一場投資,並且期望這些投資,能給他們在市場中換來更高價值的伴侶。他們非常注重公平交易,一旦覺得對方付出的愛比自己付出的要少,便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騙(Fromm, 1947)。
-
4 # Skylues源
愛情只能個人模糊感受,因為直接和個體認知相關聯,而個體認知又是天差地別的。不可以去定義愛情,越定義越錯越不可得
-
5 # 心潮APP
一直以來,愛情是詩人和作家永恆的話題,很多人都認為愛情是一個成功的婚姻所必備的。現在許多人談著戀愛,有著自己的愛情觀,比如“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那,有沒有完美的愛情呢?
愛情三角理論為了提供一個關於愛情的綜合性理論,斯滕伯格提出了愛情三角理論。
斯滕伯格認為,所有的愛情都應含有三個要素:
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
這三個要素分別代表了愛情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三角形的面積越大,代表愛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狀越不像正三角形,則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個要素被特別凸顯,這種愛情越不均衡。
愛情三要素三要素分別代表什麼呢?
親密——愛情的情感成分
親密是指彼此依附親近的感覺。包括愛慕和希望照顧愛人,透過自我揭露,溝通內心感受和提供情緒上、物質上的支援來達成。
激情——愛情的動機成分
激情反映了浪漫、性吸引力的動機成分。包括自尊、支配等需求。激情包括強烈的正面與負面的感情以及各項社會需求,包含了許多我們對對方所感知的情緒,如思念、害羞、羨慕、興奮等。
承諾——愛情的認知成分
承諾是指與對方相守的意願及決定。短期來說是指去愛某個人的決定,長期來說則是指維持愛情所做的永續性承諾。能傳達承諾成分的行動有誓約、忠實、共渡難關、訂婚、結婚等。
八種類型的愛情關係由於親密、激情和承諾三種成分在愛情中所佔的比例會不斷變動,斯滕伯格指出了八種不同型別的愛情關係,也可以從下面的圖片中直接看出來其成分:
❶ 無愛(non love):三種成分都沒有,如隨機的人際關係。
❷ 喜歡(liking):只包括親密。如友情,其友誼的呈現會讓朋友感受到親近與熱誠相待的感覺。
❸ 迷戀(infatuated love):只包括激情。這種愛情的關係是屬於一種單相思、一見鍾情式或理想化的愛情。
❹ 空洞的愛(empty love):只包括承諾。如中國古代的指腹為婚,依媒妁之言而成的婚姻關係。
❺ 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親密+激情。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富有激情而濃烈。
❻ 同伴的愛(companionate love):親密+承諾。愛情中缺少激情,和愛人之間的感情較為平淡,細水長流般的綿長而不斷,如長期的婚姻關係。
❼ 愚蠢的愛(fatuous love):激情+承諾。此種愛情從相識到墜入愛河快速而短暫,因缺乏親密要素來維持,當激情過後,常會造成這段感情迅速消退。
❽ 完美的愛情(consummate love):親密+激情+承諾。是真愛的本質,很難達到的完美愛情。
-
6 # 仙女兒本人Sunny
心理學家們對愛情的定義是愛情是人際吸飲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系列到一定程度的 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浪漫色彩的高階情緒。愛情有五大主要特點:一,愛情一般是在異性之間產生的,狹義的愛情專指異性戀,不含同性戀。二,愛情是個體身心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幼兒沒有愛情體驗。三,愛情是一種高階情感,不是低階情緒。四,愛情有生理基礎,包括性愛因素,不是純粹的精神上的依戀。五,愛情的基本傾向是奉獻。衡量一個人對異性有無愛情,強度如何,可以透過“是否發自內心,幫助所愛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這個指標來衡量。
愛情的四大發展階段,時第一階段是取樣與評估。第二階段是互惠。第三階段是承諾。第四階段是制度化。制度化就是走進婚姻。那什麼樣的愛情是穩定呢,也就是什麼樣的婚姻是穩固的呢。有如下見解:
要互相溝通共識,縮短時間和空間。有問題及時溝通達成共識,不要拖延,能當天解決的絕不過夜。有問題就在自己家解決,別搞消失(去父母家,朋友家)這事搞大範圍,反而不好解決問題。
互相信任尊重。愛情中信任和尊重是基礎,給彼此一個安全感十足的生活。
兩人步調一致,共同進步,互相打勁鼓勵。別差距太大,保持進步的步伐。
有一個輕鬆舒服整潔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家是港灣,大家要願意回家,並且有放鬆的狀態,這次是兩個相愛的人的最好狀態。
借用前輩的經驗,走的遠的愛情或婚姻,大家都是求大同存小異。
-
7 # 自辯火火烽
愛情,在打出這個詞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的心都“砰”加速的跳動了一下。真正的愛情,不講心理學,不講任何科學。
天長地久的愛情,不是不變,而是一起變!
一,個人對愛情的看法
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感性上的“思念、魂牽夢繞”的一種不著調的牽掛,在一起時一種全身的愉悅與放鬆。當雙目對望,你會覺著大腦空白,只有一種甜蜜的覺查不出的微笑,所有的精神放在對方身上,然而又不覺。
有愛的性愛,是在愛之上的昇華與自然延續,是一種可以表達愛情的身心流露,將雙方心臟怦然跳動的能量自然釋放,最後讓能量隨著高潮過後而消逝。
愛,在心理學裡面會進行各種指標的區分,找出一些標誌(請看其他回答),然後再去定義愛情,但愛情不是理性的定義,而是感性的感知與體受。
當愛情被理性參與之後,這已經超越純粹的愛情,是現實的愛情。
感性的愛情,是難以言喻的,當然不是純粹的讓你感知到的性慾的需求。
性,與性愛是不同的。性愛,是愛情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愛的延續性自然結果;性,是滿足動物性的需求,性不需要有愛。
二,什麼樣的愛情最穩定
在生活中,愛情是包含了對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考量。
並非是中國的愛情太物質,西方的愛情較純粹。而是因為大家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必然會受其文化、價值觀的影響,這一點絕大部分人並不能超越自己所處的社會文化氛圍。
因而,我們在中國只談中國。
假如沒有生活那麼兩人當初相見的第一感覺,就是愛情。
人是社會性的人需要社交,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的交往,則是最為親密的一種交往模式。
因而,在交往中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價值趨向,生活態度,等等直接影響這兩個人的交往深度,直接關係到兩人之間心與心的距離。
這裡麵包含了:價值觀、態度、理解支援的程度、彼此差異帶來的影響、接納度、包容度等。
價值觀、態度、接納度、包容度比較容易理解,就是通常的意思。
價值觀差異大,則分歧大,容易爭吵。態度不能匹配,人不能一直理性的生活,會容易衝突。接納度、包容度低,也一樣難以在同一屋簷下長久。理解支援的程度,表示的是在有差異,但是又不能從“心理上理解”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一種態度和相處方式。理解支援代表的是一種信任、給予自由、非價值觀強加。能夠在差異時所表現出的態度,能夠支援到“變化”,每個人一直都在變化,愛情中的兩個人同樣都沒有停止過變化。
彼此差異帶來的影響。即使相愛的人則必定存在差異,每個人都知道,也同樣會盡力去理解支援,但是這個有一個度!
當差異超過一方的心理限度時,感覺就開始變味,從而可能變為指責、抱怨、埋怨、悶氣、牢騷、壓抑的情感等。
而差異,必然會隨著“變化”而生。變化是多向的,可能拉進距離,可能出現新的共同的興趣點,可能讓彼此更加有新奇感,也可能完全相反!
這並非只是簡單溝通可以解決,但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兩地戀容易出問題的原因(無法適應一下子拉開的心理距離,因為沒有漸進變化的感受與應對)。
人在現實中生活生活中的瑣碎,最終可以將完美的愛情敲擊的支離破碎!
生活中的細節,也可以鑄就一個完美的婚姻。
每個人的以往所有種種經歷,讓人都有一個毫無意識的習慣,而且毫無道理可講。
比如一個愛整潔、一個隨意,一個摯愛吃辣一個完全不吃!一個進屋不換鞋子一個潔癖症,一個喜歡強制一個喜歡自由不被約束……
當生活的衝突頻繁出現時,一方若無法去適應另一方又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這種情形就會成為愛情中的蚊蟲叮咬,不會很痛但每天都要面對。
一般而言,在讓一個人做改變時,第一改變是幾乎難以實現的;第二生活中的習慣是不自覺的,而且不能一定認為生活的“不當習慣”是問題。
最終的結果就是最後接受,或是一方改變。
一切都是變化的愛情,是一種體驗感覺,還包含著理性的認同。
但是,每時每刻,每個人都在一點點的發生著改變,有思想認識上、習慣上、感覺上、行為上,有物質要求上、精神追求上,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
也許開始時說過什麼天長地久,這一定是真的,但是會變化!變化不是一定說壞,也許更好。
變化只要能夠協頻,包括兩種可能一定範圍差異內原向發現,或者同方向變道。但是若有偏差較大,則逐漸會在價值觀、興趣上出現分歧,越來越難以溝通。
要知道變化是一定會發生!
然後,彼此之間要能夠適當放下自己的固執,去走進、參與到對方新的興趣愛好等變化中,一直不斷的彼此增進了解。
在養育孩子問題上倘若有了孩子,孩子的出生將會是愛情中出現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有些愛情在只是兩人時會相處很好,但孩子的出現彼此時間都會被孩子佔用一些,從而引發很多新的情況出現。
主要是,彼此時間、相伴、對待孩子養育方式上出現很大分歧。
時間、相伴這些只是量上的變化,但對孩子的養育上則是新情況的出現,在此前若有彼此相處中從未有過。
於是在養育的細節中,會將自己被養育的方式、個人成長中的經歷認識等交織在一起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中。
其中的衝突點,仍然在分歧的處理上。
總起來說透過以上的分析,穩定的愛情,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恰當處理好變化,彼此協頻的一起。變化一定會有的,天長地久不是不變,而是協變;放下自己的“固執”,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自我改變,指望對方改變的想法一定是容易被挫敗的;能夠坦誠的溝通,一方固執不肯改變是無法進行坦誠溝通的,這種固執是很弱的那種,如你認為自己就是沒有問題,都是對方的錯;能夠相愛,基礎一定是有的!但是能夠長久下去的,一定是處理好了所有的變化,並且在細節上能夠協商解決好,並且自己不能固執! -
8 # 汶珊
我想每個人都會或將會有這麼一個愛人,你和他在人生的拐點遇見,驚歎於彼此的不同或相似,有過不少平淡無奇卻值得紀念的時光,任白雲蒼狗,風雲變幻。
世間情動,不過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撞壁叮噹響。
世間情劫,不過三九黒瓦黃連鮮,糖心落低苦作言。
世間執念,不過隆冬若水千層冰,斧砸鍬鑿不能移。
(一)什麼孕育著喜歡和愛情呢?
我想沒有比這個更吸引人的話題了。
是不見面使彼此的心更加炙熱,還是“眼不見,心不念”?
是因為吸引而喜歡,還是因為喜歡而吸引?
擁有漂亮的外表重要嗎?
1、“有時候,我覺得你與我結婚,只是因為我就住在你隔壁。”
上學時,我們總會與同桌或附近的同學更親近,在這一段時間,我們與他們之間也更可能建立友誼。從友誼衍生到愛情,如果我們要結婚的話,他或她很可能是在我們步行可及範圍之內居住、工作、生活的人。近距離使人感到親近,你是不是與經常親近的他相愛了呢?
當我不能接近我愛的人時,我便去愛那個離我近的人
2、“如果我不是這樣喜歡你,我就可能真的喜歡其他什麼人。”
對與一個人約會的預期能促進喜歡——我們期望他或她是令人喜愛和容易相處的,能增加與之建立互惠關係的機會。喜歡我們周圍的人有助於與他們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樣的關係也造就了更快樂、更有成就的生活。
3、“如果兩個人不一致,他們能走到一起嗎?”
相似產生喜歡、滿足感,最有吸引力的人兒是最像我們的人。
他與你的敵友觀一致,與你的善惡觀一致……我們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以及那些與我們有共同追求的人。
4、“如果說外表不重要,其實,那隻不過是我們拒絕承認現實對我們的影響的又一個例證而已。”
男性比女性更多重視配偶的外貌,而女性比男性更重視誠實、幽默感、善良、可靠。可以這麼說,女人傾向於因性格愛上男人,男人則傾向於因外表愛上女人。不是說男人的外表不重要,男性外表吸引力越大,女性也會越喜歡他。果真,美貌能使人愉悅!
即便是嬰兒,也偏愛有吸引力的面孔。
5、“如果你想擁有明智的婚姻,那就跟與你相配的人結婚吧。”
愛情不過是一種讓雙方感到滿意的交換,雙方在權衡各自的價值後,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主要東西。
雖說心理上是如此解釋匹配現象的,我還是想引用汪國真先生的一句話——
表面上並不般配的愛情,往往和諧,因為產生這樣的愛情,往往有比較深刻是內在原因;表面上般配的愛情,往往不和諧,因為產生這樣的愛情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般配。
6、“因為你美麗,我才愛你,還是因為我愛你,你才美麗呢?”
我們不僅會認為有吸引力的人討人喜歡,而且會認為討人喜歡的人也有吸引力。
我們也許會覺得,當自己越來越喜歡一個人時,他對我們的吸引力會不斷攀升,而他外表的不完美也就沒那麼明顯了。
7、“一般來說,男人會對對自己感興趣的女人感興趣,而不是對擁有修長美腿的女人感興趣。”
喜歡通常是相互的,我們往往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當我們被告知被別人喜歡或仰慕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回饋情感。
所以,如果你希望被別人愛,就先去愛別人吧!
8、當一個丈夫第500次說“哦,親愛的,你看起來真美呀!”,這句話給他妻子的觸動遠不如說,“哦,親愛的你穿那件衣服不是很好看。”
頻繁的讚揚可能會失去價值。當關系向更加親密的方向發展時,真誠變得尤為重要。如果兩個人真心喜歡對方,如果他們能在對方面前坦然表露自己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而不總是“友善”地對待對方,那麼他們會擁有更加長遠、富有激情的關係。
9、“有些真愛我的人雖然也很誠實,但他們善於透過玫瑰色的眼鏡(過分樂觀)來看待我們。”
真誠對營造兩人之間的關係很重要,但假定對方天性善良同樣重要。一個人只有在愛人眼裡才是完美無缺的。
(二)愛情也能分類?
開天闢地以來,
就存在著男人與女人的相互吸引,並不新奇。
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以愛人相伴為樂,
這些元素是所有愛情關係所共有的。
一顰一笑,她另他著迷;
難以言說的溫柔,他另她深陷。
遇一人,山水相逢。
念一人,風過輕瀾。
執一人,瀲水之濱。
終一人,悱惻至生。
1、“當你感覺不僅是在愛戀著某人,而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撥時,那種感覺就是激情之愛。”
對方愛她愛得五體投地,愛得海枯石爛,愛得充滿詩意,愛得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她該感到多麼幸福啊。
激情之愛——強烈渴望與對方在一起,不時因對方而滿足快樂,而空虛絕望。你的心情,忽明忽暗。心花怒放,興高采烈,愁容滿面,傷心絕望,瀰漫在情緒海洋中。愛戀他或她,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激情之愛是慾望與依戀完美的結合體。
2、“若一段感情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那麼它就會成為一種穩固而溫馨的愛情,也稱相伴之愛。”
與吾偕老,佳期可期。
儘管激情之愛會熱火朝天,但最終還是會平靜下來。從來沒有一種高峰期可以永久的維持下去。那種新奇感、對對方強烈的迷戀、激動人心的浪漫、令人眩暈飄在雲端的快感,最終都會逐漸消逝。但他們的相愛會以另一種方式持續——溫馨而相互依賴。
馬克吐溫曾說:“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理解愛情,直到他們維持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上的婚姻之後。”如果一段感情曾是激情而親密的,那麼相伴之愛就會根植於共經人生風雨的過程中,而且愈久彌堅。
(三)促進親密關係
1、“如果感情中的雙方毫不考慮雙方,都只追求個人需求,那麼這段感情就會結束。”
幸福的情侶是不會計較自己付出幾許,收穫幾許的,但公平原則的確存在,特別是在那些持久的感情中更是如此。
2、“深厚的伴侶關係之間是親密無間的。”
扔掉我們的面具,真實地表露我們自己,恰是培植愛的方式。你的愛人一定是一個能讓你做自己的人。越是深切準確地瞭解彼此,就越能享受持久的愛情。
愛情的精髓不就是,雙方相互聯絡,相互傾訴,相互認同;但又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共同的愛好,為彼此的相同之處感到愉悅並且相互支援。
最後,我還想再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那是一下子發生的,就像上了發條一樣?”毛絨兔問,“還是一點一點慢慢發生的?”
“不是一下子發生的,”老皮馬說,“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長久的愛通常不會發生在那些輕易分手、稜角分明或需要小心呵護的人身上。
一般來說,當你變得真實的時候,你大部分的毛髮已經脫落,眼睛甚至都不在了,關節也鬆散了,衣衫襤褸。
但這都不重要,因為你一旦變得真實了,你就不會是醜陋的,除非那個人不懂你的愛。”
愛情其實本身就包括對差異和缺點的接納,愛情是在內心決定去愛一個人並對其做出長相廝守的承諾,愛情是可以經營的,它需要相愛的人共同培育。
期待和你一起看有趣的世界,見證自己的成長,瞭解不一樣的心理學。
-
9 # goodbye944
所謂的愛情就是相互喜歡,心理上的感受。兩顆心,心靈相惜。心心相印,相互產生好感,互相為對方考慮,他快樂你就會快樂,你快樂他也會高興。你們就像是一個人,不分彼此。
最穩定的愛情就是把愛情變為親情,你們親密無間,什麼話都可以說,彼此都瞭解對方的喜好,願意為對方付出。喜歡他的優點,能夠包容缺點。最穩定的感情就是相互依賴,你不可以沒有他,他也不可以沒有你。
回覆列表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愛情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親密、激情和承諾。激情是指情感上情緒上的高峰體驗,親密是兩個人關係的更進一步,彼此依賴彼此關心,而承諾是指這段關係的穩定期許或者是擔保。斯騰伯格還提出愛情的六種型別。
迷戀式的愛情:只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沒有想過未來,沒有想過結婚,只是一味地喜歡,充滿激情,卻缺乏成熟和穩重。可能就像初戀。
空洞式的愛情:只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這完全是為了結婚的愛情,只是為了找一個合適的物件結婚,沒有激情,也不想過分親密,生活平淡無味,愛情也是空洞的。
浪漫式的愛情:只有激情和親密,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只是追求情感過程,不在乎結果,不在乎天長地久,只爭朝夕。
同伴式愛情:只有親密和承諾,缺乏激情。兩個人是日久生情的,就像是好朋友一樣,彼此依賴彼此關心,但是並沒有高峰體驗,兩個人的感情細水長流,平靜沒有波瀾,乏味單調。
愚蠢式愛情:只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關係。沒有親密的激情往往只是生理上的衝動,而沒有親密的承諾不過是空頭支票而已。
完美的愛情:既有激情,又有親密,同時也會對這段感情做出承諾。只有具備這三種要素,我們的愛情才是穩定的長久的,才是理想的完美的愛情。戀愛雙方都會極力呵護這段感情,雙方努力地愛著彼此。愛需要勇氣,享受激情的同時,更要擁有親密,彼此照顧彼此關愛,給予對方更大的安慰,如果再給這份愛加上期限,也就是承諾,這份愛才能更加穩定持久。雙方都會為這份感情付出,都要承擔著責任,也就會更加珍惜,不會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