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
11
回覆列表
  • 1 # Kant孟

    都知道老子說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卻可曾想過是“知人”為重還是“自知”為重?孔子的回答是:“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個“貴”字就說明了知人為重。一個人若不自知,知人何用?《孫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即是這個道理。下面我們再談人究竟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也許有人說,認識自己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又錯!認識自己比認識別人難幾倍,甚至幾十倍!否則孔子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就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了。為了知道怎樣才能認識自己,餘翻遍了哲學大家的著作,其中最深奧的數康德和胡塞爾了。可是一比較還是佛經說的最清楚。當然我毫無貶低哲學抬高佛家的意思,更不必硬往“佛系”上拉。人要正確認識問題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觀,哲學上叫“認識論”。認識論即是認識的科學。

    佛經是怎麼告訴我們認識自己的呢?佛家有一部專門解答這個問題的秘笈,就是玄奘(唐僧)回到東土大唐後寫下的《八識規矩頌》。這部經論說,人都會感覺到自己的思想來源於思維意識,可是卻很難看到在這個思維意識後面有個“根”,叫“意根”,術語稱“末那識”。這個東西很壞,它把“我”極端化,誤導人以我為中心,把“自我意識”變為“唯我意識”。

    當然,人人都有“唯我”的一面,但社會上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標準就在於人的“唯我”程度如何。德國生命哲學家狄爾泰對此這樣界說:“一個人利他大於利己,就是好人;利己大於利他就是壞人;利己利他均衡,就是平常人”。孔子思想也是如此,利己大於利他就是“小人”,利他”大於利己就是君子了。餘以為所謂價值觀,就是做君子還是做小人的問題,但正確樹立自己的價值觀首要是如何正確認識自己。

  • 2 # 如來藏4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阿難你應當知道啊,如果啊你講這個虛空是你的見性的話,往下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既然虛空已經成為了你的見性了,那麼什麼是虛空?這是什麼意思呢?虛空在前面我們已經做過解釋,虛空也是一種有形有相,虛空是什麼相啊?是一種空相,虛空是有形有相。前面我們把虛空、斷滅空、以及真空,這三種空做過區別大家還能想起來吧?斷滅空是根本就沒有的,子虛烏有的,是斷滅空根本就不存在的,斷滅空也是通教層次的認為的這個空,什麼也沒有,這種叫斷滅空。虛空呢?它是以一種有形有相的,只不過它這種相,叫空相。虛空是我們的真心的這個真空所變現出來的,虛空是真空變現出來的,虛空啊就是真心變現出來的。虛空是屬於無情物,無情物它不可能有見性的能力,它不可能有這種見性,見性呢是一種覺知啊,見性其實是一種覺知,啊無情物不可能有覺知。大家注意這是方便法的引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認為虛空是你的見性的話,那麼虛空就不叫虛空了,對吧!這無情的虛空就不叫無情的虛空了,對吧!它有覺知了,有見精的能力了,那麼何者是空?那麼什麼才是虛空呢?啊這個原來的虛空到哪裡去了呢?這裡是引導阿難方面講的,其實虛空講成無情,無情當下是不是也是有情啊?虛空就是有情啊,但這裡是恆順眾生暫時性的先把虛空講成無情,來反駁阿難用的啊是將計就計的。大家要明白!【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如果你要是說啊,這個有形有相的物體是你的見性的話,「既已是見」既然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了你的見性了,「何者為物?」那麼什麼又是物呢?大家知道物是無情的吧!無情物它不可能有這個見性的能力,不可能有這個覺知,啊這些經文我打個比方,他說這個物體是他的見性,如果這個桌子上的茶杯啊,是你阿難見性的話,那麼茶杯是不是物體啊?是物體!那麼茶杯還是茶杯嗎?何者為物啊,什麼是茶杯啊?茶杯都是你的見性了,那什麼是茶杯呢?是這個意思。注意啊!這都是方便說,其實究竟義,茶杯這個無情物當下也是有情。啊茶杯當下就是我們的見性。但是這裡還不方便於阿難把真相講出來,我們大家心裡有個數! 【汝可微細披剝永珍。】 意思就是說:你阿難啊可以仔仔細細的,剖析世間的萬相,仔細地去剖析,仔細地去觀察分析,深入的去體悟!這裡就是把我們的見性,往離一切相上去引導,大家要明白這是階段性引導!再往下看【析出精明淨妙見元。】 你要從中啊分析出這個「精明淨妙見元」這個“精明”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見精、見性、見分、第七識”,啊是一個名相概念。這裡呢就是引導阿難和與會的大眾啊讓他們明白這個無相的「空」才是真正的我。也就是說離開一切的相是我。這裡方便把第七識已經講為真正的我,大家注意是方便引導方便講,啊這個第七識也就是這個見精是真正的我。也就是本來面目! 【指陳示我。】 也就是說你阿難把這個見精啊,請你給我指示出來給我看。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這句經文是:把阿難往離相才是真正的我上面去引導!也就是說啊這個見精啊,就是這個真心呢它一定必須是獨立於這一切有形有相、千差萬別的萬法之外 存在的,也就是獨立於千差萬別之相之外存在。「同彼諸物」就是說我們這個見精啊,就如同你能夠指出來,其他事物給我看一樣!這個見精是歷歷分明,不可以含含糊糊的,啊它獨立於千差萬別的之相之外存在。「分明無惑」就是啊它分的是清清楚楚的,啊他是他,我就是我,沒有任何懷疑。說這個見性必須是離相存在!再往下看【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這裡的「重閣」呀這種建築啊,也就是說,人如果從外面看這個建築呢,是兩層的這個建築,但是進入到建築裡面呢卻只有一層。是不是這種建築也是表不二法門吶?啊在表法。阿難說我現在處於這座講堂之中,遠遠地能夠望及恆河,「上觀日月」目光上及太陽,月亮可見,「舉手所指,縱目所觀」舉起手能夠指出來的,放眼望去我眼睛所能夠看到的,「指皆是物」啊都是物相,都是有形有相,再往下看「無是見者」我無法指出見性的所在,也就是說這些物相都不是我的見性。再往下看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世尊啊正如同您佛所說的一樣!這裡的「初學聲聞」就是指初果羅漢這樣的境界,「況我有漏初學聲聞」像我這樣的我只是一個初果羅漢,是個有漏聲聞,「乃至菩薩」甚至於菩薩的境界,這裡的菩薩大家注意一下,是指通教、別教這樣層次的菩薩,不是指圓教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啊像我這樣的初果羅漢以及菩薩們,也不能從這些萬物萬相的相狀中剖析找到見性,這裡的「精見」就是指見性、見精的意思,「離一切物別有自性」這個見性是離開了這一切的有形有相、千差萬別的實體相,而別有自性的,啊別有自性就是我們的這個心啊已經離開了這一切的相。獨立存在誰也指不出來。我前面已經跟大家講了,這裡呢把阿難及與會大眾往通教境界去引導,認為這個真心是離開一切的有形有相,啊離開一切有形有相,就是無形無相的存在嗎?就是往通教禪宗的這個境界去引導,這是階段性引導,也是講的方便法,也就是講的第二義諦法,不是第一義諦法,大家要明白!這段經文啊如果從第二義諦方便法,來引導、來講、來看是對的,說明佛已經成功了,已經成功地把阿難的境界已經引導到通教的境界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這句經文是對的,階段性是對的。這是在用通教啊別教境界來講的,這個真心離開了一切相,誰也指不出來,沒有處所沒有方位,大家要明白這是第二義諦的法來講的,是方便講。不是第一義諦法,不是究竟講!究竟講是圓教境界,圓教境界是講這個法界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我們的見性。啊你眼睛看到的一切的東西都是你的見性,沒有哪一樣不是!隨手拿起的鉛筆、茶杯、飲料等等都是你的見性,這是圓教層次。現在還沒有涉及到圓教層次,我們再往下看【佛言:“如是!如是!”】 這是佛對阿難現有境界的肯定,說阿難你說對了,這也表明佛已經成功的、階段性的,把阿難及與會大眾的境界引導到這裡。大家一定要區分好。《楞嚴經》難講就難講在這裡,它裡面的經文涉及到通教層次,涉及到別教層次,所以說引導到那個次第,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你就容易把這個《楞嚴經》講錯,所以《楞嚴經》非常的難講,大家要記好!我們再往下看經文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從這句經文開始,佛又對阿難及與會大眾進行了更深入的引導,我們來看吶!在這句之前面咱們剛剛是不是講到這個見精啊,已經引導到通教層次了,對吧!無形無相的存在也就是講離一切相,對吧!好大家記著啊!好,現在來看這句經文佛又要說什麼道理?「佛復告阿難」佛又對阿難說:「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如同你阿難所說的,這一切的有形有相的物體中啊沒有你的這個見精,

    「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你這個見精是離開了一切的物相,離開了這些千差萬別的形相,而別有自性,而獨立存在,對吧!好往下看「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那麼你的意思中,所指的就是說這一切有形有相的物體中,「無是見者」就是這其中沒有你的見精存在。啊一切的有形有相當中,沒有你的這個見精存在。再往下看 【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衹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今復告汝」的意思就是:那麼讓我們再來觀照一下,啊再來看一次,我現在就要讓你明白啊,是這個意思,「汝與如來坐衹陀林」你阿難與我坐在這個衹陀林中,「更觀林苑」啊又觀到這裡的樹林庭院,乃至見到太陽月亮等等,這些不同的千差萬別的物相,「必無見精」這一切的有形有相的這些物相當中沒有這個見精,「受汝所指」沒有這個見效能夠被你的手指所指出來,也就是說啊這一切的千變萬化的物相當中找不到這個見性的所在。再往下看【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汝又發明」這一句的意思就是~你阿難啊再用智慧深入地來觀照一下,「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這一切的有形有相的萬法萬物當中,你看到這些有形有相的景象當中,「何者非見」這一切的有形有相的東西當中有哪一樣東西,不是你所見到的,這裡有哪一樣東西不是你的見性。言外之意佛是什麼意思啊!你在這有形有相當中找不到你的見性存在,對吧!但是它在不在啊?它當下就在!這一切有形有相的物相當中,有沒有哪一個東西啊不是你所見到的,不是你的見性。是這個意思!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衹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阿難這時他已經比較聰明瞭,他這裡是不能肯定,阿難說道我的確能夠看到,這個祇陀林當中的一切的物相,啊這些千差萬別的物相,「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但是我確實不知道,我所見到的這一切的景象中何者非見,就是我不知道,這一切的物相當中哪一個不是我見不到的。就是啊不知道有哪一樣不是我見性。再往下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 「何以故?」就是為什麼呢?「若樹非見,云何見樹?」啊如果這個樹木不是我見到的話,如果這個樹木不是我的見性的話,「云何見樹?」那麼我又怎麼能見到這個樹木。再往下看 【若樹即見,復云何樹?】 阿難接著說啊如果說這個樹木啊就是我所見到的,這個樹木就是我的見性的話,「復云何樹?」那這個樹又怎麼能叫成樹木呢?又為何說它叫樹呢?對吧!它既然是我的見性了,啊它又怎麼能叫成樹呢?是這個意思。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同樣道理,如果呀乃至於這個虛空不是我所見到的話,啊如果這個虛空不是我的見性的話,「云何見空?」那麼我阿難怎麼能見到這個虛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阿難接著說:如果說這個虛空啊就是我的見性,“復云何空?”那又怎麼能叫它虛空呢?既然這虛空都是我的見性了,那又為何管它叫這個虛空呢?再往下看【我又思惟,是永珍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看看阿難說的這幾句話,是不是越來越有智慧了呀,啊非常有智慧了!他現在已經學乖了啊,「我又思惟」我又深入地去想、去觀照、去發現去分析啊,「是永珍中」在這一切的萬相之中,「微細發明」我去仔細的觀照、去思考辨析起來啊,「無非見者」啊我發現了,我認為啊這一切的萬相之中啊沒有哪一樣東西,沒有哪一樣物體啊不是我的見性,阿難非常肯定的說。再往下看【佛言:“如是!如是!”】 這是佛當面肯定阿難的知見!佛說正是這樣,啊你說對了!大家看一下這一段的經文,剛剛前面,佛剛把阿難及與會大眾引導到通教的這個見性啊,無形無相的存在這個境界上,也就是說見性離一切相,從這個前面的~(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從這句話開始到這裡我們現在講到的這裡~佛言:如是!如是!)看一下這段話,前面講“見性”離一切相對吧?這裡講什麼?這裡正好是不是講向反啊?這裡講我們的見性啊,即一切法!前面講:離一切相!這裡講:即一切法!也就是說~這個真理就是見性離一切相,同時又即一切法!啊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前面是不是把見性引導到無形無相的空裡面了,是吧!前面是即空,對吧!後面這段呢是不是講即有啊?即空既有,空有不二。大家仔細領悟仔細觀照。前面佛的引導啊,前面是講這個物體不是見,對吧!物不是見。就說我們這個見性已經離開了一切有形有相的物體,對吧!這叫物不是見。這一段呢正好相反,說的是物即是見,對吧!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都是你的見性!如果不是你的見性,你根本都見不到,對吧!大家這下開智慧了吧!知道佛的真實義了,知道了佛的良苦用心,佛的這個意圖。佛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上的引導!是一步一步來說明真理的!見性離一切相,同時又即一切法啊。怎麼叫離一切相?你說見性是茶杯吧?它不是。你說它是檯燈吧?它也不是。全部否定,對吧!前面佛就是這樣全部否定了,對吧!把見性給引導到無形無相當中去。後面呢後面到這段呢,佛又講即一切法了,對吧!所有的你看到的這些有形有相的,景物包括林苑房舍乃至日月種種的物相,都是你的見性!這法界沒有一樣東西不是你的見性。如果它不是你的見性啊,你就根本都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你自己的見性。是這個意思!到這句經文為止,到這個佛言:如是!如是!這句經文為止,佛又深入的把阿難及與會大眾,從剛剛的通教境界啊,認為這個見性是無形無相存在的這個通教禪宗的境界,已經引匯出來了,對吧!引導到即空即有的這個境界。也就是已經引導到什麼境界了呀大家想一想?已經引導到圓教境界了,即空即有就是圓教境界!我們接著往下看經文【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這裡的「非無學者」啊是包括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以至四個羅漢都包含在內,而且還包括沒有證果的人也包含在內,這句經文的“無學”大家要知道這裡是方便說,因為只有在圓教究竟成佛的境界上,那才是真正的無學!所以你看這裡的這個「非無學」啊,是指四果羅漢以下的修行人,包括沒有證果的修行人在內,啊都包含在內!這個範圍涉及得非常廣。因為所有的人啊即使你從來不相信佛法的人,在你遇到了圓教的這個大法,你當下能夠信解的時候都能一步登天成佛!所以是不管什麼樣根基的人,只要你肯往內心觀就是往回看了,你肯回頭的話,啊你跟這顆心那都沒有障礙,你跟你的本來面目中間沒有障礙,只存在的情況就是你願不願意往回看,啊你是還在向外攀緣那?還是你當下肯往回看!只要你往回看,啊就是一個根基!因為沒有人阻礙你不讓你往回看,對吧!只有你自己阻礙著自己,所以呢大家往回看的當下,都是一個根基。因此大家觀照一下說這個根基的深淺,其實呢都是方便說。實際上任何人都是大根基,而且大家是一個根基,啊只要往回看,大家起步都一樣!只要你肯放下我執,願意去信解圓教的這個法理,啊不管你是先來的還是後來的都能夠當下成就的!大家要耐心去聽,你就能夠信解。你得先明白啊,你明白了以後你才能相信啊,對吧!你能當下信解就可以當下成佛。往下看:「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這時與會大眾啊,都茫然不知所措,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啊?因為他們中間的這個境界也是千差萬別的,他們這個境界,由於過去啊曾經是藏教菩薩啊那種執相昧性呀,執著在行善積德事相的修持啊;那麼通教菩薩的境界呢?是執著空相,對吧!藏教菩薩是執著有相;通教菩薩執著空相,他認為空相就是什麼也沒有了,他不知道空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有相,啊空相本身就是有相;還有別教菩薩的境界,強調次第性從空出有,從有出空,他根本不知道空的當下就是有,有的當下就是空。所以佛這裡啊講這個即空即相講的這麼深,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把這些各個層次的修行人都嚇了一跳,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執著有相的藏教菩薩呢,一聽佛講這個是即空即有啊給他來了個措手不及,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恐慌、緊張,啊難道自己以前的修行都是有失誤的?啊他現在是惶然不知所從。那麼通教境界呢?以前在那裡就是悟這個空性,坐在那裡禪定,認為這就是修行了,這讓世間人都看不起啊,講這個空相,講無為,什麼事情也不做,在那一座認為這就是修行,這就成就了,是不是很無聊啊?大家看一下!通教禪宗執著空相;他聽到佛講這個即空即有,當下他也嚇一跳,當下呢也給他來了一個措手不及啊!啊以前就認為這個空性就是證道了,座在這兒什麼事不聞、不問、不想,入到這個空性裡啊像傻瓜一樣,座在賣呆,啊腿一盤,啊消極躲避,這就是修行這就是證道了。現在佛給點破了,啊指明即空即有了,所以他這時候也拿不定主意了。別教境界呢?別教境界與圓教境界啊就差在一個次第性上,別教是~非要有一個次第性,從空出有或者是從有出空,啊這是別教。圓教呢?是空的當下就是有,啊不用出不用從空出有,啊空的當下就是有。所以,別教講一切唯心造;圓教講一切唯心現。「造」和「現」一字之差,境界差得太遠太遠!這句經文對執著在各個境界的這些修行人,當下聽到佛開示即空即有這個道理,對各自過去所執著的都開始動搖,都開始懷疑自己修行啊是不是有失誤,啊原來自己的修行有失誤,啊都非常的恐慌,非常的茫然,非常的緊張,啊,這個氣氛一下就凝聚起來。過去的修行不是執著在空相;就是執著在有相;否則就是執著在從空出有、從有出空這個次第性上;根本就不知道是這麼圓融的空當下就是有,有當下就是空,是這麼圓融的一個道理!所以呢他們現在啊叫「茫然不知是義終始」就是他們的這個狀態已經是魂不守舍了,不知道怎麼回事了,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非常的驚慌,「一時惶悚」啊就是恐慌緊張,啊有些害怕了啊原來自己以前的修行啊都是不對的,他當然心裡沒有底會害怕的,以前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善就是執著於惡,都是在兩頭執著而不圓融。「失其所守」啊這就是他們已經拿不定主意了,不知如何是好。再往下看【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 這裡的「懾」是恐懼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時呢佛知道了在座的大眾啊這些弟子們六神無主,思緒紊亂啊,恐怖緊張的這種心情,這種心態,「心生憐愍」佛當下呀非常可憐這些眾生啊,在迷惑顛倒中,佛講了這麼長時間的法,開示到~即空即有,這麼深層的圓教境界,大家還是聽的很糊塗,所以呢佛為他們可憐。所以大家觀照一下,這個第一義諦法是不是很難講啊?非常難講!一個是呢它必須有次第性引導,不能一下子講出來第一義諦法,你一下子講出來啊,人家第一是不理解,第二是也不信受,啊就嚇跑了。所以你必須按次第講,你按次第講吧,比如說需要三步走,你前兩步是引導,大家可能就執著在你的前兩步當中了,他不會再跟著你走第三步,所以呢你怎麼講都是非常難講的;你直接講第三步,人家不理解,不信受嚇跑了。你一二三分次第講,啊人家跟你學了第一步第二步,然後不學了,不再跟你聽第三步了,就執著在這個第一步第二步當中。所以這個第一義諦法是非常難講的!佛也是四十九年講經,講了40多年啊最後的七年才肯講這個《法華經》這個第一義諦法。所以大家說是不是很難講啊?一個是很難講,第二個呢人家也很難相信。所以說如果你是一直被佛這樣一步一步引導來學這個了義的《楞嚴經》《法華經》那你就就對了!這叫一步跟到底啊,你一點虧都不吃,就怕有的修行人他自以為是,佛的三步引導,他執著於前兩步了,啊把第三步給扔了,第三步他卻不跟佛走下去。你說他冤不冤呢?啊非常的冤吶!這是在楞嚴法會現場上,佛當年剃度的這些弟子,在現場聽佛這麼長時間的開示,都聽得稀裡糊塗的,啊講到這個即空即有,這個圓教境界!大家都聽得稀裡糊塗的,心裡生出恐懼心,生出緊張茫然不知所措這種心態。我們現在如果與身邊的師兄啊與身邊的親戚朋友啊,家人啊來想講這個第一義諦法,那也是非常難的。需要你的耐心,必須你自己先收拾好了,否則你都講不清楚。這個圓教的大法呀!當年連舍利弗、目犍連這樣在佛身邊的首座弟子,他們聽了以後都非常的難懂啊!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有耐心的來學《楞嚴經》這個了義的法,我們而且還聽懂了,所以我們的這個理解能力不知道要比他們要大到哪裡去了,大家要有這個信心,大家還要知道一點啊,你現在能夠聽到《楞嚴經》是你以前的生生世世,已經積累了這種深厚的善根,你才能聽到這個了義法!怎麼這個法緣就這麼深厚呢?你能夠在這個時間在佛講的這個第五個五百年,你出生在中國,中國這個地方可是不好生的呀,大家看看現在養一個孩子有多麼困難啊,華人口眾多,但是這個地方有正法啊,你能生到中國來,國外有許多的國家福利待遇要比中國好啊,對吧!而且呢國外的生活環境有的時候也比中國好,人口也沒有中國多,工作可能也沒有中國辛苦,但是你都沒有去,啊你生到中國來了,你能有這個緣分遇到這個正法,而且呢你能聽到這個正法,而且你還能把這個正法聽懂了,你想一想?你是何等深厚的善根!啊這些機緣都湊到一起去了來成就你!大家要知道一點趕到這個時間來弘揚佛法的,全部都是菩薩,沒有阿羅漢境界的,我們要敢於肯定自己!這個是解脫之見,這個不是自以為是、妄自尊大!因為阿羅漢啊他不願意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弘揚佛法的,阿羅漢他們是發願到其他的國土,去弘揚佛法,到那些苦呢比我們這個世間要輕很多的其他國土去。敢於到這裡來的都是菩薩境界的!所以你聽法聽到了法喜啊,你應該悟到自己是誰?你知道了你自己是誰!不是說你隨意來說你是誰怎麼怎麼樣,是要讓你自己明白,你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是來承擔如來家業的。所以菩薩看你的發心啊!你有多大的能力,你就是多大的力量,不在於你能做多少事,關鍵看你的發心啊,就如同對道場的應供一樣,不在於你的供養是多少,只在於你這個發心正不正。所以菩薩啊是看你的發心,這個很關鍵!你所有的發心呢,天地鬼神包括那些附體,包括一些天神啊一些護法的神明,以及諸佛菩薩啊都會看到都會知道!所以我們要用好自己的心,所以印證自己,不靠別人就靠自己,靠自己來印證自己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來印證自己!第一點,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這段經文,你看當年楞嚴法會的現場這麼些弟子,他們的這個信受能力、理解程度啊有的時候還趕不上我們,我們一念就能夠相信,對吧!這是從第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還可以從第二個角度來印證自己,是什麼等級,啊佛曾講過明白瞭如來藏的道理當下是什麼什麼等級,對吧!我們可以對照自己,這是第二個角度。第三個角度呢,我們怎麼印證自己呢?我們還可以分兩個小步驟,來印證自己,一個步驟呢,就是這個人如果從小以來啊,你想一想?你是不是一個懂事的乖孩子呀?啊是不是從小就非常的孝順,非常懂事體貼理解大人啊?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大比例是大菩薩再來;第二個步驟呢?是在你明白瞭如來藏道理之後,你有沒有發起來願意為如來家業獻身的這顆心?你有沒有甘願為眾生獻身啊?來承擔這個如來家業,來挽救眾生啊,這顆願望的心吶!有沒有啊?如果你這顆心發起來了,即使你過去是個很壞的人,很大的強盜、很大的土匪、那都沒有關係,你現在已經是願身再來的菩薩了。所以說自己是可以來印證自己的。「安慰阿難及諸大眾」佛來安慰阿難及與會的大眾啊:

    【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大家來看一下佛是怎麼安慰與會大眾的。佛這時呢看到大眾的這種心態,心生憐憫,於是那出言來安慰大家,這裡的「無上法王」就是指佛啊,佛的十大名號之一不是有一個無上士嗎?大家要注意這個無上法王的這個「無上」不要錯誤地理解為啊相對的這種至高無上,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無上不是世間人理解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冠軍第一名,不是的。如果那樣理解的話就把佛理解成了英雄主義人物了,就是把佛與眾生對立起來了,是錯誤的。這裡的「無上」是指在佛的這個境界上,是沒有上、沒有下、沒有左、沒有右、沒有前、沒有後、沒有上下左右、沒有東南西北、沒有善惡是非、沒有生死,這才是我們的真正本來面目。這個無上是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的!就是表在這個佛的境界上的這種狀態,這叫無上!不是世間人理解的那種無上高高在上,啊我的趕快巴結呀,這是非常崇高的啊非常純真高尚的那種意思,不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無上是表平等的沒有分別心。世間人理解的那種無上,啊既然有個無上有個高高在上,那就再有下吧,對吧!肯定有再下的,他是相對比,有上就有下,這個‘上’呢是‘下’來襯托出來的這種無上,那是世間人理解的無上。大家明白了嗎?佛的境界的這種無上,是無上無下的,是平等的,上下是平等的,上下、左右、前後善惡、空有、生死,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可以顯現為善,可以顯現為惡,可以顯現為空,也可以顯現為有,根據我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它就可以怎麼樣隨緣變現,是這個意思,這叫無上。佛是無上法王,眾生也是無上法王,眾生也具備與佛一樣的無二的這種圓滿的智慧,只不過現在眾生是在迷中,他沒有向內觀啊,所以他現在沒有妙用,所以叫如來藏啊!他這個如來還(藏cáng)在裡面,自己和自己捉迷藏,他還沒有出藏zàng,一旦他向內觀了,就叫如來出藏zàng,如來出藏zàng了, 就成為如來!啊就成為佛!是這個意思。打個比方大家來理解下,比如說我們在牆上掏一個洞出來,啊你只要有這個洞的話,洞裡就有虛空對吧,大家可以觀想一下,那麼大家想一想?這個洞和虛空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呢?還是在牆上挖了以後,才出來的這個洞,才出來的這個虛空呢?大家想一下呀?這個洞啊和虛空啊,是本來就存在的!如果它本來不存在,你怎麼掏你怎麼挖也挖不出來這個洞,也不能出來這個洞裡的虛空的;要明白這個洞與這個虛空它本來就在牆上,只是呢在你沒有挖之前,這個洞和虛空它是以無形無相的形式存在的,這個無形無相它是性具功德,就是我們的性具功德;那麼呢它是藉助於你的這個動作,藉助於你挖的這個動作,藉助你這個挖的這個緣明白嗎?藉助這個緣分然後它顯現出來的,顯現出為有形有相的這個洞和這個洞裡的這個虛空。那麼你顯現出來的這個有形有相的洞和虛空呢,這叫事造功德。沒挖之前叫性具功德。就是說明我們這個性具功德啊,它在遇到合適的緣 以後顯現出這個事造功德,明白了吧!那麼以我們在牆上挖這個洞的這個例子,我們來形容我們眾生啊本來就是佛,因為我們本來是佛,所以我們現在在迷中,遇緣才能修成佛。如果我們本來不是佛你怎麼修也不能成佛,明白吧?就猶如一鍋沙子,你即使蒸上無量劫,這一鍋沙子呀它也不可能做成熟米飯出來,不可能!因此刻骨銘心的相信,自己本來就是佛啊,相信自己我這個東西啊我這個本來面目,我本來就是如來藏一心三藏,我就是一心三藏,明白這個道理你這就叫見道!不是透過你什麼修法,我待盤腿打坐啊,那個禪定個幾百年幾千年啊,然後我還得啊怎麼怎麼樣,透過什麼手法去修行,才能成佛;或者是我得做多少件好事啊行多少善我才能成佛;啊不是這樣的!也不是你需要跑多少個法會,走多少個道場,拜多少個懺,念多少聲佛號,燒多少炷香,磕多少個頭你才能成佛。不是!那些都是助緣,那些都是生滅法的東西。你用這種生滅法的對待法,你不能證道你的果地覺。果地覺是不生滅法,果地覺是絕待法!不是對待法。所以你對不上號,你對不上號的話,你不可能去證道的。明白吧?只能給你增加一些人天福報,給你種福田,你不可能去成佛。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你明白這個道理的當下,以後,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可以去唸佛呀、禪定啊、行善啊等等等等!你行無量的法門這時你都能成就。大家懂了吧!所以呢,不是不讓你去唸佛不讓你去禪定,不是!是讓你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所以你先相信自己本來就是如來藏一心三藏,你就是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是佛,你為什麼是佛呀?你為什麼是一心三藏啊?你得把這個東西先了解了,什麼是一心三藏,你待刻骨銘心的相信,你得先知道呀一心三藏是什麼東西啊?你連一心三藏都不知道,你怎麼去相信呢?是不是啊?你沒有第一步,你怎麼有第二步啊?所以你要先把心定下來,先要去聽《楞嚴經》《法華經》,因為這兩部經主要就是講一心三藏,對吧!你先把一心三藏搞明白了,原來是這個道理啊!你深信不疑自己是佛,這時你見道,你現在就當下已經證到分真佛的果位;也就是說你現在已經是菩薩,這個時候呢你再帶果行因,這叫悟後起修。你怎麼修,你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成就,這個時候才體現萬法平等。所以說見道至關重要!見道一定是修行的第一步,否則的話你就是盲修瞎煉!你連你的真心本來面目是怎麼樣式的存在,你都不知道,是還修啥呀?那都是無聊啊,浪費自己的時間,浪費別人的時間!

    回過頭我們再看經文,佛在這裡啊,講自己是「無上法王」,佛這樣說這是為了恆順眾生,提示眾生,佛已經是究竟圓滿佛,所說的話是真實語,佛在這裡把自己講的高高的,是為了恆順眾生,目的是為了引導眾生,讓眾生相信佛所講的話是真實語!是完全依照親身證得的真理如實而說的,講的高啊是要讓眾生相信自己說的話是真實;佛把自己講的很低的時候,也是做出樣子給眾生看,給眾生做出榜樣。所以呢把自己講得高,或把自己講的很低,只要是為了勸導眾生,是利益眾生的你就是功德無量。就是來看你的這個用心啊!一切的眾生,我們在過去世無量的生生世世裡啊誰都做過天王,做過將軍;誰也都做過畜生啊,做過鬼呀;下過地獄啊。佛這樣說是為了讓大家呀生起信心,也是穩定道場的這個氣氛。佛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跟大家在這兒探討,誰有那麼多時間在這裡和大家在這裡磨牙呀,既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別人的時間與精力。真正已經明理的人啊他不會在這跟你開玩笑,不會在這跟你謙虛的,尤其是講到真實義的法,他不跟你在這拍桌子啊才怪呢。只有摸不到底的人,才是講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呀怎麼怎麼樣。當然初登臺來講經的弟子這個不算,這是不一樣的。啊有的人啊已經講經,二三十年了很長時間了,啊人家講他是大法師啊,怎麼樣怎麼樣;而他自己呢介紹自己啊總是說我不是什麼大法師啊,那個我是來饒益大眾啊怎麼樣,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啊。他這樣一說呀叫人家不能生起信心啊,因為他講的不硬啊知道嗎?因為他的這個講話讓人覺得心裡沒有底,因為他自己心裡就沒底,所以呢別人聽他的講話心裡自然也沒有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大法師啊?大法師不是指你的這個地位多高,你的名有多響,啊你的道場有多大,不是!而是指你講的是了義大法的人,就是大法師!不分男女老幼,也不論你的地位與名望,你的貧賤富貴,家裡有沒有錢,這些都不看;只看你講的這個法,是不是第一義諦的法!你講的是第一義諦法,你就是大法師。「真實語」這就是佛告訴與會大眾,你們不可以有任何的懷疑與動搖,我講的這個是真實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你們不可以有半點的懷疑。你看上印下廣法師他不管走到哪裡,都講誰要是聽了我的法,如果你不成佛我就下地獄,就這麼簡單!要相信師父再傻,也不會連因果都不相信。這個「如所如說」是指如佛所證的,因此呢如佛所說,因為這個房融宰相呀在整理《楞嚴經》文字的時候啊,在這個文字上做推敲,啊就喜歡把這個文字寫出四個字的,所以這裡他寫成如所如說,「不誑不妄」誑是指欺騙性。妄呢?是指虛假信。啊這裡是說佛是過來人,已經證得了究竟圓滿佛的果位,所以呢佛講的話沒有欺騙性也不是假話。佛是王子的身份,他放棄了國王這種法定至高無上的位置,他都不去做,他沒有必要來哄你來欺騙你。世間的人打妄語,有的是為了獲取名聞利養這些東西。而佛呢是省下了世間人認為得極其珍貴的啊國王的這種地位,放棄了自己的名聞利養出家修道;佛沒有什麼理由打妄語來欺誑眾生。再往下看「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這裡這個「末伽梨」啊是印度當時的一個外道宗派,這種外道啊有四種不死的矯亂論議,啊這是四種不死的說法呀都是錯誤理論,這種外道啊執著的認為,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你能夠不隨便的信口開河的來回答別人的問題,你死後啊就能昇天,升到不死天,這種外道認為呀有一種天叫不死天,就是長生不死的那種國土。怎麼才能去到這個天呢?就是你在這一生中啊不可隨便的回答別人的問題,你死後就能升到這個不死天。比如說人家問這個外道啊,比如說問:這個東西你說是永恆的呢?還是不是永恆有變化的呢?這個外道他就會回答這個東西呢可能是永恆的,也可能是變化的,因為他講一生中不能隨便的回答別人的問話,好像呢他只是叫人家不要胡亂,對吧!他自己呢這種回答呢正是胡亂回答,那有這樣的回答呀,這樣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嗎!再比如說,如果你問這種外道,啊這是生是滅啊?他們就會回答也生也滅。他們的回答呀總是讓人覺得模稜兩可,這種回答呢有點像佛法,但是實質他們根本不懂得這個萬法的真實面目。他們只是歪打正著不知佛法的真實義。大家看一下佛剛才是不是已經講了我們的這個見精,即空即有啊,對吧!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對吧!即空既有是什麼意思啊?也是空也是有,這吧!空的當下就是有,這是不是有點像這個外道的理論啊?有點像。所以佛生怕阿難把佛的剛才的開示,即空即有的這個開示,與末伽梨這種外道的理論混淆在一起,佛是為了防止,所以呢來點明自己所講的這個道理與這個外道的四種矯亂,可不是一樣的!大家懂了嗎?這個末伽梨外道宗派呀,所說的這四種不死的矯亂論議。是哪四種呢?第一個是講一變一恆,是講萬法既是變化的也是恆長的。第二個呢講一垢一淨,講萬發既是汙垢的也是乾淨的。第三個呢講一生一滅,講萬法既是生的也是滅的。第四個呢講一增一減,講萬法既是增的也是減的。為了死後升到這個不死天,所以呢做出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他們不是真正明白一心三藏的法理之上這樣就回答了,大家明白了吧!一定要區分開!繼續往下看 【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諦」是認真的意思。思維呢?是深入的觀照領悟。「無」是不要的意思。「忝」是辜負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們要仔細認真的去思維深入地觀照啊,不要自己搞得稀裡糊塗的不要辜負了佛對你們的慈悲,佛對你們的這種哀思!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個時候呢文殊菩薩站著出來,他來個別開生面,來插話,文殊菩薩是為了改換一下法會的氣氛,文殊菩薩是老古佛示現為等覺菩薩相的,文殊菩薩他本來是七佛之師三世佛母,他專門是協助佛做配合的助手,來教化眾生的,在這個楞嚴法會中他是與佛演雙簧,他見到這個大眾啊對佛的開示還不是很理解,所以呢他出來改換一下法會的氣氛。在佛法中呢文殊菩薩是表根本智慧的!我們知道啊佛的弟子舍利弗被稱為智慧第一,舍利弗表的是方便智慧;文殊菩薩呢表的是根本智慧。啊還是有區別的。「法王子」在狹義上你可以理解為,只有等覺菩薩才可以稱為法王子。在廣義上哪可以理解為,一切的眾生皆是法王子,皆是佛。這句經文是講:這時呢文殊師利菩薩啊哀愍四眾弟子,看見大家很迷惑呀,於是呢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的對佛說:【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這裡的「發明」是指開示演講的意思。文殊菩薩這時呢對佛說,啊實際上文殊菩薩呀他不需要對佛去講,他是哪為了配合這個法會的氣氛,協助佛來教化眾生,讓大家明白佛的開示,所以他對佛說呀表面上是對佛講,其實呢是講給下面的與會大眾的這些四眾弟子聽的,他是來配合佛來演雙簧的,這裡的「二種精見色空」“二種”是指哪二種啊?就是指“精見”與“色空”。「精見」就是我們所講的見性、見精、見分,它有好多名字啊觀照為第七識;這是從狹義的理解!這個“精見”究竟義啊你可以理解為“心”啊,就是我們的這個“真心”啊。後面這個「色空」呢?這個“色空”啊狹義上可以理解為“相分”;究竟義上可以理解為“色法”;色法就是有形有相的這些物相叫色法。大家要注意:這裡的“色空”與《心經》裡面講的這個「色空」的“空”啊是不一樣的,《心經》裡的「色空」的這個“空”啊是指「真空」;真空當下能夠現「妙有」。這裡的這個“色空”啊你可以觀照為“虛空”,虛空啊本身就是有相的,虛空就是色法的一種。所以這個“精見”是指“心”。“色空”呢是指“色法”。「精見」就是表見分、見性,“見分”是相見的見,分呢是分離的分。後面這個“色空”呢是表相分。相是照相的相,分呢是分離的這個分。「是非是義」在這裡佛已經把阿難及與會大眾,引導到了這個第七識,方便講為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就是把第七識講為我們的心啊,講為我們的真心。這是階段性的引導。這裡的「是非是義」是指大家還不明白~這個“心法”與這個“色法”之間的是什麼關係?大家還沒有搞明白:你說這個第七識這個見性啊,你說它是我們的真心吧,它還不能顯出相來,還不能示出來,對吧!它不能拿出來給人看,啊離一切的相;那你說啊它離一切的相吧!它也存在,啊刻骨銘心它就存在,而且呢你眼前所看到的這些千變萬化的物相,沒有一樣不是它,所以了它當下又是即一切法!啊那麼這個問題到底是怎麼個解法呢?大家還是稀裡糊塗的。這句話的意思啊就是~文殊菩薩對佛說呀:世尊!法會的這些大眾這些四眾弟子啊!還沒有聽懂如來您所講的「精見」與「色空」的道理,也就是我們的這個「心法」與這個「色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啊大家還沒有弄明白?【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這時候文殊菩薩繼續對佛說,也是說給阿難及與會大眾聽的,「前緣」就是剛剛以上所講的這些山河大地啊,樹木花草啊,虛空啊,乃至日月,恆河等等這些萬法萬相,也包括種種的「能緣」與「所緣」啊,就是包括一切的有情、無情、能緣、所緣、色空等相,這一切的萬法包含在內。這裡大家需要注意一下,這個「心法」與「色法」呀其實啊階段性引導的這個時候啊,把它分開講為「心法」與「色法」對吧!心是心,物相是物相,分開來講。其實在究竟義上說,如果你明白瞭如來藏一心三藏道理之後啊,你就明白了。其實這個色相啊是不是都是真心那! 就是我們的真心啊!這個法界就是一個真心啊!你明理以後啊,這些無情物、泥巴瓦塊、風雲雨霧啊,這些「色法」當下就是「心法」呀!只有一顆心啊,哪裡有什麼色法啊?沒有色法。法界當中任何一個物體當下就是我們的真心。但是在現階段佛引導到這兒,啊為了讓大家聽懂,所以呢他現在分出一個「色法」與這個「心法」這兩方面來講,好讓大家明白,大家要知道啊這個「色法」當下就是我們的「心法」啊!這是第一義諦法:【色法當下就是心法】法界就一個心。但是現在是階段性引導,所以呢他現在分開講,把心講成心,把色法講成色法。這一點大家要記好!這裡這個「前緣」就是包含上面所講的這些物相啊,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這些講經的房舍、庭院都包括在內,有情無情啊這些能緣、所緣等等的這一切萬法萬相,「色空等象」這一切的萬法都包括!往下看「若是見者,應有所指」就是說剛才所講的這些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經舍樓臺啊等等。如果是我們「見精」的話,啊就是我們的「第七識」呀,也就是在講我們「真心」的話;這是階段性引導,現在是暫時的把第七識講為我們的真心。「應有所指」啊那就應該能夠看見,能夠指出來,讓大家都能看到;在這裡呢,文殊菩薩已經找到了與會大眾的問題出現在哪裡。這些與會大眾啊,現在還在執著著這個有形有相,他們現在還認為呀這個真心吶,就是這個見精啊,應該呀是有形有相的,能讓大家見到的。再往下看【若非見者,應無所矚。】 那麼如果這一切的物相啊,上面所提到的樹木花草、房屋經舍這些東西,啊不是我們的「見精」的話,不是我們的「第七識」的話,不是我們的這個真心的話,啊可以這樣理解!往下看「應無所矚」那麼呢就應該是什麼樣呢?那麼就應該是~誰也見不到誰。這裡呢是文殊菩薩呀幫助與會大眾啊,歸納總結出來了兩點疑惑,這兩點疑惑啊歸納出來以後啊,以便於更好的為下面展開討論!再往下看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如今啊四眾弟子啊!他們現在呀還不知道佛您說的這個話呀用心在哪裡啊?就是還不知道佛 您的這個開示啊,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故有驚怖」啊這一句是非常關鍵的,就是在說~因此這些與會大眾啊才會感到驚懼恐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疇昔」是過去的意思。「鮮」呢?是不足的意思,少的意思。看這句經文,這句話呀是文殊菩薩來穩定道場的人心起這個作用。也就是說別看你們現在啊這些與會的四眾弟子啊,現在心裡啊沒有底在懷疑在恐懼,但是呢這個不是說你們已經退步了,不是!也不是說你們現在不如過去了,也不是!而是啊這正表明你們處在黎明前的黑暗!在這個當下呢你們容易開大智慧,容易開悟!以前你們對自己的修行啊都是胸有成竹的啊雄赳赳,氣昂昂,啊,認為自己修行的非常好。現在聽了佛的這一番開示啊,心裡明白了自己所證得的這個乃至於阿羅漢的境界啊,也是不究竟的,變成了假的了;阿羅漢的這些境界也變成佛門內部外道了。你們現在呀也不要害怕啊,這就表明你們要更上一層樓了;這些與會大眾中啊,已證到四果羅漢的非常的多呀。這句經文意思就是說啊,這不是過去啊你們證到的四果羅漢的這個善根淺顯、輕浮,不是你們所證不足啊的意思,不是!文殊菩薩在這裡啊是安定人心啊安慰大家!先把大家的心情先穩下來,然後呢再與佛配合進到更深入地講解中。否則的話大家心不定啊,都非常害怕就不能更好地聽佛的開示。其實阿羅漢的修證就是有漏的,啊他證的不是究竟菩提;阿羅漢即使有天眼啊也等於是個肉眼,啊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他比不上受持《楞嚴經》受持《法華經》的這些圓教大乘菩薩。你不要看這些圓教的菩薩啊他是肉眼,他也沒有天眼,但是呢他的這個肉眼就是佛眼,他當下沒有看到無量的大千世界;他心裡刻骨銘心深信不疑萬法就是自己!他看不到無量的法界,但是呢卻跟看到了一樣,深信不疑啊!這個呢就叫比量功德呀!要比阿羅漢所證到的這種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這句經文“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是文殊菩薩來安慰與會的四眾弟子,啊你們的這種懷疑的心,驚懼的心啊,並不是代表啊你們還像從前那樣善根淺薄,才有的這種心態。而是現在啊佛要對你們開示第一義諦法了,開示了義的佛法了!從究竟義上,讓你們明白佛法的真實義,要讓大家更上一層樓了。啊是這個意思!【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這句經文呢等於文殊菩薩一邊安慰大家,一邊啊替大家來向佛請法,其實呢文殊菩薩不去請法,佛也知道!在這裡呢文殊菩薩無非是緩和一下法會的氣氛;使大家放鬆一下心情,讓大家呢能夠定下心啊,堅定自己的信心,來繼續聽佛的開示!「發明」就是開示的意思;希望佛呀您能夠大發慈悲心來開示我們!「此諸物象」這些物相,也就是指所見啊,也就是色法;「與此見精」見精就是見分,也叫見性,也叫第七識,啊在這裡暫時講為我們的真心;這個見精也叫心法。這裡的見精啊也可以理解為能見!能夠的能,見就是見到的見。見精是能見,前面這個物相是所見。物相就是色法,見精就是心法。請佛為我們開示啊!「諸物象」與我們的這個「見性」是怎麼存在的?之間是什麼關係?「於其中間無是非是」就是請佛呀開示啊為什麼任何一個物體啊,你不能講這個物體啊它是見性,也不能講這個物體它不是我們的見性,請佛把這個道理啊給我們講明白!繼續往下看經文【佛告文殊及渚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這裡的「十方」啊,既然有十方就必有三世,有三世必有十方,「十方如來」是指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這一切的已經成就的諸如來,包括這些老古佛在內,這些現在已經示現的佛,還有未來佛。這裡的「大菩薩」是指圓教的大菩薩,不是指別教菩薩、也不是指藏教、通教的菩薩,不是!這裡的大菩薩是專指明心見性的菩薩,是指圓教境界。「自住」是指這些如來及菩薩已經住於一心三藏大法之中!「三摩地」就是指如來大定,即首楞嚴大定!也叫“法華三昧”。「見與見緣」第一個“見”是指能見的這個“見性”,就是我們剛剛所講的這個見精啊,它的名字有很多叫見分、見性、叫第七識,也叫能緣(能力的能,緣分的緣)。見緣的這個見啊,是指五種俱生意識,大家還能回想起來什麼是五種俱生意識嗎?我再給大家複習一下,比如說我們的前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叫能緣,五根去攀緣五塵,五塵是色聲香味觸,這五塵也叫所緣;五根攀緣五塵就形成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眼睛對色塵產生了眼識,耳朵對聲塵產生了耳識,鼻子對香塵產生了鼻識,舌頭對味塵產生了舌識,身體對觸塵所產生了身識。這五識的名字也有很多,大家記下這五識也叫五種俱生意識,俱就是一個單人旁,一個工具的具,俱生意識。這五識也叫所緣緣,也叫增上緣,啊它很多名字也叫直覺;也就是五根對五塵所產生的第一念,啊叫直覺。為什麼叫俱生意識呢?就是說它的產生必須有五根對五塵,缺一樣都不能產生,這個五根也叫能緣,啊這個能緣去攀緣這個五塵啊攀緣這個所緣,五塵不就是所緣嗎?攀緣所緣從而呢產生了五種俱生意識,也叫所緣緣。啊這給大家再複習一遍,這裡的「見緣」的緣,就是我們外面的六塵境界,就是外塵境界啊,也叫相分,這個相分你可以觀照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加上六識,叫十八界。後面的這個「並所想相」這裡的「想」是指第六種意識心,這個第六種意識心也屬於相分。後面再看「想相」的這個‘相’,這個‘相’是指六根,總數為肉身;因為這個肉身就包含了六根。這個六根啊也是“相分”,大家要記住這個「見緣」的這個‘緣’是指十八界,十八界即相分!後面的這個「想相」‘想’是指六種意識心啊,‘相’呢?是指六根,六種意識心和這個六根都屬於“相分”。回頭看這句經文,佛告訴文殊菩薩及與會的大眾:十方的如來啊,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及諸大菩薩,皆住於這個三摩地首楞嚴大定中,也就是這個一心三藏大法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這裡就包括了能緣、所緣、所緣緣、六根、六塵、六種意識心啊,全部包含在內,沒有漏掉一樣,啊包括了這十法界的萬法都有了,全在裡面!我們的這一念心就能夠把這些東西全部的包含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心能夠觀照到這麼多的東西。「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大家注意了這句話呢,是把與會大眾往這個通教禪宗境界來引導。「虛空華」是指不真實的,就好比虛空中的華一樣啊並不真實,是當體即空的,這是把大眾往這個通教境界啊無形無相的存在,往這上面做引導。「本無所有」就是為了說明:上述的這些能緣、所緣、所緣緣、六根、六塵、六種意識心啊包括了十法界的萬法都包含在內了,哪有一個是真實的啊?都如同虛空中的華呀,不真實,本來就是當體即空的。啊你看一下他這是不是往通教的無形無相上去引導啊?當下就是!所以這個《楞嚴經》是非常難講的,如果我現在講到這裡就停止了,不再往下講的話,那麼我現在講的這個法就是邪法。啊因為後面《楞嚴經》才講到一真一切真,我現在把大家引導到這裡,引導到這個通教禪宗境界,屬於中途的引導,講到這兒呢其實講的就是邪法。我必須要把大家引導到圓教的境界,才是圓滿的;把《楞嚴經》的真實義講出來。所以呢講解《楞嚴經》的法師啊有許多呀,講的前後啊前言不搭後語,到後面他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了,他都解釋不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把一心三藏的道理弄明白。再往下看【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這句話講到關鍵處了,這句話呢已經轉到圓教大法上去了,這句經文就是講:我的這個見性乃至這些種種的森羅永珍、千變萬化,乃至於我的妄想心、意識心也好,所對的這個六塵、十二處、十八界也好,「元是菩提」“元”就是元老的意思,根本的意思。本來就是菩提妙淨明體。啊眾生本來就是佛,你現在這個人當下就是真心本來面目。你現在已經變成你這個人,那你還要到處去找你的本來面目嗎?不需要到處去找,你現在的心只用在第六意識上啊向外看;如果你心能定下來,啊向內看,你就已經回到了第七識,回到你的本來面目上去了。在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你看這句話「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這是我們剛剛講過的這句經文,在前面佛做引導的時候,一直是把大家的這個「見性」啊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這樣做的引導,對吧!可是呢在這句經文就轉折了,把這個「見性」把我們的第七識也說為虛妄的,猶如虛空之華,看到了沒有?所以十番顯見中第八番顯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是佛在引導大眾從不了義,向了義之說過度。再往下看【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前面講這個「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對吧!講我們的這個見性,啊乃至我們的六種意識心啊乃至於森羅永珍,六塵、十二處、十八界都在內,都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本來就是我們的妙淨明體,講到這兒對吧!「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既然都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你怎麼還在這裡分出哪個是你,哪個不是你,非要把這個能見到的說成你的真心;見不到的,認為不是你的真心;啊何來這個‘是’與‘非’呢?不管能不能見到,啊這個「心法」與「色法」當下都是你的真心本來面目,你怎麼還在分別啊?這個是你,那個不是你的呢?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大家還要注意一點啊,正因為這個《楞嚴經》啊,有的人他不明白一心三藏的法理,所以他覺得非常難講,他也看不懂前言不搭後語,因此呢他把《楞嚴經》講為天書,在這裡大家要明白啊如果《楞嚴經》是天書的話,那我們就是天人!有的人可能會問我們怎麼會是天人呢?你觀照一下你現在在地球上,對吧!地球是不是在太空中執行啊?是在天上吧?也在天上!這個天地之分啊是為了恆順地球人的這種觀念,恆順地球人的說法,才說的這個天地,其實我們就是天人,你看天上的人飛得快啊,天上的人反過來看你飛得也很快,因為同時在天上,啊就像坐船一樣,你坐在船上的時候,覺得這個船沒有動,覺得岸在動,那如果你在岸上呢?你換一個角度呢?是不是覺得船在動,而岸是不動的,對吧!所以呢在岸上看是船動,在船上看呢?是岸動。所以我們看天人,天人飛得非常快,天人看我們我們也飛得非常快;你現在在喝水,天人現在看見你在喝水,啊他看見的這個水不是水,他看見的這個水是石頭,他覺得你在喝石頭,覺得你這個人神通非常大呀,啊都能把這個石頭喝下去,覺得你這個人真厲害啊;我們認為天人有神通,天人呢卻認為我們有神通;我們與天人吶就是相互摸不到底啊,誰也摸不透誰。【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這是佛呢表面上是來問文殊啊其實那是佛與文殊菩薩兩個人在演雙簧,是故意講給與會大眾聽的,並不是他們倆之間不懂在相互問來問去,不是!這是佛對文殊菩薩發問?文殊啊我現在來問你:文殊菩薩,有沒有這樣一種文殊啊,他又是文殊但是來講的呢他又不是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 這是文殊菩薩回答佛。這句「無是文殊,何以故?」啊這句話如果呀改為‘我是文殊,無真文殊’啊那就更好一些;因為這個文殊啊當下就是非真非假,即真即假;沒有真假之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所以這裡顯的語法不通。《楞嚴經》在語言技巧表達方面許多地方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是真文殊的話,也沒有這個所謂的真文殊,啊因為真和假是一個東西!【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如果在我的旁邊啊還有一個文殊的話,那就成了有兩個文殊了。「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但是我現在呢你也不能講我不是真文殊,如果我不是真文殊的話,我站在這裡,那你也看不見,那你說我是誰呀?這句經文的是來幫助我們體悟這個真妄一體,真當下就是妄,妄當下就是真,就是一個本體、一顆心。你可以觀照這個拳頭變手掌:如果拳頭變現為手掌,拳頭不見了,現了這個手掌相,你能看見手掌;但是,如果沒有拳頭的話,你這個手掌也不能存在,也不能顯現;拳頭顯現為手掌,看不見拳頭但是它也存在,啊它雖然拿不出來,但是那並不代表它沒有。比如說拳頭變現成了手掌,你不能講我還有一個真手掌,如果你講我還有一個真手掌,那這個真手掌就是指這個拳頭,否則話你真手掌啊你拿出來給我看一下?如果你不認為真手掌就是拳頭的話,啊那既然你說有一個真手掌的話,那肯定也有一個假手掌,那就成了兩個手掌。但是你也不能講我無真手掌,因為這個真手掌就是拳頭,對吧!如果沒有這個拳頭的話,你的這個手掌也不能顯出了。這幾句經文非常的難懂,要靠我們用智慧來觀照。在講到真文殊、假文殊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用拳頭變現為手掌這個例子來打比方,比較容易懂。「於中實無是非二相」這裡就是在講真妄一體,在究竟義上啊沒有這個見分與相分的區別,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區別,沒有能緣與所緣的區別;這些見分啊、相分啊、能見啊、所見啊、能緣啊、所緣啊,都是隨著眾生的無明所現出來的。其實我們的這個本體啊在哪裡都存在!你看見 看不見它都存在!既然都是一顆真心所顯現的,所以你分辨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啊,哪個是見分、哪個是相分,都沒有什麼意義了。啊就如同我們的拳頭變現為手掌,你還到處去找什麼拳頭啊?手掌當下是不是就是拳頭啊?我們的這個本來面目啊真當下就是假,‘是’當下就是‘非’!根本就沒有 是 非 這兩種情況,沒有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 此見的這個「見」就是指 見分、見性這個能見的能~指第七識也叫見精。「此見妙明」就是說我們的這個第七識啊是無形無相來存在著,啊這是往通教境界上來引導,「妙明」呢?就是指無形無相的這種狀態。後面的這個「諸空塵」是指所見的一切的塵相,就是指所見,也叫妙有。前面的這個“妙明”呢就是能見。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佛說呀:這個見性啊與這一切的物相,也是如同上面同樣道理!這個“妙明”呢?就表心表真心,後面這個“諸空塵”就是作為相;「亦復如是」呢?這是指同樣的道理,無形無相的妙明心當下就是你所見的這一切的塵相;也就是說「心法」和「色法」當下同為一體,是一個東西!啊就是指能見與所見本是一體,是一個心在這兒來回的自在變現而已!“妙明”這裡可以理解為「真空」,啊後面這個“諸空塵”可以理解為「妙有」,「真空」可以現出「妙有」,真空當下就是妙有,這叫即空即有,是這個意思。【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啊這裡的範圍就是包括萬法了,見分啊、相分啊、性、相通通包括在內,我們的這個見性與一切的萬法一切的物相本都是同一個妙明的無上的淨圓真心。這是講的第一義諦法!啊從根本上來說的。這裡的「無上」是指無上下、無內外、無大小、無黑白、無善惡、無空有、無是非,啊否則的話不能叫做【無上】。這個無上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的解釋過了,我們在這裡就不做詳細的解釋。「淨圓真心」淨圓真心還是在重複地講這個無上菩提,「淨」是指千塵不染啊清一色,這個法界除了我沒有別人,啊一切的眾生、一切的萬法萬相,都是當人當下的一個念,啊,都是我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別人,這叫淨;也就是沒有這個分別心。「圓」啊是指圓融 圓滿 圓通,時時事事處處啊都是為一個本體,這才叫圓。你明白了這個圓的道理,當下你就是圓,當下就是頓,啊非常圓頓,直超實地!後面這個「真心」可以觀照為~這個真心與這個萬法萬相共為一個念。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這裡的「妄」不是世間法的那個妄,世間法的這個妄啊?是虛妄的意思,是假的意思。而這裡的這個「妄」是什麼意思啊?這裡的妄是帶有因緣藉助、依靠之意。這句經文的意思~我們最初的這個淨圓真心,是由於當初的一念不覺,啊一念妄動,致使呢由真起妄,才產生了這些萬相雜塵的景象,以及那能見能聞的這些意識心、妄想心等等。這個妄是如何從真而起的妄呢?這在《楞嚴經》的第四卷有詳細的解釋,所以這句「妄為色空及與聞見。」要講的話,啊需要講幾個小時的,我們在這裡先簡單地講,後面的第四卷會詳細講。大家要明白我們的這個真心本來面目啊,是隨著啊一念無明這第一念的生相無明的出現,一念的妄動,你就有了動了,啊,有了動的這個因緣合和,才有的這個妄;因此這個妄呢?是帶有因緣藉助依靠之意,這些世界的萬法萬物,都是因為有這個因緣合和啊才隨緣顯現出來的,才顯現為這個色空,這裡的「色」觀照為世間的萬法;這裡的「空」呢?可以觀照為虛空。色空就已經說盡了萬法萬相了。後面的這個「聞見」呢?是指啊你所起的種種的分別妄想的這種意識心。【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注意:這裡的第二月是指眼睛眨出來的這個月亮。)佛繼續說呀:「誰為是月?又誰非月?」你看到的這第二個月亮,你怎麼講它是月亮?又怎麼講它不是月亮呢?也就是告訴你啊,你不必要去分出這個是真月亮,那個是假月亮,是眨出來的,啊不要這樣講。為什麼不要這樣講啊?啊不管這個月亮是真月亮、還是眼睛眨出來的這個第二個月亮,是不是都是你的真心的顯現了啊?都是你的真心吶!啊所以你沒有必要分出來是這個意思。再往下看 【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佛繼續對文殊菩薩說:你只知道啊看見天上的那個月亮是真月亮,那麼其它的月亮呢?你也無所謂去執著,啊其它的月亮是假月。這裡啊大家可以觀想一下,不僅包括我們眼睛眨出來的那個第二個月亮,啊乃至於月亮投在水中的這個月影也包括在內,你不要去分辨啊這個是假的,那個天上的是真的,這些那都是沒有意義的爭知。不管是天上的真月亮,水中的月影或者是你眼睛眨出來的第二月,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變現出來的,都是我們的心啊隨緣變出來的。說到究竟處就是我們眾生的同分妄見現出來的!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月亮啊、這個太陽啊,在水裡是沒有影子的,那麼現在我們誰也看不到水中的這個太陽的影子、以及月亮的影子。這個法非常的妙啊你仔細觀照,你想通了以後啊你會高興得不得了!啊我們這個心法非常妙!其實都是隨著我們眾生的心怎麼去想,我們的這個心就怎麼樣去變現。我們可以再來觀照,比如說這個太陽在水裡現在有影子,對吧!如果有兩個人啊一個向東走,一個向西走,向東走的這個人太陽在水裡的影子,會跟著他向東走。向西走的這個人呢,太陽在水裡的影子也會跟著他向西走,如此一來太陽的一個影子啊隨著兩個人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啊這不變成了兩個太陽的影子?各自跟著這兩個人在走嗎!那麼你觀照一下,說到底究竟有幾個太陽呀?啊怎麼一個太陽在水裡變成了兩個太陽的影子呢?所以大家真的領悟了以後,就知道這都是我們眾生的同分妄見。再往下看經文【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 這句經文很簡單,就是說呀如果你始終啊停留在對外境的執著分別攀緣妄想之上呢,就是說你始終心往外觀在著相啊,啊心不能迴光返照的話,你就不能知道你的這個本來面目啊!與外面的諸法諸相是一個本體,離開了這一點呢,你怎麼想都是錯的!啊你怎麼想都是在錯用你的心,因為你不能往內觀吶!所以呢你就不明白呀,你的真心和外面的萬法是為一體,「種種發明」就是如果你不能迴光返照,去觀你自己的內心,而去攀緣外境種種的現相,做分別執著啊那些都是妄想。舉個例子就如同世間的人,啊認為這個大米白麵,就是大米白麵,他不知道這個大米白麵與自己是什麼關係?她也根本不去考慮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跟他提起來呢,他也會覺得很無聊很可笑,他心裡覺得,知道這個大米白麵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是非常的無聊可笑,有什麼用呢?他這樣想,但是呢這個問題呢卻恰恰是我的修行人必須要知道,必須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不能於中,出是非是。】 就是指你在這種有妄想的前提下,你會感到你自己的這個真心啊你找不到,知道啊這個肉團身不是自己,但是真心呢你又找不到?找不到那你又隱隱地覺察到啊,這個真心啊就在這裡,這種狀況就叫「不能於中,出是非是」他不知道他當下的這個妄想心啊見到了真心,當下呢這個妄想心就是真心!他不知道,他還去要到別的地方去找這個真心。這是不是心外求法呀?啊是心外求法。我們的這個妄想心,只要見到了真心你明白了這個道理,當下呢這個妄想心就是真心。不用你再另外再去尋找你的真心!比如說啊這裡有一把刀,這把刀呢,可以去殺雞斬羊;這把刀也可以去做手術去救人;是不是它有多種的用途啊?它具備多種的用途,這個做壞事的刀就是去做好事的這個刀,你現在要去做好事還用再去另找一把刀去嗎?不用了!你的心轉變過來了,啊你的那個刀當下就是好刀,只在於我們怎麼樣利用這把刀去做什麼事,對吧!你不用再去另找一把好刀。所以呢修行的整個過程,就在於我們怎麼樣啊明白我們的這顆心,怎麼樣把持住我們的這顆心。所以呢明白了佛,你就是佛啊!明白這個道理你當下就成佛。【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所以你明白了這個即空即有的道理,空當下就是有,有當下就是空的這個道理!這時你不就等於已經明白了佛的三身功德了嗎?法身、化身、報身。「法身」就是表空如來藏;「化身」呢?是表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有形有相的萬法;「報身」呢?是指我們的妙用,對吧!是指空不空如來藏;你明白了三個如來藏的關係,這時呢就「故能令汝,出指非指」啊你就能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這個‘出指非指’。什麼是出指非指呢?比如說啊現在拳頭變現為手掌,啊現出了手掌相,你看不到拳頭了,你心裡能看到拳頭,心裡知道這個拳頭存在,眼睛看不到拳頭,這叫出指非指。它現出了手掌的相以後,啊你不能講它是拳頭,因為它現在已經變現出手掌相;但是呢你也不能講它不是拳頭,如果你講它不是拳頭的話,那手掌也就不存在了,對吧!要明白手掌當下就是拳頭!這個拳頭就是表空如來藏;手掌呢?表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變現出來不空如來藏,你見到不空如來藏的當下就知道這個不空如來藏就是空如來藏。你知道這個道理就是明白了佛的三身功德。這就是明心見性啊。這裡的「真精」啊,就是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觀照為我們的真體,啊與空如來藏相對照。什麼是空如來藏啊?是以無形無相來存在,但是你要知道它隨時可以現相,只不過它沒有現相而已;一切的萬法之相它都可以當下現出來!空如來藏又與我們的法身功德相對照。後面這個「妙覺」“妙”可以解釋為圓融圓滿圓通;“覺”呢?可以表智慧,表我們的這個報身;報身功德對應我們的空不空如來藏。「明性」“明”觀照為這一切的萬法萬相啊,明明朗朗的顯現在這裡,觀照為我們的化身功德;對應為不空如來藏。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 3 # 鵜鶘心理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 ,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 ,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 況(如身高 、體重 、形態等)、認識自己的心理特徵(如興趣愛好 、智力 、性格 、氣質等) ,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 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 ,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的認識 。 由此 ,可以把自我意識分為生 理(物質)自我 、社會自我 、心理(精神)自我 。

    生理(物質)自我 :指個體對自我軀體 、性別 、體形 、容貌 、年齡 、健康狀況等生理特質的意識 。 社會自 我 ,宏觀上指個體對隸屬於某一時代 、國家 、民族 、階級 、階層的意識 。 微觀上指個體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 位 、名望 ,受人尊敬 、接納的程度 ,擁有的家庭 、親友及其經濟 、政治地位的意識 。 心理 (精神 )自我指個體對 自己智慧 、興趣 、愛好 、氣質 、性格等方面心理特點的意識 。

    而為什麼會有自我意識呢?其實 自我意識是作為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覺察 ,包括了個體對自己的認識 、體驗與控制 ,即自我認識 、自我 體驗 、自我控制 。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 ,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 ,又包括自我感 覺 、自我概念 、自我觀察 、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 。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方面的表現 。 比如 ,自尊心 、自信 心就是自我體驗的具體內容 。 自尊心是指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的評價與體 驗 。 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的任務而產生的自我體驗 。 自我意志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 。 自我意志主要表現為個人對自己的行為 、活動和態度的調控 。 它包括自我檢查 、自我監督 、自我控制等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托車檔位跟速度的關係,高檔低速會熄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