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刺蝟歷史

    潘美,北宋赫赫有名的大將,但是現在對他的認知大多都是大奸大佞的“潘仁美”。隨著忠烈楊家將的故事廣泛流傳,潘仁美大奸大佞的形象世人皆知。其實,歷史上的潘美其實是北宋一名有著赫赫戰功的開國名將,把他塑造成大奸大佞的形象,著實冤枉。

    那麼面對如此大的反差,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潘美在人們認知中發生瞭如此大的轉變呢?

    一,真兇另有其人

    雍熙三年,遼軍侵宋,宋兵分兵迎敵。曹彬統帥東路,潘美統帥西路,楊業為副帥,與遼兵接戰於朔州。遼兵其勢兇猛。但隨軍王侁、劉文裕主張強取。出於立功心切,王侁強逼楊業進軍,楊業只能服從,約定與王侁、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

    不料楊業沒到陳家谷口就被遼軍打得傷亡大半,而王侁等又提前撤出了陳家谷口,楊業到陳家谷口無人接應被俘,

    被俘後的楊業長嘆被奸臣所逼,於是絕食而亡。由此可知,逼楊業進軍,並又撤軍的其實並非潘美,而是王侁。

    二,並不是無錯

    據史料記載,王侁撤兵時,潘美是有阻止的,但並沒有態度堅決,所以潘美不是沒錯,只是錯在他誤信王侁,而且沒有及時擺明態度,所以這也許就是他開始被醜化的起點。

    三,皇帝處罰,後世醜化

    事後,趙光義將潘美貶官三級,而監軍王侁,劉文裕除名。潘美雖沒有受到太重的懲罰,但是這一處罰就讓別人他也是主要元兇之一。加上後世對楊家將的推崇,潘美也就慢慢被醜化成了大奸大惡的潘仁美。

    綜上所述,這就是名將潘美是從名將變成“奸臣”的過程。

  • 2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從潘美到潘仁美,一字之差,卻是一代名將與一代奸臣的差距。

    潘美,是宋初四大名將之首,宋太祖趙匡胤未發達時的發基友,最為倚仗的大將,平李重進,滅南漢,平南唐,滅北漢,大宋統一戰爭中最大功臣。

    潘仁美,演義中的大奸臣,先讓楊老令公楊業慘死李陵碑前,又害死楊七郎和楊三郎,壞事做盡,還好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最終等待奸臣潘仁美的,是老包的龍頭鋤,

    潘美是錚錚鐵骨,敢於仗義直言的漢子,當初陳橋兵變,老趙搶了柴家孤家寡母的皇位,眾將隨趙匡胤來到後宮,發現了柴榮僅兩歲的皇子,老趙問隨從怎麼辦?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比了個抹脖子的手勢,問潘美,潘美氣呼呼的說我說殺吧,這是陷你於不仁不義,更對不起柴榮,我說不殺吧,你肯定又會對我生疑。老趙大笑,說那這個孩子就送你給當侄子吧。

    這種面孔的潘美,沒人能恨得起來。

    潘美和潘仁美是同一個人嗎?是的,因為他們做了同一件事。

    雍熙北伐,害死了。

    間接的。

    雍熙三年趙光義組織三路大軍共十五萬人北伐契丹,志在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以大敗結束,潘美作為西路軍主帥,率五萬大軍,楊業作副帥,出征,原本西路軍初期的戰果很優異,攻佔了不少城池,但由於另外兩路大軍的慘敗,也不得不揮師回朝。

    原本西線無戰事,也應該無故事。

    但趙光義卻下了一個看起來很容易的任務,讓西路軍有了故事。

    太宗要求西路軍掩護寰、朔、雲、應四州居民遷至內地,至使潘美的西路軍撤離緩慢,成了重點打擊的物件。

    最初西路軍副帥楊業建議避開敵軍主力,出大石路(今山西代縣西北),配合雲、朔守將撤離兩州軍民,但監軍王銑卻逼他與遼軍正面交鋒,吸引遼部主力,以獲得其它軍民撤退的時間。

    作為一代名將及西路軍主帥,潘美默認了監軍王銑將楊業逼入絕境當炮灰的決策。

    楊業作為北漢的降將,為了表示對大宋王朝的忠誠,楊業接受了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臨前只是希望潘美王銑在陳家谷率兵進行接應。

    潘美王銑答應得很爽快。

    楊業率部阻擊追擊西路軍的耶律斜軫部,雙方打得很慘烈,楊業邊戰邊退,撤到了陳家谷。

    然而這裡卻沒有當初約定好的援兵。宋初四大名將之一的潘美和監軍王銑爽約,早就率兵撤退了。

    陳家谷,耶律斜珍全殲楊業部,楊業中箭被俘,拒不降遼,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之死,主帥潘美負有不可推卸的負責,北伐失利回師後,因為楊業之妻折氏向太宗趙光義要說法,加之太宗對潘王二人窩裡斗的做法也非常惱火,王銑被貶為民捲鋪蓋回家,潘美是開國功勳,又是老丈人,趙光義自然手下留情,僅被降職。

    這場仗打得如此窩囊,還留了個謀害忠良的口實,老潘這心裡很鬧心,氣鬱成病,第二年就逝世了,死後埋葬在太祖廟旁。

    在《宋史》中潘美列傳位第十七,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但是對潘美的道德審判並由此結束,潘美永遠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敗仗,竟讓他背上了永世的罵名,竟成為後世千古傳唱的三大白臉奸臣(知名度能與他相比的,恐怕只有曹操與嚴蒿了)了,民間等待他的是包龍圖的龍頭鋤,一代名將被戲說成了千古傳唱的大奸臣,潘太師太冤了。

    但仔細分析,潘美之冤說冤也不冤,雍熙北伐中,作為一軍主帥,征戰多年的名將,大敵當前不思如何一致對敵,卻對自己的屬下部將排擠歧視,的確有失氣度。雖然潘美樹大根深,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中,無人能撼動他,但是民間和草根的力量是偉大的,他們為楊業抱屈,為正義與真理被現實和權力所掩蓋而憤恨。民間的力量如同野火滋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所以潘美也就理所當然的轉換成了潘仁美。

    天地間有一種力量,叫因果報應。

    所以,名將潘美變成了潘仁美,還真不冤。

  • 3 # 歲月是一條河流

    潘仁美是小說《楊家將》中的大奸臣。在小說中,他假公濟私,殘害忠良,在楊繼業身陷重圍之際,拒不發援兵,致使楊繼業突圍無望,撞死在李陵碑前。其實,在正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個人。潘仁美這個奸侫小人的人物形象是由歷史人物潘美演繹而來的。那麼正史上的忠臣良將潘美為何被抹黑得如此奸佞呢?

    潘美在後周時期,就非常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

    柴榮在任開封府尹期間,潘美就任柴榮的貼身侍衛。柴榮在954年即位後,潘美升任補供奉官。

    在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潘美率精兵數千堅守江渚嶺,切斷敵軍的援軍之路,在高平大捷中立下軍功,因此升任西上閣門副使。

    潘美與當時後周禁軍的將領趙匡胤交往深厚。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潘美就是擁立者之一。

    北宋開國後,潘美又為宋初的統一而征戰。

    潘美先是奉趙匡胤之命,不費一兵一卒說服陝西主將袁彥歸順朝廷,令趙匡胤大喜。

    之後,潘美又隨石守信平定李重進叛亂。三年之後,潘美又以潭州防禦史的身份,在湖南桂陽一帶抗擊南漢後主劉鋹的侵擾,端了敵軍的老窩,保證了一方安定。

    在宋初攻滅南漢的戰爭中,潘美再立戰功。

    970年,潘美以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的身份率軍攻打南漢。

    潘美所部連克賀州、昭州、韶州等多地,嚇得南漢後主劉鋹遣大臣王珪與宋軍求和,未能成功。

    隨後劉鋹與其弟劉保興負隅頑抗。在柵頭,潘美又火攻戰術擊潰了十多萬南漢軍隊,佔領了南漢的都城廣州,南漢後主劉鋹束手就擒。此後,潘美因軍功升任山南東道節度使。

    平定南漢後,潘美被升任為州道行營都監與大將曹彬聯合統兵十萬攻向南唐。宋軍連克池州、蕪湖等池,隔江逼近金陵。南唐後主李煜自以為有長江天險,還在填詞作樂。宋軍渡過長江後佔領金陵,南唐滅亡。潘美再獲升職,出任宣徽北院使。

    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潘美又參戰了攻滅北漢的戰鬥。北漢平定後,潘美被趙光義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

    從潘美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我們可以看出,潘美在宋初,一直在為北宋的一統天下常年征戰,軍功顯赫。但就在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的一次對遼作戰中,由於老將楊業的戰死,使潘美揹負了千古的罵名。

    雍熙三年,宋太宗趙光義兵分東、中、西三路,分別由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十萬大軍攻向遼國。

    潘美統帥的西路軍以楊業為副將,戰況順利,攻佔了遼國的寰、朔、雲、應等四州。

    但曹彬率領的東路軍在戰鬥中失利,在撤至河北岐溝關時,又遭遇遼將耶律休哥的痛擊。

    各路大軍於是奉旨撤退。潘美統帥的西路軍負責護送先前佔領的寰州等四州的百姓內遷。

    就在這時,遼軍大舉反攻,奪回了寰州。

    在關於是否重奪寰州的問題上,副將楊業與護軍王侁意見截然不同。

    楊業認為,遼軍兵力佔優,宋軍應該避其鋒銳,按原計劃護送百姓撤退。

    而護軍王侁卻譏諷楊業膽小怯敵,臨陣退縮。

    最後,主帥潘美拍板,由楊業率軍迎戰遼軍,並安排王侁在陳家谷接應楊業。

    在遼軍的優勢兵力下,楊業率領的宋軍雖經浴血奮戰,仍節節敗退。本來潘美部署王侁在陳家谷接應楊業,但王侁貪生怕死,聞聽楊業潰敗後,不顧潘美的阻止,率軍擅自離開陳家谷。

    楊業撤退到陳家谷後,援兵不至,全軍覆沒。楊業被俘後,絕食三日身亡。在此戰中,楊業之子楊延玉也戰死。

    戰後,潘美被削秩三等,降職為檢校太保;而護軍王侁等被革職充軍。

    楊業之死,潘美確有一定責任。但造成楊業之死的最大責任人應是護軍王侁。但由於後世的演繹,潘美這位戰功赫赫的忠臣良將被罵成了嫉賢妒能的奸臣小人。

  • 4 # 歷史大字報

    小說《楊家將》中極力刻畫了楊業之忠, 潘美之奸, 稱潘美為向遼乞和, 陷害忠心守邊的楊家父子, 不遺餘力, 最後, 楊業被遼兵圍困, 潘美有意不救, 致使楊業撞李陵碑而死。 其實, 這是小說為了塑造一個忠臣, 故意編造一個奸臣作為陪襯, 與史實大為不符。

    據《宋史·潘美傳》載:潘美在宋太祖時, 先後討平叛臣李重進、嶺南割據勢力劉脹、東吳割據勢力李煜, 功勳卓著, 太宗太平興國(976~ 983)年間, 潘美率師北伐, 也屢建奇功。 譬如有一次, 潘美巡撫至代州,“ 遼兵萬騎來寇, 近塞, 美誓眾銜枚奮擊, 大破之” 。 雍

    熙三年(986年)北伐, “ 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 由此可見, 潘美幾十年披甲戎裝, 馳騁疆場, 對北宋赤膽忠心。

    當然, 小說把楊業之死歸罪於潘美, 也並非毫無根據, 只是太過於誇大了。 據《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守邊關, 屢破遼兵,“ 主將戍邊者多忌之” 。 這裡“ 主將戍邊者”多指王 亻先 , 劉文裕等人。 雍熙三年北伐, 潘美為主帥, 楊業為副帥, 王 亻先 、劉文裕監護全軍。 遼兵來犯, 楊業勸潘美暫避其鋒, 王 亻先 、劉文裕指斥楊業“ 畏敵” , 稱:“ 今見敵逗撓不戰, 得非有他志乎?”逼楊業出戰。 楊業不得已, 出兵將行前, 對潘美流涕, 說:“ 此行必不利。”又指陳家谷說:“ 諸君伏兵於谷口, 待業轉戰至此, 請夾擊救之, 不然, 軍將覆沒。”潘美遵囑, 與王 亻先 佈陣於谷口。 久等無訊息, 王 亻先 以為遼兵敗走, “ 欲爭功, 即領兵離谷口, 美不能制”, 亦離去。 及楊業兵敗, 退至谷口, 無人相救;再戰, 傷重被俘, 三日不食, 死。 宋太宗聞訊大驚。 降潘美三級, 除王 亻先 、劉文裕之名。 這是陳家谷之戰始末。 由此可知, 楊業之死, 潘美身為主帥, 應負其責;但事出有因, 決非潘美有意陷害。

    潘美的悲劇很值得當今“推陳出新”的“歷史劇”“古裝戲”創作者和導演們深思, 搞創作不可歪曲歷史, 至少不能“ 放手一編”, 隨意把人送上天堂或打入地獄! 當今影視圈裡充斥著“ 假皇帝”“ 假英雄” , 既要打“ 歷史牌”又不肯尊重歷史, 對青少年的毒害不可謂不大, 難怪乎有學者大聲疾呼“ 影視劇亟需掃皇”!

    尊重歷史真實, 汲取歷史智慧, 是歷史教育的“本真” 。 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不能以犧牲歷史真實為代價。 不讓假歷史佔據青少年的心靈, 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 5 # 歷史搬用工

    太平興國元年(976 年),宋太宗任命潘美為南院使。太平興國三年(978 年),加封潘美為開府儀同三司。

    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宋太宗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並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判太原行府事。遼兵又來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斷了援兵的要道,把太原城包圍起來。太原城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北漢國主劉繼元只得投降,北漢自此滅亡。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將叫楊業,也歸附了宋朝。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就讓楊業做了大將。由於遼軍不斷侵擾宋朝邊境,宋太宗又派楊業為代州刺史,扼守雁門關。

    宋太宗滅了北漢,想乘勝攻打遼國,統一北方。在征伐范陽時,任命潘美為知幽州行府事。宋軍攻勢凌厲,幾個州的遼朝守將紛紛投降,宋軍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後來,遼朝派大將耶律休哥救援,雙方在高粱河(今北京城西)打了一仗,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才逃回東京。在宋軍撤退的時候,宋太宗又讓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並在那裡屯兵,以防禦遼國的進攻。

    三交西北三百里有個地方叫固軍,地勢險要,是北邊的咽喉。潘美率兵偷襲,佔領了這個地方。他積蓄糧草,嚴陣以待,遼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北方邊境暫時穩定下來。

    不久,遼國一萬多騎兵來犯,潘美秘密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大破遼軍。宋太宗十分高興,封潘美為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 年),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升封為南韓公。

    公元 982 年,遼主耶律賢死去後,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 12 歲,所以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有人向宋太宗建議,認為遼國幼主即位,朝政不穩,可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接受了這個建議,於雍熙三年(986 年)命潘美、曹彬、崔彥進分別率大軍北伐,並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旗開得勝,潘美、楊業這一路人馬出兵雁門關,很快收復了四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由於孤軍深入,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急忙命令各路大軍撤退。

    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就率領大軍,掩護四個州的百姓退到狼牙村。這時,遼兵已佔領了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兵勢十分兇猛。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兵主力,然後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護軍民撤退。

    監軍王詵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們只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遼軍見了害怕。”楊業說: “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要失敗。”王詵帶著嘲笑的口氣說: “楊將軍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在敵人面前卻畏縮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呀?”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 “我並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現在時機對我們不利,怕士兵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

    潘美愛惜楊業是個難得的將才,本來不同意他去送死,但有王詵從中作梗,只得違心同意。楊業無可奈何,只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時,潘美抓住楊業的馬韁繩,說: “楊將軍此去一定要多多保重,能勝則勝,不能勝則迅速回兵,不必戀戰。”接著又問道:“楊將軍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楊業含著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懼敵,我不得不先死了。”

    接著,他指著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說:“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裡,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他帶兵拼殺了一陣,終於抵擋不住,只好一邊打一邊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谷口,只見兩邊靜悄悄的,連一個宋軍的影子也沒有。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按照楊業的意見,把人馬帶到了陳家峪準備接應,但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訊息。王詵認為一定是遼兵退了,他怕楊業搶了頭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離了陳家峪。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有自己的人接應,氣得直跺腳,只好帶兵與追上來的遼兵展開搏鬥。楊業雖然勇猛,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在遼營絕食三天而死。

    訊息傳到東京,宋太宗十分難過,他把王詵革職查辦,又把潘美連降三級,讓潘美擔任了檢校太保。第二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幷州通判。

    淳化二年(991 年),宋太宗又加封潘美為同平章事,但數月後就去世了,終年 67 歲。死後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

    楊業的死雖然與潘美沒有堅持在陳家峪接應有很大關係,但他並沒有要陷害楊業的意思,更沒有要故意置楊業於死地的意圖。他的失誤在於,當監軍王詵心存私念讓他從陳家峪撤軍時,潘美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一昧聽命於王詵,致使楊業兵退陳家峪時沒有得到援助。因此,楊業的死,主要責任在王詵,次要責任在潘美。

    《楊家將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書中塑造的潘仁美故意陷害楊業,一定要置楊業於死地,是一個讓人痛恨的奸臣。但是,潘仁美是一個藝術形象,跟歷史上的潘美根本不同。潘美之所以身背奸臣罵名幾百年,終究是受了《楊家將演義》的影響而已。

  • 6 # 王君君

    眾所周知,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啟了趙宋王朝的統治。其中卻有一位將軍沒有被剝去兵權,此人便是在“楊家將”中被描述為大奸大任之臣的潘美。在小說演義中,潘美還被諷刺般地加上了個“仁”字。真實歷史中的潘美,和“楊家將”演義中的形象大相徑庭,他不僅是北宋開國名將,而且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為北宋南征北討,鞠躬盡瘁。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發動兵變。彼時情景下,首要將新朝建立一事告知後周執政方。這看似是件易事,實則卻有性命之危。潘美臨危受命,絲毫沒有退縮,他身著戰時盔甲連夜趕回開封,在後周朝堂之上,曉以大義,諭旨中外,舊臣老將皆歸順新朝。如此,趙匡胤才得以兵不血刃回到開封,建立起趙宋政權。

    先建立的趙宋政權並不安寧,那些擁兵自重的後周節度使蠢蠢欲動,尤其是陝州節度使袁彥,更可能成為北宋立國後的第一塊“綽腳石”。於是,潘美單騎入陝,成功說服袁彥進京參拜趙匡胤對此大喜過望,讚賞潘美可謂是“成我之志矣!”

    到了公元970年,當時的北宋已有近200州的地盤,潘美僅率10州兵力,深入嶺南地區,進攻南漢面對潘美軍的進攻,南漢舉全國之力迎戰,甚至投入了北宋軍隊聞所未聞的象兵,儘管如此,潘美仍然是所向披靡,成功俘虜南漢國主劉錶拿下南漢的北宋,又相繼“平南唐、滅北漢”,潘美在這兩場滅國級戰役中,都立下大功。由此,趙匡胤封潘美為南韓公,這是古代公爵中的第一等。

    公元986年,趙匡胤分派三路大軍,北伐遼國。潘美一路過關斬將,其他兩路則被遼軍重創,退出戰場。此時,遼國集結大軍,壓下潘美軍。擔任副將的楊業,建議戰略性撤退,但監軍王侁卻自恃宋軍精兵數萬,命楊業主動迎擊。“重文輕武”的宋朝政權下,縱然潘美是主將,也受制於監軍。無奈之下出兵的楊業,不敵遼軍,最後絕食自盡。公元991年,潘美病逝於邊關軍營。

    晚清史學家李慈銘如實說道:“宋偽為楊業、呼延贊家事,以潘美為鉅奸,尤為悖繆人們為了突出忠臣楊業,不惜將潘美醜化。歷史已經成為歷史,於我們而言,既要帶著藝術的眼光去欣賞那些被演繹的傳奇,也要將其同真正的歷史相區分,混淆兩者是閱讀歷史的大忌。

  • 7 # 五千年時間軸

    不管是評書還是戲劇,在楊家將故事裡,大家常可聽到或看到潘仁美害死楊七郎的故事。在大家的印象中潘仁美肯定是個大奸臣,而歷史上他的原型潘美卻與之相反,是個大忠臣。一個奸臣的故事怎麼會附會到一個忠臣身上呢 ( 此事須從宋與遼之間的爭戰說起⋯⋯

    宋太宗雍熙3年,遼軍以十餘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廷派兵分東西兩路迎敵。東路軍由曹彬統帥,戰敗於涿州。西路軍由潘美統帥,楊業 * 戲劇中楊繼業的原型 . 為副帥,與遼兵接戰於朔州。其時遼兵勢大,不可硬攻,但隨軍護軍王亻先、劉文裕等邀功心切,主張強取。他命令副帥楊業進軍,楊業以為不可,為之哭諫,仍未被採納。出兵前楊業與王亻先、潘美等約定,請他們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準備強弓手以等候他轉戰至此給以接應。王亻先等在陳家谷口設定了伏兵,但一直等到中午,沒見楊業轉來,他以為一定是楊業戰勝遼兵,繼續追擊去了,即帶兵離去。潘美對王亻先的撤兵曾加以阻止,但態度可能不夠堅定,所以王亻先還是撤兵走了。而此時楊業與遼兵正進行著酣戰,因為遼宋軍力懸殊,戰鬥進行得相當慘烈,宋軍人員傷亡大半。直到黃昏時分,楊業才帶領殘部按原先約定來至陳家谷口,卻發現空無一人。楊業只能作殊死一戰,軍士傷亡殆盡。此時他一人手刃敵兵百餘人,身負數十傷,最後馬傷不能行,為遼兵擒獲。楊業被俘後,嘆息說:“朝廷待我甚厚,本當討敵安邊,以報國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師敗績,我還有什麼臉面活著呢 / ”即拒絕進食,二日而亡。與楊業一起戰死的,還有他的一個名叫楊延玉的兒子。至於潘美害死楊七郎的故事,純屬後人杜撰。

    楊業犧牲後,宋廷給潘美貶官三級,將王亻先、劉文裕等革職罷官,並給楊家以豐厚饋贈,令其餘下六子都入朝為官。

    從以上情況看,楊業之死確是英勇壯烈,其之為千秋敬仰,乃實至名歸。潘美對此負有領導責任,責任就在他身為統帥,未能有力節制王亻先的輕敵妄動。至於王亻先—— — 這個楊業懷疑的奸臣,還須考慮他身份的特殊。他是隨軍護軍,負有直接對皇帝提供軍情的特權,他不是統帥的下屬,所以潘美對他的意見是不能不加以充分尊重的,這也是導致潘美指揮失誤的重要原因。再從潘美和楊業二人的身份和關係看,似乎也難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個人恩怨。潘美是開國元勳,是趙宋王朝建立基業的最基本骨幹,他同時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親信,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兒女親家。這樣的人物,要說對宋王室懷有逆志,於大敵當前,自毀長城,陷害自己屬下的大將,那真是難以想象。另外,從資歷聲望說,楊業與潘美還是不能相比的,不能設想僅僅在這次北征中,他被提升為潘美的副手後,就與主帥心生嫌隙,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 8 # 任十三讀史

    這個就要感嘆小說家、評書表演藝術家的厲害。是他們的藝術加工生生的把潘美塑造成了千古奸臣,站在了楊家將的對立面。

    其實,潘美確實是北宋的忠臣良將。屬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嫡系,並且也深受宋太宗趙匡義的重用。在北宋的開國將軍中,大概能排在第二名,第一名是曹彬。

    至於楊業,號稱金刀無敵,卻是從北漢轉投北宋的降將。而攻滅北漢,潘美正是主力。因為這樣,楊業在宋軍中的地位並不是特別高,屬於潘美的下屬。

    楊業身死,其實主要原因在王詵,並不是潘美。王詵根正苗紅,是個剛愎自用的傢伙。

    公元986年春天,宋太宗北伐,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宋太宗命令潘美、楊業等撤軍,同時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到達狼牙村時,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

    楊業老成持重,認為應該以守待攻,靜觀其變。王詵認為應該正面硬剛,還譏笑楊業對不起楊無敵的稱號。楊業身為降將,本來就比較敏感,為表明心跡,轉而率先請戰。但臨走之時,曾向潘美哭訴,並告訴他自己死不足惜,但戰局定會失利。

    結果不出所料,楊業戰死,宋軍大敗。潘美也因此被宋太宗連降三級。

    究其原因,潘美錯在抉擇不明,而王詵才是那個更可惡的傢伙。但後來不知怎的,經過了近千年的加工和流傳,潘美的名聲越來越差,成了那個最壞的白臉奸臣。

  • 9 # 曉支

    潘美——堪稱是被後世文學作品抹黑最慘的歷史人物,正史中的他可是位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中僅有的五位武將之一,為宋王朝立下赫赫戰功。而成書於明朝的《楊家府演義》,為了烘托楊氏一門的忠烈,將潘仁美(原型潘美)描繪成勾結外敵的奸佞寵臣,這除了藝術形式的表達更多的是民間的醜化。

    公元925年潘美出生於大名(今邯鄲大名縣)行伍出身,周世宗時已官至宣徽北院使,後參與陳橋兵變追隨太祖建立了宋朝。其征戰一生,功績卓著,太祖朝先是參與平定李重進的叛亂,解決了趙匡胤的心頭大患;後用火攻之計大敗南漢軍俘獲南漢後主劉鋹,並和曹彬一起討伐南唐,替太祖消除了臥榻之患。太宗時期又滅了北漢政權,憑藉軍功累遷為忠武軍節度使、南韓公。作為北宋開國功臣,太宗特為他諡號“武惠”,與太祖同享太廟,真宗更追封為鄭王,這待遇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不可謂不重。

    凡是人就會犯錯,楊業之死潘美負有直接責任,這也是他被黑的主要原因。雍熙三年(986年)太宗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挑選精兵良將分三路伐遼。由於東路曹彬軍大敗於岐溝關,戰略目標無法完成,太宗下詔撤兵。西路軍主帥潘美和副帥楊業就撤兵路線產生了分歧,監軍王侁和劉文裕更是因為嫉妒楊業的軍功,故意慫恿潘美逼迫楊業冒險進軍迎敵,致使全軍覆沒楊業之子戰死,楊業被俘絕食自盡。潘美作為主帥確有責任,戰後雖被連降三級,但也從此背上了罵名。所謂一醜遮百美,再加上民間藝人的虛實雜糅,為迎合觀眾扭曲歷史的手段而刻意的醜化了潘美。

    朱元璋評之:“如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節義,兼善始終,可以廟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實現志向我們要學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