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好學的大貓老師

    回答:為志向學習,這是很重要的。

    當代漢語對“志向”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未來的理想以及實現這一理想的決心。

    人的才智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其志向大小關係密切。中國有句古話“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充分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在《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連續劇中,湖南學界名流、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十年的楊昌濟教授也就後來的毛澤東的老丈人的是這樣闡述立志問題的: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修身是一個人,一個讀書人,一個想成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門坎。己身之道德不修養,情操不陶冶,私慾不束約,你就做不了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精神完美的人。那麼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作為也就無從談起。什麼是修身的第一要務呢?兩個字:立志。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能奪志也。人無志,則沒有目標,沒有目標,修身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遠,則心自純淨。

    楊昌濟的話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有志者,事意成。俗話也說,有志登山頂,無志站山腳。人生匆匆,想在人生之中有多建樹,首先要確定一個志向,並且要堅定不移的去執行,為實現志向而不懈努力。

    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人之才華,亦有超人之志向。

    諸葛亮在寫給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說過:“夫志當存高遠”,“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意思是說,做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志氣,如果意志不堅強,心胸不開闊,整天忙於身邊的生活瑣事,受個人感情的支配和束縛,長期在庸俗的氣氛中過日子,那就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明代學者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志向是指路明燈,沒有志向就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法國著名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說:“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巴斯德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實踐著這段話。他從小就立下遠大方向,經過長期勤奮工作,第一個確切知道了細菌可以使物質腐敗的道理,並且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防疫法。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個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自古至今,許多名人、偉人之所以成功,流芳百世,並人類文明做出有益的貢獻,他們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遠大的志向是盡人皆知的重要原因。

    孔子能成為中國一代宗師和偉大的思想家,是因為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就有了大志向。毛澤東少年時代就讀於湘鄉縣東山小學時,特別喜歡讀一本名叫《世界英雄豪傑傳》的書,對書中的華盛頓、拿破崙、彼得大帝等人物極感興趣。他在書上多處圈點,並寫了許多批語 。為了表達“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毛澤東還特意為自己取了“子任”的別名。立志拯民水火。最後,他成了領袖。

    著名化學家李比希讀小學時,校長曾向他提問,問他長大後準備幹什麼。他高聲回答:“我想當一名化學家。”全班同學聽後都笑了起來。但他立下志向後就百折不撓地努力奮鬥,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化學家,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最後,他成了化學家。

    一個人要追求學業和事業的成功,使自己的人生活動富有價值和意義,就必須立定志向,有了志氣,有了明確的理想抱負,就能產生目標追求,就會給人以激勵、鼓舞、導向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持久的,會使人充滿激情和活力,成為一個人一生鍥而不捨、奮發進取、達到成功的不竭動力,會升華人生的境界。

    船行一路風,人活一口氣,欲成大事,必先立大志。這口“氣”,個“志”,就是志氣、志向。這個志向就是人對自己發展、成就的取向設計和追求,是自覺自願的內心發動和規定,是貫穿於人的生命過程的一種精神支撐力。

    為什麼說“志向”是自覺自願的內心發動呢?很簡單,因為人有了立志就有奮鬥的目標。

    人人都想有自己的一片寬闊的人生舞臺。但你應首先清楚,你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舞臺。一個人活得沒有志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沒有目標就好象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不知往何處去。而所謂的目標,就是你對自己未來成就的期望,確信自己能達到的一種高度。目標為我們帶來期盼,刺激我們奮勇向上。即使遭遇挫折,仍能堅定信念奮勇向前。

    有個年輕人去採訪朱利斯•法蘭克博士。法蘭克博士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雖然已經70高齡了,卻保有相當年輕的體態。

    法蘭克博士說道:"二次大戰期間,我在遠東地區的俘虜集中營裡。那裡的情況很糟,簡直無法忍受,食物短缺,沒有乾淨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瘧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戰俘在烈日下無法忍受身體和心理上的折磨,對他們來說,死已經變成最好的解脫。我自己也想過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我的求生意念。"年輕人非常專注地聽著法蘭克博士訴說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風的廣場上,身心俱疲。我心裡正想著,要爬上通了電的圍籬自殺是多麼容易的事。一會兒之後,我發現身旁坐了箇中國老人,我因為太虛弱了,還恍惚地以為是自己的幻覺。畢竟,在日本的戰俘營區裡,怎麼可能突然出現一個華人?

    "他轉過頭來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卻救了我的命。"

    年輕人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問的問題是,"法蘭克博士繼續說,""你從這裡出去之後,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麼?"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我從來不敢想。但是我心裡卻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們。突然間,我認為自己必須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著回去做。那個問題救了我一命,因為它給我某個我已經失去的東西--活下去的理由!從那時起,活下去變得不再那麼困難了,因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離戰爭結束近一點,也離我的夢想近一點。中國老人的問題不只救了我的命,它還教了我從來沒學過,卻是最重要的一課。"

    "是什麼?"年輕人問。

    "目標的力量。"

    "目標?"

    "是的,目標,企圖,值得奮鬥的事。目標給了我們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我們也可以沒有目標地活著,但是要真正地活著,快樂地活著,我們就必須有生存的目標。偉大的艾德米勒•拜爾德說:"沒有目標,日子便會結束,像碎片般地消失。""

    目標創造出目的和意義。有了目標,我們才知道要往哪裡去,去追求些什麼。沒有目標,生活就會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屍走肉。

    《天演論》的作者小赫胥黎有一次在某個國際會場演講完畢,必須趕到另一個會場作演講,而兩個會場之間距離很遠。小赫胥黎一看手錶,發現時間快到了,立刻衝出會場,跳上一輛計程車,連聲說”快,快,快”。計程車司機一踩油門,風馳電掣般地竄了出去。幾秒鐘後,小赫胥黎突然哈哈大笑,輕輕一拍司機的肩膀說:”老兄,你知道我們去哪裡啊?”

    我們可能會去笑那位司機,連去哪裡都不知道,沒有目標,車開得再快又有什麼用?然而世界上太多忙忙碌碌的人也像這位司機一樣,夜以繼日地機械重複著每天的活動。早上起床、穿衣、吃飯、上班、下班、脫衣、睡覺,年復一年,週而復始,從不問自己一聲到底在做什麼,為了什麼而做這些。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自己就像大海里漂游的小船,不知道要去哪裡,當風往東吹,它便往東走,當風往西吹,它便往西走,這樣永遠都在原地徘徊。

    一個有目標的人和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個人打算五年內要蓋一幢房子,那麼他平時看到石頭、磚頭、木材就會注意收集和積累,在不知不覺中蓋房子所需要的材料就準備好了,到時間房子就能蓋起來。而一個沒有打算蓋房子的人,遇到石頭等東西會視而不見,更不會有意去收集。那麼當人家蓋房子時,他就只有羨慕的份了。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學會給人生科學地定目標非常重要。目標是成功的起點,當你明確了人生目標,你便找到了人生的主流,也就找到了奮鬥的方向,我們的潛力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你就會明白:做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什麼事情是不重要的;什麼樣的知識是你必須掌握的,什麼樣的知識你不掌握也沒關係。

    清晰的目標能協助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不致於走許多冤枉路,就好像賽跑選手一樣,他們都是朝著終點進發,目標就是第一個衝線。更重要的是確定目標能使我們集中意志力,並清楚地知道要怎樣做才可獲得要追求的成果。

    明確的目標可以給你一個能看得見的射擊靶,讓你能“看見”自己的未來,並激起你向未來靠近的衝動;它會給你信心,給你力量,讓你的能量聚焦,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你的努力,你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會一步步縮短。即使是實現一個特別微小的目標,在你的心中也會產生一種令人興奮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又會激勵你制定新的目標,獲取新的成就。對於許多人而言,不斷地制定目標,不斷地實現目標,就好像是和人生進行一場比賽,每實現一個目標,你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份信心,在你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把控命運的方向感。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你的思維方式、你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會日益改變。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

    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變化十分有意思。那3%的人,25年來幾乎從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一些短期目標不斷實現,生活質量穩步上升,他們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階主管等等。

    那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的27%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過得都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調查者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個選擇,但是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由此看來,設定目標是你人生的一件大事,它將決定你在未來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也就是說,你的目標就是你的世界的天空,你究竟能飛多高,取決於你所設定人生目標的高度。

    革命前輩李大創同志曾這樣講過:“青年啊,你們臨開始行動之前,應該定方向。譬如航海遠行的人,必先定個目的地,中途的指標,總是指著這個方向走,才能有達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隨風飄轉,恐怕永無達到的日子。

    我得出的結論是:做人一定要志向,志向就是目標。我堅信世界上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成功!

    1937 年,在浩浩蕩蕩的錢塘江上,一座由華人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巍然屹立在江上。它向全世界宣告:華人不能造現代化大橋的神話徹底破產了。主持和設計修建這座錢塘江大橋的,就是中國著名科學家、橋樑專家茅以升

    他是怎樣走上造橋之路呢?這要從茅以升的童年時說起了。1896 年,茅以升出生於江蘇鎮江一個“寒士”家庭裡,他從小在南京長大。父親茅乃登當時在江南官書編譯局任編輯,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當以升七八歲時就把他送進了新學堂--南京思益學堂唸書。上新學堂,要比過去在私塾讀《四書》有意思多了,茅以升如飢似渴地學習算術、國文、歷史、地理等新課程,幻想著長大後當個數學家、工程師;可是,童年時遇到的一件事,卻使他與造橋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 1906 年端午節的事了。每年端午節,在南京市的秦淮河上,總要舉行熱鬧的劃龍船比賽。這年端午節的前一天,茅以升就同小夥伴們約好,第二天去秦淮河看龍船比賽。不料端午節清晨,他胃病犯了,疼得額頭直冒虛汗,媽媽說什麼也不讓他去。茅以升只好呆在家裡,可他的心早飛到秦淮河上去了。他盼望著小夥伴們早些回來向自己介紹賽龍船的盛況。傍晚,一位小夥伴看完賽龍船,氣喘吁吁地來到茅以升的床前:“不好了,秦淮河出事了!看賽龍船的人太多,把文德橋壓塌了!”茅以升細一打聽,才知道這天在文德橋上,擠滿了黑壓壓的觀眾,因為人太多,把橋擠塌了,不少人落下水去,思益學堂有個同學就差點淹死在那裡。“幸虧你沒去,要是去了,說不定也掉到河裡去了!”這位小夥伴慶幸地說。這不幸的訊息,在茅以升心裡激起千層巨浪,他的眼前出現了文德橋下人們落水呼救的慘景。10 歲的茅以升兩眼含滿了淚花,激動地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學會造橋,為大家造最結實的橋,決不像文德橋這樣!”父樣在一旁聽後,走過來稱讚他說:“好啊,小小年紀就有不凡之志!”

    從此,茅以升十分留心各種橋樑。他跟大人外出,只要見到橋,總要注意觀察橋面、橋樁,久久不肯離去。他在讀詩文時,讀到有關橋的句子或介紹,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見到有橋的畫面就剪貼起來。有一天,爺爺茅謙給茅以升講“神筆”的故事:古代有一位白髮老人,他有一支神奇的筆。用它畫鳥,鳥能在天上飛;用它畫魚,魚會在水中游;用它畫樓呢,高樓就平地而起;⋯⋯“用它畫橋呢?”茅以升打斷了爺爺的話,急切地問。“橋就能飛架在江河上!”爺爺笑著回答。

    “爺爺,上哪兒能找到這支神筆?”茅以升仰著小臉,睜大眼睛問。他想如果自己要有這支神筆,要造橋就不難了。哈哈,許多人都渴望得到這支神筆,可誰也沒得到過它,因為不知道它的‘秘訣’!”爺爺說。茅以升纏著爺爺,央求他公開神筆的“秘訣”。爺爺用毛筆在孫子的手心裡寫了“勤奮”二字,語重心長地說:“這就是神筆的‘秘訣’。掌握了它,什麼樣的高樓大廈,鐵路橋樑,都會在你的筆下出現;”

    這以後,“勤奮”二字深深地銘刻在茅以升幼小的心靈裡,把它看作是自己渴望得到的神筆。他下苦功背誦古詩、古文,在不長的時間裡,就能背誦上百首古詩和十幾篇上千字的古文。一天,爺爺用毛筆抄寫《東都賦》,茅以升站在旁邊闇誦,等爺爺抄完後,他竟能從頭到尾背誦出來。爺爺驚喜地說:“好!熟能生巧,巧能出快!”為了進一步鍛鍊自己的記憶力,他背誦圓周率的精確數值,“3.14159……”能把π值小數點後面的一百位數都熟練地背寫下來,經久不忘。

    11 歲那年,勤奮好學的茅以升小學還沒畢業,就考進了南京“江南中等商業學堂”。他是班上年齡最小的,但是每次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15 歲那年,茅以升從江南中等學堂畢業。為了實現造大橋的理想,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唐山路礦學堂,並選學了橋樑專業課。1912 年秋天,孫中山先生視察唐山路礦學堂,茅以升聆聽了孫中山鼓舞人心的演說:中國要富強,離不開交通運輸,僅交通開發一項就要修十萬英里鐵路,一百萬英里公路。希望大家努力學習築路、造橋,承擔起歷史重任!從此茅以升進一步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擔。1916 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在唐山路礦學堂畢業了;不久又以第一名的考試成績,考取了清華學堂留美官費研究生;為了實現童年時的理想,他遠渡重洋,赴美學習。

    茅以升童年時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擔任過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主持修建了雄偉的武漢長江大橋,還撰寫了橋樑方面的許多著作,併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建橋人才。

    是什麼使茅以升成為橋樑專家?是志向,是目標。

    大家不妨去翻翻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傳記,將會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他們學習的勁頭,頑強奮鬥的精神,往往與中學時代立下的崇高志向有關。

    大家都知道,錢三強是中國的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成功,與錢三強的貢獻是分不開的。他在上中學時,讀了孫中山著的《建國方略》之後,決定學習科學,為振興中華出力。他原來學的是法語,為了能上用英語講課的北京大學預科,僅用一個學期就攻下了英語關。1936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考取了留法公費生,去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攻讀核物理學,在核裂變方面有重大的發現。1948年錢三強回國時,他的老師小居里夫婦(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在他的鑑定書上寫道:“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近十年來,在我們指導的這一代科學人員中,錢三強是最優秀者!”從上面舉的例子中不難看出,科學家們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的勁頭,來自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正確動機。有了這種動機.學習和工作的勁頭就會經久不衰。

    再講一講1982年12月被華東師範大學授予理學博士學位的王建磐博士的事例。他在中學時,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中學六年的課程。他在回憶中學生活時說:“在學習中,我看到各種教科書中充滿了外華人的名字,如牛頓、伽利略、苗卡爾、歐幾里德、法拉第等等。這些人當然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勞動成果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可是,為什麼華人的名字難得見到?難道華人笨嗎?只是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窒息了人們的思想,近代又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在西方科學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落後了。

    可見,當一個學生的學習目標和人民的需要聯絡在一起的時候,學習就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自覺的階段,學習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習提不起勁來的現象就不容易出現了。人生其實很簡單,定好大目標,瞄準大目標,每天奔著目標邁進一點點,不為過去而後悔,不為未來而恐懼,勤奮努力,一定終成大樹。

    一般來講,目標越大,動力就越大,如果你的目標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能吻合,那將煥發無窮的力量。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年少的周恩來總理立下的遠大抱負,併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畢生。他是中華優秀兒女的傑出代表,他的魅力人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崇高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說起這句話,還有一個感人的往事:1910年,他隨伯父周貽庚離開蘇北淮安老家來到東北,先在鐵嶺銀崗書院學習,後轉到奉天官立東官模範小學就讀。當天下火車時伯父就指著一片繁華的市區叮囑他:“沒事不要到這裡來玩,這裡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沒處說理啊!”周恩來奇怪地問:“這是為什麼?”伯父沉重地告訴他:“中華不振啊!”

    周恩來一直記著伯父的這句話,在自己年幼的心靈裡不驚自問:“為什麼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華人為什麼不能去?……”不久後的一個星期天,他約了一個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去了,他偏要看個究竟。這確實與其他地方不同,樓房樣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很少有華人。忽然從前面傳來喧嚷聲,小孩子嘛,就喜歡熱鬧的。他倆跑過去看看。在巡警局門前,一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向兩個穿黑制服的中國巡警哭訴著,旁邊還站著兩個趾高氣揚的洋人。原來這位婦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還說華人妨礙了交通,周圍的華人都氣得忿忿不平,心懷正義感的周恩來拉著同學的手上前質問巡警:“為什麼不制裁洋人?” 巡警氣勢洶洶地說:“小孩子懂什麼,這是治外法權的規定!”說完就走進巡警局,啪的一聲把門死死關上。

    從租界地回來,周恩來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望去,沉思著,一遍又一遍……。一天,學校校長給他們上課,校長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說:“為賺錢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當問到周恩來的時候,他就毫不猶豫地、清清楚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連校長都震驚起來,他沒想到在這十幾個學生中,竟然有這麼大的志氣的孩子。此後周恩來在瀋陽讀書的三年中,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裡作為小學生的模範作文,還被編進兩本書裡。

    15歲那年,周恩來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那時,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難,周恩來就利用節假日,給學校抄寫材料,掙一點錢來做生活費,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他的學習願望卻很強烈。他在課上認真聽講,課外閱讀大量書籍,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他的考試成績總是全班第一。全校師生都很敬重他,說他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為了獎勵和鼓勵他,宣佈免去他的學雜費。成為當時南開中學唯一的免費生。

    周恩來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願,在以後的歲月裡,也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忘我的工作,他為中國真正的崛起,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是華人民的兒子!”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永遠活在每個華人的心中,永遠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和學習的榜樣。

    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他1912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七房橋的小村莊裡,家境貧寒,七歲發矇,靠多方資助才勉強完成中學學業,1931年隻身來到上海,在外灘看到公園的一塊牌子,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他覺得華人的尊嚴受到了侮辱,這幫可恨的侵略者,無恥的強盜,你們在中國土地上稱王稱霸,不就是憑著手裡的飛機大炮嗎?從此他產生了棄文學理的念頭(科學救國思想),他文科成績很好被清華錄取,學校要他到文科學習,他堅決要求去理科,理科系主任吳有訓問他為什麼,他說我要學造飛機大炮為華人出氣,在反覆多次仍堅持進理科,學校只好尊重其志願,頭幾個月理科考試成績不及格,但他有決心趕上,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成績逐步上升,最後以優異成績畢業,就憑著這股立志救國的信念, 1942年時,他就發表了關於火箭的起飛,飛行中火箭的翻滾,火箭彈道的控制等許多論文。使他成為了世界上一位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 錢偉長教授本是個文史方面的人才,由於立志要以科技救國,透過刻苦努力,終於在科學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早立志、早努力、早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三歲,不愛睡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