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今社會發展過快,而有很多青少年步入了一條不歸路,犯罪~昨天新聞又報道貴州8名學生殺人練膽,如何減少青少年犯罪呢?正確的教育與引導是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啊不不拉喲拉旗

    教改加計生一同攜手促成的!把德育,倫理綱常禮儀廉恥皆棄之,在物慾橫流金錢開道的染缸豈有不蠢蠢欲動此理?媒體充斥暴力與擦邊球色情或愚昧無知的娛樂至死不渝,一個個被忽悠的腦殘就這樣誕生啦!這是誰之過?

  • 2 # 近惠

    一般說來,青少年犯罪是指25週歲以下14週歲以上的青少年違犯國家法律法規,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而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體年齡小、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週期長等因素而備受人們關注。

    犯罪低齡化

    近年來,中國青少年犯罪在各類犯罪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呈現出犯罪低齡化、暴力搶劫犯罪增多、團伙犯罪增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兇殘化和高科技化等特點,尤其是低齡化現象不容忽視。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中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此外,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齡越來越低,犯罪年齡大約是每四年就下降兩歲。10~12歲開始有劣跡,13~14歲開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14~17歲進入犯罪高峰期。以至於專家指出,14~16歲是非常危險的“犯罪年齡”。

    青少年自身特點

    看待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應該先分析他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

    從人的生理變化來看,青少年生理發展走向成熟,從人的心理變化來看,青少年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但分析、判斷、辨別能力尚不完備,認識問題直觀、片面,其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和理智等方面均不夠成熟。

    由於青少年具有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點,在面對較為複雜的問題時,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靜的思考與正確的分析、判斷,容易形成錯誤的念頭,產生錯誤的結論,從而導致錯誤的行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獨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經濟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誘惑與判斷正誤、是非的能力相對低下,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被複雜現象所困擾,加上自身強烈的獨立意識與好勝心,易衝動而不理性的個性特徵,常常在已經作出錯誤的決策和行為時難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勸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終導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夠察覺自身的行為欠妥,但在“哥們意氣”、“兩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片面思想的支配下,感情、意氣用事,不計後果,將錯就錯。

    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不容樂觀。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正在不斷變化,人、財、物的大量流動造成大範圍的社會供求失衡,大量青少年勞動力盲目無序的流動,造成了大範圍的失業現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計困境,也就容易滋長各種違法犯罪。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發布的青少年犯罪調查報告認為,中國目前至少有約1000萬閒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閒散未成年人比例高達61.2%。

    其次,不良文化的影響。社會上一些淫穢錄影、不健康書刊、不良影視作品和網路文化給青少年的心靈造成很大毒害、腐蝕。據統計,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過不良文化的影響,暴力型和姦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過兇殺、暴力、淫穢錄影和黃色書刊。

    還有宣揚暴力的電腦遊戲。今天,許多青少年對電腦遊戲的喜愛已經到了一種痴迷的地步,而這些遊戲中相當一部分是暴力遊戲。儘管政府相關部門透過對網咖、電子遊戲廳的清理整頓,情況有所好轉,但一些不健康的電腦遊戲對青少年產生的不良影響仍然不容忽視。

    此外,社會上有些人以不正當手段掠取錢財,花天酒地;一些影視片大肆宣傳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都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其邁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最後,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對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夠配套、不夠銜接。如學校強調升學率,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擱置一旁。家庭教育失當,父母對子女的放任、溺愛、粗暴等使得青少年缺乏情感教育,更容易受到不良誘惑,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強化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監護,淨化社會環境,建立綠色網咖,對影視作品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並建立完善的中國少年司法制度,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 3 # 笑鳥科技

    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歲的人實施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青少年犯罪存在著:結夥作案多,嚴重犯罪多,突發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手段的成年化、智慧化和低齡化,及反覆性強等特點。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要採取自身預防、家庭預防、學校預防、社會預防和司法預防等多種預防方法,進行綜合治理,以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共同面臨的社會難題,有人將其與環境汙染、吸毒販毒並列稱為“世界三大公害”。

    調研情況所反映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型別及成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並在行為上出現打罵同學、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輟學、流入社會導致犯罪,或者在學校內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觸犯法律。那麼,導致青少年出現不健康心理,甚至違法犯罪的原因是什麼呢?

    1、家庭結構殘缺,缺乏父愛或母愛導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過強的自尊心理。近年來,中國的離婚率直線上升,伴隨而來的是單親家庭少年成員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機率增大。如錢某故意殺人(未遂)案,在對其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訪談時,他對自己作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認識能力、有效交流能力、處理情緒能力、和諧關係能力等9項能力的自我評價時,所打的分數偏低,可以看出他的自卑心理。

    2、心理脆弱、偏執、逆反心理重。家庭結構健全而教育方法不當,導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一是父母的縱容溺愛使子女容易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專橫霸道,缺乏責任感,社交協調能力差等心理。而對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縱容,容易使他們產生孤僻、冷漠、放蕩不羈、狂傲自負等不良心理,常常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滿,易和他人發生爭執衝突,一旦被壞人教唆就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二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對,採取高壓,專制和棍棒的管教方式,造成青少年的自卑、逆反、壓抑、焦慮、過分孤僻和對他人充滿敵意,具有較強的攻擊性。這樣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型別。三是父母素質低,親子溝通不足。由於父母文化素質偏低,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是以餵養為主,無法與他們進行心理上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瞭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導致青少年遠離家庭,向外界尋求認同和支援,而導致受到不良影響。如個案訪談中的被告人童某某在學校裡受到被害人毆打、威脅後,回家後也不願意求助於父母,獲取父母的幫助,導致其憤怒情緒升級,進而選擇以暴制暴的方式處理矛盾,最終造成犯罪。

    3、逞強好勝心理。青少年期從11、12歲開始到17、18歲結束,而刑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年滿14週歲不滿18週歲的人。這一時期被犯罪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段,其危險性來源於他們的情緒表現充分體現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情緒表現出兩極性,時而強烈、狂暴,時而溫和、細膩,而且具有極端不穩定性和強烈好勝,容易偏執,心境的變化也體現出煩惱突然增多、孤獨、壓抑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衝動起來不計後果。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較多的原因。由於逞強好勝使其分辨是非能力差,往往稍被唆使便容易上當,偏離正道,被壞人利用,其犯罪動機盲目、模糊,只為顯示自己,證明自己,不考後果如何。

    4、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極模仿心理。青少年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對新鮮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理。如引導不當也會造成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如一些青少年由於對異性,毒品等充滿神秘感,好奇心驅使去尋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進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俠小說、碟片中的暴力情節、色情行為而違法犯罪。而吸毒低齡化現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極模仿心理是分不開。

    5、從眾心理。在群體壓力大,個人心理承受力小時,採取從眾行為而獲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種自然嚮往和能動適應群體生活的社會屬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需要。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糾合性犯罪的特點從眾心理就是基於青少年同齡群體內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從近年來的統計資料看,青少年具有一定組織的犯罪佔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大多數。

    6、報仇心理和反社會心理。青少年期是人格形成和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易表面化、直觀化。在當今多元化思維並存,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青少年更加難以正確地看待社會腐敗等問題,對社會不滿,甚至出現仇視心理,對法律、對社會信任度降低。而書本教育、老師的教導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反差,也會使青少年無所適從。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獨立意識導致青少年產生反抗心理,容易激化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青少年就會走上歧途。

    7、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敵”,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嫉妒心理,但關鍵在於人們怎樣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脫僵的Mustang,勢必帶來嚴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於嫉妒而殺人和故意傷人的犯罪,也為數不少。如十七歲少女楊某,因不滿父母偏愛姐姐及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與姐姐發生矛盾,對姐姐產生嫉妒和怨恨心理,在偷拿父母的錢而遭父母責罵後,認為是姐姐陷害告密,便用菜刀將睡夢中的姐姐砍殺致死,自己也被判刑八年。

  • 4 # 宇澤歷史

    那我就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吧,首先青少年為什麼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上,為什麼會有這種貴州幾名少年為了練膽而殺人的血腥慘劇,我想為什麼這些青少年會做出這種殘忍至極的事情呢,我認為這跟他們的父母有直接的原因。​

    首先,父母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也就是說很多孩子的性格和對世界的認知都是有很大關係的,畢竟有一句古話在那裡,子不教父之過。所以青少年為什麼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還是父母缺少管教,從而導致其無法無天才造成慘劇。

    第二,跟學校老師也有一定的關係不是絕對。為什麼學校和老師都沒有重視這些人呢,如果提前重視通知父母的話,我想也不會發生這些事情了吧。​

    最後,跟當事人自己還有關係。為什麼在這個大好年紀不好好讀書要跟別人鬼混呢?依我看這些沒有自制力而且心地不善良的人為了練膽而殺人,就算他們能走上社會立足也是禍害社會的人渣。

    以上僅僅代表我各人的觀點。

  • 5 # 沃役

    小孩喜歡打架這種心情我是有體會的,我也是從小孩過來。但打架的時候不用刀,棍,點到為止。因為怕把人打出事了會坐牢,判死刑

  • 6 # 言一師兄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這裡談的“自身原因”是內因,後面要談的家庭、學校、社會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遊手好閒、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滿足,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緻的說服教育;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為了自己而不顧及或無暇顧及孩子,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鬥毆。人們總結的一句話:“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確實不無道理!前文談到的我所曾承辦的三名未成年人強姦案,三個被告人的家庭都是離異家庭,其共性是對孩子缺乏關愛。法庭教育時,這三個父母都痛哭流涕,說對不住孩子,表示以後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

    (三)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

    儘管中國早已確立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也有“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但現在很多學校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一個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壞,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一個學校領導的政績如何,一個教師的水平怎麼樣,都要由“升學率”來衡量,來體現。學校有快、慢班之分,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青睞,可以吃小灶,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結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學生一旦考試落榜,則感前途無望,萬念懼毀;差學生則破灌破摔,厭學、輟學,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出現問題。他們一旦流向社會,受到不良因素的誘發和影響,就會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後對處分生放棄教育。

    對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處分,是教育、挽救學生的一種手段,若運用得好,可以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起到警告、震懾作用,使之不敢、不會再犯;若運用不好,則會使受處分的學生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在邪道上越走越遠,從而滑向犯罪的泥潭。一個18歲的黑幫“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談到:“有一次上課遲到,老師罰我在教室的角落裡舉磚頭,我心裡發狠就用磚頭一下砸在一張課桌上。 老師上來就踢了我一腳,我和他打了起來。就這樣,我被學校記大過處分。我認真學習的日子也隨之結束了。我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混在一起,整天尋釁滋事。”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於形式。

    學校缺乏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學生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不知法、不懂法,更談不上遵紀守法。前一段時間,筆者辦理的劉×搶劫案,被告人劉×在學校、網咖門口強行向其他學生索要錢財,以滿足其上網消費。他感覺這些都是小事,壓根沒有和犯罪聯絡起來。

    (四)社會原因

    社會不良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現在人們所說的“黃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汙染”,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為甚!

    1、文化市場的“黃色汙染”。

    低階、庸俗的文化會侵害、腐蝕人們的靈魂。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製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汙染。其中,“黃色汙染”對青少年的腐蝕則最為嚴重。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3條)明確規定:“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有關主管部門和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可一些遊戲廳、歌舞廳、錄影廳、網咖老闆,利慾薰心,貪圖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於此,心靈遭受毒害,理想被嚴重扭曲,他們為滿足自己的超前消費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曾辦過一起趙××姦淫幼女案,趙××只有15歲,就“糟蹋”、姦淫了8名女孩,這些女孩小的僅有4歲,大的才11歲,趙××年紀不大,但卻花樣翻新,手段殘忍,這些都是他看黃色錄影學來的。他經常光顧的錄相廳老闆也因此案被判刑。正像一位中學校長所發的感嘆:“課堂教育一個鐘頭,不頂錄相廳一個鏡頭”,“老師苦口婆心講一天,抵不上學生書攤轉一圈”。

    2、以腐敗現象為代表的“灰色汙染”。

    腐敗現象對下一代的影響亦不可等閒視之。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和走後門拉關係,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們受家庭環境影響,相信“權大於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勢力而違法犯罪,有些是為所欲為,肆無忌憚! 3、帶有黑社會性質暴力犯罪的“黑色汙染”。 這幾年來,中國帶有“黑社會”性質(稱之為“涉黑案件”)也越來越多。一些比較具體的宣傳報道,雖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過於細緻的宣揚和描寫,使一些青少年紛紛模仿,講“哥們義氣”,跪拜結盟,打打殺殺,危害社會。對此,前文已作了例舉。有專家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少年犯團伙極易發展成為黑社會勢力”。

    (五)司法原因

    這裡主要談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

    1、刑事訴訟制度及其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 應該說,中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朝著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序邁出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一些缺漏和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問題。比如,“沉默權”的問題,羈押措施的限制和完善,等等。還有,在執行刑訴法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如“刑訊逼供”、“律師會見難”和“超期羈押”等“老大難”問題。這些都可能使受到不公正對待和遭受枉法追究的人,產生逆反、繼而對社會進行抵抗甚至敵視的犯罪心理。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容易產生這種心理。由此,加強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儘量減少對其羈押,顯得更為重要。

    2、監獄的“交叉感染”。 關於“監獄”的致罪性問題,經過犯罪學家的長期研究和討論,其結論應該是肯定的。正如法國當代犯罪學家所指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包括法國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執行監禁刑的可悲現狀,驗證了監獄具有致罪性的論斷。”日本犯罪學家研究後指出:“中國現在的監獄勞動,是用極少量的獎金來約束服刑人的身體……其實際用意不過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犯罪人得以改善和更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在,已坐過監獄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為再犯者,重新回到監獄。”監獄對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則更強。對此,應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

    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一)自身預防

    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增加抵禦犯罪感染的能力,應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儘管他們還處於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的階段,但對於真善美與假惡醜還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們應當培養他們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範的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自尊、自律、自強的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當然,這需要和後面要談的家庭預防、學校預防相結合,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二)家庭預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1980年聯合國第三屆預防犯罪及罪犯處理大會的有關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國家中都是影響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會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養不教,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則是父母的罪惡。一個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當,能夠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的產生。 搞好家庭預防,應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質,最佳化家庭環境。

    為人父母者,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愛好,給孩子做好表率。同時,這也是社會有關部門需要做的一項工作,要提高婚姻質量,加強對父母(家長)的培養,不僅要提高這些家長的科學文化知識,並且要教會他們培養、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當,過分溺愛和縱容,不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訓也是深刻的。武漢一酷愛玩網路遊戲的16歲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親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錢。母親的臉、腰上被砍了6刀(後經搶救脫離危險)。當他逃離現場時,母親還追著喊:“伢,你把毛線衣穿上,莫凍著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都是嬌慣、縱容種下的苦果。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們如何做人,經常觀察、瞭解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關心什麼事,結交什麼人,要平等地與他們溝通,多一分體貼,少一些訓斥;多一分愛護,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專橫。對於失足、犯錯誤的孩子,更應給以家庭的溫暖,絕不可棄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應承擔相應責任。

    中國《婚姻法》第23條規定:“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規定父母應當履行對未成年子女所承擔的教育義務和預防未成年犯罪的職責,但並未規定父母教育不力所應承擔的嚴厲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中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條只是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的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責令其嚴加管教”,但不管教怎麼辦?尤其是對父母已經離異(且已另外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應增加規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罰款”等行政責任,嚴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在英國就有“孩子逃學、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親因為女兒經常逃學,而被判監禁60天,她上訴後,儘管刑期減半,但仍要執行30天的監禁。在九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有委員就曾提出建議:針對青少年犯罪,建議在法律責任中加入對父母的處罰條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看來,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三)學校預防

    1、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抓好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

    “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1款)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做法,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學校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第一位的。學校應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培養學生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個高尚的人;然後才是“授業解惑”,傳授各種知識,增強將來為社會服務的本領。那種只“授業”不“傳道”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我們尤其應注意抓好“後進生”、“雙差生”的教育。對此,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2款明確規定:“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一般來講,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時的“差”,並不代表全面、永遠的差,經過認真細緻的工作和教育,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先進生”,成為將來對社會有益的人 或者國家的棟樑之材。

    2、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注重教師政治素質和師德的培養。 “為人師表”!教師對學生的模範表率和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響是終生受益的。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學生懂法,教師必須先學法,要想使學生做好人,教師必須先做好人,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這須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中國現已開始實行教師資格考試製度,應大膽改進教師制度,使教師能進能出,對那些品質低劣、不能為人“師”的人,要及時將其淘汰出局;對於那些歧視學生,動輒體罰學生的教師,要予以嚴厲處罰,直至追究其刑事責任。

    3、要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

    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法制課要作為必修課,配備專門的法制課教師,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同時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豐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動。筆者作為三門峽市依法治市講師團的講師曾被邀請到學校給青少年講法制課,結合自己所辦案例和青少年生活實際進行講解,反映效果良好。透過這些法制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道什麼行為是社會提倡和法律允許的,什麼行為是法律禁止的,什麼行為是違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紀守法。 (四)社會預防 社會預防,主要是指淨化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打擊力度,淨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黃色”、“灰色”和“黑色”這“三大汙染”對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堅決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

  • 7 # 若往i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青少年的問題也有家長和社會的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青少年容易受家長的影響動不動就打架罵人,更重要的是,一些家長縱容孩子,經常灌輸一些打就行的思想。青少年本身心智不成熟,加上家長不能正確的引導極易造成犯罪。網路上的許多不良資訊,如暴力,色情也易引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問題不僅要引起家長重視也要引起社會關注,學校重視,更重要的是要繼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 8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反社會行為是和親社會行為對應的社會行為,是侵犯行為發展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級別體現。其原因在於青少年時期的衝動和這一時期個體已經具備的一定能力。據國外研究表明,13-14歲的青少年犯罪率最高。

    Dodge的社會資訊加工模型認為,個體對沮喪憤怒挑釁的反應並不依賴於出現於情境中的社會線索,而是取決於個體對社會線索的加工和解釋。Patterson的高壓家庭環境理論認為,高度反社會的青少年往往經歷高壓的家庭環境。

    青少年時期的主觀偏執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聽不見別人意見,另一方面,總感覺到別人在挑剔自己,對他人的言語過於敏感,這種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導致了反抗心理的產生,情緒上的矛盾性和消極心境。

    反抗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過強和獨立意識。人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在2-4歲,第二反抗期則是初中階段,與自我意識的兩個飛躍期基本重疊。反抗期的主要表現:社會地位慾求不滿;觀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青春期煩躁。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方面:身體成長、生理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識飛速發展。青春期的發育不成熟,高階神經活動興奮和抑鬱過程的強弱與不平衡。往往表現為青年人易動感情、情感比較強烈,遇事容易激動,同時存在多種情緒狀態。性機能開始成熟,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發育,開始出現朦朧的性慾望及與此相聯絡的一系列內心體驗。出現對異性向往同時又表現對異性交往既敏感,又驚懼、既好奇,又羞怯,心理發育與生理發育不同步的心理特徵。

  • 9 # 寧哥知天下

    青少年是指22歲以下15歲以上的人群,在這個年齡的人剛好是對社會新現象以及對異性有強烈衝動的時候,他們沒有中年人對社會長久的經驗以及能對自己情緒的完美掌控,容易一遇到一點刺激,就會引起情緒波動,俗話說的好,頭腦一發熱就容易衝動,所以說因為以上的原因,青少年更容易頭腦發熱,所以才會更加衝動,從而引起犯罪。

  • 10 # 啊不不拉喲拉旗

    教改加計生一同攜手促成的!把德育,倫理綱常禮儀廉恥皆棄之,在物慾橫流金錢開道的染缸豈有不蠢蠢欲動此理?媒體充斥暴力與擦邊球色情或愚昧無知的娛樂至死不渝,一個個被忽悠的腦殘就這樣誕生啦!這是誰之過?

  • 11 # 近惠

    一般說來,青少年犯罪是指25週歲以下14週歲以上的青少年違犯國家法律法規,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而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體年齡小、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週期長等因素而備受人們關注。

    犯罪低齡化

    近年來,中國青少年犯罪在各類犯罪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呈現出犯罪低齡化、暴力搶劫犯罪增多、團伙犯罪增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兇殘化和高科技化等特點,尤其是低齡化現象不容忽視。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中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此外,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齡越來越低,犯罪年齡大約是每四年就下降兩歲。10~12歲開始有劣跡,13~14歲開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14~17歲進入犯罪高峰期。以至於專家指出,14~16歲是非常危險的“犯罪年齡”。

    青少年自身特點

    看待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應該先分析他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

    從人的生理變化來看,青少年生理發展走向成熟,從人的心理變化來看,青少年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但分析、判斷、辨別能力尚不完備,認識問題直觀、片面,其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和理智等方面均不夠成熟。

    由於青少年具有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點,在面對較為複雜的問題時,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靜的思考與正確的分析、判斷,容易形成錯誤的念頭,產生錯誤的結論,從而導致錯誤的行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獨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經濟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誘惑與判斷正誤、是非的能力相對低下,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被複雜現象所困擾,加上自身強烈的獨立意識與好勝心,易衝動而不理性的個性特徵,常常在已經作出錯誤的決策和行為時難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勸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終導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夠察覺自身的行為欠妥,但在“哥們意氣”、“兩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片面思想的支配下,感情、意氣用事,不計後果,將錯就錯。

    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不容樂觀。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正在不斷變化,人、財、物的大量流動造成大範圍的社會供求失衡,大量青少年勞動力盲目無序的流動,造成了大範圍的失業現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計困境,也就容易滋長各種違法犯罪。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發布的青少年犯罪調查報告認為,中國目前至少有約1000萬閒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閒散未成年人比例高達61.2%。

    其次,不良文化的影響。社會上一些淫穢錄影、不健康書刊、不良影視作品和網路文化給青少年的心靈造成很大毒害、腐蝕。據統計,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過不良文化的影響,暴力型和姦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過兇殺、暴力、淫穢錄影和黃色書刊。

    還有宣揚暴力的電腦遊戲。今天,許多青少年對電腦遊戲的喜愛已經到了一種痴迷的地步,而這些遊戲中相當一部分是暴力遊戲。儘管政府相關部門透過對網咖、電子遊戲廳的清理整頓,情況有所好轉,但一些不健康的電腦遊戲對青少年產生的不良影響仍然不容忽視。

    此外,社會上有些人以不正當手段掠取錢財,花天酒地;一些影視片大肆宣傳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都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其邁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最後,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對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夠配套、不夠銜接。如學校強調升學率,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擱置一旁。家庭教育失當,父母對子女的放任、溺愛、粗暴等使得青少年缺乏情感教育,更容易受到不良誘惑,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強化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監護,淨化社會環境,建立綠色網咖,對影視作品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並建立完善的中國少年司法制度,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 12 # 笑鳥科技

    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歲的人實施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青少年犯罪存在著:結夥作案多,嚴重犯罪多,突發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手段的成年化、智慧化和低齡化,及反覆性強等特點。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要採取自身預防、家庭預防、學校預防、社會預防和司法預防等多種預防方法,進行綜合治理,以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共同面臨的社會難題,有人將其與環境汙染、吸毒販毒並列稱為“世界三大公害”。

    調研情況所反映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型別及成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並在行為上出現打罵同學、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輟學、流入社會導致犯罪,或者在學校內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觸犯法律。那麼,導致青少年出現不健康心理,甚至違法犯罪的原因是什麼呢?

    1、家庭結構殘缺,缺乏父愛或母愛導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過強的自尊心理。近年來,中國的離婚率直線上升,伴隨而來的是單親家庭少年成員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機率增大。如錢某故意殺人(未遂)案,在對其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訪談時,他對自己作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認識能力、有效交流能力、處理情緒能力、和諧關係能力等9項能力的自我評價時,所打的分數偏低,可以看出他的自卑心理。

    2、心理脆弱、偏執、逆反心理重。家庭結構健全而教育方法不當,導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一是父母的縱容溺愛使子女容易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專橫霸道,缺乏責任感,社交協調能力差等心理。而對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縱容,容易使他們產生孤僻、冷漠、放蕩不羈、狂傲自負等不良心理,常常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滿,易和他人發生爭執衝突,一旦被壞人教唆就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二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對,採取高壓,專制和棍棒的管教方式,造成青少年的自卑、逆反、壓抑、焦慮、過分孤僻和對他人充滿敵意,具有較強的攻擊性。這樣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型別。三是父母素質低,親子溝通不足。由於父母文化素質偏低,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是以餵養為主,無法與他們進行心理上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瞭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導致青少年遠離家庭,向外界尋求認同和支援,而導致受到不良影響。如個案訪談中的被告人童某某在學校裡受到被害人毆打、威脅後,回家後也不願意求助於父母,獲取父母的幫助,導致其憤怒情緒升級,進而選擇以暴制暴的方式處理矛盾,最終造成犯罪。

    3、逞強好勝心理。青少年期從11、12歲開始到17、18歲結束,而刑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年滿14週歲不滿18週歲的人。這一時期被犯罪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段,其危險性來源於他們的情緒表現充分體現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點,情緒表現出兩極性,時而強烈、狂暴,時而溫和、細膩,而且具有極端不穩定性和強烈好勝,容易偏執,心境的變化也體現出煩惱突然增多、孤獨、壓抑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衝動起來不計後果。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較多的原因。由於逞強好勝使其分辨是非能力差,往往稍被唆使便容易上當,偏離正道,被壞人利用,其犯罪動機盲目、模糊,只為顯示自己,證明自己,不考後果如何。

    4、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極模仿心理。青少年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對新鮮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理。如引導不當也會造成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如一些青少年由於對異性,毒品等充滿神秘感,好奇心驅使去尋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進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俠小說、碟片中的暴力情節、色情行為而違法犯罪。而吸毒低齡化現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極模仿心理是分不開。

    5、從眾心理。在群體壓力大,個人心理承受力小時,採取從眾行為而獲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種自然嚮往和能動適應群體生活的社會屬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需要。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糾合性犯罪的特點從眾心理就是基於青少年同齡群體內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從近年來的統計資料看,青少年具有一定組織的犯罪佔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大多數。

    6、報仇心理和反社會心理。青少年期是人格形成和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易表面化、直觀化。在當今多元化思維並存,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青少年更加難以正確地看待社會腐敗等問題,對社會不滿,甚至出現仇視心理,對法律、對社會信任度降低。而書本教育、老師的教導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反差,也會使青少年無所適從。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獨立意識導致青少年產生反抗心理,容易激化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青少年就會走上歧途。

    7、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敵”,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嫉妒心理,但關鍵在於人們怎樣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脫僵的Mustang,勢必帶來嚴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於嫉妒而殺人和故意傷人的犯罪,也為數不少。如十七歲少女楊某,因不滿父母偏愛姐姐及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與姐姐發生矛盾,對姐姐產生嫉妒和怨恨心理,在偷拿父母的錢而遭父母責罵後,認為是姐姐陷害告密,便用菜刀將睡夢中的姐姐砍殺致死,自己也被判刑八年。

  • 13 # 宇澤歷史

    那我就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吧,首先青少年為什麼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上,為什麼會有這種貴州幾名少年為了練膽而殺人的血腥慘劇,我想為什麼這些青少年會做出這種殘忍至極的事情呢,我認為這跟他們的父母有直接的原因。​

    首先,父母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也就是說很多孩子的性格和對世界的認知都是有很大關係的,畢竟有一句古話在那裡,子不教父之過。所以青少年為什麼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還是父母缺少管教,從而導致其無法無天才造成慘劇。

    第二,跟學校老師也有一定的關係不是絕對。為什麼學校和老師都沒有重視這些人呢,如果提前重視通知父母的話,我想也不會發生這些事情了吧。​

    最後,跟當事人自己還有關係。為什麼在這個大好年紀不好好讀書要跟別人鬼混呢?依我看這些沒有自制力而且心地不善良的人為了練膽而殺人,就算他們能走上社會立足也是禍害社會的人渣。

    以上僅僅代表我各人的觀點。

  • 14 # 沃役

    小孩喜歡打架這種心情我是有體會的,我也是從小孩過來。但打架的時候不用刀,棍,點到為止。因為怕把人打出事了會坐牢,判死刑

  • 15 # 言一師兄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這裡談的“自身原因”是內因,後面要談的家庭、學校、社會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遊手好閒、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滿足,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緻的說服教育;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願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後,孩子無人管,為了自己而不顧及或無暇顧及孩子,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鬥毆。人們總結的一句話:“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確實不無道理!前文談到的我所曾承辦的三名未成年人強姦案,三個被告人的家庭都是離異家庭,其共性是對孩子缺乏關愛。法庭教育時,這三個父母都痛哭流涕,說對不住孩子,表示以後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

    (三)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

    儘管中國早已確立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也有“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但現在很多學校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一個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壞,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一個學校領導的政績如何,一個教師的水平怎麼樣,都要由“升學率”來衡量,來體現。學校有快、慢班之分,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青睞,可以吃小灶,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結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學生一旦考試落榜,則感前途無望,萬念懼毀;差學生則破灌破摔,厭學、輟學,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出現問題。他們一旦流向社會,受到不良因素的誘發和影響,就會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後對處分生放棄教育。

    對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處分,是教育、挽救學生的一種手段,若運用得好,可以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起到警告、震懾作用,使之不敢、不會再犯;若運用不好,則會使受處分的學生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在邪道上越走越遠,從而滑向犯罪的泥潭。一個18歲的黑幫“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談到:“有一次上課遲到,老師罰我在教室的角落裡舉磚頭,我心裡發狠就用磚頭一下砸在一張課桌上。 老師上來就踢了我一腳,我和他打了起來。就這樣,我被學校記大過處分。我認真學習的日子也隨之結束了。我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混在一起,整天尋釁滋事。”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於形式。

    學校缺乏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學生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不知法、不懂法,更談不上遵紀守法。前一段時間,筆者辦理的劉×搶劫案,被告人劉×在學校、網咖門口強行向其他學生索要錢財,以滿足其上網消費。他感覺這些都是小事,壓根沒有和犯罪聯絡起來。

    (四)社會原因

    社會不良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現在人們所說的“黃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汙染”,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為甚!

    1、文化市場的“黃色汙染”。

    低階、庸俗的文化會侵害、腐蝕人們的靈魂。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製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汙染。其中,“黃色汙染”對青少年的腐蝕則最為嚴重。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3條)明確規定:“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有關主管部門和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可一些遊戲廳、歌舞廳、錄影廳、網咖老闆,利慾薰心,貪圖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於此,心靈遭受毒害,理想被嚴重扭曲,他們為滿足自己的超前消費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曾辦過一起趙××姦淫幼女案,趙××只有15歲,就“糟蹋”、姦淫了8名女孩,這些女孩小的僅有4歲,大的才11歲,趙××年紀不大,但卻花樣翻新,手段殘忍,這些都是他看黃色錄影學來的。他經常光顧的錄相廳老闆也因此案被判刑。正像一位中學校長所發的感嘆:“課堂教育一個鐘頭,不頂錄相廳一個鏡頭”,“老師苦口婆心講一天,抵不上學生書攤轉一圈”。

    2、以腐敗現象為代表的“灰色汙染”。

    腐敗現象對下一代的影響亦不可等閒視之。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和走後門拉關係,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們受家庭環境影響,相信“權大於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勢力而違法犯罪,有些是為所欲為,肆無忌憚! 3、帶有黑社會性質暴力犯罪的“黑色汙染”。 這幾年來,中國帶有“黑社會”性質(稱之為“涉黑案件”)也越來越多。一些比較具體的宣傳報道,雖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過於細緻的宣揚和描寫,使一些青少年紛紛模仿,講“哥們義氣”,跪拜結盟,打打殺殺,危害社會。對此,前文已作了例舉。有專家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少年犯團伙極易發展成為黑社會勢力”。

    (五)司法原因

    這裡主要談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

    1、刑事訴訟制度及其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 應該說,中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朝著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序邁出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一些缺漏和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問題。比如,“沉默權”的問題,羈押措施的限制和完善,等等。還有,在執行刑訴法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如“刑訊逼供”、“律師會見難”和“超期羈押”等“老大難”問題。這些都可能使受到不公正對待和遭受枉法追究的人,產生逆反、繼而對社會進行抵抗甚至敵視的犯罪心理。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容易產生這種心理。由此,加強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儘量減少對其羈押,顯得更為重要。

    2、監獄的“交叉感染”。 關於“監獄”的致罪性問題,經過犯罪學家的長期研究和討論,其結論應該是肯定的。正如法國當代犯罪學家所指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包括法國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執行監禁刑的可悲現狀,驗證了監獄具有致罪性的論斷。”日本犯罪學家研究後指出:“中國現在的監獄勞動,是用極少量的獎金來約束服刑人的身體……其實際用意不過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犯罪人得以改善和更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在,已坐過監獄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為再犯者,重新回到監獄。”監獄對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則更強。對此,應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

    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一)自身預防

    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增加抵禦犯罪感染的能力,應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儘管他們還處於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的階段,但對於真善美與假惡醜還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們應當培養他們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範的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自尊、自律、自強的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當然,這需要和後面要談的家庭預防、學校預防相結合,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二)家庭預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1980年聯合國第三屆預防犯罪及罪犯處理大會的有關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國家中都是影響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會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養不教,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則是父母的罪惡。一個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當,能夠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的產生。 搞好家庭預防,應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質,最佳化家庭環境。

    為人父母者,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愛好,給孩子做好表率。同時,這也是社會有關部門需要做的一項工作,要提高婚姻質量,加強對父母(家長)的培養,不僅要提高這些家長的科學文化知識,並且要教會他們培養、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當,過分溺愛和縱容,不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訓也是深刻的。武漢一酷愛玩網路遊戲的16歲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親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錢。母親的臉、腰上被砍了6刀(後經搶救脫離危險)。當他逃離現場時,母親還追著喊:“伢,你把毛線衣穿上,莫凍著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都是嬌慣、縱容種下的苦果。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們如何做人,經常觀察、瞭解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關心什麼事,結交什麼人,要平等地與他們溝通,多一分體貼,少一些訓斥;多一分愛護,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專橫。對於失足、犯錯誤的孩子,更應給以家庭的溫暖,絕不可棄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應承擔相應責任。

    中國《婚姻法》第23條規定:“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規定父母應當履行對未成年子女所承擔的教育義務和預防未成年犯罪的職責,但並未規定父母教育不力所應承擔的嚴厲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中國《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條只是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的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責令其嚴加管教”,但不管教怎麼辦?尤其是對父母已經離異(且已另外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應增加規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罰款”等行政責任,嚴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在英國就有“孩子逃學、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親因為女兒經常逃學,而被判監禁60天,她上訴後,儘管刑期減半,但仍要執行30天的監禁。在九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有委員就曾提出建議:針對青少年犯罪,建議在法律責任中加入對父母的處罰條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看來,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三)學校預防

    1、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抓好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

    “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1款)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做法,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學校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第一位的。學校應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培養學生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個高尚的人;然後才是“授業解惑”,傳授各種知識,增強將來為社會服務的本領。那種只“授業”不“傳道”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我們尤其應注意抓好“後進生”、“雙差生”的教育。對此,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2款明確規定:“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一般來講,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時的“差”,並不代表全面、永遠的差,經過認真細緻的工作和教育,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先進生”,成為將來對社會有益的人 或者國家的棟樑之材。

    2、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注重教師政治素質和師德的培養。 “為人師表”!教師對學生的模範表率和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響是終生受益的。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學生懂法,教師必須先學法,要想使學生做好人,教師必須先做好人,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這須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中國現已開始實行教師資格考試製度,應大膽改進教師制度,使教師能進能出,對那些品質低劣、不能為人“師”的人,要及時將其淘汰出局;對於那些歧視學生,動輒體罰學生的教師,要予以嚴厲處罰,直至追究其刑事責任。

    3、要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

    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法制課要作為必修課,配備專門的法制課教師,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同時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豐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動。筆者作為三門峽市依法治市講師團的講師曾被邀請到學校給青少年講法制課,結合自己所辦案例和青少年生活實際進行講解,反映效果良好。透過這些法制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道什麼行為是社會提倡和法律允許的,什麼行為是法律禁止的,什麼行為是違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紀守法。 (四)社會預防 社會預防,主要是指淨化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打擊力度,淨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黃色”、“灰色”和“黑色”這“三大汙染”對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堅決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

  • 16 # 若往i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青少年的問題也有家長和社會的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青少年容易受家長的影響動不動就打架罵人,更重要的是,一些家長縱容孩子,經常灌輸一些打就行的思想。青少年本身心智不成熟,加上家長不能正確的引導極易造成犯罪。網路上的許多不良資訊,如暴力,色情也易引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問題不僅要引起家長重視也要引起社會關注,學校重視,更重要的是要繼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 17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反社會行為是和親社會行為對應的社會行為,是侵犯行為發展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級別體現。其原因在於青少年時期的衝動和這一時期個體已經具備的一定能力。據國外研究表明,13-14歲的青少年犯罪率最高。

    Dodge的社會資訊加工模型認為,個體對沮喪憤怒挑釁的反應並不依賴於出現於情境中的社會線索,而是取決於個體對社會線索的加工和解釋。Patterson的高壓家庭環境理論認為,高度反社會的青少年往往經歷高壓的家庭環境。

    青少年時期的主觀偏執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聽不見別人意見,另一方面,總感覺到別人在挑剔自己,對他人的言語過於敏感,這種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導致了反抗心理的產生,情緒上的矛盾性和消極心境。

    反抗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過強和獨立意識。人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在2-4歲,第二反抗期則是初中階段,與自我意識的兩個飛躍期基本重疊。反抗期的主要表現:社會地位慾求不滿;觀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青春期煩躁。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方面:身體成長、生理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識飛速發展。青春期的發育不成熟,高階神經活動興奮和抑鬱過程的強弱與不平衡。往往表現為青年人易動感情、情感比較強烈,遇事容易激動,同時存在多種情緒狀態。性機能開始成熟,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發育,開始出現朦朧的性慾望及與此相聯絡的一系列內心體驗。出現對異性向往同時又表現對異性交往既敏感,又驚懼、既好奇,又羞怯,心理發育與生理發育不同步的心理特徵。

  • 18 # 寧哥知天下

    青少年是指22歲以下15歲以上的人群,在這個年齡的人剛好是對社會新現象以及對異性有強烈衝動的時候,他們沒有中年人對社會長久的經驗以及能對自己情緒的完美掌控,容易一遇到一點刺激,就會引起情緒波動,俗話說的好,頭腦一發熱就容易衝動,所以說因為以上的原因,青少年更容易頭腦發熱,所以才會更加衝動,從而引起犯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私募基金備案規定有哪些?